中国话剧的发展.ppt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话剧的发展历程
话剧的发展历程
话剧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古代的戏剧起源开始讲起。
古代的戏剧主要是舞台上的表演,通过舞蹈、肢体语言以及面具等来表达故事情节。
这种形式的戏剧在中国、希腊等地都有出现,并在不同的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话剧开始注重剧本的创作和演员的表演。
经典的文艺复兴戏剧,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西方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话剧开始出现了现代主义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话剧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形式,通过舞台设计、剧本结构的突破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方式,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
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戏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得话剧的表达更具深度和内涵。
20世纪中叶以后,话剧开始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话剧交流得以增加,各种新的剧种和剧风也得以发展。
这一时期的话剧作品更多样化,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如《狮子王》、《悲惨世界》等。
21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发展,话剧开始融入了更多的多媒体元素。
音乐、视频、灯光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话剧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剧作家也开始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通过话剧作品来反映现实和呼唤改变。
总体而言,话剧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的戏剧起源到现代多元化的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话剧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并成为了表达社会、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之一。
话剧发展
简述中国话剧的发展史1120110589 宗姝03111101班简述中国话剧的发展史中国话剧已有百年历史,而在这漫长的百年中,中国话剧也如同近代的中国一样走过了多个不同的时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到如今,中国话剧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拥有了更多元化的形式。
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大众艺术形式。
话剧的起源并不是中国戏曲,而是一门由西方舶来的艺术,它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表现形式。
简单划分一下,中国话剧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四个时期,文明戏时期,爱美剧时期,左翼戏剧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文明戏时期:1907年李叔同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
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戏。
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以"知天派新剧"为号,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但是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
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2.爱美剧时期: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人们一面批判旧戏,一面提倡西洋新戏。
1920年秋,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的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与沈雁冰等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出版了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戏剧》月刊。
为避免重蹈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覆辙,他们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南开、清华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形成了一个高潮。
3.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
1929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8月,又联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成为30年代最为有名的"左联"的重要力量,他们掀起的左翼戏剧运动,也成为30年代最有声势的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话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戏剧史上,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也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繁荣。
中国现代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之中。
西方戏剧艺术的引入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话剧的表演技巧和剧本创作方法,并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戏剧的基础上。
最早的中国现代话剧作品可以追溯到1907年,由中国学生在日本上演的《雷雨》。
这部剧以其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引起了轰动。
此后,中国现代话剧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现代话剧作品相继问世,如郭沫若的《茶馆》、鲁迅的《药》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呈现出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思考。
这些剧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突破性,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政治的干预。
在这个时期,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话剧被用作宣传和教育的工具。
许多话剧作品都被要求符合特定的政治标准,剧本和演出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
这导致了话剧创作的一定程度的停滞和僵化。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现代话剧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话剧创作逐渐恢复了多样性和创新性。
许多新的剧作家和导演涌现出来,他们大胆地探索话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他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关注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手法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剧作家和导演的努力,也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和认可。
中国的观众越来越习惯于现代话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语言,对话剧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许多话剧演出在中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变化,但它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艺术表达的追求。
我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第八讲,20-40年代话剧文学
《赵阎王》
主题:“罪恶的社会产生社会的罪恶” 主人公赵大 “做好人心太坏,做坏人心太好;好人坏人,都做 不到家”。“东奔西走,到处惹祸,一辈子也没有过了一天的好 日子。”在旧军队中熏染,将一个原本质朴的穷苦农民变成了一 个杀人做恶的阎王。 贫苦农民——被本乡恶霸王老虎骗走土地,卖给洋人,寡 母气死,家破人亡——外出牟生,参赌被骗输钱,杀死骗子王狗 子——加入军阀部队吃粮——目睹军阀队伍祸害百姓,烧杀抢掠、 奸淫妇女,同情百姓而又无能为力;参与军阀部队活埋伤兵的恶 行,同情伤兵但又军令难违——做了营长的勤务兵,忠心耿耿, 却被营长不当人待,任意打骂——卷走军饷,逃亡、迷失、疯狂, 被捕杀。 表现主义戏剧方法—— (1)细腻的心理描写、意识流、幻觉、幻影; (2)象征性的不息的“鼓声”(其实是主人公心跳的声音的表征) ——戏剧氛围
丁西林的喜剧艺术:
他的喜剧属于“机智”“幽默”型轻喜剧,技法:悬念、 误会、“突转”、“言”此“意”彼的语言分裂,等等。 机智性语言: (1)“啊,你不知道。一个诗人是,人家看不见的东西, 他看得见;人家看得见的东西,他看不见;人家想不到的 东西,他想得到;人家想得到的东西,他想不到;人家做 得出的事,他做不出;人家做不出的事,他做得出。” (《亲爱的太太》) (2)“有的人,一结了婚,从来不看他的人,就都去看他; 还有一种人,一结了婚,从来去看他的人,就都不去看他 了。” (《亲爱的太太》) (3)“‘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是的, 一个人常见了,就看不出她的好处来。”“(女人)在订 了婚的时候,她只是专门的打扮了给你看。等到她和你结 了婚,她只是专门打扮了给你的朋友看。……这正是人家 老婆的好处! ”(《亲爱的太太》)
早期喜剧基本都以爱情、婚姻、家庭为 题材对象,极少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社 会性不强。抗战后又创作了小市民讽刺剧 《三块钱国币》,抗日剧《等太太回来的 时候》,抗日喜剧《妙峰山》,社会性得到 加强,讽刺的笔力也有所加强。
中国文化-话剧
• 话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外国传入中 国的。1907年由中国留学日本东京 的曾孝谷据美国小说改编的《黑奴 吁天录》,是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 个剧本。现代著名话剧家有郭沫若、 曹禺、洪深、田汉、老舍等。
郭沫若简介
•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 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 川乐山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 科学院院长,为现代著名文学家、史学界权威 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 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 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 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 剧本作品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 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 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 《聂嫈》《高渐离》;
• • • •
•
•
•
•
1930年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在上海成立。 1932年 熊佛西到河北省定县实验“农村戏剧”。 1933年 中国旅行剧团成立于上海,唐槐秋任团长。 1934年 23岁的曹禺创作的戏剧处女作《雷雨》在《文学 季刊》发表(第1卷第3期)。 1935年 国立戏剧学校在南京成立,余上沅任校长(后更 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1936年 曹禺发表剧本《日出》,夏衍编剧的《赛金花》 上演。 1937年 “卢沟桥事变”后仅一个月,上海戏剧同人集体 创作的三幕剧《保卫卢沟桥》在上海公演。12月,中华全 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此年曹禺的剧本《原野》、 夏衍的剧本《上海屋檐下》发表。 1938年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延安,沙可夫、赵毅敏、吴 玉章、周扬等先后担任院长。
• 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最 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作“新剧”或 “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 “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 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和“白话 剧”。1928年又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它通过 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 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 炼,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 为群众所接受。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 《茶馆》,曹禺的《雷雨》等,都是我国著名 的话剧。
中国话剧发展历程
中国话剧发展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
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
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
新剧时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
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
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
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
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爱美剧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
同时,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戏剧的口号,先后成立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
1922年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戏剧协社,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制。
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
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剧的精神。
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
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
建国60年中国话剧创作与发展
进 的 狂热 ,阶级 斗 争 的 弦越 编 越 紧 ,严 重 地
干扰 了话剧 的创作 与演 出。在 这种形 势下 ,话
以 ,这部 作 品才 “ 落 俗套 ” 不 ,才 比那些 “ 公
剧被 当作进行 “ 阶级 斗争教育 ” 的工 具 ,创 作 要密切 地配合 现实斗 争和政治运 动 的开展 ,只 重视作 品的政 治倾 向,而忽略 了艺术方 面 的创
一
没有 “ 与阶级敌 人破坏合 作化运 动作 斗争 的 从
6 O年中 国话剧 发展过 程 中的一些 问题 的思考 。
、
艺术地 反映生 活 。是话剧 创作 的根基
部 的 旧思想 、旧作 风作斗争 的角度 。来歌颂 走
建 国后 十七 年的话剧 创作 ,是 以毛 泽东 的 《 在延 安 文艺 座谈 会上 的讲 话 》精 神 为指 导方
剧作 戏 研 r a t i 家l 剧 究I a u e D m S ds
建
中国话剧创作与发展
画 刘 平
中国话剧 的成长与发 展 ,始终 沐浴 着时代
活 ,没有简单 化地处 理生活 中的矛 盾 。
的风雨之 中 。一代 又一代 的话剧 艺术家 紧跟 时 代 前 进 的 步 伐 ,与人 民 同呼 吸 ,与祖 国共 命 运 ,高举 民族 精神 的大旗 ,吹响时代进 步 的号 角 ,不 懈追求 ,勇攀 高峰 ,创 造 了中国话剧 艺 术 的辉 煌业 绩 。一 部部脍 炙 人 口的经典 作 品 、
历史 ,以当代 的眼光观 照历史 ,以思辨 的思 维
研究历史 ,对 于今后话 剧的创作 与发展 无疑是
一
了这部作 品 ,他 在深入 生活时 虽然 “ 看到 了 也
农 业合 作 化运 动 中 的阻力 和 干扰 ” ,但 是 ,他 角度 ”来歌 颂合作 化道路 。而是 “ 与人 民 内 从
中国百年经典话剧欣赏ppt课件
2
话剧的特点
❖ 综合性 话剧是一门综 ❖ 对话性 话剧是主要通
合性的艺术,话剧的
过大量的舞台人物对
内容选自于社会现实
话来塑造具体的人物
生活的重的方方面面, 形象和表达主题。期
其目的就是为了向人
间有人物独白,有观
们体现具体的艺术形
众对话,在很短的时
象和直接展现社会生
间和空间内完成戏剧
活的适应于需求。
罗马尼亚、捷克等国上演
《屈原》共达600余场,创
中国话剧在国外上演最高纪
录。
15
16
《暗恋桃花源》:享誉亚洲经典作
❖
1986年,一部舞台剧《暗恋桃花源》
奠定了台湾戏剧家赖声川(blog)及其表演工作
坊在戏剧界的地位。此后的四度复排更让该
剧成为享誉亚洲的经典之作,而集编、导于
一身的赖声川,也因此剧蜚声海内外,被誉
❖ 图片欣赏
10
话剧的专业术语
❖ 旁白:在剧情发展中,人物角色评价对方 言行或表达本人内心活动的台词,这种情 况下一般用来假设同一场景下的其他人物 角色没有听到或者直接与观众沟通互动使 用的。在戏曲里也叫做“打背供”
❖ 潜台词:人物角色所说台词的内在本质体 现。包括说法目的、弦外之音、未完之言 等无需演员说出观众就可以自行明白的。
❖ 图片欣赏 ❖ 发展历史: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是清朝光绪33年(1907年)的春柳社,
春柳社创建于1906年冬,由中国在日留学生李叔同、曾孝谷创造。 受日本新剧派的影响产生,在当时又被成为新居戏或文明戏。新居戏 在辛亥革命逐渐衰落。五四运动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 剧兴起,当时被称为爱美剧、真新剧、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 命名为话剧。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一、早期话剧中国话剧起源于清末民初,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其代表人物是李叔同、汪仲贤等人,他们通过引入西方戏剧的元素,创立了中国的早期话剧。
在那个时期,话剧被视为一种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新文化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话剧开始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文化革命,旨在推广民主、科学和自由的思想。
在这个背景下,话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被用来宣传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当时,曹禺、郭沫若等人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话剧的经典代表。
三、抗战戏剧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话剧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用以鼓舞民众的士气和宣传抗日思想。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话剧作品,如《雷雨》、《日出》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建国后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话剧被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话剧作品,如《茶馆》、《智取威虎山》等。
同时,中国话剧也开始了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如尝试采用不同的舞台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等。
五、改革开放至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话剧也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话剧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如实验话剧、荒诞派话剧、肢体戏剧等。
同时,中国话剧也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戏剧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话剧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演变PPT课件
1)宋 元 南 戏
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 元末在南方盛行。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 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 十出。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 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 角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 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角色皆 为配角。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 。
脸谱的谱式
(4) 碎花脸:(5) 歪脸: (6) 象形脸:
李逵
祝彪
由“花三块瓦”演 变而来,保留正额 主色,而在其他部 位用辅色添勾花纹, 色彩种类丰富,构 图形式多样,线条 复杂而细碎。
色彩、构图不对称, 表现人物形象反常、 丑陋的脸谱谱式。
孙悟空
一般应用于神话戏。 构图和色彩均从每 个精灵神怪的形象 特征出发,无固定 谱式。
小组成员:
主要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 二、中国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
•
1.早期南戏和杂剧阶段
•
2.明清传奇
•
3.清代花部
• 三、现代戏剧
• 四、小组总结
一、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
(1)从尧舜时代到北宋末期,
是戏曲的孕育期。
•
(2)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宫
廷中出现十分活跃的优戏活动,这
是专职的艺人所从事的简单戏剧表
3、清 代 花 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 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 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 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梆子腔(即秦腔)、皮黄腔、柳 子腔等。花部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 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 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 术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话剧的发展ppt课件
无产阶级戏剧时期
1929年秋,新成立的上海艺术剧社旗帜鲜明地提出 了“无产阶级戏剧”(或称“新兴戏剧”、“普罗 戏剧”)的口号,标志着中国戏剧运动进入了“左 翼戏剧时期。
郑伯奇在《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中一文中指 出:“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是普罗列塔利亚(无 产阶级)演剧”。艺术剧社强调戏剧的阶级性、 时代性;强调戏剧的战斗性及艺术与政治的关 系;强调民众观念,主张演剧大众化。
“无产阶级戏剧”运动推动着话剧界向左转,具 有代表性的是田汉领导的南国社。
1930年4月田汉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过去 的南国,热情多于卓识,浪漫的倾向强于理性, 想从地底下放出新兴阶级的光明而被小资产阶级 底感伤的颓废的雾笼罩得太深了。因此我们的运 动受着阻碍,有时甚至陷入歧途。
同年5月他改编的《卡门》上演,顺应了时代的大 潮流。
二十年代,戏剧才真正获得了文学上的价值,出 现了真正的话剧剧作家。田汉、欧阳予倩、洪深 、郭沫若、熊佛西、丁西林、陈大悲、白薇、袁 昌英等,均于此期奠定了其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欧阳予倩、田汉、洪深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戏剧的 三位奠基人。
田汉:《获虎之夜》、《古潭的声音》、《名优 之死》
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 郭沫若《卓文君》 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白薇《访雯》《打出幽灵塔》 陈大悲《幽兰女士》 熊佛西《王三》(又名《醉了》) 洪深《赵阎王》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
1930年1月,艺术剧社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行首 次公演;3月又组织了第二次公演(《西线无战 事》、《阿珍》)。
1930年8月,艺术剧社联 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 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 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 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 盟,成为“左联”的重 要力量。左翼戏剧运动 以提倡“戏剧的大众化 ”为特色。
话剧发展史
文明戏:当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度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逐渐衰落。原因之一:将戏剧作为生存的手段,出现了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表现男女私情如《妻妾成群》、《雌老虎》之类也搬上了舞台。原因之二是:幕表制方式的局限。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者主要台词,有演员自行排演,有事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共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就全凭演员自己临场发挥了。
由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活跃和最具深远影响的团体。30年初,文明戏已经衰落,几个著名的“爱美的戏剧”剧团也不景气。但是一些外国名剧,如《威尼斯商人》《万尼亚舅舅》《女店主》等仍不时上演。田汉等人这时带领着一批年轻的艺术家,穷干苦干,连续公演了以他编写的剧本为主的新剧目。内容风格新颖,受到观众的喜爱。
“30年代的左翼戏剧运动收获颇丰。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其他名剧还有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被称为)“农村三部曲”,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等。
40年代的优秀剧作有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桃花扇》,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田汉的《丽人行》,宋之的《雾重庆》等。
田汉:他的剧作具有多样的探索,成为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的开拓者。有他领导的“南国社”,成为中国南方演剧的先锋。独幕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的代表作。它描写了湖南乡下的一个猎户人家所发生的悲剧。他把中国农村的猎虎传奇同一对恋人的爱情悲剧巧妙的融为一体,写的凄婉动人,颇富诗意。
曹禺——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与成熟标志 PPT
内容框架
而这种影响的产生是从曹禺剧作的问世才开始的。正如唐弢 所言,“真正能够在现代文学史开一代风气,给人耳目一新之 感的剧作恐怕还得从曹禺的《雷雨》算起”。《雷雨》及《日 出》的诞生成为中国话剧创作的一个高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 剧走向成熟。从那时起中国迈入了话剧大国。至此,新文学取 得全面胜利。
正文 . 第一章
3、清华大学时代融会中西的戏剧研究
他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但 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未被录取。
1930年夏天,曹禺免试升入南开 大学政治系学习,但他对政治经济 学课程不感兴趣。
1930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报考清华 大学,9月,曹禺与八位同学一起转 入清华大学,插入西洋文学系二年 级就读。
1933年,又入该校研究院深造,专攻戏 剧。期间,研读了大量的戏剧文学作品,从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以及莎士比亚、易卜 生、契诃夫、奥尼尔等戏剧大师的创作中汲 取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系统地了解了西 方戏剧艺术的发展历程。
正文 . 第一章
3、清华大学时代融会中西的戏剧研究
曹禺仿佛是天生的戏剧家,除了他个人的天份之外,与其 他人相比,还有以上所说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从小 就开中学获得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而且在清华大学西洋 文学系就读时,又广泛接触了从莎士比亚、易卜生到契诃夫 、奥尼尔的西方戏剧,不倦地探讨着戏剧艺术。可以说,正 是这两个方面的诱惑,使曹禺和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结下了不 解之源。
正文 . 第一章
2、南开中学时代的戏剧演出实践
1922年,曹禺考入天津南开中 学(温家宝是该校学生)——号 称中国话剧运动摇篮,这既是他 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是他正式 从事戏剧活动的一个重要前奏。 在这里曹禺有了大量的戏剧活动 。
1925年,参加了该校的业余话剧团体— —南开新剧团,并在著名戏剧教育家张彭春 先生(校长张伯苓先生的胞弟)的指导下, 从事了一些戏剧实践活动,包括演出,开始 了他的演剧生涯。
专题四-现代话剧
曹禺话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 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 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 和抒情性。 • 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 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雷雨》、 《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 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 数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雷雨》等剧作,都是大型戏剧, 演出时间2-3小时,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 富广泛。《雷雨》、《日出》以后,现代大型戏剧创作多 起来了。
专题四 现代话剧
• 了解:春柳社与中国话剧的诞生。话剧从“文明 戏”到“爱美剧”的变化。欧阳予倩的话剧创作 特点。田汉的话剧创作特点。丁西林的话剧创作 特点。洪深的话剧创作特点。李健吾的话剧创作 特点。夏衍的话剧创作特点。郭沫若与四十年代 历史剧的创作特点。 • 重点掌握:曹禺话剧的创作特点。《雷雨》的诞 生及其意义。曹禺话剧的发展与变化。曹禺话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 曹禺与中国话剧的成熟
• 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经巴金推荐于1934年7月 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发表,这是五四以后出现的第 一部多幕话剧创作剧本。
• 《雷雨》在锁闭式的结构中,主要描写了八个人物,即 周朴园、侍萍、蘩漪、周萍、周冲、四凤、鲁大海与鲁 贵。 • 《雷雨》中的侍萍、繁漪,《日出》中的陈白露,《北 京人》中的愫芳、《原野》中的金子等一系列女性形象, 都是心灵受到压抑、情感复杂的人物。
• 洪深的《贫民惨剧》、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等则明显受到了 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在题材上的影响。 • 1921年5月,“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在上 海成立,并出版了中国现代第一个戏剧文学刊物《戏剧》。 • 洪深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部用完整 的西方话剧导演体系来导演的话剧,剧本则是改编自王尔德的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 1929年11月,沈端先、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艺术剧社,率先 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 • 1930年,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之后又改组为以个人名义参加 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 领导下成立的重要左翼文艺组织。 • 1928年底在湘鄂西根据地成立的战斗剧社是第一个红军剧团, 1930年冬天成立的战士剧社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影响较大的部队 剧社,1931年底成立的八一剧人》的艺术风格
中国话剧的发展
中国话剧的发展话剧,即,出现于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戏剧,实际上是“舶来品”——即使在今天,排演外国剧目,尤其是莎士比亚剧目,也仍然是中国话剧寻找舞台表达的一种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话剧,是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1910年代中期-1920年代早期)相伴生的一种新生的文艺方式。
说它是“新生”,是因为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戏曲观众、演员来说,话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歌舞演故事”的表演形态非常不一样,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演出类型。
20世纪初,伴随着在国外留学的留学生们将他们在国外不同地方的看到的以“说话”为主体的、以写实为美学追求的“drama”带回到中国,话剧,这样一种新的文艺形态逐渐在城市青年中流传,成为开启民智的艺术形式。
1928年,洪深将这一表演形式命名为“话剧”,以此区别与中国传统戏剧——“戏曲”——这样一种表演形式。
然而在中国,话剧的发展在开始的时候并不算顺利。
原因有二,首先,在民国时期,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在农村,戏曲仍然是主要的商业演出形态;其次,话剧的发展也受制于当时的物质条件。
尤其在1930年代以后,抗日战争爆发且逐渐渗透到中国的方方面面,很难有物质条件能够支持话剧的演出。
因此,在20世纪前半页,话剧的发展基本上局限。
就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中,中国话剧的创作与演出仍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话剧剧本创作方面,以曹禺、田汉、郭沫若、陈白尘、丁西林等为代表的剧作家,无论在悲剧、喜剧还是在历史剧、诗剧方面,都有建树;在演出方面,从文明戏、商业戏剧到大后方的演剧运动,在物质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也坚持着探索话剧美学的发展方向。
1949年以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话剧的发展也迎来一个小小的高潮期。
这个高潮,首先表现为场馆的建设、成建制的话剧演出团队的成立以及以欧洲的院场合一制度为模板的“保留剧目”的建设。
在这种制度建设与物质保障的基础上,中国话剧从创作到演出都迎来了一个小高潮。
这其中以1958年焦菊隐在北京人艺导演的《茶馆》为代表,中国话剧开始逐渐创造自己的舞台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产阶级戏剧时期
1929年秋,新成立的上海艺术剧社旗帜鲜明地提出 了“无产阶级戏剧”(或称“新兴戏剧”、“普罗 戏剧”)的口号,标志着中国戏剧运动进入了“左 翼戏剧时期。
郑伯奇在《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中一文中指 出:“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是普罗列塔利亚(无 产阶级)演剧”。艺术剧社强调戏剧的阶级性、 时代性;强调戏剧的战斗性及艺术与政治的关 系;强调民众观念,主张演剧大众化。 1930年1月,艺术剧社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行首 次公演;3月又组织了第二次公演(《西线无战 事》、《阿珍》)。
1930年8月,艺术剧社联 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 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 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 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 盟,成为“左联”的重 要力量。左翼戏剧运动 以提倡“戏剧的大众化 ”为特色。
“无产阶级戏剧”运动推动着话剧界向左转,具 有代表性的是田汉领导的南国社。 930年4月田汉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过去 的南国,热情多于卓识,浪漫的倾向强于理性, 想从地底下放出新兴阶级的光明而被小资产阶级 底感伤的颓废的雾笼罩得太深了。因此我们的运 动受着阻碍,有时甚至陷入歧途。 同年5月他改编的《卡门》上演,顺应了时代的大 潮流。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后,这时期 的最大成就是田汉的《回春之曲》 和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 桥》、《香稻米》、《青龙潭》)
剧场戏剧时期
剧场戏剧,又被称作大剧场演出。剧场戏剧以职 业化和营业性为特点,这是中国话剧从业余走向 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 的标志。 剧场戏剧出现的必备条件:一是必须把话剧视作 一种艺术,二是必须有票房号召力。成功的关键 在于剧本的创作。
曹禺《雷雨》的成功, 不仅改变了现代话剧的 落后面貌,达到了文学 性与舞台性、艺术性与 欣赏性的高度统一,而 且标志着话剧这种“舶 来品”在中国的成熟。
中国话剧的发展
二十年代,戏剧才真正获得了文学上的价值,出 现了真正的话剧剧作家。田汉、欧阳予倩、洪深 、郭沫若、熊佛西、丁西林、陈大悲、白薇、袁 昌英等,均于此期奠定了其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欧阳予倩、田汉、洪深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戏剧的 三位奠基人。
田汉:《获虎之夜》、《古潭的声音》、《名优 之死》 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 郭沫若《卓文君》 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白薇《访雯》《打出幽灵塔》 陈大悲《幽兰女士》 熊佛西《王三》(又名《醉了》) 洪深《赵阎王》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