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9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B-PPT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一、“踔厉奋发”的“踔”误读为zhuō2022年,“踔厉奋发”频频出现于文件报告、新闻媒体、宣传横幅中。

“踔厉奋发”的“踔”常被误读为“zhuō”,正确的读法是chuō。

“踔”是个多音多义字:读chuō,有跳跃、疾行等义,引申指超越、远胜的样子;读zhuō,有卓然特立之义。

“厉”指振奋;“踔厉”形容精神奋发有为。

“踔厉奋发”还常被误写为“戳力奋发”。

“戳”指用力刺,引申有刺激、指责等义;“戳力”讲不通。

二、“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2022年7月和11月,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先后完成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形成“T”字基本构型,天宫空间站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把“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曾举办空间站征名活动,核心舱最终被命名为“天和”。

“天和”本指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包蕴天地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之意,充分彰显中国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理念。

“天河”则指银河。

三、“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在说到防疫药品时,“连花清瘟”常被提及,但往往有人把它误为“莲花清瘟”。

其中“连花”二字分别指该药品成分中的连翘和金银花,二者均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以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颗粒,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对流感病毒等起抑制作用。

“连花清瘟”的成分里不含“莲”。

四、数量减少误用“倍”新冠病毒不断迭代,研究人员发现,如今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明显增强,而致病性显著下降。

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出现这样的表达:奥密克戎致病力比原始毒株下降四十倍。

“下降四十倍”的说法明显不妥。

“倍”作量词时用在数词后,表示增加的是跟原数相同的数;某数的几倍就是某数乘以几,如二的三倍是六。

量词“倍”一般用于数目的增加,而不用于数目的减少。

如果硬要用于数目的减少,减少一倍数值便成为零,如何“下降四十倍”?规范的说法应为:下降到四十分之一。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删减版-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删减版-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第40页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
• 九、时政文章中经常出现用词错误:“兴亡周期 律”错成“兴亡周期率”。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交谈中, 他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 也忽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律”支配。“兴 亡周期律”这一概念由此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直至今天。但长久以来,媒体宣传中都将“兴亡 周期律”误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 个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些特点重复出现, 不是两个数值比率。
第35页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
• 四、日历上常见用字错误:“己丑年”错成 “己醜年”。 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些人认为“丑”繁体 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 “己醜年”。其实“己丑年”里“丑”本有 其字,它是地支第二位,和繁体字“醜 陋”“醜”无关。
第36页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
• 五、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词语:故里。 一些地方为了提升著名度,常号称是某名
第25页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
• 五、新闻报道中轻易混同词:狙击/阻击。 如:“狙击百年一遇金融风暴”“长三角
狙击赤潮”。两处“狙击”应为“阻击”。 “狙击”和“阻击”同为军事术语,但含义 不一样:“狙击”是进攻性偷袭,“阻击” 是防御性阵地战。
第26页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
• 六、社会机构称谓中轻易混同词:营利/盈利。 媒体新闻中,经常把“非营利机构”误为
• 一、经惯用错称谓词:家父。 如在问候他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
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 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父亲;称呼他人父亲, 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第13页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
• 二、经惯用错佛教词语:无间道。 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

咬文嚼字公开课一等奖 ppt课件

咬文嚼字公开课一等奖 ppt课件


——绘景象
•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 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点作用
咬文嚼字公开课一等奖
小组合作学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时间5分钟)
组长综合答案写在答题板上,交流 学习。(按归纳的方法作答)
咬文嚼字公开课一等奖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 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三步曲:释字义 绘景象 点作用
咬文嚼字公开课一等奖
释字义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 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 频回望,每一次回望, 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 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 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 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 楚。
咬文嚼字公开课一等奖
下面,我们来看苏轼、黄庭坚是如何回答苏小妹提出 的问题的。
苏轼经过一番思索,提出了加“摇”、“映”两 字,于是这两句便成了: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 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的。但苏小妹却说: “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换句话说,即 缺乏诗句应有的含蓄和诗味。于是,苏轼又改用“舞” 和“隐”两字。这样,两句诗便成为: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情感不同。
欣赏小故事:
有一个乞丐,他面前的牌子上 写着:“本人自幼双目失明。”可 乞讨的效果很不好,一个诗人见到, 把他面前的牌子上的字改写为: “春天到了,可我什么也看不到。”
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
咬文嚼字公开课一等奖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咬文嚼字公开课一等奖

《咬文嚼字》公布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1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年十大语文差错。

读音方面的错误有“多巴胺”的“胺”、“卡脖子”的“卡”;错别字方面有“账号”“蹿红”。

1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多巴胺”的“胺”误读为ān“多巴胺”本身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同时也是一种激素,能够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

年,色彩鲜艳的“多巴胺穿搭”成了时尚潮流,“多巴胺”也引申出“快乐因子”的含义,成为流行语,广泛使用。

“多巴胺”的“胺”经常被误读为ān,其实正确读音是àn。

“胺”是氨分子中部分或全部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

常容易读错的还有“三聚氰胺”。

二、“卡脖子”的“卡”误读为kǎ近些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卡脖子”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卡脖子”的“卡”常被误读为kǎ,正确读音是qiǎ。

“卡脖子”是用双手掐住别人的脖子,多比喻抓住要害,置对方于死地。

这里的“卡”是动词,指用手的虎口紧紧按住。

“卡”读qiǎ时,还表示夹在中间不能活动(如“鱼刺卡住了”)、阻挡(如“卡住退路”)等义。

读kǎ时,为音译用字,多用于外来词,如卡片、卡通、卡车、卡介苗等。

三、“账号”误为“帐号”年7月,话题“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冲上热搜。

生活中,许多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都将“账号”误为“帐号”。

古汉语中,“帐”可通“账”。

但是,年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对二字明确分工如下:“账”用于货币和货物出入的记载、债务等,如账本、报账、借账、还账;“帐”专表用布、纱、绸子等制成的遮蔽物,如蚊帐、帐篷。

“账号”本指单位或个人跟银行建立经济关系后,银行在账上给该单位或个人所编的号码,与货币等有关;后由此义引申,指用户访问计算机系统或使用某些资源时使用的识别码。

因此,表示用户识别码时,“账号”才是正确词形。

四、“蹿红”误为“窜红”年,各大视频平台上多部爽剧爆红。

媒体常称某部作品的迅速走红为“窜红”,其实应作“蹿红”。

《咬文嚼字》超级精品ppt课件

《咬文嚼字》超级精品ppt课件

练习 下面两句话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在一次航海途中,有一船员在记录航海
日志时,把船长没喝酒写成船长今天没喝酒。
①船长没喝酒
②船长今天没喝酒
船长只有今天没喝酒
3、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韩贾“推敲”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 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
总结归纳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联系
2.写作的目的 :
让读者明白:
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的要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 合 咬文嚼字的方法:以严谨的态度,刻苦自励, 精心玩索,推陈出新。
主题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 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 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 质的现象。
蕴藉(jiè ) 尺牍( dú )
付梓(zǐ ) 下乘( chéng )
圆晕/月晕/晕车( yùn )
2.解释下列词语:
镞:箭头 援引:引用成例。援:引用
辎铢必较:对极小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 分计较。
岑寂:寂静。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很多。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 写和防虫蛀,先把青竹简用活烤干叫杀青。 后来泛指写著作。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 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严谨。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庭坚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 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 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 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 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咬文嚼字》(共29张PPT)

《咬文嚼字》(共29张PPT)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 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 见色。
——清·沈德潜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 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 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 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 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 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
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 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 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 哗众取宠之能事。
解题
作者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 一种新的意义,那就是在文字 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 的谨严”。
拓展训练:炼字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 的“早”字?
“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 谓“早”;而这“一枝”又 先于众梅,悄然“早”开, 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 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 浓的意境。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至今,骚 人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可
是,这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 过反复的雕琢,才成为千古绝唱。比如,
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就经过多次推敲。 这种推敲,在古诗 文里称为“炼字”,在今天,有位美学 家称之为——
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2024年《咬文嚼字》公布2023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2024年《咬文嚼字》公布2023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2024 年《咬文嚼字》公布2023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公布 2024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是哪十个《咬文嚼字》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有两个目的。

10 余年来,《咬文嚼字》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评比,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咬文嚼字》公布 2024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希望大家喜爱!《咬文嚼字》公布 2024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一、“踔厉奋勉”的“踔”误读为zhuō2024 年,“踔厉奋勉”频频出现于文件报告、新闻媒体、宣扬横幅中。

“踔厉奋勉”的“踔”常被误读为“zhuō”,正确的读法是chuō。

“踔”是个多音多义字:读chuō,有跳动、疾行等义,引申指超越、远胜的样子;读zhuō,有卓然特立之义。

“厉”指激昂;“踔厉”形容精神奋勉有为。

“踔厉奋勉”还常被误写为“戳力奋勉”。

“戳”指用力刺,引申有刺激、指责等义;“戳力”讲不通。

二、“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2024 年 7 月和 11 月,问天试验舱和梦天试验舱先后完成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形成“T”字基本构型,天宫空间站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把“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曾举办空间站征名活动,核心舱最终被命名为“天和”。

“天和”本指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包蕴天地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之意,充分彰显中国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理念。

“天河”则指银河。

三、“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在说到防疫药品时,“连花清瘟”常被提及,但往往有人把它误为“莲花清瘟”。

其中“连花”二字分别指该药品成分中的连翘和金银花,二者均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以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颗粒,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对流感病毒等起抑制作用。

“连花清瘟”的成分里不含“莲”。

四、数量削减误用“倍”新冠病毒不断迭代,探讨人员发觉,如今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明显增加,而致病性显著下降。

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出现这样的表达:奥密克戎致病力比原始毒株下降四十倍。

最新:《咬文嚼字》发布“十大语文差错”-文档资料

最新:《咬文嚼字》发布“十大语文差错”-文档资料

《咬文嚼字》发布“2018年十大语文差错”一、“两会”报道中的常见用词错误:“议案”“提案”混淆。

“两会”召开期间,网络及部分传统媒体上常见政协委员提交议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类说法。

这无疑是混淆了“议案”和“提案”两个不同的概念。

“议案”是具有法定提案权的国家机关、会议常设或临时设立的机构和组织,以及一定数量的个人,向权力机构提出审议并做出决定的议事原案。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

而“提案”是政协委员和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向政协全体会议或者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书面意见和建议,经提案审查委员会或者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后,交承办单位办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对提案的提出、审查、办理、监督等有详细规定。

二、中央巡视工作报道中的常见用字错误:“入驻”误为“入住”。

“住”与“驻”都有停留的意思;但是“住”泛指通常意义的居住,“驻”则特指为军事目的或执行公务而驻扎、留驻。

中央巡视组进入某地或某单位,是为执行公务而驻扎,而不是普通的居住,因此应用“入驻”,不用“入住”。

三、国家计生新政宣传中的概念错误:“单独二孩”误为“单独二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许多媒体在宣传报道这一新政时,提出了“单独二胎”的说法。

将“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简称“单独”没有问题,但把“两个孩子”简称为“二胎”,是不准确的。

“二孩”指两个孩子,“二胎”指两个胎次。

如果生育的是双胞胎,一胎已经有两个孩子,再允许生“二胎”,就可能有三个或四个孩子。

这可能导致对新政的误读。

四、APEC会议报道中的一个病态词语:“国际间”。

2018年11月中旬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国际间”的说法,如“把APEC会议当成国际间的交流平台”等。

际,即彼此之间。

2019-2019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B 共36页

2019-2019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B 共36页

• 九、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 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 字“〇”。这一差错在2019年出现频 率较高。
• 十、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 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 使用。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无时无 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 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 搭配。
• 九、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存款准备金 率。在不少报道中,往往将“存款准备金率”和 “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金融机构为了保 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 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缴存到中 央银行。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 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 九、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在同毛泽东的交谈中, 他说到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 忽焉”,没有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兴亡 周期律”这一概念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 至今天。但长期以来,媒体宣传中都将“兴亡周期 律”误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 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不是两个数 值的比率。
• 八、网络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帖”和“贴”。 网上的“发帖子”“读帖子”经常误为“发贴 子”“读贴子”。帖,音tiě,核心含义是写有文 字的纸片,是名词。贴,音tiē,核心含义是把薄 片粘到别的物体上,是动词。网上的“帖子”,虽 非纸质,但其以简短的文字记录、传递信息的特点, 与传统的“帖子”相同,是不能写成“贴子”的。
2019---2019年度
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
2019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 2019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赞美 词“捍祖国强盛”错成了“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 “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 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 遗憾。

优秀课件《咬文嚼字》ppt

优秀课件《咬文嚼字》ppt

悟空在寻访须菩提祖师的途中,曾听得一个樵夫唱歌,歌
曰:“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
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
岭,持斧断枯藤。”乃是一阕《满庭芳》。悟空随玄奘西天取
经是在唐朝,而学艺则至少应在此前500年,让汉朝人(唐朝
前推500年应为东汉年间)唱宋词,着实让人喷饭不已。其实,
(主旨句)
评价作者的观点
新颖:赋予“咬文嚼字”新的意义,发人所未发。 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 正确:揭示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语
言文字的根本途径,阐明了文学艺术进步的关键所
在。
深刻:深刻揭示了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性,
运用充分的典型例证加以细致解说,使道理深 刻,发人深省。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 句的剖析 (正面事列)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联想不同,思想感情不同(分论 点4)
课文6、7段写了什么内容?举了 什么例子?
2、事例:写美人、才子等的用语(反面事例)
说明的道理: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 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 用套语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 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言要 新。
文字和 思想感情
不同句式,思想感情不同(分论点 1)。(“你这”“你是”)
文字增减,思想感情不同(分论 点2)。(李广射虎)
不同字眼,思想感情不同(分 论点3)。(推、敲)
1、事例:“烟”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苏轼写诗(正面事例)
说明的道理: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 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 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的,难以控 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 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 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 境。

咬文嚼字优秀(实用版)PPT课件

咬文嚼字优秀(实用版)PPT课件

2021
23
• 小处不可随便
2021
24
请选字组成一副五字对联
风雨
过 、来 、遇 、急
琴书 翰墨
香润
2021
25
2021
26
• 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 “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 则长叹曰:“在吃中国。”
• 体会着三个人所说的话的不同意味。
“吃在中国” :食文化在中国。 “在中国吃”:想吃美食,到中国去! “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 用公款吃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 中国,针砭深刻!
——鲁迅《社戏》
改文:于是看许多人唱,看许多人打,从九点到十二 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原文并不是冗长,而是体现了作者在等待“叫天”
这一角色登场的过程中焦急、无聊、无可奈何又带点急
躁的心情。如果改动了,就不能体现了。所以,繁简不
同,意味不同
2021
17
例3:“推”和“敲”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

贾岛初赴举在京,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 一
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X •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
时便不适宜。
说明的道理:
句式不同,感情2不021 同。
8
请用“酒”、“喝”、“好”三个字,看 看最多能组成几句话,各句的意思有什么 不同? • 酒好喝 酒的味道不错 • 酒喝好 劝客人开怀畅饮 • 喝酒好 适量饮酒有利于身体健康 • 喝好酒 质量差的酒可能对身体有害 • 好酒喝 酒的质量不错,可放心饮用 • 好喝酒 批评这个人是个酒鬼
2021
3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香茗.(míng) (2)婵.娟(chán) (3)箭镞.(z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媒体上容易误用的一个称谓是:村长。我国《村民委员会 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 会主任”,简称“村主任”。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 “村主任”误称为“村长”。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八、在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 “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 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温标的一种,由瑞士 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这是一个法定计量单位,不能 一、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 中国2019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 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 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 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 “高大”。 • 二、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 “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往 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
四、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 拢”。2019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有关报道中 说,大桥在施工中曾存在“过分强行合拢”的问题。其中的“合拢” 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 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 中间接合,叫作“合龙”。“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 不是一回事。
五、普遍关注而又普遍读错的一个金属元素是:“铊”。“铊” 是一个冷僻字,因为社会事件中出现了“铊”,从而进入了公众视 野。这是一个多音字。读tuó 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 示一种元素名称,不少人却把它误读成tuó 。铊的化合物有毒。 2019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 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 中毒”。 六、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媒体在报道 日本核电站时,有的用“泄露”,有的用“泄漏”,前者是用错了 的。“泄露”的对象是机密的信息;“泄漏”则既可以指具体的物 质,也可以指抽象的情报、信息等,使用的范围较广。凡是液体、 气体等的漏出,应当说成“泄漏”。
• 七、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 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 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 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 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 “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 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 八、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 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 “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 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 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九、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一句古 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 打好基础。“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 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 十、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 “具”,义为器具、用具。“家具”即床、柜、桌、凳等家庭用具, 故用“具”。“俱”,义为全、都、一起,如“面面俱到”“与生 俱来”。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副词,两者不容混淆。
2019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 2019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赞美 词“捍祖国强盛”错成了“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 “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 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 遗憾。 二、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9年 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现“光複”字样,其 实都应作“光復”。“復”,表示转回来、还原、恢复等 义,“光复”的“复”指恢复,故对应的繁体字应为 “復”;“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複”“複印”。 三、建党九十周年时,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 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 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 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 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
• 三、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 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 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 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 四、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 2019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 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9 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 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 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 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 九、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 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 字“〇”。这一差错在2019年出现频 率较高。 • 十、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 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 使用。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无时无 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 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 搭配。
•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 “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 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 “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 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 六、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晝”是 “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 或“畫”(画)。2019年中央电视台元宵 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 “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 《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