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2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2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作用:①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情节波澜起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为后文做铺垫;③丰富了文章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⑤突出了文章中心。
1、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①有一次,作家周晓枫到河北作协开讲座。
开讲前,主持人先做介绍,周坐在台下第一排座椅上,我就坐在她身后,此时的我,作为听众,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极为放松,可我前面的周晓枫,却没将身体向后倚靠,她自始至终将身体离开椅背两个拳头的距离,正襟危坐,从后面看,她的双臂应该是整齐地叠放于胸前,绝对是那种芭蕾舞演员的身姿,朴素安然,雕像般一动不动。
②这种坐姿,显现的是一种自律。
这种自律唤醒我记忆深处的一个“孩子”。
③那个“孩子”,当时是西安某大型集团总裁助理,27岁,清瘦、文弱,眼神悠悠淡淡,声音细细微微,神情羞羞涩涩,一举一动,生怕惊动了什么。
扎在叔叔阿姨辈的人堆里,特别是在那群德高望重的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这个词,像是为他定制。
④在周一例会上,我所带的实习团队一律坐到后排,观摩并等待集团为我们举行的欢迎仪式。
那“孩子”与那群久经沙场的老前辈一起围坐,研讨上周工作,总结一周得失,言谈举止间,仍是静悄悄的青涩模样。
⑤如果不是仪式后他坐到后排时那个腰板笔直的姿势,我至多仅记住这样一个安静谦恭的背影。
例会结束,欢迎会开始,我们的实习团队围坐到会议桌前,那“孩子”与集团领导则退居会议桌后面——只留三两个中层领导致欢迎词。
⑥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汇报上周各自分管的工作,谁都明白,这一次的例会大有不同,因为后面坐着我们这些外人,他们虽非首次“登台”,可是有“观众”在场,毕竟有别于平时的“例行公事”,每人都极为“重视”,一板一眼,生怕在外人面前出错,此刻坐到后面,可以稍事放松,允许紧绷的状态分神懈怠。
⑦然而,我还是从会议桌对面一眼看到了他:就在一片静悄悄的松懈中,那“孩子”依然像国旗班士兵一样身姿挺直。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1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1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作用:①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情节波澜起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为后文做铺垫;③丰富了文章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⑤突出了文章中心。
1、原下的日子⑦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暑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妆,是最耐得霜冷的。
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成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
文中第⑦段写柳叶张扬在河川,令人钦佩,开头却写到“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树”,纵观全段,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起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燃烧的月亮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
春天的月光,像一片刚钻出些叶芽的草地;夏日的月光,流泻在空中,你抓一下,手上就像有满把的膏脂;秋天的月光,像平镜般的湖水,又如古琴弹出的声音;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上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
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④就是在这样的乍暖还寒时节,一个满月的日子。
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
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
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
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
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
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
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⑤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阅读理解】散文类阅读的读文方法,解题技巧总结
【阅读理解】散文类阅读的读文方法,解题技巧总结散文阅读的读文方法第一步初读文本,明确类属根据散文阅读的经验,先初步明确散文属于哪种类型,如下:(1)写人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写景状物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属抒情散文。
(3)哲思散文:这类散文表现作者某种哲思。
它也注重情感的抒发,但更重于理智。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
(4)文化散文:主要是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创作的、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
第二步抓住文眼,理清思路——关于文眼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
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
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等。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
“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1、找概括强的语句或词语。
比如,文中的总结句往往有文眼。
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深入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才能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效果。
散文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布局谋篇等几方面内容。
一、修辞手法散文作品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等。
比喻的作用在于把要说的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是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夸张可以烘托气氛,增强表现力。
反复使得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二、表达方式就表达方式来讲,散文用得最多的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
叙述是散文重要的表达手段。
材料的叙述顺序,关系到表意的效果。
其中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
其中景物描写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环境描写可以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人物描写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抒情和议论往往结合在一起。
抒情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体现写作意图的作用;议论则起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表达技巧常用的有联想、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等,我们简单分析以下几种:1.抑扬结合:“抑”,就是对表现对象的贬低、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赞扬、肯定、美化。
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则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一.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高考散文表现手法
⾼考散⽂表现⼿法 表现⼿法是⾼考语⽂散⽂常考的题型之⼀。
下⾯是由店铺分享的⾼考散⽂表现⼿法,希望对你有⽤。
什么是表现⼿法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志、衬托、对⽐、抑扬、虚实结合、以⼩见⼤等⼿法;⼴义的包括修辞⼿法。
⾼考卷⼀般使⽤的是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的“⼴”的步骤思考,即先考狭义的⼿法,再考虑修辞⼿法。
⾼考散⽂常考的表现⼿法 (1)象征:通过某⼀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含蓄,耐⼈寻味。
(2)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3)托物⾔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储蓄地表达出来,给⼈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4)⽩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法,不⽤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动的形象。
它往往寥寥⼏笔就能起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更鲜明地刻画⼈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题旨。
(6)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7)开门见⼭:⽂章开头直⼊正题,不拐弯抹⾓。
(8)衬托或渲染:⽤渲染描绘某⼀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9)点⾯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抓住某⼀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10)以⼩见⼤:抓住最能体现⼤主题、看似平凡细⼩却包含典型意义和⽣命哲理的⼩事件来叙写。
感⼈且具有社会意义。
(11)联想想象:联想想象经常在⼀起使⽤,可以使⽂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动,增添⽂章的艺术表现⼒。
(1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相得益彰。
(13)对⽐: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现代文阅读(散文)第三节鉴赏表达特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现代文阅读(散文)第三节鉴赏表达特色篇一:赏析文段的表达特色(江苏高考)一、回顾近几年江苏高考对文段赏析题的提问方式和答案要点:《麦天》48、“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溜索》59二、回顾练习,总结方法“我到北京的距离是一个晚上。
通常我都是在头一天夜里从我居住的那个城市坐上一趟特快,睡一觉,睁开眼睛时,到处都亮了,透过远郊越来越茂密的树林,可以看见辽阔天际的云霞,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伟大而神秘的城堡,呈现在天地旷野的正中央,浑身闪烁出圣洁的光环。
这就是我对北京的感觉。
此时,我完全被唤醒了。
”《戴车匠》简要赏析。
(6分)“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
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
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背水的日子》③水井为一林老树掩映,水井岩上常年绿树葱茏。
初夏时候,漫山的野百合,在风中摇曳飘香。
秋天黄昏,那一树一树的黄连树叶,宛如天边的晚霞,红得似火,燃碎一寨的宁静。
冬天下雪时,山崖上零零星星的积雪仿佛百合又开花。
④背水,要清晨去。
那时,井边好热闹,木水桶一溜儿排放在哨台上,背水的人们在井边嬉闹着。
只有舀水的的人静静地蹲在井边,埋下身子,用木瓢从井里一瓢一瓢地舀水,身影在井里晃晃悠悠。
待舀满一桶,轻轻地跳下井台,将麦秸编的垫圈放在桶底和后腰接触的部位,桶绳往肩上一挂,微直起身子,便一路咕咚、咕咚将井水背回去了。
第③段描写水井四周的秀美景色,第④段描写背水的生动画面。
这两段文字在描写上各天游,还有那“替古人卖劲儿”的说书人民谈笑风生。
”《放生鸟》“概是几千百只。
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
大人则看出了神,一声不响,陶”篇二:现代文鉴赏表达题答鉴赏表达技巧题的几个要领[考点风向]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是高考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散文阅读的方法技巧
散文阅读的方法技巧一阅读散文,要明确散文的特点。
散文在内容上,可以写人,可以记事,可以写景,可以状物,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看似平常的事物,经作者从深处开掘,便有了新颖的深意。
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炉;2.往往从细处用笔,小中见大,把作者的情思贯穿在细致的描述中;3.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像力,激发读者的联想;4.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但形散神聚。
二阅读散文,要了解散文的分类。
散文因类别不同,其内容结构语言等有很大的差异。
1.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爱憎,如《白杨礼赞》。
2.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则是以叙事写人为主,其特点是: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写人,形象不求丰满但要鲜明,叙事散文中的情,渗透在文章似字里行间,例如《背影》。
三阅读散文,要学会抓线索,识文眼。
抓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散文中的线索可以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
2.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3.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4.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识文眼。
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点明内容情感与谋篇布局的只言片语或语句,即文章的点睛之笔。
读散文识得了文眼,就等于拿到了入门的钥匙。
文眼通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是标题,也有嵌于文中的。
例如《背影》就是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情况不同而抒发父子深情的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背影既是线索又是文眼。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方法总结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方法总结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明确概念(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散文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关于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1.找“要素”。
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
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对比1
初中语文散文小说阅读表现手法——对比1对比手法作用:把……和……作对比,突出人物形象,突出主旨。
1、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
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
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
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
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
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
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
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
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
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
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文章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卖豆浆的孩子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
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
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散文赏析技巧有哪些
散文赏析技巧有哪些?题型一:鉴赏技巧鉴赏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形式为“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知识储备:散文中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一)表达方式: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1)记叙的人称:散文记叙人称多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有时交错使用。
如《荷塘月色》就使用了第一人称“我”,散文中第一人称的表达效果基本同小说,但散文中的“我”指作者本人。
散文中运用第二人称非常多见,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往往能造成拟人效果。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人称表达效果如下: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记叙的详略:记叙应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进行,详写不是漫不经心地多写,它往往突出细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铺陈手法;略写也不是可有可无地硬凑,而是根据中心的需要。
(3)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2.描写: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散文描写手法和小说描写手法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3.议论:散文中的议论,它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融入自己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
在叙事散文中,抒情常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运用。
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散文的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
散文的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散文是一种以散漫、杂剧、抒情等形式表达作者感受和思想的文学体裁。
它通过自由的文字组织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人类命运的独特感受。
散文创作既需要良好的写作技巧,也要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才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其中的情感。
一、写作技巧1. 精准的语言表达:散文以自由、流畅的语言组织为特点,但也需要言之有物,表达准确。
作者应该注意选择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意思。
2. 细致入微的描写:散文注重对细节的描绘,通过对事物的精准观察和描述,展示生活的真实和细腻之处。
作者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事物描写得更加形象、感人。
3. 合理安排文体结构:散文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文体结构,比如自由散文、韵文散文等。
作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合理安排故事情节或议论论点,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4. 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散文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作者可以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强化文章的表现力,并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表现手法1. 抒情与叙事交织:散文可以通过抒情与叙事的交替使用,使文章更加生动鲜活。
在叙事中穿插抒情,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2. 对比与矛盾的运用:对比和矛盾是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通过对不同事物或观点的对比和矛盾,可以使文章更具张力和层次感。
3. 借景抒怀:散文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悟和思考。
借景抒怀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情感和韵味。
4. 叙述与描写结合:叙述和描写是散文中常用的手法。
通过叙述事件和故事情节,结合对人物、事物和环境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作者可以更好地创作出感人至深、触动人心的散文作品。
同时,读者也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与作品产生共鸣。
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当好的散文作品流传千古。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达技巧
3.[分析文体特征]本文已被《影像中国》“中国乡村”栏目登 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参考答案:①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下雨需 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 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②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 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 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③意蕴丰富。瓦片象征 着为儿女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 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 儿时生活的乐趣。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述中散发着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 项,“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错 误。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没错,但这不是今昔用途 对比的目的,而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
2.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 参考答案:①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 的责任担当。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 辛酸。③“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见证了时代 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内涵的能力。从表层看,“与瓦共舞” 首先是指父母在雨天修补屋顶,其次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用瓦 造“小船”。从深层上看,“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 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 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
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 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 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这些“与瓦共舞”的 场面有作者童年的回忆,有儿时造“小船”的快乐,也有父母雨 天修补屋顶的辛酸。文末作者写到“我”发现父亲母亲的背就 像老屋的瓦片,遮挡的是风雨,留给“我”的却是温暖,写瓦“像 父亲母亲的背”,体现了父母守护儿女的爱与责任。“现在乡 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 原来是建猪舍”,通过瓦的用途的变化,表现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 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 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 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 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 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 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如下:
1. 阅读散文时,首先要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2. 对散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注意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4. 把握散文的主旨,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5. 在解答题目时,要仔细分析题目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筛选和组织相关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解答。
6. 熟悉常见的散文表现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及这些手法在散文中的具体作用。
7. 掌握常见的散文结构特点,如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以及这些特点在散文中的具体作用。
8. 熟悉常见的散文情感表达形式,如直接表达、间接表达、铺垫、转折等,以及这些形式在散文中的具体作用。
9. 掌握常见的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理解修辞手法等,以及这些技巧在散文阅读中的具体应用。
10. 经常进行散文阅读练习,不断总结和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巧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语文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把握语文散文主题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语文散文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散文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散文阅读理解技巧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
散文表现手法举例
散文表现手法举例
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1.象征、衬托、烘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2.象征手法: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使无形的思想感情变得形象可见。
3.衬托手法:通过描述或突出一个事物来增强另一个事物的效果。
衬托手法包括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通过对一个事物的正面描述来增强另一个事物的效果,反衬则是通过对一个事物的负面描述来突出另一个事物的效果。
4.渲染手法:通过对事物进行描述、渲染,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5.联想和想象:通过描述某一事物或情境,引导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发情感共鸣和思考。
6.欲扬先抑:先表达对某一事物的贬低或批评,再逐渐引导读者认识其优点或价值。
7.虚实结合:将虚构的事物与现实的事物结合起来描述,让读者在虚幻与现实之间产生联想和思考。
8.以小见大:通过描述小的事物或细节来反映大的主题或意义,使文章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9.寓情于景:通过描述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文章更具有诗意和美感。
10.托物言志:通过描述某一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志向或感情,使文章更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
以上是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家会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合适的手法,以提高散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
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3)对比烘托(4)欲扬先抑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其中一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一些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特点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列子·黄帝》一篇,见有列子“乘风而归”的说法。
又有列子对尹生说的一段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
意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这里的“心”与“神”相通,张湛注《列子》即把“心凝形释”说成“神凝形废”了。
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及语言风格-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精讲速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及语言风格“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走进了散文。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赏析散文语言的重要性。
赏析散文语言,自然涉及散文的艺术手法及语言风格,这也是在读懂散文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是对此的明确要求,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及语言风格也就成为散文阅读考查的热点。
答题思路①记牢知识,明确具体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技巧及其作用,具体内容如下:③重点分析鉴赏在表达情感、主题等方面的效果(作用)。
④组织答案,注意条理性,分点阐述。
常见语言风格平实自然形象生动含蓄委婉清新明快洗练简洁绚丽飘逸婉约细腻旷达豪放华丽典雅幽默讽刺整散结合音韵和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个字的故乡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
故乡里最长最长的一个字是等,最深最深的一个字也是等。
等太阳爬上树梢,等月亮落到水里。
等油菜开了花,等稻子抽了穗。
等黑发染成白发,等背脊弯成弓犁。
你看,八太婆不还在村口那棵树下等吗?一棵小小的桃树等成枝繁叶茂的一棵老树。
八太婆被抓了“壮丁”的崽还没有回来。
有人劝她,不要等了。
她说:“等!等着等着就回来了。
我常常看见村口的路尽头,有木娃欢蹦乱跳的身影……”有人替八太婆伤心,要是真等不着呢?八太婆先是一怔,继而喃喃自语:“等,就一定等得到!等过了,也算等到了。
”等到了,是一种胜利和满足;等过了,是一种踏实和美丽。
等,不单单是等一个人,不仅仅是等一种结果,更重要的是用整个心在等。
心与心的等待,超越时空,超越语言,比什么都重要。
故乡里最美最美的一个字是怀,最暖最暖的一个字也是怀。
高兴了,汉子们就开怀大笑,在火塘边,大碗大碗地喝着苞谷烧,咬着猪头肉。
嫌不过瘾,干脆伸出手去抓,肉肥汪着哩,也把手弄肥滑了,晶亮晶亮地流着油,脑门上的汗一线一线地,从满脸的黑土地上流下来。
火塘里的火,旺旺地,开怀地呼呼呼地笑。
就是有个鸡零狗碎的事,乡里乡亲谁也不放在心上,袒露胸怀,总是检讨自家的不是。
现代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公式化答题)
现代散文阅读解题技巧(公式化答题)(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1、修辞手法(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
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
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
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第六课时———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学习目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学习过程:一、考点说明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因为散文的表现手法很多样,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拿不准,易丢分。
因此,准确掌握这些手法至关重要。
知识卡片: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二、真题探究考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天目山张抗抗听课记录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
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
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
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
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
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
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
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
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
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
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
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
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
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
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
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
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
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
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
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
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
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
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
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
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
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
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
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
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
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
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
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
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⑾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
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
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⑿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
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
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
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
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⒀山林寂静,水气迷茫。
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
一、字词二、梳理内容1.天目山简介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的天目山,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市境内,距杭州84公里,在杭州至黄山黄金旅游线中段。
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
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于汉,有东西两峰,顶上各有一池,长年不枯,故名。
2.去天目山的目的是什么?文章中的树有什么象征意义?3.文意探究《赤彤丹朱》是迄今为止张抗抗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最好的长篇,与之相应的随笔《故事以外的故事》《红色变奏曲》《雾天目》也是她最有分量的随笔,只能是张抗抗才能写出的作品。
以母亲的身世为主线,以烈士贾起的鲜血为底色,以父亲的浮沉为波澜,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赤彤丹朱》由于一位读者偶然的阅读,牵动亲人的寻找,让失踪多年的青年革命者贾起“50年以后,终于在干涸的血泊中,重新站了起来”,小说复活了真实的历史,引出了“故事以外的故事”。
“赤”、“彤”、“丹”、“朱”,碰撞冲突,奏响了“红色变奏曲”:“亮的暗下去,暗的亮起来;红极而发紫,红透而生疑,红衰而变黑,红退而无色,在那块似红非红的底板上,留下的是辨不清颜色的血迹与泪痕。
”她对红色的重访、还原、剥离和解构,将自己与母亲合为一体,也和时代的命运合为一体。
天目山的弥天大雾暂时稀释了烈士的血迹,天目山的冲天大树永远存留了烈士的精神。
陪同父母到天目山凭吊57年前牺牲的烈士,张抗抗的思考有了新的超越:“世事变迁,惟有西天目的森林,是永远的。
为着他们那一代人关于自由平等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深怀敬意。
然而,无数生命和太多的鲜血,使理想的代价变得过于昂贵,缥缈的雾中我们甚至看不见理想的内容。
抚摸着西天目的老树。
我想也许只有这些大树,才真正拥有自由的空气和丰沛的雨露。
”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实际的用途却是由情及理,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将烈士为理想而牺牲这一事件放到57年后现实背景下思考,反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
现实是“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这让烈士“诘问”,实际上是自己对这种“模糊”(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
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又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
3.问题: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你的答案:一、答案纠错:1.错误答案展示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烈士的坚毅不屈,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2.错因分析3.标准答案解析:这段文字最突出的当然是: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比喻、对比、借景抒情等也有使用。
解答的时候,先要概括作者使用的手法,再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使用的,以及表达效果是什么。
该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这从“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等描写中可以看出。
而在母亲的追念中,突出了烈士的坚毅,文中写他的脚印“沉稳”,他的目光“坦然”——“他沉稳的脚印……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并且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四、答题指导这一类型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直接问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赏析划线的句子③文中划线的句子好在哪里,有何作用?一般的答题规范是:①直接问表现手法的:手法+解析②赏析划线的句子的:手法+解析+内容情感+语言特点③划线句子好在哪里,作用:手法+内容+情感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1、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
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同时要在实际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培养自己对“表达特色”敏锐的感知力。
2、把握思维模式(1)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
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2)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
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
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五.知识储备象征: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渲染: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
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类比是这样的一种推理,它把不同的两个(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根据两个(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似,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相似的其他属性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