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大班教案《孤独的牧羊人》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孤独的牧羊人》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孤独的牧羊人》含反思【一、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了解并理解《孤独的牧羊人》这个故事的寓意;2. 培育幼儿的团队意识,感恩心和自我反思本领;3. 激发幼儿喜好自然、保护环境的喜好;4. 提高幼儿的听说本领,通过讲故事和讨论强化幼儿语言本领。

【二、活动重点】1. 帮忙幼儿理解《孤独的牧羊人》故事的背景和内容;2. 培育幼儿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3. 提高幼儿的听说本领和思维逻辑本领。

【三、活动准备】1. 讲故事的幼儿图书《孤独的牧羊人》;2. 落地投影、电子白板或其他教具;3. PPT及幼儿交流卡片;4. 羊毛、剪刀、毛线、胶水等。

【四、活动过程】1. 老师引导幼儿一起看图书《孤独的牧羊人》,并针对关键场景进行图片呈现。

同时,老师向幼儿询问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的事件和寓意。

(10min)2. 老师组织幼儿仿照故事角色表演剧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

老师通过对幼儿们的表演适当引导,使之透过表演了解到角色特征和情感变化。

通过成果呈现,老师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0min)3. 将羊毛等材料放在桌子上,向幼儿呈现如何制作毛线娃娃,并分为三个组,每个组5个人。

每个小组需要协作完成一个毛线娃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本领。

同时,老师提问:“你们的小组是如何完成的?”“你们的合作有什么好处,个人和小组都会从中获益?”(25min)4. 将PPT和幼儿交流卡片交到每个幼儿手中,让幼儿自由表达他们的看法和想法,然后让幼儿持卡片数秒钟,将其招手并轮番投影。

之后,谈论幼儿共享的内容,引导他们自行想象、思维、反思。

(20min)5. 回顾活动,让幼儿总结活动中学到的内容,共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进一步理解《孤独的牧羊人》的寓意。

(5min)【五、活动小结】1. 通过该活动,幼儿可以理解《孤独的牧羊人》的寓意,学会如何合作,学会思考和反思本身的行为,以及学会表达和交流思想和感受。

2. 该活动还激发了幼儿保护环境和喜好自然的喜好,加强了幼儿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

2.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学会歌曲的基本旋律。

2.教学难点: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频、视频。

2.教学工具:音响、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歌曲的感受,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感受与分析(1)教师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注意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如:起伏、节奏等。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如:孤独、无助等。

3.歌曲学唱(1)教师教唱歌曲,让学生跟唱,注意旋律和节奏。

(2)教师分段教唱,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情感表达,学会用情感去演唱。

4.情感体验(1)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唱过程中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歌曲的角色,体验孤独的牧羊人的心情。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5.音乐欣赏(1)教师播放其他关于孤独、无助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音乐作品的共同点,如:旋律、节奏、情感等。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分享,交流自己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孤独现象,学会关爱他人。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关于孤独、无助的音乐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教师在本节课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2.学生在学唱过程中,是否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3.学生在情感体验环节,是否真正理解了歌曲的情感表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逐句教唱,让学生模仿并唱出正确的旋律,教师即时反馈,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跟上节奏和旋律。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孤独的牧羊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与感悟、生字词学习、文章主题与写作特色分析。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
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它们的读音、字形和词义。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孤独的牧羊人》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课堂上,我注意到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大多数同学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但部分同学在表达情感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朗读水平。
-写作特色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
举例:在分析文章主题时,重点讲解“孤独的牧羊人”如何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教学难点
-生字词运用:学生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课文深层含义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中孤独的牧羊人形象所蕴含的哲理,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的意义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文章主题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分析,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孤独或自然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一、教学目标1.了解“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的歌词和主旋律;2.能够模仿教师的演唱,唱出整首歌曲;3.懂得用简单的身体语言配合歌曲的节奏;4.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教唱《孤独的牧羊人》歌曲的歌词和旋律;2.学习使用身体语言,配合歌曲的节奏表现出歌曲的情感。

三、教学时长2课时,每课时40分钟四、教学内容1. 歌曲欣赏教师放歌曲,并让幼儿认真听歌,并引导幼儿发出听后的感受和想法。

之后,教师可以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所听到的内容和感觉。

经过听后感的引导,可以让幼儿更好地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情感。

2. 歌曲教唱首先,教师要引导幼儿认真朗读歌词,模仿教师的节奏,找到歌曲的主旋律和节奏感。

接着,教师可以分小组教唱,同时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身体语言呈现歌曲的情感。

3. 活动和游戏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熟悉歌曲的内容和旋律,可以使用歌曲名称接龙、抢答等游戏,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4. 结束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搞笑的歌曲或者小游戏来结束这节课,让整个课堂变得愉悦和轻松。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学习状态,掌握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及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和表现。

在结束教学后,教师也可以请幼儿自我评估或互评,对幼儿进行全面评估,以支持后续的教学。

六、总结本次音乐教学活动参考了《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的歌词文本和乐曲表演,通过灵活变化、多手段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学习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幼儿自身特点,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的阶段变化,灵活地修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教案主题: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教案时间:1节课(约40分钟)
教案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3. 让幼儿认识不同乐器的声音和演奏方式。

4. 通过合作演奏,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案内容:
1. 引入活动(5分钟)
利用音乐播放器演奏《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静静地倾听,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想象描述这首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感觉。

2. 乐器介绍(5分钟)
引导幼儿认识笛子、二胡、琵琶等常见的民族乐器,并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幼儿听出不同乐器的特点。

3. 组织合奏(15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乐器,老师为每个小组演奏简单的旋律片段,然后指导幼儿进行合奏。

可以让幼儿轮流试奏不同乐器,增强他们对不同乐器的认识。

4. 擦拭乐器(5分钟)
引导幼儿擦拭乐器,告诉他们保持乐器的整洁和清洁,为下一次使用做好准备。

5. 音乐欣赏(10分钟)
重新播放《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再次聆听,这次可以尝试跟随音乐的节奏拍手、跳舞等,让他们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感。

6. 总结活动(5分钟)
让幼儿分享他们对本节课的感受和体会,可让部分幼儿表演自己喜欢的乐器演奏片段。

教案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能够了解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同时也让他们认识不同乐器的声音和演奏方式,并通过合作演奏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让幼儿在愉快的音乐欣赏中学习和成长。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共5则范文)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共5则范文)

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共)《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案授课教师:曾凤焮华美实验学校教材简析: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

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家中有七个调皮的孩子,因丧偶而疏于教育。

为了调教好自己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家庭女教师。

女教师能歌善舞,并喜爱这些孩子。

女教师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男主人公的爱情。

此后,他们一家组成家庭合唱团,在被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奥地利,以巡回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的形式,与纳粹分子进行斗争和周旋。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

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

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作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

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

歌中的衬词“来咿噢嘟”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

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教学目标:1、《孤独的牧羊人》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让我们懂得音乐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并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2、在曲调接龙活动中,以即兴创作相连接,提高音乐基础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2、学生能够正确的表达音乐情绪。

教学用具:音乐播放器、电脑聆听《孤独的牧羊人》教学基本要求:1.设问:谁看过影片《音乐之声》?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剧情,(也可放录音《do re mi》歌曲导入)。

(有条件找到影碟片VCD,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片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案例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案例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复述故事《孤独的牧羊人》的主要情节和故事背景。

2.掌握一些重要的生词与短语。

3.能够进行简单的书面及口头表达。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故事背景。

2.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要的生词与短语。

三、教学准备1.课本《孤独的牧羊人》。

2.多媒体设备。

3.单词卡片和图片。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牧羊人有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牧羊人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小时候去牧场或农村养过羊吗?-你们觉得牧羊人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吗?Step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1.分发课本,并让学生自主阅读《孤独的牧羊人》。

2.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并带领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牧羊人被认为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图中的牧羊人是如何度过他的一天的?-为什么他挑选出那只特殊的羊?-这个故事有什么启示?Step 3:生词与短语学习(15分钟)1.利用单词卡片和图片,教授生词与短语,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同学们分组练习,并根据课堂展示各自组的学习成果。

Step 4:写作(20分钟)1.提示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牧羊人,用英语写一篇关于自己一天的文章。

2.引导学生用以下问题来组织文章:-我是一个牧羊人,我拥有多少只羊?-我通常是在哪儿带领羊群吃草?-我喜欢哪些看到的动物?-我是如何照顾羊群的?-我是如何度过一天的?3.学生完成作文后,互相交流修改并展示。

Step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1.总结课堂内容,回顾今天学到的重点。

2.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进行讨论:-你们觉得牧羊人的职业有何挑战?-你们愿意成为一名牧羊人吗?为什么?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下一节课准备一份有关农民或农村的自述。

中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中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中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一、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

2. 能力目标:帮助幼儿掌握歌曲中的基本节奏和旋律,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

3.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背景,认识牧羊人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内容1. 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2. 歌曲背景:歌曲讲述了一个牧羊人独自放牧的故事,描绘了牧羊人在草原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

3. 歌曲歌词:牧羊人啊,孤独的牧羊人每天早晨,最早迎接太阳陪伴着他,只有那忠实的小狗在这广阔的草原,追逐着梦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掌握基本的节奏和旋律。

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深层含义,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教授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 互动法:教师与幼儿互动,共同完成歌曲的学习。

3. 情境教学法:创设草原放牧的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歌曲的美妙。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欣赏草原图片,引导幼儿说出牧羊人的生活方式。

2. 教授歌曲:教师先行示范演唱歌曲,教授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 幼儿学唱:教师指导幼儿跟唱歌曲,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节奏和旋律。

4. 集体演唱:全班幼儿一起演唱歌曲,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

5. 总结: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歌曲内容,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牧羊人和小狗,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中的情节。

2. 邀请家长参与,开展亲子合唱活动,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

3. 带领幼儿到户外草原进行实地考察,让幼儿亲身感受牧羊人的生活方式。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歌曲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幼儿在集体演唱时的表现,评估幼儿的集体合作能力。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亲子合唱活动的效果。

八、教学资源1. 草原图片素材:用于导入课程,让幼儿对牧羊人的生活方式有直观的认识。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一、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其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帮助幼儿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和艺术修养。

•学习音乐表演技巧,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音乐作品:《孤独的牧羊人》•音乐风格:古典音乐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引导幼儿讨论关于农村和牧羊人的话题,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2.播放一段农村景色的视频,引起幼儿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兴趣。

步骤二:欣赏音乐1.引导幼儿观看一段《孤独的牧羊人》音乐视频。

2.倾听音乐,让幼儿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步骤三:分析音乐1.引导幼儿讨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问他们是否能听到牧羊人疲惫的脚步声,牧羊的欢乐,以及大自然的美好景色等元素。

2.解释音乐的结构和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让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音乐的构成和运作方式。

步骤四:情感表达1.引导幼儿讨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想象力。

2.分组让幼儿自由发挥,通过音乐和舞蹈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和想象。

3.组织表演,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创作。

步骤五:评价与总结1.赞扬幼儿的表演和创意,并与他们共同总结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2.提醒幼儿音乐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多听音乐,培养音乐欣赏的习惯。

四、教学评估1.观察幼儿在欣赏音乐时的专注程度和反应。

2.评估幼儿在情感表达环节中的参与程度和创造力。

3.收集幼儿的反馈意见和评价,了解他们对这堂音乐课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古典音乐作品,培养更多音乐欣赏的机会和能力。

2.引导幼儿学习乐器演奏,让他们亲身体验音乐的创造过程。

3.定期组织音乐展览或演出,展示幼儿的音乐才华和成果。

以上是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孤独的牧羊人》的详细内容,通过本课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培养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其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

对于幼儿来说,通过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作,能够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对其整体的发展和成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唱《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2.培养幼儿合作表演的能力;3.培养幼儿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音响;2.《孤独的牧羊人》音乐片;3.音乐教具:钢琴或其他乐器。

三、教学过程:1.口径温习:老师播放《孤独的牧羊人》音乐片,与幼儿一起欣赏,温习歌曲的旋律,并询问幼儿是否对这首歌有所了解。

2.引导讨论:老师提问:“孤独的牧羊人是指谁呢?在歌曲中他为什么感到孤独?”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

3.声乐训练:教师与幼儿一起学唱《孤独的牧羊人》。

首先可以教唱整首歌曲的第一段,然后逐段教唱,最后逐句教唱。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唱氛围,适当调整教学速度和难度,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跟上。

4.分角色合作表演:将幼儿分成几组,分别扮演歌曲中的不同角色:牧羊人、小羊羔、河流、山峰等。

老师给每个角色分配相应的身份标志物,例如头饰、剑牌、纸花等。

指导幼儿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形象表演歌词内容,并配合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动作。

5.合唱表演: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进行表演,其他幼儿观看欣赏。

每个小组表演结束后,大家一起合唱《孤独的牧羊人》完整的歌曲。

6.音乐鉴赏:老师给幼儿分享《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的音乐风格、曲式结构以及背后的情感内涵等。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这首歌的感觉和理解。

四、教学总结:在教学总结环节,老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音乐中蕴含的美和情感。

同时,老师也可以对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拓展延伸:幼儿可以尝试用简单的乐器伴奏《孤独的牧羊人》,例如使用鼓或铃铛等。

也可以组织幼儿编创其他形式的表演,例如小品、舞蹈等,让他们进一步发展表演和创造的能力。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大班音乐《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用愉快的声音演唱。

2. 学会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培养孩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 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用正确的音准演唱。

难点:用适当的动作表现歌曲内容,培养孩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歌曲《孤独的牧羊人》乐谱,动作图示。

2. 教学环境:音乐教室,音响设备,宽敞的活动空间。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带领孩子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以调动孩子的热情。

2. 歌曲学习(5分钟)(1)教师播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让孩子初步感受旋律和节奏。

(2)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孩子跟唱。

注意纠正孩子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3)教师讲解歌曲的含义,引导孩子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3. 动作编排(5分钟)(1)教师根据歌曲内容编排简单的动作,如牧羊人牧羊、羊儿跑等。

(2)教师示范动作,孩子跟随学习。

(3)孩子分组进行动作表演,教师巡回指导。

4. 实践活动(5分钟)(1)孩子分成两队,一组扮演牧羊人,一组扮演羊儿。

(2)牧羊人和羊儿根据歌曲内容进行互动表演。

(3)教师点评孩子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判断其对歌曲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孩子在动作表现方面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3. 通过课堂实践,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孩子在家与家长一起演唱《孤独的牧羊人》,录制视频,下次课堂分享。

2. 课后活动:组织一次小型音乐会,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才艺,鼓励家长参与。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针对不同孩子的音乐素养,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课堂更具针对性。

3. 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课堂活动的实效性。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音乐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音乐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大班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背景和含义,感受歌曲中的孤独与宁静。

2.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3.通过歌曲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和歌词,理解歌曲的含义。

2.教学难点:歌曲中某些音程的跳跃,以及对孤独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频、歌词卡片。

2.教学工具:钢琴、音响、投影仪。

3.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舒适的座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引导他们关注歌曲中的孤独和宁静。

2.歌曲教学教师展示歌曲的歌词,逐句教唱,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旋律和节奏。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教师纠正发音和音准。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3.歌曲欣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情感表达。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演唱时的感受,以及对歌曲的理解。

4.情感体验教师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孤独的牧羊人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孤独时刻,以及如何应对孤独。

5.创意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歌词,表达自己的孤独情感。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师邀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对孤独情感的认识。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孤独的歌曲,进行比较欣赏。

2.邀请家长参与课堂,与学生一起演唱歌曲,分享彼此的感受。

3.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展示自己的歌唱才华。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孤独情感的表达方式,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反思《孤独的牧羊人》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反思《孤独的牧羊人》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反思《孤独的牧羊人》一、教学目标1.感受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音乐风格,理解歌曲内容。

2.培养幼儿的歌唱能力,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3.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表演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理解歌曲内容。

2.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以及歌曲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频、歌词。

2.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播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内容。

(2)教师引导幼儿谈论歌曲中的角色、场景和情感,引发幼儿兴趣。

2.歌曲教学(1)教师展示歌词,带领幼儿逐句学习歌曲。

(2)教师指导幼儿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注意音准和咬字。

(3)教师引导幼儿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3.歌曲排练(1)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每组选举一名组长。

(2)教师指导各小组进行歌曲排练,注意团队协作和表现力。

(3)教师对每组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4.歌曲表演(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歌曲表演,每组依次演唱。

(2)教师邀请其他班级的幼儿和教师担任评委,对各组进行评分。

(3)教师宣布比赛结果,对获奖的小组进行表彰。

(1)教师引导幼儿谈谈在歌曲学习和表演过程中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1.优点(1)通过歌曲教学,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水平得到了提高。

(2)歌曲排练和表演环节,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表演欲望。

(3)活动组织有序,幼儿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2.不足(1)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歌曲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入。

(2)在表演环节,部分幼儿表现紧张,影响了整体效果。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3.改进措施(1)加强对幼儿的情感引导,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

(2)在表演环节,提前进行充分的排练,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故事《孤独的牧羊人》的主人公和情节;2.听懂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旋律;3.学唱歌曲《孤独的牧羊人》;4.通过歌曲学习表达孤独情感;5.提高合唱能力,培养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孩子们想象一个有很多羊儿的草原,有一位好心的牧羊人在那里为他的羊儿们唱歌哄他们入睡。

接下来,老师会给孩子们讲述《孤独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

2. 歌曲欣赏(10分钟)让孩子们静静地听一遍歌曲《孤独的牧羊人》,再让孩子们大声跟着唱连唱两次。

3. 歌曲学唱(20分钟)1.教师先唱第一句歌词:“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2.让孩子们跟着唱,重复几遍。

3.教师逐句唱学,熟练掌握各句歌词。

4.在孩子们熟悉整首歌曲后,再与孩子们一同合唱。

4. 表达孤独情感(15分钟)教师请孩子们听取歌词,找出表达孤独情感的句子。

如:“在星光闪耀的夜空里,独自放声大哭。

”请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想起的孤独感受,并用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来表达。

5. 反思和总结(10分钟)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听取孩子们的感受和意见,回顾整个教学过程。

同时教师也应该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下次教学提供参考。

三、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熟练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2.学生是否能够表达孤独情感;3.学生是否练习了合唱技能;4.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育家杨绛的《我们仨》中的一句话“不要以为小孩子就只要纪律,他们更需要有人听他们说话”十分重要。

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是不愿意学习,只是他们需要和老师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在这节课中,我注意让孩子们主动参与课堂,通过表达孤独情感来学习歌曲,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在学习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孩子难以认真听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些问题。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通用14篇)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通用14篇)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通用14篇)《孤独的牧羊人》篇1活动目标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体验歌曲创作中的约德尔手法,尝试用轻松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活动准备1.《DO—RE—MI》《孤独的牧羊人》音乐CD及伴奏音乐。

2.《音乐之声》视频《孤独的牧羊人》片段。

3.画笔、纸;牧羊人、田野、城里人、王子、农夫、餐桌、啤酒、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带围裙的妈妈图片。

活动过程1.组织幼儿听《do—re—mi》,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引出《孤独的牧羊人》。

2.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的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中文版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部分,接着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

3.画图谱、贴形象,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段。

见识随音乐贴牧羊人、田野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在衬词部分教师可画的螺旋线表示约德尔调)(2)欣赏歌曲第二段:教师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哟普而看图谱跟唱衬词。

(3)欣赏歌曲第三段。

出示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4)教师幼儿对唱歌曲。

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部分。

4.随歌曲两两结伴自由跳圆圈舞,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活动延伸: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听音乐演唱或表演歌曲,体验快乐情绪的传递。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篇2幼儿园的主题课程中音乐活动的歌唱教学的比重越来越大,唱歌是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当人们高兴时会情不自禁的哼唱起歌来,特别是幼儿期,对歌曲的需求更是强烈。

因此,幼儿园歌唱教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歌唱不是要把每个孩子培养成音乐家、歌唱家,而是培养他们创造性的适应变化的能力和用自己的声音抒发情感的能力。

幼儿园大班音乐律动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二篇)

幼儿园大班音乐律动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二篇)

幼儿园大班音乐律动教案《孤独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重点难点: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环境与材料: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

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一次备课一、看图讲故事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

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

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

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

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

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幼儿园大班音乐律动教案《孤独的牧羊人》(二)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2.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动感,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性;3. 学生能够认识并演唱《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

大班音乐教案《孤独的牧羊人》让幼儿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孤独的牧羊人》,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活动目标】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活动准备】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活动过程】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

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

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

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

“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

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

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

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等奖3篇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等奖3篇

1、孤独的牧羊人教案一等奖1、初步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在演唱过程中感受衬词重复演唱的趣味,体验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的快乐。

2、理解“孤独”的含义,知道人在孤独时可采用唱歌、跳舞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感到快乐。

3、积极参与“牧羊人和小羊”的游戏,用好玩、幽默的音色与牧羊人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孤独的牧羊人》音乐磁带、图谱、打击乐器。

第一课时活动过程:一、理解“孤独”的含义,尝试用积极的方法排解孤独。

1、你们知道什么是“孤独”吗?你们有过孤独的时候吗?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在孤独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快乐?(引导幼儿说出和朋友玩、跳舞、唱歌等多种方法排解孤独,体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3、“有一位牧羊人,每天独自一人站在山顶上放羊,他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来听。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旋律欢快、活泼、诙谐的风格。

1、欣赏英文歌曲,感受牧羊人的情绪。

“听了这首歌,你们觉得牧羊人是孤独还是快乐呢?从哪里听出来的?”2、欣赏教师演唱歌曲,发现并感受衬词。

“歌里到底说了些什么?我用中文来演唱,你们听一听,歌曲里什么地方最有趣、最幽默?”“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有趣、最幽默?”“这个有趣的地方是我们平时很少听到的,是外国民歌中一种特殊的演唱方式。

”3、玩“牧羊人和小羊”的游戏,学唱衬词。

“我做牧羊人,你们做调皮的小羊,来学我唱歌,看哪只小羊学得最像。

”三、再次欣赏教师演唱歌曲,分辨不同的衬词演唱方法。

1、教师演唱,引导幼儿发现歌曲中衬词的不同。

“我们再来听一听,歌里的‘咿噢嘟咿噢嘟咿噢’,唱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2、发现衬词高低唱法的规律。

“什么时候唱得高,什么时候唱得低?”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歌里的‘咿噢嘟咿噢嘟咿噢’有的高、有的低,先唱高的再唱低的。

”3、对比不同人物的音色。

“歌里除了牧羊人的歌声,还听到谁的声音?”师幼共同小结:“歌里还有王子、行人、旅店的客人、饮酒的人、小姑娘的声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的牧羊人》教学案例《孤独的牧羊人》教学案例【教学理念】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就是要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提高他们感受、体验、鉴赏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在真、善、美的潜移默化中培育健全的人格和品行。

本着这样的理念,我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师生互动等环节中都尽可能多地使用音乐语言,避免大量使用非音乐语言的文学性描述。

同时所使用的教学设备、课件设计、音响材料、教师范唱、配器演奏、舞蹈律动等方面都有意识地突出音乐的美感,营造美的氛围,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真正得到美的享受,激发美的情感体验。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志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

本节课我以新颖别致的《哆来咪》视频作为开场白,接着欣赏《音乐之声》影片中那个诙谐动听的《孤独的牧羊人》,再模仿牧羊人的歌声。

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一开始就被激发出来,并一直持续到整一节课。

3.重视音乐实践。

我设计的此课虽然是欣赏课,但没有仅仅停留在聆听这个音乐作品的美上,而是通过欣赏、模仿、演唱、配乐、舞蹈等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流动的旋律,有趣的画面,乐观的情绪,诙谐的歌声中充分体验、参与表现音乐。

遵循音乐审美的本体属性,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使学生能在音乐的审美环境中愉快地歌唱,自然地表演,积极主动地参与。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孤独的牧羊人》,了解与学习的唱法。

学唱歌曲第一段。

并尝试用歌声、打击乐和舞蹈律动来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欣赏中了解经典音乐剧《音乐之声》;在聆听、模仿中掌握歌曲旋律与约德尔特色唱法,在配乐、歌唱、表演中进一步走进音乐,在合作中学会与音乐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歌曲活泼、诙谐、有趣的情绪,乐于参与歌曲的演唱与表演,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这部影片中的插曲,但与影片内容并无直接关系。

它是以“戏中戏”的方式出现。

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作木偶戏表演,歌曲为表演时所唱。

歌曲第一部分的节奏紧促欢快,旋律活泼跳跃,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频频出现,使歌曲显得十分轻松,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的音调较平稳,节奏也稍作拉宽。

歌曲的尾声部分是由音阶后四个音( )的上下八度的节奏的变化而成。

歌中的衬词“来咿噢嘟”可视为牧羊人所唱的歌声,使歌曲更为诙谐、有趣。

演唱时常常提高嗓音,用假声突然翻高的方法,这都是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第二个学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好玩。

他们既还带着低段年级的天真、幼稚,却又多了几分主见与求学的欲望。

在课堂上,他们喜欢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还特别喜欢模仿,对音乐的感觉非常灵敏,肢体的协调也发展得不错。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歌声、打击乐和舞蹈律动来表现出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表演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歌曲中真假声结合的的衬词唱法。

【教学准备】钢琴、打击乐、课件【教学过程】一、欣赏感受,导入课题1.欣赏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插曲《哆来咪》视频一段。

2.介绍美国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1938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

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家中有七个调皮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修女为家庭女教师。

女教师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和音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这首《哆来咪》就是女教师对孩子们进行音乐启蒙。

今天老师还要介绍另外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也是出自这部电影。

一天上校家里来了客人,家庭教师玛丽亚带领着孩子们表演了一段精彩的木偶剧,歌曲的名字叫《孤独的牧羊人》,非常的诙谐、动听,马上欣赏一下吧。

请留意牧羊人的歌声,他是怎么样唱的?【以《哆来咪》引出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让学生对此课的内容充满兴趣与期待。

很好地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垫定了基调。

再引出《孤独的牧羊人》,水到渠成。

】二、深入学习,合作表演1.欣赏《孤独的牧羊人》视频。

2.模仿牧羊人的歌声:嘞哦嘞嘞哦嘞嘞咿哦师:这就是歌曲最有特色的地方——即衬词部分的真假声快速转换,非常流畅活泼。

其实就是牧羊人在模仿他的羊发出的叫声。

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曲调。

3. 说说对歌曲的感受。

(活泼、诙谐、有趣的)4. 点题——既然歌曲给我们的感受是活泼、诙谐、有趣的,为什么它的名字却叫《孤独的牧羊人》?你怎么看这个题目?生1:我觉得牧羊人没有同伴。

生2:牧羊人好像用歌声来打发寂寞。

师:说得真好!虽然高高的山顶上只有牧人一个,没有人陪伴他,但他的内心并不孤独。

他用自己嘹亮、明快而动听的歌声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由此而感染了一大群人,有王子、农夫、喝啤酒的人,最后还有个小姑娘和他唱起了二重唱。

【这里通过对歌曲名字的谈话考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牧羊人的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5.学习衬词部分:嘞哦嘞嘞哦嘞嘞咿哦(1)听老师范唱,并讲解如何运用真假声转换的方法。

(2)跟着钢琴轻声练习。

6.师生合作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

(1)出示第一段歌词,师唱黑色部分,生唱红色衬词部分,最后两句大家一起唱。

(2)师生交换,生读黑色部分,师唱红色衬词部分。

(3)生跟钢琴唱。

(4)跟伴奏唱。

【用两种颜色把歌词的衬词前后两部分区分开,师生合作学习,化繁为简。

由于歌词的排列很密集,节奏很紧凑,所以只重点学习第一段歌词。

】7.跟着音乐用打击乐分组合作为以上四句配乐。

【配乐时也按歌词的黑色红色两部分分配角色。

圆舞板演奏黑色部分即每句的前半句,串铃演奏衬词部分,副歌部分用摇铃担任,间奏则让双响筒担任,各类乐器各司其职,一拍也不落下。

这就锻炼了学生聆听音乐时的高度注意力与相互之间的配合。

】8. 整曲欣赏。

第二段站起来加即兴律动边唱边表演。

9. 二人小组用集体舞的形式表演。

【当歌曲唱会了,会用打击乐演奏了,音乐也在不断地重复中变化着,它在召唤孩子们与这明朗欢快的节拍进一步互动交融。

】三、课内延伸,巩固拓展1.音乐小百科——。

约是源自阿尔卑斯山区的一种特殊唱法、歌曲。

它基本上是无歌词的,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字音来演唱。

在山里牧人们常常用号角和叫喊声来呼唤他们的羊群,,也用歌声向对面山上或山谷中的朋友,久而久之,他们竟发展出一种十分有趣而又令人惊叹的约德尔唱法。

这种唱法的特点是在演唱开始时在中、低音区用真声唱,然后突然用假声进入高音区,并且用这两种方法迅速地交替演唱,形成奇特的效果。

2.欣赏另一段的视频。

【加深学生对的认识,感受人类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所产生出的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拓宽眼界。

】3.欣赏《音乐之声》的另一片断《晚安》歌。

4.小结结束。

【以诙谐有趣却又动听美妙的《晚安歌》作为此课的结束,再次重温《音乐之声》这个影片带给人们的欢乐高雅的艺术享受,让这种视听的美妙长留学生的心间。

】【教学反思】此课作为镇的教学研讨课,虽然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总的感觉还是良好的,较好地达成了我的三个教学预设:一是借器乐辅助欣赏教学。

尝试上欣赏课是我所有公开课中的第一次,因为欣赏课说真的不好上,以往都不敢尝试。

《孤独的牧羊人》诙谐、动听,还有很强的律动感。

我抓住歌曲中顿音与连音的乐句对比配合用上响板与串铃来演绎。

效果表明,虽然歌曲的速度很快,但孩子们借助乐器的角色分工,注意力高度集中,演奏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配合着音乐把连奏、断奏、间奏、尾声一拍没落下地演奏了出来。

这也说明了打击乐可以帮助孩子们最快捷的方式走进音乐,与音乐亲密对话。

二是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舞蹈律动教学。

这首歌A部我运用了弹簧步、屈膝步,B部是两个人手挽手,用跑跳步转圈。

间奏用原地颤膝静听音乐的方式。

这几个舞步是欧洲民间舞中比较常用的。

孩子们掌握得很不错。

三是重视音乐实践,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实践活动谈音乐是枯燥乏味的。

本节课我运用了聆听、演奏、演唱、律动舞蹈、合作表演等手段让学生参与了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听、唱、奏、跳、演等综合音乐能力。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很高。

反思本节课,有几点是我以后在教学中努力要克服的:一是说话的语速过快,由于歌曲的难度较大,担心时间不够,有急躁心理。

二是对中下层的学生关注不够,上公开课不是为了作秀,是要扎扎实实地面向全体,让所有孩子都全情投入,参与音乐,享受音乐。

虽然在这一节课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好,参与热情高涨。

但我感觉还是有一小部分孩子总是沉默不语,有这么多人听课,除了怯场外,平时课堂上这些孩子也是沉默的羔羊。

想办法调动起这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是我努力的方向。

【教学点评】叶秋燕老师作的欣赏综合课《孤独的牧羊人》,为全镇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们又一次提供了高质量的示范研讨课例。

叶老师总是很善于挖掘教材里面的音乐元素、人文背景,使课堂既生动快乐,又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

以下几点是本人的听课感受:1.教学理念清晰,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节课体现了“赏中学,学中唱,唱中跳”,既能从学生爱模仿的天性出发又能够有效展开教学活动。

无论是老师的组织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都体现出“活”和“实”这两个字,特别是巧用打击乐器辅助欣赏教学方面做得很好。

2.内容裁剪得当,教学组织有序本节课融合了视听、歌唱、配乐、声势律动为一体的欣赏综合课。

每一个内容点到即止,却又不流于形式,较好地做到了点面结合、铺陈有序。

而这一切的教学内容均牢牢立足在音乐要素的本位上,所设计的问题也是层层深入、精简而有价值的。

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显得信息容量丰富,活而不乱。

3.教师主导得当,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教者在教学中关注的不仅仅是音乐作品的欣赏,而是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兴奋点,积极调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打击乐器、舞蹈律动等),让学生在聆听、模仿、演奏、律动、表演、编创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始终保持勃勃的兴致,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在这一节课起到了很好的主导作用,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细致来自敬业,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上,听课者能感受到学生们对音乐的强烈追求,而不是老师强迫学生去学。

三年级的学生,能有如此的灵性与敏感度,这与老师细致严谨的日常教学离不开关系。

叶老师对音乐教育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令我很佩服。

例如,学生在歌唱时,叶老师要求学生“口腔打开,眉毛抬起,声音才能有一个宽阔的空间释放。

”虽然这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但在有限的歌唱环节中,老师总是很有意识地强调学生的发声状态,声音的连音与顿音对比,细致到学生的坐姿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