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人口大迁移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清朝康熙年间,四川移民政策:移民入川,五年内不用纳土地税。三藩之乱 平息之后,清政府还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 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 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
中国古代的人口
人口大迁移
第六次: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闯关东:“关东”原指山海关以东地带,泛指东北各省。明朝以后, 人们把不顾官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迁入现象称作闯关东。 走西口: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 和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下南洋: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末年,福建、广东一带的普通百姓和 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不堪战乱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 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 为“下南洋”。
晋朝 “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 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 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
中国古代的人口
人口大迁移
第二次: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约有100万人南迁,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 国人口分布以黄河 流域为重心的格局, 我国南北人口分布 比例第一次达到均 衡。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厦门三中 薛明石羡
中国古代的人口
人口概况
人口数量的不确切性
(1)秦朝~~约2000万。
(2)西汉末年~~5059万,约占世界人口的1/5。
(3)此后至康熙初年~~人口一般都约6000万。 (两宋、明代中期曾达到1亿) (4)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人口快速发展时期。 (1684年1亿;1762年2亿;1790年3亿;1834年超 4亿。) 历史时期人口数量的史料来源 ① 正史《地理志》 ② 典章制度的专著 ③ 地方志

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有关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认识(启示):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蜀汉

西晋
分裂
东晋
前秦
东晋
分裂
东晋
北方
南方
十六国
东晋
439年
420年
266年,司马炎改国号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63年,魏灭蜀
316年,匈奴灭掉西晋
317年
316年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266年—— 280年 ——316年) 建立 统一 灭亡
220年
221年
229年
西晋建立
统一全国
匈奴灭晋
一、西晋的建立
魏蜀吴
十六国(前秦)
东 晋
B
C
B
(司马睿)
西晋灭亡后,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及其西南的成汉十六个政权,统称为“十六国”。
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肉粥)?” ——《晋书 惠帝纪》
西晋统一
课堂小结
宋、齐、梁、陈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方各族的内迁
民族交融
北朝
南朝
政权分立
中原人口南迁
统治腐朽 八王之乱 民族矛盾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历史时期特点: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2.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3.我国古代历史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历史三次大规模的迁移

历史三次大规模的迁移

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历史三次大规模的迁移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的不足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

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内迁。

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五胡”。

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这次战乱虽然仅仅持续了七年(755——763年),但是,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为战乱的结束而终止。

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南迁的中原地区人民仍相望于道。

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状况。

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和约,大举南侵。

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人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忽必烈继承汗位以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地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进入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四普定义的迁移人口是指“1985年7月1日的常住地与1990年7月1日常住地比较发生了跨县、市变动的人”[3];五普定义的迁移人口是指1995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期间“来本乡、镇、街道居住,且其后外出从未超过连续六个月以上的人”[1]。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古代因为生产力低下,所以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社会更加的发达,人口也就成为了衡量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

但是人口的分布并不是平均的,而且受到地形,气候,土壤,战乱,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些影响因素的变迁就造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

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五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现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深深的影响了文化、经济甚至是政治(当然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有这些因素,所以历史的发展变迁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一: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出现在秦汉时期。

秦代的移民政策子秦孝公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商鞅变法时为了发展农业,不得不大肆开荒赋税制度吸引邻国的人口前去耕种,这样既减少了邻国的人口又增加了本国人口,然后土,但是关中地区人口稀少,拥有大量待开采的土地,却没有人去耕种。

就用优惠的地也有人耕种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一部分是为了充实关中,增加生产力。

另一方面是为去如风,秦朝不胜其扰,就迁了大批民众去边疆开发土地,同时也是作为军事力量抵御匈奴当时虽然秦始皇一统六国,但是来自西北的匈奴经常越边袭扰,烧杀抢掠,来约有将近六的袭扰。

如秦始皇二十六年迁徙富商12万户到咸阳,以一户人五口人算,也大了屯田戍边,十万人被迁徙了。

三十三年西北驱逐匈奴,设置了“新秦中”大约有三四十个县,即使这些地方本来就有人口,但是在西北地区,适合放牧而不适合耕种,原生的人并不会很多,置了这么多县必然要迁移很多人来此居住。

此外还向西南,东南也迁徙了很多人口。

西汉初期承袭了前代的移民政策,也同样是为了充实关中和加强边防BC200年迁泗水的丰县民众到关中丽邑建新丰县。

然后皇帝修建陵墓同样也会迁移民众,如武帝陵墓就是由迁徙的1.6万所置,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的移民实边,BC127年收复河南的,设置朔方,五原郡,迁徙了10万人口到此。

西汉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发生在BC119年,关公连年爆发洪水“乃徒贫民于关以西,及朔方阴暗新秦中”,共72.5万人。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 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 年 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 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 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 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 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3.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 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 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1.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2.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使农 .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 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3.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4.经济重心南移,人口也相应向南流动。 .经济重心南移,人口也相应向南流动。 5.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古代黄河流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古代黄河多次改道,导致该地区人口向灾害较少的 地区迁移。 地区迁移。 6.对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方面。在内地犯 .对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方面。 罪被判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边疆后很少能回来的。 罪被判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边疆后很少能回来的。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北人南进-人口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北人南进-人口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北人南进-人口大迁徙秦征百越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北人南进,秦最终以50万大军的代价,把生活在江南岭南一代的百越之族赶到了云贵深山,这个代价是非常巨大的,比他灭六国所花的总兵力还多,真的是杀敌800自损1000,大概是羞于启齿,后来也很少被提及。

还有一次没有被归入人口大迁徙的是1949年,200万国府官兵迁往台湾,我们说到人口大迁徙,比较传统的说法是:1,永嘉之乱。

2,安史之乱,3,靖康之难这三个时期的人口大迁徙。

永嘉之乱,这段历史我一直比较模糊,因为实在太乱,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五代十六国基本全发生在这一时期,大概就是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在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南通话等各种方言,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安史之乱,这个我们就要先说说唐朝的兵役制度,唐初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是州,府是军事单位,几个相临的州叫府,相当与现在的军区,但比军区要小, 府兵是指从府所辖的州中征集21~60岁的成年男子,每3到6年一次,,定期上番服役,冬季农闲参加军事训练,即为府兵。

府兵衣粮、马匹、武器都是自己家为他准备的,所以唐初的兵员战斗力都很强,因为府兵的家人都给自己的子弟最好的装备,这些都是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的东西,可是到了后来,因为唐朝实在太有钱了,很多子弟都不愿意去当兵,就花钱雇人代替自己去当兵,本国人雇不到就雇外国人,这就变成了募兵制.安禄山就是这样被雇来的,这个人是杂胡,也就是说是个血统乱的不能再乱的外国人,这小子最早是在现在的辽宁省朝阳市边境牛养交易市场里的混混,因为晓通数国语言,人又机灵,从军之后居然混成一个节度史,所谓节度史,就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管的地方没有现在军区大),是真正掌握兵权的人物,其实土皇帝一个,这个家伙大概不甘心做土皇帝,于是造反,做了大燕皇帝,他和他的部下史思明前后两次攻破长安,前后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后来被李光弼镇压,顺便说一下,这个李光弼也是个外国人.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彻底进入藩镇割据时代,那些外国血统的军区司令们纷纷自己征税闹独立,到最后发展为五代十国,中国北方又被少数民族政权(外国人,异族,胡虏)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

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衣冠南渡历史上由北向南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衣冠南渡历史上由北向南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衣冠南渡历史上由北向南的三次人口大
迁徙
历史上由北向南的三次人口大迁徙指的是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唐“安史之乱”后的中原士庶避乱南徙和北宋末年的宋高宗渡江,定都临安(今杭州)。

1. 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事件,当时的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

2. 唐“安史之乱”后的中原士庶避乱南徙:这是继西晋末年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事件。

由于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大量北方人口为避战乱而向南方迁移。

3. 北宋末年的宋高宗渡江,定都临安(今杭州):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宋室南迁,大量人口随着朝廷南下迁移至南方。

这是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事件。

这三次人口大迁徙都是因为战乱而引发的,历时长、规模大,对南方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题一 人口迁移史-2020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专题探析

专题一 人口迁移史-2020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专题探析

专题一人口迁移史【名词解释】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人口变动根据人口学,人口变动主要分为三种:人口自然变动、人口迁移变动、人口社会变动。

而人口迁移变动又是人口变动中最主要的因素。

所以说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口迁移对经济、对城市发展有很大的价值。

国际人口迁移规律人口迁移主要分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性质的省际迁移。

如美国在1980—1990年代往西和南部人口迁移,日本在二战后中部人口往南北部迁移。

二是人口迁移趋势。

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迁往城市,第二阶段是中小城市迁往大都市圈。

像中国、日本这种依次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国家适用于此规律,而像美国这种第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的国家则第一阶段不明显【知识梳理】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一、第一次衣冠南渡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

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

二、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发生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

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三、两宋时期的人口南迁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影响:三次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

北方民族不断进入华北、华中,甚至江南。

而汉民族国家的统治者,则不断调动士兵、居民,迁移到值得开发的土地,或者需要守卫的边疆。

人类历史上五次大迁徙

人类历史上五次大迁徙

人类历史上五次大迁徙据考证,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有300多万年历史,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寿命比作一天,那么人类就好象“在一天24小时的最后一分钟才出现在地球上”。

人类历史在宇宙中是短短的一瞬,但这一瞬却记录了人类发展所经历的千辛万苦。

为了寻求生存和繁衍的条件,人类一开始就四处迁徙流动,因此也有人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迁徙流动史。

如果概略地回顾一下,那么可以发现,人类至今已有五次规模较大的迁徒流动。

人类学家经过考古研究确认,亚洲南部和非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人类诞生的摇篮。

随后为了生存,人类便逐水源和森林迁徙流动。

大致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人类已扩散到亚洲、非洲、欧洲大陆上那些宜于人类生存和栖息的地方。

这可视为是人类的第一次世界大迁徙。

世界人口的第二次大迁移,大约出现在3.5万年前。

那时的人口流动已不仅仅限于亚洲、非洲、欧洲大陆的疆域,而是扩及到一些人类从前从未涉足过的新大陆――美洲和大洋洲地区了。

距今4万到3.5万年左右,地球气候骤然变冷,冰川活动猛烈异常,海平面下降,致使浅海部分的大陆架“破水而出”,形成了连接陆地或岛屿间的一座座天然桥梁。

这些天然桥梁为人类的长途迁徙流动创造了条件。

在此期间,亚洲蒙古人种的一支向东北进发,从亚洲北部地区通过白令海峡上的天然桥梁迁徙流转到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区,而后又逐渐向南流动。

大约到了新石器时代初期,他们到达了南美的最南端。

考古学家在南北美洲先后发现古印第安人使用过的粗磨石器与亚洲出土的同一时期的石器极为相似。

人类学家则从研究人体的躯干、头发、肤色、眼睛和鼻型等方面,推断出美洲的印第安人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

这支亚洲人向北移动时,另一支亚洲人却朝南流动,从马来半岛迁徙到印尼的瓜哇岛,而后又移向大洋洲。

这次迁徙流动当然也是通行于马来半岛、瓜哇岛以及联结东南亚各岛与大洋洲之间的那些露出海面的天然桥梁。

在欧洲,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爱琴海各岛屿上的希腊人开始迁徙流转到意大利,后又散布到了地中海地区。

中国近代五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

中国近代五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

中国近代五次⼈⼝⼤迁徙----闯关东、⾛西⼝、蹚古道、下南洋、赴⾦⼭中国近代五次⼈⼝⼤迁徙----闯关东、⾛西⼝、蹚古道、下南洋、赴⾦⼭中国近代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然灾害和国外的快速发展等原因使得⼈⼝发⽣五次⼤的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西⼝、蹚古道、下南洋、赴⾦⼭。

最出名的是闯关东和⾛西⼝。

⼀、闯关东关东的“关”指的是⼭海关,关东就是⼭海关以东,闯关东指关内(⼭海关以西)的⼈在清⼊关后到民国时期数百年间背井离乡到⼭海关以东去谋⽣的历史事件。

清军⼊关以后,为了保持龙兴之地的稳定,实⾏了民族等级和民族隔离的制度,严禁汉⼈通过⼭海关进⼊满清的龙兴之地去开垦农业,满族贵族末路退出关东,满族倾族⼊关,关东⼈⼝剧减,借⼝“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封禁政策,是关东地区保持了原⽣的未开垦的状态。

1644⾄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百者,⽂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地利⼤辟,户益繁息”。

⼭东的百姓⼤多迁⾄了⼤连和丹东,⽽其他省份的百姓⼤都迁⾄了辽西和辽北地区。

1668⾄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旗⽣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对关东实⾏禁封政策。

直到19世纪中期,鸦⽚战争爆发后,使得满清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减弱,沙俄⼊侵东北⿊龙江,满清政府为了维护对关外的统治,被迫放弃封禁政策,开禁放垦,⿎励移民关外,发展关外经济。

⽽在关内的⼭东、河北、河南等地发⽣⽔灾和⼈地⽭盾突出⼀些关内的⼈也在找能够⽣存的⼟地,于是⼀些⾃发性的农民移民也逐渐展开。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东、⼭西、河北等省的汉⼈⼤举进⼊东北地区,总⼈数达到了3700万⼈,⼭东⼈⼤概占⼀半。

⼆、⾛西⼝⾛西⼝是指明中期到民国时期⼭西、陕西、河北等地的⼈由中原向长城以北的地区迁徙。

西⼝是出长城的关⼝,有名的是陕西的府⾕⼝、⼭西的杀虎⼝、河北的独⽯⼝,中原的⼈经过这些关⼝到长城以北的蒙古地区经商和开垦农地。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移民城市的文章。

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

西区包括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接受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

移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的高潮有四次。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

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

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渡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

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移民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

西线: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

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

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

归纳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归纳美国国内四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主要有: 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不断失去土地,不得不流亡他乡。 ②频繁的各种内战和民族战争,使人们流离失所。 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④政府组织的“屯垦戍边” 。
人 口 的 空 间 变 化
人口的 迁移
概念
分类和影响
影响人 口迁移 的因素 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变化 经济因素 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
迁移原因 南北战争
工业化和 城市化 农业危机和 自然灾害
迁移特点 东部西部
乡村城市 南部北部和西部 东北部老工业区西 部和南部新工业区 新工业区老工业区 乡村城市
20世纪60年代 末—70年代初
第四次 20世纪70年代 以后
新兴工业的兴 起和发展
老工业区的重 建和改善
小结
1.气候、土壤、水文 、资源、自然灾害等
(2011年高考重庆卷)图2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 (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读图2回答(1)-(2)题。 (1)D (2)D (1)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 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 能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推力因素
农村生活困难 就业机会不多 升学与升迁机会不多 生活质量低 就医不便 公共设施不足 老式房屋生活不便 社会地位低 人口流失 人口总量少 劳动力老化 农业投资少 农业生产条件差 农田荒废 环境质量好 (拉力)
人口过 于集中
郊 区 化
人口迁移
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影响因素
政治因素 自然生态 环境因素
A
A2 A1Leabharlann BB1 C2C
C1
图中A、B、C是三个不同国家,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从A 到B ,C 到A 1 1 1 2 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从A 到A ,C 到C 1 2 1 2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2-2023学年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1. 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A. 石崇王恺斗富B. 五胡内迁C. 八王之乱D. 七国之乱2. 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交战于淝水。

此次战役史称“淝水之战”。

下列关于淝水之战,说法正确的是()A.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仅有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B. 淝水之战时期,前秦团结一致,从容应对C.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D. 淝水之战前秦获胜,打败东晋3. 七年级某班同学选取了《秦统一中国》《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东汉的兴衰》这四节课进行复习,请你根据复习内容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4. 如果拍摄一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A. 炎帝发明指南车打败蚩尤B. 尧发明了文字C.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D. 年老的禹经过考察让位于舜5. 如图是“牛”字已知最早的写法,其造字原理是用局部代表整体,只要描绘出特征最鲜明的牛角,不画全身也能看懂这是牛。

该字属于()A. 甲骨文B. 小篆C. 隶书D. 楷书6. 历史上夏、商、西周灭亡原因的相似之处是()A. 迁都所致B. 少数民族的进攻C. 暴君统治D. 统治者用人不当7. 时间轴是历史时空观的重要体现。

观察如图的时间轴,你认为山顶洞人应该生活在哪一时期()A. AB. BC. CD. D8. 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互相渗透。

为丝绸之路开通打下基础的事件是()A. 蒙恬北击匈奴B. 张骞出使西域C. 班超经营西域D.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9.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的思想家是()A. 孔子B. 墨子C. 孙子D. 老子10. 将煮熟的鹿肉切块,蘸着调料浓汁吃,原本是西北少数民族羌族的吃法。

高中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

高中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

西
晋 内 迁 各 族 分
西晋统治腐朽,向鲜内迁各卑族人
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劫掠
少数民族鲜人卑民为奴匈婢奴。这些暴政激 起些了 少内数迁民各族族的羌人首民领的乘羯强机烈起反兵抗反。晋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 合和江南中地原汉区族的迁开往发江南。18
十六国 东晋
南 北朝
北 朝 南朝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2.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3.我国古代历)
A.司马懿 B.司马师 C.司马昭
D.司马炎
2.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历史上第
D 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
3.影响:西晋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迁移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內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 3.生活状况:西晋向內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 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4.结果:部分內迁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北方 各族统治者建立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
5.西晋末年,进攻西晋,并于316年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
B 是(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氏族 D.羌族
A 6.导致西晋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社会上层生活腐败
B.皇族争夺权力,连年混战
C.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匈奴贵族起兵,攻击西晋
7.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北方)的是( )4世纪后期
A.三国中的魏国

苗族迁徙史 苗族人都经历过几次历史性迁徙

苗族迁徙史 苗族人都经历过几次历史性迁徙

苗族迁徙史苗族人都经历过几次历史性迁徙
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

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
(原
,期,(远
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尧)。

第四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渐渐强大起来。

唐尧很惧怕三苗、共工、欢兜(即“?兜”)等,故到舜即位,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分化瓦解。

有部分人还逃到了东海,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群体。

只有被流窜到三危的一支,斗争不止,直
到夏禹时期才初步归顺,在三危山一带居住下来。

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

时间大约在4100
年之前(虞舜??夏禹时期)。

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

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来
(约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阅读附答案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阅读附答案

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及其意义刘铮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迁的历程,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

隋唐五代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伴随着第二次人口南迁,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史称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靖康之乱后,随着第三次的人口南迁的高峰出现,南方的粮食产量、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与规模、商业贸易、城镇数量都超过了北方,江浙一带已经成为全国粮仓地带和最大的纺织中心和商业中心,同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终于完成。

北方人口南迁者绝大多数为劳动人民,他们来自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黄河流域,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经验。

从《吕氏春秋》、《四民月令》等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战国秦汉至两宋时期,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区则要落后得多,北方人口南迁将黄河流域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带到长江流域,必然推动这一地区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

有些南方地区开始实行区种法,并开始采取轮作复种制。

这些进步虽不能完全归功于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起的突出作用,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在南迁过程中,能够顺利到达南方地区并且能生存下来的,多为一些青壮年,他们能够承受一路南迁的颠簸与艰辛,同时他们也是廉价的劳动力。

当时南方的士族地主阶级具有从事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他们迫切要求开发江南,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南方的军事力量。

北方南迁人民来到南方地区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而政府无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所以士族有需要劳动力来开发山川泽林的积极性,南迁人民有需要解决生计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两个积极性的推动下,终于使南方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人口大迁移
永嘉丧乱”时期
西晋建立后,武帝司马炎将司马氏家族的子弟都封为王,分取赋税,一些同姓王甚至统领中央军队.继武帝位的晋惠帝是个白痴,皇后与皇太后展开争权斗争,并引起了长达16年(公元291-306)的八位诸侯王(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乂、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争夺皇位的混战,同室操戈,骨肉相残,是为“八王之乱”.这给了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以可乘之机,到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晋室南渡,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的建立,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截至南朝刘宋初年,南渡人口已近30万户,达到90多万,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1/6.大量流民涌入巴蜀地区,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批流亡到荆、湘地区,“时流人在荆州十万余户”,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的人口迁徙,是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为了求食,中原人民开始向南迁徙.八王之乱的破坏,以及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的人民迁往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民向更南方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古代:由自然条件差的地方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大批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