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总复习提纲,及答案

中国建筑史总复习提纲,及答案

《中国建筑史》总复习提纲一、期末考试题型:考题总体上由基本知识和分析论述两部分构成,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图示分析、问答和论述等,具体如下: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三、图示分析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注意:第5、6题任选一道题作答,多做不给分)四、问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注意:以下第3、4、5、6题任选3道题作答,多做不给分)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二、成绩考核方式: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作业 + 出勤)三、总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工官制度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管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僭越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等等,尤指用皇家专用的。

3无梁殿明朝时期,随着砖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称为“无梁殿”4坞壁中国古代为防御而修建的小城堡5一颗印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6抱厦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7舍宅为寺南北朝时期王公贵胄把自己的家宅送给佛寺8倒座四合院跟正房相对的房屋,通常坐南朝北9影壁(照壁)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1011后罩房12外八庙13 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又一圈柱列与斗拱,讲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14 叉柱造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15缠柱造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

16彻上明造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17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18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的是在平闇,平棊(即天花板)以下的梁19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20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21须弥座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22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 2~12 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渐升高。

东南大学中建筑史复习提纲

东南大学中建筑史复习提纲

东南大学中建史复习提纲——住宅与聚落■如何读文1.从礼制、城市制度、建筑技术等的发展理解住宅形制的演变;2.了解中国住宅主要构筑类型及其特点,体会不同住宅类型与当地文化、地理、气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3.从聚落概念理解人类群居生活方式,了解地缘、血缘影响下的聚落形成与发展。

■如何读图1.在比较中概括\抽象出传统住宅的功能原型,和今天常用住宅的功能结构关系有何区别?2.学习各地对地方材料的使用方式:包括立面构图、构造原理、色彩搭配等;3.从路网、水系、公共空间的分布等理解聚落结构。

■如何读典例1.住宅典例仅是一些基本案例,由此而延伸的更好案例,能否找出来?2.吸取典例中利用自然条件、体现文化传统的各种经验,思考其对现实设计的影响。

■如何思考1.在日常生活和旅行中关注各地住宅的形式、及其与当地生活习俗的关系,体验建筑之于生活的影响;2.关注民居中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各种设计手法,随时随地收集资料。

东南大学中建筑史宗庙建筑复习提纲主体建筑是坛(露天祭台)与庙(殿宇),分析二者在不同地域、民族及不同历史阶段产生差异的原因。

于祭祀对象的研究:《神灵与祭祀》)同类型的坛庙在祭祀对象、方位、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比较皇家坛庙与地方祭祀建筑的不同。

春平论文)礼制建筑是皇帝代表自己的臣民与上帝之间的沟通,祭天的资格是天下共主的象征,祖(太庙)是祖先,社(社稷)代表以农立国之国家,一个整体成为都城的一个组成部份。

他们各自与宫城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图庙总体布局,体会如何利用不同的建筑组织空间序列。

参考傅熹年先生的研究成果,你认为傅先生的分析方式有道理吗?(引用傅先时,除了以上几方面还应注意建筑色彩、彩画等小木作所表征的等级;典例的坛庙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可选择某一类型的坛庙分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体布局的特点。

富的空间层次,以及如何满足精神的功能。

出主体建筑。

筑在体量、形式、装饰、色彩、用料等方面的特点。

各种因素如何体现等级,并着重分析其象征意义考到一些国外古代的相似性质的建筑?如果有,分析其异同;如果没有,为什么?建筑中,通过那几种手段达到情感的积累,用以进行不同的祭祀活动;对今天的设计有何启示?东南大学中建史复习提纲——寺庙考以让观者见到许多似乎不属于中国古建筑的东西,但它们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那么为什么会消亡呢?越来越多的考古发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条文化错综促进,通过石窟的学习,对这一点应有更深的认识;窟的文字及图片通常都是雕刻、彩绘等,很少有人从大局上来讲的。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教学内容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要点提纲一、填空题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____穿斗__ 与 _抬梁_____两种。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 __斜杆__ 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2.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____干阑__ 式建筑。

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___井干___ 式建筑。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___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__干旱少雨__ 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清真寺则用___穹窿___ 顶。

3. 中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 __榫卯结构__ ,加之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使整个木构架具有较强的___抗震性__ ,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辽代木架建筑如__天津(草鱼刀)县独乐寺观音阁___、__山西应县佛宫寺塔___ 都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就是有力的证明。

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有吴王派伍子胥_相土尝水__,建造阖闾大城,即今___南京_。

4. 中国古代很早就采用了模数预加工拼装体系,唐宋采用____材制___制、明清采用__斗口____制,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明成祖兴建北京宫殿和十王府等大规模建筑群,从备料到竣工只有 ___十几__ 年。

嘉靖时重建紫禁城三大殿也只花了 _____3____ 年,而西苑永寿宫被焚后仅“十旬”( __百日___ )就重建完成。

5.榫卯节点有 __可卸性__ ,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异地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___山西永济县永乐宫____ ,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元代道观,整组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迁移至芮城县境内。

6.到宋代,建造宫殿所需的大木料已感紧缺,因此《营造法式》用法规形式规定了大料不能小用,长料不能短用,边脚料用作板材,柱子可用小料拼成等一系列节约木材的措施。

明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永乐时造北京宫殿,不得不从远处___西南___和江南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采办木材。

中国古代建筑史 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复习提纲(2011年)一、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1.生土建筑体系①窑洞式建筑—黄河中上游②土墙平顶、土坯拱顶建筑—新疆干旱少雨地区2.石构建筑体系碉楼式建筑——西藏、青藏高原等多山地区3.毡包式建筑体系蒙古包——内蒙古、新疆等游牧民族4.木构架建筑体系。

①分布于汉、满、回、侗、白等民族②宫殿、坛庙、陵墓、佛寺、道观、住宅等③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2、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抬梁式木构架—多见于北方穿斗式木构架—多见于南方井干式木构架—东北、西南等林区干阑式木构架—炎热潮湿的山区或水域一.穿斗式(串逗式)特点①用穿枋将柱子串联,形成一榀榀的房架②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③沿檩条方向用斗枋将柱子串联二.抬梁式特点①柱子上搁置梁头(有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栱上)②梁头上搁置檩条③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优点①取材方便,易于积累储备材料②工期短,易施工③便于修缮、搬迁、扩建④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⑤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⑥适应性强(气候、地形、功能)缺点①木材消耗量大,致使生态环境恶化②易遭火灾、腐蚀(白蚁)、腐朽③简支梁体系,空间体量和功能受限④存在技术局限4、庭院的作用及其多元功能作用:①营造宁静、安全、私密的生活环境②方便采光、通风、排泄雨水③提供室外活动场所④种植花木,美化生活庭院式布局的多元功能:空间聚合、气候调节防护戒卫、场所调适礼仪伦理、审美怡乐自成天地、引入自然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1 简明①平面以间为单位(多为单数)②柱网和结构布置简洁明确2 真实暴露梁架、柱子等部件,结构可见3有机①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满足不同功能②室内、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4平面、结构、造型①三者的不可分割性②建筑外观须和平面、结构同时考虑③决定进深时要考虑屋架梁长度和檩条数量④画立面时要确定剖面梁架,得出屋顶高度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1 官式建筑①工官掌管建造②官员统一掌管设计、预算、施工等③建造有图纸、法式和条例加以约束④建筑式样统一,无地区差别性⑤人力、财力、技术集中⑥反映当时全国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2 民间建筑①各地工匠参与设计并承担施工②因地制宜,地方特色鲜明③建筑式样变化多端④呈现我国古代建筑丰富多彩的面貌7、李诫、《营造法式》、样式雷、烫样(基本概念)李诫编修《营造法式》①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方面的法规性政书②推动中国建筑模数制和标准化进程③是可操作实际经验的总结④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清——样式雷家族①始祖雷发达②其家共有六代人供职于清廷③责建造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烫样”施工前用1/100 或1/200 的模型作设计8、牌坊、华表(基本概念)牌楼与牌坊①一种标志性建筑物②面阔一到七间③基本组成柱、梁枋、斗拱、屋顶④没有斗拱和屋顶的牌楼称为牌坊华表①一种标志性建筑②位于重要建筑群大门之外,或桥头和建筑的四周二、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茅茨土阶(基本概念)①夯实素土台阶,茅草屋顶②实例:郑州商城宫殿遗址茅茨土阶,四阿重屋2、高颐太守墓石阙(立面简图)书P343、河北赵县安济桥(概况、建造者、立面简图)①位于河北赵县城南,横跨洨水南北两岸②隋代石匠李春建造③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桥⑤装饰雕刻精美,造型平缓舒展、轻盈流畅概况: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完整)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中国建筑史考试复习资料

一、木构建筑的特点:1、优点: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4、井干式: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二、屋顶级别:高—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

明代徐杲、蒯祥四、原始社会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木骨泥墙房屋——由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居住区,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面):土坯砖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时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仰韶晚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我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五、夏(奴隶社会的开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夯土台上面阔8间殿堂,回廊围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永定柱(廊下支承木地板)遗迹。

中建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复习提纲古代部分基本特征概况一章1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做法的主要区别142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点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1.分隔2.按人分区为主3.微型宇宙4.室内外合作5.主从单元的串联6.线形公共空间7.接合而非转化8.正格与多格并存9.人工与自然分离10.室内的两套尺度11.简单的背景12.二维线条的构图13.带故事的形式3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各自特点4单体建筑与群体组合特点5传统建筑的工官制度,著名的工官工匠及主要作品,相关建筑著作发展概况一章1原始社会时期穴居和巢居的代表建筑遗址2什么是干阑式建筑,什么是版筑3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安阳小屯山晚商殷墟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的主要特点4高台建筑(台榭式建筑)的出现,其主要特点及盛行时期5汉代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P296汉阙的特点及代表实例P307佛教传入后在魏晋时期带来建筑风格上哪些转变318古代从席地而坐的矮足家具向垂足而坐的高足家具的转变339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其设计建造者李春10元代著名的天文建筑遗址及设计者河南登封观星台郭守敬11明代砖的普及带来建筑建造和建筑类型上的改变4512明代的琉璃技术及重要建筑实例南京报恩寺塔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北京的琉璃门、琉璃牌坊13汉至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官式建筑的木构架技术的转变及建筑风格上的转变1.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①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②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都已出现③高台建筑被多层木楼阁建筑取代④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⑤斗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⑥屋顶形式多样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繁荣②佛教的传入使佛教建筑发展:佛寺、佛塔和石窟③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有了较大发展④高坐具、高家具的出现使建筑内部也随之增高⑤在石刻方面技术水平比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3. 唐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的成熟期:①建造规模宏大②建筑布局水平提高③木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解决了前期大体量木构架技术问题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⑤砖石建筑取得进一步发展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4. 宋代建筑发展特点概要: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的变化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③建筑群与建筑空间的组合④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发展⑤砖石建筑有了新的发展⑥造园活动多5. 明代建筑发展概要:①砖普遍用于民居砌墙②琉璃面砖、琉璃瓦的应用③形成新的定型木构架强化整体结构性能\简化施工\斗拱装饰化④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⑤明代后期私家园林发达⑥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 清代建筑发展概要:①园林达到了极盛期②藏传佛教建筑兴盛③民居建筑百花齐放④简化单体木构设计⑤建筑技艺有所创新14唐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天台庵广仁王庙、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转轮藏殿河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太原晋祠圣母殿、辽、元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明清的现存代表木构殿堂(阁)建筑及主要特点城市建设一章1《周礼·考工记·匠人》中规定的都城规划制度是什么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及其对历代都城规划的影响2城郭之制,典型实例春秋淹城“三城三河”的特点513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以及汉至明清各朝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主要特点(包括西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北京)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以龙山文化晚期的筑城活动为开始,以防御和保护私有制为目的,以夯土和版筑为技术手段。

中外建筑史复习提纲课件.doc

中外建筑史复习提纲课件.doc

中外国建筑史》课程复习提纲中国建筑史部分:1.中国木构建筑主要的两种结构体系(含图示),以及其特点和优缺点的比较。

穿斗式和抬梁式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即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取材较易,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使用这二者。

2.“斗栱”的概念以及“斗栱”的组成与作用。

斗栱: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它又有一顶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斗:介于上下两层翘、昂间的斗形立方块称为“斗”,四面开口。

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上的短横木。

昂:斗栱中斜置的构建,起杠杆作用。

3.何谓“榫卯”。

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4.中国古建筑的形式特征和屋顶特征,包含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九种基本样式及其图示。

屋顶:悬山、硬山、庑殿、歇山、重檐、圆攒尖、三角攒尖、四角攒尖、八角攒尖。

5.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1)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 建筑群处理俞趋成熟;(3)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4)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 砖石建筑进一步的发展;(6)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

《中外建筑史》中建史复习提纲《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特征P2中国古代建筑特征1.中国建筑体系是一个独立的连续的系统2.以木料为主要构材3.梁柱框架结构体系4.独具特色的外部轮廓5.用院落形式组织建筑群体6.礼制与建筑(建筑观念)7.风水与建筑(建筑观念)8.重师徒传授不重书籍:木构建筑的优缺点:⑴. 取材方便,加工容易;⑵.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⑶. 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⑷.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⑸. 抗震性能好;⑹.不耐火, 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P3-4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结构体系及特点主要特点:墙倒屋不塌;模数化,标准化,坐标化,装配化;作为结构构件,装饰构件,尺度单位的斗拱。

主要结构体系:1.穿斗式:特点:穿枋将柱子串联,形成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形成整体框架。

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

2.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层叠而上。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3.井干式::P 6 图0-4了解各开间名称古建筑基本单位,间架开间名称何为斗拱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不同位置的斗拱名称柱头铺佐---柱头上的补间铺作---两柱之间的转角铺作---角柱上的P 7何为收分、梭柱、卷杀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即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卷杀:即将拱端切削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形,其轮廓由折线或曲线组成P 7 了解屋顶的基本形式,会画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这五种屋顶P 15 了解古代几个著名的建筑规划师及其作品隋代宇文恺:隋都大兴城(古代城市建筑史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唐之长安城)、仁寿宫(唐之九成宫)、洛阳城。

用1/100比例制作“明堂”图样和木模型。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提纲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几个朝代?2、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在哪个朝代?遗址在何处?有什么特点?默画平面图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在哪个朝代,为何图?有什么特点?简单描述。

4、汉代建筑方面的成就是什么?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有很大发展,说明石窟有几种类型,并举出几个实例?6、隋唐长安都城建设有何特点?7、赵州桥是由哪个朝代何人设计建造的?结构上有何特点,成就如何?8、唐代建筑群体布局日趋成熟的特征,实例说明。

9、自唐代以来砖石结构的塔主要有三种形式,说明其结构特点并举例。

10、宋代在建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什么?11、明中叶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2、清朝在沿袭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试简述之。

13、我国封建社会的城郭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是如何记载的,如何解释?14、在古代选择都城时,比较注意解决哪几个方面的问题?15、我国封建社会主要朝代的都城哪几个是新建的,哪几个是改建的?16、以元大都和明清北京为例,简述我国古代都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何在?17、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体制(三朝五门制)是何时形成的?试以北京故宫为例,简述宫殿建筑群体的成就。

18、试以天坛建筑群为例,简述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成就。

要求绘制简图。

19、我国古代帝陵的体制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试以唐乾陵、明十三陵和清陵为例,说明其特点与历史发展的规律?20、我国古代宗教建筑中保存下来最古老的佛教建筑、道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代表作品(哪个省,哪个市,那个寺祠或庙,哪个殿)21、佛塔有几种形式?结构特点是什么,每种类型列取实例。

22、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住宅建筑有几种形式?试简述其特点并绘简图。

23、简述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特征,并绘简图说明。

24、我国古代造园艺术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25、江南私家园林在造园的传统布局与手法上有哪些特点?结合实例说明。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

中建史复习纲要(详细版)第⼀章绪论1. 简述⽊构架的优缺点(为什么⽊构架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P2⽊构建筑优点:1) 取材⽅便、易于加⼯2) 适应性强、部空间灵活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 施⼯速度快5) 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 ⽊材成才周期较长,对⽣态环境的破坏⽐较严重2) ⽊材易引发⽕灾,是⽐较⼤的缺点,历来⽐较重视消防,重视中⽤⽔中动植物作为装饰3) 简⽀梁体系难以满⾜更⼤更复杂的空间需要4) 易腐朽、易遭受⾍蚁等破坏2. 简述中国⽊构中穿⽃式与抬梁式结构的区别,并画简图表⽰。

(按照结构体系,⽊构建筑可以分为哪⼏种?)P3穿⽃式:⽤穿枋把柱⼦联系起来,形成⼀榀榀屋架,柱上直接放檩条,在沿檩条⽅向,⽤⽃拱把柱⼦串起来形成框架,整体性好,空间⼩,⽤于等南⽅地区,徽居⼀般⽤抬梁与穿⽃相混合。

优点:⽤材较⼩,⼭⾯抗风性较好,缺点:室柱密⽽空间不够开敞抬梁式:柱上搁梁,梁头搁檩条,梁上再⽤短柱⽀起较短的梁,柱上采⽤⽃拱时,梁头搁⽃拱上,梁可达3—5根,主要⽤于北⽅及宫殿、庙宇等⼤规模建筑。

井⼲式:最古⽼的形式,将圆⽊或半圆⽊两端开凹榫,组合承矩形⽊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

以圆⽊或者矩形六边形⽊材平⾏层叠,接头⽤榫卯交叉咬合,主要⽤于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材量⼤,⾯阔和进深都受到⽊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较厚重,⼀般⽤于盛产⽊材的林区。

3. 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拱的演变:P4⽃拱是中国⽊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所⽤是在柱⼦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古代的殿堂出檐可达3⽶左右。

唐宋以前,⽃拱的结构作⽤⼗分明显,布置疏朗,⽤料硕⼤;明清以后,⽃拱的装饰作⽤加强,排列丛密,⽤料变⼩,远看檐下⽃拱犹如密布⼀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仍未丧失。

名称: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为“⽃科”或者“⽃拱”宋: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铺作阑额清:柱头科、平⾝科)、⾓科额枋4.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P5简明:平⾯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商,周的城市(1)殷商时代的城市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4千年前的夏代)洛阳洛河边的“二里头"遗址都城偃师尸沟乡遗址———早期——-推测为汤都西毫(和二里头遗址相差6km)郑州商城—--中期湖北盘龙城-——中期(商代方国都邑,可能仅为宫城)河南安阳殷墟---晚期(安阳小屯)——庞大的开敞式城市(2)周代的城市一国都—-周原的凤雏和召陈的宫殿(宗祠)建筑群-西周早期都城二成周——王城(洛邑,东周都城)三诸侯国都--曲阜(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和都—邑不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邑和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城和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和国城、市、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2.《周礼. 考工记》的内容及意义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评价:●礼制营国制度—----理想城市图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红线”.两大规划体系之一●和米利都方格网城市异曲同工.早于希波丹姆斯的方格网城市.●布局结构3.春秋战国时期各城市的特点(具体看书17~23页)(1)燕下都(BC4-—-BC3 ,今河北易县东南)城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内城分布三十多处夯土台(2)赵邯郸(BC4-——BC3 ,今河北易县东南)——-晋邯郸大夫采邑城改造扩建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3)齐国临淄(bc4,今邯郸)由大小两城构成,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4)曲阜鲁国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横长方形,城垣南垣较直,东西北三面皆有弧度的,周围有城壕。

公11座城门,东,西,北面各三门,南面两门(5)郑韩故城(bc4-bc3,郑国、韩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城分主城及外城廓两部分。

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的夯土墙将其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

主城内室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外廓城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6)淹城(西周时代淹国都城,今江苏常州市南,离市约7公里)三重城墙: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方形,内城,外城均为不规则圆形。

中国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国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四水灌都:指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内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镇这就是“九边重镇”——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

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意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填空题1.夏代对后世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的城市是广州。

3.清朝时期城市建设方面停滞不前,但民居,园林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4.唐洛阳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刘秉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扬州,广州,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80个坊,设八厢来管理7.北京地区曾多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分别是龙门石窟,云岗,郭煌。

11.“形胜”的含义环境规划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发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13.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14.秦代城市建设主要受到相天法地影响15.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被多次定都的有南京,北京,开封,长安,洛阳。

16.近代南通是由民族资本家张謇规划的17.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公共园林是曲江(唐朝时期/长安)18.战国时期按照《管子》思想修建的主要有哪三个城市齐国临淄,吴国阖闾城,楚国纪南城。

中建史 整理

中建史 整理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2013年)试题形式:名词解释、画图或简答、填空或选择、问答。

考试方式:闭卷(80%)复习提纲:试题内容的99%名词解释阿以旺壁雍邦克楼叉手巢居抱厦材栔墀头鸱吻不厦两头造材分制对景斗口斗八藻井挂落五花山墙和壐彩画花牙子花街铺地园中园封护檐鸳鸯厅地坑院近案远朝披麻捉灰三滴水四抹头槅扇五脊殿垂花门嫩戗发戗溜金斗栱人字栱举折《营造法式》寻杖绞角造一整二破加喜相逢支摘窗中国营造学社《首都计划》沥粉贴金哑巴院须弥座支提窟阿以旺:新疆维吾尔族住宅的常见一种建筑民居形式。

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

中留井孔采光,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

辟雍:明堂与辟雍实为一事而异名,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

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先。

邦克楼:建于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第三院内的主体建筑,伊斯兰教清真寺群体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专门用作宣礼或确定斋。

是一座高三层的重檐八角楼阁(又叫省心楼或密那楼,阿訇在此楼上招呼教徒入寺礼拜)。

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榑,形如侍者叉手而立,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

巢居:上古或边远之民在树上筑巢而居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抱厦: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插入部分叫抱厦。

材栔:宋代建筑使用的基本模度是“材”,材是斗拱中拱或木方的断面,材高十五分,宽十分,分八等,上下拱间距离称为“栔”,高六分,宽四分。

单材上加“栔”,谓之“足材”。

墀(chí)头:古代建筑中,硬山式建筑的一个组件,位置在山墙与房檐瓦交接的地方,用以支撑前后出檐。

在北京四合院比较常见。

鸱吻(chī wěn):宫殿屋脊两端的饰物。

鱼尾形带防火灾之意,宋时鸱尾为带有短尾的兽头,口大张,正吞着屋脊,尾卷起而上翘,成为鸱吻。

不厦两头造:即两坡的悬山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

材分制:宋《营造法式》建立的建筑模数制称作材分制,它以斗拱中栱的截面材作为基本单位。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18页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18页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18页中国古代建筑简史复习提纲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了哪⼏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个朝代?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原始⼈群阶段(2)母系社会—仰韶⽂化(3)⽗系社会—龙⼭⽂化2、奴⾪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中期)隋、唐、五代⼗国、宋(辽、⾦)、(后期)元、明、清2、中国⽊构架的三种类型,各主要特征。

⽊构架按结构类型分为:抬梁式、穿⽃式、井⼲式特点:抬梁式----便于形成较⼤的室内空间,室内划分灵活。

穿⽃式---a、⽤较⼩的柱与“穿”,组成相当⼤的构架。

b、室内柱⽹较密;c、建柱构件尺⼨较⼩,形成轻盈通透的建筑形式。

井⼲式---井⼲式建筑既可直接建于地上,⼜可建于⼲阑式建筑之上。

3、中国古代庭院组合⽅式包括合院式和廊院式,合院式⼜包括哪些,各主要特点。

合院式: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

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形成︻或H形-----三合院中轴两侧布置次要建筑加上倒座,形成正⽅形或长⽅形庭院----------四合院纵轴线上建主要建筑及其对⾯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左右两侧,⽤[形与]形回廊将前后两座建筑联系为⼀,因⽽称为“廊院”4、我国最古⽼的居住形式有哪⼏种?1)天然洞⽳旧时器时期实例:北京周⼝店(2)⽳居黄⼟地—黄河流域⽳居、半⽳居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3)巢居潮湿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5、我国仰韶⽂化时期重要的村落遗址及其主要特点。

1、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特点:1、防御特点:壕沟2、区域布置:(1)分区(2)向⼼2、陕西西安市附近半坡村遗址特点:不仅有半⽳居,还有地⾯建筑,并且有套间房屋。

平⾯:长⽅形、圆形墙体:采⽤⽊⾻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屋顶:树枝扎结⾻架上涂泥承重:屋顶中部的重量常⽤⽊柱(树⼲)作⽀撑,数量不等,柱⼦与屋顶承重构件采⽤绑扎法。

中建史复习

中建史复习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 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 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体型:1.填空题2、名词解释3、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5、识图体6、判断题7、作图题8、简述题9、综合分析题二、考查内容1、内容比例:古代建筑部分:75%;近代建筑部分:15%;现代建筑部分;10%2、要点:1)历代建筑的整体特征与艺术风格2)历代基本建筑观与思想理论3)各历史时期主要建筑活动状况4)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类型与特征5)各个历史时期建筑技术演变过程10)不同建筑结构类型的主要实例11)各历史时期重要建筑实例建造年代、所在地点、所属建筑类型、建筑与结构材料特征、相关人物等;注:以上“建筑”之含义包括:城市、建筑和园林等三、教材复习重点章节第一篇古代建筑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第四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组群处理——家国同构二、单体建筑——变不离宗三、结构——土、木、砖、石等四、建筑装饰——题材、人文五、建筑色彩——等级制度六、艺术形象——丰富多样七、建筑技术——构架、砌筑八、建筑组织——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二章:城市建设第一节:概说一、原始聚落——“城”的缘起•农业生产→→氏族部落固定聚居→→防卫需要构掘墙濠二、“邑”与“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邑曰筑,都曰城”。

(《左传》)•“十室之邑”、“邑外为郊”——小邑•“百邑”、“千邑”——大邑三、“城”与“郭”1、“城”的功能及基本型制功能——“筑城以卫君,……”A、京“城”的构成——三道城墙:宫城(又称大内、紫禁城),皇城(即内城)和外城(即郭)。

明代例外,南京城与北京城则有四道城墙。

B、府“城”——二道城墙:子城和罗城。

2、“郭”的功能及构成功能——“……,造郭以守民”“城”与“郭”的关系——“内之为城,外之为郭”;A、附于城一侧的“郭”——齐临淄、赵邯郸和韩故都的郭;B、围包于城周的“郭”——吴阖闾城和曲阜鲁城。

四、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1、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2、里坊制的确立——春秋至汉代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代4、开放式街市期——宋代至清代五、古代城市建设的五个特点1、选址——地形、水文、景观、环境2、防御——城墙、瓮城、城壕3、规划——格局、道路4、绿化——街道、园林5、防灾——防火、排水六、都城建设的三种模式1、新建城市——先秦时期诸侯城、王城等2、依靠旧城建设的新城——汉代以后的都城。

——两种情况:A、弃旧用新;B、新旧并用3、旧城基础上的扩建——明清北京城第二节:汉至明清的城市建设一、汉长安城•西汉时,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面积约36KM2。

•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

二、曹魏邺城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

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

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据有邺城的袁氏残馀势力,以“邺”为都。

三、北魏洛阳城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规模宏伟。

东魏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

因帝后信佛,兴修大量佛教寺院。

洛阳佛寺最盛时多达1367所。

四、东晋南朝建康城三国时,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朝都城。

吴时名建业,西晋末改建康。

东晋和南朝沿用吴旧城,增辟九座城门。

齐时,土城外包砖。

五、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

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面积达83KM2。

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被拆毁。

遗址——西安市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

唐长安城,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

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苑等人工园林。

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古代都城的典范。

六、隋唐洛阳城河南省洛阳市区及近郊。

隋大业元年(605)始建,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

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KM2。

七、北宋东京城北宋定都开封,是经过一番激烈争论的。

其中与汴河等河流方便的漕运以及黄河所带来的丰富的水资源分不开的。

北宋时期,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等河流横贯,将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一带的物质源源不断的运抵京都,使开封处“天下之枢”,“万国咸通”有利地位。

基本布局——三重城垣围护,皇城居中、中为内城,外为外城。

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在外城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内外城之间有一段缓冲地带,保障内城中的皇城安全;皇城在内城中央稍偏西北,都城核心。

城市设施东京城的街道宽窄不一。

宣德门前的御街宽二百余步,约300米,实是宫廷前广场。

其他街道宽,二十五步至五十步。

北宋中后期以后,“侵街”现象日益严重,街道已不如当初宽广。

城市商贸发展北宋初年,基本仍保留坊里制度,市民居住区为坊,商业区则有东市、西市。

随着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节,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不但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市制开始崩溃——厢(街)坊制逐步形成。

八、元大都城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

至元四年(1267)始动工,历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建造。

大都新城呈长方形,约50KM2,约唐长安城五分之三,接近宋东京的面积。

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

元大都新城规划最有特色之处——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宫室采取了环水布置。

另一个创举——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

在市中心单独建造钟楼、鼓楼,上设铜壶滴漏和鼓角报时则尚无先例。

九、明清北京城明朝燕王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既要用此地理之气,又要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

当时,风水师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

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风水格局又重新形成。

第三节:地方城市建设宋平江府城宋明赣州城明清西安城明松江府城其它古城一、宋平江府城平江是北宋末和南宋时期的府城。

春秋时为吴国都城。

隋唐以来,一直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此城历史上数经战火破坏,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毁于金兵焚掠。

宋绍兴(1131~1162)初年,高宗赵构拟迁都平江,当时曾按都城要求进行重建。

城址和规划布局平江府城有:大城和子城。

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

城垣内外各有护城河环绕,外城河宽40丈。

有城门5座:阊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皆有水陆两门。

城市的总体布局以子城为中心。

子城位于城市中央,系平江府衙署所在地。

子城的西北角集中了鱼行、荐行、米市、果市等和各种商店、旅舍、茶馆、酒楼,是城市的商业中心。

府属吴县、长洲两县的衙署设在子城北面。

县署以北,是整齐密集、“前街后河”的居住街坊。

宋绍定二年(1229)在郡守李寿朋主持下,将重建后又经近百年发展的平江城平面图刻在石碑上。

二、赣州城晋永和五年(349),南康郡守高琰在章、贡二水合流成赣江之滨建郡治,赣县附郭。

因战乱、洪水灾害,郡治曾数次搬迁,南朝梁承圣元年(552),才在现址固定下来。

五代卢光稠统辖虔州时,拓广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将城区由1KM2,拓宽至3KM2。

北宋嘉佑间(1056-1063)虔州知军、孔夫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瀚,伐石为址,冶铁锢之。

即用砖石包砌了夯土城墙,使军事防御型城市,同时发挥防洪功能城市。

熙宁间(1068-1077)州守刘彝,修筑城内排水沟福寿沟和水窗,城内街衢委巷皆为经理。

三、明清西安城元代封长安为京兆地奉元城。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改奉元城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命长兴侯耿炳文和都指挥使濮英主持修建西安城,洪武十一年(1378)竣工,比元奉元城大约四分之一。

成为我国中世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

是我国古代城垣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垣。

西安城墙,规格上仅次于当时的都城南京。

以唐长安城皇城为基础,南墙和西墙建在原长安城遗留的城基上,北墙和东墙向外各扩展了原长的四分之一。

明隆庆二年(1568),在原土墙外包砌青砖。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加修内外基石,顶铺青砖,完善排水设施,遂形成今天的规模。

四、明松江府城元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县升为松江府,华亭县城变成松江府城。

城中府、县并存,城垣小,无法容纳众多的官署、工商市肆、绅民宅第,便沿市河向西发展。

到元末,已形成“十里长街”。

城中不但有官署民居,百工市肆,而且有演戏说书的“勾栏”,专供伊斯兰教礼拜的清真寺;除府、县学外,还有专授蒙古文的蒙古字学。

元末,张士诚据吴,占松江,为防元军进攻,筑松江城,原城北部分土地被扩入城内。

明洪武元年(1368),徐达克苏州,占松江,下令“验民田,征砖九千万甃城”。

后因上海人钱鹤皋据松江府城起事,故修城事未果。

洪武三十年(1397)方能“按旧城”修城。

城垣周围9里173步,高1.8丈;护城河宽10丈,深0.72丈;有陆门4处,水门4处,城上有敌台20座,窝铺26座,城垛3369个。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第一节:概说一、住宅建筑的基本类型住宅——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建筑类型。

①按建筑平面布局形式分类;②按使用对象分类;③按分布地域分类;④按民族分类。

·目前,主要是根据地域分类:——大类有: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中类有:山西、陕西、江浙、安徽、四川、云南、贵州、福建、新疆、西藏等;——小类有:北京民居、皖南民居、苏州民居等。

·若按民族分类:藏族民居、傣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客家民居等。

二、古代住宅建筑保存现状目前,在中国城乡大量保存的是清代住宅,其次,也保存着一定数量的明代住宅。

明代住宅,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南、山西、福建等地。

明代以前的住宅,则无实物遗留。

只能依据文献、考古发掘和古代绘画中的形象资料等,进行大致了解。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1、古代宫殿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2、唐长安大明宫;3、明清北京宫殿)古代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1、“土阶茅茨”的原始阶段;2、“高台宫室”盛行的阶段;3、“宏伟前殿与宫苑结合”的阶段;4、“三朝”纵轴布置的阶唐代的宫殿大明宫,以太极宫为准则。

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依承天门“门阙”形制,即阙与主体建筑连成一体。

全组建筑呈“凹”平面。

这种形式,直接影响五代洛阳五凤楼、宋代东京宣德门和明清故宫午门。

唐长安大明宫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建于634年,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为其父李渊修建。

663年,高宗将其扩建,是唐代帝王最为显赫壮丽的建筑。

高宗时起,历朝多在此听政,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共11座门,主街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