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浅析《小妇人》汉译本中翻译的信达雅
, 。 , 。 。 , 。
翻 译作 品
内容 忠 实原 文
“
”
。
。
翻 译就 不 要用 古 语 一切都 要 符 合原 文 自己 的 因 为 刘 春 英 陈 玉 立 两位 面 向的 是成年 读 者
, ,
在 遣 词造 句 之 中就 更 注 重与原 文 保持一 致 : 的 体 现 比 如下 面这 段 翻译
, , ,
“
”
“
了符 合中 文的语 法 和 表达 习 惯所作 出 的一些必 要 修 改 和 调整 原 文 和 译文 的 每一 个 单 词 和 词 组 都 可 以 说 是 一一对应 并且
信 翻译 不 能 胡 编 乱 造 不 能 随意 增 添 自己 想要 增 添的 内容 译员 可 以 不 认 同 原作 者 的思 路 和 观点 但 一定 要 如实 翻译 出 他 的 内容 和 思想 《 小妇人 》 的汉 译本就精 准 地 体 现 了 这一观 点 通过下 面 的 具体 翻译实例 可 以 得到 体会 和 理 解
d J
,
l
ghi g
“
n
诽 谤 吧 别 再说 肥 胖 了 仿 佛 爸爸是 一根 大柱 子 似 的 ! 乔一边 纠 正一边 笑 着 说 b ’e l 肥 胖 其 实并 不 是 l a 的标 准翻 译 但 是 译 者为 ’ 和 la 了 达到原 文 中 l i b e l b ’e l 的 音韵 特 意翻成 了 肥胖 同时 后 面 的 大柱 子 还 是 和 原 文 中 的 泡菜 坛 子 有着 某 种外 在 特 征 的 联 系 这 不 能 不 说 是 一种 绝 妙 的 创 新 和 对 翻 译 之达 的 表 现
“
更 加关 注
w
e r e a
“
从事文献翻译工作需要了解“信、达、雅”
从事文献翻译工作需要了解“信、达、雅”
想必文献翻译工作者都知道“信、达、雅”这条经典的翻译标准吧,那么这三个字都代表着什么呢?
这三字标准可以说是最被我国翻译界认可(相比于其他的理论)的理论了,它是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在其著作《天演论》中所提出来的,原文是“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字。
这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他反对虚伪、娇柔造作的美,与这种“伪美”相对的就是“信”。
还有,在我国古代翻译佛经、近代学者进行文献翻译时,各派大家都主张保持原文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这也是“信”的体现。
“达”字,这代表的是对原文的诚信。
孔子有言:“辞,达而已矣”,后来的各辈文人和学者也非常注重“词要达意”。
“达”是文艺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字作为三字标准的第二点也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基础。
“雅”字,指的是文采,它是通往“达”的途径。
在文献翻译中,表现出原文的文采是保证译文上下文联系自然、顺畅的基本前提。
同时,“雅”也是向当时中国的译者、学者介绍先进的西方翻译思想。
“信、达、雅”这三个字虽然短,但是它把翻译的标准交代的非常清楚,各位译者在文献翻译开始之前,不妨细细品味,一定会带来新的收获。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和“传神达意”这两个词语在文学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它们都是用来描述一种翻译的高水准,但是它们又有着不同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信达雅”和“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最早是出现在古代文学传统中,它指的是翻译某一篇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必须要忠实地传达原稿的意思,并且要让翻译后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显得优雅、高雅。
这个传统观念在现代翻译理论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它是现代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
“传神达意”可以理解为要让读者在阅读翻译的作品时,能够完全理解原著所想要表达的含义。
在文学翻译中,一个好的翻译应该能够不仅仅传达原著的字面含义,还要能够传达作者的意图、情感和思想。
二、“信达雅”和“传神达意”的适用范围
“传神达意”在不同种类的文学翻译中,重要程度不同。
在翻译小说和散文时,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翻译诗歌时,它的重要程度会更高一些,因为诗歌往往更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侧重点不同
“信达雅”侧重于用文雅、高雅的语言表达原稿的含义。
而“传神达意”则侧重于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图等内容。
2、理念不同
“信达雅”的理念源于古代文学传统,重视文学的美感和艺术性。
而“传神达意”更注重传达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3、范围不同
四、结语。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第一,信达。
信达是指翻译应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内涵。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义,并尽可能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刻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的隐含意义和文化背景,并用目标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第二,雅。
雅是指翻译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学品味和修养。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选择适当的词汇和句式,使翻译结果在语言上优雅、流畅,并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此外,翻译者还应该注意使用恰当的文化隐喻和修辞手法,以增强翻译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第一,语言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特点进行转换。
例如,英语中的主语和谓语往往紧密相连,而汉语中的主语和谓语往往有较大的间隔。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调整句子结构,使之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要求。
第二,文化适应。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和思维方式,翻译者需要根据文化背景进行文化适应。
例如,英语中的“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翻译成“蛋未孵化,不可小算”;“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翻译成“捷足先登”。
这些翻译都是根据中文的文化背景进行的,同时保留了原文的寓意。
第三,情感表达。
英语和汉语在情感表达上存在差异,翻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情感色彩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语中的“thank you”可以翻译成“谢谢”或“多谢”,具体选择取决于具体语境和场合。
第四,修辞技巧。
翻译中的修辞技巧是提高翻译品质和水平的关键。
翻译者可以使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使翻译结果更具文学性和感染力。
例如,英语中的“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可以翻译成“下倾盆大雨”,这样更具形象感。
总之,信达雅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可以使翻译更具准确性、自然度和艺术性。
古文翻译----信、达、雅
古文翻译一、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I译文中得到反映。
例如: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
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信所谓信”就是■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有的人把方七百里”译成方圆七百里”这就错了。
这儿的方”是见方”的意思,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而方圆”则指周长。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有的人把吾得兄事之” 译成我要像哥哥一样侍奉他”这是不准确的。
兄”在原句中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译成像哥哥一样”表义就可能产生分歧:刘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还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 二字不可少。
论“雅”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
有 些反对 “ 雅 ” 作 为 翻 译 标 准 的 人 说 , 原 文 不 雅 , 译
文 也只能不雅 ,如果雅 了,就违背 了信 。这种说法难 免有
片 面 化 和 望 文 生 义 之 嫌 。 这 里 的 雅 并 不 是 把 不 典 雅 的 原 作 译 的 典 雅 了 , 不 是 单 就 译 文 谈 译 文 , 而 是 要 传 达 原 作 的 精
1 9 8 9 年 ,严 复在 《 天演论 ・ 译 例 言 》 中提 出 “ 译 事 三 难 : 信 、达 、 雅 ” 。从 “ 五 四 ”运 动 提 倡 白话 文 之 后 ,它 就 开 始 遭 到 无 数 人 的批 判 与 质 疑 ,其 中 首 先 遭 到 非 议 的 就 是 “ 雅 ”。很多学者认 为 “ 雅 ”在 翻 译 中 没 有 作 为 翻 译 标 准 的 必 要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也 是 如 此 。 本 文 从 两 个 方 面 提 出
的效 果 的 , 因此 , “ 雅 ”这 一 环 节 也 是 ul e, t o S t u dy di Si ncl i n ed;
Hi S act S OUtl andi S h and hi S F l at ure
文学翻译活动 中是很有必要 的,不应该去掉 ,并对 此观 点进行 了解析。本文分 别从 “ 信” “ 达” “ 雅”三者之间
关 系与文学翻译 的特点这两个角度分析 “ 雅”作为翻译标 准的可行 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雅 文学翻译 必要性
一
、
引言
( 1 )无故寻愁 觅恨 ,有 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 得好皮 囊,腹 内原 来草 莽 。潦倒 不通世 务,愚顽 怕读 丈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 ( 2)富贵 不知 乐业 , 贫穷难耐 凄 凉。 可怜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朱竞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要:以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为例,今在其诸多中文译本中,选择三个版本中的几处译句作为比较对象,分析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雅、细节处理、句子优化、修辞艺术、措辞艺术一、译文的印象和评价比起严谨细致的说明文、简洁明了的应用文、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和艺术色彩浓厚的小说戏剧,散文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常见。
这些文体的翻译作品我们接触的不少,而散文作品的翻译技巧更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
本文所选的短文是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已年届七十。
作为一位须发斑白,阅尽世态却依旧饱含生活热情的长者,作者下笔沉稳而不失活力,遣词用句体现出了成熟、大气的风格。
读完全文,我们也深受启发,青春不仅仅是用肉眼来辨别的,青春更是需要用心灵来感受,用热情去创造,用生命力去维护的。
近百年来,此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为英语学习者珍视,其产生的轰动效应经久不息,有不少名人或将此文视为座右铭,或将其随身携带,以时时提醒激励自己,如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曾在其任盟军最高统帅时,将此文悬挂在办公室内,并在其演讲中时不时引用。
理想的译文,应是在充分领会原文的要义和内涵后,在译文中自然地复现出来,既翻译出原文的字面义和隐含义,又保留原文的行文风格。
像《青春》这样一篇足以影响数代人的美文佳作,篇幅短小,言语简洁,内容深刻,其译文必须要将原文的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充分传递给读者,才能让人感到印象深刻,不失原文的精彩。
此处参考的三篇译文,一篇出自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其余两篇出自两位不知名的译者。
若撇开三位译者的知名度不谈,仅就译文的翻译水准来评价,考虑到译文的各个方面,三位译者的译文都可视为属上乘之作,而我个人较为偏爱的是王佐良先生的版本,其译文即便是独立的作品,亦堪称精品。
若从细节处理,措辞艺术,修辞艺术,句子优化这些角度来判别译文水准的高下,无论是用词的凝炼,修辞的运用,以及句式的灵活,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都无可挑剔。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与关联原则的比较探究
翻译中“信、达、雅”三原则与关联原则的比较探究摘要:“信、达、雅”这三个翻译原则是当年严复提出来的三个基本翻译原则。
但随着翻译的发展,这种以语义学为基础的翻译指导原则逐渐显示出它的弊端,并不能很好的指导作为交流工具的翻译工作达到目的。
本文将借助一些翻译实例来比较“信、达、雅”翻译原则与关联原则,从而起到说明关联原则对于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关联原则动态翻译一、现今两种流行翻译方法的概述当今翻译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传统的研究方法,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规范为衡量尺度,以信达雅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另一种是文化研究方法,以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描写为己任,以宽容为旗帜和行动纲领。
后者是关心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相比之于传统的翻译学,他们忽略了作者本来要传达的意义,他们从本质上跨出了翻译的界线。
前者是紧扣文本进行的翻译活动,但就是对于同一个文本的翻译,两种翻译方法的立足点不同,那么提出的原则也大不相同。
二、以语义学为基础的“信、达、雅”原则的缺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语义学方法的翻译原则占了很长的主导时间。
从这个角度,我国的近代的严复很早就提出了他的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信者,忠实;达者,达意;雅者,传神也。
换言之,亦即准确、畅达、传神之意。
无独有偶,在半个世纪以后的奈达博士的翻译理论与严复有相似性。
他指出:“检验译文质量的最大标准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二是易于理解;三是形式恰当,吸引读者。
”[1] 这三条理论与严复的翻译理论是惊人的相似。
这三个原则在很长的时间里作为一种指导原则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但是在现代时代快速的发展,翻译不只是对一些文字的翻译,对许多层不出穷的新文字的翻译也应该适应的,然而如果我们还是用以前的三个原则来做为翻译的原则。
例如:This section will discuss how to mount or unmount a file system. 有种翻译为:这一部分将讨论如何“增加或减少”一个文件系统。
功能对等视角下“信、达、雅”翻译标准新探
功能对等视角下“信、达、雅”翻译标准新探本文旨在从功能对等视角对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进行探究。
研究发现三者在形式和意义的取舍方面体现了功能对等原则,“信”指保存能够体现源语文本意义的形式;“达”则强调意义传达的完整性和重要性;“雅”体现了目标语读者对译者的影响。
三者相互包含,相辅相成。
标签:功能对等严复“信、达、雅” 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历来为诸多研究者所关注,相关研究的焦点多集中于“信”与“雅”的矛盾关系中,其中对“雅”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
葛传椝(1980)认为,说“信”也好,说“忠实”也好,翻译必须在把原文变成另一种文字时,做到不增、不减、不改。
朱光潜在深入研究严复的翻译观后也认为,“信”是“达”“雅”之首(朱光潜,1984:354)。
此外,周锰珍(2007)从目的论视角分析了严复“雅”的翻译标准,并根据目的的多样性研究了翻译标准的多元化。
笔者认为从功能对等的视角对“信、达、雅”翻译标准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进行研究有一定空间。
故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结合实例分析,以期对严复的翻译三原则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一)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界,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一直备受关注,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1982:12)所谓的“功能对等”是关于源语向目的语的转换的标准,即在翻译过程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奈达,1982:5)。
换句话说,就是要在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避免机械翻译,实现两种语言在意义的传递上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可见,翻译是源语的形式与意义在目的语中的再现,而形式有可能妨碍读者对意义的理解。
为了明确“功能对等”的含义,奈达(1993:118)又将其分为“最高层次对等”和“最低层次对等”。
最高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的高度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
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示例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云:“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适时复习,岂非乐事?远方友朋来访,岂非欢欣?他人不知己,而不怒,此乃君子之风也。
”
【信达雅分析】
1. 信: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准确传达了孔子关于学习和人际交往的观点。
2. 达:译文语言流畅,易于理解,没有生僻难懂的表达。
3. 雅:译文采用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文言文的韵味和美感。
【具体分析】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原文中的“学而时习之”强调了学习要持之以恒,不断复习。
译文中的“学问之道,贵在持之以恒,适时复习,岂非乐事?”不仅保留了原意,还通过“学问之道”一词,使得表达更加典雅,同时“岂非乐事”用反问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原文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欢迎和喜悦。
译文“远方友朋来访,岂非欢欣?”同样传达了这种情感,同时用“欢欣”替换了“乐”,使得表达更加生动。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原文中的“人不知而不愠”指的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
译文“他人不知己,而不怒,此乃君子之风也。
”不仅传达了原意,还通过“君子之风”一词,提升了语句的格调,使得表达更加含蓄。
综上所述,译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使得翻译达到了“信达雅”的境界。
文言文翻译信达雅原则
盖自汉魏以降,文言文盛行于世,其文辞雅丽,意蕴深远,然于今之学子,多有难以通解者。
是以,翻译文言文,实为沟通古今、传承文化之桥梁。
然翻译之道,非易事也。
古有“信、达、雅”三字诀,今试论之。
信,翻译之根本也。
所谓信,即忠实于原文之意,不增不减,不歪曲,不臆测。
夫文言文者,字词简练,句式严谨,其意蕴往往蕴含于字里行间。
故翻译时,须细嚼慢咽,潜心揣摩,力求把握原文之神韵。
如《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为现代汉语,即“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此译法忠于原文,既保留了古文之韵味,又使今人易于理解。
达,翻译之途径也。
所谓达,即表达流畅,易于理解。
文言文虽典雅,然其用词、句式与现代汉语多有差异。
翻译时,需巧妙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使译文读起来顺口,易于理解。
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译为现代汉语,可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
此译法既保留了原文之意,又使现代读者易于接受。
雅,翻译之极致也。
所谓雅,即文采飞扬,富有韵味。
文言文之美,在于其辞藻华丽,意境深远。
翻译时,应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汉语之美,使之更具文采。
如《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译为现代汉语,可作“桃花盛开,艳丽动人”。
此译法既传达了原文之美,又使译文更具艺术感染力。
然信、达、雅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
翻译文言文,当以信为本,力求忠实于原文;以达为桥梁,使译文流畅易懂;以雅为追求,提升译文之艺术价值。
兹举数例,以明其理。
例一:《史记·屈原列传》中“吾闻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译为“我听说,好的药虽然苦,但对病有益;忠言虽然逆耳,但对行为有益。
”此译法既忠实于原文,又使译文流畅易懂。
例二:《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师出以律,否,则禽之。
”译为“军队出征要遵守纪律,否则就会被敌人俘虏。
”此译法既忠实于原文,又使译文富有韵味。
例三:《战国策·齐策四》中“鸡鸣狗吠,是闻也;izable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赅,其义深而含蓄。
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
盖文言文与白话文,如日月之异,虽同属天象,其光景各异。
故翻译文言文,必须讲究信、达、雅三者,方能不失原意,彰显古风。
信者,忠实于原文之意也。
翻译文言文,首当其冲者,即信。
信之要,在于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曲解,不臆断。
翻译者当以原文为本,遵从其义,不得随意发挥。
如《论语》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译为“学习之后,时常温习,岂不快乐乎?”则失之太远,宜译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方显忠实。
达者,译文流畅,易于理解也。
翻译文言文,不仅要求忠实于原文,更需使之通顺,易于理解。
达之要,在于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使读者易于接受。
如《诗经》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若译为“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我的心”,则失之生硬。
宜译为“青青的衣领,挂在我心上”,方显达意。
雅者,译文文雅,不失古风也。
翻译文言文,贵在保持其文雅之质,不失古风。
雅之要,在于运用适当的文言词汇,保持文言文的韵味。
如《离骚》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若译为“那些女子嫉妒我的蛾眉,诽谤我说我善于淫乱”,则失之通俗。
宜译为“众女嫉妒我蛾眉之秀,谣诼谓我善淫”,方显文雅。
信、达、雅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翻译文言文,若只求信,而忽视达、雅,则译文生硬,不易理解;若只求达、雅,而忽视信,则译文失真,有悖原文。
故翻译文言文,须信、达、雅三者兼备。
翻译文言文,犹如画龙点睛,需细心揣摩,反复推敲。
译者当具备扎实的文言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洞察力。
同时,还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文采,不失古风。
总之,翻译文言文,讲究信、达、雅,乃翻译之道。
译者当以此为准则,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使古人之言得以传承,发扬光大。
如此,方可不负古人之遗风,不负时代之期望。
文言文翻译怎样做到信、达、雅?
擅长翻译文言文的同学可能都知道,文言文翻译要做到正确无误,绕不开“信、达、雅”这三个字。
那么在初中语文考试中,我们怎样翻译才能做到这三个字呢?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信”,翻译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
“达”,就是通顺畅达,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没有语病。
“雅”,有一定的文采,用词造句比较讲究,优美自然。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一、保留专有名词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官职名等,均保留不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
二、替换差异词语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
例如:“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卑鄙”古指地位低下。
三、增补省略成份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份。
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省略主语,翻译时要补出主语。
四、删除无义虚词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可删去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译为:我惟独喜爱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
五、调整特殊语序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总结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在文学翻译中的异同“信达雅”和“传神达意”是中文翻译中常用的两个术语,它们都涉及到翻译的目标: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传递意义。
然而,它们之间有着细微的区别,下面将对它们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和比较。
一、“信达雅”的含义和应用“信达雅”,多见于中文翻译界,是对翻译精度和准确性的要求,意思是要求翻译准确,不失真实原意,语言表达要恰当贴切,符合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翻译的目的是要让读者能够直接理解原文的意思,而不必考虑语言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等问题。
因此,“信达雅”所要求的是一种“准确性+可接受性”的平衡状态。
“信达雅”的应用范围也很广泛,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学作品翻译。
无论是小说、诗歌、戏剧还是其他文体,翻译都需要细致入微地去理解原著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并用恰当的语言、词汇、语法和文化背景去表达。
“传神达意”则要求翻译不仅要准确无误,还必须具有传达原著精神和心意的能力。
不仅要向读者提供字面意义,还要为读者呈现出原作所表现的思想、情感、风格、气氛等内容。
要求翻译能够传递作者在创作时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感受到原著的美妙之处。
因此,“传神达意”强调的是翻译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传神达意”比“信达雅”要求更高。
它要求翻译者对原著的内容进行深刻的阐释和理解,然后将其表现出来。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翻译作者的文字,还要重现作者的情感、风格和氛围等元素,力求使翻译版作品能够与原著产生共鸣。
“信达雅”与“传神达意”二者都是在翻译中不可或缺的要求,但是它们有所侧重。
一般来说,“信达雅”更偏重于翻译的语言准确性和传达信息的正确性。
而“传神达意”则更关注翻译的表现力和情感感染力。
在实践中,“信达雅”还是比较好做到的,也是翻译的基本要求,即使是非专业翻译也能较为满足。
而“传神达意”则要求翻译人员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更高,需要阅读者的深度理解和判断。
因此,“传神达意”难度较大,要求译者不仅要准确表达原著的意思,还要通过字里行间创造情境,勾勒出作者所思所感环环相扣的内心世界。
“信达雅”与翻译趣谈
“信达雅”与翻译趣谈展开全文翻译的三原则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这为近现代翻译理论奠定了基础。
“信”指是译文要准确,完整,不擅自改动,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
“达”指译文符合语言表达规则与习惯,通顺明了。
比如德国人说“一个拍子拍死两只苍蝇”(Zwei Fliegen mit einer Klappe schlagen),中国人则说“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一举两得”。
当然,汉语这类在词意深层层面上相同或相近的成语使用还有明显的褒贬及中性之分,准确使用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句关联,也需要译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此外,还有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如果一个字对一个字地硬翻,不仅听的人听不懂,而且还可能产生误解。
如德国人说“跳边”(Seitensprung),翻成汉语则是“出轨”,都是专有定义的概念,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雅”则指翻译选用的词语要得体,雅即是不俗。
后人对于严复的信达雅有过诸多的论述和争论,也有人提出“忠实、通顺和美”、“神似,入化”等说法。
在德国,对于翻译理论也有诸多类似的论述。
翻译的技巧,风格在实践中应该从忠实原文,忠实原意为出发点。
本人在法庭上做翻译的时候最常听到法官对于翻译的要求就是“Eins gegen Eins”即“一对一”翻译。
“Richtigkeit und Vollst?ndigkeit”即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翻译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法定原则。
“信达雅”中,前两者无大争议,唯“雅”字难解,多有争论。
雅即是文法修辞高雅,妙笔处给人以美学享受。
但是如果原文不雅,何来译文高雅呢?笔译如此,口译亦然。
上面说的听起来有点儿玄虚而枯燥,下面说个真实的例子作为信达雅的佐证,愿与翻译界同仁商榷:在火爆谈判中当翻译我曾在10多年以前遇到过这样一个颇具火药味而又具有戏剧性的翻译场面。
一家德国公司因不满意或不接受中方公司从国内带来的英文翻译,双方第一次谈判不欢而散。
文言文翻译之“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之“信”“达”“雅”翻看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不管是小学岗位还是中学岗位的招考试卷,凡是考文言文阅读的试卷,必定会考文言文翻译。
且分值比重比一般文言文阅读的题目大,有时候甚至达到整个文言文阅读分值的一半,这在中学岗位招考试卷中尤其明显。
所以,能否准确地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能否保分的关键因素。
那么如何解答文言文翻译题呢?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我相信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在听到文言文翻译五个字后,是可以将这三个原则脱口而出的。
但是“信”到底指的什么?“达”又指的什么?“雅”又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不一定清楚,即便清楚,也不一定能在实际中严格地遵循。
下面我们着重讲讲,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原则及其落实。
“信”“达”“雅”最初是由我国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讲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意思是“翻译的事情有三个难点:意思不悖于原文,不拘于形式,选词准确、简明、优雅。
“信”“达”“雅”最初是针对外文翻译而言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话文的掀起,现代汉语的统一,普通话的推广,我们渐渐也不能明白那些古朴、言简意赅的古文了,也需要对古典文献中的语句进行一番译作,这时“信”“达”“雅”三原则也成了文言文翻译的一条定律了。
“信”“达”“雅”三原则实质上是递进的,体现了翻译逐步完善、升华的过程。
文言文翻译中,“信”,通常是直译,逐字逐句地翻译,这就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能明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各个义项;“达”“雅”,通常是意译,就是根据语境领会的意思进行翻译,这主要表现在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能力的掌握上,要求我们跳出一词一义的对应,进入化境的状态。
实际的翻译中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首先,翻译时要有所取舍。
对地名、人名、官名、国号、物品名等专有名词要取文言文句中的名称,进行保留,因为这类名称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有所专指的,不能随意更改,而且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有时也找不到更确切的对应名物词进行解说,所以要保留。
浅谈信达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浅谈信达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作者:陈亮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12期摘要:《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的作品,是现代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以荷塘和月色为寄托,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同时又抒写了作者身上一种特殊的敏感和忧郁。
作者渴望从必然走向自由,但又深陷超脱现实的复杂情感中不能自拔。
朱纯深的英译文力求表达原文的忠实,形象和音乐美,意在从整体上追求母语所表达的意境。
[1]朱纯深的翻译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就决定了可以使用信达雅翻译标准去阐释,希望这次评析研究可以对散文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荷塘月色》散文翻译信达雅朱纯深前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的地位举足轻重,散文的发达,也是大势所趋。
但是小品文的结构,以前的散文里也有,但他们之间的精神面目是不一样的。
所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并不只是現代意义上的散文,其中的内涵方面和出神入化的部分,正印证了它的古意缠缠而显其典雅。
译者察觉到母语常常出现的叠声词和平行结构所表达的音义相通,时空绵延,通达意会,在目的语中使用了不同程度的翻译手法,力求取得译文给读者带来的美感。
[ 2 ]一、“信,达,雅”翻译标准严复(1859-1921),字又陵,福建候官人。
他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翻译家,是我国第一位系统性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近代思想的思想家,正是他开创了我国近现代的翻译事业,吹响了我国学习和研究西方学术史的第一声号角。
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为我国自己的翻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百多年过去了,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还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信,达,雅”这个翻译标准,赞成的人不少,攻击它的也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之后所提出的翻译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标准之上的,有的将其展开来阐述,有的引申其含义,绝大多少人都很难超出这个标准。
所以从这可以看出它对我国之后的翻译理论影响深远。
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所道:“译事三难,信,达,雅。
古文翻译---信、达、雅
古文翻译---信、达、雅
信、达、雅
古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任务可谓繁重而复杂。
在进行古文翻译时,需要兼顾三个重要因素:信、达、雅。
信指的是翻译的准确性,即忠实还原原文的意思;达则强调翻译的流畅度,使译文易于理解;雅则要求翻译的文雅优美,使译文具有文学价值。
古文翻译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通常采用了独特而古雅的表达方式,包含了丰富的典故、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
为了做好古文的翻译工作,翻译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追求准确性的同时,翻译者应当注重使译文更易于理解。
这就需要翻译者根据读者的背景知识,进行适当的注释和解释。
古文中常出现的典故和古代用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会产生障碍。
翻译者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较为复杂的表达方式转化为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形式。
此外,翻译过程中的雅不容忽视。
古代文学作品的确是一种艺术创作,具有独特的韵味。
为了让译文仍然保留原文的美感,在翻译时要力图保持原作的文雅风格和诗意。
这就需要翻译者不仅仅精通文字,更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运用合适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综上所述,古文翻译既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项艺术创作。
在翻译
过程中,翻译者应当兼顾信、达、雅三个方面,力求将原文的意思准
确传达给读者,同时使译文流畅易懂,并保持原作的文雅风格和诗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古文翻译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朱竞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摘要:以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为例,今在其诸多中文译本中,选择三个版本中的几处译句作为比较对象,分析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雅、细节处理、句子优化、修辞艺术、措辞艺术
一、译文的印象和评价
比起严谨细致的说明文、简洁明了的应用文、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和艺术色彩浓厚的小说戏剧,散文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常见。
这些文体的翻译作品我们接触的不少,而散文作品的翻译技巧更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
本文所选的短文是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已年届七十。
作为一位须发斑白,阅尽世态却依旧饱含生活热情的长者,作者下笔沉稳而不失活力,遣词用句体现出了成熟、大气的风格。
读完全文,我们也深受启发,青春不仅仅是用肉眼来辨别的,青春更是需要用心灵来感受,用热情去创造,用生命力去维护的。
近百年来,此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为英语学习者珍视,其产生的轰动效应经久不息,有不少名人或将此文视为座右铭,或将其随身携带,以时时提醒激励自己,如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曾在其任盟军最高统帅时,将此文悬挂在办公室内,并在其演讲中时不时引用。
理想的译文,应是在充分领会原文的要义和内涵后,在译文中自然地复现出来,既翻译出原文的字面义和隐含义,又保留原文的行文风格。
像《青春》这样一篇足以影响数代人的美文佳作,篇幅短小,言语简洁,内容深刻,其译文必须要将原文的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充分传递给读者,才能让人感到印象深刻,不失原文的精彩。
此处参考的三篇译文,一篇出自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其余两篇出自两位不知名的译者。
若撇开三位译者的知名度不谈,仅就译文的翻译水准来评价,考虑到译文的各个方面,三位译者的译文都可视为属上乘之作,而我个人较为偏爱的是王佐良先生的版本,其译文即便是独立的作品,亦堪称精品。
若从细节处理,措辞艺术,修辞艺术,句子优化这些角度来判别译文水准的高下,无论是用词的凝炼,修辞的运用,以及句式的灵活,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都无可挑剔。
虽然在翻译过程中,这个版本细节的处理较另两个版本有更多的变通,但这些变通并没有妨碍到译文的“信”,即忠实于原文,反而使译文更顺畅,更加自然,更有“中国味儿”,读来也更为亲切,更符合“达”的要求;而且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在风格上最接近原文,传递出原文意境的美感,“雅”的体现有目共睹。
可以说,初读一遍,三篇译文或许难分伯仲,而细细品之,则觉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也如原文一般,好似陈年佳酿,令人不禁反复回味,不忍忘却。
严复先生在多年前提出了翻译的“信达雅”标准,窃以为,“信”和“达”是“雅”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忠于原文的“信”,则无所谓译文通顺自然之“达”,更无需谈及译文既与原文神似又有语言品味之“雅”。
此处选取的三篇译文,在“信”和“达”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可以说不仅忠实于原文,也翻译得浅白流畅,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而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之所以能技压群芳,还是因为在“雅”方面,即表达的艺术性和美感方面,略胜一筹。
二、从细节处理的角度比较译文
相对于后文将会谈到的修辞艺术和措辞艺术,细节处理和句子优化更多地是为译文的“达”,即令译文更自然晓畅而没有“翻译腔”,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且在“达”的基础上,也帮助译文更接近“雅”的境界。
细节处的把握,很能体现出译者斟酌语言的用心。
例如原文中:“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译文一选择了直译:“青春,是生命伸出的一泓清泉。
”译文二也做了类似的处理:“青春是生命中甘鲜的清泉。
”而王佐良先生却适当添加了三个字:“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增加的三个字让译文的句子更加完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也为译文增加了活力,一时静态的表达变成了动态的画面,让译文更好地体现原文内在充满热情的特点。
三、从句子优化的角度比较译文
英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决定了表达的重点更容易出现在句首或句子的前半部分。
而汉语则反之,把重点放在了句末。
在翻译时,通过语序的调整来使句子得到优化是关键。
例如原文中:“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王佐良先生合理地调整了语序:“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
”译文二也做了类似的调整:“比起20岁的人,这种优势更经常地深植于一个60岁人的心中。
”只是译文二不如王佐良的译文简洁。
而译文一却未对语序作调整:“一位60岁的老人身上常常散发出青春着这种气息,而在一个20岁的小伙子身上倒未必可寻。
”可见王佐良先生的处理更为成功。
四、从修辞艺术的角度比较译文
相对于细节处理和句子优化,修辞艺术和措辞艺术更多地是为译文的“雅”,即令译文在“达”的基础上,意境、气韵、口吻、风格等较为抽象的元素更接近原文的基调和境界,同时也使译文作为一种使用目标语的再创造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例如原文中,“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作者的原文前后两句句式相同,内容相互对照,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全对等,但基本结构一致,句子长度也接近。
在三个译文版本中,不同译者在对此句处
理上,各不相同。
王佐良先生在译文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称而工整:“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通过对译文的再创造,体现出了原文的特点和中文的美感;译文一远不如王的译文生那样整齐:“没有人会仅仅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变得衰老,我们是由于丧失理想才变得衰老”,显得过于拘泥于原文的语序;译文二与译文二相似:“没有人仅仅因历经岁月而衰老,我们衰老是因为我们抛弃了我们的追求。
”译文一与译文二都不具备王佐良先生译文的优点。
五、从措辞艺术的角度比较译文
读过《青春》原文的人应该能够感受到,作者作为一名诗人,他的文字在这篇散文中同样表现出了近似于诗歌作品的凝练,而非一般散文的铺陈,絮絮而谈。
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颇具古风,有几分骈体文的风采,文言味十足,却又非八股式古文,晦涩难懂,而是言简意赅,容易读懂。
王先生在译文中频繁使用四字格,而且对于四字格的使用炉火纯青。
而另两位译者的文字风格偏向于更为通俗的白话。
例如原文中:“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王佐良先生译为:“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
”译文精炼,优雅,和谐,更像是一位儒雅而不失青春热情的长者在谆谆叮嘱。
译文一译为:“年岁或许在皮肤上生出皱纹,而热情不再则会使心灵起皱。
”译文二译为“岁月也许会使我们的皮肤摺皱,但是放弃热情会使我们的灵魂衰老布满皱纹。
”皆无法表现出原文内在的气势美感。
六、总结
曾有人评价说,译者翻译作品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我们在翻译散文时,受制于原文给出的信息,既要使译文内容忠实于原文,又不能因为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死译、硬译,还要让译文的神采气质与原文高度一致,才能在目标语言中成功复现出原文的精气神。
从某种程度上说,
译者既是一个精通源语言的高明的鉴赏者,也是一个忠实于原文、熟练驾驭目标语言来再现原文之美的创作者;并且翻译散文的译者,本身也深谙散文这种文体之精妙,才能将这些美的要诀,融于翻译的细微之处。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无疑是我们翻译散文过程中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冯庆华《文体翻译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