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消毒与质量控制

合集下载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是医疗机构重要的医疗设备管理环节,合理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是确保医疗设备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保障。

下面将就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内镜清洗。

内镜的清洗过程应当高效且彻底。

在清洗内镜前,应先将内镜的部件和附件分离,如光纤束、镜头和外部设备等,以便清洗时能彻底清洗到每个部位。

清洗器械前,工作人员应先洗手并佩戴一次性手套。

对内镜进行清洗时,应选择适宜的清洗剂,并按照清洗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清洗器械时应先使用水冲洗,然后使用清洗剂浸泡内镜,以去除污垢。

在使用清洗刷时,应注意刷毛的质量和结构,避免对内镜造成损害。

同时,在清洗时要将内镜的所有部位都清洗到,包括内镜的镜面、孔口和连接端等。

其次是内镜消毒。

内镜的消毒是确保内镜使用安全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进行内镜消毒前,必须确保内镜已进行彻底的清洗,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消毒过程中,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称取适量消毒剂浸泡内镜,消毒剂的浓度和浸泡时间要按照要求进行控制。

消毒剂的选择要根据内镜的类型和使用环境来进行选择,不同类型的内镜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

消毒剂使用后,应尽量避免消毒剂残留在内镜上,可以用清水进行冲洗。

最后是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医疗机构应有一套完整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洗消毒的效果。

设备的使用人员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和修复设备的故障。

同时,设备要进行定期的验证和检查,以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

医疗机构应制定定期的设备保养计划,并有专人负责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总而言之,内镜清洗消毒的技术规范是医疗机构内镜管理中重要的环节,通过合理的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可以提高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确保内镜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洗消毒效果的稳定性。

只有做好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的落实,才能确保患者接受的医疗服务的安全可靠性。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作为进行内窥镜检查和治疗的重要工具,内镜的清洗消毒对于确保诊疗质量、预防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的目的、适用范围、管理要求以及操作流程等内容,以确保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性。

二、目的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内镜清洗消毒的工作流程,确保内镜的安全性、无菌性,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提高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机构内镜检查和治疗的安全和可靠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镜科室的全部内镜清洗消毒工作,包括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控制等环节。

四、管理要求1. 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的选择和维护医疗机构应购置符合国家标准及相关规范要求的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并建立定期检测、维护和维修的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2. 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内镜清洗消毒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评估,掌握内镜清洗消毒的操作技巧和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3. 内镜清洗消毒作业场所和设施的要求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作业场所应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确保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的安全和舒适。

4. 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应包括内镜接收、清洗前处理、清洗过程、消毒处理、内镜存放等环节。

每个环节应有明确的操作要求和标准,确保内镜的清洗消毒过程规范、可靠。

5. 质量控制和记录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制度,制定检测方法和标准,定期对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和作业流程进行检查和评估。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的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记录内镜的清洗消毒情况、使用情况和维修情况等信息,为后续的质量跟踪和追溯提供依据。

五、操作流程1. 内镜接收内镜在送达内镜科室后,由专门人员进行接收,登记并进行初步检查,判断内镜是否需要清洗消毒处理。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医院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医院必须严格执行以下制度:一、清洗制度1.清洗对象:所有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包括内镜、窥镜、手术器械、各种穿刺针、注射器、体温计等。

2.清洗时间:医疗器械在使用后应及时清洗,避免污物干燥,增加清洗难度。

3.清洗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清洗,并进行培训,确保清洗质量。

4.清洗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洗剂。

(1)手工清洗:使用软毛刷、清洁布等手工工具,按照器械的清洗指南进行清洗。

(2)机械清洗:使用专业的清洗设备,如清洗机、超声波清洗机等。

6.清洗质量控制:定期检查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确保清洗彻底,无污物残留。

二、消毒制度1.消毒对象:所有清洗后的医疗器械,特别是高度危险物品,如手术器械、内镜等。

2.消毒时间:清洗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消毒,避免再次污染。

3.消毒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消毒,并进行培训,确保消毒质量。

4.消毒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1)化学消毒:使用化学消毒剂,如75%酒精、碘酊、氯化物溶液等。

(2)物理消毒:使用高温蒸汽、紫外线辐射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6.消毒质量控制:定期检测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确保消毒效果达到规定标准。

三、灭菌制度1.灭菌对象:所有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特别是高度危险物品,如手术器械、内镜等。

2.灭菌时间:消毒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灭菌,避免再次污染。

3.灭菌人员:指定专业人员进行灭菌,并进行培训,确保灭菌质量。

4.灭菌剂:根据医疗器械的材质和病原体特性选择合适的灭菌剂。

(1)高压蒸汽灭菌: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如高压锅、灭菌箱等。

(2)化学灭菌:使用化学灭菌剂,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

(3)物理灭菌:使用高温蒸汽、紫外线辐射等物理方法进行灭菌。

6.灭菌质量控制:定期检测灭菌后的医疗器械,确保灭菌效果达到规定标准。

内镜清洗实施方案

内镜清洗实施方案

内镜清洗实施方案一、前言。

内镜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医院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中。

为了确保内镜的清洁和消毒,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制定内镜清洗实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内镜清洗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医务人员能够正确、规范地进行内镜清洗工作。

二、内镜清洗实施方案。

1. 内镜清洗流程。

内镜清洗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准备工作,将内镜放置在干净整洁的工作台上,检查内镜表面是否有明显污垢或损坏。

(2)预清洗,用温水和中性清洗剂将内镜进行预清洗,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残留物。

(3)清洗消毒,将内镜放入清洗消毒机中进行清洗消毒,根据内镜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清洗消毒程序。

(4)清洗后处理,清洗消毒完成后,将内镜取出并进行清洗后处理,包括外部清洗、内部通气、干燥等。

2. 内镜清洗注意事项。

在进行内镜清洗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应按照内镜清洗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严格执行清洗流程,确保每个步骤都得到正确执行。

(2)清洗剂选择,清洗剂应选择中性清洗剂,不得使用酸性或碱性清洗剂,以免损坏内镜表面。

(3)清洗消毒机维护,清洗消毒机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保证其正常运行,确保内镜清洗消毒效果。

(4)清洗记录保存,每次内镜清洗工作完成后,应及时记录清洗消毒情况,并保存清洗记录,以备查验。

3. 内镜清洗质量控制。

内镜清洗质量控制是保证内镜清洗效果的关键。

为了控制内镜清洗质量,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内镜清洗质量检查,定期对内镜进行清洗质量检查,包括内镜表面清洁度、残留物检测等。

(2)内镜清洗效果评估,对内镜清洗效果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内镜清洗效果符合要求。

(3)内镜清洗质量反馈,对内镜清洗质量进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三、结语。

内镜清洗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医院的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内镜清洗工作,才能保证内镜的清洁和消毒效果,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医务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内镜清洗实施方案进行操作,做好内镜清洗工作,为医院的医疗工作提供保障。

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

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

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标题: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引言概述: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是内镜检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确保内镜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内镜室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

一、内镜室管理1.1 内镜室设施管理内镜室应具备完备的设施,包括内镜检查室、清洗消毒室、储存室等,确保内镜检查的顺利进行。

1.2 内镜室人员管理内镜室应有专业的内镜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他们需要接受专业培训,熟练掌握内镜检查的操作技巧。

1.3 内镜室文档管理内镜室应建立完善的文档管理系统,包括内镜检查记录、清洗消毒记录等,以便随时查阅。

二、内镜室质量控制2.1 内镜设备维护内镜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准确性。

2.2 内镜检查操作规范内镜医生和技术人员需要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内镜检查,避免操作失误和意外发生。

2.3 内镜检查结果质量控制内镜检查结果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内镜清洗消毒3.1 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内镜清洗消毒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包括清洗、消毒、干燥等步骤。

3.2 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内镜清洗消毒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和检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消毒效果。

3.3 内镜清洗消毒记录内镜清洗消毒过程需要记录详细的清洗消毒记录,以备查阅。

四、内镜检查安全4.1 内镜检查前准备内镜检查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适合进行内镜检查。

4.2 内镜检查过程监控内镜检查过程需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内镜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4.3 内镜检查后处理内镜检查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五、内镜室感染控制5.1 内镜室环境消毒内镜室环境需要定期消毒,确保内镜室的清洁和卫生。

5.2 内镜室感染监测内镜室需要对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感染传播。

5.3 内镜室感染处理一旦发生感染事件,内镜室需要及时处理,包括隔离患者、消毒设备等,防止感染扩散。

硬式内镜清洗标准与质量控制文字版

硬式内镜清洗标准与质量控制文字版
的器械。 ? 酶洗液的正确使用率低 ? 处理过程记录不完善 ? 缺乏对清洗消毒过程重要性的理解 ? 许多 CSSD设备不符合规范
硬式内窥镜的基本清洗流程
预处理
初洗
精洗

刷洗+全自动清洗机+多酶
漂洗
查 分
刷洗+超声+多酶

记 录
润滑
干燥
干燥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第二十九条: 硬式内镜的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 括:
? 硬式内镜
腹腔镜、乳腺镜、甲状腺镜、宫腔镜、椎间 盘镜、关节镜、膀胱镜、电切镜、胸腔镜、 脑室镜
内镜的分类
? 从消毒的角度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需要消毒的内镜:如胃镜、肠镜、 支气管镜、喉镜、阴道镜等,另一类是需 要灭菌的内镜,如腹腔镜、椎间盘镜等, 这两类内镜在用于诊疗操作前,前者需要 达到高水平消毒,后者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Thermal process
temperature of water水温
Interaction Time 作用时间
物理活动 超声/压力
水量
化学试剂的能量 清洗剂
各种能力需要相互作用并且达到平衡
流动水冲洗的重要性
? 在器械还未干燥或未被消毒前, 所附着的体液含 有大约85%的水溶性蛋白和 15%的非水溶性蛋白。
? 使用后立即用流动水彻底清洗,除去血液、粘液 等残留物质,并擦干。
? 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多酶洗液中浸泡,时间按使 用说明。
? 彻底清洗内镜各部件,管腔应当用高压水枪彻底 冲洗,可拆卸部分必须拆开清洗,并用超声清洗 器清洗 10分钟。
? 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用软毛刷彻底刷 洗,刷洗时注意避免划伤镜面。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规范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保障内镜与微创技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各类医疗机构。

三、基本要求1. 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2. 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消毒灭菌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消毒灭菌方面的知识,定期参加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3. 内镜的消毒灭菌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消毒灭菌室和内镜诊疗室,消毒灭菌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4. 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消毒灭菌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5. 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当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四、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流程1. 清洗消毒(1)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硬式内镜:清洗消毒应按照《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进行。

2. 灭菌(1)耐湿耐热的内镜: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2)不耐热的内镜:可选择过氧化氢气体等离子体低温灭菌、低温蒸汽甲醛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等低温灭菌方法。

3. 监测(1)清洗质量检查:应采用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内镜的镜身表面、物镜端、目镜端、导光束接口等位置的清洗质量,应光洁,无血渍、无污渍、无水垢、无锈斑等。

附带有管腔结构的,还应检查管腔的接口、阀门及管腔内的清洗质量。

(2)灭菌效果监测:应根据灭菌方法的要求,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及生物监测,应符合WS 310.3灭菌质量的监测要求。

五、人员培训与管理1. 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合格。

内镜中心管理及质量控制制度

内镜中心管理及质量控制制度

内镜中心管理及质量控制制度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内镜中心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及质量控制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为了规范内镜中心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内镜中心管理及质量控制制度。

二、组织结构1. 内镜中心设主任1名,负责中心的全面管理工作。

2. 设副主任若干名,协助主任开展工作,负责各分区的管理工作。

3. 设护士长若干名,负责各病区的护理工作。

4. 设技术员若干名,负责内镜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三、管理制度1. 内镜中心的各项管理工作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和内镜中心的相关规定。

2. 内镜中心应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消毒灭菌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

3. 内镜中心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 内镜中心应建立健全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四、质量控制1. 内镜中心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控制小组、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流程等。

2. 内镜中心应定期对各项质量控制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内镜中心应建立健全内镜清洗消毒制度,确保内镜的清洗消毒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4. 内镜中心应建立健全内镜使用管理制度,确保内镜的使用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五、安全管理1. 内镜中心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消防安全、用电安全、信息安全等。

2. 内镜中心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 内镜中心应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废物的处理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六、持续改进1. 内镜中心应定期对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整改。

2. 内镜中心应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合格标准

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合格标准

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合格标准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合格标准是指用于内镜清洗消毒的纯化水的质量要求和技术规范。

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好坏,以及对患者的安全性。

制定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合格标准对于保障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纯化水的用途和要求1. 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用途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用于内镜设备和配件的清洗消毒,要求能够有效去除污垢、杀灭病原微生物,保证内镜的清洁度和消毒效果。

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还要用于内镜的冲洗和浸泡,要求对内镜无刺激和腐蚀作用。

2. 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要求(1)化学纯度: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化学纯度要求高,要求水质中不能含有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细菌等。

(2)电导率: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电导率要求低,一般要求在0.1-1.0μs/cm之间,以确保水质的纯净度。

(3)微生物指标: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要求无菌或微生物含量极低,一般要求总菌落不超过100CFU/mL,霉菌和酵母菌不超过10CFU/mL。

二、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制备和管理1. 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制备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制备包括原水处理和纯化设备的选择和操作。

原水处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原水进行处理,如预处理、反渗透、电离交换等。

纯化设备要选择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设备,并按照制造商的要求进行操作和维护。

2. 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管理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管理包括设备和水质的监测和维护。

设备的监测主要包括设备运行情况的监测和维修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水质的监测主要包括电导率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保证水质合格。

三、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质量控制1. 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质量控制人员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质量控制人员应具备相关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负责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制备、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

2. 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监测项目内镜清洗消毒纯化水的监测项目包括水质的化学纯度、电导率和微生物指标等。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一、内镜清洗质量监测目测法:对每件内镜及其附件进行检查,保证内镜及其附件的表面清洁、无污渍。

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

其他方法:采用蛋白残留测定、ATP生物荧光测定等方法。

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监测(一)消毒剂浓度监测:单次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应对每批次产品进行监测;多次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应每次使用前进行监测。

(二)染菌量监测:1.方法:同消毒液的监测2.频次:每季度监测1次三、内镜消毒质量监测1.采样部位:内镜的内腔面2.采样方法:用无菌注射器抽取IOmI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出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

3.菌落计数:将送检液充分震荡,取0.5ml,加入2只直径90mm无菌平皿,每个平皿分别加入已经熔化的45。

(:~48。

C营养琼脂15ml~18ml z 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于35℃培养48小时后计数。

4.结果判断:菌落数/镜=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X20。

5.致病菌检测:将送检液用旋涡器充分震荡,取0∙2ml分别接种90mm 血平皿、中国兰平皿和SS平皿,均匀涂布,35。

C培养48小时,观察有无致病菌生长。

四、结果判定消毒后的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合格标准为:无细菌生长。

五、监测频次1.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2.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3.监测方式: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检。

内镜数量少于等于5条的,应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低于5条。

4.当怀疑医院感染与内镜诊疗操作相关时,应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方法应遵循GB15982的规定。

六、内镜清洗消毒机的监测1.内镜清洗消毒机新安装或维修后,应对清洗消毒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消毒液在每次使用结束后排放,必须重复使用时在限定次数内排放。

内镜诊疗中心(支气管镜)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内镜诊疗中心(支气管镜)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内镜诊疗中心(支气管镜)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Ⅰ目的持续提高内镜诊疗质量,保障内镜诊疗安全。

Ⅱ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内镜诊疗中心(支气管镜)。

Ⅲ制度一、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技术,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实施标准预防。

二、进行内镜诊疗前需对患者做HIV、HCV、HBsAg、梅毒、痰涂片等筛查,并有记录。

凡检测阳性者,已知特殊感染患者等,应使用专用内镜或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

三、内镜的附件数量应当和接诊患者数量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达到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患者安全。

四、内镜的清洗消毒应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进行。

五、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时间使用计时器控制。

六、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七、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附件及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等应灭菌。

八、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与黏膜接触的内镜应进行高水平消毒,一人一用一消毒。

九、内镜凡能拆卸的部分应拆卸,内镜及附件用后应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

十、清洗纱布一镜一用一更换,清洗刷一用一消毒,多酶洗液一镜一更换。

十一、清洗消毒登记内容齐全。

十二、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专用储镜柜内。

储存柜内表面光滑。

无裂缝,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灭菌后的内镜及其附件等应置于无菌物品柜内存放。

十三、每日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每月定期对空气、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剂及浸泡的内镜、附件)、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进行生物学监测。

十四、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应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刷洗干净后备用。

Ⅳ参考依据1.《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0号)2《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

医院内镜室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内镜室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内镜室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内镜室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内镜室是医院中进行内窥镜检查和治疗的重要场所,为了确保医疗结果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对内镜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内镜室的规章制度:
1. 内镜室的卫生消毒制度:内镜室应当定期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包括内镜设备、操作台、手术器械等各个方面。

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标准,确保内镜室的卫生环境符合相关要求。

2. 内镜室操作流程:内镜室工作人员应当在操作前进行严格的准备工作,包括确认患者的身份和手术部位、检查内镜设备的完好情况等。

操作过程中,应当遵守内镜检查的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内镜室的质量控制:对内镜室的设备和操作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包括内镜设备的保养维护、操作人员的培训等方面。

确保内镜室的设备运行良好,操作人员技术过硬。

4. 内镜室人员的规范行为:内镜室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确保内镜工作的专业性和责任心。

通过制定和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内镜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也是内镜室运行的
保障。

同时,内镜室也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断完善和调整,以适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变化。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确保内镜使用安全,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工作。

第三条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应遵循“谁使用、谁清洗、谁维护”的原则,完善全过程追溯制度,健全内镜清洗消毒各个环节的监测和评估。

第四条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由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医院感染控制科、医院质控科等部门共同承担。

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负责内镜清洗消毒操作,医院感染控制科负责内镜清洗消毒监测和评估,医院质控科负责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落实内镜清洗消毒设施及设备、人员、耗材等配置标准,确保内镜清洗消毒工作条件符合相关要求。

第二章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规程第六条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制定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程,具体包括内镜清洗、消毒、质控等内容。

第七条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应按照内镜清洗消毒设施及设备使用说明,正确操作内镜清洗消毒设备,保证内镜清洗消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八条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能,熟悉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规程,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和规范操作要求。

第九条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戴好头套、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防止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第十条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三章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记录、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维护记录等。

第十二条好内镜清洗消毒记录的保存和管理,确保内镜清洗消毒记录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定期开展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评估,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定期进行内镜清洗消毒设备、仪器的维护保养,并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和记录。

第十五条内镜清洗消毒科应建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对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质量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

内镜清洗消毒环节质量控制自查表

内镜清洗消毒环节质量控制自查表
是□否□
23
内镜室的清洁、消毒记录本齐全,并及时规范记录
是□否□
是□否□
5
内镜使用后,应该立即进行清洗、消毒
是□否□
6
每日使用消毒剂(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之前,检测浓度合格后方可以使用,记录齐全。
是□否□
7
戊二醛连续使用不能大于2周,而且0.5%加入亚硝酸钠防腐剂
是□否□
8
使用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是□否□
9
测漏方法正确;清洗纱布一次性使用
是□否□
10
清洗过程中,正确使用气枪、水枪
17
内镜清洗、消毒流程等登记项目齐全
是□否□
18
工作结束后,使用75%酒精对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等,存于储镜柜内。
是□否□
19
储镜柜至少每周清洁、消毒一次,并做好记录
是□否□
20
定期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微生物监测(戊二醛)
是□否□
21
按要求进行内镜消毒效果监测(每季度)
是□否□
22
内镜清洗消毒工作流程是否规范,并规范记录
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环节质量控制自查表
日期: 自查人:
序号
环节自查项目
是否执行
存在问题
1
不同部位内镜诊疗分室进行
是□否□
2
从事内镜诊疗及清洗消毒的人员有市级以上相关部门颁发的岗位培训证
是□否□
3
工作人员清洗消毒时,规范穿戴防护用品
是□否□
4
每日诊疗前,对当日拟使用内镜进行消毒(戊二醛),浸泡时间大于2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病人
是□否□
11
使用的毛刷,一用一消毒。酶洗液一镜一更换。
是□否□

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

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

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一、概述内镜室是医疗机构中进行内窥镜检查和治疗的专门设备和场所。

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是确保内镜检查过程中设备、环境和操作符合标准要求,提高内镜检查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工作。

二、内镜室管理1. 内镜室设备管理(1)确保内镜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2)内镜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检验,确保其精度和准确性。

(3)设立内镜设备的使用记录,包括每次使用的日期、时间、操作人员等信息,以便追溯和评估设备的使用情况。

2. 内镜室环境管理(1)内镜室应保持清洁、整洁,确保无尘、无污染。

(2)内镜室应配备足够的照明设备,确保内镜检查的可视性。

(3)内镜室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和物品,确保内镜的消毒和清洗符合标准要求。

3. 内镜室人员管理(1)内镜室应设立专职的内镜室管理员,负责内镜室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2)内镜室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3)内镜室人员应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内镜检查的安全和准确性。

三、质量控制1. 内镜检查质量控制(1)内镜室应建立内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指标和标准,对每次内镜检查进行评估和记录。

(2)内镜检查的质量控制包括内镜图象的清晰度、内镜检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等方面。

(3)定期进行内镜检查质量的审核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内镜检查的质量水平。

2. 内镜设备质量控制(1)内镜设备应定期进行性能测试和校准,确保其工作状态符合要求。

(2)内镜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应按照像关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内镜设备的使用记录和维修记录应及时更新和保存,以便追溯和评估设备的使用情况。

3. 内镜室操作规范质量控制(1)内镜室应建立内镜检查的操作规范和流程,确保每次内镜检查的操作符合标准要求。

(2)内镜室人员应按照操作规范和流程进行内镜检查,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定期对内镜室人员的操作进行评估和培训,提高操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存在问题的深度访谈

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存在问题的深度访谈
q a i o to y t m n e st e e tb ih d u l y c n r l se e d o b sa l e . t s s
量控制体系提供依据。方 法 采用质性研究 中类属 分析 的方法 , 1 对 O名消化 内镜中心的护士长进行面对面访谈 。结 果 我 国内 为提高 内镜 清洗消毒质量及其质 量控制水平 , 防止 发生医院感染 , 需
镜 清 洗 消 毒 质 量 控 制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有 : 洗 消 毒 员 缺 乏 规 范 化 培 训 , 清 缺乏 清 洗 消 毒 流 程 的 监 控 管 理 , 毒 质 量 评 价 标 准 的 不 统 消
Co cu i I re oi rv h la igq ai n u lyc nrla dt rv n optlifcin ac mpeea d u i r n lson n od rt mpo etece nn u lya d q ai o t n ope e th s i ne t , o lt n nf m t t o a o o

及不可靠性 , 缺乏消毒失效模式 的分析 4个方面。 结 论
要 建 立 完 善 、 一 的 内镜 清 洗 消毒 质 量 控 制 体 系 统
【 键词】 关 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质性研究 【 中图分类号】 421 【 R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896 (020A 00—3 10 —992 1)2 一060
黄 茜 , 盛小 燕 , 邓 凌 , 郭 丽 , 王珍珍 ・蔡文 智 z ,
(. 方 医科 大 学 南 方 医 院 , 东 广 州 5 0 1 ;. 方 医 科 大 学 护 理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1 ) 1 南 广 15 5 2南 广 1 55

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

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

内镜室管理及质量控制1%以内。

②治疗性内镜:如内镜下止血术,术前准备应充分,满意率达90%以上。

2、内镜检查操作:①内镜检查操作规范,满意率达95%以上。

②内镜检查中出现并发症率不超过0.5%。

3、内镜清洗消毒:①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满意率达100%。

②内镜清洗消毒后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③内镜灭菌后合格标准为无菌。

B质控措施1、内镜室工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2、内镜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3、内镜室作业程序的规范和执行。

4、内镜清洗消毒灭菌的监测和登记。

5、内镜诊疗登记和质控分析。

6、内镜室的继续教育和疑难病例讨论。

7、医院感染培训和反馈督查意见收及整改措施。

8、科室会议记录和谈话及好人好事登记。

9、内镜室工作制度、清洗消毒灭菌制度、疑难病会诊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10、内镜室主任、医生和护士的职责明确。

11、内镜室进修医生管理办法和进修要求及实施办法。

12、科室评优评先的有关规定等。

C质控评价1、定期对内镜室的质控措施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对内镜室的质量目标进行评价和监测,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3、对内镜室的质控措施进行总结和分析,不断改进和提高工作质量。

1.为确保胃排空,胃镜检查需要术前至少空腹4小时以上。

2.治疗性内镜需要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如心电图和血常规等检查。

3.电子结肠镜检查插管成功率达到95%以上,胃镜插管成功率达到99%以上。

内镜诊断与病理或手术的正确诊断率为95%以上,早期胃肠癌检出率占总胃肠癌的5%以上,进展期胃肠癌无漏诊病例发生。

4.活检率达到100%(除非患者及家属不愿检查),报告中要说明之。

5.治疗内镜成功率在95%以上,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穿孔等发生率占内镜治疗总数的1%以下。

B。

质控措施:1.内镜医生需要对不规范填写的内镜检查申请单重新要求临床医生重填申请单。

2.内镜室在接受申请单时,必须按常规审查该检查是否具有禁忌证,从源头上杜绝发生事故的隐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清洗消毒与质量控制浙江省人民医院王亚霞2015.07作为院感专职人员到内镜室后查什么?如何查?硬件:建筑布局、设备设施怎么样?软件:感控制度与流程、质量控制?内镜与患者人数匹配?清洗、消毒、防护规范吗?内镜储存正确吗?登记规范吗?内镜的清洗重要性内镜清洗消毒现状•手工清洗不到位内镜部件未拆开刷洗不彻底冲洗时间短•消毒灭菌不当浸泡方法不当:活检孔未浸没消毒剂液面,使镜钳孔消毒不彻底,细菌检出率极高选用消毒液浓度不合适内镜消毒时间过短•干燥不充分•机洗前未手工粗洗内镜清洗消毒的难点•材料精细,结构复杂、管道多而细•许多部件不耐高温、高压,怕腐蚀,只能采用低温消毒或消毒剂浸泡•内镜数量与患者数不匹配•内镜洗消设备不盈利,医院不太愿意投入•中小医院医护人员对消毒的意识比较淡漠影响内镜洗消质量的主要因素•水质•清洗剂的质量、浓度与类型•有效的清洗方法•合理的漂洗与干燥•消毒剂选择与质量控制•操作人员责任心与熟练程度软式内镜感染风险因素•管理政策:法规、标准、指南、规范性文件;•操作人员:培训、资质;•清洗消毒灭菌设备配置;•清洗流程:床旁预处理、上机前手工清洗;•清洗用品:清洁剂、清洗工具;•终末漂洗水污染:•干燥使用气枪污染;•内镜生物膜问题:引起内镜感染的重要原因•制度灭菌质量监测内镜相关的感染传播与暴发•幽门螺杆菌、肝炎病毒(HBV 、HCV )、艾滋病均可能内镜传播,已成为医学界、患者和社会媒体关注的热点。

•2014年10.3-2015年1.28,2名在洛杉矶罗纳德.里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疗中心进行ERCP 的患者死于CRE 感染。

至少其他7名患者也被感染,医院另外179名患者有可能被感染。

-----交叉感染造成的医疗纠份为医院带来昂贵的费用及名誉的损伤调查数据不容乐观•2002年12月24日,安徽省卫生防疫站的负责人说,根据省卫生厅有关部门要求,卫生防疫站最近对合肥市14家医院的胃镜消毒效果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发现18台胃镜中镜身和操作旋纽均合格者为零。

其中镜身消毒合格只有1台,合格率为5.56%,操作旋纽消毒合格的为9台,合格率为50%。

这些胃镜中有10台正在为患者使用。

•卫生防疫部门从这些消毒不合格的胃镜镜身、操作旋纽、活塞钳注水瓶中的水以及使用中的消毒液中共采集样本72份,合格28份,合格率为38.9%。

这些样本中,HbsAg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份,幽门螺旋杆菌4份。

------资料来源新华网“焦点访谈”栏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自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各类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清洗消毒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在全国开展的医疗服务质量年活动中该规范作为对医疗机构检查的权威依据。

中国国家规范我国仍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医院领导对内镜清洗消毒重视不够,对内镜导致疾病传播的意义认识不清,而且医院也存在一些客观的原因,导致在内镜室的软硬件投入方面不足,人员、设备设施不足使用。

表现为:–对《规范》中内镜清洗消毒的流程执行不严格;–对管道清洗和内镜附件清洗消毒灭菌不重视;–酶洗液的正确使用率低;–消毒时间不足;–操作人员清洗消毒知识与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力度不够;–监督监测措施不到位。

规范实际应用情况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80余家医疗机构调查显示:•专门设有洗消人员的省级医院只占到38.9%,市级医院占20%;•省级医院每天坚持监测戊二醛浓度的达92.9%,市级医院每天监测戊二醛浓度的达78.8%,而大部分县级医院不对戊二醛进行监测;•上下消化道内镜分开洗消,省级医院占88.2%,市级医院占90.9%,县级医院占50%;•各级医院内镜生物学定期监测率,在省级医院达到要求的占88.9%,市级医院占82.9%,县级医院占75 %内镜室设施基本要求•布局要求: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清洗消毒室保证通风良好;灭菌内镜的诊疗应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

感染管理要求•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落实:操作流程、质控管理、设备管理等•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洗消者: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工作人员防护要求:清洗消毒内镜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院感科不定期督查:指导、评价、审核图纸、必要时调查基本布局要求1、应设立办公区、患者候诊室(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配件与敷料库等,其面积应与工作需要相匹配,并兼顾未来发展规划的需要。

2、应根据开展的内镜诊疗项目设置相应的诊疗室。

2.1每个诊疗单位应包括诊疗床1张、主机(含显示器)、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2.2配备手卫生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2.3 灭菌内镜的诊疗环境应达到普通手术室的要求。

3 清洗消毒室3.1 应独立设置。

3.2 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清洗槽、自动清洗消毒机宜分开设置和使用。

3.3 应保持通风良好。

配备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内镜及附件:其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基本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50毫升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医用清洁剂:低泡多酶洗液、去生物膜。

•常用消毒剂:2%戊二醛、OPA、酸化水、75%乙醇。

内镜清洗消毒基本原则•内镜一用一洗(流动水)一高水平消毒/灭菌;•内镜附件及诊疗用品根据其危险性,采用灭菌/高水平消毒/低水平消毒或清洁的方法。

•至少每天工作结束时对当天使用的内镜侧漏1次。

•清洗剂和消毒剂的使用期限应遵循产品说明书。

内镜胃镜肠镜喉镜支气管镜高水平消毒活检钳灭菌膀胱镜宫腔镜腹腔镜灭菌内镜清洗的基本步骤清洗前先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服•帽子、口罩•防护面罩•双层手套•防渗漏围裙•防水胶鞋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诊疗室预处理清洗消毒室储镜柜测漏手工清洁、漂洗机洗: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手工:初洗酶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储存手工清洗流程—预处理•内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后,在与光源和视频处理器拆离前,应立即用医用清洗液的湿巾或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反复送气送水至少10s;•将内镜是先端置入装有清洗液的容器中,启动吸引功能,抽吸清洗液至其流入吸引管;•盖好内镜防水盖;•放入运送车/容器,送洗消室。

手工清洗的重要性切记:无论是手工消毒或使用清洗消毒机进行消毒,第一步彻底的手工清洗都是消毒成功的关键和基础。

手工清洗流程—测漏•取下各类按钮和阀门;•连接好测漏装置,并注入压力;•将内镜全部浸没于水中,使用注射器向各个管道注水,以排出管道内气体;•首先向各个方向弯曲内镜先端,观察有无气泡冒出;再观察插入部、操作部、连接部等有否气泡冒出;•若有渗漏,应及时报修;•记录测漏情况。

宜每次清洗前,但至少每日1次手工清洗流程—粗洗•(一)将内镜放入清洗槽内:–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或专用软镜泡棉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反复刷洗至没有可见污物;–连接全管道灌流器,使用水枪或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用气枪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新规范:将“水洗”和“酶洗”两个步骤合为一个步骤,在一个清洗槽内完成。

手工清洗流程—附件超声•(二)按钮清洗: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水送气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三)内镜附件清洗: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并擦干。

会正确使用超声清洗机•严格参照使用说明书(程序设置、选择正确吗?)•水温控制正确吗(≥60℃蛋白质凝固)?•及时换水了吗?•超声清洗机盖子在设备操作时关闭了吗?•所有仪器全部浸没,关节打开、管腔内充满液体了吗?手工清洗流程—酶洗•将擦干后的内镜浸没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冲洗送气送水管道、活检孔道,使各管腔内充满清洗液;•配制多酶浓度和浸泡时间参照产品说明书•多酶洗液一用一换小秘诀一;多酶浓度越高效果越快小祕诀二;稍等下酶才会发生作用小秘诀三;灌流器越大操作越方便手工清洗流程—漂洗•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漂洗槽中,连接灌流器沖洗內腔直到沒有泡沫为止。

•清洗后用气枪吹干至少30S,外表面用清洁纱布擦干。

手工清洗流程—消毒(灭菌)选用合适的消毒剂:•2%戊二醛•邻苯二甲醛(OPA)•过氧乙酸•二氧化氯•酸化水•…………手工清洗流程—消毒(灭菌)•将内镜连同全管道灌流器等移入消毒槽,并全部浸没在消毒液中(操作部未全部浸没,须用75%舅酒精擦拭消毒);•用动力泵或注射器,向各管道内充满消毒液,消毒方式与时间遵循产品说明书;•更换手套,向各管道至少充气30s,去除管道中的消毒液;•使用灭菌设备对软式内镜灭菌时,应遵循设备使用说明操作。

2%戊二醛浸泡消毒法:•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10分钟•支气管镜浸泡≥20分钟;•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45分钟•需要灭菌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时,必须浸泡10小时。

•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等需要消毒的内镜消毒时间延长至30分钟•当日首次使用的内镜浸泡消毒20分钟,经冲洗、乾燥后,方可用于病人诊疗常用内镜消毒剂英国肠道内镜设备去污染BSG 指南消毒剂微生物活性稳定性用有机物灭活芽孢结核杆菌细菌病毒戊二醛(2%)中等3小时中等20mins良好≤5mins良好≤5mins中等14-28天)否OPA(0.55%)较差≥6小时良好≤5mins良好≤5mins良好≤5mins中等(30天)否过氧乙酸(0.2-0.35%)各不相同(10-20mins)各不相同(5-20mins)良好≤5mins良好≤5mins否(1-3天)否二氧化氯良好10mins良好≤5mins良好≤5mins良好≤5mins否(1-5天)否超氧水良好10mins良好≤5mins良好≤5mins良好≤5mins否(≤1天)是消毒剂比较日本消毒剂高水平消毒时间优点缺点安全风险评估戊二醛10mins 1、杀菌效果可靠2、不损害材料1、对皮肤、呼吸道刺激大,致癌2、使用前须用无菌水冲洗3、对分枝杆菌效果较差1、安装排气装置2、尽可能使用自动清洗机OPA5mins 无刺激味,对皮肤粘膜刺激小杀菌能力强于戊二醛价格贵,易与蛋白质结合虽然能使蛋白质等有机物变黑,但这是因为未洗净造成过氧乙酸5mins消毒效果即使在有机物中也不低有强力刺激味,对金属腐蚀性用自动清洗机强酸性电解水盐度20-50ppm,PH2.7,在10秒钟内就能杀死微生物廉价,无刺激性腐蚀性,稳定性较差,受有机物影响大,加上0.1%以上的血清就失去杀菌能力消毒前清洗应彻底如何防止消毒剂污染?•配置正确•达到足够的浓度•盛放容器清洁、加盖•放入物品干燥,不能带水分•按时更换,不过期使用消毒剂污染致医院感染屡见不鲜手工清洗流程—末洗•换手套—从消毒槽取出内镜—用气枪/注射器吹干管腔内消毒液;•将内镜放入末洗槽,在流动水(过滤水或无菌水)下反复冲洗外表面、管腔,至无消毒剂残留;•用气枪吹干管腔内水分,用纱布擦干内镜外面;手工清洗流程—干燥•将内镜及附件置于操作台;•用75%乙醇擦拭内镜表面后用无菌纱布擦干;•支气管镜用75%乙醇擦拭内镜表面及管腔;用无菌纱布、压力气枪干燥内镜内外面;•安装按钮和阀门—下一病人诊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