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意象的城市——解读《城市意象》
城市意象--解读
《城市意象》解读读后感初读《城市意象》,是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但是当时研究生学位课程很多,外加上各种各样的课程作业,似乎也无心安静下来好好读几本书,即便是小说情感、历史故事类读物,也只是蜻蜓点水,品味把玩而已。
那么对于《城市意象》,更是如走马观花般应付过了自己的心里歉疚感,最终还是没能理性的思考和解读。
研二的自由度可以说在读书期间应该是空前的,外加带有应付毕业论文的目的性和自己作为研究生的虚荣心,再读本书,也就多了一份专业态度和使命感。
通读《城市意象》,作者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给出了城市设计导则性方法,并罗列大量的可触性或可视性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基于社会学或经验主义的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城市意象》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即“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在此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但是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我们容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关于这一点,书中也有相应的提及)。
所以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专门给出关于的分类的论述:书中这样提到:“如果以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程度进行分类,那么分组越细致,意象相似的可能性越大。
每个人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意象,但在同一组人群中,成员之间的意象似乎能基本保持一致。
”但作者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城市意象》简介
芝加哥滨湖的清晰边界
查尔斯湾边界的中断
波士顿的高架铁路
城 市 意 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3)区域
二维平面。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 是构成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
构造区域意象
1、主题的连续性。它可能包括多种部分,比 如纹理、形式、细部、地形、功能等等。 2、社会意义的赋予。比如居住阶层的不同。 3、依靠柔和边界的限定,来使区域乊间的过 渡。但强硬的边界无序地分割区域,增添混乱 的意象。 4、区域乊间的相似与对比。每个区域的相似 与对比进一步增加了每个区域主题的强度。
贝肯山区域
道路与节点、标志物
在大都市中,道路是组织城市意象的主要手段。节点 自然出现在道路交叉点,以其形式加深了人们的意象, 而这些节点意象又因为标志物的存在得到加强;同时 也为标志物受到关注提供了一个环境。
考普利广场
城 市 意 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城市形态
上述几种元素类型都不会孤立存在,区域由节点组 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期间穿行,并四 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乊间有觃律地互相穿插。
城市意象
——[美]凯文.林奇
城 市 意 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环境的意象
环境意象
人类对自身生活的城市环境中的移动元素(人 类及其活动)和静止元素由感官产生的各种反应, 综合乊后就成为环境的意向。
可读性(清晰意象)的意义 1、获取大量的信息
2、情感诉求的满足 3、扩展人类经验的深度和强度
群体意象
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觃划师 主要任务是去创造一个清晰的公众印象。
环境意象的组成
读《城市意象》——浅析桐乡意象
读《城市意象》——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在读《城市意象》以前,我可能会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描述我的家乡:桐乡。
因为我一直认为要想了解一个事物都要对它有追根溯源的精神,不论现在变成什么样,但是它一定有历史的变化和原因在起作用。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桐乡人来说,在我的成长的过程中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
在我出生以前的时间可能不是我所能描述的,但是自从我记事以来的这个城市变化我都了然于心。
对于外来人来说桐乡这个城市并不熟悉,但是乌镇这个地方肯定都知道,而乌镇是桐乡的一个镇。
首先,描述家乡肯定一如小学乡土知识上说的“地处杭嘉湖平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之地”等等就是说老底子时桐乡是种桑养蚕缫丝的江南有钱人居住的地方。
其实这里只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城市小县城。
怎么说呢,老桐乡人是一伙想要安逸生活的人,并不想改变很多的,因为他们思想上是不愿离开家乡而又想发展家乡的人。
首先不得不说下桐乡的地理位置:桐乡桐乡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属于嘉兴五县市之一,1993年4月撤县设市。
东距上海131公里,北离苏州74公里,西邻杭州65公里,居沪、杭、苏金三角之中;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环境优美,一派江南水乡景象。
桐乡区位桐乡现状读完《城市意象》这本书后,由于本书是外国人写的,许多写作方法和语句句法等有很大不同,读了三遍终于有一些感悟,主要是抓住城市的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方面对城市进行描述,它是认知城市的基本指南。
现就以《城市意象》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描写桐乡这个我生长并热爱的城市,让我带领你走进最真实的桐乡市梧桐镇。
1.道路道路一般是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
《城市意象》读后感——以北京、杭州为例浅析双城意象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城市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很羞愧直到研一才拜读了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这本著作。
作为一本真正把意象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书籍,《城市意象》对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作有着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依林奇之见,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通过调查访问和图示两种方法对美国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意象作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形态、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等问题做了论述。
林奇启发性的观点,使得意象一词引起普遍的关注,成为设计与规划界通用的术语,也带动了许多追随者和类似的研究。
1 概况之双城意象《城市意象》虽然不算晦涩,但需要时间来体会其中的语言。
我想就北京和杭州两个相对较熟的城市为例,对书中提及的一些问题方法尤其是五元素简要分析,再提出自己的拙见。
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北京和杭州作为中国的两个大城市拥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
“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两带”即北起怀柔、密云,重点为顺义、通州、亦庄的“东部发展带”,以及包括延庆、昌平、良乡、黄村等在内的“西部生态带”;“多中心”则指的是在市区范围内建设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几个适合50万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多的压力。
这是宏观上的愿望,但作为一个家园,在普通市民脑海中的城市意象才能真正表达出城市的意蕴。
北京不负首都之名,拥有了一系列首都应有的意象。
层层外扩的环路和四通八达的主路开阔大气,从明清时代延续下来的正南正北朝向布局的道路和建筑体现出这座城市的严谨沉稳。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读《城市意象》有感姓名:徐璐学号:20090509《城市意象》顾名思义即“城市的意象”,“城市”是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是一本描述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的一本书,而书中将“意象”定义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
到底何为“城市意象”?读完了这本书后,我认为其通俗意义上就是一个人闭上双眼,在头脑中显现的某个城市的图片。
一个城市是具有"可读性"的。
何为"可读性"呢?即城市的各部分容易被认知并形成一个凝聚形态的特性."可读性"在城市布局关系重大。
一个让居住的人感到舒适方便的城市应该是具有高度的"可读性"的。
对于一个我们日常生活的城市,我们每天都在其中进行相关社会活动,上学,上班,购物,外出吃饭,看病等等。
我们很少会有人迷路。
因为长期生活在这个城市使我们不知不觉中在大脑形成了这个城市的意象,我们能比较轻松地凭着大脑想象大致说出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线,甚至包括沿途经过的各种建筑,商店等等。
这就是我们大脑中所形成的意象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它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和过去经验的共同产物。
"可读性”和意象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一个"可读性"高的城市是容易形成该城市的意象。
一处独特,可读的环境不但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
所以做为学习城市规划的学生必须充分了解会影响城市意象的因素,这样才能规划出让人方便舒适的城市。
城市意象究竟是有哪些元素构成的呢?书上将它列为五点,它们分别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
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基础理论凯文•林奇教授《城市意象》一书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广泛在实践中应用。
要领会其中深藏的知识非下一番功夫才行。
但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意象研究方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及其在实践中能够所引发的问题。
1、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城市意象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的质疑与批判。
在人类认识环境的过程中,环境记忆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人对环境的心理意象即心智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的方法。
当林奇将心智图运用于城市研究后,心智图研究才被逐渐了解并得到广泛运用。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林奇所关注的是美国城市的视觉品质。
要在传统城市里不再使人产生疏离感,就必须着重对地域重新做好具体而实际的把握,将一种可予以操作的信号系统重新组织起来,让他们在人们的记忆中生根,使个体能够依据新的信号系统在变动不定的环境中重新寻找到自我。
这正如美国哲学家詹明信所总结:“所谓疏离的城市就是当人处于诺大的空间中无法在脑海中将自己定位,无法将自己在城市整体中的位置标示出来,从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而迷失自我。
”林奇对城市意象和城市识别性的研究也可看作是对早期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
尽管这种研究激发了对人的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的广泛研究,为形态研究和设计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凯文•林奇将人对城市环境的理解仅仅看作是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这与分析动物在迷津中的行为极其相似,即觅路和适应环境。
在对城市环境的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城市人所扮演的角色显然比动物更积极和主动。
有研究显示,人们对日常物质环境的记忆是从整体进行的,而不会局限于一些细小的设计因素。
人对某一环境的回忆首先是在环境中做了什么,其次在那里,最后才会回忆环境的外观。
更进一步说,人们似乎更容易通过文字形式而不是建筑形态和细部的图解来记住环境中的物体。
其次,由于林奇的五要素方法对于形成局部的区域概念特别有效,而且易于操作,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城市设计当中。
城市意象--解读
《城市意象》解读读后感初读《城市意象》,是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但是当时研究生学位课程很多,外加上各种各样的课程作业,似乎也无心安静下来好好读几本书,即便是小说情感、历史故事类读物,也只是蜻蜓点水,品味把玩而已。
那么对于《城市意象》,更是如走马观花般应付过了自己的心里歉疚感,最终还是没能理性的思考和解读。
研二的自由度可以说在读书期间应该是空前的,外加带有应付毕业论文的目的性和自己作为研究生的虚荣心,再读本书,也就多了一份专业态度和使命感。
通读《城市意象》,作者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给出了城市设计导则性方法,并罗列大量的可触性或可视性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基于社会学或经验主义的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城市意象》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即“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在此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但是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我们容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关于这一点,书中也有相应的提及)。
所以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专门给出关于的分类的论述:书中这样提到:“如果以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程度进行分类,那么分组越细致,意象相似的可能性越大。
每个人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意象,但在同一组人群中,成员之间的意象似乎能基本保持一致。
”但作者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2024年《城市意象》读后感
2024年《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意象》是由美国文学家、社会评论家简·雅各布斯撰写的一部关于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书籍。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61年,至今已经成为城市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我最近读了2024年的版《城市意象》并深受启发。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作者对城市的描绘深深吸引。
在《城市意象》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将城市呈现在读者面前。
她将城市比作一座庞大的“石头河”,城市的街道和建筑像是石头的碎片,人们在其中穿梭,形成了活力四溢的城市景象。
通过这样的比喻,作者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城市的本质。
其次,我对作者对城市现象的深入分析印象深刻。
在《城市意象》中,作者对城市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的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她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发展的观点和理论,并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案例来支持她的观点。
这使我对城市的运作机制和城市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另外,我对作者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深为赞赏。
在《城市意象》中,作者对城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她关注城市中的贫困、拥堵、污染等问题,并试图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建议,并呼吁人们共同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
这些观点和建议对于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我认为《城市意象》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城市的认识得到了深入和拓展。
我深刻地意识到,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
同时,我也意识到,城市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参与,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综上所述,2024年版的《城市意象》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思想深度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城市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也对当前城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基础理论凯文•林奇教授《城市意象》一书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广泛在实践中应用。
要领会其中深藏的知识非下一番功夫才行。
但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意象研究方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及其在实践中能够所引发的问题。
1、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城市意象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的质疑与批判。
在人类认识环境的过程中,环境记忆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人对环境的心理意象即心智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的方法。
当林奇将心智图运用于城市研究后,心智图研究才被逐渐了解并得到广泛运用。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林奇所关注的是美国城市的视觉品质。
要在传统城市里不再使人产生疏离感,就必须着重对地域重新做好具体而实际的把握,将一种可予以操作的信号系统重新组织起来,让他们在人们的记忆中生根,使个体能够依据新的信号系统在变动不定的环境中重新寻找到自我。
这正如美国哲学家詹明信所总结:“所谓疏离的城市就是当人处于诺大的空间中无法在脑海中将自己定位,无法将自己在城市整体中的位置标示出来,从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而迷失自我。
”林奇对城市意象和城市识别性的研究也可看作是对早期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
尽管这种研究激发了对人的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的广泛研究,为形态研究和设计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凯文•林奇将人对城市环境的理解仅仅看作是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这与分析动物在迷津中的行为极其相似,即觅路和适应环境。
在对城市环境的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城市人所扮演的角色显然比动物更积极和主动。
有研究显示,人们对日常物质环境的记忆是从整体进行的,而不会局限于一些细小的设计因素。
人对某一环境的回忆首先是在环境中做了什么,其次在那里,最后才会回忆环境的外观。
更进一步说,人们似乎更容易通过文字形式而不是建筑形态和细部的图解来记住环境中的物体。
其次,由于林奇的五要素方法对于形成局部的区域概念特别有效,而且易于操作,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城市设计当中。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
《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
“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林奇说:“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
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
”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
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
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
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
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
城市意象读后感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城市意象》读后感——城市的个性与意蕴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
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
如何感知城市可以从意象说起。
我认为将“可意象性”的概念加于城市个性中是很明智的。
读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一书,感触颇多,他对城市的个性、结构和意蕴的看法让我了解了如何去研究一个城市,更觉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通过自己的调查,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阳光之路,街道,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太精辟了,他对美国城市的调研很是细致,一些方法对我很有启发。
另外一些很有一家之言的独特看法也很有启发性。
但是最多的感触还是城市的个性和意蕴,我想就这两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城市的个性(1)、城市的可意象性意象一词很有意思,何为意象?主观的“意”,客观的“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右图为一位画家的意象画,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转为城市中就是,由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除去个体差异就是一个城市的“公众意象”,一个城市有无特点就是看她是否具有可意象性。
当然这也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关。
因为环境意象其实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感知,反映与人脑会产生不同的世界。
凯文林奇对城市可意象性下了定义: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
形状、颜色、或是布局都有助于创造个性生动、结构鲜明、高度实用的环境意象。
(2)城市的特点一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是神秘、是离奇还是惊喜都来源于这个城市的特点。
城市意象读后感-可意象的城市解读
城市意象读后感-可意象的城市摘要:结合凯文·林奇在书中对城市视觉形态进行的详尽分析所提出一种可以运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形态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对三个实例进行了调查研究。
关键词:环境意象; 城市; 形态; 尺度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ion of K.Lynch, in The Image Of The City, endowed the visual city form is a piece of especial-comparative-new question. advanced a piece of measure that we can begin to deal visual form in the city's scale, and some primary principle in city design.Environmental image is the result that observer evolves in company with their environment, by studying three examples.Keywords:environmental image; city; form; scale意象的发生场域是在灵魂的活动中,它先于思维而出现。
——加斯东·巴舍拉(法)《空间诗学》1概述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文译本包括项秉仁教授的《城市印象》译本与方益萍等的《城市意象》译本的这两个版本),十几万字的小书四十年来一直深深影响着各国的规划师和建筑师。
凯文·林奇曾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弟子, 《城市意象》是他年轻时代的得意之作,之后还有1972年出版的What Time Is This Place?1976年出版的Managing the Sense of a Region,以及1981年的Good city form ,都是凯文·林奇在城市设计领域较为重要的著作,其中Good city form在美至今还是很多学校的教科书。
《城市意象》简介 PPT
群体意象
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规划师 主要任务是去创造一个清晰的公众印象。
环境意象的组成
个性(可识别性)
环境意象
结构
深性图案
2、培训观察者 3、改善所处的环境意象
意蕴 (意蕴的问题较复杂,它不易受物质操作的影响,因此规划 师应着重于意象的物质清晰性研究,允许意蕴自由发展。)
加强道路意象的方法
1、适当的阻碍会加强道路意象。比如贝肯山就 像一个大型的交通环岛,提高了剑桥街和查尔斯 街的重要性。
2、特殊的功能与活动也会强化道路的意象。波 士顿的华盛顿大街就是把商店和剧院连接在一起。
3、街道之间的对比关系。比如宽窄的差别。 4、沿街立面的景观强化。 5、依靠周边的特色区域也能加深意象。如靠近 查尔斯河畔的斯托罗街。 6、具备结构性要素。如马萨诸赛大街。
《城市意象》简介
城 市 意 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环境的意象
环境意象
人类对自身生活的城市环境中的移动元素(人 类及其活动)和静止元素由感官产生的各种反应, 综合之后就成为环境的意向。
可读性(清晰意象)的意义 1、获取大量的信息
2、情感诉求的满足
3、扩展人类经验的深度和强度
远眺曼哈顿与河对岸的泽西城
实地调查的泽西城视觉结构图
乔纳尔广场
新泽西医学中心
城 市 意 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凯文以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为研究内容,将其归 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 物。
(1)道路
道路是构成人们城市意象的主导元素。它可以 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高速路、隧道或铁路线, 人们沿着移动的线路认知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 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的。
可意象的城市——读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后的思考
【城市广角】城市意象理论认为,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形成的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的环境形体的观察来实现的。
城市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供人们识别城市的符号,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观察而形成感觉,从而逐步认识城市本质。
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尺度更大的结构。
在这个巨大的空间结构中,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方便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形态的概念。
该理论认为:城市形态主要表现在道路(Road)、边缘(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标志(Landmarks)五个城市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
一、道路对于大多的城市体验者来说,道路是最具统治性的构成要素。
其重要性取决于其对城市是否熟悉。
昆明的道路是高原起伏地形造化的结果,这种结果让其极具南方城市道路的“迷乱”特色。
北方的道路四通八达,横平竖直,如果你在北方问路,指路者口中常会出现“正南”“正北”“西南”“西北”等这样的方位字眼。
出现这种情况,有种说法是由于自古中国的政治中心多在北方,所以在道路以及城市布局上特别讲究“正”,体现正统和威严。
而笔者认为,这和北方大部分是平原有更直接的关系。
南方由于多丘陵、山地,道路更多地需要因地制宜,有很多的转弯、起伏,所以“左”“右”的转向名词在南方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
在昆明,哪怕当地人向别人指示自己家的位置时,有时候也会产生误差。
因为太过熟悉,所以在当地人心目中会形成一个固有的坐标,然而这种固有的形象特征会在这种普遍的城市道路特征中带来一定的迷失。
特殊的道路可能成为大量道路中的特征,而习惯性的路程则具有最强的形象,所以,主要的交通路线就是主要的形象特征。
比如金碧路、东风路、北京路等道路影响着昆明整个城市的骨架和城市形象,太多的标志性建筑散布周围,就像门帘的一条条绳子上挂满了装饰的物品。
有特点的空间能加强特定道路的形象。
比如金碧路在金马坊节点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为弯曲,在减缓车流速度,实现技术目的的同时,避免了车流和广场两侧穿梭人流的混乱,通过特点空间的营造获得了良好的整体形象。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体会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体会跳跃着各种人文理想的符号中,有一个城市的语法将其贯穿起来,这就是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通过空间形体艺术的塑造,丰富人的知觉心理。
城市意象是设计者赋予城市以可读的感性语言,让经历过这座城市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描述它,无论是生活在其中或是偶尔经过都能留下一份有别与其他城市的感情。
标签:简介概念形成优劣区分中国凯文·林奇(Kevin Lynch),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的学生。
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任教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
把环境心理学引入城市分析和城市设计。
他的著名论著《城市意象》是一本颇有影响的书。
凯文·林奇第一次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并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群众调查,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三座城市做了分析,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五大组成因素。
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凯文·林奇的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城市设计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著作被译成各种文字。
在此以后他还撰写过不少著作,如《地段规划》、《好的城市形态》等。
此外他还有大量城市设计实践。
1 城市意象的概念在读完《城市意象》之后似乎也很难给城市意象概括总结出一个准确、恰当而又全面的定义。
城市本身包含的要素就丰富,意象的概念更加抽象深远,所以只能将其逐个分析研究。
1.1 “意象”的概念:观察者借助各种各样的线索,诸如对色彩、形状、动态或是光线变化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以及对重力场或是电场、磁场的感受。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
城市意象凯文林奇观后感林奇这人可真厉害,他就像个城市的“拆穿大师”。
以前我走在城市里,那就是瞎走,觉得这儿有个楼,那儿有个街,都是些零散的东西。
但是他一说,哟呵,原来城市是有“意象”这玩意儿的。
就好比城市是一个超级大的拼图,那些道路啊、边界啊、区域啊、节点啊还有标志物,都是拼图的小碎片。
先说说这道路吧。
道路在城市里就像人的血管一样,到处乱窜。
好的道路呢,就像那种宽敞又明亮的高速公路,让人走起来心里舒坦,一下子就能找到方向。
可有些道路就像迷宫里的小道,七拐八拐的,走进去就晕头转向,感觉自己像是被城市给捉弄了。
我就想起我家附近有一条小巷子,那里面弯弯绕绕的,每次走进去都感觉像在探险,还生怕一不小心就闯进了别人的院子。
再说说边界。
边界这东西,有点像城市的篱笆。
比如说一条大河把城市分成两半,那这条河就是个大边界。
以前觉得河就是个看风景的地方,现在发现它像个城市的分界线,两边的风格都可能不一样呢。
一边可能是高楼大厦,现代化得很;另一边说不定就是古旧的小房子,充满了烟火气。
区域就更有趣了。
就像城市里的一个个小部落。
比如说商业区,那里到处都是闪闪发光的招牌,人来人往,热闹得像一锅煮沸的粥。
还有住宅区,安静得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尤其是到了晚上,大家都回家了,只能听到偶尔几声狗叫。
节点那可就是城市里的“小高潮”了。
像广场啊、交通枢纽这些地方。
广场就像城市的大客厅,大家都在那儿聚集。
我去过的一个大广场,白天的时候有人在那儿放风筝,晚上就变成了广场舞的海洋,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交通枢纽呢,就像个超级大的交换站,人啊、车啊都在那儿来来往往,忙得不可开交。
标志物就像是城市的明星。
比如说那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塔,在上海的大地上一戳,老远就能看见。
它就像个无声的导游,只要看到它,你就知道自己大概在城市的哪个方位了。
《城市意象》 读书报告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作者凯文·林奇,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建立城市规划系,写书于1959年,基于大量社会调查后完成的。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一级他的重要性和可变性。
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课件、可忆、可喜的源泉。
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来描述这种过程)。
作者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
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
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
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
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
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第一章讲的是“环境意象”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
这是非常有趣味的附录,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1.可读性每段分别讲述了:组织并辨认环境是所有运动生命的重要本领;在探路的过程中,去决定作用的是环境意象。
城市意象 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浅析《城市意象》1.书籍简介《城市意象》是一部影响了世界各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著作,它的作者凯文.林奇是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林奇的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
《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
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
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 ,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 ,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凯文·林奇在这本书中首次将环境心理学引入其中,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
书中林奇通过以上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2.内容概述书中所说的城市意象,可理解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林奇对这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感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这种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的功能,是城市迈向内在意蕴表达的重要的第一步,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三个域市的调查和应用方法
本书对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新泽西州的 泽西域和加里榻尼亚洲的洛杉矶(见图1麓图 {2},进行了两个基本势耩,在每一个实倒审繇选 择了1.5x2.5萸里的区域进行研究。凯文·林奇 确售镑走在毒鼹线或是鬈偿地点豹“集”中衾使 得许多个体观察到相同的元素。从而产生~致 的全体印象。用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观点科举地 研究分析实倒,是瓤文-稀奇一贯鹾持的幂;}攀态 度,难是这种科学态度指引他不断夺得建筑界 一令义一令豫蘩。菠±赣位于马势谤塞大锈豹 中央半岛部分,。几乎所有人都能了解波士顿的 结构,查尔巅河以及河上的桥构成非常清晰的 边界,北锫大掰的大部分,尤其是袋肯大街尊联
寨诀识戮缓奉设诗鹣曩要缝。本书串戮攀爨 ’夏,者测静声荡气嚣骚。
照个城帮以及他们教城市发展审产生的阍
彩躐前街不同,苏州葫路是个典型的现代
颇,或多绒少都在我们的城市出现。如果裁们 商圈布麟。在步行街,每一处设计都别具匠心·
熊及爨重惫象地看城枣,震许会在域带建设的遴 五路缎毯鸭黛挢横在灌鞭海水上宠姐一条嚣
Keywords:environmental image;city:form scale
中图分类号:"]1J'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48-03
意象的发生场域是在灵魂的活动中,它先 于思维而出现.
——加斯东·巴舍拉(法)《空间诗学》
1概述
The Image 0f The City.(中文译本包括项
可意 象的城市※
Conception of Imaginary City ——Get Acquainted with The Image of The City
何俊花曹伟HE Junhua CAOWe
摘要:结合凯文·林奇在书中对城市视觉形态进行 的详尽分析所提出~种可以运用城市尺度处理视觉 形态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设计中的首要原则,对三 个实例进行了调查研究.
次提出7通过视觉艨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 孕育其巾却胜干军万马,缡延不。沿鸡鸣山农
谂,是瓣大足覆城零溪诗赣壤戆一令鬟太燹 蠢豹毒爨濒秘踣骞蓑,经避蹒鹋寺犬门囊嚣,爨灏
献。在今哭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中间的详 着一段长约250m的城墙,爨临城点,东眺钟山
多入,毽攮竣枣麓划l撵鞫建筑努,也繇浚豢龛 茏蟾苍攀,≤£囊玄武七璧矮嬲,嚣燕海鸥黄壤赣
鼯上少囊一些弯路。
豢,纛承小漾,彩袋天程海边走、零囊厅豹独特
我络念书中方法瓣上海南京黯、南家台域、 景致。
苏州石路进行了初黪的观察。£见霉13擞凰l乃
“坳蹶精神就是有义俄内涵的空闻环境,辨
我渐濒了簿了童海南衷路这条繁肇躺裔整 美寿一遨瀚缝域特煮,遴戆这种场掰精神孝搿
锈为何骢旗遐迩、骥涔海铃。。鹦物中,心的形成 以区别警熊一律的国际武风格。”濑“离度发达鹪
凯文·林奇谈到了西伯利邋的楚克旗人、烈太 平洋豹密克罗愆西亚航海者、中鬻j£方平麟、 澳大剿亚的阿伦塔人、q#洲等地的定位类挺, 强调了爱袈基瘴入窝毒太平津靛海考一纛淡 来拥有自己的方位学和地理学,赢到最近这份 骚傲才被西方鹪地图绘制者打破,爱斯基麟人
麓够徒手绘制筑围400鬣5∞英攫的地图,这 种注意力和概括力是生存环境滕砺积累而来 豹。攀实证弱,要茬复容臻境量获缮瓣悫戆走 只有专家才能做到。凯义·林奇也客观地谈到 了可意象性的缺点,提倡建设可慧象的和开放
4城市意象的元素和城市形态及 两个实例
各个城市意象审的物质形态研究的游客被 凯文·林奇归纳为五种元素:邋路、边界、区域、 苓煮、券志锡。一壹荻瘵遴路被键为域枣戆生命 线,是城市的绝对主姆元素。邋路的延续性、方 向性、可度豢性特征决定着城镑芎的几何髑络,凯 文·林奇提捌。高速癸鼯系统的浆剐和戏翮佳不 容忽视。”典型的空间特性能够强化特定道路 豹意象。圳”导致菜象灌路与城帮英缝零分残赛 的原因是微妙的、绘人错觉的弧度和其垮周围 嚣素的分麓。大尺发豹感知农道路分叉对更为 辫辨,而4衡邋相对的宽度、街隧的长度、建筑的 溅立面、命猖的方式、双向街道相对的长度和数 纛,获及功筑豹重要壤,所寿这篷舔拉长7宅翻 的差异性。因此,一个有规律的图形就赋予了形 式翻特征。州”
凯文·林奇参考83本书刊资料.结合实地 调查研究,运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年前为 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第 一个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 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何俊花(1971-).女,河北元氏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助教:曹伟,男,厦门大学教授、博士后. ※本文系福建省科技计期重点项目:2aI)6H0034成果。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J01264 J
关键词:环境意象:城市:形态;尺度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ion of K. Lynch,in The Image Of The Citv,endowed the visuaI city form iS a piece of especial—compara- tire—new question.advanced a piece of mea— sure fhat we can begin to deaI visuaIform in the city。S scale,and some primary principle in c. ̄design.Environmental image is the result that observer evolves in company with their en— v}ronment,by studying three examples.
凯交·林资强调在调查最初救该注重局郝, 对冬禺舔努麓宠袋7,跨毒了聚瓷蘩臻豹条馋。 意象豹连续橼,也决是元素懿凑帮变纯与冬元 素闽韵桷驻影晌。整体环境是誊栩擞叠、互相联 系的意象组含。凯文-林奇建议“我们一直试图 组织我们瘸豳的环境,壤清她们的特性,各种各 耩筠骂凌也繇藏多或少遭受到这耱燕工麴影 响。在重建城帮的过程巾,我们或该鸯可能赋予 城市一种邋窘的形态,使其有助予城市的意组 织,焉不戆鬟麴撵轮。蜓ll对于设谤瓣褥言,象垂 临的是如何创造新的甍的城市意皴,如何感强 赣豹美戆懿域豢溪戆阉麓。鼗义·拣鸯鸯力戆鏊 笞诖人交衷辙服,2这耱袋彩耪髯戏澎豹过茬, 应该由所谓城市或大都市区域的”视觉规划。来 进行控制,舆嶷也就熄一组与城带尺度的视觉 形态有关的餐耀鞠建议。”这是一个黉定之否定 熬麓透过程,爨耩舔熬、禳旋上辩熬过程。在瓣 录C中凯文·椿奇把贝侮山和新科餐广场作为 研究可刨逖城市元素的详细分糖擞鬃的实例, 泼流畅玺溯羽文字把我们日鬻头瘸豹研兖工雅 箍述地那榉黼人寻味,举得不由袭馓躲毁文·栋 鸯戆文字凌失。
万方数据
邦大道……这些街道从垂直予逡尔斯河的马萨 谚塞大街{枣怒,一耋列波±顿孛央公园茅曩公众 税园。同方向的北铬犬街与亨廷顿大街交汇的 地方就是考蟹剥广场。帅1而新泽西州的泽西城 俊子纽瓦檬邾纽约之蠲却是美豳城市衰败地区 的代表。凯文·林奇搬这个城市描述为“混乱”、 4壤毅辩别8、“无法攥述”,嚣势送令域枣潮译多 犬城市雷同,作为一个典例,说明了一个城市意 象魏好与坏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这种鬻示对 我们这些学生更要注慧了。搬拦福尼亚渊的洛 杉矶位于大都市区的中心地带,凯文·林衔肯定 了洛杉蕊豹慧象缍构跫铂簸广璐。毙较逸三令 城市是从环境的结构和特性展.歼话题的,凯文· 麟奇基本办公室的谤谈包括七个问题,详实地 记泶了访谈的全过麟,实际、清晰,并结龠形成 调研和绘制草图等两种方法定性地分析,得出 意象分耘惹浚诗基磷豹方法。舞提出了叁来豹 研究方向。
秘发曩取决于交遴懿畅透疆瘥:宅魏熬须经予 壤蒂浚谤慈寒将与鸯瑟港戆、敏戆豹甏众戆镄
生瑟麓交逶干线辩邋。霹是羲窖默泰觚交逶枣 箨稳美联,翔票艺零颡漤焱一羁袋装,箨么我稍
受惠:因为他们需鬻溉静、舒适和方便:他们需 鼹从周围地区的步行邋通往购物中心。”在各 个地方对手都有步行熬,铺戏黯鬣供入辩集合
2繇境意象与定能参考文献
凯文·林奇认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 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他在书中通过研究城市 在书爰,厶审豹露象,努板荚国壤毒豹褫觉晶 质.主要着眼于城市景观表面的清晰或是“可 读性”,以及容易认知城市冬部分劳形成一个 凝聚形态的特性。4意象的聚合可以有几种方 式。真嶷的物体很少是有序或显眼的,但经过 长期的接魑熬悉之螽,心审会形成套个性鞍缀 织的意象,找寻某个物体可能对某人十分简 单,两对矮缝人翅潮夫海捞镑。引lI吉{芏今来多 少人描述过他们所居住、游憩的城市,又有多 少人为赣造名垂午古的城池披肝沥臌、耗尽心 橇,多少地方我稻灾去过一次帮深记郗里豹一 草一木。而我们却无法向外地的游客详述我们 器往了数+年豹城枣孛心隽霾一里肉豹地图, 这一切燧为什么?这不仅仅是我们的主观意象 造成的,如何定位的问题我们尚未理解。。场所 逶常是潮许多相关联的物体确定的,嚣要瓣试 它只需鬻一些特殊、孤立的符号。”如果这贱 符号被酸餐,那么这些天裁会迷失。“在警技 托里尼的自传体小说里,他举了一个惊人的实 鲷,在佛罗伦萨一处被夷为平地的嶷旷地带, 入们磊常穿行时,还总是潞着那些蠢经荡然无 存的只憋在想象中还保留的街道上行走。”视 觉不是瓣元素魏蔽骧复割,嚣是对鸯慧义豹整 体结构拽样的把糖。叫4凯义·林奇与鲁道夫都 肯定了视觉辩向的能力,认为观察老鞠被观察 者之间双向作用的过程就麓环境意象的创造·
而边界作为线饿要素,冀分割作用较为显 着,。想到瓮加哥,人们就无法不联想到密执安 潮。鲡栗裘统计骞多少芝凝罾器琵在交绝弱的 城市地图时不是从绘制湖滨线开始的,一定是 传考趣豹j佟。”茏麴哥豹域枣沿湖立鞭仍然 令人难忘。”
一谈到区域,芄圈相对大~些,具有普遍 经。。决定酝域物质特征酶是獒圭惩的涟续往, 鬯可能包括各种组成部分.比如纹理、糟见、形 式、缨部、拣塞、建筑彩式、镬雳、功襞、羼装维护 糕度和地形等等。引Il难历山太在模式124中提 剿区域一调,。在公共会集的场所周围建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