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合集下载

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寅初人口理论是一个重要的人口理论,它原本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来解释劳动力成本理论,后来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寅初人口理论对于劳动力供求关系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认为,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有其外部边际效用,这意味着劳动力的价值不断增加,他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假设之上的。

此外,马寅初人口理论也强调了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他认为,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时,其劳动力供求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可以说,马寅初人口理论为社会科学贡献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所体现出的思想在当前也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因此,从根本上讲,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既有简洁的理论模型,又有实用的经济及社会现实意义,能够为实现政府“更多政策”和“更强大服务”提供有效的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来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

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别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的,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更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关起门来搞纯粹的理论研究,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它的基础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搞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智慧结晶。

学习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和条件(1)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历史条件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人口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人口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人口学马克思主义人口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人口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它以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为核心内容,旨在揭示人口问题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展开论述。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人口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形态等方面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口数量、质量、结构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人口问题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人口观马克思主义人口学强调,人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和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建设的对象。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口的质量更为重要,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生产率。

同时,人口的数量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实施科学的人口政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

三、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1. 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人口学认为,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人口数量的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

另一方面,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紧张、劳动力供过于求,从而阻碍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保持人口数量的适度增长,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必要措施。

2.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划分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人口学强调,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人口结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对经济产生影响。

例如,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或过剩都会影响到经济的正常运行。

因此,要通过教育、就业、人口规划等措施,优化人口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1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过程。

1、思想的酝酿李大钊等曾经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的思想,但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2、命题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3、全党共识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实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途径具体化、民族化(三)内容1、根本——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成型、成熟于二十世纪前、中期,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革命形势,随后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

马克思主义对人口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人口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人口问题的思考人口问题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议题,马克思主义者对人口问题的思考也是深刻而系统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口问题与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经济基础的变迁密切相关,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观念,对人口问题做出了理论分析和历史发展的考察。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是与生产力发展相互作用的。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对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社会结构和人口规模。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资源,使得人口得以增长和繁衍。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导致了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之间的矛盾。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口问题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统一,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是与社会制度变迁紧密相关的。

马克思主义分析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口问题,并指出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口问题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导致的,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制度变革来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口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调控和管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较好的平衡。

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是与经济基础的改变有关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是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迁密切相关的。

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下,人口的增长、分布和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口剧增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环境恶化。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口问题得以建设性解决,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平衡得到了有效调控。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人口问题的思考是一个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口问题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密切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理论观点和分析,为我们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整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

(整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概述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原则和要求,以及过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个体系,包括4个部分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

毛是原创性、基础性,邓等是创新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涵义:“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主题:共同的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

第二讲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第一,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有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第二个层次: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即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第三个层次:即毛泽东精神,可把它归结为为人民服务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爱国精神、独立自主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五个方面*这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的内容,是比前两个层次更深一层的涵义,应该弘扬毛泽东精神。

第三讲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下、中、上)* 1. 产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2.产生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3. 产生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二、社会主义本质 p 34+40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学院:哲社学院社会学系学号:200910039 姓名:白乡林马克思主义人口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口问题的科学认识和主张,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口问题的定位定性、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口规律等问题的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主张,是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中国化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人口总数正在逼近国土资源所能承载的极限,控制人口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是实现科学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1.适度人口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这样写到:“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过剩人口同赤贫是一回事。

”“古代人遣送出去的移民就是过剩人口;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当时的物质的所有制基础上,即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不能在同一空间继续生活下去。

”他由此得出结论:“总括了一切生产力发展的人口的增加,尤其要遇到外部的限制,因而表现为受限制的东西。

”“在一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过剩人口,也和当时适度的人口一样,都是被决定了的。

”“人口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超出它的限制,这是由限制本身决定的,或者确切些说,是由设定这个限制的那同一个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 年)马克思所指的外部限制即社会条件,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适度人口”概念,认为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生产条件是有限的,有限的生产条件只能养活有限的人口,一旦人口的数量超过这个限度便形成过剩人口。

也就是说,自然条件是制约有限时空范围内人口数量的基本因素。

虽然人口数量可以随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2. 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同总产品相比,一个国家的生产人口愈少,国家就愈富;对于单个资本家来说也完全是这样,为了生产同量的剩余价值,他必须使用的工人愈少愈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口问题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口问题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口问题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在探讨人口问题时,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而深刻的观点对人口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解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人口问题,并探讨其观点。

一、人口问题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将人口问题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了人口问题的出现。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劳动力有着强烈需求。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会通过压缩工人的工资和劳动条件来增加利润。

这导致了工人阶级生活条件的恶化和人口过多的问题。

二、人口问题的经济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过剩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人口过剩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造成劳动力价格的下降,进而降低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

这使得劳动者难以获得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次,人口过剩还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平衡分配。

随着人口增加,对劳动力、土地、能源和水源等资源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这将不可避免地加剧资源的短缺问题,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

最后,人口过多还会带来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增加,排放物的增加和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崩溃。

这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些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得到充分保障,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平等,不再受到资本主义下人口过剩的困扰。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教育的推动,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劳动需求。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强调要关注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在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正确理解和应对人口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分析框架,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深入探讨其基本原理及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人口问题并非始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人口问题的独特贡献在于将其置于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下进行研究。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

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会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

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使得劳动力成为商品,导致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集中。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和解决途径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初级阶段,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而在高级阶段则可能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失衡等问题。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人口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即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变化。

生产方式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人口问题也要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和解决。

2.人口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还体现在人口对生产力的贡献和人口剩余价值的创造上。

人口的增加和减少,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生产能力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3.人口历史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演变规律。

通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人口问题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当前的人口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及当代价值作者:曹钧刘晓曼颜思思来源:《学理论·下》2017年第09期摘要:马克思在其研究生涯中,尽管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但对“人”的思想的研究始终贯穿马克思研究的全部内容。

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的价值指向和理论依归。

马克思主义在不断中国化的进程中,经过党历代领导人的努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依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内涵;历史演进;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039-02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人类争取自身解放与独立、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无论是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都始终没有将“人”的研究排除在外。

在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下,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实践就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生动诠释。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知。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几代领导集体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并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强调要想在新中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破除人的封建观念,解放人们的个性,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和民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主张将劳动生产实践作为人民群众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他在《实践论》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①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①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邓小平对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答:1,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2,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际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的依据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启示.pdf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启示.pdf

前言并不存在的错误观点,并指出“《资本论》中有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U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U坪论是马克思丰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人LJ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16】。

刘永估则认为,人u思想虽然从形成的阶段及其最初形式看,是从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但它在马克思丰义体系中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立组成部分之一171。

钱俊牛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的一些问题的辩证关系:人口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人口共有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关系;控制人[J的具体于段与宏观途径的关系,为我们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看待整个马克思主义人u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维空问【8】。

桂世勋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中国研究的八大进展:推倒强加在恩格斯“两种生产”论述上的不实之辞【。

】;纠正关于社会主义人U规律概括的片面性;社会丰义也有“相对过剩人[J”;承认国家的“适度人u”问题:探究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特有人u规律;论证人类社会共有规律;指出斯大林的欠缺;肃清“两个凡是”在研究毛泽东人u思想中的影响【Io】。

在中国,两种生产理论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丰义人u理论的核心。

两种4i产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构建完成【111,关于这方面论述很全面。

廖田平、温应乾认为:“在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承认是不行的”1121。

“曲种牛产”的观点是马克思丰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础,而人U牛产必须和物质生产相适应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所以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U质量,逐步实现人【J过程现代化,是我N社会主义人[J发展的必然趋势”【13】。

沈一波认为,在马克思丰义人口研究对象里的各种关系,如人口过程、人口现象、人口问题、人口规律等关系中,唯有人u与物质牛产的关系也就是两种生产的关系才是最基本的关系,它与其他关系相比是源与流的关系,而且是占丰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关系【14】。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同时它又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一个有力的战斗武器。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并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国特色1.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十九纪五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化的机器大工厂已在生产部门占统治地位,工厂手工业的痕迹已经被清除。

不仅如此,交通工具也跟着变革,蒸汽机车,轮船取代了马车,帆船。

在农业上,平整土地和其它农活也逐渐使用蒸汽动力代替畜力和人力为一个部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工业交通的这种大变革,促使资本主义财富迅猛增加,半个世纪所产生的财富超过了过去几个世纪所积累的财富,但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是在对立矛盾中进行的,也就是说落在资产阶级手中的财富愈多,资本积累的规模愈大,积蓄的速度愈快,那被游离出来的相对过剩人的规模也就愈大,在劳动市场上现役军与后备军的竞争也就愈激烈,从而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愈趋于贫困化,甚至降到仅仅可以维持其生命再生产的水平[1]。

因为工业生产上劳动资料的大变平,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商品的成本降低以提高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必然促使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向高度化发展,这就必然游离出一部分工人从现役军转变为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因资金的流动是完全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

哪里的利润高,资金就流向哪里;在资本与资本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各部门的商品生产是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经过一定时间造成生产过剩,产品积压,市场停滞的状态。

但这种过剩并不是社会不需要了,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贫闲,他们有限的消费能力赶不上拼命发展的生产力[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第35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月 Vol.35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3──────────收稿日期:2012-06-08作者简介:薛建明(1982-),男,河北崇礼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思主义中国化。

-96-政治学法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薛建明(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摘 要: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的具体现实国情和历史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 A 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1-0096-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1.026The Basic Approach and Methods of Chinization of MarxismXUE Jian-ming(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Abstract :The basic approach and methods of Chinization of Marxism is to grasp China’s specific of realist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o learn and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the history of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o promot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realities.Key Words: Chinization of Marxism; basic approach; methods胡锦涛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党正“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的理论与人口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的理论与人口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的理论与人口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口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人口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深入研究人口发展与变化的学科。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的理论基础1. 人口是生产力的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口是劳动力的来源,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核心。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的变化,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人口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矛盾运动关系。

一方面,人口是生产力的基础和条件,人口增加可以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人口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人口学关注的核心。

二、马克思主义人口学对人口发展的影响1. 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口学的观点,人口的数量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增加可以为经济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然而,当人口数量过多时,劳动力竞争激烈,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反之,人口数量过少则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限制经济的发展。

2. 人口素质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人口学强调人口素质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人口素质的提高包括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多个方面。

良好的人口素质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科技进步。

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口学鼓励社会加强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为社会进步创造更好的条件。

3. 人口结构与社会稳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人口学认为,人口结构的合理调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人口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等多个方面。

当人口结构失衡时,比如男女比例不均、老龄化问题严重等,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如就业不平衡、养老问题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发展导论1.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P1-92.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马克思的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而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而形成的中国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两者是一脉相承、延续贯通的。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经过实践检验的新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从理论体系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同时它又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一个有力的战斗武器。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并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国特色1.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十九纪五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化的机器大工厂已在生产部门占统治地位,工厂手工业的痕迹已经被清除。

不仅如此,交通工具也跟着变革,蒸汽机车,轮船取代了马车,帆船。

在农业上,平整土地和其它农活也逐渐使用蒸汽动力代替畜力和人力为一个部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工业交通的这种大变革,促使资本主义财富迅猛增加,半个世纪所产生的财富超过了过去几个世纪所积累的财富,但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是在对立矛盾中进行的,也就是说落在资产阶级手中的财富愈多,资本积累的规模愈大,积蓄的速度愈快,那被游离出来的相对过剩人的规模也就愈大,在劳动市场上现役军与后备军的竞争也就愈激烈,从而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愈趋于贫困化,甚至降到仅仅可以维持其生命再生产的水平[1]。

因为工业生产上劳动资料的大变平,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商品的成本降低以提高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必然促使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向高度化发展,这就必然游离出一部分工人从现役军转变为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因资金的流动是完全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

哪里的利润高,资金就流向哪里;在资本与资本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各部门的商品生产是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经过一定时间造成生产过剩,产品积压,市场停滞的状态。

但这种过剩并不是社会不需要了,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贫闲,他们有限的消费能力赶不上拼命发展的生产力[2]。

在这一期间,由于工厂企业的倒闭或减员而造成的相对过剩,人也就急剧增加,经过一段萧条之后,生产又渐渐复苏繁荣,社会上过剩的劳动力又复被吸收。

这种资本义的经济危机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出现,循环不断,周而复始;因而相对过剩人也随之膨胀或缩小。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从来也没有完全解决过它的失业问题。

这种相对过剩人口在资本主义的初期还没有出现,因为那时资本构成的变化还很缓慢,劳动需求的增长大体还是同资本积累相适应。

在机器大工业制度确立之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由于技术的变革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不断向高度发展,被排挤出来的相对过剩人口也就愈来越多,且成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3]。

2.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人口理论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这是一次人类历史上人口理论的质的飞跃,是马克思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的结晶。

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4]。

18世纪英国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上半叶,产业革命迅速在西方重要的资本主义家产并完成。

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创和促进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

由此也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用世界的眼光来看问题,进而更能看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凸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两极分化,阶级关系逐渐简单化、明朗化,这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较彻底地暴露出来,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一个所谓的“将给人类带来福音的社会制度”,实质上是如此残暴、血腥,使人们始怀疑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也揭开了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才能够透过社会表象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地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并正确地解决时代问题。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的三大工人运动——1831至1832年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1836-1844年英国宪章运动以及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发展成一支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的壮大迫切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顺应了历史和群众的要求,深入思考并研究改变无产阶级的生产生存状态的途径,如何提高无产阶级的人口质量以建立一支强大的科组织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队伍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人口理论的产生。

3.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人口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也就是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一般的精神生活。

作为基本生产力的人虽然也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但人的增长发展却不同于自然界里动植物的繁衍,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发展的。

因而各种不同的社会阶段有各种不同的人口发展状况。

同样过剩人在各个社会中所出现的情况也不一样。

故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就有各种不同的人规律,抽象的所谓普遍永恒的人口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是不存在的,这就是马克思人口理论的基点。

马克思在1857-1858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中指出“不同的社会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规律,过剩人口同赤贫是一回事。

这些不同的规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同生产条件发生关系的种种不同式,或者就个体来说,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同他作为社会成员(因为他只能在社会中从事劳动和占有)对于再生产条件发生关系的种种不同方式[5]。

”马克思在驳斥马尔萨斯的人口几何级数繁殖观点时说,“历史上他会发现人口是按照不同的比例增加的,过剩人口同样是一种由历史决定的关系[6]”。

在后来马克思把这种思想在《资本论》中作这样的概括:“事实上每一个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规律只存在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扰的动植物界[7]。

”马克思以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为切入点,联系资本主义生产实际,揭了资本主义生产对工人进行剥削的秘密及其人口质量得不到提高的原因,为马克思思考未来社会对人口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思路。

马克思用批判的眼光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吸取他们正确的可行的思想,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条件性,并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口质量联系起来,思考现实社会人口质量的现状及提高的途径,使马克思人口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无产阶级用以认识人口现象、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武器,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同时,它又尊重客观事实,从社会存在本身探索人口规律,揭示人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科学方案。

4.1.“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最早提出是在19世纪40年代,此后不断丰富和完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家的起源》的序言中,对两种生产理论做出了精辟概括,强调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即物质资料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制约。

他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物、住房以及为此所必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群的繁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7]。

马克思进一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对两种生产的原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认为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中,通过运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创造物质财富:在人类自身的生产过程中通过消费社会财富一部分生产出劳动力。

一种生产的结果,正是另一种生产的开始。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为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又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但是,在两种生产中,人类自身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

物质资料的生制约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运动和变化。

这必然要求人口变化与物质资料生产在发展速度、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上按比例发展。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物质资料生产要受到各种客观的物质条件制约,特别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因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7。

”马克思谈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再产时,指出工人的消费有两种:一是生产消费,它通过自己的劳动消费生产资料,结果是资本家的生存:另是个人消费,即生活资料的消费,其结果是工人自己的生存。

后一种消费看起来是于工人阶级的私事,但它同样是隶属于资本的木质的,是服务于前一种消费的。

“工人阶级的不断维持和再生产始终是资本再生产的条件[7]。

”这种工人本身的生产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养育出新一代。

在这马克思是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两种产理论,使之内容更为具体和丰富。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始终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它决定着人数量上的变化,决定着人类自身生产在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决定着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

另一方面,尽管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生产方式而非人类自身的生产,但是由于人口是一切社会行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它又必然影响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和它社会活动,从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大影响[7]。

两种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的决定作用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反作用决定了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使人的生产(包括人数量、质量、密度、分布等与物质资料生产在发展速度、发展规律、发展水平等方面按比例协调发展,劳动人可以得到充分就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被合理地开发利用,那么就能促使每个劳动力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如果人过多或过少,就会造成劳动人的过剩或不足,以及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或开发不足,那么就会延缓阻碍社会的发展[7]。

4.2.人口质量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发展就是事物量变和质变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

人数量和人口质量是人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延续不断,不仅因为人类在数量上维持了简屯與产或实行扩大再生产,还因为人类在质量上的继承性和不断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