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误差基本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容 = 3m 有时对精度要求较严,也可采用容 = 2m作为容许误 差。
在测量工作中,如某个误差超过了容许误差,则相应 观测值应舍去重测。
3.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值与观测值之比,称为相对误差。在某 些测量工作中,有时用中误差还不能完全反映测量精度, 例如测量某两段距离,一段长200m,另一段长100m, 它们的测量中误差均为±0.2m,为此用观测值的中误差 与观测值之比,并将其分子化为1,即用1/K表示,称为 相对误差。
180°00ˊ00"
0
0
179°59ˊ57"
-3
9
180°00ˊ01"
+1
1
24
130
m2
2 3.6 10
两组观测值的误差绝对值相等 m1 < m2,第一组的观测成果的精度高于第二组观测成
果的精度
2.容许误差
容许误差又称极限误差。根据误差理论及实践证明, 在大量同精度观测的一组误差中,绝对值大于两倍中误差 的偶然误差,其出现的可能性约为5%;大于三倍中误差 的偶然误差,其出现的可能性仅有3‰,且认为是不大可 能出现的。因此一般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极限误 差。
全微分
dZ Kdx
得中误差式 mZ K 2mx2 Kmx
例:量得 1:1000 地形图上两点间长度l =168.5mm0.2mm,
计算该两点实地距离S及其中误差ms: 解:列函数式 S 1000 l
求全微分 dS 1000dl
mS 1000ml 1000 0.2 200mm 0.2m
测量误差=观测值-真值
观测误差来源于仪器误差、人的感官能力和外界环境 (如温度、湿度、风力、大折光等)的影响,这三方面的 客观条件统称观测条件。
在测量工作中,如某个误差超过了容许误差,则相应 观测值应舍去重测。
3.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值与观测值之比,称为相对误差。在某 些测量工作中,有时用中误差还不能完全反映测量精度, 例如测量某两段距离,一段长200m,另一段长100m, 它们的测量中误差均为±0.2m,为此用观测值的中误差 与观测值之比,并将其分子化为1,即用1/K表示,称为 相对误差。
180°00ˊ00"
0
0
179°59ˊ57"
-3
9
180°00ˊ01"
+1
1
24
130
m2
2 3.6 10
两组观测值的误差绝对值相等 m1 < m2,第一组的观测成果的精度高于第二组观测成
果的精度
2.容许误差
容许误差又称极限误差。根据误差理论及实践证明, 在大量同精度观测的一组误差中,绝对值大于两倍中误差 的偶然误差,其出现的可能性约为5%;大于三倍中误差 的偶然误差,其出现的可能性仅有3‰,且认为是不大可 能出现的。因此一般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极限误 差。
全微分
dZ Kdx
得中误差式 mZ K 2mx2 Kmx
例:量得 1:1000 地形图上两点间长度l =168.5mm0.2mm,
计算该两点实地距离S及其中误差ms: 解:列函数式 S 1000 l
求全微分 dS 1000dl
mS 1000ml 1000 0.2 200mm 0.2m
测量误差=观测值-真值
观测误差来源于仪器误差、人的感官能力和外界环境 (如温度、湿度、风力、大折光等)的影响,这三方面的 客观条件统称观测条件。
第5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091023)
[例6-8]
∴ m A = ± 1.64 = ±1.28(m)
已知:测量斜边D′=50.00±0.05m,测得倾角 α=15°00′00″±30″ 2 ′ m D = [(c o s α ) ⋅ m D ′ ] 2 求:水平距离D 及其中误差 m + [( D ′ ⋅ s in α ) α ] 2 解:1.函数式 D = D′ cos α , ρ 2.全微分 = [(c o s 1 5 o ) ⋅ 0 .0 5 ] 2 dα dD′ = (cos α ) dD′ + ( D′ ⋅ sin α ) o 3 0 ′′ 2 + [(5 0 ⋅ s in 1 5 ) ] ρ ρ 3.化为中误差
四、线性函数 线性函数 Z = K1 X 1 ± K 2 X 2 ± ⋅ ⋅ ⋅ ± K n X n ,则有
mZ = ± K1 m X1 + K 2 m X 2 + ⋅ ⋅ ⋅ + K n m X n
2 2 2 2 2 2
[例6-5] 设对某一个三角形观测了其中α、β两 个角,测角中误差分别为mα=±3.5″,mβ =±6.2″, 现按公式γ=180°-α-β求得γ角,试求γ角的中 = 误差mγ。 解:
2 2 2 2 mZ = m X1 + m X 2 + ⋅ ⋅ ⋅ + m X n
n个观测值代数和(差)的中误差平方,等于n个观 测值中误差平方之和。 在同精度观测时,观测值代数和(差)的中误差, 与观测值个数n的平方根成正比,即 m = m n
Z
m读 ≈ ±2mm [例6-4] 已知水准仪距水准尺75m时,一次读数中误差为 (包括照准误差、气泡置中误差及水准标尺刻划中误差), 若以三倍中误差为容许误差,试求普通水准测量观测n 站所得高差闭合差的容许误差。
测量学第3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2
• 第二组:
l l l 5, 6, 10
算术平均值分别为 L1, L2
L l l l l 1( )14
1 41 2
4 4
i
i1
L l l l l 1( )110
2 65 6
6 10
j j5
其中误差分别为:
m L1
m 4
m m ,
L1
L2
m2
4
将上式平方,得 2 z i k 2 2 xi (i 1 ,2 n )
求和,并除以n,得
2z k2 2x
n
n
m z
2z n
m x
2x n
m2z
k
2
m
2 x
mz kmx
结论:观测值与常数乘积的中误差,等于观测值中误差乘常数。
最后答案为SAB=11.7m士0.1m
3、线性函救
设有线性函数: z k 1 x 1 k 2 x 2 k n x n
则有
m 2 z ( k 1 m x 1 ) 2 ( k 2 m x 2 ) 2 ( k n m x n ) 2
例5 设有线性函救
z144x1194x2114x3
(2)用钢尺丈量某正方形四条边的边长为 li mli 其中: l 1 l 2 l 3 l 4 l 且 m l 1 m l 2 m l 3 m l 4 m l 求该正方形的周长S和面积A的中误差.
解: (1)周长 S4l , 全微分: dS4dl
周长面的积中误差为, mS 4ml
每个角的测角中误差:m
7.54.3" 3
2
1 3
由于DJ6一测回角度中误差为: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2 ma
解:
α
D
+a
mS = ± 30 2 × 0.04 2 + 40 2 × 0.03 2
mS = ±1.7(m 2 )
1、求D 、 D=Lcos α = =165.50×cos15°30′ × ° =159.48m
2、求mD 、 (1)函数式 ) D=Lcosα (2)偏微分 )
中误差m ㎜,中误差 d=±0.2㎜,求实地距离 及其 ㎜ 求实地距离D及其 中误差。 中误差。 解: D=500d =
n-1 [ vv ] m=± n-1
例1:
l 1 2 3 4 5 85°42′49″ ° 85°42′40″ ° 85°42′42″ ° 85°42′46″ ° 85°42′48″ ° l0=85°42′40″ ° △l 9 0 2 6 8 25 v ﹣4 ﹢5 ﹢3 ﹣1 ﹣3 0 vv 16 25 9 1 9 60
V △l(㎜) (㎜) (㎜)
vv 4 25 256 441 9 121 856
m2 = n n
=
L = l0 +
[ vv ] 1 2 + m
∑∆ l 25" = 85°42' 40" + 5 5 =85°42′45″ °
二、求观测值的函数的中误差 S=ab (一)求偏微分 dS=b da+a db (二)以偶然误差代替微分元素
60 m=± 5 -1
m = ±3.9"
mD = 0.012 + 0.02 2 + 0.03 2
=±0.037(m) ± ( ) 六、线性函数的中误差 函数: 函数: z=k1x1+k2x2+…+knxn = + 偏微分: 偏微分: dz=k1 dx1+k2 dx2+…+kn dxn = + 中误差: 中误差:
第5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5章
1.观测误差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 概述
在各项测量工作中,对同一个量进行多次重复的观测 其结果是不一致的;对若干个量进行观测,如果知道 这几个量所构成的某个函数应等于某个理论值,而实 际上用观测值计算的函数值与理论值不相符(如三角 形的内角和)。这就是存在观测误差的原因。
2.产生观测误差的原因
例3:水平角观测限差的制定
水平角观测的精度与其误差的综合影响有关,对于 J6光学经纬仪来说,设计时考虑了有关误差的影响, 保证室外一测回的方向中误差为±6″。实际上,顾 及到仪器使用期间轴系的磨损及其它不利因素的影 响,设计精度一般小于±6″,新出厂的仪器,其野 外一测回的方向中误差小于±6″,在精度上有所富 裕。
Δ2 0 1 49 4 1 1 64 0 9 1 130
0 -4 +3 +2 -3 24
+1 +8 0 +3 -1 24
2
中误差Biblioteka m1 2 2 .7 n
m
2
n
3 .6
1 2
n
2.4
正态分布
1 f ( x) e 2 x 0 ( x )2 2 2
1 1
√2π m 1 √2π m 2
y = f (Δ )
f 1 (Δ ) f 2 (Δ )
若 0, 1 1 则f ( x) e 2
( x) 2
2
-
-m1
+m1 +
x =Δ
m2
m2
两组观测值中误差图形的比较:
m1=2.7 m2=3.6
m1较小, 误差分布比较集中,观测值精度较高; m2较大,误差分布比较离散,观测值精度较低。
1.观测误差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 概述
在各项测量工作中,对同一个量进行多次重复的观测 其结果是不一致的;对若干个量进行观测,如果知道 这几个量所构成的某个函数应等于某个理论值,而实 际上用观测值计算的函数值与理论值不相符(如三角 形的内角和)。这就是存在观测误差的原因。
2.产生观测误差的原因
例3:水平角观测限差的制定
水平角观测的精度与其误差的综合影响有关,对于 J6光学经纬仪来说,设计时考虑了有关误差的影响, 保证室外一测回的方向中误差为±6″。实际上,顾 及到仪器使用期间轴系的磨损及其它不利因素的影 响,设计精度一般小于±6″,新出厂的仪器,其野 外一测回的方向中误差小于±6″,在精度上有所富 裕。
Δ2 0 1 49 4 1 1 64 0 9 1 130
0 -4 +3 +2 -3 24
+1 +8 0 +3 -1 24
2
中误差Biblioteka m1 2 2 .7 n
m
2
n
3 .6
1 2
n
2.4
正态分布
1 f ( x) e 2 x 0 ( x )2 2 2
1 1
√2π m 1 √2π m 2
y = f (Δ )
f 1 (Δ ) f 2 (Δ )
若 0, 1 1 则f ( x) e 2
( x) 2
2
-
-m1
+m1 +
x =Δ
m2
m2
两组观测值中误差图形的比较:
m1=2.7 m2=3.6
m1较小, 误差分布比较集中,观测值精度较高; m2较大,误差分布比较离散,观测值精度较低。
《测量学》第05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1 测量误差概述 5.2 衡量精度的标准 5.3 误差传播定律 5.4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5.5 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5.1 测量误差概述
测量实践中可以发现, 测量实践中可以发现,测量结果 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 比如: 存在误差, 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比如: 1.对同一量的多次观测值不相同; 对同一量的多次观测值不相同; 对同一量的多次观测值不相同 2.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5.3 误差传播定律
阐述观测值中误差与观测值函数的中误 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误差传播定律。 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一、观测值的函数 1.和差函数 2.倍函数 3.线性函数 4.-般函数
Z = x1 + x 2 + L + x n
Z = mx
Z = k1 x1 + k 2 x 2 + L + k n x n
mZ = ± (
∂f 2 2 ∂f ∂f 2 2 ) m1 + ( ) 2 m2 + ⋅ ⋅ ⋅ ⋅ ⋅ ⋅ +( ) 2 mn ∂x1 ∂x2 ∂xn
5.4 算术平均值及观测值的中误差
一、求最或是值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未知量观测了n次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未知量观测了 次 , 观测值为l 中误差为m 观测值为 1、l2……ln,中误差为 1、m2、…mn,则 其算术平均值(最或然值、似真值) 其算术平均值(最或然值、似真值)L 为:
二、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和意义
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确定未知量的最可靠值及其精度。 确定未知量的最可靠值及其精度。 正确评价观测成果的精度。 正确评价观测成果的精度。
5.1 测量误差概述 5.2 衡量精度的标准 5.3 误差传播定律 5.4 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5.5 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5.1 测量误差概述
测量实践中可以发现, 测量实践中可以发现,测量结果 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 比如: 存在误差, 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比如: 1.对同一量的多次观测值不相同; 对同一量的多次观测值不相同; 对同一量的多次观测值不相同 2.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观测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5.3 误差传播定律
阐述观测值中误差与观测值函数的中误 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误差传播定律。 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一、观测值的函数 1.和差函数 2.倍函数 3.线性函数 4.-般函数
Z = x1 + x 2 + L + x n
Z = mx
Z = k1 x1 + k 2 x 2 + L + k n x n
mZ = ± (
∂f 2 2 ∂f ∂f 2 2 ) m1 + ( ) 2 m2 + ⋅ ⋅ ⋅ ⋅ ⋅ ⋅ +( ) 2 mn ∂x1 ∂x2 ∂xn
5.4 算术平均值及观测值的中误差
一、求最或是值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未知量观测了n次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未知量观测了 次 , 观测值为l 中误差为m 观测值为 1、l2……ln,中误差为 1、m2、…mn,则 其算术平均值(最或然值、似真值) 其算术平均值(最或然值、似真值)L 为:
二、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和意义
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分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确定未知量的最可靠值及其精度。 确定未知量的最可靠值及其精度。 正确评价观测成果的精度。 正确评价观测成果的精度。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5.5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
一、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
每站的高差为:h = a - b ;m读≈ ±3mm
一站的高差中误差:m站 =
≈ ±4mm
线路n站,则总高差:
取3倍中误差为限差,则普通水准路线的容许误 差为 :
二、水平角观测的误差分析
用DJ6经纬仪进行测回法观测水平角,那么用盘 左盘右观测同一方向的中误差为±6 ″,
1、倍数函数:Z=kx 中误差:mz=kmx
2、和差函数 :Z=x1±x2±…±xn 中误差:mz m12 m22 ... mn2
3、线形函数 : Z=k1x1±k2x2±…±knxn 中误差:mz (k1)2 m12 (k2 )2 m22 ... (k n)2 mn2
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 M0 = = ±3.2mm
一、一般函数的中误差
设Z=f(x1,x2,…,xn),其中x1,x2,…,xn属于独立自 变量(如直接观测值),他们的中误差分别为 m1,m2,…,mn则函数Z的中误差为 :
mz
(
f x1
)
2
m12
f (
x2
) 2 m22
f ... (
xn
) 2 mn2
二、特殊函数的中误差
小结
• 正确列出函数式; • 检查观测值是否独立; • 求偏微分并代入观测值确定系数; • 套用公式求出中误差。
思考题: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若测量一 边中误差为ml=±1cm,求周长的中误差? 若四边都测量,且测量精度相同,均为ml, 则周长中误差是多少?
§5.4等精度直接观测值
1.算术平均值原理 假设对某量X 进行了n次等精度的独立观测,得
5.偶然误差的特性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mC
试求 中误差
5.3等精度直接观测量的最可靠值及其中 误差
▪ 当观测次数n趋于无穷大时,算术平均值趋 于未知量的真值。当n为有限值时,通常取 算术平均值做为最可靠值。
▪ 利用观测值的改正数vi计算中误差:
m [vv] (n 1)
▪ 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M m [vv] n n(n 1)
例:对某直线丈量了6次,丈量结果如表,求算术
▪ 4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一测站高差的中误差为 _______。
▪ 5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是_____、_______和 ______。
▪ 6对某目标进行n次等精度观测,某算术平均值的中 误差是观测值中误差的______倍。
▪ 7在等精度观测中,对某一角度重复观测多次,观测 值之间互有差异,其观测精度是______的。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5.1 测量误差与精度 5.2误差传播定律 5.3等精度直接观测量的最可靠值及其中误 差 5.4非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最可靠值及其中 误差
第五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 主要内容:测量误差的概念、来源、分类 与处理方法;精度概念及评定标准;误差 传播定律;观测值中误差计算;直接观测 值的最可靠值及其中误差
C.水准管轴不平行与视准轴的误差
▪ 经纬仪对中误差属( )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中误差
▪ 尺长误差和温度误差属( )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中误差
▪ 下面是三个小组丈量距离的结果,只有( 测量的相对误差不低于1/5000的要求
)组
▪ A.100m 0.025m; B.200m 0.040m; C.150m 0.035m
测量学-5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z 2 ] [x 2 ] 2[xy] [y 2 ] n n n n
mz
2
mx
2
2 2 2 mz mx my
?
0
my2
2 2 mz mx my
(二)倍乘函数 已知:mx, 求:mz=?
z kx
[ z z ] mz n z k x
平方
f 2 mxn xn
2
再按照线性函 数进行计算
f 2 f 2 m mx1 mx2 x1 x2
小结
中误差关系式:
my 2 f12 m12 f 22 m2 2 ... f n2 mn 2
2
2 3
f ( x) 0.9545
x =Δ
-24″ -18 -12 -6 0 +6 +12 +18 +24″
f ( x) 0.9973
3
dΔ
极限误差取值
允 2m
或: 允 3m
§5.3 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设有函数式: y f ( x1 , x2 ...)
i [ ] i=1 即 Lim —— = Lim —— =0 n n n n
n
§5.2 评定精度的标准 一、方差和标准差(中误差)
正态曲线公式: 2 1 Y = f() =—— e 22 2
2
方差: D()
2 n 2 i 1
2 f ()d
F 2 F 2 mZ m1 m2 x1 x2
2
2
F 2 mn xn
2
l
1 n ln
第2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一)解:依题意,则
L l1 l2 l12 360 .000 m mL ml 12 17 .3mm mL 1 L 21000
(二)解:依题意,则
L 12 l 360 .000 m mL 12 ml 60 .0mm mL 1 L 6000
1 2 3 4 5 6 7 8 9 Σ
125.77 125.74 125.72 125.78 125.75 125.73 125.71 125.79 125.76 1131.75
-2 +1 +3 -3 0 +2 +4 -4 -1 0
4 1 9 9 0 4 16 16 1 60
[例]如图,为求未知点F的高程,由已知点A、B、C、 D和E向F布设五条水准路线,构成具有一个节点的水准 网。各已知点高程、各水准路线长度及高差观测值列 于表中,试求算: 1.未知点F的高程最或然值HF及其中误差mF; 2.每公里水准路线高差测定的中误差m公里; 3.各条水准路线的高差观测值的中误差m1、m2、m3、 m4、m5 。 B
p
i
cN i
距离测量中,当单位距离测量的中误差相同时,各
段距离观测值的权与其长度s成反比
c pi s i
三、单位权中误差
其值恰为1的权称为单位权,此时,pi=1. mi= 与之对应的观测值、精度值和中误差分别称为单位 权观测值L,单位权精度和单位权中误差。 设对某量进行n次不等精度观测,观测值为:L1, L2,…,Ln (权为:p1,p2,…,pn),则
piδHi (mm) +16.0 -7.5 -16.0 +140.0 +60.0
vi (mm) +1 +8 +13 -2 -1
L l1 l2 l12 360 .000 m mL ml 12 17 .3mm mL 1 L 21000
(二)解:依题意,则
L 12 l 360 .000 m mL 12 ml 60 .0mm mL 1 L 6000
1 2 3 4 5 6 7 8 9 Σ
125.77 125.74 125.72 125.78 125.75 125.73 125.71 125.79 125.76 1131.75
-2 +1 +3 -3 0 +2 +4 -4 -1 0
4 1 9 9 0 4 16 16 1 60
[例]如图,为求未知点F的高程,由已知点A、B、C、 D和E向F布设五条水准路线,构成具有一个节点的水准 网。各已知点高程、各水准路线长度及高差观测值列 于表中,试求算: 1.未知点F的高程最或然值HF及其中误差mF; 2.每公里水准路线高差测定的中误差m公里; 3.各条水准路线的高差观测值的中误差m1、m2、m3、 m4、m5 。 B
p
i
cN i
距离测量中,当单位距离测量的中误差相同时,各
段距离观测值的权与其长度s成反比
c pi s i
三、单位权中误差
其值恰为1的权称为单位权,此时,pi=1. mi= 与之对应的观测值、精度值和中误差分别称为单位 权观测值L,单位权精度和单位权中误差。 设对某量进行n次不等精度观测,观测值为:L1, L2,…,Ln (权为:p1,p2,…,pn),则
piδHi (mm) +16.0 -7.5 -16.0 +140.0 +60.0
vi (mm) +1 +8 +13 -2 -1
《测量学》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系统误差的来源与消除方法
总结词
系统误差的来源主要包括测量设备误差、环境因素误差和测量方法误差。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包括校准设备、改 进测量方法和采用适当的修正公式。
详细描述
系统误差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测量设备误差,如仪器的刻度不准确、零点漂移等。此外,环境因素 如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系统误差。为了消除这些误差,可以采用定期校准设备、选择适当的测量 方法和采用修正公式等方法。
相对测量法
通过比较被测量与标准量之间 的差异来得到被测量的值,并 评估误差。
组合测量法
将被测量与其他已知量进行组 合,通过测量组合量来得到被
测量的值,并评估误差。
测量结果的表示与处理
测量结果的表示
测量结果应包括被测量的值、单位、 测量不确定度以及置信区间等。
异常值的处理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如果发现异常值, 应进行识别、判断和处理,以确保测 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量学第五章 测量误差 基本知识
contents
目录
• 测量误差概述 • 系统误差 • 随机误差 • 粗大误差 • 测量误差的估计与处理
测量误差概述
01
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误差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受到测量仪器、 环境条件、操作者技能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实值之 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不确定度的传递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包括A类评定和B类评 定,其中A类评定基于统计分析,B类评定 基于经验和信息。
在多个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需要将各 个量的不确定度传递到最终的测量结果中 ,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THANKS.
数据修约
根据测量不确定度对数据进行修约, 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第六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0 . 05 m
,并测得倾斜角
m 3 0 ,
15 0 0 0 0
,
4其中误差 m 3 0s ,求相应水平距离D及其中误差。05 m .丈量倾斜距离 50 . 00 m , 其中误差 m s 0 .
15 0 0 0 0 ,其中误差
设某未知量的观测值为: l1 , l2 , , ln 该量的算术平均值为:
x l1 l2 ln n [l ] n
则该量的改正数: v i
[l ] n
li x li
[VV ] n 1
m
经推算:观测值的中误差
m
n
证明两式根号内相 等
1 l1 X
m1 L1 1 ,
2
1
,
m1
2
10000
L2
2000 L1
L2
即前者的精度比后者高。 有时,求得真误差和容许误差后,也用相对误差来表示。例如,在 本书以后要介绍的导线测量中,假设起算数据没有误差时,求出的全 长相对闭合差也就是相对真误差;而规范中规定全长相对闭合差不能 超过1/2000或1/15000,它就是相对容许误差。
x
Z x1 x 2
m
2 x1
m
2 x2
Z k 1 x 1 k 2 x 2 ... k n x n k m
2 2 2 x2
2 2 k1 m x1
... k m
2 n
2 xn
例
丈量了斜距S=50.00m,其中误差 m s
并测得倾斜角 求相应水平距离 解: D s cos D s D cos cos 15
第八单元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 2 n lim lim 0 n n n n
特性(1)、(2)、(3)决定了特性(4),特性(4)具有实用意义。
四、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1.中误差(方差与标准差)
由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y
2 2
x
式中
1 e 2
x a 2
偶然误差——误差出现的大小、符号各不相同,
表面看无规律性。
例:估读数、气泡居中判断、瞄准、对中等误差,
导致观测值产生误差 。
几个概念: ● 准确度 ● 精(密)度
● 最或是值
● 测量平差
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
举例:在某测区,等精度观测了358个三角形的内
角之和,得到358个三角形闭合差i(偶然误 差,也即真误差) ,然后对三角形闭合差i 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当观测次数很多时,偶然 误差的出现,呈现出统计学上的规律性。而 且,观测次数越多,规律性越明显。
● 观测条件
● 等精度观测和不等精度观测 ● 直接观测和间接观测 ● 独立观测和非独立观测
三、测量误差的种类
系统误差 —— 误差出现的大小、符号相同,或按
规律性变化,具有积累性。 例: 误差 处理方法 钢尺尺长误差ld 计算改正 钢尺温度误差lt 计算改正 水准仪视准轴误差i 操作时抵消(前后视等距) 经纬仪视准轴误差C 操作时抵消(盘左盘右取平均) …… …… ● 系统误差可以消除或减弱。 (计算改正、观测方法、仪器检校)
测量中,一般取两倍中误差(2m)作为容许误差,也称为 限差: 容=±2m
3.相对误差(相对中误差)
用于表示距离的精度。
用分子为1的分数表示。 分数值较小相对精度较高;分数值较大相对精度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6.1.4 研究测量误差的指导原则
测量工作的目标并不是简单地 使测量误差越小越好,而是要在一 定的观测条件下,设法将误差限制 在与测量目的相适应的范围内。
通过分析测量误差,求得未知 量的最合理、最可靠地结果,并对 观测成果的质量进行评定。
6
2. 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
人(观测者) 仪器 外界环境
30 30.04
L = L+0.04 N
N
系统误差具有积累性,可以利用其规律性对观测值进行改 正或者采用一定的测量方法加以抵消或消弱.
9
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 如果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都不相同,在表面上看没有任 何规律性;但就大量的误差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
0.009
1
0.005
0
0
0
0
00108Fra bibliotek0.498
109
0.502
合 个 数k
59 41 33 30 22 16 11 4 1 0 217
计 频 率 k/n
0.272 0.189 0.152 0.138 0.101 0.074 0.051 0.018 0.005
0 1.000
13
频率直方图
k /n d
Δ
•
A
o•
• •
• •
•
N
B
C
在测量工作中,一般需要进行多余观测,发现粗差,将其剔除或 重测。
❖ 误差处理原则
测量中需要进行多余观测。应当剔除观测值中的粗差,利
用系统误差的规律性将系统误差消除或减弱到可以忽略不计,
使观测值主要含有偶然误差,从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观测
值的最可靠值。
11
6.3 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
三角形内角和真误差:
【例】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观测了217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
(i1,2,3,...2..1.).7.
i 1 8 0 0 (L 1 L 2 L 3 )i
L3
L1
L2
12
误差区间 d△
0″~ 3″ 3″~ 6″ 6″~ 9″ 9″~ 12″ 12″~ 15″ 15″~ 18″ 18″~ 21″ 21″~ 24″ 24″~ 27″ 27″以上 合计
-27 -21 -15 -9 -3 0 +3 +9 +15 +21 +27
-24 -18 -12 -6
+6 +12 +18 +24
14
3.偶然误差的四个特性
有限性: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 过一定的限值;
集中性: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 概率大;
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另一台仪器的结果(单位:″):0,-1,-7,+2,+1, +1, -8, 0, +3,-1。
02127222121282023212 m
10 3.6
19
精度(precise) 和 准确度(accuracy)
误差分布表
三 角形内角和真误差统计表
正误差
负误差
个 数 k 频 率 k/n 个 数 k 频 率 k/n
30
0.138
29
0.134
21
0.097
20
0.092
15
0.069
18
0.083
14
0.065
16
0.073
12
0.055
10
0.046
8
0.037
8
0.037
5
0.023
6
0.028
2
0.009
D往
A
D返
A
B
≠ D往 D往
A+∠B+∠C≠180
B
C
3
6.1 概述
6.1.1 观测与观测值定义 通过一定的仪器工具和方法对某量进行量测,称为观测,所
获得的数据称为观测值。 等精度观测与不等精度观测
6.1.2 观测与观测值的分类
等精度观测: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 测,其结果具有相同精度。
不等精度观测:观测条件不同的各 次观测,其结果具有不同精度。
D
9.5
Δ
0
10
12 345 67
9.4 9.7 9.5 9.6 9.3 9.2 9.6
o•
• •
• •
• •
N
0.1 -0.2 0 -0.1 0.2 0.3 -0.1
偶然误差不可避免,通过多余观测,利用数理统计理论 处理,可以求得参数的最可靠值.
10
粗差:由于观测者的粗心或各种干扰造成的大于限差的误差。
件观 测 条
D
0
10
读数误差
刻划不均匀误差
大气折光误差
7
6.2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1、系统误差 2、偶然误差 3、粗差
•
Δ
•• • •• •
o
• ••
• •
•
N
8
系统误差: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 果出现的误差在符号和数值上都相同或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0 S
10
20
S = 0.04 N
直接观测和间接观测 独立观测和非独立观测
4
6.1.3 观测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1.观测误差的定义 指被观测值(或其函数)与未知量的真实值(或
函数的理论值)间的差值。
观测误差=观测值-真值
一般用符号△表示。即:△= L观– L理 =L-X
✓真值:代表观测值L 真正大小的数值,用 X 表示。
✓真误差: 观测值 L 与真值 X 之间的差值,用△表示。 △=L–X
抵偿性: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多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 趋近于零。即
lim 0 n n
其中
n
12n i
i1
15
误差分布曲线:
概率密度函数: f () 1 e222
2
正态分布 N(0,2)
f ( )
方差:
2lim 1 2 2 2 2 nlim [ 2]
n
n
n n
标准差: lim []
n n
第六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杨正丽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1
本章内容
6.1 概述 6.2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6.3 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 6.4 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6.5 误差传播定律 6.6 同精度观测直接平差 6.7 加权平均值及其精度评定 6.8 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应用
2
第六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观测条件
0
误差分布
观测值精度
精度:一组观测值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程度。 16
6.4 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一、中误差 ➢标准差 lim [] n n
➢中误差 是反映一组误差离散程度的指标。
m ˆ []
n
17
f ( )
m 1 小,精度高
m 2 大,精度低
m2 m1
m1 m2
观测条件
误差分布
观测值精度
曲线形态(陡 峭、平缓)
具体的数值
(小、大)
观测精度 (高、低)
18
举例
【例】同精度下对某一三角形进行了10次观测,求得每次观测所得 的三角形闭合差分别为(单位:″):+3,-2,-4,+2,0,-4, +3,+2,-3,-1。
m322242220214 0232223212 27.
6.1.4 研究测量误差的指导原则
测量工作的目标并不是简单地 使测量误差越小越好,而是要在一 定的观测条件下,设法将误差限制 在与测量目的相适应的范围内。
通过分析测量误差,求得未知 量的最合理、最可靠地结果,并对 观测成果的质量进行评定。
6
2. 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
人(观测者) 仪器 外界环境
30 30.04
L = L+0.04 N
N
系统误差具有积累性,可以利用其规律性对观测值进行改 正或者采用一定的测量方法加以抵消或消弱.
9
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 如果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都不相同,在表面上看没有任 何规律性;但就大量的误差而言,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
0.009
1
0.005
0
0
0
0
00108Fra bibliotek0.498
109
0.502
合 个 数k
59 41 33 30 22 16 11 4 1 0 217
计 频 率 k/n
0.272 0.189 0.152 0.138 0.101 0.074 0.051 0.018 0.005
0 1.000
13
频率直方图
k /n d
Δ
•
A
o•
• •
• •
•
N
B
C
在测量工作中,一般需要进行多余观测,发现粗差,将其剔除或 重测。
❖ 误差处理原则
测量中需要进行多余观测。应当剔除观测值中的粗差,利
用系统误差的规律性将系统误差消除或减弱到可以忽略不计,
使观测值主要含有偶然误差,从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观测
值的最可靠值。
11
6.3 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
三角形内角和真误差:
【例】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观测了217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
(i1,2,3,...2..1.).7.
i 1 8 0 0 (L 1 L 2 L 3 )i
L3
L1
L2
12
误差区间 d△
0″~ 3″ 3″~ 6″ 6″~ 9″ 9″~ 12″ 12″~ 15″ 15″~ 18″ 18″~ 21″ 21″~ 24″ 24″~ 27″ 27″以上 合计
-27 -21 -15 -9 -3 0 +3 +9 +15 +21 +27
-24 -18 -12 -6
+6 +12 +18 +24
14
3.偶然误差的四个特性
有限性: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 过一定的限值;
集中性: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 概率大;
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另一台仪器的结果(单位:″):0,-1,-7,+2,+1, +1, -8, 0, +3,-1。
02127222121282023212 m
10 3.6
19
精度(precise) 和 准确度(accuracy)
误差分布表
三 角形内角和真误差统计表
正误差
负误差
个 数 k 频 率 k/n 个 数 k 频 率 k/n
30
0.138
29
0.134
21
0.097
20
0.092
15
0.069
18
0.083
14
0.065
16
0.073
12
0.055
10
0.046
8
0.037
8
0.037
5
0.023
6
0.028
2
0.009
D往
A
D返
A
B
≠ D往 D往
A+∠B+∠C≠180
B
C
3
6.1 概述
6.1.1 观测与观测值定义 通过一定的仪器工具和方法对某量进行量测,称为观测,所
获得的数据称为观测值。 等精度观测与不等精度观测
6.1.2 观测与观测值的分类
等精度观测: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 测,其结果具有相同精度。
不等精度观测:观测条件不同的各 次观测,其结果具有不同精度。
D
9.5
Δ
0
10
12 345 67
9.4 9.7 9.5 9.6 9.3 9.2 9.6
o•
• •
• •
• •
N
0.1 -0.2 0 -0.1 0.2 0.3 -0.1
偶然误差不可避免,通过多余观测,利用数理统计理论 处理,可以求得参数的最可靠值.
10
粗差:由于观测者的粗心或各种干扰造成的大于限差的误差。
件观 测 条
D
0
10
读数误差
刻划不均匀误差
大气折光误差
7
6.2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1、系统误差 2、偶然误差 3、粗差
•
Δ
•• • •• •
o
• ••
• •
•
N
8
系统误差: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 果出现的误差在符号和数值上都相同或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0 S
10
20
S = 0.04 N
直接观测和间接观测 独立观测和非独立观测
4
6.1.3 观测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1.观测误差的定义 指被观测值(或其函数)与未知量的真实值(或
函数的理论值)间的差值。
观测误差=观测值-真值
一般用符号△表示。即:△= L观– L理 =L-X
✓真值:代表观测值L 真正大小的数值,用 X 表示。
✓真误差: 观测值 L 与真值 X 之间的差值,用△表示。 △=L–X
抵偿性: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多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 趋近于零。即
lim 0 n n
其中
n
12n i
i1
15
误差分布曲线:
概率密度函数: f () 1 e222
2
正态分布 N(0,2)
f ( )
方差:
2lim 1 2 2 2 2 nlim [ 2]
n
n
n n
标准差: lim []
n n
第六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杨正丽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1
本章内容
6.1 概述 6.2 测量误差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6.3 偶然误差的统计特性 6.4 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6.5 误差传播定律 6.6 同精度观测直接平差 6.7 加权平均值及其精度评定 6.8 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应用
2
第六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观测条件
0
误差分布
观测值精度
精度:一组观测值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程度。 16
6.4 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一、中误差 ➢标准差 lim [] n n
➢中误差 是反映一组误差离散程度的指标。
m ˆ []
n
17
f ( )
m 1 小,精度高
m 2 大,精度低
m2 m1
m1 m2
观测条件
误差分布
观测值精度
曲线形态(陡 峭、平缓)
具体的数值
(小、大)
观测精度 (高、低)
18
举例
【例】同精度下对某一三角形进行了10次观测,求得每次观测所得 的三角形闭合差分别为(单位:″):+3,-2,-4,+2,0,-4, +3,+2,-3,-1。
m322242220214 0232223212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