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家“无为”思想

合集下载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解析一、道家文化简介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道家文化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等思想。

二、无为而治的含义1.无为: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应过分干预和改变自然。

无为就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2.而:表示顺承的关系,强调在无为的基础上实现治理。

3.治:指治理国家、管理事务。

无为而治即指在国家治理中,统治者应顺应民意和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让百姓自发地安居乐业。

三、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1.顺应自然:道家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则,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应强行与自然对抗。

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反对干预:道家主张不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按其自然属性自发地发展。

这一思想体现在国家治理上,即统治者不应过度干预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由发展。

3.重视民意:道家强调统治者应关注百姓的需求和意愿,顺应民意进行治理。

这一思想体现了民主和民本的理念。

4.简化行政:道家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对百姓的压迫和干预。

这一思想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治理效率。

5.重视道德教化:道家认为,道德教化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弘扬道德,引导百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四、无为而治的现代价值1.环保理念: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民主政治:无为而治强调尊重民意,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3.简政放权:无为而治主张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府干预,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

4.社会和谐:无为而治强调和谐共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5.人文关怀:无为而治强调关注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道家文化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是一种强调顺应自然、尊重民意、简化行政、重视道德教化的治国理念。

《黄帝内经》道家“无为”思想研究

《黄帝内经》道家“无为”思想研究

《黄帝内经》道家“无为”思想研究1. 本文概述《黄帝内经》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不仅深入探讨了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道家“无为”思想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独特的哲学视角。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中的道家“无为”思想,挖掘其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应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而深邃的医学智慧。

文章首先对《黄帝内经》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阐述道家“无为”思想的基本内涵和核心特征,分析其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详细探讨《黄帝内经》中“无为”思想在养生、疾病预防、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揭示其对于中医实践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道家“无为”思想,为现代中医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深入研究,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2. 道家“无为”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道家“无为”这一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之中,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老子在其书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核心理念,主张顺应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道”,强调减少人为过度干预,崇尚自然而然的过程。

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事事,而是主张在认识并遵循宇宙生命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去除矫饰与强求,达到一种不破坏自然和谐状态的处世智慧和治国方略。

“无为”思想在《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理论巨著中亦得到了独特的体现与深化。

《黄帝内经》虽是一部医学典籍,但它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天人合一”和“无为而治”的理念贯穿全书。

它将人体健康与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规律紧密联系起来,提倡通过调和阴阳、顺应四时变化来维护身体健康,而非强行改变生命过程,这正是“无为”思想在医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历史的演进,道家“无为”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浅析道家“无为”思想

浅析道家“无为”思想

浅析道家“无为”思想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社会和人,如何处置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文明非理性的方面及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家无为有为一、道家“无为”思想的涵义道家“无为”思想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道法自然”。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道、天、地、人四个最大中,人只不过是其中一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就是自成法则的自然规律。

“无为”从道家的本意和要求来说,绝对不是讲不做事情、没有行动。

“无为”在最初道家思想中,是指要避免反自然的行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里就是指要“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

可见,“无为”的内在要求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要让自然或事物按白己的规律去运动,而不要人为地去妄加干涉。

《老子》讲:“不知常,妄作,凶”。

由此进一步看出,“无为”的深层要求和目的还在于是为了无不为。

二、道家“无为”的表现及运用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

“功成身退,天之道”,“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无忧”,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知足之足常足”,“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

浅谈道家的主要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浅谈道家的主要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浅谈道家的主要思想及其深远影响田碧雪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并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成长,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浅谈对其思想的理解和简要分析道家对古代以及当代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还将进一步探讨当代青年人应该从道教思想吸收哪些有益成分。

崇尚自然、清静无为是道家的主要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这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

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

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是如此。

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当然,清净无为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

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

但所为之为,都应不破坏是事物之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当然道家思想不仅仅只有清静无为这一思想。

但我觉得他们的好多思想都是从清静无为衍生出来的。

比如庄子强调的“逍遥”、“齐物”思想正是无为思想的体现。

逍遥乃目的,齐物乃手段。

我想说的是本文主要以清净无为思想及其相关思想为研究主体。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

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即已有之,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就是自然无为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所以,在以后的道家或道教学者中也常常把黄帝奉为道家或道教的创始者。

然而,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当奠基于《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的作者相传为老子,所以《道德经》亦称《老子》。

可老子究竟是谁,汉代人已搞不清楚了。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就列举三位名叫老子的人,而他的倾向性意见则是: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的李耳(字伯阳,谥曰聃)为作《道德经》的老子,并概括其思想的要点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以后,学术界大都以此说为是,奉李耳(老聃)为道家学说的创始者。

老子以后,传扬道家思想的学者很多,如列子(列御寇)、、关尹、文子、田骈、慎到等,然其中最有名、最有影响者当数战国中期的庄周。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现存《庄子》一书,既记述有庄周的思想,同时也保存了不少战国时期的其他一些道家学者们的思想资料。

所以,《庄子》一书并不是一部单一作者的书,各篇形成的时期不同,其思想理论也不完全一致。

其中究竟那些篇代表了庄周思想,学界至今也还存在着很不相同的看法。

然《庄子》一书从总体上来讲是承继并发挥了《道德经》自然无为思想的,并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

魏晋以来,《道德经》与《庄子》一直并称,是为道家学说的两部根本经典。

所以,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老》、《庄》思想也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同义语。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是崇尚天道(自然界的法则)的自然无为,如《老子》说:"道法自然"(25章),"道常无为"(37章);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0、51章)等。

再论一论道家“无为”

再论一论道家“无为”

一杯清茶品老子,论一论道家“无为”“无为”思想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

有人说“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就是“消极避世”,这些都是对道家无为思想的误解。

其实,历代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这篇小短文,是为了总结历代大家对于“无为”的解读。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大家喜欢哪种解释就随自己喜好了。

“无为”到底指什么呢?对于前人文献的总结,“无为”的内涵大体分为四种:一说顺应“道”的行为;一说无目的行为;一说不妄为;一说人类自然本性的行为。

一、无为解读为【顺应道的行为(唯物者常说遵守自然规律的行为)】弄懂什么是“无为”,首先要弄懂“无”“有”在《老子》一书中到底指什么。

根据陈鼓应和冯友兰的观点,“无”是道的本体,“有”是道的作用。

“无”“有”,在老子一书,和甲乙丙丁一样,是个哲学代名词,他们是万物的起源,如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根据李中华的观点,“无”的发展产生了“有”,万物最初是由“无”到“有”的运动,如第四十章提到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为即顺应道的行为,同时发挥个体的共识主动性,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道家中的“无为”崇尚天道(自然法则),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

正因为道法自然,而自然无为,故道家的“无为”,也有清静自守之意,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

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

二、无为解读为【无目的的行为】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

因此,道家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无目的的行为,如尧舜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道家的_无为_思想浅析

道家的_无为_思想浅析

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 三、“无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便必须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治”为核心,道家提出
为”,便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 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而和谐社会的构建,从
智的治政模式:而且道家简刑罚、薄赋税、去礼文、宽政务的 都是人的主观臆断,使人陷入困惑。因此人只能把握“道”的
主张,实质是一种改革政治体制的弊端以更好地服务于平民 关键。取消一切关于彼此的对立,在精神上与“道”同体[2](《齐物
百姓的学说,也说明道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有 论》)庄子提倡非理性的直觉方法用“坐忘”的方法排除一切感
其尊德隆民、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既是对统治阶级诸种治 识是无限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2]
政行为的批判、揭露与抨击,也为统治阶级摆脱深重的政治 《( 养生主》)。人不可能认识变幻莫测没有绝对标准的各种具体事
危机、缓解统治阶级与庶民百姓的矛盾冲突提供了种较为明 物,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关于美丑、是非、善恶、有无、对立
【黑龙江史志 2010.1(总第 218 期)】
----------------------- Page 2-----------------------
14
为。总的原则是希望统治者减少政事活动以尊重人民的个 “道”具有无名、无形、无为、虚无、无限的特点。
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秘诀只是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 意妄为。因任自然,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遵循自然的原
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 则,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政府的职责在于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个和辩证否定的看法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个和辩证否定的看法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个和辩证否定的看法道家主要从“道法自然”“虚无为本”“因循为用”“名正法备”四方面阐述“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思想。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对于纠正现代文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尊重、发挥自然运化过程、规律、自发秩序的作用,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需的整体性思维,对于慎用科学技术及人为手段改变事物自然本性,尊重各地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注重落实各级政府的环境职责等等,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国内外学术界对道家道教的生态环保意义颇多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很多。

但相关成果多从哲学、伦理学角度进行,而很少从社会政治角度的探讨。

道家社会政治思想的中心观念是“无为而治”。

本文主要探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和实践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道法自然”对“自发秩序”的信任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是建立在“道法自然”基础上的。

所谓“无为而治”即反对人为治理天下,主张以道治理天下。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要求人效法、顺应自然之道,体现了道家对天地万物自然运化过程、规律、秩序的信任。

“道法自然”从根本上说即是对天地万物及人类社会自然运化过程、规律,及“自发秩序”的效法和顺应。

所谓“自发秩序”,即依循自然规律形成的自生自发秩序,区别于人为建构的秩序。

“道法自然”实际上蕴含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即肯定自然、社会、生命系统的自然状态、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和自发秩序是“好的”,优于人为构建的秩序。

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其中即体现了对社会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及秩序的肯定与信任。

老子认为,统治者“无为而治”,百姓能够自发趋向和谐有序(“自化”),自己规范、管理自己(“自正”),自己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自富”),恢复自身的自然本性(“自朴”)。

黄老道家突出“因循”,主张因时、因物、因民,顺应天地万物及百姓的本性及其自然运化过程等,体现的也是对自然、社会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和自发秩序的肯定。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现代意义

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及现代意义

道家“⽆为⽽治”思想及现代意义 道家⽆为⽽治思想包含尊道贵德、⾃然⽆为、柔弱不争、仙道贵⽣、清静寡欲、善待万物、利⼈济世,天⼈和谐、顺其⾃然、返朴归真、天道承负、善恶报应等⽅⾯,其内容是建⽴在以道为核⼼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并将⽆为思想贯彻于各项内容之中,“道常⽆为⽽⽆不为”是道家思想精髓。

⽆为思想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和主要内容,并在现实⽣活中发挥着积极作⽤。

⼀、⾃然⽆为,柔弱不争对于⽆为的含义王弼解释为“⽆为,顺⾃然也”。

⽆为在道家思想中被解释为“⾃然⽆为”“顺应⾃然”等,是⽆为思想的理论基础。

其内涵表达了⽆为所具有的天道、地道和⼈道的⾃然本性、顺应万物之⾃然⽽不为的“⾃然”规律。

在对待社会⼈⽣的处世态度和基本法则,道家认为天道⾃然⽆为,⼈的⾏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作为。

“道”是⾃然⽽然的,没有任何外在强加的⼒量,⼀切都有道所⽣,道⼜是⽆不为。

要做到⾃然⽆为,就要“远嫌疑、远⼩⼈、远苟得、远⾏⽌。

慎⼝⾷、慎⾆利、慎处闹、慎⼒⽃。

常思过失,忘其形骸”。

“柔弱不争”是⽆为思想在道家思想中的重要体现,是⽆为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德经》提出:“弱者道之⽤”,“柔弱”就是道的作⽤。

“柔弱胜刚强,守柔⽈强”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并将这⼀思想衍化为修道长⽣和应世接物的修⾏观念和⽅法。

提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以柔弱为⽤,主张⼀切⾏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易损,强者易折。

以静待动,守柔⽰弱⽽不妄动,从⽽开阔⾃我容让的胸怀。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的辩证思想阐明了“柔弱”的功⽤和“刚强”的弊害,表达了⽆为所具有的⾏为特征和⾃然本性。

《道德经》⽈:“天之道,利⽽⽆害;圣⼈之道,为⽽不争”。

强调圣⼈不与俗争,唾弃功名利禄,反对贪求财⾊,合乎天道,⾃然⽽为,以彰显天理之道。

⼆、清静寡欲,返朴归真清静寡欲,返朴归真是道家思想的⼀项重要内容。

《道德经》第四⼗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

《⽼⼦想尔注》释⽈:“道常⽆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

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即已有之,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就是自然无为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所以,在以后的道家或道教学者中也常常把黄帝奉为道家或道教的创始者。

然而,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当奠基于《道德经》一书。

《道德经》的作者相传为老子,所以《道德经》亦称《老子》。

可老子究竟是谁,汉代人已搞不清楚了。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就列举三位名叫老子的人,而他的倾向性意见则是: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的李耳(字伯阳,谥曰聃)为作《道德经》的老子,并概括其思想的要点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以后,学术界大都以此说为是,奉李耳(老聃)为道家学说的创始者。

老子以后,传扬道家思想的学者很多,如列子(列御寇)、、关尹、文子、田骈、慎到等,然其中最有名、最有影响者当数战国中期的庄周。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现存《庄子》一书,既记述有庄周的思想,同时也保存了不少战国时期的其他一些道家学者们的思想资料。

所以,《庄子》一书并不是一部单一作者的书,各篇形成的时期不同,其思想理论也不完全一致。

其中究竟那些篇代表了庄周思想,学界至今也还存在着很不相同的看法。

然《庄子》一书从总体上来讲是承继并发挥了《道德经》自然无为思想的,并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

魏晋以来,《道德经》与《庄子》一直并称,是为道家学说的两部根本经典。

所以,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老》、《庄》思想也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同义语。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是崇尚天道(自然界的法则)的自然无为,如《老子》说:“道法自然”(25章),“道常无为”(37章);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0、51章)等。

二是提倡人道(人事的规范)的自然无为,即人类应当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如说,人的活动应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64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51章)等。

道家清净无为的意思

道家清净无为的意思

道家清净无为的意思
道家清净无为是指道家思想中的一种理念,强调追求内在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方式。

它源于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观念,主张通过超越欲望、舍弃功利的心态,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然的状态。

清净指的是消除内心的杂念和纷扰,使心境平静宁静。

道家认为,人们常常被欲望和功利的追求所困扰,而这些欲望和功利的追求会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烦躁。

通过清净内心,追求无为,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解脱,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无为是指不追求功利,不主动干预和改变事物的自然发展。

道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方式,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和追求功效。

人们常常陷入功利主义的思维模式,过度追求功利,结果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和个人的内心的痛苦。

通过无为而治,人们可以摆脱功利的束缚,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道家清净无为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放下功利的追求,摆脱欲望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焦虑和痛苦,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同时,清净无为也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追求功效,避免人为的干预破坏事物的自然发展。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道家无为的理解

对道家无为的理解

对道家无为的理解摘要:1.道家无为的定义与内涵2.道家无为的思想来源及其历史背景3.道家无为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4.道家无为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5.道家无为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与启示6.总结:道家无为的价值与意义正文: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人生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一理念既是道家哲学的核心,也是道家生活方式的基石。

一、道家无为的定义与内涵道家无为,简单来说,就是不强迫、不干预、顺其自然。

这一观念起源于《道德经》和《庄子》等道家经典。

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达到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状态。

二、道家无为的思想来源及其历史背景道家无为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社会动荡,政治纷争不断。

道家认为,人们应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以达到国家治理的良好效果。

在这一背景下,道家无为思想应运而生,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观念。

三、道家无为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在个人修养方面,道家无为主张人们要顺应自然、知足常乐、清静无为。

这意味着,在生活中要学会不强求、不攀比,做到内心平静,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四、道家无为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社会治理方面,道家主张领导者应当顺应民意、简化政策、降低税收,让民众过上自由安定的生活。

这种治理方式强调自然、和谐、平衡,有利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五、道家无为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与启示在现代社会,道家无为的思想依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要学会把握节奏,追求内心的宁静。

同时,在社会治理方面,道家无为启示我们,应尊重民意,提倡简政放权,让社会回归自然、和谐的发展轨道。

六、总结:道家无为的价值与意义道家无为思想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现实意义。

它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关爱他人、尊重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治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其中,《庄子》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通过不做而达到治理社会和个人的目的。

这一思想在古代中国深入人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现代传承。

一、无为而治的内涵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淡泊名利:道家认为,追求权力、财富和名誉只会给个人带来痛苦和困扰,因此应该淡泊名利。

只有心境平和、不争不抢、不追求外在的成功和成就,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

顺应自然:道家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无为而治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不去强行干预和改变。

只有适应自然的发展节奏,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成长。

知行合一:道家主张从心性上追求内在的改变,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我完善。

只有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践无为而治的理念。

二、无为而治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无为而治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理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体现在政治、社会和个人等多个方面:治国理政:古代君主通过尊崇道德伦理、提倡贤德政治来实践无为而治的理念。

通过放下私欲、以身作则,使得国家得以和谐稳定地发展。

社会管理:无为而治也体现在对社会管理的理念上。

古代官员在处理事务时采取驾驭自然、顺势而动的态度,淡泊名利、减少干预。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秩序稳定。

个人修身养性:从个人层面来看,无为而治强调了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个人要意识到追求功名利禄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只有舍弃凡俗欲望,回归自我的内在世界,才能真正拥有真正的内心与精神满足。

三、无为而治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发展虽然无为而治思想源于古代,但它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得到一些现代学者和思想家们的关注与延续。

现代政治:现代一些政治家借鉴了无为而治思想,在政务处理中注重非干预性、适时放手,以便形成更加平衡和民主化的决策过程。

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扰。

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因此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

《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

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

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

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

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

常思过失,改而从善。

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

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浅析道家“无为”思想

浅析道家“无为”思想

浅析道家“无为”思想
道家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种,其“无为”思想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主
张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融入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而行事,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即“无为而治,胜于有为而治”。

“无为”一词最初出现在《庄子》中,道家的创立者庄子把“无为”解释为“不以行
事之劳而达于成功之境界”。

他认为,在自然界中万物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没有人工
干预,而这些变化却十分和谐自然。

因此,人们应该像自然界一样,保持自然的状态,不
要刻意追求,要心平气和,不要对外界过于干涉,尽量避免人为干预,而达到“自然自发、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的无为思想还包括“善为而不争”、“知足而不辱”、“守柔以养刚”等概念。

其中,“善为而不争”强调的是过程,主张在行动、处理事情时,只要心怀善意,不去争
斗对抗,便可取得最好的结果;“知足而不辱”则是强调欲望,认为欲望是人生烦恼的根源,只有摆脱欲望的束缚,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守柔以养刚”则是指在处理事情时,
不要强行对待,而应采取温和柔软的方式,以化解矛盾。

总之,道家的“无为”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主张顺应自然、融入自然,体察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个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
慧和人生智慧,对现代社会的生活和行为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
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干预,顺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平衡。

同时,
我们还应该抛却功利主义、唯物主义等思想,以温和、柔软、宽容的心态,处理好生活中
的各种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对道家思想的评价,正确看待“无为”

对道家思想的评价,正确看待“无为”

无为,只为更好的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诸子百家在历史的舞台上争奇斗艳,各显神通。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道家,主张“逍遥”、“无为”,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

而在这众多思想之中,我最欣赏的则是“无为”。

什么是“无为”?其实“无为”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样指遇到难事只知道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做,其真正的本质是“不妄为”。

道家的无为,其实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因此相比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盲目积极,道家的“无为”精神更多了一分理智。

为什么道家要提倡“无为”呢?就我个人观点而言,道家之所以提倡“无为”,是希望劝诫人们在行事前要“三思而后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当前形势,全面分析此时自身的处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求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成功。

无为,其实是为了更好的作为!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用“无为”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呢?1、因时制宜,认清现状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我们看不惯的现象,例如差别待遇,身高歧视等等。

那么在这个时候,是选择接受,还是选择试图去改变?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结合每个人的自身实际情况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就我自身而言,如果此时的自己十分渺小,仅凭一己之力根本不足以去改变那些现象,那么我就会选择安然接受。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毕竟为试图改变而付出的努力不仅得不到回报,甚至还可能会使自己陷于极大的困境。

此番行为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不是聪明之举。

2、卧薪尝胆,等待时机尽管选择接受那些一时无法改变的现象,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改变。

一时的忍耐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时间,使自己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从而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足够去改变那些现象,同时也确保自身不会受到丝毫闪失。

对道家无为的理解

对道家无为的理解

对道家无为的理解道家无为即追求自然之道,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为而治,即不以力行事,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以达到和谐的境界。

道家无为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自然无为: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自然生成,按照天地之道运行,没有人为的干预和姿态。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预自然,也不要刻意违背自然运行规律。

即使面对变化多端的环境,我们也应该保持简单、无为的自然之态,尽量不给自然造成干扰。

2. 无为而治:道家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像自然界一样也是遵循特定运行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秩序不是靠强迫和武力来维持的,而是应该根据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进行管理。

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来处理事务,不干涉个人的行动和选择,不过度干预社会秩序,以达到最优的结果。

3. 无为而无不为:道家无为并不代表不做事,也不是消极、懒散的态度。

无为是指在行事中不矫揉造作,不强行干涉,顺从事物本身的发展趋势,而不是阻碍事物的自然力量。

道家认为最好的行动是顺势而为,随缘而动,不需要过多的计划和强迫。

4. 放下执着:道家认为人们追求名利、功利等是导致烦恼和困扰的根源。

无为的理念要求人们摆脱这些执着,心态平和地面对一切,不为外在的环境和物质所动摇,不为个人的利益所左右。

只有放下执着,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宁静和无为的力量。

5. 调整心态:无为需要人们在行动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摆脱功利心和逐利的欲望。

道家主张平和淡泊的心态,不争不执,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在人生的旅途中保持平衡和谐。

只有心态平和,才能应对外界的压力,保持内心的平静,做到无为而治。

总之,道家无为强调通过顺应自然的本性,放下执着、追求内心的平和而达到最好的状态。

无为并不是消极、懒散的态度,而是一种顺从自然运行规律的意识和行动方式,是面对人生和社会的正确态度。

只有以无为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和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稳定、无为而治的境地。

道家无为的概念

道家无为的概念

道家无为的概念
道家无为的概念源自于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无需人为干预。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去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要过度干预事物的发展。

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不强行干预和追求功利。

具体来说,道家无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
1. 顺应自然: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不要与自然对立,不要盲目地追求功利,而是从内心深处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

2. 不逆流而上:人们不必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过分追求虚名和地位,不要人为地在事物上用力过猛,而是顺其自然,放下执念。

3. 自然无为:人们观察自然界的运行会发现,它是自发自然的,没有外力的强行干预。

人们应该效仿自然,不要过分干预他人或事物的发展,而是放手让其自然而然地发展。

4. 心无为:道家主张内心平和宁静,追求无为而治的心境。

人们应当放下欲望和执念,心无挂碍,保持内心的清净。

总而言之,道家无为的概念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自然发展,不要过于干预,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这种状态既是宇宙自然运行的方法,也是个人心灵修炼
的境界。

对道家无为的理解

对道家无为的理解

对道家无为的理解
【原创版】
目录
1.道家无为的概述
2.道家无为的哲学意义
3.道家无为的现实意义
4.道家无为的启示
正文
道家无为的理解,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不是不做,而是不刻意去做,任其自然,顺应天道。

首先,从哲学意义上来看,道家的无为,是强调人在面对世界时,应遵循自然法则,不要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自然的客观规律。

道家认为,世界万物皆有道,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人应当顺应道,才能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

其次,从现实意义上来看,道家的无为,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生活上,无为告诉我们,不应过于强求,应顺应生活,享受生活。

在工作上,无为告诉我们,应遵循工作规律,不刻意追求成绩,而应把精力放在提高工作效率上。

最后,道家的无为,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我们应认识到,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人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局限性。

我们应尊重自然,尊重规律,顺应天道,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道家“无为”思想
摘要“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社会和人,如何处置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文明非理性的方面及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家无为有为
一、道家“无为”思想的涵义
道家“无为”思想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道法自然”。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道、天、地、人四个最大中,人只不过是其中一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就是自成法则的自然规律。

“无为”从道家的本意和要求来说,绝对不是讲不做事情、没有行动。

“无为”在最初道家思想中,是指要避免反自然的行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里就是指要“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

可见,“无为”的内在要求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要让自然或事物按白己的规律去运动,而不要人为地去妄加干涉。

《老子》讲:“不知常,妄作,凶”。

由此进一步看出,“无为”的深层要求和目的还在于是为了无不为。

二、道家“无为”的表现及运用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提倡自然“无为”。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认为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因为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因为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

“功成身退,天之道”,“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无忧”,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有祸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知足之足常足”,“无为”就是知足,知止,这样便长满足,可以长久。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无为”就是没有自己的私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用“无为”思想来诠释他的政治哲学。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说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祸害百姓,违反天道的行为,所以使百姓饥饿,国家难治。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说统治者采取“有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所以只会失败。

“无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治理天下的人,要是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扑。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可以取天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发展,而不敢干预。

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主张无为,始终是在努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对立:一是现实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是说不要以心智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的造作去帮助自然,乃至毁灭自然。

但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往往凭借那么一点点非常有限的片面的知识,仰仗着自己几乎无法控制的现代科学技术,便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满足日益膨胀的功名利禄的需要,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狂妄自大地扬言要征服自然,于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都是违背自然之道、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必然结果,它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恰恰相悖。

三、道家的“无为”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无为”对个人处事方式的影响
其一,“宠辱不惊”,不为物役和名累。

不为物役,不为名累,宠辱不惊的恬淡心态能使人们超越急功近利,这种高贵的心理素质能帮助人们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

在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干部的任期、“能上能下”等都将成为一种制度。

如果我们都能在言行上正确回答“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当官是为了什么,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的话,就能达到“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境界,也才有可能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句道家的名言。

勿容置言,我们面对《老子》这部经典著作,在对其“无为”思想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其“无为”之说致命的弱点,即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道家只看到“人法自然”的因循一面,而看不到人对自然和社会改造的“有为”一面。

还有,老子的思想中不包括竞争意识,既不鼓励人们为改善个人境遇而奋斗,也不倡导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

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再有,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栓桔了其理论的展开和发展。

尽管如此,人类社会在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今天,社会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为维护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等等,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老子》及其道家的思想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其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

从其理上看,道家主张超越世俗的物质欲望,倡导淡泊名利、俭音寡欲的人生态度,劝戒人们不要为财货物欲或名利地位而抛弃人格,丧失自我。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众多仁人志士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

道家还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宽阔胸怀和祸福相倚的辨证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视觉来看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启迪人们不要为名声、财货这些世俗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身心健康,要“以无厚人有间”、应“安时而处顺”、“不与物迁”。

其三,“知其雄,守其雌”。

《老子》赞美柔弱,但并不是主张永远柔弱。

就精神状况而言,《老子》是主张永远柔弱;就物质状况而言,《老子》不是主张永远柔弱,而是主张柔弱变刚强,如前所述要强大到“取天下”。

由弱变成了刚强,怎样保住刚强,发展刚强?《老子》提出要“知其雄,守其雌”。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你很“雄”了,要以“雌”自处。

:涣言之你很刚强了,要以柔弱自处。

以刚强自处,是死路;以柔弱自处,才是生路。

具体到一个领导干部也是如此,如果高高在上,严重脱离群众,老子天下第一,工作作风不民主,霸气十足,独断专行,这种所谓的“刚强”最多只能是表面的,不可能长久。

(二)、“无为”思想对治国安民的启示
在老子看来,圣人之治是“为无为,则无不治”,“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在这里,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无为而治思想所包含的尊重“自然”自身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维护宇宙中“各系统”天成的运行规律—“道”的思想,对于进一步从哲学的层面总结建国后的经济建设过程和社会政治生活,理解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和意义都有一定的帮助。

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长期以来推行的是“有为”政治的政府。

“有为”也好,“无为”也罢,关键是看在治理社会和发展经济中是否遵循各自发展规律。

如按事物自身规律办事,
这种“有为”也就是“无为”。

若相反,尽管是取“无为”但还是未得其“道”。

如以搞运动的方式来搞经济建设,诸如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今天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急功近利,以及一届班子一个规划等现象。

对照古训,确有值得进一步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

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根源,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表现形式的偶然性,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就是要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客观真理,以“无为”为“有为”。

参考文献
[1]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M].
[3] 李申:老子与道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
[4] 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复旦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