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第九课古诗四首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同时展示了诗人闲适自得的 生活状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通过描绘静谧的春夜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通过山鸟的时鸣来反衬春夜的静谧,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 的意境。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00%
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分享与诗歌情感相似的个人感受 ,增进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80%
讨论成果展示
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 论成果,分享对诗歌情感表达的 见解。
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和人物
01
02
03
04
选择角色
学生自由选择诗歌中的角色, 如诗人、游子、思妇等,准备 扮演。
诗歌推荐
每位学生准备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作品,向全班 同学推荐。
分享理由
学生简要介绍所推荐诗歌的作者、背景、主题等 ,并阐述自己喜爱该诗的理由。
互动交流
其他同学可以就推荐的诗歌提出问题或发表看法 ,展开互动交流。
拓展阅读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推荐,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 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
04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
文学常识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押韵、平仄、对仗等;掌握古代 诗人的其他代表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修辞手法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体 会其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方面的作用。
意象运用和象征意义
意象运用
分析诗歌中具体意象的运用,如山水 、草木、风霜等自然景物,以及鸟兽 、虫鱼等动物形象,理解它们所营造 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四首》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 9 课《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内容预览:九《古诗四首》同学们,你必定听闻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
固然说先人“精忠报国”保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可是他们那种把保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期间,这类感情表达的愈激烈,愈是令人感人。
今日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期间,中国士医生阶层表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一、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朗诵、背诵四首诗;2、认识诗人的平生,查找写作背景;3、感觉诗人的爱国激情,从中吸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学习流程(一)、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简介作者和背景。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当时,唐朝国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据,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击破裂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3、自由朗诵,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
4、学生联合说明试着理解全诗。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照:国都残缺,河山仍旧,长安的春季草木深深。
感慨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分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战火已连续三个月,一封家信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鹤发一每日短少,几乎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想象一下,若是你是拍照师,你从这首诗捕获到如何的一幅画面。
(谈谈诗意)6、赏析“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家信抵万金”这两句诗的含义。
7、总结《春望》。
(二)、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请你模拟方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
1、音读:读准字音,节奏。
2、义读:掌握要点字词的解说。
3、情读:可以描述诗意。
4、美读:领会诗境,领悟诗人的感情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牧,唐朝文学家。
字牧之。
太和进士,曾为江西察看使、中书舍人等职。
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
写景抒怀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9课《古代诗词四首》教案(新版)苏教版1(5篇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9课《古代诗词四首》教案(新版)苏教版1(5篇范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9课《古代诗词四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1九古代诗词四首第一课时《春望》《泊秦淮》【学习目标】1.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2.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3.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学习重难点】1.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得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爱国诗篇。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簪(zān)浑(hún)夜泊(bó)...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春望》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泊秦淮》一诗中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春望》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四首(苏教版)
»
一、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
二、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泊秦淮
唐•杜牧
合作探究展示
本诗选自《樊川文集》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 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 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 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 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 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
三十七、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俞敏洪
•
三十八、如意算盘,不一定符合事实。——奥地利
•
三十九、志向不过是记忆的奴隶,生气勃勃地降生,但却很难成长。——莎士比亚
•
四十、如果失去梦想,人类将会怎样?——热豆腐
精读品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 地融合在起,描绘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营造了柔和幽静、迷蒙冷寂的气氛。
在夜晚时分,将船停在秦淮河边,这河畔 为灯红酒绿之地。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说“商女”不 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斥责 “商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 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 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四首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四首教案(新版)苏教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四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古诗四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9课《古诗四首》课件_苏教版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 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 谭嗣同《狱中题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检测: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下面诗句朗读节奏,按意义划分有误的一 项是( )
整体感知
速读此诗,找出作者在这里写了哪 几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 国、城(长安城),山河,草木
颔联: 花、鸟
颈联: 烽火、家书 尾联:白头( 代指诗人 簪 )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习诗歌的方法
知识拓展
爱国诗词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 李清照《乌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二、填空 1.杜甫《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 是 ( ); 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 );用细节表达作者感情的 句子是( );写出诗人 睹物伤人的句子是( )。 2.《春望》的作者杜甫,字( ),号( ),有“ ”之称。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的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
杜甫,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
少陵等。
杜甫
春 望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此诗。 2、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赏析名句。
●
多读 ——读出诗韵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苏教版语文八上9课《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赏析题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一4题。
春望杜甫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感情。
(忧国伤时、念家悲已)(感时忧国、思家念亲)5.请简要说说作者是通过写怎样的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作者通过长安城内的破败之景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心境。
抒发了对山河依旧,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6.《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7.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8.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9.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你从结构和对比手法两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结构:对仗工整; 对比:“国破”的衰败与“城春”的生机作对比,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
11.“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1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语文:第9课《古诗四首》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2
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评价。
参与,听读,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感知诗的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辩论:结合诗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看,你认为哪首诗的作者最爱国。组织交流评价。
辩论,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将这四首诗熟读成诵;收集其他爱国诗篇朗诵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
9《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四首诗;2、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激情。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找四首诗的写作背景;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
第一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Βιβλιοθήκη 备注1情境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比:咬字正、发音清、节奏准、情感好。)巡视,指导。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九 古诗四首教案
九古诗四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具:小黑板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春望》《泊秦淮》一、目标导学1.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板书课题)2.展示目标1.理解两首诗歌的大意。
2.体会这两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赏析诗歌中的名句。
二、自主学习《春望》(1)作者背景介绍: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
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2)诵读诗歌,注意字音及断句。
烽.火()抵()搔()簪()(3)解题:作者先写所见,后写所感。
(4)参照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字词理解:感时:为时事而伤感溅:使……飞溅惊:使……心灵惊悸烽火:战乱抵:抵得上,值浑:简直胜:能承受译文: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
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
伤感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头山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三、探究《春望》1、本诗以“望”为诗眼,它统领了哪几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明确:因为诗人感时恨别,站在花前,对花溅泪,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九 古诗四首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 者和谐地融合在起,描绘了一幅极其淡 雅的水边夜色,营造了柔和幽静、迷灯红酒绿之地。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说“商女”不 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斥责 “商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 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 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2年4月上午6时27分22.4.1506:27April 15, 2022
•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 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2年4月15日星期五6时27分15秒06: 27:1515 April 2022
这首诗刻画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是怎样刻画这个形象的?
诗人是一位年迈古稀、僵卧在床但仍满怀雄心要 收复北方失地的英雄形象。直接描写僵卧在床听风雨的 形象,主要用形象的语言描写心理活动,表现其雄心壮 志。
请你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谈谈本诗的主旨。
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 系起来,表达了作者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 的强烈愿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 者在战火不断的情况下因消息隔绝久盼 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从而写出战火 不断时家信的珍贵,表现了诗人对家人 的思念之情。。
“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 对妻子儿女的强烈的思念。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9课 古代诗词四首——《过零丁洋》 教案
过零丁洋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本诗相关背景,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慷慨悲壮的爱国情怀。
2学情分析学生能流畅读诗,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但是考虑问题不全面,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品读感悟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深刻体会作者情感。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合作探究,体会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慷慨悲壮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品读鉴赏诗中精练概括的语言。
4教学过程4.1 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它的覆没是必然的,但是它输得却是这样的惨烈,这样的有节烈之气!因为面对外族的入侵,有像文天祥这样的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元军南侵,文天祥坚持抵抗,后兵败被俘,在押经零丁洋时作了《过零丁洋》这首诗。
元将张弘范强迫他写信劝抗元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文天祥在这首诗中表明了怎样的心志。
活动2【活动】二、初读入境听范读(以什么样的情绪来读?)跟读(情绪由沉郁转为激昂)自由朗读,指名读。
活动3【活动】三、再读会意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试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表述)思考,指名回答。
活动4【讲授】四、品读悟情师:我们了解了诗人的历程,从读书做官到起兵抗元再到兵败被俘,这期间包含了诗人多么复杂的情感啊!让我们再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齐读全诗) 你觉得这首诗哪一联最神奇?(生答后)老师觉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这一联绝对最神奇。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一联绝对,神奇在哪里?(背景:抗元兵败,率残部由惶恐滩撤退,被俘后押经零丁洋时作了这首诗)生思考-讨论-交流:对仗工整。
巧妙借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惶恐不安的心情,惶恐不安的心情和孤苦伶仃的感觉正与地名暗合。
苏教版语文八上第9课《古诗四首》ppt课件2
整体感知
速读这首诗,找一找作者在这里写 了哪几个形象? 首联: 国、城(长安城),山河,草木
颔联: 花、鸟 颈联:
烽火、家书
尾联:白头( 代指诗人 )簪
首联所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 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 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 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 ,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 实在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 诗创造了气氛。同时描绘了一幅安史之 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读后让 人触景伤怀。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 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 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 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 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 第一种理解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触景生 情 第二种理解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 物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
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 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 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
在太平盛世, 赏花玩鸟是件赏心悦目的 事, 但是在战乱时, 花鸟反而令人触景伤情。
古 诗 四 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
世人对于杜甫还有其它哪几种称呼? 子美(字)、杜少陵、杜工部 为何称之为杜少陵?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古诗四首》课件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 课:《古诗
四首》课件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
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
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他的咏史诗和描写爱情的“无题”诗,影响很大。
比一比,看谁读得好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言绝句)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探究技巧○○○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语文课件:苏教版八年级上册9 古诗四首
3.首联中“破”“深”两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满目凄然 之景。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
画面,并解释诗句的含意。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 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 无法梳髻插簪。含意: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 国思家的情怀。
1.第一句中的“僵”和“卧”对表现陆游的爱国之心有什么作 用?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答案:“僵”“卧”说明陆游年事已高,早已不是为国效力的 年纪,但是他依然心怀国家,想为祖国尽一份力,表现了陆游
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答案: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
暗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破家亡 况的危苦 惶恐滩 零丁洋 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
4.诗歌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
解。 答案(示例):①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 捐躯的豪情壮志。②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 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③这两句 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 民族气节。
1.作者名片 作者 评价 作品 文天祥 朝代 抗金民族英雄 《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南宋
2.译文
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 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自古 以来谁能永远不死?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赤诚的心用来光照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安城
安史之乱
残破荒凉 杂草丛生
一个“破”字写出了使人触目惊心之景; 一个“深”字写出满目凄然之景。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此联历来有两种解释:(1).诗人因感时恨别 ,见花而流泪,闻鸟儿惊心;(2).以花鸟拟人, 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 你赞成哪种解释,为什么?
在太平盛世, 赏花玩鸟是件赏心悦目的 事, 但是在战乱时, 花鸟反而令人触景伤情 。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 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 。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
第一种理解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触景生情 第二种理解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 以上两种理解皆可,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
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课堂练习
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 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 情的语句
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 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 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 发念家悲愁的语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 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雾和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寒冷的水面,以及水边的沙滩。 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的很近。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 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解词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后主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 制作《玉树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 曲,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以此曲 为亡国之音。
抵( dǐ )—— 值得
Hale Waihona Puke 大哥哥,大姐姐, 我戴上眼镜仔看你 读书啊,别读错了字 呀!
搔(sāo )—— 用指甲挠
浑(hún) ——简直
胜(shèng)—— 能够承受
簪(zān )—— 一种束发的首饰
国破山河在, 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春
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树木。
城春草木深。 (忧国忧民 )
六朝故都建康(今江 苏南京)城中的秦淮 河一带,是著名的游 览胜地。晚唐诗人杜 牧夜泊秦淮,听到酒 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 流行的歌曲,不禁触 景生情,感慨万千, 写下此诗,以抒发心 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 愤。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诗人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表 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赏析
最后两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真正“不知 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从字面上看是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 种曲笔,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讽刺只 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 忧愤。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 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触景生情)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战火接连三个月没有停息,一封家书抵得 上万两黄金。 (思念家人 )
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叹息衰老 )
国破,草木深
和平年代
热闹繁华 人来人往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 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 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 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 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 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 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课堂练习
1、诗人通过写景和叙事渲染出一种凄凉暗淡气氛的 诗句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赏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写景——夜景 朦胧
冷寂
夜泊秦淮近酒家。 交代时间、地 点“近酒家” 引出下文“商 女”的出场。
《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 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
实用意是什么? 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 真正指责的是座中点歌的人,讽刺只 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 唐统治者。
泊秦淮 杜牧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 、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 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 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 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 为“小杜”。有《樊川文集》。
《泊秦淮》写作背景
古诗四首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 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杜甫,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杜少陵,世称 杜工部、杜拾遗,人称 “诗圣”。
代表作:《三吏》
《三别》
《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
一封薄薄的家书
万两黄金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 和眷念,家书是为报平安,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 康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家书抵万金”,也写出 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 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 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问题探讨
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望春望
杜甫 杜甫 国破山国河破在/山,河城/在春,草城木春深/草。木/深。 感时花感溅时泪/花,/溅恨泪别,鸟恨惊别心/鸟。/惊心。 烽火连烽三火月/连,/三家月书,抵家万书金/抵。/万金。 白头搔白更头短/搔,更浑短欲,不浑胜欲/簪不。胜簪。
▲读准下面的字, 并理解它的含义
溅(jiàn)—— 溅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