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临床肿瘤学-基本知识整理版
肿瘤学基础知识总结
1.肿瘤的概念,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在和外界的致瘤因子长期作用下,引起局部组织细胞遗传物质改变,伴随基因表达失常,呈现"自律性〞过度生长,并以遗传性方式产生子代细胞形成的新生物〔neoplasm 〕。
可以归结为:肿瘤是以分化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细胞过渡、自律性增生。
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小,一般与其发源的正常细胞相似。
恶性肿瘤细胞常有明显异型性:1〕瘤细胞多形性瘤细胞大,且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有时出现瘤巨细胞。
2〕瘤细胞核的多形性核大,核浆比例增大,核大小、形状不一,出现巨核、双核、多核或奇异形核,核染色质分布不均,核膜厚,核仁肥大,数目多,核分裂像增多,出现病理性核分裂。
3〕瘤细胞浆的改变核蛋白体增多,常呈嗜碱性。
细胞骨架〔微丝、微管、中间丝等〕的变化。
2.何谓肿瘤异质性?良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肿瘤中的肿瘤细胞并非均一群体,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增殖潜能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肿瘤细胞亚群,称为异质性(heterogeneity),异质性:肿瘤细胞在遗传学上是不稳定的,在其生长过程中,细胞之间不断进展着异质化,即细胞的遗传性、构造与功能上的差异变化,一些瘤细胞获得了更强的生存能力,一些则导致死亡或凋亡。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核分裂像无或稀少,无病理核分裂像 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 慢 快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动;后者每伴有浸润性生长继发改变很少发生坏死、出血 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等 转移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手术切除后,很少复发 手术切除等治疗后,常有复发 对机体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
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较大,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肿瘤学复习重点
肿瘤学复习重点肿瘤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肿瘤(癌症)起源、发展和治疗等方面的学科。
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肿瘤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学科,因为癌症是当今社会中一种严重且常见的疾病。
1. 癌症定义和类型癌症是指由体内细胞异常增殖和恶性转化形成的一类疾病。
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癌症可以分为许多类型,如乳腺癌、肺癌、肝癌等。
2. 癌症的病因癌症的病因极其复杂,与遗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
遗传突变、环境暴露和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3. 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包括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浸润性癌三个阶段。
了解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于早期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4. 癌症的诊断方法癌症的诊断通常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和恶性程度,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5. 癌症的治疗方式癌症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例如肿瘤类型、病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等。
6. 癌症的预防和早期筛查预防癌症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健康的饮食和体重等。
此外,早期筛查也可以帮助发现癌症病变,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
7. 肿瘤的分期和分级肿瘤的分期和分级对于确定治疗方案以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和扩散程度进行评估,而分级则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与分化程度进行评估。
8. 癌症的研究进展科学家们不断努力,致力于癌症的研究。
目前,分子靶向疗法和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为癌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9. 癌症的心理辅导和康复关怀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心理辅导和康复关怀是重要的支持方式,可以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
10. 癌症预后和复发癌症的预后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肿瘤类型、病期、分级和治疗效果等。
一些肿瘤可能会复发,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查。
临床肿瘤学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1.化疗药物常见分类: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类、微管蛋白抑制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激素类。
2.肿瘤细胞在分次照射中的反应变化(4R):肿瘤细胞反射损伤的修复(repair)、肿瘤细胞再增值(regeneration)、细胞周期再分布(redistribution)、乏氧细胞再氧合(reoxygenation)3、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4、化学治疗有各种不同的目的,即根治性化疗、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姑息性化疗和研究性化疗。
二、名词解释1.肿瘤的生物治疗:是指通过机体防御机制或生物制剂的作用以调节自身的生物学反应,从而抑制或消除肿瘤生长的治疗方式。
它包括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
2.原位癌:指的是黏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异性细胞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未发生间质浸润生长者。
如子宫颈鳞状细胞原位癌、腺原位癌等。
3.肿瘤标志物(TM):是指特征性地存在于恶性肿瘤细胞中或由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宿主对肿瘤反应产生的物质。
4.根治性手术:是指将肿瘤所在器官的大部分或全部连同其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
治愈性手术对上皮癌来说为根治术。
5.调强放疗:通过调整多个照射野内的强度可以得到高度适形的靶区三围剂量分布,能使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接受高剂量照射的体积显著减少,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或者在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前提下,增加靶区的剂量。
6.姑息性化疗:对某些癌症,如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胃癌等化疗的效果很差,对这些癌症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病例,仍为姑息性化疗,即只能达到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
7.肿瘤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转移是恶性肿瘤特征,癌以淋巴转移为主,肉瘤以血道转移为主。
8.上腔静脉压迫(阻塞)综合征(SVCS):是由于上腔静脉被转移性淋巴结压迫或右上肺原发性肺癌侵犯,或腔静脉内癌栓阻塞静脉回流引起。
肿瘤学相关知识点总结
肿瘤学相关知识点总结一、肿瘤的基本概念1. 肿瘤的定义:肿瘤是由体细胞发生恶性克隆增生所形成的肿块,它可以侵袭和破坏周围组织,也可以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导致身体各种功能异常甚至危及生命。
2. 肿瘤的分类:根据肿瘤的组织来源和组织特点,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其中,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周围组织破坏较小,不容易转移;恶性肿瘤则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生长快速,破坏周围组织和器官,严重危害健康。
3. 肿瘤的原因:肿瘤的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免疫功能等。
其中,吸烟、饮酒、不合理的饮食、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患肿瘤的风险。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1. 基因突变:肿瘤细胞的生长与信号转导通路有关,其中包括一系列特定的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通过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来调节细胞生长和增殖。
在肿瘤细胞中,这些信号通路经常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的无限增殖和生长。
2. DNA修复失效:正常细胞在遭受DNA损伤时,会触发一系列的修复机制来修复受损的DNA,以保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稳定的遗传信息。
然而,肿瘤细胞中这些DNA修复机制通常失效,导致DNA损伤的累积和肿瘤基因的突变。
3. 免疫逃避: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减少抗原的表达,抑制肿瘤相关抗原的处理和呈递,以及激活免疫抑制因子等方式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使肿瘤细胞得以生长和扩散。
三、肿瘤的分子生物学1. 肿瘤抑制基因:肿瘤抑制基因是一类对细胞生长和增殖有抑制作用的基因,包括P53、Rb、BRCA1等,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抑制细胞的恶性转化。
然而,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或功能丧失时,会导致细胞失控增殖,从而成为癌细胞。
2. 肿瘤激活基因:肿瘤激活基因是一类对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移动有促进作用的基因,包括MYC、RAS、HER2等。
这些基因的异常活化和表达通常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3. 肿瘤体细胞系:肿瘤体细胞系是指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出的、可以在体外永久增殖的细胞群。
临床肿瘤学概论
临床肿瘤学概论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临床肿瘤学作为专门研究和医治肿瘤的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肿瘤的定义、发病原因、分类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概述临床肿瘤学相关内容。
一、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指由机体正常组织细胞发生不受控制的异常增殖所形成的一种新生物体。
其特征是无论在生理情况下还是在病理情况下,肿瘤细胞能够不断繁殖、生长和扩散,而且对机体其他器官产生不良影响。
二、肿瘤的发病原因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
遗传因素可导致个体易患某些特定肿瘤,如乳腺癌、结肠癌等。
环境污染、致癌物质的接触、高温、大剂量辐射等均可增加肿瘤发生风险。
此外,饮食、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也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肿瘤的分类根据肿瘤组织类型和生长方式,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局限性生长,一般不会扩散至周围组织和远处器官。
恶性肿瘤则生长迅速,可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甚至远处器官的转移。
根据肿瘤组织起源的不同,肿瘤可分为上皮性、间叶性和淋巴组织源性肿瘤。
上皮性肿瘤来源于上皮组织,如肝细胞癌、乳腺癌等;间叶性肿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如骨肉瘤、纤维肉瘤等;淋巴组织源性肿瘤来源于淋巴组织,如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四、临床诊断肿瘤的临床诊断主要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手段来确定。
病史询问能够了解患者的症状、疾病家族史以及暴露于致癌因素的情况。
体格检查可以触摸肿块、观察皮肤和黏膜变化等,以发现肿瘤可能存在的部位和病灶特征。
辅助检查包括常规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肿瘤信息,有助于临床诊断。
五、临床治疗临床治疗肿瘤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多种方式。
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以达到治疗目的。
放射治疗则采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部位,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化学治疗利用药物干扰肿瘤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以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肿瘤学临床知识点总结
肿瘤学临床知识点总结肿瘤学是研究肿瘤的形态学、病因、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肿瘤是由于细胞的遗传变异、生长调控失常和免疫调节异常而发生的一类疾病。
它与许多其他临床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内科学、外科学、放射学、病理学、放射治疗学、分子生物学等。
因此,对肿瘤学的临床知识点的掌握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肿瘤的分类根据组织学类型,肿瘤可分为上皮性肿瘤和间叶性肿瘤两大类;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原发肿瘤和转移性肿瘤;根据生长方式,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1.上皮性肿瘤上皮性肿瘤是由上皮组织恶性增殖而形成的肿瘤。
常见的上皮性肿瘤有肺癌、胃癌、乳腺癌、肝癌等。
2.间叶性肿瘤间叶性肿瘤是由结缔组织恶性增殖而形成的肿瘤。
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恶性淋巴瘤、骨肉瘤、软组织肉瘤等。
3.原发肿瘤原发肿瘤是最初发生在某一器官或组织中的肿瘤。
4.转移性肿瘤转移性肿瘤是由于原发肿瘤细胞转移到其他器官或组织而形成的继发性肿瘤。
5.良性肿瘤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不会对身体造成重大危害。
6.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可以侵袭周围组织,并具有转移性,极大地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二、肿瘤的病因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免疫异常、营养不良、生活方式等。
遗传因素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肿瘤可以遗传给后代;环境因素中的化学物质、放射线、病毒感染等也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肿瘤的发病特点肿瘤的发病特点主要包括:1.隐匿性肿瘤的发病过程通常是缓慢的,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易被忽视。
2.侵袭性恶性肿瘤具有侵袭周围组织的能力,可通过血管、淋巴管或直接蔓延至邻近组织。
3.转移性恶性肿瘤往往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器官,形成转移灶。
4.复杂性肿瘤的发病过程及相关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个领域。
四、肿瘤的临床表现肿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位置、体积、侵犯范围、生长速度、转移程度等因素有关。
临床肿瘤学知识点
临床肿瘤学知识点
肿瘤是什么?肿瘤是一种由体内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组织肿块,其
生长和扩散往往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两种类型。
在临床肿瘤学中,重点研究恶性肿瘤,即癌症,旨在挖掘
治疗和预防癌症的有效方法。
以下是临床肿瘤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癌症的发病机制:癌症的发病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步骤
的过程。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病毒感染等都可能导致细
胞基因突变和异常增殖,最终形成癌症。
2. 癌症的诊断:临床肿瘤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准确诊断各类癌症。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体征观察、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病理学检查(如组织活检)、血液学检查等。
3. 癌症的治疗:治疗癌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个体化治疗是当前癌症治疗的一
个重要趋势,力求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表型特征,精准选择最佳治疗
方案。
4. 癌症的预防:预防癌症是临床肿瘤学的另一大重点。
通过健康生
活方式、规范饮食、定期体检、避免致癌物质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
癌症的发病率。
5. 癌症的研究与前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肿瘤学领域也在
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如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肿瘤免疫治疗的开发等,为癌症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掌握扎实的肿瘤学知识,不断学习更新的研究成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肿瘤学挑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肿瘤学复习重点
肿瘤学复习重点肿瘤学作为一门深入探讨人类疾病——肿瘤的科学,无论是在医学理论还是在临床实践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下内容将作为肿瘤学复习的重点进行梳理,并尽可能清晰全面地展现出肿瘤学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
一、肿瘤的基本概念肿瘤,也称为新生物,是指人体内细胞恶性无规律增生形成的生物。
肿瘤一般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良性肿瘤增长的速度相对缓慢,不侵犯周围的正常组织,也不到远处转移。
而恶性肿瘤,我们常说的癌症,则生长迅速,有侵犯和转移的可能。
二、肿瘤发生的基本机理细胞的恶性转化是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一般认为涉及了启动、促进、进展三个阶段。
启动阶段是细胞基因突变的阶段,这个阶段完成后,虽然细胞表现出了异常,但是并不代表一定会发展为肿瘤。
促进阶段,则是细胞的异常持续增多,但在此阶段停止刺激,尚可以恢复正常。
进展阶段,也就是恶性转变阶段,此时肿瘤的恶性特征开始出现。
三、肿瘤的临床表现肿瘤的临床表现可以非常多样,这取决于肿瘤的类型、位置和生长的速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肿瘤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是非特异性的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相应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
例如,肺癌可能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肠癌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慢性腹痛等症状。
四、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的诊断一般包括影像学诊断、病理诊断和细胞学诊断。
影像学诊断,如CT、MRI等可以直观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等信息。
通过病理诊断,不仅可以确诊肿瘤的性质,还可以评估肿瘤的分级和分化程度。
鉴别诊断的目的是将肿瘤与其他可能的疾病进行区分,如将肺癌与肺结核、肺炎、肺纤维化等疾病区分开。
五、肿瘤的治疗肿瘤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手术、放射疗法、化疗、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等。
这些治疗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分期和病人的整体状况等因素。
例如,对于分期早的固体肿瘤,一般优先考虑手术切除;而对于全身广泛转移的疾病,则一般需要用药物治疗,如化疗或靶向治疗。
肿瘤临床知识点归纳总结
肿瘤临床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肿瘤基础知识1. 肿瘤的定义和分类2. 肿瘤的发病机制3. 肿瘤的临床表现4. 肿瘤的诊断方法5. 肿瘤的治疗原则肿瘤是一种由体内细胞异常增长形成的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组织或器官,一般根据组织类型和生物学行为进行分类,常见的肿瘤有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
肿瘤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血管生成异常等多个方面。
肿瘤的临床表现根据部位和病情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肿块、疼痛、压痛、出血、贫血、体重减轻、恶病质等。
肿瘤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手段。
肿瘤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多种方法。
二、肿瘤的常见类型1. 非小细胞肺癌2. 乳腺癌3. 胃癌4. 肝癌5. 结直肠癌6. 胰腺癌7. 膀胱癌8. 淋巴瘤9. 白血病10. 前列腺癌11. 子宫颈癌12. 卵巢癌13. 脑瘤14. 甲状腺癌15. 骨肉瘤肿瘤是一种多种多样的疾病,根据发病位置和组织类型的不同,肿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肿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膀胱癌、淋巴瘤、白血病、前列腺癌、子宫颈癌、卵巢癌、脑瘤、甲状腺癌、骨肉瘤等。
三、肿瘤的治疗方法1. 手术治疗2. 放射治疗3. 化学治疗4. 靶向治疗5. 免疫治疗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
手术治疗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来治疗肿瘤。
放射治疗利用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来治疗肿瘤。
化学治疗是通过给药来杀灭肿瘤细胞来治疗肿瘤。
靶向治疗是通过靶向药物干预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来治疗肿瘤。
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治疗肿瘤。
四、肿瘤的并发症及处理1. 恶病质2. 贫血3. 出血4. 淋巴水肿5. 神经损害6. 癌性疼痛7. 癌性压痛肿瘤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恶病质、贫血、出血、淋巴水肿、神经损害、癌性疼痛和癌性压痛等。
肿瘤临床知识点总结大全
肿瘤临床知识点总结大全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肿瘤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肿瘤临床知识点仍然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肿瘤临床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掌握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一、肿瘤的分类1.按病理学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2.按组织来源分类:上皮性肿瘤、间叶性肿瘤、间质性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3.按传播途径分类:原发肿瘤和转移性肿瘤二、肿瘤的临床表现1.早期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消瘦、食欲不振、发热、盗汗等。
2.进展期症状:视肿瘤类型和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血尿、便血等。
3.全身症状:肿瘤常常会导致全身症状,如贫血、疲劳、体重下降等。
三、肿瘤的诊断1.临床检查:包括肿瘤部位的体格检查和局部受累表现。
2.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3.病理学检查:包括肿瘤活检和细胞学检查等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学、生化学、肿瘤标志物等可以帮助评估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四、肿瘤的治疗1.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诊断的肿瘤,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2.化疗治疗:对于晚期或者转移性肿瘤,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3.放疗治疗:对于某些肿瘤,如头颈部肿瘤、乳腺癌等,放疗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4.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的特定分子靶点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5.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6.介入治疗:包括消融术、介入栓塞等可以有效缓解某些部位的肿瘤症状。
五、肿瘤的预后1.良性肿瘤:一般预后良好,手术治疗后多数可以根治。
2.恶性肿瘤:预后较差,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六、肿瘤的并发症1.恶性肿瘤:随着肿瘤的发展,常会出现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2.化疗放疗: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
肿瘤学 基础知识总结
1.肿瘤得概念,肿瘤细胞得形态学特点、肿瘤(tum or)就是机体在各种内在与外界得致瘤因子长期作用下,引起局部组织细胞遗传物质改变,伴随基因表达失常,呈现“自律性”过度生长,并以遗传性方式产生子代细胞形成得新生物(n eoplasm)。
可以归结为:肿瘤就是以分化障碍为特征得遗传性细胞过渡、自律性增生。
良性肿瘤细胞得异型性小,一般与其发源得正常细胞相似。
恶性肿瘤细胞常有明显异型性:1)瘤细胞多形性瘤细胞大,且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有时出现瘤巨细胞、2)瘤细胞核得多形性核大,核浆比例增大,核大小、形状不一,出现巨核、双核、多核或奇异形核,核染色质分布不均,核膜厚,核仁肥大,数目多,核分裂像增多,出现病理性核分裂。
3)瘤细胞浆得改变核蛋白体增多,常呈嗜碱性。
细胞骨架(微丝、微管、中间丝等)得变化。
2。
何谓肿瘤异质性?良恶性肿瘤得主要区别?肿瘤中得肿瘤细胞并非均一群体,细胞得分化程度与增殖潜能存在差异,形成不同得肿瘤细胞亚群,称为异质性(he terog en eity),异质性:肿瘤细胞在遗传学上就是不稳定得,在其生长过程中,细胞之间不断进行着异质化,即细胞得遗传性、结构与功能上得差异变化,一些瘤细胞获得了更强得生存能力,一些则导致死亡或凋亡。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得区别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 核分裂像无或稀少,无病理核分裂像 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 生长速度 慢 快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 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动;后者每伴有浸润性生长继发改变很少发生坏死、出血 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等 转移不转移 常有转移 复发 手术切除后,很少复发 手术切除等治疗后,常有复发对机体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
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较大,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与转移处得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肿瘤学基础知识
肿瘤学基础知识肿瘤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涉及到研究和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以及治疗等多个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肿瘤学的基础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肿瘤。
一、什么是肿瘤肿瘤是指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和增殖形成的异常组织。
它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包括皮肤、器官和组织。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类型。
良性肿瘤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而恶性肿瘤则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二、肿瘤的发生原因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肿瘤的形成。
其中,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对肿瘤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常见的肿瘤相关的因素包括吸烟、饮食习惯、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病毒感染以及遗传突变等。
三、肿瘤的诊断方法肿瘤的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
目前常用的肿瘤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组织活检等。
临床检查通常包括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扫描和MRI等可以提供关于肿瘤的详细信息。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的肿瘤标志物来辅助肿瘤的诊断。
组织活检则需要采集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级。
四、肿瘤治疗方法治疗肿瘤的方法多种多样,具体的治疗方案会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手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肿瘤的切除。
放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通常用于局部晚期肿瘤的治疗。
化疗使用药物来杀灭癌细胞,可以通过血流系统抵达全身各个部位。
靶向治疗是利用特定的药物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机制。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
五、肿瘤的预防和健康管理预防肿瘤的发生对于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戒烟、健康饮食、定期锻炼、避免过度暴露于致癌物质以及接种相关疫苗等。
临床肿瘤学知识点总结
临床肿瘤学知识点总结概述肿瘤是一种细胞异态增殖疾病,是机体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异常,以及细胞的恶性变性所致的病变。
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具有组织学异质性、生物学恶性和浸润性及代谢异常等特点。
在临床上,肿瘤被称为癌症,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肿瘤发生的机制肿瘤的发生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改变。
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序列发生变异或改变,导致基因功能异常。
而表观遗传学改变则指的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方式影响基因的表达。
这些机制使正常细胞变异为肿瘤细胞,不受体内调控,导致异常增殖和浸润。
二、肿瘤的病理生理学表现1. 细胞增殖异常:肿瘤细胞呈现不受体内调控的异常增殖,形成肿瘤。
2. 细胞浸润能力强: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浸润性和转移性,能够侵入周围组织及远处器官。
3. 细胞代谢异常:肿瘤细胞的代谢异常导致细胞内各种生化过程紊乱,影响机体的代谢平衡。
4. 细胞组织学异质性:肿瘤组织结构混乱,细胞形态不规则,内含异型增生细胞。
5. 免疫抑制:肿瘤细胞通过多种途径来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杀伤。
6. 造血功能异常:恶性肿瘤可侵犯骨髓,影响造血功能,导致贫血、出血和感染等相关并发症。
三、肿瘤的分类根据肿瘤组织的特征、生长部位和功能活动的不同,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局限性生长,无转移特性。
而恶性肿瘤则具有侵袭周围组织的特性,容易发生转移。
1. 按照组织来源分类:(1)上皮组织肿瘤:如癌肿、腺癌等。
(2)间叶组织肿瘤:如纤维组织肉瘤、脂肪肉瘤等。
(3)结缔组织肿瘤:如骨肉瘤、滑膜肉瘤等。
(4)淋巴组织肿瘤: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2. 按照部位分类:(1)原发性肿瘤:即肿瘤首次出现的部位。
(2)继发性肿瘤:即由原发性肿瘤转移至其他器官形成的继发性肿瘤。
3. 按照功能分类:(1)内分泌肿瘤:主要是指引起内分泌功能异常的肿瘤,如甲状腺肿瘤、垂体肿瘤等。
2肿瘤学基础
第二篇临床肿瘤学基础第一章肿瘤学基础第一节肿瘤流行病学一、基本概念(一)定义:肿瘤流行病学是研究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流行原因和预防措施的一门学科。
(二)任务:掌握癌情,探讨肿瘤的病因,预防肿瘤发生的措施以及考核肿瘤预防措施的效果。
(三)研究对象:以群体为对象,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立足于总体,即观察的对象不仅限于临床的显性肿瘤患者,隐性患者,还包括处于癌前状态的患者(四)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从流行病学研究的性质来分,大致可分为:描述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生态学研究等方法。
分析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有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方法。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有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等方法。
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等。
(五)肿瘤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来源:1、肿瘤的登记报告主要包括以人群或医院为基础的登记报告,是掌握肿瘤发病,死亡动态的一种基本方法。
2、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对既往居民死亡及死亡原因的调查.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关于较大地区内居民的死亡情况和死因全貌的资料,尤其对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有很大的帮助。
3、肿瘤患病情况调查反映该地区恶性肿瘤发病水平和分布的特点4、肿瘤病理资料在既无登记报告资料又无肿瘤普查资料时,病理诊断材料有时可提供有用线索(六)恶性肿瘤负担的描述指标1、肿瘤发病率是指一定时间内,某特定人群中某种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
恶性肿瘤一般以年为时间单位,常以10万分率来表示。
一定时期某人群某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肿瘤发病率= X 100000/10万同期暴露人口数2、肿瘤患病率也称为现患率、流行率。
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种肿瘤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特定时期某人群某恶性肿瘤新旧病例数肿瘤患病率= X 100000/10万同期观察人口数两个的区别:(1)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种肿瘤的新旧病例数,而发病率的分子为一定时间内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肿瘤学第一章绪论1.新生物(neoplasm)/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恶性疾患(malignancy):繁殖一切恶性细胞增生性疾病,包括各种恶性肿瘤及白血病。
3.癌(carcinoma):从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4.肉瘤(sarcoma):间胚叶或结缔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5.癌症(cancer):泛指所有恶性肿瘤,包括癌、肉瘤和白血病。
6.临床肿瘤学(clinical oncology):专门研究人类肿瘤的临床规律特别是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学科。
第二章肿瘤流行病学1.恶性肿瘤死亡率:某年某地恶性肿瘤死亡人数/该地区同年平均人口数*10万2.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的优缺点前瞻性研究的优点:直接获取暴露资料,可靠性高。
缺点:观察人群大,随访时间长,研究花费大。
回顾性研究的优点:随访相对时间段,花费相对低,可较快完成。
缺点:质量取决于记录资料的准确性。
3.三级预防的内容、肿瘤的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针对肿瘤的病因、致病因素、发病危险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
1)改变不良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2)合理营养膳食结构3)研究、鉴定环境中致促癌物 4)建立疫苗接种和化学预防方法(2)二级预防(三早):指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筛查(3)三级预防(康复、姑息止痛):指的使提高肿瘤治愈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1)提供规范化治疗方案和康复指导 2)进行心理、生理、营养和锻炼指导3)对晚期患者开展姑息和止痛疗法第三章肿瘤病因学1.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能引起人或动物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2.直接致癌物:这类化学物质进入体内后能与体内细胞互相作用,不需要经过代谢就能诱导正常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3.间接致癌物:这类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需要经体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化,变成化学性质活泼的形式方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4.促癌物或肿瘤促进剂(tumor promoting agent):单独作用于机体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物质。
5.化学致癌物的种类及共同特点按作用方式分: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肿瘤促进剂)按与人类的关系分: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按是否引起基因突变分: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共同特点:引起人或动物肿瘤形成(?)5.电离辐射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主要包括以短波和高频为特征的电磁波的辐射以及电子、质子、中子、α粒子等的辐射。
电离辐射对生物靶损伤的机制主要是产生电离,形成自由基。
自由基的性质非常活泼,可以破坏正常分子结构而使生物靶受伤。
DNA是电离辐射的重要生物靶,所造成的损伤主要是单链断裂及碱基结构改变,导致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的形成直接影响结构基因在组内的正常序列或造成基因片段的丢失或重排,甚至可能改变基因的调控机制。
6.试述与人类肿瘤发病相关的致瘤性病毒、机制和相关疾病(1)致瘤性DNA病毒:①EB病毒EBV: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NPC。
潜伏膜蛋白(LMP1)基因转染PHEK-1细胞(一种非致癌的、角化的、永生的上皮细胞),使其由原来的扁平、多角形转变成束梭形、多层生长的细胞,在鼻咽上皮癌变早起起重要作用,使其分化成熟障碍,在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NPC。
②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原发性肝细胞癌HBV:HBV基因整合进肝细胞基因组,可能导致肝细胞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丢失和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的突变。
慢性HBV感染导致持续的肝脏慢性炎症,肝细胞坏死、再生和肝脏纤维化,在此过程中肝细胞基因的突变逐渐累积,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HCV:HCV感染后不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主要通过引起机体慢性免疫反应,间接损伤肝细胞。
HCV核心蛋白能够作用多条细胞生长的信号转导途径,影响细胞增殖调控,在致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人类宫颈癌E6和E7是HPV的癌基因,E6 和E7能够使分化的上皮细胞保持在DNA复制状态;可以与P53、RB结合,导致这两种重要的抑癌基因蛋白产物失活或降解;E6蛋白抑制DNA修复酶活性;E7蛋白破坏中心体,使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出现异常。
在上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鳞状上皮细胞增殖生长失控,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2)致瘤性RNA病毒: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人类T细胞白血病HTLV本身不携带癌基因,但编码两个反式调节蛋白Tax及Rex,Tax可以结合MEKK1蛋白激酶,活化NF-κB,破坏DNA修复系统。
7.试述致癌药物机理,并举例说明致癌药物中最主要的一类为具有烷化作用的抗癌药,理论上烷化作用能够引起基因和染色体突变,因而可以导致第二种癌症。
最常见的是白血病化疗后所致的膀胱癌。
8.基因突变的类型及检测方法第四章肿瘤病理学1.转移(metastasis):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沿淋巴管,血管,体腔到达与原发瘤不相连的部位,并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
2.瘤样病变(tunor-like conditions):非肿瘤细胞增生所形成的瘤样肿块,往往与炎症刺激有关,为自限性生长,但切除不彻底亦可复发,少数可发展为恶性。
3.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tumor):指在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上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更倾向于发展位恶性。
例如:鼻腔、鼻窦的内翻性乳头状瘤卵巢的各种表面上皮-间质肿瘤软组织的韧带样型纤维瘤病4.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某些病变虽然本身不是恶性肿瘤,但是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潜在的可能性。
5.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指黏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异型细胞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未发生间质浸润生长者。
6.错构瘤(hamartoma):指某一器官内原有组织或细胞局灶性增生并紊乱组合构成的良性肿瘤。
7.迷离瘤(choristoma):指组织异位形成的肿块。
8.息肉(polypi):从表皮或粘膜表面突出的肉眼可见的结节或肿块。
9.常见的癌前病变:大肠腺瘤,慢性子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黏膜白斑10.良恶性肿瘤的病理学区别11.恶性肿瘤常见的扩散与转移途径有哪些癌:淋巴道转移为主肉瘤:血道转移为主12.试述肿瘤的病理分类及命名原则。
病理分类:肿瘤的性质(良性、交界性、恶性)肿瘤的分化方向(上皮性、间叶性、神经性、淋巴造血组织、其他组织如胎盘、生殖细胞及三胚叶组织)命名原则:同分类原则相似13.肿瘤病理诊断的目标和任务(1)为诊断提供依据,是众多诊断方法中最可靠的1)明确病变性质(是否肿瘤)2)判断肿瘤良恶性3)明确病变的组织学分类、分期和分级4)明确病变的分子学改变和生物标记物(2)为治疗提供依据5)是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6)分析疗效的基础(3)有助于判断预后,确定有无复发和转移,进行死因分析14.冰冻切片的作用(1)用于术前未能诊断、术中需要了解病变性质以确定治疗方案(2)术中需明确病变侵犯范围以决定手术切缘(3)了解肿瘤外的一些病变是否肿瘤转移(4)证明有无创伤正常组织(5)证实活检已取到肿瘤组织15.免疫组化的作用(1)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3)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分类(4)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5)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16.肿瘤活检的目的①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对肿瘤进行分类,分级,做出诊断②估计病变的大小、范围、浸润情况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③了解肿瘤有无转移④指导临床方案的选择⑤若肿瘤为良性,则切除活检可达到治疗的目的17.肿瘤发生过程中的基因突变①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染色体异常(费城染色体)②胃肠道间质瘤的c-Kit基因突变③滤泡性淋巴瘤的bcl-2基因重排④85%的Ewing家族肉瘤有t(11;22)(q24;q12)染色体异位⑤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据出现不同的染色体异位可分类为多个有不同临床表现与预后的亚型18.恶性肿瘤血道转移最常见的靶器官有:肝、肺、骨、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19.肿瘤多步骤转移基本过程20.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特征第五章肿瘤影像学检查1.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利用光子符合采集方法,探测11C、13N、15O、18F等正电子核素发生湮灭辐射所产生的一对511keV光子,然后进行计算机再成像,以便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代谢和功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疾病。
2.肿瘤的代谢显像:肿瘤和正常组织在物质代谢上存在着差异,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18F、150、13N、11C等标记的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产物或底物,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前体,乏氧标志物,受体配基,特异表达基因的酶底修饰底物等,将这些放射性物质注入体内,进行PET显像,可以准确灵敏地定量分析肿瘤的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DNA复制增殖及受体分布等。
3.介入性超声:在实时超声的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抽吸、插管、注药、或治疗等操作,无须手术,达到与之相媲美的效果。
4.CT增强扫描:通过注射对比剂增加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来显像的方法。
5.立体定向技术:通过对病人安装立体定向框架,经CT或MRI准确定位颅内病变,使用各种特殊的手术器械对脑内各种疾病进行治疗的手术方式。
6.前哨淋巴结(sentinel node):肿瘤淋巴引流区域的第一站淋巴结。
7.前哨淋巴结的意义:受侵与否对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价值。
8.肿瘤影像学的应用:1)筛选 2)诊断 3)定位 4)TNM分期5)疗效判断 6)随访 7)复发检测 8)介入策略9.试述PET肿瘤代谢显像的机制和作用机制:PET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是基于示踪原理。
肿瘤和正常组织在物质代谢上存在着差异,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18F、150、13N、11C等标记的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产物或底物,蛋白质合成代谢的前体,乏氧标志物,受体配基,特异表达基因的酶底修饰底物等,引入机体后在病灶内聚集,经PET显像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数量及示踪剂分布,属于肿瘤阳性显像,突出病灶。
作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临床分期、疗效观察、监测复发及转移、寻找恶性肿瘤并发灶、应用于放疗计划、预测放疗效果、为适形调强放疗局部计量的确定提供依据等。
10.影像诊断学的作用第六章肿瘤临床诊断与标志物检查1.肿瘤伴随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副癌综合征/肿瘤远隔效应: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除了肿瘤原发或转移引起外,由肿瘤产生的异常生物学活性物质引起患者的全身临床表现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