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三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教材是死的,不能随便更换。

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能。

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导,吸取同行体会。

这里由作者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篇1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何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一)向心力1.向心力的概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遭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遭到的协力是什么?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协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协力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摸索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遭到的指向圆心的协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觉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遭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大家动手实验并料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动手体验并料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知道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换电压的装置.2、知道互感现象,知道变压器的工作原理.3、掌控理想变压器工作规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4、知道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运用它分析解决基本问题.5、知道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能用变压器的功率关系解决简单的变压器的电流关系问题.6、知道在远距离输电时,利用变压器可以大大着落传输线路的电能消耗的原因.7、知道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变压器.二、能力目标1、通过视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物理视察能力和正确读数的习惯.2、从变压器工作规律得出进程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及总结概括能力.3、从理想变压器概念引入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和建立的意义.三、情感目标1、通过原副线圈的匝数与绕线线径关系中体会物理学中的__、统一美.2、让学生充分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__及辩__统一思想.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1、在学习本章之前,第一应明确的是,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变电流电压的.变压器不能改变恒定电流的电压.互感现象是变压器工作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电磁感应的基础上知道互感现象.这里的关键是明白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穿过它们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时刻都是相同的.因此,其中的感应电动势之比只与匝数有关.这样原、副线圈的匝数不同,就可以改变电压了.2、在分析变压器的原理时,课本中提到了次级线圈对于负载来讲,相当于一个交换电源一样情形下,忽视变压器的磁漏,认为穿过原线圈每一匝的磁通量与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总是相等的.这两个条件,都是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内容.利用课本中的这些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第一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变压器原理,原线圈上加上交变流电后,铁心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在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则副线圈相当于交换电源对外供电.在这个进程中,如果从能量角度分析,可以看成是电能(原线圈中的交变电流)转换成磁场能(铁心中的变化磁场),磁场能又转换成电能(副线圈对外输出电流).所以,变压器是一个传递能量的装置.如果不计它的缺失,则变压器在工作中只传递能量不消耗能量.要使学生明白,理想变压器是忽视了变压器中的能量消耗,它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相等,这样才得出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式.在解决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时,这一点特别重要.当然,在初学时,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不做统一要求,不必急于去分析这类问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3、学生对变压器原理和变压器中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的关系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认真讨论章后习题,对学生澄清认识会有所帮助.4、变压器的电压公式是直接给出的.课本中利用原、副线圈的匝数关系,说明了什么是升压变压器和什么是降压变压器,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记住电压关系公式.利用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和输人功率相等的关系,得到了i1i2=u1u2.建议教师做好用输出负载调解输入功率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视察,当负载端接入的灯泡逐渐增多时,原、副线圈上的电压基本上不产生变化,原线圈中的电流逐渐增大,副线圈中的电流也逐渐增大.5、介绍几种常见的变压器,是让学生能见到真实的变压器的外型和了解变压器的实际构造.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找一些变压器的给学生看一看.变压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运用.课本中介绍了一些,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形向学生进行介绍,或看挂图、照片、实物,或参观,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6、电能的输送,定__地说明了在远距离输送电能时,采取变压器进行高压输电可以大大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缺失.这里重点描写了输电线上的电流大小与造成的电热缺失的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知道采取高压输电的必要__.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规律.2、难点:(l)知道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交变电压.(2)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3)掌控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3、疑点:变压器铁心是否带电即如何将电能从原线圈传输出到副线圈.4、解决办法:(l)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变压器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规律.(2)通过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通过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间的关系.(3)通过运用变压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知道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高一物理人教版教案篇3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进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视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控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5篇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5篇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5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4.了解弹性势能.二、重点难点:1.重力势能以及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2.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三、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分析推理、讲授讨论.四、教具:轻重不同的重锤一个、木桩、沙箱、橡皮筋.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大家知道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能来发电的呢?学习这节课后,我们将会了解这个问题。

通过前面对功和能的关系的学习,我们知道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具有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演示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木桩打进沙箱中,说明重锤对木桩做了功,举高的重锤具有能量。

我们把重锤由于被学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本节课将学习重力势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1:演示由质量不同的重锤从相同高度落下,木桩被打进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质量越大的重锤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演示实验2:演示用同一重锤从不同高度落下,木桩被打进沙箱的深度不同,引导学生得出:重锤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怎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呢?把一个物体举高,要克服重力做功,同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

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重力做功,同时重力势力能减小。

可见重力势能跟重力做功有密切关系。

如图1所示,设一个质量为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下落到高度为h2的B 点,重力所做的功为:WG=gΔh=gh1-gh2我们可以看出WG等于gh这个量的变化。

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1.重力势能1定义: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重力势能的计算式:EP=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高度的乘积。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2.对EP=gh的理解:1式中h应为物体重心的高度。

物理教案高中必修三

物理教案高中必修三

物理教案高中必修三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个实验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电磁感应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什么是电磁
感应?它有什么应用?”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的强度发生改变时,会产生感应电流。

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导体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

3. 洛伦兹力的方向规则: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三、公式推导与计算(20分钟)
1. 计算感应电动势: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进行计算。

2. 计算感应电流:应用欧姆定律和洛伦兹力规律进行计算。

四、实验与探究(15分钟)
设置实验,让学生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并用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感应电动势的测量、感应电流的探究等。

五、应用拓展(10分钟)
讨论电磁感应在电磁感应加热、电磁感应制动等方面的应用,并展示相关实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电磁感应技术的应用效率和效果。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评价自己对电磁感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电磁感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上仅为参考范本,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三

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三

高中物理教案必修三
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的波动性理论
2. 能够理解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3. 能够应用光的波动性理论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光的波动性理论
2. 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教学难点:
1. 光的波动性理论的深入理解
2. 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必修三》
2. 实验仪器:干涉仪、衍射仪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波动性理论。

二、讲解
1. 光的波动性理论:介绍光的波动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光的波长、频率等。

2. 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讲解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的产生原理和表现形式。

三、实验操作
1. 使用干涉仪进行干涉实验,观察干涉条纹的产生。

2. 使用衍射仪进行衍射实验,观察衍射图样的产生。

四、讨论
与学生讨论光的波动性理论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波动性对于光学仪器的设计和应用的重要性。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的波动性理论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解答习题、实验报告等,巩固学生对光的波动性理论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光的波动性理论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观察和分析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光的波动性理论,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光电效应-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19版)教案

2光电效应-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19版)教案

2 光电效应-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电效应的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现象2.掌握光电效应中电子最大的动能的计算方法和组成光电效应电路的元器件的功能3.深刻认识光电效应实验对探究电子运动规律和量子物理理论的重要意义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光电效应电路的组成和性质2.教学难点:如何深入理解量子物理学在解释光电效应中电子运动规律和实验中的应用三、教学内容1. 光-电子性质的初探在物理学上,我们知道光和电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而光-电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关。

在光线作用下,物质能够发射出电子,这一现象就被称为光电效应。

2. 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为了直观地展示光电效应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将光线照射在具有光电效应性质的物质上,然后用电压表来测量电子从物质表面飞出时的电压。

通过实验观察与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光电效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电流与光强成正比2.光的颜色对电压的影响3.辐射光强对电压的影响4.固定光强时,阴极的材料对电压的影响3. 光电效应的基本物理概念在光电效应的实验过程中,其表现与光的颜色、光线的强度等因素均有关系,我们需要运用物理学的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

4. 组成光电效应电路的元器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到一些元器件共同组成光电效应电路。

这些元器件包括电源、半导体光电元件和电子示波器等。

5. 计算光电效应中电子最大的动能在光电效应实验过程中,需要对电子运动规律进行计算分析。

其中,最重要的是计算光电效应中电子最大的动能,这个动能可以反映出光电效应的特性。

四、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例如:1.利用教学动画和视频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2.常规性的练习题和实验课的设计和讲解3.借助量子物理学原理进行深度的探究通过以上教育手段的融合,可以让光电效应的知识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光电效应的知识和应用。

高中物理必修3第四节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3第四节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3第四节教案
【教学内容】: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波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波的传播规律;
3. 能够区分机械波和电磁波。

【教学重点】:
1. 波的定义和分类;
2. 波的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
1. 区分机械波和电磁波。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弹簧振子、弦波生成器、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引发学生对波动的兴趣,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讲解(10分钟)
1. 波的定义和分类;
2. 波的传播规律。

三、实验(15分钟)
1. 利用弹簧振子和弦波生成器展示机械波的传播规律;
2. 利用示波器展示电磁波的传播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机械波和电磁波的区别和联系。

五、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波的定义和传播规律。

【板书设计】:
波的性质
1. 定义和分类
2. 传播规律
3. 机械波 vs 电磁波
【作业布置】:
预习下节课内容,并完成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展示和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全面认识了波的性质,达到了教学目标。

希望学生能在课后加强复习,深化对波的理解。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三《光学和原子物理学》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三《光学和原子物理学》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三《光学和原子物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基本性质和光的传播规律;2. 掌握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和干涉等光学现象的解释;3. 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4. 熟悉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变换;5. 能够应用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光的基本性质1.1 光的传播方式1.2 光的速度和光的波动性质1.3 光的直线传播和独立性原理2. 光的反射和折射2.1 光的反射定律2.2 理想平面镜成像规律2.3 光的折射定律2.4 厚透镜和薄透镜成像规律3. 光的衍射和干涉3.1 色散和光的分光现象3.2 衍射的条件和衍射的应用3.3 干涉的条件和干涉的应用4. 光的偏振4.1 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光的特性4.2 偏光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5. 原子结构和原子物理学5.1 原子结构的发展5.2 物质的稳定性和微观结构5.3 原子中的粒子和电子能级6. 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变换6.1 原子核的组成和尺度6.2 放射性现象和核反应6.3 放射性计量和辐射应用三、教学重点1.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2. 光的衍射和干涉的条件和应用;3. 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光的特性;4. 原子结构和原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5. 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变换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建立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实验法: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光学现象和原子物理学的理解;3. 讨论法: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光学和原子物理学中的问题;4. 归纳法:总结和归纳光学和原子物理学中的规律和概念,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5. 演示法:通过投影仪、多媒体等展示器材,展示光学实验和原子物理学的示意图,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五、教学资源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3教材;2. 实验器材:平面镜、凸透镜、薄透镜、偏光片等;3. 多媒体教学资源:投影仪、计算机、电子白板等。

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5篇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篇1知识目标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一)、基本概念: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二)、基本技能: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二、重点难点分析: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人教版高一物理全册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高一物理必修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导语】现代人总结成功的几大要素:正确的思想、不懈的行动、伟大的性格、娴熟的技能、天赐的机会、宝贵的健康。

可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吃“苦中苦”,也要相关条件的配合支持,那些光知道吃苦的人,那些吃了不值得吃的苦的人,那些把吃苦当成解决一切问题法宝的人,恐怕只能继续在“苦中苦”的怪圈里徘徊。

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一物理必修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本站!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甩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教学难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基本知识(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2)分类①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直线运动.②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直线运动.(3)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2.思考判断(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2)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时,不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3)加速度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交流某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试说明物体做什么运动?【提示】由于物体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首先确定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又由于它的速度逐渐增大,所以说物体的运动性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1.基本知识(1)速度公式:v=v0+at.(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v,就等于物体在开始时刻的速度v0,再加上在整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at.2.思考判断(1)公式v=v0+at仅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2)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加的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3)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探究交流试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分别通过v-t图象和加速度的定义式推导出速度v和时间t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提示】(1)图象推导:由图可知末速度大小由初速度v0和t时间内增加的部分at组成,故v=v0+at.(2)加速度定义式推导:由得:v=v0+at.三、对速度-时间图象的理解【问题导思】1.上节课“探究小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中所画出的v-t 图象是什么形状?图象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v-t图线的倾斜程度具有什么含义?3.速度图象中的纵截距和横截距代表什么意义?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从图象中可以直接读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1)直线a反映了速度随着时间是均匀增加的,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象.(2)直线b反映了速度随着时间是均匀减小的,为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象.(3)直线c反映了速度随着时间先均匀减小,后均匀增加,由于加速度不变,整个运动过程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3.v-t图象应用误区警示:v-t图象的两点说明1.只能描述直线运动,无法描述曲线运动.2.v-t图象描述的是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运动规律,并不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例:如图所示为某质点的v-t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0~6s内,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在6s~10s内,质点处于静止状态C.在4s末,质点向相反方向运动D.在t=12s末,质点的加速度为-1m/s2【审题指导】解答该题主要是观察图线,通过图线的特点得出有关结论,观察图线时,需要注意:(1)速度的正、负问题.(2)速度的大小变化趋势.(3)图线斜率大小问题.(4)图线斜率的正负问题.【答案】D规律总结:v-t图象的意义1.可求出物体在任一时刻的速度和物体达到某一速度所需要的时间.2.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3.图线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物体向正方向运动,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物体向负方向运动.4.可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在v-t图象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和时间轴重合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四、速度时间关系式的应用【问题导思】1.汽车从静止匀加速运动,经时间t后的速度怎么求出?需要知道什么物理量?2.速度公式v=v0+at中各量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是矢量还是标量?3.速度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应用其解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适用条件公式v=v0+at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中各量的含义(1)v0为开始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为经时间t 后物体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2)a为物体的加速度,为恒量,表明速度均匀变化,即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3.矢量性(1)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a、v与v0的方向相同时取正值,与v0的方向相反时取负值.对计算结果中的正、负,应根据正方向的规定加以说明,如v>0,表明末速度与初速度v0同向;若a<0,表明加速度与v0反向.(2)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0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误区警示速度公式v=v0+at虽然是加速度定义式的变形,但两式的适用条件是不同的:1.v=v0+at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可适用于任意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例:在平直公路上,一辆汽车以108km/h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立即刹车,刹车时加速度大小为6m/s2,求:(1)刹车后3s末汽车的速度大小;(2)刹车后6s末汽车的速度大小.【审题指导】解答该题应把握以下两点:(1)刹车时为减速运动.(2)计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答案】(1)12m/s(2)0规律总结:求解汽车刹车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汽车刹车、飞机着陆、火车进站等实际减速运动,由于它们在速度减小为零后不再返回,此后它们就一直停留在某位置不动,故计算它们的速度时切不可盲目将所给时间代入速度公式.若所给时间小于刹车用时,则可将所给时间代入速度公式求解,若所给时间大于或等于刹车用时,则它们在所给时间速度为零.五、加速度变化的v-t图象例:试说明如图所示的图象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答案】图甲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大,表示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变加速直线运动.图乙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小,最后为0,速度越来越大,最后不变,表示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直到加速度为0,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丙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最后为0,表示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变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速度减为0.图丁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小,表示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变减速直线运动.规律总结:根据v-t图象判断加速度的变化图甲中,速度v随时间t的延长而增大,在时间轴上取两段相等的时间间隔Δt,对应的速度变化量Δv不同,而且Δv2>Δv1,所以物体做的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当Δt→0时,a=Δt/Δv表示Δt内任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此时a应为该时刻曲线切线的斜率.即v-t 图象为曲线时,曲线上面某点的切线斜率等于该时刻物体的加速度.对甲图,随时间t的延长,切线斜率变大,即物体做加速度变大的加速运动.同理可得,图乙中的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课后小结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对公式v=vo+at的掌握.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强调以下几点:1.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同,这里包括大小方向,而不是速度相等.2.从速度一时间图象上来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o+at,t时刻的末速度v是在初速度v0的基础上,加上速度变化量△v=at 得到.3.对这个运动中,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变,但不能说a与△v成正比、与△t成反比,a决定于△v和△t的比值.4.a=△v/△t而不是a=v/t,a=△v/△t=(vt-v0)/△t即v=vo+at,要明确各状态的速度,不能混淆.5.公式中v、vo、a都是矢量,必须注意其方向.板书§2.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1.匀变速直线运动2.速度一时间图象3.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4.初速度vo再加上速度的变化量at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末速度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高中必修三物理人教版教案

高中必修三物理人教版教案

高中必修三物理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弦波运动的特点以及相关概念;
2. 能够描述弦波的传播过程;
3. 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弦波的概念和特点;
2. 弦波传播的影响因素;
3. 弦波的速度和频率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弦波的传播过程的描述;
2. 弦波速度和频率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讲述橡皮绳上的波纹传播现象引出弦波运动,并提出问题:弦波是如何传播的?有哪些特点?
二、概念解释(10分钟)
1. 讲解弦波的定义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探讨弦波的传播过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 设计实验:利用橡皮绳和手动摆动的方式演示弦波的传播;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弦波传播的规律。

四、理论分析(15分钟)
1. 带领学生分析弦波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讨论弦波频率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例题演练(15分钟)
1. 带领学生解决几个关于弦波速度和频率的实际问题;
2.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题,然后展示答案。

六、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弦波传播的规律和速度频率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答几个弦波相关的问题,并要求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弦波的基本概念和传播过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内容,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一新课标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新课标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新课标物理教案5篇人教版高一新课标物理教案篇1一、熟练记忆物理规律、定义、公式等。

很多同学有一种误解,认为理科知识以理解为主,根本不需要记忆。

理科知识以理解为主,这一点正确。

但是不需要记忆就不对了。

同学们牢记这句话:背过公式不一定会做题,但背不过公式一定不会做题。

二、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是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

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如假设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合成原理等等。

三、一定把老师补充的知识学好。

老师补充的知识课本没有,所以有同学认为老师补充的知识不重要,可学可不学。

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比如,高一上学期老师肯定给同学们补充一个知识点:力的正交分解法。

这个知识高中教材中没有,但是高考里面的标准答案都是正交分解法来解析。

所以,老师补充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做好笔记,不懂的一定要搞明白。

四、做好笔记,建立好改错本。

做笔记同学们一开始都能做到,但是不规范。

笔记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不要综合笔记本,每科一个笔记本;不要让记笔记耽误你的听讲;下节课上课之前一定要浏览一遍笔记本。

改错本就是把平时的错题改正的本子,要注意:把原题抄下来;不看老师答案看自己能否做出来;简要写出错误原因和解题的思路。

人教版高一新课标物理教案篇2一、设计思想在旧教材中,《曲线运动》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通常通过演示圆周运动的小球离心现象,演示砂轮火星痕迹实验,采取告知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该位置的切线方向,由于轨迹是瞬间性,实验有效性差。

在新教材中,通过曲线轨道实验演示曲线运动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与旧教材相比,能获得具体的轨迹和末速度的方向,但是无法证明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

笔者通过简易自制器材,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并自己获得如何画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方法,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教案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教案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教案【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一物理【教学内容】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教学目标】1. 了解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定义及联系;2. 掌握惯性力的概念;3. 熟练掌握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变换方程。

【教学重点】1. 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定义和联系;2. 惯性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1. 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变换方程。

2. 惯性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概念定义和推导公式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惯性力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一、概念解释1. 惯性系:指没有受到任何作用力的运动物体或运动系。

2. 非惯性系:指受到了任何作用力的运动物体或运动系。

3. 惯性力:指在非惯性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看似物体质量的力。

二、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变换方程1. 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整体运动的变换在两个惯性系中运动的物体在整体运动中,离开其他物体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变换方程:$\vec{V'}=\vec{V}+\vec{V_0}$2. 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相对运动变换当一个惯性系$O$相对于非惯性系$O'$作匀速直线运动时,相对于$O$的加速度与相对于$O'$的加速度有一定的关系。

变换方程:$\vec{a}=\vec{a'}+\vec{a_0}$其中,$\vec{a}$是相对于$O$求得的物体加速度,$\vec{a'}$是相对于$O'$求得的物体加速度,而$\vec{a_0}$是非惯性系$O'$的加速度。

三、惯性力与惯性系1. 惯性力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处于非惯性系中运动时,物体所表现出来的一部分力,被称作惯性力。

它的方向与受力体的相反。

2. 惯性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在非惯性系中,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惯性力与其加速度有一定的关系,它们的正方向相反。

具体而言,当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作用在它上面的非惯性系加速度为$a_0$的作用力时,它所表现出来的惯性力大小为$ma_0$。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4:9.2 库仑定律教案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4:9.2 库仑定律教案

9.2 库仑定律结论、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力的大小与电量的大小、电荷间距离的大小有关,电量越大,距离越近,作用力就越大;反之电量越小,距离越远,作用力就越小。

作用力的方向,可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规律确定。

2、库仑定律: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跟它们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库仑定律表达式:F =k q 1q 2r2 4、对库仑定律的理解:(1) 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a :不考虑大小和电荷的具体分布,可视为集中于一点的电荷. b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模型.c :介绍把带电体处理为点电荷的条件.d :库仑定律给出的虽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一带电体都可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据库仑定律和力的合成法则就可以求出带电体间的静电力大小和方向.(2)k :静电力恒量。

重要的物理常数k =9.0×109N·m 2/C 2,其大小是用实验方法确定的。

其单位是由公式中的F 、q 、r 的单位确定的,使用库仑定律计算时,各物理量的单位必须是:F :N 、q :C 、r :m 。

(3)关于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是引力还是斥力的表示方法,使用公式计算时,点电荷电量用绝对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然后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判断方向即可。

(4)库仑力也称为静电力,它具有力的共性。

它与高一时学过的重力,弹力,摩擦力是并列的。

它具有力的一切性质,它是矢量,合成分解时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与其它的力平衡,使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加速度。

若点电荷不是静止的,而是存在相对运动,那么它们之间的作用力除了仍存。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5篇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1、速度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

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

高中物理重力必修三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必修三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必修三教案
年级:高中
课时:第三课时
主题:重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重力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重力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力的概念和公式;重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物理必修3》;
2. 课件PPT;
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不同重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一个小视频或实验展示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高度下落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作用。

二、学习重力(20分钟)
1. 讲解重力概念和公式;
2. 讲解重力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重力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探究(20分钟)
1.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受力的情况,验证重力公式;
2. 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四、巩固提高(10分钟)
1. 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一些重力相关问题;
2. 教师进行答疑和总结。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如练习题或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实验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了重力的概念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高一物理必修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精心整理高一物理必修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篇一】教学准备.t 图象 计算 .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2.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甩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教学重难点1.基本知识(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2)分类①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的直线运动.②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直线运动.(3)图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2.思考判断(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时刻的速度v,就等于物体在开始时刻的速度v0,再加上在整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at.2.思考判断(1)公式v=v0+at仅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2)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加的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3)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小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探究交流组成,故1.上节课“探究小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中所画出的v-t 图象是什么形状?图象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v-t图线的倾斜程度具有什么含义?3.速度图象中的纵截距和横截距代表什么意义?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从图象中可以直接读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2.v-t图象描述的是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运动规律,并不表示物体的运动轨迹.例:如图所示为某质点的v-t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0~6s内,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在6s~10s内,质点处于静止状态C.在4s末,质点向相反方向运动D.在t=12s末,质点的加速度为-1m/s2【审题指导】解答该题主要是观察图线,通过图线的特点得出有关结论,观察图线时,需要注意:时间表示物体向负方向运动.4.可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在v-t图象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和时间轴重合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四、速度时间关系式的应用【问题导思】1.汽车从静止匀加速运动,经时间t后的速度怎么求出?需要知道什么物理量?2.速度公式v=v0+at中各量的含义是什么?它们是矢量还是标量??tv0的方向为正方向,a、v与v0的方向相同时取正值,与v0的方向相反时取负值.对计算结果中的正、负,应根据正方向的规定加以说明,如v>0,表明末速度与初速度v0同向;若a (2)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0反向时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误区警示速度公式v=v0+at虽然是加速度定义式的变形,但两式的适用条件是不同的:1.v=v0+at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可适用于任意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度减小为零后不再返回,此后它们就一直停留在某位置不动,故计算它们的速度时切不可盲目将所给时间代入速度公式.若所给时间小于刹车用时,则可将所给时间代入速度公式求解,若所给时间大于或等于刹车用时,则它们在所给时间速度为零.五、加速度变化的v-t图象例:试说明如图所示的图象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答案】图甲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大,表示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变加速直线运动.图乙中,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小,最后为0,速度越来越大,度为0,0.Δt即v-t 图象为曲线时,曲线上面某点的切线斜率等于该时刻物体的加速度.对甲图,随时间t的延长,切线斜率变大,即物体做加速度变大的加速运动.同理可得,图乙中的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课后小结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对公式v=vo+at的掌握.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强调以下几点:1.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增量相同,这里包括大小方向,而不是速度相等.,t得到.与△v,2.速度一时间图象3.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4.初速度vo再加上速度的变化量at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末速度【篇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高中物理3教案

高中物理3教案

高中物理3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体的速度、加速度概念;
2. 掌握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3. 能够画出运动图像及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

教学内容:
1.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
2. 速度、加速度公式;
3. 运动图像及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

教学重点:
1. 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动图像及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的作图方法。

教学难点:
1. 运动的描述中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2. 运动图像及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的画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示例图像,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2. 讲解内容:介绍速度、加速度的公式及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让学生根据案例计算速度、加速度并画出相关图像;
4. 小结归纳:总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作图方法。

教学方法:
1. 示范引导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2. 互动讨论法: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和解答。

教学资源:
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独立解答速度、加速度计算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速度、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同时对运动图像及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计算和作图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3测量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3测量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3测量教案
主题:测量
教学目标:
1. 了解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掌握物理量和单位的概念;
3. 熟练掌握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4. 能够进行简单的物理量测量和数据处理。

教学重点:
1. 物理量和单位的概念;
2. 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3. 测量误差的处理。

教学难点:
1. 测量误差的处理;
2. 测量数据的精确性。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千分尺、千分表等;
2. 教辅资料:测量实验指导书、图表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通过实例引入物理测量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物理量和单位的关系。

二、讲解:介绍物理量和单位的概念,以及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和精度要求。

讲解过程中可以使用实例来说明。

三、示范:老师现场演示如何使用千分尺等实验器材进行物理量的测量,重点讲解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

四、练习:让学生自行操作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物理量测量实验,并记录测量数据。

五、讨论:带领学生讨论测量数据的精确性和误差来源,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进测量方法和减小误差。

六、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理测量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七、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物理量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教学反思和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探讨测量在其他学科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同时,老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测量数据和操作进行指导和纠正,保证教学效果的质量和准确性。

人民教育版 高一物理必修三教案

人民教育版 高一物理必修三教案

人民教育版高一物理必修三教案自己整理的人民教育版高一物理必修三教案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一、预习目标1、表示分解输出的概念2.知道分解力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知道向量和标量的概念二、预览内容1.力分解:几个力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同样的力可以分解成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的许多分量。

一个已知的力应该如何分解取决于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两者都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三,提出质疑课堂探究学习计划第一,学习目标(a)知识和技能1、知道分力和力分解是什么意思。

2.理解的分解方法会用三角知识来寻找成分。

(二)流程和方法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我们可以养成探索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分解重点和难点力量第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什么是力的分解?2.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量?试求大小为10N的水平向右力的分量。

(图纸)3.力合成和力分解是什么关系?合作调查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教科书图)。

拖拉机拉耙子,耙子上的拉力斜向上,产生两种效果;耙子一方面克服土壤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子提起来,这样就不会插得太深。

也就是说一个力产生两个效果(画出物体的力图,如下)。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三教案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三教案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求法.2.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教学难点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2.卫星的变轨问题.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宇宙航行1.基本知识(1)牛顿的“卫星设想”如图所示,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2)原理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3)宇宙速度(4)梦想成真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2003年10月15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2.思考判断(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10km/s.(×)(2)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7.9km/s.(√)(3)要发射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16.7km/s.(×)探究交流我国于2011年10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提示】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11.2km/s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问题导思】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2.如何计算第一宇宙速度?3.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发射速度有什么联系?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7.9km/s.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设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广由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体决定,可以说任何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应以式中G为万有引力常量,M为中心星球的质量,g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为中心星球的半径.误区警示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运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t物体以速率v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方法总结:天体环绕速度的计算方法对于任何天体,计算其环绕速度时,都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天体的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式计算.1.如果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可直接列式计算.2.如果不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的具体大小,但知道该天体与地球的质量、半径关系,可分别列出天体与地球环绕速度的表达式,用比例法进行计算.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问题导思】1.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常认为是什么运动?2.如何求v、ω、T、a与r的关系?3.卫星的线速度与卫星的发射速度相同吗?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通常认为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的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与推导如下:由上表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高度越高,其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误区警示1.在处理卫星的v、ω、T与半径r的关系问题时,常用公式“gR2=GM”来替换出地球的质量M会使问题解决起来更方便.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得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但卫星最后稳定在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上时的速度越小.【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预习目标
1、说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
二、预习内容
1、力的分解:几个力________________跟原来____________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力的分解.
2、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____、___________的分力。

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要根据______________。

3、既有____,又有_____,相加时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养成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力的分解
三、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力?试求一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的分力。

(作图)
3、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课本图)。

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

也就是一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如下)。

如果这两个效果是由某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的效果是由一个水平向前的力F1产生;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产生的。

那F1、F2与拉力F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一种等效关系,也就是说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通常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精讲点拨
思考分析: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将重力进行分解。

实例探究
1、一个力,如果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已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注意:两分力作用线与该力作用线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平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有1种。

2、一个力,若它的一个分力作用线已经给定(与该力不共线),另外一个分力的大小任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
答案:3种
3、有一个力大小为100N,将它分解为两个力,已知它的一个分力方向与该力方向的夹角为30°。

那么,它的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是N,与该力的夹角为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则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遵循代数求和法则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
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分别遵循两种不同的求和运算法则.
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两个分力的方向,则这两个分力有解。

B.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则另一个分力有无数解。

C.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个分力的方向,则它另一个分力有无数解,但有最小值。

D.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它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则两个分力有解。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2N的力能分解为7N和4N的两个分力
B.一个2N的力能分解为7N和9N的两个分力
C.一个6N的力能分解为3N和4N的两个分力
D.一个8N的力能分解为4N和3N的两个分力
3、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下滑的物体所受的力为()
A.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B.重力、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C.重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D.重力、下滑力、斜面的支持力和紧压斜面的力
4、将80N的力分解,其中一个分力F1与它的夹角为30度,
1、当另一个分力F2最小时求F1的大小。

2、当F2=50N时求F1的大小。

5、一个半径为r,重为G的圆球被长为r的细线AC悬挂在墙上,
求球对细线的拉力F1和球对墙的压力F2.
课后练习与提高:1.力F分解为F1、F2两个分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F2的合力就是F
B.由F求F1或F2叫做力的分解
C.由F1、F2求F叫做力的合成[
D.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ABCD
2.细绳MO与NO所能承受的拉力相同,长度MO>NO,则在不断增加重物G的重力过程中(绳OC不会断)
[来源:]
图1—6—7
A.ON绳先被拉断?
B.OM绳先被拉断?
C.ON绳和OM绳同时被拉断?
D.因无具体数据,故无法判断哪条绳先被拉断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