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读作“ (2)“彻”古读作“透”[t] ) 古读作“ (3)“澄”古读作“定”[d] ) 这套声母的字原归舌头音“端透定泥”,到《切韵》时期 才分化出来。但仍有痕迹, 如《广韵》:“侄,徒结切,又直一切”。 “贮,丁吕切”, “着”丁吕、张虑、直略三切。 《诗经大雅云汉》:“蕴隆虫虫”,《经典释文》:“ 虫,徐徒冬反”(徐邈为东晋人)。
3、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古音娘、 这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的结论。所谓“娘、日 二纽归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 读作泥母。 谐声字例: “若——诺匿”、 “而——耐”、 “女——汝” 声训例如 《释名》和《白虎通义》云: “男,任也”,“南之为言任也”。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喻三归匣、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 提出来的。所谓“喻三归匣”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 母,曾氏称于)在上古读作匣母。所谓“喻四归定”是指 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称喻)在上古应读作定母。
古代的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和阳平。(清声母---阴平; 浊声母---阳平) 古代的全浊上声今天读去声。(清声母、次浊声母上声 今天仍读上声) 古代的去声普通话仍是去声。 古代的入声普通话中分到阴、阳、上、去里。(全浊声 母---阳平;次浊---去声;清声母入声分到四声里面没有 规律可循)
上古语音 一、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 异文 “异文”是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 形式,如“伏羲”与“庖羲”。 《诗经》“其维我特”,《韩诗》作“直”。 古读:古代的读音。《说文》充,读若动。 古读 声训:利用声音关系来解释词义。如《释名宫室》:“房, 声训 傍也。室之两旁也。”“冬,终也。” 谐声字:从“甫”得声的“捕、浦、埔、 搏、薄”等字, 谐声字 在古代声符应该是相同的。从“登”得声的有“橙”、 “澄”等字
次浊 明m[m] 微[] 泥n[n] 娘[ ]
方法 部位 牙音 喉音
全清 见g[k] 影[o] 晓h[x]
次清 溪k[k’]
全浊 群[g] 匣[ ]
次浊 疑ng[ ]
半舌 半齿
喻[j] 来l[l] 日[ ]
二、中古韵母。 中古韵母。 隋代的陆法言集其大成,于公元601年编成了一部《切 《 隋代的陆法言 韵》。有193韵。 宋代陈彭年等,在《切韵》的基础上,奉诏编写《大宋 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是中国历史上最 重要的一部韵书,它虽然成书于宋代 宋代,但反切系统基本 宋代 上因袭《切韵》的,反映的是隋唐时代 隋唐时代的语音。206韵 隋唐时代 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介音的不同分别排列。同 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 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 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 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东:春方也。《说文》曰“动也”。从日在木 中。… … 德红切。十七…○同,齐也。 … …徒红切, 同 四十五 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 用两个汉字为另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 调。例如,“都,当孤切”,其中“当”为反切上字, 简称切上字;“孤”为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都” 则称为被切字。
古代的语音概述 研究古代语音声、韵、调的学科叫作音韵学. 古代语音声、 古代语音声 调的学科叫作音韵学 汉语语音一般分为上古音(两汉以前的语音)、中古音 (六朝---唐宋音)、近古音(元明清语音)、现代音 (五四以后)。
中古语音
一、中古声母。 中古声母。 双声就是两个词的声母相同,叠韵就是两个词的韵相同。 双声就是两个词的声母相同 叠韵就是两个词的韵相同。 叠韵就是两个词的韵相同 1、守温三十字母: 、守温三十字母:
源自文库
比如: 田:徒年切 乌:哀都切
卢:落胡切 布:博故切
东:德红切 西:素鸡切 原因在於语音是变化的,现代汉语的语音已经与隋唐宋 时期的语音不一样了。所以要学通反切,还应该从了解 中古到现代的音变规律入手。 1读若 读如 法 读若(读如 读若 读如)法 “读若”又叫“读如”,是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来注音, 使读者由此音推出彼音。
唐代和尚守温,他根据当时的材料创立了三十字母, 字母又可以称为“母、纽、声纽、声类”,其实就是 声母的代表字。 所谓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就是36个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找 三十六字母 出36个汉字来代替,这36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 並 禅,影晓匣喻,来日。
古读作“ (4)“微” 古读作“明”[m] ) 《水经注汉水篇》:“文(微母)水即门(明母)水也。” 此外,一些地名的读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根据这些地 名的读音也可以确定古无轻唇音。例如:费:旧读bì, 春秋鲁季孙氏封邑。“费”属敷母。 阿房宫:音ē páng gōng,秦宫名。“房”属奉母。 《荀子非十二子》:“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 之俗起焉。” “铺”字,东晋的徐邈注“音敷”,说明当时 “铺”“敷”的读音相同。
“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雀,依人小鸟也。 从小隹,读与爵同。” 2直音法 直音法是直接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这 直音法 种方法在《康熙字典》中大量使用。例如“筹,音俦。” “屯,音肫。”“尨,音茫。”《汉书》服虔注:“郦 食其,音历异基。” 三、中古声调。 中古声调。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1、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 这是清代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里提出来的。 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 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 明”。 古读作“ (1)“非”古读作“帮”:[p] ) 《论语》:“子贡方(非母)人。”郑康成本作“谤(帮母) 人。” 《论语》:“且在邦(帮母)域之中矣。”《释文》:“‘邦’ 或作‘封’(非母)。”
方法 部位 唇音 重唇 清唇 舌音 舌头 舌上 齿音 齿头 正齿
全清 帮b[p] 非f [f ] 端d[t] 知[ ] 精z[ts] 心s[s] 照j[ ] 审x[ ]
次清 滂p[p’] 敷 [f ’] 透t[t’] 彻[ ‘] 清c[ts’] 穿q[’]
全浊 並[b] 奉[v] 定[d] 澄[ ] 从[dz] 邪[z] 床[ ] 禅[ ]
古读作“ (2)“敷”古读作“滂”:[p] ) 《诗》:“铺(滂母)敦淮濆。”《释文》:“《韩诗》作 ‘敷’。” 古读作“ (3)“奉”古读作“並”[b] ) 《诗》“凡民有丧,匍(並母)匐救之。”《檀弓》引《詩》 作“扶(奉母)服”。 《说文》“朋”“鹏”(並母 並母)皆古文凤(奉)字。朋,象形。 並母 《周易系辞下》“古者庖(並母)牺氏之王天下也”,孔安 国《尚书序》“古者伏(奉母)牺氏之王天下也”。
这是因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韵书《切韵》产生在这个时 期,所有研究中古 中古音的学者,都把《切韵》和《切韵》 中古 系统韵书当作核心材料,所谓中古 中古音系一般都指《切韵》 中古 和《切韵》系统韵书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如《广韵》声 母35个,和36字母有同有异。而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产生在唐末 三十六字母 宋初,反映宋代的声母系统,换言之,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不能 三十六字母 准确地表示中古 中古声母。只能大体上代表中古的声母。但 中古 我们仍然习惯说“中古三十六字母”。 午----疑纽鱼韵
中古音的声母通常用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表示。中古 中古声母的实 中古 三十六字母 中古 际情况是否就是这36个汉字所表示的声母呢?首先要明确 中古音表示的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依照语音中的分期, 中古 从五胡乱华起,到南宋前期为止,都属于中古 中古音范畴。在 中古 这漫长的800年左右的时间里,语音并不完全相同,中古 中古 音通常以隋末唐初的语音为代表。
古代的音韵学家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为唇音、 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称为“五音”。后来又在 五音的基础上加上半舌、半齿两类,成为“七音”。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如b d 全清 g f s sh x z zh j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p t k c ch q 次清 全浊: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b] [g] [v] 全浊 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m n ng [j] 次浊
2、古无舌上音 、 这是清代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里提出来的。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 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 “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 1) 古读作“ (1)“知”古读作“端”[t] 《书禹贡》:“大野既猪(知)。”《史记》作“既 都”(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