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

合集下载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概述
异读词审音:械(xie、gai)二音,《广韵》 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 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 审读的。
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 源词等。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变化的。 A 、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广韵》都属“灰韵”。 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
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宋代吴棫(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 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 古韵为九部。
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 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 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 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第三节 上古音说略
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 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 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 步较晚。
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 母研究的序幕。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2020/2/9
▪ 等和呼是等韵学中的重要概念。 等是用来 分析汉语语音的一种重要方法。呼是用来 区分韵母发音时嘴唇的圆展。
4.洪细
洪细有大和小的意思。在音韵学上用这一 对术语来区分韵头或韵腹开口度的大小。 洪音指的是开口度大的韵母,细音就是开 口度小的韵母。
▪ 下面是中古二呼与今音四呼的对比:
▪ 例如《韵镜》中的开合两组以及四等的排 列
2读若、读如: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例:渔,读若《论语》之“语”
2020/2/9
22
3直音:用同音字注音,相对于读若和譬况譬况, 直音法用完全同音的字注音是一大进步,但是 ,有时同音字较少,或者用来注音的同音字本 身就是个生僻字,也会影响注音效果。如:瑊 ,音鍼。玏,音勒。
4反切:用两个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口诀如下:
全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塞擦 音。
次浊:发音时声带震动的鼻音,边音,半元 音。
8 2020/2/9
中古三十六字母: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
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又增加了 “非、敷、奉、微、娘、床”这六个字母, 并改“不”为“帮”、改“芳”为“滂”, 即成为“三十六字母”。
2020/2/9
▪ 上字取声母定清浊;下字取韵调定开合
▪ 例:顿,都困切;礼,卢启切;乌,哀都切
第二节 中古音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

音韵常识及诗词格律一音韵学概述1、音韵学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是古音,古人今天研究古音,只能根据汉字在各自时期的各自读音来研究汉语语音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由此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与发展。

2、古音韵的历史分期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为代表)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陆发言《切韵》音系为代表),现仅存陆发言的残本和北宋陈彭年等编纂的《广韵》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头)4.现代时期现代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3、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1.共同点:都是以语音为研究对象,且古代的语音是现代语音的源头,对语音的分析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

2.不同点:a.目的不同,现代的语音研究是为了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代音韵的研究是为了解决阅读古书的问题,如古音通假、古书的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

b.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活着的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的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书面材料,这些材料是间接的c.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则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

4、音韵学功能1.为了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2.便于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化3.利用音韵知识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4.可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如《广韵》、《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助字弁略》、《说文通训定声》、《经传释词》等工具书多用音韵编排5.为解读古代文献中的语音问题;如通假字的问题、破读的问题、探讨同源词、古汉语虚词中的通用假借等。

5、可供查阅的音韵书籍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2.王力《汉语音韵学》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6、关于声母方面的术语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

又称为“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名称,所谓“声类”,归纳反切上字的类别就是“声类”;所谓“纽”,即枢纽、关键,古人认为声母是汉字字音的关键和中心。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1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阴之(之咍)支(支佳)鱼(魚模虞喉唇)宵([蕭]宵肴豪)幽([尤]幽)微(微灰[脂]合[皆]合)脂(齐脂开皆开)歌(歌戈麻)职(职德)锡(麦锡)铎(铎陌昔)药(药)觉([沃]屋三)物(术物迄没)质(质栉屑)缉(緝合洽)盍(盍狎叶帖业乏)入阳蒸(蒸登)耕(耕清青)阳(阳唐庚)东(东一钟江)冬(冬东三)文(谆文欣魂痕)真(真臻[先])侵(侵覃咸)谈(谈衔盐添严凡)侯(侯[虞]舌齒、部分喉音)屋(屋一烛[觉])月(祭泰夬废月曷末鎋[黠]薛)元(元寒桓删山仙)注:加[]的韵目指的是该韵在此部,但是该字并不在此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2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音韵与诗词格律shangke

音韵与诗词格律shangke

·
第四点方言分歧。在北方官话当中,有好些 字它是可以两读的,比如说“学”,又可以 读成xiáo,“觉”也可以读成jiǎo,“雀”也 可以读成qiǎo。这些口语当中两读的字其实 它在古代有共同的特点,它们是二等见组的 入声字。又比如,
·
北方话与南方话的语音差异。就“南开大学”这 四个字,天津话是读成nan45 khai21 ta53 (ue 45广 州话呢,是nam21 h(i 55 tai22 h(k 22。仔细看音标, 我们就能够注意到,比如就是“南开大学”的 “南”,广州话它是nam,收m尾的, 又说这个“南开大学”的“学”,广州话它是说 收—K尾,这个和普通话和天津话差异是很大的。 那么汉语各个方言之间,是否有语音对应关系呢?
一、音韵学内容 二、音韵学的功用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内容
1、什么音韵学? 、什么音韵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 汉语音韵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 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 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是研究汉语语音古今沿革的 一门学科, 一门学科,它对各时期汉语音系进行音类的分析和音 值的构拟。 值的构拟。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只能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 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概 念


是 否 区别韵头
是 否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韵母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韵尾。 韵尾。 由
韵 韵类
字组成的类别, 字组成的类别,不管有没有 韵头或韵头是否相同。 韵头或韵头是否相同。 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第三讲通论音韵(上)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

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

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一、音韵系统的构成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

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

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

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

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

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

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

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

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

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

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

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

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

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

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

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

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

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韵学第⼆章⾳韵⼀、古⾳异读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宛 yuaū⽉⽒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句丽 go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句 qū函⾕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gōng 宓妃fú feī曲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fǔ先零lián 牢姐zǐ荤粥xūn yù吐⾕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渐离jiün 夏⽆且jū禽滑厘gǔ郦⾷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呼汗邪hū hán y?⾦⽇磾jīn mì dī曹⼤家gū祢衡mí⽞奘zà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查zhü⽆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guün 齐衰zīsuī⼆、⾳韵学相关概念(⼀)⾳韵学简介⾳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韵(韵母系统)

音韵(韵母系统)

韵母系统一、关于韵母的概念1.韵、韵母、韵部、韵目、小韵、韵摄韵,把声调相同、韵母相同或相近(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归集在一起所编成部类。

音韵学上的韵是从韵腹起算的,如“掀喧翻”同属元韵。

传统音韵学上声调不同算不同的韵,如二O六韵中的“东董送”、“微尾未”。

张-庄-将:阳韵掌-爽-仰:养韵唱-创-匠:漾韵“韵部”比“韵”含义要广,它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不计声调,“韵部”一般是指上古音而言的,如,王力《古代汉语》《诗经》用韵就分古韵为三十部。

中古以后的等韵学把206韵归并为16摄,只要求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一摄,比效摄,包括平声豪肴宵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效笑啸12个韵。

韵摄指等韵学中将韵尾相同,主元音相近的韵部归并而成的大的部类。

小韵:韵书在各韵中将同声母和同韵母的字集中地编在一起,在领首字下标出这一组字共用的反切,这样的一组同音字,习惯上称之为“小韵”。

等韵图中所列的字,大都是各小韵的领头字。

韵目:就是韵书里的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2.开合古代音韵学家根据韵头的不同。

把韵母分为开口、合口两大类。

它们的区别是:凡韵头是[u]或是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合口,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不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开口。

据古代等韵家的研究。

古韵母只有[i],[u]两种韵头,而没有[y]韵头。

但在古音里[i]和[u]可以同时作韵头[iu]。

比如[an]这个韵,开口是[an],前边加介音[i]成为[ian],还算开口,合口是uan,前边加介音[iuan]还算合口。

也就是说,只要有[u]的都是合口,没[u]的都是开口。

古代开合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园唇和不园唇的区别。

后来由于语音的演变。

以[iu-]起头的合口韵,就演变为撮口[y-],于是韵头[i-,u-,y-]三类,再加上不同i,u,y作韵头或韵腹的,就分别成了现代的开齐合撮四呼。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阴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阳声韵;以塞音p,t,k 收尾的韵叫“入声韵”,广州“甲”[kap]、“八”[pat]、厦门“竹”[tiok]。

音韵的意思

音韵的意思

音韵的意思
【拼音】:yīn yùn
【解释】:1、和谐的声调、韵律;诗文的音节起伏转折。

2、汉字发音的声、韵、调。

【近义词】:韵律、声韵
【出处】:《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唐李复言《河东记》:“有顷见一女人,年可二八,容华端丽,音韵幽闲。


唐刘禹锡《百舌吟》:“笙簧百啭音韵多,黄鸝吞声燕无语。


【造句】:
1、笔者结合自身演奏体会就作品的演奏技巧及音韵特色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2、韵书是研究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尤其是汉语韵书史最直接的文献资料。

3、农事诗起源于原始宗教,人们把音韵最美的媚词献给神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人们把最威严、铿锵的咒语念给鬼怪,使其赶快离开,农事诗由此诞生。

4、现在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对于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来说,阅读障碍问题与受损的音韵觉识有关。

5、清风玉露晨相逢,神清气爽恋美景,朝阳白云看青。

音韵基础知识1

音韵基础知识1
音韵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
第一节 音韵学概述及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概述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
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音韵学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主要是研究 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及变化, 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2、音韵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先秦、两汉),以《诗经》、《楚辞》
的启发,并参照藏文字母的体系,给汉字创制 了字母。最早是唐末守温和尚创“三十字母”, 后来经宋人增改为三十六字母。 (1)按照发音部位分类:五音(唇音、舌音、 齿音、牙音、喉音)、七音(在五音上再增加 半舌音、半齿音)。 (2)按照发音方法分类:全清、次清、全浊、 次浊。
(二)关于韵母 1、韵和韵母: (1)韵:韵头不同,韵腹、韵尾、声调相同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按照韵尾
的不同给韵分的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
(三)关于声调
1、调类:四声:平、上、去、入。 2、调值:前人描述为: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 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中古的声母
(一)唐宋三十六字母 牙音:见溪群疑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来 半齿:日
(二)三十六字母和普通话声母的对应
关系 (1)唇音b p m f 来自唇音“帮滂并 明”; (2)舌根音 g k h 来自牙音和喉音“见 溪群晓匣”; (3)舌尖中音 d t l 来自舌音“端透定 来”;n主要来自“泥娘”;

古代汉语-通论5音韵

古代汉语-通论5音韵

“等”虽是关于韵腹的概念,但它涉及韵头,而韵头又和声 母有着搭配关系,因此“等”又和声母发生了关系。 “三十六字母”与四等的搭配关系如下: “帮滂并明”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非敷奉微”只和三等韵相配; “端透定泥”只和一、四两等韵相配; “知彻澄娘”只和二、三两韵等相配; “精清从心”只和一、四两等韵相配; “邪”只和四等韵相配; “照穿床审”只和二、三两等韵相配; “禅”只和三等韵相配;
“见、溪、疑”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群”只和三等韵相配; “影、晓”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匣”只和一、二、四等韵相配; “喻”只和三、四两等韵相配; “来” 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日”只和三等韵相配。 这种搭配关系客观存在,所以音韵学有“照二、照三”、 “喻三、喻四”之类的说法,似乎声母也分“等”。其实 “等”只是对韵腹的区分,而涉及声母罢了,所以陈澧说: “等之云者,当主乎韵,不当主乎声。”

非[]—弗[] 负[]—背 []——阴变入 陟[ ]— 登[] 类[]—伦 []——入变阳 (2)韵尾不变而韵腹变化,称“旁转”。 省[]—相[] 合[]—阖[] ——主要元音舌位升降

“对转”虽属韵尾变化,但入声韵尾变化导致声调变化,即 “入声四派”。
韵是韵部的简称,指形成诗歌韵脚的同一类韵母。李白《早 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jian),千里江陵一日还(huan)。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shan)。 “间、还、山”的韵母不完全相同,但能形成韵脚,即属同 一韵——平水韵的“删韵”。
韵和韵母的区别: 第一,韵是类别概念;韵母是个别概念。单个的韵母不能称 韵。 第二,韵包括韵腹、韵尾(如果有韵尾)和声调,不包括韵 头;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不包括声调。因此,韵 腹、韵尾相同而韵头不同可属一韵,如“间-ian、还-uan、 山-an”,韵头、韵腹、韵尾相同而声调不同却分为不同的韵, 如《广韵》“东、董、送”——“平、上、去”三韵。韵强 调声调相同,而不论韵头;同一韵母则强调韵头相同,而 不论声调。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三、⾳韵部分1、⾳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传统学问。

2、今⾳学:⾳韵学的分⽀之⼀。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

3、古⾳学:⾳韵学的分⽀之⼀。

与“今⾳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如《诗经》、《离骚》、《⽼⼦》等⽤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

4、等韵学:⾳韵学的分⽀之⼀。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

5、古代常见的⼏种注⾳⽅法:(1)譬况法:采取打⽐⽅的⽅法给汉字注⾳的⽅法,⽐如《淮南⼦》⾼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也是⼀种打⽐⽅的注⾳⽅法,如《说⽂》“宋,读若送”。

(3)直⾳法:即⽤同⾳字注⾳。

如“根,⾳跟”(4)反切法:⽤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致的),合成被注字的⾳。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可⽤“莫袍切”来注⾳。

6、⼏种主要的⾳韵学著作及⾳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编著,是中古时期⼀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韵》⾥。

对后代的⾳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韵》:全称《⼤宋重修⼴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修订、补充,是我国第⼀部官修韵书;其语⾳系统与《切韵》基本⼀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的另⼀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韵情况编纂⽽成,反映了⼗四世纪我国北⽅的语⾳系统,是研究近代⾳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

• 戴震《声韵考· 卷一》:“微有韵书,先有
反切。韵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 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反切在前,韵书在 后也。” •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 《声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 集》。
•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
补缺切韵》 • C《唐韵》,唐孙愐撰,是《切韵》 著名增广本之一,为唐代影响最大 的韵书。
• D《广韵》是宋朝陈彭年等在《切韵》基
础上修订而成的。全名为《大宋重修广 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 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它不仅 是中国音韵学的首要研究资料,而且是考 察上古音韵的重要基础;《广韵》还可以 看作字典,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 义。
•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
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 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 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 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 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 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
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 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 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 精切,除削疏缓”。因此全书分韵有 193个之多。
•《切韵》《唐韵》及《广
韵》等叫《切韵》系韵书 。 • 《切韵》系韵书不断变更,但音
系不变。
•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
部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 之一。
•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的父亲陆
爽在朝廷作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 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 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 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 (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 部位 唇音 重唇 清唇 舌音 舌头 舌上 齿音 齿头 正齿
全清 帮b[p] 非f [f ] 端d[t] 知[ ] 精z[ts] 心s[s] 照j[ ] 审x[ ]
次清 滂p[p’] 敷 [f ’] 透t[t’] 彻[ ‘] 清c[ts’] 穿q[’]
全浊 並[b] 奉[v] 定[d] 澄[ ] 从[dz] 邪[z] 床[ ] 禅[ ]
1、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 这是清代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里提出来的。 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 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 明”。 古读作“ (1)“非”古读作“帮”:[p] ) 《论语》:“子贡方(非母)人。”郑康成本作“谤(帮母) 人。” 《论语》:“且在邦(帮母)域之中矣。”《释文》:“‘邦’ 或作‘封’(非母)。”
次浊 明m[m] 微[] 泥n[n] 娘[ ]
方法 部位 牙音 喉音
全清 见g[k] 影[o] 晓h[x]
次清 溪k[k’]
全浊 群[g] 匣[ ]
次浊 疑ng[ ]
半舌 半齿
喻[j] 来l[l] 日[ ]
二、中古韵母。 中古韵母。 隋代的陆法言集其大成,于公元601年编成了一部《切 《 隋代的陆法言 韵》。有193韵。 宋代陈彭年等,在《切韵》的基础上,奉诏编写《大宋 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是中国历史上最 重要的一部韵书,它虽然成书于宋代 宋代,但反切系统基本 宋代 上因袭《切韵》的,反映的是隋唐时代 隋唐时代的语音。206韵 隋唐时代 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介音的不同分别排列。同 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 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 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古代的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和阳平。(清声母---阴平; 浊声母---阳平) 古代的全浊上声今天读去声。(清声母、次浊声母上声 今天仍读上声) 古代的去声普通话仍是去声。 古代的入声普通话中分到阴、阳、上、去里。(全浊声 母---阳平;次浊---去声;清声母入声分到四声里面没有 规律可循)
上古语音 一、上古声母。 上古声母。 异文 “异文”是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 形式,如“伏羲”与“庖羲”。 《诗经》“其维我特”,《韩诗》作“直”。 古读:古代的读音。《说文》充,读若动。 古读 声训:利用声音关系来解释词义。如《释名宫室》:“房, 声训 傍也。室之两旁也。”“冬,终也。” 谐声字:从“甫”得声的“捕、浦、埔、 搏、薄”等字, 谐声字 在古代声符应该是相同的。从“登”得声的有“橙”、 “澄”等字
古读作“ (2)“彻”古读作“透”[t] ) 古读作“ (3)“澄”古读作“定”[d] ) 这套声母的字原归舌头音“端透定泥”,到《切韵》时期 才分化出来。但仍有痕迹, 如《广韵》:“侄,徒结切,又直一切”。 “贮,丁吕切”, “着”丁吕、张虑、直略三切。 《诗经大雅云汉》:“蕴隆虫虫”,《经典释文》:“ 虫,徐徒冬反”(徐邈为东晋人)。
这是因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韵书《切韵》产生在这个时 期,所有研究中古 中古音的学者,都把《切韵》和《切韵》 中古 系统韵书当作核心材料,所谓中古 中古音系韵》声 母35个,和36字母有同有异。而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产生在唐末 三十六字母 宋初,反映宋代的声母系统,换言之,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不能 三十六字母 准确地表示中古 中古声母。只能大体上代表中古的声母。但 中古 我们仍然习惯说“中古三十六字母”。 午----疑纽鱼韵
2、古无舌上音 、 这是清代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里提出来的。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 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 “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 1) 古读作“ (1)“知”古读作“端”[t] 《书禹贡》:“大野既猪(知)。”《史记》作“既 都”(端)。
3、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古音娘、 这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的结论。所谓“娘、日 二纽归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 读作泥母。 谐声字例: “若——诺匿”、 “而——耐”、 “女——汝” 声训例如 《释名》和《白虎通义》云: “男,任也”,“南之为言任也”。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喻三归匣、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 提出来的。所谓“喻三归匣”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 母,曾氏称于)在上古读作匣母。所谓“喻四归定”是指 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称喻)在上古应读作定母。
古读作“ (4)“微” 古读作“明”[m] ) 《水经注汉水篇》:“文(微母)水即门(明母)水也。” 此外,一些地名的读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根据这些地 名的读音也可以确定古无轻唇音。例如:费:旧读bì, 春秋鲁季孙氏封邑。“费”属敷母。 阿房宫:音ē páng gōng,秦宫名。“房”属奉母。 《荀子非十二子》:“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 之俗起焉。” “铺”字,东晋的徐邈注“音敷”,说明当时 “铺”“敷”的读音相同。
“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雀,依人小鸟也。 从小隹,读与爵同。” 2直音法 直音法是直接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这 直音法 种方法在《康熙字典》中大量使用。例如“筹,音俦。” “屯,音肫。”“尨,音茫。”《汉书》服虔注:“郦 食其,音历异基。” 三、中古声调。 中古声调。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中古音的声母通常用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表示。中古 中古声母的实 中古 三十六字母 中古 际情况是否就是这36个汉字所表示的声母呢?首先要明确 中古音表示的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依照语音中的分期, 中古 从五胡乱华起,到南宋前期为止,都属于中古 中古音范畴。在 中古 这漫长的800年左右的时间里,语音并不完全相同,中古 中古 音通常以隋末唐初的语音为代表。
古读作“ (2)“敷”古读作“滂”:[p] ) 《诗》:“铺(滂母)敦淮濆。”《释文》:“《韩诗》作 ‘敷’。” 古读作“ (3)“奉”古读作“並”[b] ) 《诗》“凡民有丧,匍(並母)匐救之。”《檀弓》引《詩》 作“扶(奉母)服”。 《说文》“朋”“鹏”(並母 並母)皆古文凤(奉)字。朋,象形。 並母 《周易系辞下》“古者庖(並母)牺氏之王天下也”,孔安 国《尚书序》“古者伏(奉母)牺氏之王天下也”。
古代的音韵学家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为唇音、 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称为“五音”。后来又在 五音的基础上加上半舌、半齿两类,成为“七音”。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如b d 全清 g f s sh x z zh j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p t k c ch q 次清 全浊: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塞擦音。[b] [g] [v] 全浊 次浊:指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m n ng [j] 次浊
古代的语音概述 研究古代语音声、韵、调的学科叫作音韵学. 古代语音声、 古代语音声 调的学科叫作音韵学 汉语语音一般分为上古音(两汉以前的语音)、中古音 (六朝---唐宋音)、近古音(元明清语音)、现代音 (五四以后)。
中古语音
一、中古声母。 中古声母。 双声就是两个词的声母相同,叠韵就是两个词的韵相同。 双声就是两个词的声母相同 叠韵就是两个词的韵相同。 叠韵就是两个词的韵相同 1、守温三十字母: 、守温三十字母:
唐代和尚守温,他根据当时的材料创立了三十字母, 字母又可以称为“母、纽、声纽、声类”,其实就是 声母的代表字。 所谓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就是36个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找 三十六字母 出36个汉字来代替,这36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 並 禅,影晓匣喻,来日。
比如: 田:徒年切 乌:哀都切
卢:落胡切 布:博故切
东:德红切 西:素鸡切 原因在於语音是变化的,现代汉语的语音已经与隋唐宋 时期的语音不一样了。所以要学通反切,还应该从了解 中古到现代的音变规律入手。 1读若 读如 法 读若(读如 读若 读如)法 “读若”又叫“读如”,是用音同或音近的汉字来注音, 使读者由此音推出彼音。
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 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 东:春方也。《说文》曰“动也”。从日在木 中。… … 德红切。十七…○同,齐也。 … …徒红切, 同 四十五 反切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其基本原理是 用两个汉字为另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 调。例如,“都,当孤切”,其中“当”为反切上字, 简称切上字;“孤”为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都” 则称为被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