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转变——从刚性视角到柔性视角

2014年04月22日17:03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济南)2013年11期第141~145页作者:魏强/陈传明/李行健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80

【作者简介】魏强,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青岛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组织理论;陈传明,南京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行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所谓范式,根据托马斯·库恩(1962)的定义,是指某些科学研究的实践所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等。在任何科学的发展领域,如果一门学科要获得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范式。然而发展到一定阶段,该学科如果想获得突破,必须要超越原来的旧范式,而代之以一门新范式。

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Anderews、Ansoff为代表的规划学派开始初步确立,中间经由资源学派(Ruemlt,1974、1984)、定位学派(Porter,1980、1990)推动,一直发展到90年代的能力学派(Parahalad,1990;Barney,1990),在理论、思想与研究模型方面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主线,战略管理的研究范式出现了变化:从刚性视角到柔性视角。

所谓刚性视角,是指在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中,主要从静态的角度去孤立地研究战略管理的各个构念(Construct)之间的关系,一般不考虑时间的动态性,而且也很少考虑各个构念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只考虑这些构念之间单向的影响关系。如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中,涉及最多的构念是战略、组织结构、绩效。从刚性视角出发,一般认为,企业战略决定结构(Chandler,1962),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都会影响企业绩效(Rumelt,1974)。而且,这种因果关系是单向的。

柔性视角是指主要从动态视角去考虑问题,而且考虑了这些变量之间互相反馈的关系。仍以上述战略、组织结构、绩效三个构念为例。在现实中,往往是企业组织结构决定企业战略:当企业的组织结构确定时,企业中人、群体、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已经确定,企业战略往往受制于这些关系的影响。因此,现实情况可能与Chandler的理论模型正好相反(爱迪思,1997)。而企业绩效反过来也会影响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形成。在Chandler(1962)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也描述了美国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在企业绩效下降,面临逆境时,企业的领导人如皮埃尔·杜邦、阿尔弗雷德·斯隆如何重组公司组织结构,从而能够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战略,而在市场上超越竞争对手的案例。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企业绩效往往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决定企业的战略与组织结构。

尤其是到了上个世纪末,顾客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技术、市场等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白热化,竞争对手所推出的竞争措施也是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越来越重视能力的竞争,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知识的创造、培养与转移机制。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仅仅从刚性视角去考察并解决问题,往往会忽视了目前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到失败的命运。市场竞争的实践推动战略管理的理论与研究视角也必须创新,研究范式也必须从刚性视角转变到柔性视角。

一、刚性视角的理论模型、适用条件与理论缺陷

在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以下问题是首先需要考虑的:战略定义、哪些因素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企业战略的形成、战略怎样形成与执行。在刚性的研究视角中,以上问题主要由以下三个模型来进行说明:

第一个模型是SCP(战略—行为—绩效)。这是产业经济学中众所周知的“贝恩—马森”范式。以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波特(Porter)、凯文斯(Caves)为代表人物。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该模型认为,产业结构会促使企业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并通过合适的行为措施来实现企业的绩效。

第二个模型是SSP(战略—结构—绩效)。该模型主要由上个世纪美国著名商业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提供思想,然后由Minzberg(1978)、Miller(1986)等学者逐渐完善而成。该模型认为,要制定完善的企业战略并使其得以执行,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作为支撑,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绩效。该模型与SCP模型最大的区别在于二者研究问题的层次不同:SSP模型主要强调企业层次的问题,而SCP主要是产业层次的问题。

第三个模型是RBV(基于资源观的模型)。自Rumelt(1984)第一次阐述基于资源视角的企业竞争战略以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强调要从企业内部资源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不是像波特那样仅仅从企业外部来考虑问题,因为以波特为代表的定位学派难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相同的产业中,有的企业确实超过了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这是波特所难以解释的。基于资源观的模型认为,企业内部存在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而在很大程度上,无形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RBV研究问题的视角依然是刚性的,因为该模型仅仅讨论了企业无形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并且认为是前者决定了后者,而非相反。

从刚性视角来看,以上三个模型首先起始于一些企业外界因素,如所处产业、产品市场与企业资源等影响企业战略的因素,然后讨论了这些因素与企业战略的关系,再分析企业战略与其他构念的关系。这些模型构成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基本模型。刚性视角主要强调两个方面:战略形成与战略选择。以上三个模型重点强调了战略形成的问题。而对于战略选择问题来说,刚性视角主要用SWOT模型作为经典模型。该模型分析了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与企业外部的机会、威胁,强调企业应该从这四个方面来选择合适的战略。现代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战略不仅包括战略制定,而且包括战略执行。而战略形成与战略选择仅仅讨论了战略如何制定的问题,对于战略执行问题则没有涉及。所以,刚性视角主要强调战略制定问题。

之所以称为刚性(mechanistic perspective)视角,因为这个视角主要以牛顿力学的逻辑作为其分析框架。刚性视角的出现对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它提供了共同的假设、理论、概念和模型,为学术思想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同时,刚性视角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又为如何确定企业战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绩效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然而,刚性视角的战略管理理论之所以成立,是立足于以下两个前提的:

一是企业外界环境与内部环境是可以认知的。在刚性视角中,企业要选择正确的战略,那么企业必须要对其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如Mintzberg(1978)所言,企业战略的形成与制定都需要企业对外界环境、内部环境的正确认知。否则,企业战略就很可能是被动的“应急战略(Emergent strategy)”,而不是主动的、符合企业经营目标的“深思熟虑型战略(Deliberate strategy)”。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可能陷入“战略陷阱”。企业家能够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这与Mintzberg在《企业家的性质》一书中所描述的伟人学派是一脉相承的,都认为企业有一个英明的企业家是非常重要的,该企业家能够预先知道一切,并具有英明与深刻的洞察力,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