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word
电子政务系统设计技术手册
电子政务系统设计技术手册一、引言电子政务系统作为现代信息化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政府机构管理效率、优化公共服务,为公民和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为了帮助各级政府机构进行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本技术手册旨在提供相关的设计原则、核心技术要点及最佳实践。
二、系统设计原则1. 用户导向:系统设计应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注重用户体验的设计,确保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2. 模块化设计: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系统拆分为各个独立的功能模块,方便系统的维护和扩展。
3. 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电子政务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采取加密、访问控制等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可持续发展:设计应考虑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关注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更新迭代。
三、系统架构设计1. 前端设计:前端设计应注重用户界面的美观性和易用性,采用响应式设计,兼容不同尺寸的设备,提供统一的用户体验。
2. 后端设计:后端设计需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采用分布式架构,利用负载均衡、缓存、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3. 数据库设计:合理规划数据库结构,采用合适的数据模型,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并优化查询性能。
4. 安全设计:采取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等,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四、核心技术要点1. 云计算技术:通过采用云计算技术,政府机构可以灵活扩展系统资源,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 大数据技术:政府机构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和挖掘大量的数据资源,提供更精准的政策决策依据。
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如智能客服、智能审批等,提高政务处理效率。
4. 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和透明性,加强政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五、最佳实践1. 敏捷开发:采用敏捷开发方法,将需求分解成多个小块,逐步迭代开发,减少风险和成本。
2. 用户参与:鼓励用户参与系统设计和测试,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提供更符合用户期望的系统。
“互联网+政务服务”标准体系指南
“互联网+政务服务”标准体系指南一、总则(一)指导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等重要工作部署,以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为目标,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影响企业办事创业的“难点”“痛点”“堵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通过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标准体系,推动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运用标准化原理、方法和技术,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约束自由裁量权,以标准化提升政府服务的集成化、高效化、便捷化、精准化、智慧化、普惠化水平,为建设全区及全国行政审批“一张网”、实现“一网通办”奠定坚实基础。
(二)编制依据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23号)2.《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6〕51号)3.《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55号)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国办函〔2016〕108 号)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39号)6.《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关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国办电政函〔2017〕50号)7.《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高技〔2017〕1272号)8.《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中央编办财政部审计署关于印发<加快推进落实《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高技〔2017〕1529号)9.《行政许可标准化指引(2016版)》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厅字〔2018〕22号)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45号)1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17〕40号)1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梳理进驻自治区本级实体政务大厅和网上服务平台相关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的通知》(内政办发〔2017〕101号)14.《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及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1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自治区本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实体大厅窗口设置和进驻人员选派等工作的通知》(内政办发〔2018〕6号)(三)原则和目标1.建设原则(1)科学合理。
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平台V1.0操作手册范本
政务服务目录管理系统V1.0操作手册哈尔滨华泽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目录一、系统概述 (3)二、系统操作 (3)2.1用户登录 (3)2.2行政权力事项 (5)2.2.1行政权力管理 (5)2.3公共服务事项 (8)2.3.1公共服务管理 (8)2.3.2公共服务引入 (12)2.4.政务服务事项 (14)2.4.1事项认定 (14)2.4.2办事指南管理 (16)2.4.2.1指南信息 (17)2.4.2.2申请材料 (19)2.4.2.3采集地址信息 (19)2.4.2.4流程图 (20)2.4.2.5权责信息 (21)2.4.2.6中介信息 (21)2.4.3待审核事项 (21)2.4.4已发布事项 (22)2.5目录清单 (22)2.5.2目录清单管理 (24)一、系统概述按照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参照《行政许可标准化指引(2016版)》,结合工作实际,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黑龙江省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黑政办综〔2017〕7号)文件,建设了全省统一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
在原有权力清单、公共服务目录等数据基础上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办事指南和所有应公开信息相互关联、动态管理。
目标是实现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在纵向不同层级、横向不同区域间“编码唯一、标准统一、同步更新、同源公开、多方使用”的标准化管理。
二、系统操作2.1用户登录平台的互联网访问地址是:8888,在系统登录页面提供了由省编办制定的政务服务事项认定标准、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操作手册和指导视频以及使用平台的各单位账号。
如图1所示。
(图1)使用平台的各地市、省直部门应在登录页面下载本地区对应的账号。
账号按分工的不同,分为两种权限:一是管理账号,各地区政务服务事项管理部门使用管理账号登录平台,实现对本地区政务服务事项认定情况、目录清单生成情况、办事指南录入情况的查看和统计;二是录入账号,各地区政务服务实施部门使用本部门账号登录平台,实现对政务服务事项的认定、办事指南录入、目录生成等操作。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一)总体构架1.总体层级体系“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由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三个层级组成,各层级之间通过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进行资源目录注册、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监督考核、统计分析等,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具体层级关系如图3—1所示:图3-1 “互联网+政务服务”总体层级体系图(1)国家级平台国家级平台包括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和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
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主要实现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汇聚、跨地区跨部门数据交换、跨地区统一认证、共性基础服务支撑。
汇集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形成统一事项目录库、证照目录库,实现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和业务信息库共享利用,发挥政务服务访问的“公共入口”,地方部门数据交换的“公共通道”,身份认证、证照互认、安全保障等“公用支撑”作用。
充分利用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做好与国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平台的衔接与整合。
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实现部门相关政务服务的办理,并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对接和办理结果汇聚。
(2)省级平台省级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建设(原则上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提供省级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办理和反馈。
建立省(区、市)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依托统一信息资源目录,通过与国家级平台和地市级平台的数据交换,实现自然人、法人基础信息共享、用户认证信息交互、证照信息共享、办件信息交换、统计分析和监督考核。
(3)地市级平台地市级平台充分利用各地区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原则上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提供地市级、县级、乡级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办理和反馈,有条件的地区可将代办点延伸至村级。
依托地市(州)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与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的数据交换,提供地市级范围内基础数据共享共用,实现地市级平台与本级部门纵向系统的衔接与整合。
关于“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55号)和《黑龙江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黑政发〔2017〕3号),确保《“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国办函〔2016〕108号,以下简称国家《指南》)在我省有效实施,经省政府同意,现结合实际对我省“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思路———严格遵循国家《指南》。
以国家《指南》为主导,遵循国家《指南》的各项技术标准和工作要求,作为国家《指南》的配套文件,与国家《指南》同步实施。
———不作重复性要求。
国家《指南》中已经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本实施意见中不再重复,主要针对国家《指南》中给出多种选择方式、需要结合省情开展的相关建设工作予以明确。
———统筹、集约、融合。
按照国家《指南》要求,考虑省、市(地)工作现状,统筹全省建设标准,兼顾现有运行模式和不同标准,汇聚、兼容现有平台、系统并逐步过渡纳入,建设全省一体化网上政务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便捷化、标准化的一网办理。
二、重点建设任务按照国家《指南》的平台系统组成和平台技术构架,全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的重点建设工作主要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理系统和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开展。
全省政务服务平台采取省、市两级分建模式,省、市、县、乡四级共同应用。
省级平台为市(地)平台、省直各有关部门业务办理提供服务。
市级平台为市直各有关部门业务办理提供服务,同时是本辖区的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县级及以下不再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已经建设的逐步向市级政务服务平台迁移、汇聚并融合。
省、市两级平台按照国家《指南》技术规范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
省级网络平台通过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省级骨干网接入国家级平台;省级政府部门直接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省级城域网;市级政府部门直接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市级城域网;县级政府部门直接接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县级城域网;乡镇(街道)、村(社区)通过互联网采用VPN方式接入市级城域网;法人、自然人等用户通过统一的互联网网站和统一的手机等移动端平台进入政务服务网。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电子政务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也是政府部门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标准化是电子政务落实和推广的基础和前提,是整个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电子政务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工作,进一步落实《“十三五”信息化标准工作指南》等文件部署,制定《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的决策部署,推动电子政务标准化发展,优化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完善电子政务标准,突破关键技术标准,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增强电子政务标准化服务能力,为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电子政务发展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按照“急用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研制一批支撑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业务协同、政务服务一体化、安全保障所需的基础性、关键性、共性标准,标准的有效性、—3—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并带动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
2020年,调研现有电子政务标准使用情况,完成对现有电子政务标准的复审,搭建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到2021年,依据行业实际需要,制修订政务信息资源、电子文件、政务服务平台等电子政务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应用标准,基本满足电子政务标准化需求,补充完善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到2022年,全面覆盖电子政务基础共性标准、关键应用标准、安全保障标准,建立较为先进的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有效指导电子政务建设,建设电子政务标准应用服务平台,提升标准服务能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
二、标准体系(一)标准体系结构图。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由总体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数据标准、业务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7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4——5—图1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二)标准分类说明。
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doc 90页)
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doc 90页)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目录引言一、总则(一)指导思想(二)总体目标(三)重点任务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一)按事项性质分类(二)按服务对象分类(三)按实施主体分类(四)按服务主题分类(五)按服务层级分类(六)按服务形式分类(七)按行政管辖分类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一)总体构架1.总体层级体系2.平台系统组成3.建设方式(二)业务流程(三)平台技术架构1.基础设施层2.数据资源层3.应用支撑层4.业务应用层5.用户及服务层(四)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1.分建方式2.统分方式3.统建方式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一)需求侧(面向社会)1.用户访问——“我”2.信息资讯——“我要看”3.信息检索——“我要查”4.服务引导——“我要办”5.咨询问答——“我要问”6.监督评价——“我要评”7.个性化推送——“我的”(二)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1.事项清单标准化2.办事指南规范化3.审查工作细则化4.业务办理协同化5.事项管理动态化五、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1.建设管理要点2.主要功能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二)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1.基础业务功能(1)政务服务事项管理(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3)电子监察管理(4)电子证照管理(5)网上支付管理(6)物流配套管理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1)并联审批(2)加强事中事后监管(3)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4)政务服务热线(5)公共资源交易六、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一)统一数据交换1.目录与交换体系2.平台架构及功能3.备份机制及运行保障(二)各地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1.分类、分层级对接2.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对接3.数据交换内容(三)省级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系统数据对接1.对接要求2.对接方式(四)基础资源库共享共用1.共享共用模式2.访问方式和访问流程3.基础资源目录管理(二)总体目标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普遍建成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最新)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X〕55号)、《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X〕5号)和《X 年全省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总体工作方案》(X政办明电〔X〕25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X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放、管、服”改革各项工作部署,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推进跨层级、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消除“信息孤岛”,逐步形成以X市政务云平台为基础、以大数据管理为核心、以“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为主导的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建设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阳光政务、电子监察、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市、县、乡三级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X市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打造建设集约、服务集聚、数据集中、管理集成的“网上政府”,促进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工作目标。
X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工作主要目标:到X年底,X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有效运行。
一是完成市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工作,实现市、县、乡级政府部门全覆盖,并与省电子政务外网互联互通;二是建成全市统一政务大数据平台,承载全市政务数据资源汇聚、交换、共享,具备大数据挖掘、分析功能,率先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提供支撑;三是建成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市、县、乡三级具备网上行政审批能力,群众关注的重点便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最终实现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融合运行。
二、主要工作任务(一)建设政务大数据平台及电子政务外网。
一是梳理并编制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信息及主题资源目录体系。
按照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梳理各部门信息资源,形成部门信息资源目录及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目录和主题资源目录,制定目录及信息资源日常更新维护制度;二是搭建市政务大数据平台。
“互联网+智慧政务”技术方案
终端设备
提供各类终端设备,如 计算机、移动设备等, 支持政务服务的多渠道
接入。
数据层
数据采集
通过接口对接、数据抓取等方 式,收集政务相关数据。
数据处理
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技术 ,对数据进行深入处理,提取 有价值的信息。
总结词
实现数据采集、整合、处理和 共享
数据整合
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清洗、 去重、转换等处理,形成统一 格式的数据集。
进行技术推广
制定推广策略
根据智慧政务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推广策略。
加强宣传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加强对“互联网+智慧政务”技术的宣传和 推广。
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分享经验和技术成果,提升 国际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人工智能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对政务文本数据的 自动分析和理解。
语音识别
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实现政务服务的语音交互, 提高政务服务的便利性和快捷性。
ABCD
机器学习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对政务数据的自动分类 和预测,提高政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计算机视觉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政务服务的图像识别 和处理,提高政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区块链监管
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政 务服务的全程监管和追溯, 提高政务服务的透明度和公 信力。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设备接入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政务设备的接入 和数据采集,提高政务服务的实时性和
动态性。
物联网智能控制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政务设备的智 能控制和管理,提高设备使用的便捷
性和高效性。
政务服务大厅网络建设方案
政务服务大厅网络建设方案政务服务大厅是为了方便公民和企业获取政府相关服务而设立的场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建设已经成为政务服务大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面是一份网络建设方案的详细说明,以提高政务服务大厅的效率和便利性。
一、目标和需求分析1. 提高办事效率:通过网络建设,实现政务服务大厅的在线办理,减少传统窗口排队等待的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2. 提供便利服务:政务服务大厅应提供全面的在线公共服务,包括但不限于行政许可、社会保障、公共资源交易等。
3. 数据共享和整合:政务服务大厅应能够与政府相关部门的系统对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整合,提高服务效率和准确性。
二、网络建设方案1. 基础设施建设:a. 网络带宽:政务服务大厅应具备足够的网络带宽,以满足多用户同时在线办理业务的需求。
建议采用高速光纤网络,提供稳定和快速的网络连接。
b. 无线网络覆盖:政务服务大厅应提供无线网络覆盖,让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使用有线或无线连接方式进行办事。
c. 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政务服务大厅应配备强大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以支持大量用户同时在线办理业务,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2. 网站和应用开发:a. 政务服务大厅官方网站:建议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务服务大厅官方网站,提供在线办理业务的入口,包括但不限于在线申请、查询、下载等功能。
b. 移动应用开发:政务服务大厅应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支持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提供便捷的在线办理服务。
c. 数据接口开发:政务服务大厅应与政府相关部门的系统进行数据接口开发,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整合,确保办事过程中的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
3. 安全防护措施:a.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政务服务大厅应配备有效的网络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b. 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政务服务大厅应采用SSL加密技术,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办事数据的安全。
同时,应设立强制身份认证机制,防止冒名顶替等风险。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引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
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旨在指导政府部门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政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数字化转型。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1.1 网络规划:根据政府部门的实际需求和规模,进行网络规划,确定网络拓扑结构和带宽需求。
1.2 网络安全: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数据加密等措施,确保政务信息的安全性。
1.3 网络监控:部署网络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网络运行状态和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数据管理与共享2.1 数据标准化:统一数据格式和标准,建立数据字典,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2.2 数据备份: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定期备份数据,确保数据安全和可靠性。
2.3 数据共享: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互通,提高信息共享效率。
三、电子服务平台建设3.1 门户网站:建设政府门户网站,提供政务信息查询、在线办事和服务申请等功能,方便公民和企业获取信息和办事服务。
3.2 挪移应用:开辟政府挪移应用,提供便捷的挪移办公和服务功能,满足用户在挪移端的需求。
3.3 在线支付:实现在线支付功能,方便用户在线缴纳费用和办理业务,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便利性。
四、智能化技术应用4.1 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政务数据,发现规律和趋势,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2 人工智能: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客服、智能办事等功能,提高政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4.3 云计算: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政务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灵便性。
五、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5.1 安全管理: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政务信息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信息泄露和攻击。
5.2 隐私保护:保护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合法合规地采集和使用用户信息,确保用户权益和信息安全。
5.3 安全培训:开展信息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和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共同维护信息安全。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建设方案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建设方案一、背景和目标政务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政府机构变革和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的重要手段。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的建设旨在实现政务服务的一站式集成,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线服务,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并优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的目标包括:1.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入口,整合各级政府不同部门的服务,实现一站式服务。
2.提高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优化流程,降低办事成本,提升用户满意度。
3.推动政府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二、关键技术和功能2.1 关键技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的建设需要依托以下关键技术:1.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平台能够快速处理海量的数据和用户请求,并进行智能分析和决策。
2.微服务架构:采用微服务架构可以实现系统的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不同功能模块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管理。
3.前端技术:使用现代化的前端开发技术,如React、Vue等,提供良好的用户界面和交互体验。
4.安全技术:采用多层次的安全措施,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确保用户信息和交易的安全性。
2.2 主要功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1.在线办事服务:提供办事指南、在线填报、在线支付、在线咨询等功能,实现政务服务的线上化。
2.信息查询服务:提供政策法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重要信息的查询功能,方便用户获取相关信息。
3.互动交流平台:提供在线论坛、在线投诉建议、在线问卷调查等功能,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4.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通过对用户行为和数据的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5.统计报表和数据展示:提供数据统计和报表功能,对政务服务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监测和展示。
三、平台建设步骤3.1需求调研和分析在平台建设之前,需要对政府机构和民众的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明确平台的功能和服务范围。
3.2系统设计和架构规划根据需求调研结果,进行系统设计和架构规划,确定平台的模块划分、数据流程和系统接口等。
第14章 互联网+政务体系
2)信息资讯
用户能查阅或获得的政务服务信息,包括静态信息和过程 信息,通过各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展现,政务服务信息 应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推送产生。
静态信息是按照政务公开要求,依法公布的政务服务办理 的相关资讯。过程信息是由部门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 以一定形式向用户提供事项的受理、审查、结果等环节的 信息。
(1)按事项性质分类 可分为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
(2)按服务对象分类 可分为面向自然人和法人的政务服务 事项。
(3)按实施主体分类 按照事项的管理归属部门进行分类。
(4)按服务主题分类 可按面向自然人和法人的不同主题进 行分类。
(5)按服务层级分类 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 乡级、村级(代办)政务服务事项。
(8) 证件制作与送达 列出证件的类型、名称和内容、岗位 职责和权限、制作、送达方式和时限、无法送达的处理、 文书、材料归档的内容、要求和时限等。属于并联审批的, 证件可由并联审批各机构分别送达申请人,或统一由综合 窗口或牵头实施机构送达申请人。
(6)按服务形式分类 可分为线上办理、线下办理、线上线 下一体化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
(7)按行政管辖分类 可分为定点办理、跨地区通办的政务 服务事项。
14.2.4 “互联信息的真实、合法和有效,自然人和法人用户的注 册、认证均采用实名制。统一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是开展 “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和行政相 对人线上服务法律关系的前提,是全国政务服务“一地注 册,各地互认”的基础。针对平台建设的不同特点,注册 和认证可采用三种方式。
4)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
是支撑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业务办 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平台,包括集中汇聚的政务服务事 项库、办件信息库、社会信用等业务信息库和共享利用的 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以 及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交换的支撑系统。
互联网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互联网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务服务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重要纽带,为了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搭建一个便捷、高效、可信赖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二、项目目标1.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为公民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
2.提高政务服务的效率,降低办事成本。
3.增强政务服务的透明度和可信赖度。
4.优化政务服务的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5.打造一个互动性强、个性化服务的政务平台。
三、建设内容1.政务服务事项的整合与展示通过整合各级政府的政务服务事项,建立统一的事项库,并提供便捷的及展示功能,让公民可以快速找到所需办事事项,并查看相关政策和流程。
2.网上办事服务建立在线申请、预约、查询等网上办事功能,提供网上材料上传、审批进度查询等服务,实现公民在家随时随地办理相关事务,省去了排队等待的繁琐过程。
3.一网通办通过建立与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的数据共享和对接,实现公民在网上一站式办理多个政务服务事项,避免了重复提供材料和填写表格的麻烦。
4.在线支付功能提供在线支付功能,包括政务服务费用缴纳、罚款支付等,方便公民快速完成交易。
5.政府公开信息发布通过政务服务平台,政府可以及时发布各类公开信息,包括政策解读、公告通知、办事指南等,提升政务公开度。
7.数据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确保公民的个人隐私和相关数据不被泄露和滥用,增强公民对政务服务平台的信任度。
四、建设步骤1.需求分析阶段明确政务服务的需求和具体要求,搜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制定项目工作计划。
2.系统设计阶段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划分等工作,明确系统的基本框架。
3.系统开发阶段根据系统设计文档,进行系统的详细设计和编码工作,包括前端界面设计、后台数据处理等。
4.系统测试阶段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指南
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指南第一章:概述 (3)1.1 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定义 (3)1.2 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发展背景 (3)1.3 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意义 (3)第二章: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 (4)2.1 政策法规概述 (4)2.2 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标准体系 (4)2.3 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规范 (5)第三章:需求分析 (5)3.1 用户需求分析 (5)3.2 业务流程分析 (6)3.3 功能需求分析 (6)第四章:平台架构设计 (7)4.1 技术架构设计 (7)4.2 业务架构设计 (7)4.3 数据架构设计 (8)第五章:关键技术与应用 (8)5.1 云计算技术 (8)5.2 大数据技术 (8)5.3 人工智能技术 (9)第六章:平台安全与运维 (9)6.1 安全体系建设 (9)6.1.1 安全策略制定 (9)6.1.2 安全防护措施 (9)6.1.3 安全培训与宣传 (9)6.2 运维管理策略 (10)6.2.1 标准化运维 (10)6.2.2 资源管理 (10)6.2.3 变更管理 (10)6.3 灾难恢复与备份 (10)6.3.1 灾难恢复策略 (10)6.3.2 备份策略 (10)6.3.3 恢复策略 (11)第七章:用户体验与服务优化 (11)7.1 用户体验设计 (11)7.1.1 用户研究 (11)7.1.2 交互设计 (11)7.1.3 视觉设计 (11)7.1.4 用户体验评估 (11)7.2 服务流程优化 (11)7.2.1 服务流程梳理 (12)7.2.3 服务流程实施与监控 (12)7.2.4 持续改进 (12)7.3 用户反馈与改进 (12)7.3.1 用户反馈收集 (12)7.3.2 用户反馈分析 (12)7.3.3 改进措施制定 (12)7.3.4 改进效果评估 (12)第八章:平台建设与实施 (13)8.1 项目管理策略 (13)8.2 建设流程与步骤 (13)8.3 项目验收与评估 (13)第九章:平台推广与培训 (14)9.1 推广策略 (14)9.1.1 定位目标用户 (14)9.1.2 优化平台内容 (14)9.1.3 利用社交媒体 (14)9.1.4 合作与联盟 (14)9.1.5 线下活动 (14)9.2 培训体系 (14)9.2.1 培训目标 (14)9.2.2 培训课程设置 (14)9.2.3 师资队伍 (15)9.2.4 培训教材 (15)9.2.5 培训效果评估 (15)9.3 培训方式与内容 (15)9.3.1 线上培训 (15)9.3.2 线下培训 (15)9.3.3 实操演练 (15)9.3.4 案例分析 (15)9.3.5 互动交流 (15)第十章:绩效评价与监管 (15)10.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5)10.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5)10.1.2 指标体系构成 (16)10.2 监管机制 (16)10.2.1 组织监管 (16)10.2.3 外部监管 (16)10.3 绩效评价与监管流程 (17)10.3.1 绩效评价流程 (17)10.3.2 监管流程 (17)第十一章:国际合作与交流 (17)11.1 国际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17)11.2 国际合作与交流策略 (17)第十二章:案例分析 (18)12.1 国内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案例分析 (18)12.1.1 案例一:某省政务服务网 (18)12.1.2 案例二:某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19)12.2 国外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案例分析 (20)12.2.1 案例一:美国egov平台 (20)12.2.2 案例二:韩国egov平台 (20)12.3 成功案例总结与启示 (21)第一章:概述1.1 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定义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为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提供政务服务信息查询、办理、交互、反馈等功能的系统平台。
互联网+政务服务解决方案
云安全防护
构建云安全防护体系,包括网络 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方 面,保障政务云服务平台的安全 稳定运行。
大数据分析与挖掘
政务数据整合
整合政府各部门的政务 数据资源,构建统一的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 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 互通互联。
大数据分析
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 对政务数据进行深度挖 掘和分析,发现数据之 间的关联和规律,为政 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市场需求分析
01
02
03
公众需求
公众对政府服务的需求日 益多样化、个性化,期望 获得更便捷、高效、透明 的服务。
政府需求
政府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降 低行政成本,提升治理能 力。
企业需求
企业需要与政府进行高效 、便捷的沟通和合作,以 获得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 。
行业应用现状
01
应用领域
微信小程序
跨平台支持
支持Android、iOS等多种操作系统和 终端设备,确保用户在不同设备上都 能获得良好的服务体验。
利用微信小程序等轻量级应用,为用 户提供便捷的政务服务入口和体验。
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应用
语音导航
通过智能语音技术,为用户提供语音导航服务,帮助用户快速了 解办事流程和相关政策。
语音咨询
完善信用信息归集机制
通过归集各类信用信息,形成全面、准确的信用档案,为信用监 管提供依据。
建立信用评价制度
根据信用信息,对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价,实行分类监管,对失 信行为进行惩戒。
推进信用信息公示
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在相关平台进行公示,提高社会监督力度 ,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风险预警及应对机制
目录
CONTENTS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安全保障体系设计方案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安全保障体系设计方案1.1.1建设需求依托XX省电子政务外网统一云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安全管理,重点保障以下几个方面:(1)电子证照、网上支付等重要系统和关键环节进行全流程安全监控电子证照、网上身份认证、网上支付等重要系统和关键环节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关键,对这些系统和重要环节的安全性应给予端到端的全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隐患,以确保关键业务正常运行。
(2)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存在的安全风险,完善开放接口的安全防护能力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得以发挥作用乃至正常运转的核心能力。
任何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过程都会对系统的安全性带来影响。
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完善开放接口的安全防护能力,对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环节给予端到端的全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隐患,以确保关键业务正常运行。
(3)加大对平台中各类公共信息、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障力度加强平台中各类公共信息、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安全防护,建立数据安全规范。
在系统后台对每类数据的安全属性进行必要的定义和设置,详细规定数据的开放范围和开放力度,并严格执行相应的权限管理。
1.1.2建设内容根据安全体系规划,整个云平台的安全体系建设内容包括:物理安全、操作系统安全、网络安全、传输安全、数据库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终端安全和管理安全等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1.1.2.1 物理安全保证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保障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
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
1.1.2.2 操作系统安全对于操作系统的安全防范采取了如下策略:采用安全性较高的网络操作系统并进行必要的安全配置、关闭一些常用却存在安全隐患的应用、对一些保存有用户信息及其口令的关键文件(如UNIX下:/.rhost、etc/host、passwd、shadow、group等;WindowsNT下的LMHOST、SAM等)使用权限进行严格限制;加强口令字的使用(增加口令复杂程度、不要使用与用户身份有关的、容易猜测的信息作为口令),并及时给系统打补丁、系统内部的相互调用不对外公开。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5.12•【字号】甘政办发〔2017〕80号•【施行日期】2017.05.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子信息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甘政办发〔2017〕8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省属有关企业: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将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关键举措。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55号),对全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进行了顶层部署;2016年12月,在吸收浙江、江苏、贵州、甘肃、青岛等省市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编制并印发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国办函〔2016〕108号,此件已在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公开发布,以下简称《建设指南》),为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提供指导;2017年1月,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甘政发〔2017〕14号),对全面、深入推进我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做出了总体安排。
我省自2015年开展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以来,各地各部门依托甘肃政务服务网,积极推进网上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开展网上办事,较好地优化了政府服务、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但由于各地、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起步时间和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应用情况、建设模式和数据标准不尽相同,不少地区和部门网上政务服务系统仍然存在分头建设等原因,导致网上政务服务内容不规范、事项不统一、可办事项少、服务不便捷、平台不统一的现象比较突出,网上政务服务系统互联互通难、数据共享难、线上线下融合难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急需推动各地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系统的规范化建设。
国务院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
国务院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佚名
【期刊名称】《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年(卷),期】2017(0)1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全国一体化的“互联网十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整体设计,不断提升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水平。
国务院于2016年12月20日印发《“互联网十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
【总页数】1页(P4-4)
【关键词】服务体系;互联网;国务院;政务;指南;技术;一体化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办公厅“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 [J], ;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 [J], ;
3.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 [J], ;
4.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 [J],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WORD版本下载后可编辑
目录引言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
(三)重点任务
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按事项性质分类
(二)按服务对象分类
(三)按实施主体分类
(四)按服务主题分类
(五)按服务层级分类
(六)按服务形式分类
(七)按行政管辖分类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一)总体构架
1.总体层级体系
2.平台系统组成
3.建设方式
(二)业务流程
(三)平台技术架构
1.基础设施层
2.数据资源层
3.应用支撑层
4.业务应用层
5.用户及服务层
(四)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
1.分建方式
2.统分方式
3.统建方式
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
(一)需求侧(面向社会)
1.用户访问——“我”
2.信息资讯——“我要看”
3.信息检索——“我要查”
4.服务引导——“我要办”
5.咨询问答——“我要问”
6.监督评价——“我要评”
7.个性化推送——“我的”
(二)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
1.事项清单标准化
2.办事指南规范化
3.审查工作细则化
4.业务办理协同化
5.事项管理动态化
五、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
1.建设管理要点
2.主要功能
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
(二)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
1.基础业务功能
(1)政务服务事项管理
(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
(3)电子监察管理
(4)电子证照管理
(5)网上支付管理
(6)物流配套管理
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
(1)并联审批
(2)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3)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4)政务服务热线
(5)公共资源交易
六、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
(一)统一数据交换
1.目录与交换体系
2.平台架构及功能
3.备份机制及运行保障
(二)某某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1.分类、分层级对接
2.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对接
3.数据交换内容
(某某省级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系统数据对接
1.对接要求
2.对接方式
(四)基础资源库共享共用
1.共享共用模式
2.访问方式和访问流程
3.基础资源目录管理
(五)建立数据共享利用长效机制
七、关键保障技术
(一)平台支撑技术
1.统一用户与认证
2.电子证照
3.电子文书
4.电子印章
(二)平台保障技术
1.安全保障
2.运行管理
(三)深化新技术应用
1.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
2.充分利用政务云,实现集约建设、共享利用
八、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
(一)监督考核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
2.用户导向原则
3.分类考核原则
4.内外结合原则
(二)内部监督
(三)第三方评估
1.评估方法
2.指标体系
3.评价方式
(四)评估实施
1.实施主体和考核范围
2.结果反馈与运用
附录一: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
附录二:政务服务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规范
附录三:数据交换内容与标准
附录四:自然人和法人实名注册协议
附录某某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评估参考指标体系
附图:“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层级架构和信息流架构示意图
引言
本指南在梳理总结某某区各部门政务服务现状和共性问题基础上,吸收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甘肃、宁夏及深圳、青岛、南京某某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实践的成果经验,着眼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力求突出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