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答案高鸿业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宏观+微观)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宏观+微观)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 ,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解答:(1)将需求函数Qd=50-5P和供给函数Qs=-10+5P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50-5P=-10+5P 得: Pe=6以均衡价格Pe=6代入需求函数Qd=50-5p ,得:Qe=50-5*6=20或者,以均衡价格Pe =6 代入供给函数Qe=-10+5P ,得:Qe=-10+5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 =6 , Qe=20 ...如图1-1所示.(2) 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d=60-5p和原供给函数Qs=-10+5P, 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60-5P=-10=5P 得Pe=7以均衡价格Pe=7代入Qs=60-5p ,得Qe=60-5*7=25或者,以均衡价格Pe=7代入Qs=-10+5P, 得Qe=-10+5*7=25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7,Qe=25(3) 将原需求函数Qd=50-5p 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s=-5+5p ,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 50-5P=-5+5P得Pe=5.5以均衡价格Pe=5.5代入Qd=50-5p ,得Qe=50-5*5.5=22.5或者,以均衡价格Pe=5.5代入Qd=-5+5P ,得Qe=-5+5*5.5=22.5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5.5,Qe=22.5.如图1-3所示.(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所给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以(1)为例,在图1-1中,均衡点E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个均衡点.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的供给函数Qs=-10+5P和需求函数Qd=50-5p表示,均衡点E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Pe=6且当Pe=6时,有Qd=Qs=Qe=20;同时,均衡数量Qe=20,切当Qe=20时,有Pd=Ps=Pe.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静态分析:在外生变量包括需求函数的参数(50,-5)以及供给函数中的参数(-10,5)给定的条件下,求出的内生变量分别为Pe=6,Qe=20 依此类推,以上所描素的关于静态分析的基本要点,在(2)及其图1-2和(3)及其图1-3中的每一个单独的均衡点Ei(1,2)都得到了体现.而所谓的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所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也可以说,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变化时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并分析比较由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所决定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以(2)为例加以说明.在图1-2中,由均衡点变动到均衡点,就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表示当需求增加即需求函数发生变化时对均衡点的影响.很清楚,比较新.旧两个均衡点和可以看到:由于需求增加由20增加为25.也可以这样理解比较静态分析:在供给函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需求函数中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即其中一个参数值由50增加为60,从而使得内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其结果为,均衡价格由原来的6上升为7,同时,均衡数量由原来的20增加为25.类似的,利用(3)及其图1-3也可以说明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5)由(1)和(2)可见,当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导致需求增加,即表现为需求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提高了,均衡数量增加了.由(1)和(3)可见,当技术水平提高导致供给增加,即表现为供给曲线右移时,均衡价格下降了,均衡数量增加了.总之,一般地有,需求与均衡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成同方向变动;供给与均衡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2 假定表2—5是需求函数Qd=500-100P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某商品的需求表价格(元) 1 2 3 4 5需求量400 300 200 100 0(1)求出价格2元和4元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答: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均受其影响。

3.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答:假定不存在具有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则合并对GNP总和没有影响。

因为原来甲国居民在乙国的产出已经计入甲国的GNP,同样,乙国居民在甲国的产出已经计入乙国的GNP。

在存在双重居民身份生产者的情况下,则GNP减少。

5.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 国民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3) 国民生产总值(4) 个人收入(5) 个人可支配收入(6) 个人储蓄答:(1)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3)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4)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障税+红利+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7试计算:(1)(4) 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答:(1)国民生产净值=GNP-(总投资折旧-净投资)=4800-(800-300)=4300(2)净出口=GN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4800-(3000+800+960)=40(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60+30=990(4)个人可支配收入=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4300-990=3310(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8.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元),试计算:(1) 储蓄(2) 政府支出(3) 投资答:(1)储蓄=DPI-C=4100-3800=300(2)因为:I+G+(X-M)=S+T所以:I=S+(T-G)-(X-M)=300-200-(-100)=200(3)政府支出G=1100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0,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则应该为0。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高鸿业.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高鸿业.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高鸿业.答案详解第一章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宏观部分)【高鸿业第四版】课后答案(宏观部分).docx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宏观部分)【高鸿业第四版】课后答案(宏观部分).docx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來源才给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己经计入过。

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o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补•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o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來,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叩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岀口 -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o如杲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西方经济学_高鸿业(宏观部分)第四版课后答案

西方经济学_高鸿业(宏观部分)第四版课后答案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3、依据哪种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对消费影响最大?依据哪种消费理论,社会保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对消费影响最大?依据哪种消费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对消费影响最大?解答:依据凯恩斯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会增加人们当前收入,因而对消费影响最大,凯恩斯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减税使得收入增加进而使得消费相应的增加。

其他的消费理论认为如果减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收入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是较小的。

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可以减少老年时代的后顾之忧,减少当前为退休后生活准备的储蓄,因而会增加消费。

依据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等于增加了持久收入,因而可增加消费。

4、哪种消费理论预言总储蓄将依赖与人口中退休人员和年轻人的比例?这种关系是什么?哪种理论预言消费将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做太大变化?为什么?解答: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年轻人要为自己年老生活作储蓄准备,因此,年轻人对退休人员比例提高时,总储蓄会增加.反之,退休人员对年轻人比例上升,总储蓄会下降,因为退休人员不储蓄,而消耗已有储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与持久收入紧密相关,而与当期收入较少有关联,即消费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不会随经济的繁荣和衰退做太大变化,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来决定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固定的。

依照人们习惯,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很难。

因此从短期来看,在经济波动过程中,收入增加时低水平收入者的消费会增加,但收入减少时消费水平的降低则很有限。

5、假设你和你邻居的收入完全一样,不过你比她更健康从而预期有更长的寿命。

那么,你的消费水平将高于还是低于他的消费水平?为什么?解答:可以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来分析此题.分两种情况讨论:(1)当你和你的邻居预期寿命小于工作年限WL ,即未到退休就已结束生命时,尽管你比邻居长寿写,但两人年年都可能把年收入YL 消费完,两人的消费会一样多。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练习题参考答案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

(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设供给函数维持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升,并使市场需求函数变成qd=60-5p。

谋出来适当的平衡价格pe和平衡数量qe,并做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3),表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3),表明市场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平衡价格和平衡数量的影响.答疑:(1)将市场需求函数qd=50-5p和供给函数qs=-10+5p代入平衡条件qd=qs,存有:50-5p=-10+5p得:pe=6以均衡价格pe=6代入需求函数qd=50-5p,得:qe=50-5*6=20或者,以均衡价格pe=6代入供给函数qe=-10+5p,得:qe=-10+5所以,平衡价格和平衡数量分别为pe=6,qe=20...例如图1-1右图.(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d=60-5p和原供给函数qs=-10+5p,代入均衡条件qd=qs,有:60-5p=-10=5p得pe=7以均衡价格pe=7代入qs=60-5p,得qe=60-5*7=25或者,以平衡价格pe=7代入qs=-10+5p,得qe=-10+5*7=25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e=7,qe=25(3)将原市场需求函数qd=50-5p和由于技术水平提升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s=-5+5p,代入平衡条件qd=qs,存有:50-5p=-5+5p得pe=5.5以均衡价格pe=5.5代入qd=50-5p,得qe=50-5*5.5=22.5或者,以平衡价格pe=5.5代入qd=-5+5p,得qe=-5+5*5.5=22.5所以,平衡价格和平衡数量分别为pe=5.5,qe=22.5.例如图1-3右图.(4)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及其特征.也可以说,静态分析是在一个经济模型中根据所给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的一种分析方法.以(1)为例,在图1-1中,均衡点e就是一个体现了静态分析特征的点.它是在给定的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个均衡点.在此,给定的供求力量分别用给定的供给函数qs=-10+5p和需求函数qd=50-5p表示,均衡点e具有的特征是:均衡价格pe=6且当pe=6时,有qd=qs=qe=20;同时,均衡数量qe=20,切当qe=20时,有pd=ps=pe.也可以这样来理解静态分析:在外生变量包括需求函数的参数(50,-5)以及供给函数中的参数(-10,5)给定的条件下,求出的内生变量分别为pe=6,qe=20依此类推,以上所描素的关于静态分析的基本要点,在(2)及其图1-2和(3)及其图1-3中的每一个单独的均衡点ei(1,2)都得到了体现.而所谓的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所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也可以说,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在一个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变化时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并分析比较由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所决定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以(2)为例加以说明.在图1-2中,由均衡点变动到均衡点,就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表示当需求增加即需求函数发生变化时对均衡点的影响.很清楚,比较新.旧两个均衡点和可以看到:由于需求增加由20增加为25.也可以这样理解比较静态分析:在供给函数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需求函数中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即其中一个参数值由50增加为60,从而使得内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其结果为,均衡价格由原来的6上升为7,同时,均衡数量。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宏观部分)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宏观部分)

第三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5、设投资函数为i=e-dr(1)当i=250(美元)—5r时,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2)若投资函数为i=250(美元)—10r,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3)说明e的增加对投资需求曲线的影响;(4)若i=200—5r,投资需求曲线将怎样变化?答案:(1)i=250 —5×10 = 200(美元)i=250—5×8 = 210 (美元)i=250 —5×6 = 220 (美元)(2)i= 250 —10×10 = 150 (美元)i = 250 — 10×8 = 170 (美元)i =250 — 10×6 =190 (美元)(3)e 增加使投资需求曲线右移(4)若i = 200 — 5r,投资需求曲线将左移50美元6、(1)若投资函数为i = 100(美元)—5r,找出利率r 为4%、5%、6%、7%时的投资量(2)若储蓄为S= —40(美元)+ 0.25y,找出与上述投资相均衡的投入水平;(3)求IS 曲线并作出图形;答案:(1)I1 = 100-5×4=80(美元) I2 = 100-5×5=75(美元)I3 = 100 – 5 × 6 = 70(美元) I4 = 100- 5×7 = 65(美元)(2)S = -40 + 0.25y—40 + 0.25y = 80 ∴y = 480(美元) —40 + 0.25y = 75∴y = 460 (美元) —40 + 0.25y = 70∴y = 440(美元) —40 + 0.25y = 65∴y = 420(美元) (3)IS曲线函数:∵I = S∴100-5r = -40 +0.25y∴y = 560 — 20r图:8.下表给出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收入(美元)货币需求量(美元)利率%货币需求量(美元)500100600120 700140800160900180 1230 1050 8706904110(1)求收入为700美元,利率为8%和10%时的货币需求;(2)求600,700和800美元的收入在各种利率水平上的货币需求;(3)根据(2)作出货币需求曲线,并说明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是怎样移动的?答案:(1)L=L1(Y)+L2(r)当Y=700时, L1(Y)=140; 当r=8% 时, L2(r)=70 ∴L=L1(Y)+L2(r)=140+70=210当r=10% 时,L2(r)=50 ∴L=L1(Y)+L2(r)=140+50=190(2)当Y=600时,L(Y)=120L=L1(600)+L2(12%)=120+30=150 L=L1(600)+L2(10%)=120+50=170 L=L1(600)+L2(8%)=120+70=190 L=L1(600)+L2(6%)=120+90=210 L=L1(600)+L2(4%)=120+110=230当Y=700时L1(r)=140L=L1(700)+L2(12%)=140+30=170 L=L1(700)+L2(10%)=140+50=190L=L1(700)+L2(8%)=140+70=210 L=L1(700)+L2(6%)=140+90=230 L=L1(700)+L2(4%)=140+110=250当Y=800时L1(800)=160L=L1(800)+L2(12%)=160+30=190 L=L1(800)+L2(10%)=160+50=210 L=L1(800)+L2(8%)=160+70=230 L=L1(800)+L2(6%)=160+90=250 L=L1(800)+L2(4%)=160+110=270(3)图形9、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5r:(1)画出利率为10%,8%和6%收入为800美元,900美元和1000美元时的货币需求曲线;(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美元,价格水平P=1,找出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均衡的收入与利率;(3)画出LM曲线;(4)若货币供给为200美元,再画出一条LM曲线,这条LM曲线与(3)这条相比,有何不同?(5)对于(4)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100美元,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是否均衡?若不均衡利率会怎样变动?答案:(1)(2)由L=M/P得r=0.04y=30当y=800美元时,r=2 当y=900美元时,r=6 当y=1000美元时,r=10(3)LM曲线如图:(4)若货币供给为200美元时,r=0.04y-40当y=800美元时,r=-8 当y=900美元时,r=-4 当y=1000美元时,r=0这条LM曲线与(3)中的LM曲线截距不同,LM曲线向右水平移动250美元得到LM’曲线(5)若r=10%y=1100美元时L=0.2y-5r=0.2×1100-5×10=170与200不相等货币需求与供给不均衡,L〈M,则使利率下降,直到r=4%时均衡为止10、假定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高鸿业)课后答案(第十五章)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高鸿业)课后答案(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选择题玞 .`鶝乴----------(1)C(2)C(3)A(4)D(5)C2.答:(1)情况<1>LM曲线:y=500+25r IS曲线:y=950-50r解得:r=6 y=650 i =140-10r=80情况<2>LM曲线:y=500+25r IS曲线:y=800-25r解得:r=6 y=650 i =110-5r=80(2)情况<1>求IS曲线:I+(G+△G)=S+T(140-10r)+(50+30)= -40+(1-0.8)(y-50)+50所以:y=1100-50rG增加,LM不变,LM仍为:y=500+25rIS曲线为:y=1100-50r解得:r=8 y=700情况<2>类似地求得:IS曲线:y=950-25rLM曲线:y=500+25r解得:r=9 y=725(3)因为情况<1>的投资利率乘数为10,情况<2>中为5,故:当△G使r上升时,情况<1>中,△i =(140-80)-(140-60)= -20情况<2>中,△i =(110-45)-(110-30)= -15由于KG=5,求挤出效应:情况<1>中,-20×5= -100情况<2>中,-15×5= -75可以求得无挤出效应时:△y=30×5= 150所以:情况<1>中,△y=150-100=50情况<2>中,△y=150-75= 75故:情况<1>中,y=650+50=700情况<2>中,y=650+75=7253.答案:(1)L=M 0.2Y=200Y=1000(LM方程)I+g=s+ t得140-5r+50=Yd-90-0.8Yd+508皠??p得Y=1150-25r(IS方程)IS=LM得Y=1000,r=8 代入I=140-5r=140-5×8得I=1000#嚭濝鬘?(2)当g=70美元得出Y=1300-25r(IS方程)IS=LM得Y=1000r=12 代入I=140-5r=140-5*12=80得I=80晳楬l@7NVB(3)存在挤出效应,因为LM垂直于横轴,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h)为零,利率已高到人们再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课后答案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5、设投资函数为i=e-dr(1)当i=250(美元)—5r时,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2)若投资函数为i=250(美元)—10r,找出r等于10%、8%、6%时的投资量,画出投资需求曲线;(3)说明e的增加对投资需求曲线的影响;(4)若i=200—5r,投资需求曲线将怎样变化?答案:(1) i=250 —5×10 = 200(美元)i=250—5×8 = 210 (美元)i=250 —5×6 = 220 (美元)(2)i= 250 —10×10 = 150 (美元)i = 250 — 10×8 = 170 (美元)i =250 — 10×6 =190 (美元)(3)e 增加使投资需求曲线右移(4)若 i = 200 — 5r,投资需求曲线将左移50美元6、(1)若投资函数为 i = 100(美元)— 5r,找出利率r 为4%、5%、6%、7%时的投资量(2)若储蓄为S= —40(美元)+ 0.25y,找出与上述投资相均衡的投入水平;(3)求IS 曲线并作出图形;答案:(1)I1 = 100-5×4=80(美元) I2 = 100-5×5=75(美元)I3 = 100 – 5 × 6 = 70(美元) I4 = 100- 5×7 = 65(美元)(2)S = -40 + 0.25y—40 + 0.25y = 80 ∴ y = 480(美元) —40 + 0.25y = 75∴ y = 460 (美元)—40 + 0.25y = 70∴ y = 440(美元) —40 + 0.25y = 65∴ y = 420(美元)(3)IS曲线函数:∵I = S∴100-5r = -40 +0.25y∴ y = 560 — 20r图:8.下表给出了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收入(美元)货币需求量(美元)利率%货币需求量(美元)500100600120 700140800160900180 1230 1050 8706904110(1)求收入为700美元,利率为8%和10%时的货币需求;(2)求600,700和800美元的收入在各种利率水平上的货币需求;(3)根据(2)作出货币需求曲线,并说明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曲线是怎样移动的?答案:(1)L=L1(Y)+L2(r)当Y=700时, L1(Y)=140; 当r=8% 时, L2(r)=70 ∴L=L1(Y)+L2(r)=140+70=210当r=10% 时,L2(r)=50 ∴ L=L1(Y)+L2(r)=140+50=190(2)当Y=600时,L(Y)=120L=L1(600)+L2(12%)=120+30=150 L=L1(600)+L2(10%)=120+50=170L=L1(600)+L2(8%)=120+70=190 L=L1(600)+L2(6%)=120+90=210L=L1(600)+L2(4%)=120+110=230当Y=700时L1(r)=140L=L1(700)+L2(12%)=140+30=170 L=L1(700)+L2(10%)=140+50=190L=L1(700)+L2(8%)=140+70=210 L=L1(700)+L2(6%)=140+90=230L=L1(700)+L2(4%)=140+110=250当Y=800时L1(800)=160L=L1(800)+L2(12%)=160+30=190 L=L1(800)+L2(10%)=160+50=210L=L1(800)+L2(8%)=160+70=230 L=L1(800)+L2(6%)=160+90=250L=L1(800)+L2(4%)=160+110=270(3)图形9、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5r:(1)画出利率为10%,8%和6%收入为800美元,900美元和1000美元时的货币需求曲线;(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美元,价格水平P=1,找出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均衡的收入与利率;(3)画出LM曲线;(4)若货币供给为200美元,再画出一条LM曲线,这条LM曲线与(3)这条相比,有何不同?(5)对于(4)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100美元,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是否均衡?若不均衡利率会怎样变动?答案:(1)(2)由L=M/P得r=0.04y=30当y=800美元时,r=2 当y=900美元时,r=6 当y=1000美元时,r=10(3)LM曲线如图:(4)若货币供给为200美元时,r=0.04y-40当y=800美元时,r=-8 当y=900美元时,r=-4 当y=1000美元时,r=0这条LM曲线与(3)中的LM曲线截距不同,LM曲线向右水平移动250美元得到LM’曲线(5)若r=10%y=1100美元时L=0.2y-5r=0.2×1100-5×10=170与200不相等货币需求与供给不均衡,L〈M,则使利率下降,直到r=4%时均衡为止10、假定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答案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答案高鸿业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说明1.授课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部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2.课后习题范围为: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

3.目前所给出的习题答案主要包括以上各章计算题,其他习题一般可以从书本知识或读者自学解决。

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答: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 均受其影响。

4.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答:假定不存在具有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则合并对GNP总和没有影响。

因为原来甲国居民在乙国的产出已经计入甲国的GNP,同样,乙国居民在甲国的产出已经计入乙国的GNP。

在存在双重居民身份生产者的情况下,则GNP减少。

5.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 国民收入 (2) 国民生产净值(3) 国民生产总值 (4) 个人收入(5) 个人可支配收入 (6) 个人储蓄单位:亿美元答:(1) 国民收入=雇员佣金+企业利息支付+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3)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4)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障税+红利+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6.假定一国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亿美元试计算:(1) 国民生产净值 (2)净出口 (3)政府收入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 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答:(1)国民生产净值=GNP-(总投资折旧-净投资)=4800-(800-300)=4300(2)净出口=GN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4800-(3000+800+960)=40(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60+30=990(4)个人可支配收入=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4300-990=3310(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7.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元),试计算:(1) 储蓄 (2) 政府支出 (3) 投资答:(1)储蓄=DPI-C=4100-3800=300(2)因为:I+G+(X-M)=S+T所以:I=S+(T-G)-(X-M)=300-200-(-100)=200(3)政府支出G=1100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0,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则应该为0。

高鸿业_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_习题答案完整版

高鸿业_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_习题答案完整版
〕 • 〔3〕960+30=990〔亿美元〕 • 〔4〕个人可支配收入=GDP-折旧-税收=4800-500-990=3310〔亿美元〕 • 〔5〕S=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亿美元〕
9.假设GDP为5000万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为4100万美元,政府预算赤字为 200万美元,消费为3800万美元,贸易赤字为100万美元。计算〔1〕储蓄 ;〔2〕投资;〔3〕政府支出。

合并后,甲地生产的产品200亿,乙地生产的产品100亿,对合并后
的新国家而言,新增的GDP为300亿,总和增加了。
• 4.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 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
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 4.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S=-1000+0.25y,投资从300增至 500时〔单位:10亿美元〕,均衡收入增加多少?
• 解: S=-1000+0.25y,i1=300,i2=500
• c=y-S=1000+0.75y

y1=〔α+i1〕/〔1-β〕=〔1000+300〕/〔1-0.75〕=5200〔10
• 〔3〕求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而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 解〔1〕yp=0.7*6000+0.3*6000=6000,c=200+0.9*6000=5600
• 〔2〕 yp=0.7*7000+0.3*6000=6700,c=200+0.9*6700=6900670=6130,

y’p=0.7*7000+0.3*7000=7000,c=200+0.9*7000=6500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第12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13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第14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第15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第16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第17章 宏观经济政策第18章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第19章 经济增长第20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第21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第22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第12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答:(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2)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所以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举例来说,对于单个厂商来说,降低工资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可以增加生产并增雇工人。

但是,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资则工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下降并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下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答: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必须区分产品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

其中,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加以区别。

例如,不能根据产品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

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

其实不然。

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那么这包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这包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此时面粉则是最终产品。

同样,如果面包是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面包在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时,它还属中间产品。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301c284b-6ebf-11ec-89ae-7cb59b590d7d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西方经济学课后练习答案(宏观部分)主编:高鸿业目录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01第1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06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1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8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27第1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32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37第1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42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46第二1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52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60第二3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65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在微观上是合理有效的,而在宏观上是不合理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构成整体经济的单一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核心理论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分析都围绕着价格机制的运行进行,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分析都围绕着国民收入进行-0-j、 c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收入(产出)的决定被执行。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为主要分析和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解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中,一件产品究竟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加以区别,而只能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这一点来加以区别。

例如,我们不能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判断面粉和面包究竟是最终产品还是中间产品。

看起来,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

其实不然。

如果面粉为面包厂所购买,则面粉是中间产品,如果面粉为家庭主妇所购买,则是最终产品。

同样,如果面包由面包商店卖给消费者,则此面包是最终产品,但如果面包由生产厂出售给面包商店,则它还属于中间产品。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

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

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

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5 .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算是投资?解答: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建造新厂房、购买新机器设备等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

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才算投资活动。

6.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解答: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是因为公务员提供了为社会工作的服务,政府给他们的工资就是购买他们的服务,因此属于政府购买,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并不是因为灾区或困难人群提供了服务,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们发生了经济困难,丧失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因此这部分救济金属于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所以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

7.为什么企业向政府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解答:间接税虽由出售产品的厂商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

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商品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 和收入法计得的GDP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方面计入GDP。

举例说,某人购买一件上衣支出100美元,这100美元以支出形式计入GDP。

实际上,若这件上衣价格中含有5美元的营业税和3美元的折旧,则作为要素收入的只有92美元。

因而,从收入法计算GDP时,应把这5美元和3美元一起加到92美元中作为收入计入GDP。

8.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解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

(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卡车生产时已经计入GDP了,当然买卖这辆卡车的交易手续费是计入GDP的。

(3)买卖股票的价值不计入GDP,例如我买卖了一万元某股票,这仅是财产权的转移,并不是价值的生产。

(4)购买一块地产也只是财产权的转移,因而也不计入GDP。

9.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的形式征收。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

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确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10.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解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乙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零。

如果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就变成两地区间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

由于甲乙两地属于同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11.假设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 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 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加工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 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 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答:(1) 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7.5)+(30-5)=27.5(万美元)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12.5+27.5=40(万美元)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12.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

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2)1999年名义GDP;(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

”这句话对否?(6)用1998年作为基期,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解答:(1)1998年名义GDP=100×10+200×1+500×0.5=1 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 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 450美元,1999年实际GDP=110×10+200×1+450×0.5=1 525(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 525-1 450)/1 450≈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1 850(美元),1998年的实际GDP=100×10+200×1.5+500×1=1 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 850-1 800)/1 800≈2.78%.(5)GDP的变化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数量的变动,二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