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中人文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人文主义教育论文

人文主义教育论文

人文主义教育论文人文主义教育对人的教育提出很多新观点,它的代表人物提出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等,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人文主义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人文主义教育论文篇一《人文主义教育对教师教学的启示》摘要:人文主义教育对人的教育提出很多新观点,它的代表人物提出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等,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经典观点,阐述它对今天我们教学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教育思想;教学;启示一、人文主义教育的历史背景人文主义是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

它对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提出了关于“人”的新的看法。

第一,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生活。

人文主义在其本质中有着一种乐观精神,追求人的快乐的权利。

第二,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实现个人理想。

因反对封建制度对个人的压制和束缚,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个性,挖掘个人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第三,主张人生而平等,批判等级制度。

①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冲破中世纪神学观念的束缚,也带有贵族性质,但它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地位还是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力。

人文主义教育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思想(一)教育内容的主要思想由于人文主义教育提倡一种培养全人的教育,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十分广泛。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教育家维多利诺倡导的自由教育就是实施以体育、德育、智育并重的方针,以古典语文为中心,包括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等经典文化,还学习数学、天文、历史等知识。

北欧的人文主义者莫尔主张除了在德智体上的教学,还要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劳动实践与理论的并进。

欧洲的人文主义者、散文家和教育思想家蒙田在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肯定的同时,认为判断力是心智最重要的品德,得出判断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结论。

历史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人文教育论文摘要:教育的目的就是塑造“人”。

国家的发展,文明的延续都离不开人,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教学以其广博在人文素养的教育中应发挥其独特地作用,让人文教育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还将付出很大的努力。

这也正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本来是育“人”,但是现在其育“人”的功能却被削弱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

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不再关注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也就不能再称其为教育。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经指出:“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

没有科技,就会落后。

一打就垮,受人宰割;没有人文,就会异化。

不打自垮,甘为人奴。

”由此可以看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当前的社会状况却是非常令人担忧:缺乏社会良知,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诚信原则丧失,就是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之后,整个社会并没有看出有多大的改观。

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人文教育,这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

人文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注重的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人文主义是历史学科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是历史赋予这一学科的任务和使命。

一、人文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的目标2002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从大纲的要求可以看出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

教育理论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历史的透析

教育理论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历史的透析

教育理论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历史的透析摘要:要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分为两类: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概念有科学、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有人文、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

科学与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近代的崛起到当下的贬谪。

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经历了从主流到退隐、从复到抗争的过程。

关键词:科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教育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复杂关系是教育理论中远没有解决的话题,现在还存在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认识误区,即似乎只有人文学科内含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似乎就是加强人文学科的教育。

这种误解遮蔽了科学教育内含的另类人文资源,使人意识不到科学教育独特的价值。

如果不走出此种认识上的误区就难以在新世纪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因此很有必要从历史的视角来审视相关的概念,历史地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互关系。

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两类,一是与科学有关,包括科学与科学主义、科学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与科学主义教育观。

二是与人文有关,包括人文与人文主义、人文学科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

这些概念都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语境性。

贝尔纳(1901—1971)在谈到科学是一个历史范畴时说:“科学的本质是不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

”“过于刻板的定义有使精神实质被阉割的危险。

”[1]贝尔纳的这一思想对于历史地分析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很有启迪意义。

一、历史视野中的“科学”从词源上看,科学是指知识、智慧和研究形式。

12世纪的宇宙论者威廉认为科学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知识”,在梵语中“科学”一词指特殊的智能,最早给科学以明确规定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科学研究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

在17世纪中叶,science翻译为“格致”,即指分科之学,意为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学问。

历史教育中的道德与人文关怀

历史教育中的道德与人文关怀

历史教育中的道德与人文关怀在历史教育中,道德与人文关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而人文关怀则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一环。

通过历史教育中的道德与人文关怀,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并形成正直、善良的品格。

道德在历史教育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历史教育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故事,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这些历史教材中的故事经过深思熟虑的编排,既具备历史真实性,又能够给学生以道德的启示。

例如,学习关于文明古国中发生的战争和冲突使学生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随之而来的会有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这些历史教育故事可以成为学生品行修养的重要资源。

另外,历史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人文关怀让学生具备同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通过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他们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学生将感受到他人的付出和牺牲。

例如,学习伟大的和平先驱者,如甘地和马丁·路德·金,他们的奉献和非暴力行为将激励学生传承他们的精神,并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文关怀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角度,并学会平等、尊重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

历史教育中的道德与人文关怀不仅舒展了学生情商和人格,还教会了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在面对逆境时展现出坚强和勇敢。

通过学习这些故事,学生将懂得坚守正义和积极乐观的重要性。

同时,历史教育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曲折与复杂,历史中的英雄也存在着缺陷和错误,这将培养学生对于多元价值观的尊重和宽容。

在实践中,历史教育中的道德与人文关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观。

在课堂上可以多安排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以及辩论等互动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此外,还可以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临历史遗址,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他们的历史情感。

构建高中历史人文课堂论文

构建高中历史人文课堂论文

构建高中历史人文课堂【摘要】人文精神即人文素养,是学生人格的重要“板块”,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法治等社会目标的支撑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和谐社会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靠教育培育。

教师要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担负起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任。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教学课堂人文精神形成于历史长河中,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

包括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探索,对道德行为、修养、信念和人格的看重与追求,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与高扬,以及对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取向等问题的反思。

它以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相结合为原则;以实现人的完整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为目标,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

那么,怎样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呢?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

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切实树立“以学生文本”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环节,让学生去发现、理解、分析、判断身边的人文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如在讲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下令修建了大运河,客观上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同时还应让学生知道,作为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进行这项浩大工程中,曾耗费了国家的大量生命财产。

另外,隋炀帝开凿运河,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即为了到江南去享乐,刮尽民脂民膏。

我们在估计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作用时,上述情况亦绝不应置之不顾。

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时代性特征加深了理解,这样在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时,就能从当时的历史现状出发,既肯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进步性,又看到其局限性,这样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分析的客观性就能大大加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历史与今天论文

人文素质教育历史与今天论文

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与今天摘要:人文素质教育由来已久,最近一两年有所升温。

本文主要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回顾与分析。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历史现代人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因为,诸如道德、心理、基础与视野等方面都离不开必要的人文教育,因而也可归于人文素质的范畴。

所以,在综合素质中,人文素质是其客观存在的一部分。

在我国,经济迈向现代化的同时更要求道德、观念、心理等方面的“软件”的现代化,汤因比就曾认为,在不同文化相接触时,“硬件”是最易于转移的,而“软件”,则是最具排斥力的。

一、关于“人文”的历史回顾西方“人文”思想的最初萌芽产生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中,柏拉图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中最好的”,至于教育就在于“把快乐、友谊、痛苦和憎恨都适当地根植于儿童的心灵中”,引导他们“恨你所应恨的,爱你所应爱的”,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即“获致了理性”。

古希腊的人文传统被漫长的中世纪神学淫威中断后,于十四至十六世纪又为发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学者所掌握,成为向封建势力进攻的利器。

文艺复兴“复兴”了古代灿烂文化艺术,并开始了新文化的创造,这即“人文主义”世界观。

它打击神的权威,讴歌人的能力和作用,它颂扬、肯定“人”的一切,这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

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是西方“人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自然科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三大定律,培根的归纳法等等。

然而,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尚未赢得独立地位,它混迹于人文科学的庞大体系之中,被人文主义者用来证明人性之伟大,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以此来打击“神”的尊严。

培养人文素质 提升历史教育论文

培养人文素质 提升历史教育论文

培养人文素质提升历史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素质的培养、提高、竞争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

国民人文素质是国民素质最核心、最基础的内容。

人文素质是指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也是支撑特定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

它既要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和要求,是二者的完美统一,通过教育的综合性,内化为受教育者完善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

历史号称人文之本,我们应该把培养国民人文素质,作为历史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和功能。

一、开发课程资源,充实人文教育,感悟真善美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随课程教材改革的潮流和趋势,敢于突破现行教材和课程的一些局限,深入细致的挖掘补充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开发不同层次的课程,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渗透、充实人文教育。

历史即社会,历史即文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感知到的历史,应该是丰富复杂,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

正如威尔·杜兰所说的,“过去不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蜡像馆,它是一个天同的城市,一个心智开阔的原野,在那儿有无数的圣者、政治家、发明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爱人者以及哲学家,仍然有说有笑,有教有唱,有刻有写的活在那里。

”从教科书的编写到师生的教学,怎能用枯燥的语言,固定的叙述处处套用呢?造成千人一面,万世同貌,再加上过于追求标准化的考试,就把历史写死,教死,学死了。

还给人留下一个错觉,历史很简单,就那么几句话,几个结论。

这样的状况不改变,人文教育又从何而谈呢?真实、客观、丰富的历史才是可信的,才是人文教育肥沃的土壤。

历史教育教学中,比传授知识、提供工具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陶冶。

人文教育是精神的享受,生命价值的体验,自由精神的感悟,是感受真善美的过程。

对中学生而言,突出历史人物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但人物活动是历史的核心。

不读拿破仑传,怎知法国革命的气势和影响?不学华盛顿、林肯的品质,怎能感知美利坚民族的精神?让我们从一段段鲜活的历史画面中,一个个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中,体味历史发展潮流中的跌宕起伏,人性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交织与拼搏。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历史新课 程标准 的精神 实质 。在认知历史基本 知识 、 提 高学科 能力的基础上 , 加关注习历史 的过程 中 使学生形成 适应其终生发展需要 和社会认可 的情感 、 态
度和价值观 。

的 重 任 进入新世纪 , 人文 素质教育 已经从一 种思想一种 观
教学肘空 ZOGU HNXE
x cNA Ⅶ AK?
浅 谈新 课 程 历 史 教 学 中人 文 素 质 的培 养
江 苏南京 市第 十三 中学(108 袁 2 00 )
“ 人文 ” 一词最 早 出现在文艺复兴 时期 , 是指对 人 的 肯定 。具备人文 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人文精 神 , 人文 精神 则泛指 人文科学 体现 出的对 人类 生存意 义和 价值 的关 怀, 是一种 以人为对 象 、 以人为 中心 的思想 , 它包含 了科 学精神 、 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 然而在 目前 , 人文精神 在社会上 的整 体滑坡 已经对 学生 产生了很大 的影 响 , 同时有相 当一部分 的教育工作 者 对教育 目标 的认 识产 生偏差 ,只注重科 学知 识 的传 授, 忽视 了人文素质 的培养 ; 只注重智力 的开发 , 忽视 了 道德 价值 的教育 ; 只注重 解题技 能 的训 练 , 忽视 了对生 活与社会 的体验 ; 只注重 学科 知 识 自身 的逻辑 , 忽视 了 知识发生 的人文背景 和知识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启示 。 作为历史教育 工作者 , 无论是在传 授知识还 是在能 力 的培养方 面 , 必须把人文素质 的培养渗透 到平时 的 都 教学实践 中 , 注学生个体 的发展 , 关 并进一步关 注社会 , 把社会现实作为历史的 自然延伸 。 新课程历史教 学可以担负起培 养学生人 文素质
另 外 , 以 通 过 开 放 式 作 业 , 如 撰 写 历 史 小 论 文 可 比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六篇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六篇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六篇人文素养教育论文范文1(一)提升同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力量老师要尽量指导同学懂得更多的思想内容,使语文这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能够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同学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使同学形成一个健康、乐观的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适应生活并学会生活。

(二)提升同学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制造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以老师为主体,同学围围着老师进行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肯定的局限性,忽视了同学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激发出同学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通过组织同学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同学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同学的共性化意识和语文学习潜能,加深同学对人性化意识的重视,形成肯定的体验感悟。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措施学校和老师要加强对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视,在提升同学语文力量的同时,使同学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同学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进展。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育人文意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中消失了太多的物质诱惑和思想诱惑,使人易于产生浮躁的心理心情,使人陷入思想的迷途。

当前我国许多高中同学对肯德基、麦当劳、香奈儿等内容较为熟识,而不能清楚地说出我国优秀思想哲学家孔子的理论。

大部分同学属于独身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同学缺乏良好的奉献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自我意识剧烈。

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对同学的人文素养培育,老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应用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作品或者名言,使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加深同学对人文素养的直观熟悉和理解。

例如,在指导同学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沁园春·长沙》这篇内容的学习中,老师在指导同学对课本内容学习的同时,要指导同学深化感受当时的爱国主义情怀,老师可以为同学播放《恰同学少年》等相关电视剧的视频片段,加深同学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的直观理解。

另外,老师可以引入杜甫的《春望》,温故而知新,引领同学对古代诗人爱国思想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一: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历史教学和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也是现代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意识。

社会文明程度高度,取决于全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而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从小进行人文教育自然是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必然选择。

教师要对历史教材文本展开深度解析,挖掘内涵中的人文思想,积极创造良好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的意识,通过多媒体设计展示,帮助学生进入人文学习情境,对教法学法进行适度调整,可以有效拓展人文精神学习经纬度。

一、文本深度解读,挖好教材人文思想初中历史教材包含众多显性人文因素,教师要注意对文本人文知识点的深度挖掘,并以此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教材文本内涵,形成较为完善的历史认知和思想体系。

中国历史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元素,学习历史不仅能够掌握历史常识,还可以建立爱国情怀。

特别是从一些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挖掘更多人文精神,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典范榜样。

在学习《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观察文本插图进行文本解读,并展示教材中的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等人物事迹。

教师针对性提出思考问题:你还知道志愿军哪些动人事迹?黄继光和邱少云两个英雄事迹中,各有什么特点?他们高尚的精神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出自文本教材内涵,具有很强的引导效果。

学生对相关英雄人物优秀品质展开深入探究,从中形成的认知自然是深刻的、牢固的。

教师通过文本解析,提出思考问题,为学生思维启动创造条件。

教师对文本中的英雄人物持崇敬态度,这种品质展示无疑属于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人文意识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做好教学预设,特别是教学情境设置,对提升学生人文意识有重要激发效果。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做好导引。

生动讲述、故事导入、悬念问题投放,特别是多媒体介入,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学习视角。

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为全面提升历史人文学习品质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论文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目标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近年来各界有识之士对此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人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最终形成关注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一、转变观念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等因素,从小学到中学,至今仍未完全从“应试教育”的窠臼中走出来。

正所谓“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仍然把历史看成是一门“死”的学科,体会不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很强、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学科。

四川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四川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浅谈四川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中教学几经改革,随着2008年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全面展开,在中国出现了诸如山西新绛中学、山东昌乐二中和江苏洋思中学等一些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课改模式。

作为四川,今年仅是推行课改的第三年,诚然我们可以从全国各地借鉴的课改方式很多,但我们应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呢?本文仅就从历史课程改革这一学科出发,谈如何在改革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这种人文素养既具有普遍性,又不失四川特色。

一、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及历史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传统的观点告诉大多数学生,学了历史没用,不实用也不好找工作,而在高中课程设置中也能明显感觉到历史不如某些学科重要。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首先得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而我国在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在普通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毋庸置疑,历史教育在人文素养教育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功能。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而不是直接的工具性的功利价值。

历史是对人类以往实践的一种总结和记录,它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全面、综合的价值理性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历史也是教人做人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体验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著名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就曾把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界定为: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老死为止学习如何做人,帮助人们理解做人的道理。

人文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的功能。

因此历史是人文培养的关键。

二、如何在历史课程改革中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培养首先,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课程论文3000字-人文教育课程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人文教育课程论文3000字-人文教育课程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人文教育课程论文3000字_人文教育课程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导读:如何撰写出满意的人文教育课程论文3000字是现在很多人都为之苦恼的问题之一,而论文的撰写也并非易事,必定是需要花费很多心思和汗水的,本论文分类为人文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人文教育课程论文3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人文教育课程论文3000字(一):论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的方法论文摘要:高等院校文科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主要阵地,也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通过分析当前中国高校科学教育的时代需要,探讨就如何在人文教育课程中有效融入科学教育,就如何提高科学教育水平提出了建议,对于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科学素养有效进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显著成效,必须将二者有机融合。

随着党和政府对高等学校学生文化修养和科学素养的越来越重视,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此项工作。

当然,在我国科教强国的政策指引下,高等院校的科学教育更不容忽视。

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历史和文学等课程中都有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相关知识点,因而,教师在人文教育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在融入科学教育时,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学科实际和知识背景。

大学生虽然曾经接受过科学教育,即小学时的科学,中学时候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尽管有些大学在公共选修课中有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却很少有统一的科学教育课程。

因而,当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课题之时,从事文科教育的任课教师就有责任在所任课程中融入科学教育。

那么,怎样在文科教育中融入科学教育呢?笔者结合多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科学教育经验为例,总结出以下一些体会。

1必须在文科课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技术是贯穿于社会生产力三要素的核心因素之一,因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人文教育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比,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所呈现的课程目标具有如下特点:(1)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2)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3)在知识传授中,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目标。

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扭转了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历史教育要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的,这已经成为今天史学界和教育界的共识。

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师带来了生机和动力,使中学历史教学发生很大变化。

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一、人文教育与历史教育的本质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重点是使受教育者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

历史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

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工具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很多学校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

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历史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把人的教育作为历史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否则我们的专业教育很难成功,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为一件虚无的东西或一种用以点缀的装饰品。

二、加强人文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保证首先,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观念。

就教育观而言,应体现历史教学功能性,承担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

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初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在国际国内极大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

那么,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如何在当前我国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实现涵育人文精神的要求呢?本文拟就自己比较了解的历史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1.人文教育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人文教育的盛衰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都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有关。

近代西方社会由于片面追求物质发展,使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

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没有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空虚。

物质生活提高了,却出现了道德水准的下降、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的大为减退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鉴于此,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理应引以为戒,然而,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前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平下降的事实。

从实际来看,我国的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由此而引起的人文精神底蕴的流失已成为所有
关心人文学科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虑。

2.人文教育的内涵
对于“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我们强调人文教育,并不是否定科学教育的价值,人文教育应该是与科学教育并重的丰富的人类文化内蕴的博采。

首先,从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看,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依靠的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

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人与科学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人们在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态度投身社会。

崇尚科学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种崇尚科学的人类文明意识的普遍提升,自然决定了人文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崇尚科学的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二者的关系看,科学知识积累的多少,是内化为人的科学精神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科学知识并不等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学科客观规律的总结,科学精神是人们在接受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在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正确分析、选择、判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它毫
无疑问应当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属于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应是充分重视人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终身教育。

二、历史教育如何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通过上面对人文教育科学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区别并不体现在学科的划分。

历史学是一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方式的不同。

由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评价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之成为各级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对学生进行历史考试和对教师的历史教学进行评估的惟一标准和主要内容。

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引导下,人性良知、人格尊严、伦理道德和公民义务等等人文要义被无情地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剔除出去,从而使得历史教育越来越难以负担人文教育的重任。

如何才能使历史教育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呢?笔者以为,以下几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改革历史教学内容。

目前历史课教学内容的主旨在于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规律”本身归属科学性的范畴。

其实,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永恒意义,体现着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绝对价值的精神、人物和事件也应该纳入历史教学的内容,甚至成为主要内容。

第二,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加上道德维度,既要承认它推动或阻碍历史进步的客观作用,也要分析其心理、动机和机
制,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影响,认识它在道义上的是非善恶。

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作为农业资本主义化的一种方式,它的历史作用无疑应当肯定,但是对于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英国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残酷、极其痛苦的被剥夺过程,马克思形容为“羊吃人”。

“历史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结果常常是不一致的,真正科学的态度应该两者同时并举,而不要仓猝草率地予以“定性”。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

按照教育心理学理论,连“认知”都被视为一个“建构”的过程,那么情感和观念的形成就更要依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了。

换一个角度讲,从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文立场出发,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摒弃那种耳提面命的填鸭方式,而提倡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从”。

况且在当前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的背景下,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形形色色的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只靠教师一张嘴根本敌不过那许许多多张嘴,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质。

这里所说的教育者包括三种人,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历史学家和教科书编写者、教师。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导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学生来讲,教育者往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起着决定的作用。

教育者本身具备深湛的人文修养很重要。

《异端的权利》、《昨日的世界》不仅作为历史读物脍炙人口,而且作为人文主义的经典之作而进入人类精神
文明的宝库,其原因就在于作者茨威格本身就是人文主义者,所以他才能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爬梳出最有人文价值的教育素材。

以上是我的一些体会和看法,当然在当前我国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实现涵育人文精神的要求还需要我们共同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