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文章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这一符合型系统出发,分析了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中节水措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几个创新性、高效率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式进行了阐述。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内涵;研究措施1 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在水资源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受到外界破坏的基础上,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承载力这一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国外针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有限,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研究局限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而国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中。

就目前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内的学者面对这一问题,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简单的分为三大类,第一: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支撑力;第二,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补给的最大规模;第三,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可开发的最大容量;这三种观点各有利弊。

它们虽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的处罚,但是从内部联系来看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最大支撑力”更加适合评价水资源目前或者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支撑程度和承受能力,而不能精确的反应出可承受的最大范围;而“最大规模”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最大开发容量”能够间接反应出最大的发展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必须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循环,为生态环境留有充足的水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满足社会生态发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使水资源系统保持合理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措施国内外学者在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后,开始形成全新的研究思路,并形成了全新的研究成果。

水资源承载力简介及研究方法.doc

水资源承载力简介及研究方法.doc

水资源承载力简介及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简介及研究方法一、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1.1国外研究进展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国际上,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单项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般纳入资源承载力、区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特别注重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的研究。

新世纪以来,水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对水资源安全及其相关的各种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前所未有的关注。

URS 公司(1998)受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和佛罗里达州社会事务局的委托,研究弗罗达的基斯河流域的承载力水平。

在本研究中,URS公司认为承载力的定义是:在不破坏人工资源和自然的前提下,区域可承载的最大开发能力。

否,采用了由社会经济、金融、基础设施、水和其他分析元素以及图形用户界面组成的承载力分析模型。

利用该模型对该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进行了整体模拟和评价,最终确定了各分析要素承受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

英国科学家斯莱塞教授(1998)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方法:——提高承载能力战略模型(ECCO模型)。

斯莱塞教授综合考虑了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了不同发展阶段人口数量与承载力的内在关系。

Gleick(1999)和其他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危机是由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如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土地荒漠化等。

格雷克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来长期合理地分配水资源。

为此,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七项标准。

Harris(1999)等学者在水资源研究中重视农业,将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区域发展能力的发展指标之一。

他认为对数增长是当代农业增长的模式,这种模式受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影响,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riji Berman(3月,荷兰海牙XXXX)举办了“第二届世界水论坛和部长级会议”,并提出了21世纪人类水安全面临的7大挑战。

奥利瓦利斯(在XXXX,南非和津巴布韦的学者特·萨乌尼亚,阿·森扎涅等。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类福祉。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建立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入手,继而探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首先,水资源是指地球表面包括地下水在内的淡水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水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因此,合理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资源的特点包括空间分布不均衡、季节性变化明显和易受污染等。

这些特点对于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挑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可利用性以及水生态环境等。

首先,数量指标是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指标之一。

这包括水资源总量、单位面积平均量和人均水量等指标。

其次,水质指标是评价水资源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

水质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因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水质监测指标和水污染治理指标。

此外,水资源的可利用性也是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涉及到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指标。

另外,评价水资源承载力还需要考虑到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水生态环境是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水域生物多样性、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指标。

此外,对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

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还应包括水资源经济价值、水资源管理政策等指标。

总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数量、质量、可利用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通过合理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负荷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需求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性。

一、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形式。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无序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1.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对水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重要。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在水资源供应有限的情况下,环境负荷的增加将给水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枯竭。

因此,对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必要。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等因素,可以更好地评估环境负荷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1.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水环境评价指数等。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通过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得出不同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和环境负荷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

这些评价结果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部门和相关单位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水资源与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实现水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资源的承载力则是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评估和管理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水资源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估水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指标。

水资源总量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它反映着一个地区或国家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

水资源质量则体现了水资源可利用的程度,包括水质清洁程度和水资源的可持续保护能力。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是指水资源的恢复能力,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水的补给速度和容量。

水资源利用效率则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高效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综合考虑水资源供需关系、水资源利用效益等多个方面的过程。

首先,要对水资源总量进行评估,包括水资源的利用量和供应量等指标。

其次,要考虑水资源质量,包括水质监测、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指标。

再次,要评估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包括水资源的补给速度和容量等指标。

最后,要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单位水资源产出的相关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

同时,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以科学评估和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水资源总量、质量、可再生能力和利用效率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水资源的状况和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水资源数量化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来评估水资源
承载力。

其中,基于目标法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确定的水资
源供需平衡指标,结合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预测,通过计算得到
的供需平衡值与指标进行比较,从而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另一种方法是基
于模型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地区水资源的自然特征、气
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预测未来的水资源供应和需求情况,并进行可持续性分析。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分析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指标,综合考虑水资源
的物质循环、能源消耗、环境容量等因素,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该方法较
常用的是生态足迹法,通过估算一个地区所需的水资源量和可再生水资源
量之间的差距,判断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是否超出了可持续利用范围。

另外,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也是一种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水资源
开发利用的压力(如人口、经济发展等因素)、水资源的状态(如水量、
质量等指标)以及政府和社会的响应措施,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此外,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还可以结合水资源的经济评估,通过计算
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考虑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并进行水资源的综合评估。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
究方法,可以通过基于目标法、基于模型的方法、生态足迹法和压力-状
态-响应模型等方法进行评估。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不仅考虑了水资源的
数量,还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质量、环境容量和经济影响等因素,以实现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综述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综述

109第2卷 第26期产业科技创新 2020,2(26):109~111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科研项目(202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801183);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8YBQ131),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XSP18YBZ027)。

作者简介:胡文敏(1985- ),男,回族,湖南常德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规划、土地生态方面研究。

**通信作者:袁淑君(1983- ),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研究。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综述*胡文敏1,3,欧阳绿茵1,付钰珊1,袁淑君2**(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01)摘要:水承载力由于视角和理论的不同,概念与方法的认知存在差异,文章总结了影响三种水承载力的因素,对比了不同水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不同视角下的水承载力适用性。

探讨了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的耦合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时间尺度上,较长的时间尺度上的水承载力衡量,以及以流域与行政区划为主的空间尺度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生态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26-0000-00当前,由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水资源的不规则分布和人类非理性的利用方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当地水承载能力,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199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被提出开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水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生态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一、介绍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各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对于水资源的评价变得愈发重要。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是评价某一地区水资源利用能力的一种方法,为科学合理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1.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最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之一。

通过对一定时间内降水、蒸发散和径流等各项水量指标的测量,计算地区水平衡量、可利用量和缺水量,从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2.水质平衡法水质平衡法是从水质角度出发,以评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配及其污染情况,进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预测能力。

3.经济模型法经济模型法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经济效益、成本效益等因素结合起来,在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同时,考虑水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实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应用研究1.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十分宝贵。

该研究以水量平衡法为基础,补充了水质多样性、生态系统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2.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为了城市规划重要的参考依据。

该研究分析了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影响,将经济模型法、生态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结合,从不同角度评价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节约措施。

3.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地下水短缺的规模和程度,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以水质平衡法为基础,考虑了地下水水质的多样性、污染情况和深度等因素,评价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节约用水、监测管控和治理根源等对策建议。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


1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首先对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的 各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综 合评判矩阵对其承载能力做出多因素综合评价。 由于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对主观产生的“离散” 过程进行综合处理的方法,它取大舍小的运算法 则会遗失大量的有用信息,使模型的信息利用率 低。实际运用中,当区域评价因素越多,遗失的 有用信息会越多,信息利用率也就越低,误判的 可能性就越大。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区域水资 源承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一种采用统计方法,选择单项和多 项指标来反映某一区域水资源现状和阈值的简捷 方法。例如,在实际研究中可以用区域水资源人 均占有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来大概判断区域水 资源承载能力的现状与潜力。大量研究经验认为, 当某个区域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于 500m³ ,水 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 70%时,将会带来严重的社 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这些指标基本上可以简 便直观的反映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状况,因此 综合指标法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方 法也存在提出问题的精度和深度不够具体的缺点。


生态内涵: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生态内涵主要 表现在水资源所承载的综合效用具有生态上 的极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不超过这种极 限为前提。
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第一类:水资源系统本身特性 水资源系统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体,区 域水资源的本身特性如水资源量、水质和 开发利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可利用 水资源的数量,也就是说,水资源系统的 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关键,因此,水资 源承载能力的大小首先是由水资源系统本 身所能提供的水资源可利用数量决定的。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分析 是一种数学变换方法,它较好的克服了模糊综合 评判法的缺陷,能够在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原则 下,对高维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其本质是运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在众多的指标中,找出少数 几个综合性指标,来反映原来指标所反映的主要 信息(绝大比例的方差),使问题简化;其优点 在于不需要人为赋以权重,确保各指标间彼此独 立,克服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中主观赋权的随意 性问题,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比较科学和客 观的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综述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综述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综述摘要:水资源是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懈动力,近年来被摆到突出重要的地位。

为定性定量的评价地区水资源丰裕程度,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愈加受到重视。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主要计算方法,并分别介绍了这些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案例。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水是人类生命之源。

随着我国近些年社会经济各方面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我国水资源的质与量是否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地区水资源供需是否平衡成为当代一个主要议题。

国内外关于承载力有长时间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公地”概念和我国战国时代“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行为准则[1]。

近现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而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反映水资源安全状况,作为评价地区发展适宜性的指标。

国务院在2012年印发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加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从严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要求。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为近些年承载力研究的热点问题。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方法,国外起步较早,国内研究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但依旧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目前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量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三类,即经验公式法、综合评价法和系统分析法[1]。

经验公式法基于水资源供需平衡理论,预测分析未来产水及用水的发展趋势,较为常用的包括常规趋势法、指标计算法等;综合评价法研究较多的包括综合指标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系统分析法主要包括系统动力学法、控制目标反推模型法等。

此外还包括水足迹法、BP 神经网络法等。

以下对上述方法中应用较多的几种进行综述。

常规趋势法常规趋势法通常选取单个指标或多个指标,通过统计分析计算,反映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和未来可承载阈值。

[2]。

该方法关注某一承载因素的线性发展趋势,通过估计承载因素的潜力来评估和预测现状。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及方法探索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及方法探索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及方法探索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发展和环境压力增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成为了当今的重要问题。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是衡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及方法探索展开深入分析。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现状1.1 研究范围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文地质、水资源管理等。

涉及的问题也具有多样性,包括水资源供需关系、水环境状况、水资源利用方式等。

1.2 研究思路当前,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单一指标评价法,即采用某一指标来评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另一种是多指标评价法,即采用多个指标来评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1.3 研究方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方法、GIS技术、模型模拟等。

其中,GIS技术和模型模拟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方法,能够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方法探索2.1 指标体系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重要基础。

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水资源利用方式、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

2.2 GIS技术应用GIS技术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可视化,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可以将水资源分布情况、水源地的土地利用方式等数据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在空间上直观地表现水资源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3 模型模拟应用对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估,模型模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模型可以通过对水资源利用情况、环境状况等因素的考虑来模拟未来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模型的使用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预测未来,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方案。

三、结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是衡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当前,该领域研究思路和方法丰富多样,但在实践中仍有诸多的挑战。

未来,需要深化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推进GIS技术和模型模拟应用,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摘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概括为:某地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阶段,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区域性、动态性、有限性、模糊性和可增强型等特点。

它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既反映了水资源系统满足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力,也与社会经济系统开发水资源系统的深度有关。

它的大小取决于区域自然环境、水资源量、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和承载驱动力大小等方面。

分析方法有供需平衡分析法、背景分析法、综合指标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及动态模拟递推算法等。

关键词:承载能力;内涵;特点;水资源中图分类号:P64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36-02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紧缺和贫水地区支持人口与发展的“瓶颈”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是共识,而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则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1]。

1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我国许多学者在土地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有两个主要热点问题:其一是针对水资源的承载对象。

水资源的承载对象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

不同区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水资源问题,其承载对象不同。

其二是针对水资源的承载形势。

目前水资源的承载形势有水资源开发规模论和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能力论两类。

前者认为通过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使得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

后者认为,水资源的最大开发规模相对水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而言,范围要小得多,含义也不尽相同,更为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知识及研究进展

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知识及研究进展

1.研究的角度不同。 2.两种观点对定义的不同理解,便产生不同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 系,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承载力阈值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人口数量,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水资源量等)。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生态环境内涵
•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效用具有生态上的极限且开发利用中不能超过这种极限,当达到水资 源承载能力时,意味着这一生态极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水资源承载力建立在水生态系 统的整体性上,应包括至少三个方面: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可更新水资源量 2) 水资源质量符合设定功能要求 3)满足生态系统安全性和生物多样性需求及区域宏观生 态环境的用水需求
研究背景
随着环境污染、人口过度增长等问题的出现,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水 危机”日前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怄的“瓶颈”,因而对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水资源承载力作为水资 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提上了研究的日程。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水资源承载的主体--水资源系统
目前,没有统一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都是依 据评价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便于资料收集的 部分指标构成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DPSIR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驱动力 (Driving force)
响应 (Responses)
压力 (Pressure)
影响 (Impact)
提高水资源承载潜力的途径
基本途径 具体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水资源涵养 兴修水利工程设施 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减少水污染 提高水环境容量与水的自净能力 提高水能资源的利用率 水质方面 水量方面 备注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开展水电站(群)的多目标优化调度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研究随着全球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承载力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研究,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保护水资源并合理利用它们的一部分研究。

一、水资源承载力是什么?水资源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地区或国家所能容纳的可供利用水资源的总量。

它不仅包括了供水的水资源,还包括了土地资源、空气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的意义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可以让我们了解某个地区的水资源容量,为我们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它能够帮助我们确定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为我们制定保护水资源并合理利用它们的措施提供科学基础。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的方法现在,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

有些是基于计算机模型的方法,有些则是基于实地考察和分析的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当我们进行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评估。

四、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的挑战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我们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如气候变化、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因素。

这些因素互相作用,很难量化它们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数据收集也是一个问题。

由于数据来源的不确定性,对于许多地区的数据可能不够准确。

这使得我们在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时,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数据和信息。

五、结语评估水资源承载力是保护水资源和合理利用它们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资源承载力评估让我们得以了解我们地区的水资源情况,为我们制定合适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尽管存在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努力,我们能够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案,保护并合理利用我们的水资源,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生态环境提供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

12 解决度 量水 资源 可持续 利 用的 需要 .
目 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仍然偏重于定性分析, 前, 缺少权威
性 的定 量分析模型 , 在定量上 如何评价 和把 握人 口、 经济 、 资源 和生态环境等主要考核指标之间是否在协调发展 的范 围之 内仍 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水资源 可持续 利用研究 领域 , 水资 源承载力是水资源合理 配置 的基本度 量 , 也是水 资源可持 续利
理 策 略 提 供 技 术 支撑 。


词 : 资源;承载力 ;可持 续发展 :目标函数 水 ‘ 文献标识码 : A 破坏 。承载力 的概 念 能够解 释 和度 量这 一关 键 界 限或 阈值问 题, 生态环境承 载力表示 在不降低 自然环境质量 以及社会 、 经济 和文化系统水平的前提下 , 生态 系统所能支撑 的有 限人 口数 量 , 是一种间接量度方法 , 映生态 系统能够维持破坏 的最 大水平 。 反 研究水资源有关社会 、 济和生态 环境 方面开 发和利 用的 经 界限问题 , 就是水资 源的承载 力问题 , 正确 处理 好水资源的开发 与保护 、 源与节流 问题 的关键 是在 人与 自然和谐 共存 的指导 开 方针下 , 可持续发展 的发展模式 。 走
水利发展理论 研究是逐步深化 的。随着人类社会 的进步和
科技的发展 , 经济全球化和资源 与环境 问题 日趋严重 , 利事业 水
生态系统退化存 在界限。人类 生存 依赖能够持续提供 生存
资源 的健康的生态系统 , 但是 , 受资源过度开采的威胁 和废 物排 放超过吸收能力 的影 响 , 态系统会 逐渐 失去恢 复弹性并 可能 生
13 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
界 限或阈值是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客观问题。构成人类 生存 物质基础的资源 、 生态和环 境都在 某种程 度上存在 着量和 度的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理论与方法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理论与方法

协 调发 展 的一个 “ 瓶 颈 ”指标 …。水 资 源承载 力研 究 已引 起各 级 政 府 、领 导 者 和学 术界 的高 度重 视 ,
成 为 当前 水 资 源科 学 中 的 一个 热 点 研 究 问题 和话
题。
水 资 源 承载 能 力综 合 评 价是 在 对 水 资 源特 征 、 保 证程 度 、开发 利用 情况 以及 工农业 生 产 、人 民生
如 何推 动经 济社 会 发展 、恢 复生 态环 境与 水资 源承 载 能力 相协 调 ,是 一个 关系 我 国可持 续发 展 的重要 任 务 。 同时 ,在 生 态环 境 恢 复 和植 被 建设 过 程 中 , 如 何 根 据 水 资 源 承 载 力 合 理 安 排 乔 、灌 、草 的布 局 ,做到 因水 制宜 ,是 水利 、林 业 、农业 、环 保等 专 业科 研工 作者们 广泛 关注 的重要 课题 。
水资 源 ,使 经 济建设 与 水资源 保护 同步 进行 ,促 进
社 会经 济可 持续发展 。
1 水资 源承载力 的概念
承载力 ( C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原 为物理 学 中的 概念 ,指 物体 在不 产生 任何破 坏 的情况 下所 能承 受
为 世 界人 均 水 资 源 占有 量 的 1 / 4 ,北方 地 区人均 水
资 源 占有 量 仅 为 9 9 0 m。 ,不 到世 界 人 均 的 1 / 8 ,水
活和 生态环 境对 水资 源 的需求 程度 等供 需诸 方面 综 合 分 析基础 上 ,经过 多个 因素 分析 评价 而得 出 的结
2 0 1 3 年 3月 第 1 1 卷第 1 期
《 国 际 沙棘 研 究 与 开发 》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引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已成为一个日益紧缺的资源。

为了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的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深入研究。

一、概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通过一系列指标对水资源的负荷状况和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旨在为水资源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找出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方案。

二、指标选择2.1. 水资源总量指标水资源总量是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总供水量与可用水资源总量之比越大,说明水资源供需关系越紧张,承载力越低。

因此,可以通过比较供需比指标的大小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2.2. 水资源利用率指标水资源利用率是评价水资源合理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利用率都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通过计算水资源利用率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是必要的。

2.3. 水环境状况指标水环境状况是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资源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通过监测水环境状况,可以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指标体系构建3.1. 指标权重分配为了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估,需要进行权重分配。

权重分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

不同指标的权重分配应符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要求。

3.2. 指标间关联分析不同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分析指标间的关联程度,可以深入了解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情况。

可以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如相关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四、案例研究以某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例,收集相关数据并构建指标体系。

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得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具体数值,并对其进行解读。

五、结论本文综述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精准度和科学性,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本文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评估水资源承载力的必要性、水环境状况指标的重要性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分析[摘要]: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当前的一些研究拓展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水资源同其他资源空间配置的共同承载力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动态演变的研究、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及水资源承载力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以推动水资源承载力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 0395 -01 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概念,是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提出来的。

是指在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以维护生态环境和水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通过对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工业、农业、社会、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的最大支撑能力。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1)时空内涵: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时序上和区域上的涵义。

不同的空间尺度,相同水资源量的承载力是不同的,如在青藏高寒区和东南暖湿区相同数量水的承载力是完全不同的;另外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上是一个将来的概念,具有特定的时间内涵,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会发生变化,进而水资源承载力发生变化。

(2)社会经济内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社会经济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类开发水资源的经济技术能力、社会各行业的用水水平、社会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社会的用水结构等方面,因此,可以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经济技术水平等社会手段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3)持续内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表示区域水资源持续供给社会体系的能力,因此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是持续利用。

需水量零增长的概念提出后,更加证明了这一思想,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水资源的约束而必然会导致需水量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但是水资源承载力的增长是持续的,只是这时增长的形式不以资源量增加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出现技术进步型承载力增长。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原则动态性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一、水资源承载能力国外研究进展1.1国外研究进展水资源承载力国外研究进展国际上,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单项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般将其纳入资源承载力、区域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之中,并且偏重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与政策措施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问题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水资源安全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前所未有的关注。

URS 公司(1998)受到美国陆军工程兵团以及佛罗里达州社会事务局的委托,研究了弗罗达Keys 流域的承载力水平,在此次研究中,URS公司认为承载力的定义是:以不造成人工资源和自然的破坏为前提,该地区能够承载的最大发展能力。

不对采用了一个由社会经济、财政、基础设施、水等分析要素与图形用户界面组成的承载力分析模型,并用此模型对Keys 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进行了整体的模拟和评价,最终确定了各分析要素承受各类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

英国科学家斯莱瑟教授(1998)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提高承载力的策略模型(ECCO 模型),斯莱瑟教授将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之间联系起来综合考虑,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研究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口数量与承载力之间的在联系。

Gleick(1999)等学者则认为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危机都是由于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的,例如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或已经灭绝、土地沙漠化等。

Gleick 希望能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可以长期、合理的配置水资源。

为此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七个标准。

Harris(1999)等学者对水资源研究的侧重点放到了农业方面,将农业用水的承载力作为区域发展能力的发展指标之一。

他认为对数增长是当代农业增长的模式,且该模式受到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的影响,关系着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Rijiberman(2000)对城市水资源结构和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评估城市水资源系统是否可持续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方法:生态、资源承载力、社会、经济。

该研究选取了承载力这种评价方式来衡量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并得出结论认为要建立保障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设施。

2000年3月,在荷兰海牙(Hague)召开“第二届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提出了21世纪人类水安全面临的7大挑战。

OlliVaris(2001)等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核心,对长江地区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人口的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的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对该地区不同发展时期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比较。

Ma.W-F,Zhao.X-H(2005)等建立了以重复利用为基础的多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模糊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的决策变量是种植面积,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大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依据水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的决策,缓解农业水灌溉危机。

2006年,南非以及津巴布韦学者T.Sawunyama,A.Senzanje等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非洲东南部林波波河流域小水库的调蓄能力进行了评估,指出小水库作为水资源系统的一部分应该在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中得到充分利用。

Mckeon 等(2009)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澳大利亚北部牧场的承载能力的影响。

Bernhard(2010)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智利的电脑废弃物进行了评价,以促进电脑废弃物的处置和再利用从而减少浪费,促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1世纪后国外学者在后来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渐渐将其归入了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去。

(以上容引自汪洋学位论文《冀中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1.2国研究进展从研究的时间过程上分析,在我国,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5年),水资源研究理论的延伸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理论与计算方法等都还处于萌芽状态,研究案例也相对较少。

以施雅风等[1]采用常规趋势法对乌鲁木齐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为代表,明确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评价模型。

第二阶段(1996年~200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开拓性与探索性研究阶段。

这期间不但政府加大了对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而且国学者在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全面、系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也涌现了许多经典的研究案例[2]。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水资源承载力的专题性与系统性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与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与界定,理论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

汪恕诚[3]曾多次对水权、水市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进行论述,对加强我国水资源问题的相关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2002 年,朱一中等[4]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二元模式下的水文循环机制和过程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此外,也有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涵、评价模型、技术手段等进行了跟踪性研究。

例如,龙腾锐等[5]指出区域开发和水资源管理政策不应将人口增长和经济总量增长作为目标,而应将水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发挥和这些功能所造成的效用在人口上的分配作为重点考虑容;夏军等[6]通过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的影响,对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进行了探讨。

这一阶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了专题性的研究[7],评价模型(方法)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

(以上容引自2010年朱运海期刊文献《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国外研究综述》)从研究领域和容的不同来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涉及众多区域、流域、城市。

横向上有不同行政区域、流域及具体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

纵向上有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状研究,也有对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预测。

(1)流域研究流域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流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早与半干早区,是基于黄河流域、流域等干旱区陆河流域展开的。

1993年,许有鹏以和田河流域为例,探讨了我国西北干早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用于该研究,建立了分析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和田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1999年,徐中民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的结构特点,在传统多目标分析决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流域的具体情况,建立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情景分析的模型;2001年,莉云等,2013年,王顺久等,2004年,郦建强等分别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投影寻踪方法和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模型对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2002年,志勇等以中游为例,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纳入了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综合集成研究,从价值量的角度对流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耦合研究;2005年,强等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对象的划分,在对每一承载对象承载能力计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特定条件下的总承载能力,采用多分量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数法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对汉江中下游进行了综合评价;2005年,戴薇等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涵和特征,用简单明确的模型来定义和估算了太湖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2)区域研究地区方面的研究以西北干早区研究较多,是我国率先提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的地区。

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组最早开展了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开发战略对策研究,由此开创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先河。

1994年,蔡安乐对水资源适度承载能力研究,主要从用水结构方面探讨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关系,得出了农业是社会各行业中用水比例最大的产业;1998年,阮本清等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系统工程方法为依据,建立了区域水资源适度承载能力分析计算模型,研究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的支持作用,回答水资源支持下的区域经济合理发展规模及在一定生活条件下的合理人口载量,并以黄河下游沿黄地区为例进行了实例计算。

1996—2000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项目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基本上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及重点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在该项目的支撑和影响下,很多专家开展了西北及相关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1998年,贾嵘等从水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探讨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涵及研究思路,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模型体系,研究了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2000年,丽娟等,建立了以期望人口为核心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承载人口进行了预测和分析;2000年,惠泱河等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根据关中未来水资源的变化趋势,研究了不同方案下关中水资源承载能力;2001年,王煜等通过分析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量、可利用量、人类生存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出了西北地区人口承载数量,由此对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2002年,程国栋在分析总结我国已有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生态经济系统的背景下,提出了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分析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征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西北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框架;2004年,王浩等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陆干旱区特点,在水资源生产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二元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计算流程和边界条件,定量地给出了该区域重点地区的一定生活水平下的承载人口;大庸等对基准年和规划年宁南山区的人口、粮食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相应的农业生产能力,计算了基于不同生活水平下的承载人口及合理的搬迁人口规模;贾绍凤等界定了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径流口径生态需水的概念,对西北地区的径流口径生态需水和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估算,建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计算模型,估算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并建议用水资源承载能力图谱表示水资源承载能力;2005年,周维博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评价模型;王薇等在对盆地水资源环境系统构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盆地水资源承载能力模型,对该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王学全等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在评价因素选取、权重分配方面对水生态环境、生态用水因素给予重点考虑。

同时,对、等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也很多,2001年,王在高等阐述了岩溶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点,构建出岩溶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把LOGISTIC曲线应用于岩溶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2004年,郦建强等采用大样本数据,建立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遗传投影寻踪插值模型(GPPIM),并对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才志等在灰色系统理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熵原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省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2005年,龙丽民等采用相对资源承载系数对省农业资源与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探讨了机制及其发展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