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

合集下载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控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控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控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国际植物检疫对象,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侵染引起。

在我省主要分布1号和4号小种,1号小种主要为害粉蕉,4号小种为害粉蕉和香蕉。

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达数年之久,一般减产20%以上,严重的田块甚至绝收。

一、危害症状受害蕉株初期下部叶片边缘及其叶鞘外部发黄,并且逐渐向中肋扩展,致使整叶发黄迅速枯萎。

叶柄在靠近叶鞘处下折,致使叶片下垂;随后病株除顶叶外,所有叶片自下而上相继变褐、干枯;基部假茎纵裂,最后全株枯死。

剖视根茎、球茎和假茎,其维管束呈红棕色。

二、发病因素香蕉枯萎病是土传性的维管束病害,带病蕉苗和病土是初侵染源。

高温多雨、土壤酸性、砂壤土、肥力低、土质黏重、排水不良、下层土渗透性差和耕作伤根等因素,有利于病害发生。

感病的春植蕉一般在6~7月开始发病,8~9月加重,10~11月进入发病高峰。

香蕉枯萎病通过带菌的香蕉种苗、土壤和农机具等调运和搬移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带菌的水、分生孢子进行近距离扩散。

三、检疫防控措施1.种苗检疫和管理严格育苗管理:对用于组培苗生产的吸芽要严格检疫,杜绝在病区及其邻近蕉区选取。

二级蕉苗大棚应选在地势高、远离蕉类作物的地方,需用五香蕉枯萎病病菌的土壤培养,用无污染的水灌溉,采用福尔马林、多菌灵等药剂消毒出入大棚的工具,进出口设消毒间,严禁非蕉苗生产人员进入棚内。

种植健康蕉苗:一、二级蕉苗需进行产地和调运检疫,严禁病区的蕉苗(组培瓶苗和袋苗除外)和病土调到无病区,种植者应购买经过检疫合格的香蕉种苗。

2.清除病株发生香蕉枯萎病的蕉园要及时挖除病株,就地晒干焚烧。

有条件的可先用草甘膦溶液注入发病香蕉植株(在植株高15厘米处注入,大株10毫升、小苗3毫升),待植株枯死后,收集病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

零星发病区的蕉园必须改种其他非蕉类作物或作其他用途;重病区的蕉园要用石灰或多菌灵等药剂对病株周围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并进行农业防治。

香蕉枯萎病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防治?

香蕉枯萎病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防治?

香蕉枯萎病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防
治?
香蕉枯萎病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防治?
香蕉枯萎病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防治?请介绍方法香蕉枯萎病称香蕉巴拿马病、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早有发生,我国台湾省亦早有发现,本病被列为我国对外、对内的检疫对象。

1985~1988年广东省的中山、番禺、花都市的广州市近郊的龙牙蕉(过山香)和粉蕉曾较大面积发病,发病率一般3.7%~26%,严重的达到60%,造成毁灭性的损失。

该病初发时见于叶缘黄化,病叶迅速凋谢、倒垂,由黄变褐而干枯,纵剖病株球茎和根部均可见维管束坏死变黄褐或紫红色。

该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一种维管束病害,病原菌为香蕉尖孢镰刀菌,已发现有4个生理小种,其中的第4生理小种已在台湾省发现,可
感染所有的香蕉和大蕉品种,危险性最大。

该病初侵染源来自病株及带菌土壤,病原菌的厚坦孢子在土壤可存活几年到十几年,但在积水缺氧的情况下存活期则大为缩短。

该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苗、带菌的土壤和流水,地势低洼的蕉园易发病。

防治方法:⑴加强检疫。

严防从国外或台湾省的带病种苗进入;国内也要严禁病区的蕉苗调往外地。

⑵推广种植无病组培苗。

⑶定期检查蕉园,发现零星病株应及时清除销毁,并撒施石灰或尿素处理土壤。

重病区可考虑全园销毁,改种水稻、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

香蕉枯萎病的预防与治理

香蕉枯萎病的预防与治理

化学防治
杀菌剂
使用化学杀菌剂对土壤进行处理,或对植株进行喷洒,以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常用的杀菌剂有多菌 灵、甲基托布津等。
熏蒸处理
利用化学气体如溴甲烷等对土壤进行熏蒸处理,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
农业防治
轮作
通过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顺序, 避免连续种植香蕉,减少土壤中 病原菌的积累。
加强田间管理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注意安全用 药和合理轮换使用农药。
03
香蕉枯萎病的治理方法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通过培养和利用对香蕉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
微生物农药
利用微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等物质,对病原菌进行毒杀或抑制,如抗菌素、细菌毒素等。
为防治病害,需要增加农药、 肥料等投入,提高种植成本。
生态影响
病害蔓延导致香蕉林生态平衡 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02
香蕉枯萎病的预防措施
种植健康种苗
选择无病健康种苗
从可靠的种苗供应商处购买,确保种苗无携带病 原菌。
建立无病苗圃
在无病地区建立苗圃,避免病原菌的传播。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对枯萎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
香蕉枯萎病的传播途径
土壤传播
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通过土壤、流水 、农具等传播。
病苗传播
感染病菌的幼苗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风雨传播
病菌可通过风雨传播,扩大病害的蔓延范围 。
香蕉枯萎病的危害
产量损失
病害严重时会导致香蕉大幅度 减产甚至绝收。
品质下降
感染病菌的香蕉果实品质变差 ,口感不佳。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

流水传播
02
灌溉水、雨水等可携带病菌传播至健康植株。
农机具传播
03
农机具、人畜等也可携带病菌传播。
02
香蕉枯萎病的病因与症状
病因分析
病原菌传播
香蕉枯萎病由尖孢镰刀菌 引起,通过土壤、流水、 农具等途径传播。
土壤带菌
带菌土壤是镰刀菌的传播 媒介,连作地块或酸性土 壤更易滋生镰刀菌。
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 菌的生长和传播,连续阴 雨天气或排水不良时易发 病。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
汇报人: 2024-01-10
目录
• 香蕉枯萎病概述 • 香蕉枯萎病的病因与症状 •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 防治案例与效果评估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香蕉枯萎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 土传病害,主要危害香蕉的根部 ,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特点
该病具有毁灭性,一旦发生,容 易导致大面积的香蕉死亡,严重 影响香蕉生产和农民收入。
症状识别
叶片枯黄
香蕉叶片自下而上变黄,初期仅为叶 缘失绿,随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叶片。
根系变褐
根系变褐、腐烂,根量减少,严重时 根系完全坏死。
假茎腐烂
假茎基部出现腐烂,剥开可见维管束 变为褐色。
易感植物与发病条件
易感植物
香蕉、大蕉、粉蕉等芭蕉科植物均易 感染。
发病条件
连作地块、酸性土壤、排水不良、土 质黏重、线虫和地下害虫多的地块发 病重。
香蕉枯萎病的危害
01
02
03
产量损失
染病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止 生长,叶片枯黄,果实变 小或发育不全,严重影响 香蕉产量。
品质下降
染病植株果实品质下降, 口感变差,商品价值降低 。

香蕉巴拿马病的防治方法

香蕉巴拿马病的防治方法

香蕉巴拿马病的防治方法
巴拿马病又称镰刀菌枯萎病、香蕉黄叶病。

该病在我国华南地区仅危害粉蕉、龙牙蕉,有时也危害粉大蕉。

未见危害香蕉和大蕉的生理小种。

【防治方法】本病属土壤性病害。

目前还未有理想的特效药,且在我国造成危害的仅为栽种不多的粉蕉、龙牙蕉。

台湾着重于从耐病抗病品种的选育上进行防治。

(1)农业防治栽培上要选用无病苗,最好是试管苗。

于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无病蕉区小面积单造种植或与高把香蕉混植。

注意排水,防止渍水烂根。

施肥要适当远离蕉头,防止断根伤根,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多施木薯渣、蔗渣、石灰等改善土壤环境,使其不利于镰刀菌生长。

(2)药剂防治据印度报道,多菌灵等对预防该病和初发期使用非常有效。

其用法有3种:一是用1000ppm多菌灵淋湿根区土壤;二是在球茎中央注射3毫升2%的多菌灵液;三是种后第五、七、九个月在球茎里放入多菌灵胶囊(65毫克)。

(3)清园消毒植株发病重时要铲除病株,并注意土壤消毒,病株铲除前最好先用10~20毫升10%的草甘膦加2克多菌灵注射入离地面20~30厘米处的假茎中心,待病株死后烧毁枯干茎叶,挖除球茎,植穴用32.7%的威百亩300倍液10~20千克淋土,或用0.1%的甲氧乙基氯化汞淋土消毒,也可用棉隆或氯化苦埋入土壤,穴外未感病的植株也要用石灰等消毒。

10~20天后扒开病穴上,撤上石灰晒干
后再补种,最好补种香蕉。

发病率20%以上的蕉园应改种香蕉、大蕉或水稻等。

香蕉的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香蕉的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香蕉的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香蕉枯萎病又称香蕉巴拿马枯萎病,是毁灭性病害。

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台湾均有发生。

本病主要症状为:成株老叶黄化,并伴随外部叶鞘维管束失绿。

黄化从叶缘开始,然后逐渐向中脉方向扩展,有的叶片整张黄化。

叶片发黄后迅速萎蔫,叶柄在靠近叶鞘处下折,病叶倒垂而干枯,其后上部叶片相继发病下垂。

幼株感病后生长不良,无显著症状。

营养生长后期发病的植株可以抽蕾,但果实发育不良,随后假茎枯萎致死,但其球茎仍可以抽生吸芽。

本病为维管束病害,在发病初期植株球茎横切面可观察到中柱髓部和皮层薄壁组织间有黄色或红棕色的斑点,这是病菌侵染后坏死的维管束。

发病后期假茎与果轴的维管束变为褐色,根部的导管变为红棕色,根部继而变为黑色而干枯。

香蕉枯萎病菌(镰刀菌)对香蕉侵染从根部开始,而带病的吸芽和病土为侵染来源。

本病的防治方法如下:
1.严格限制从病区输入粉蕉、西贡蕉、蕉麻和其他有可能感病或带菌的蕉类植物。

2.在病区可选用抗病的蕉类如香蕉类和大蕉类,最好暂停种植粉蕉类。

3.隔离病区,清除病株,消毒病土。

一个蕉园或蕉区发现病株后,要采取隔离封锁措施,禁止病区的蕉苗、土肥、农具移到附近无病蕉园或蕉区。

同时以病株为中心向周约10米或以二个株距为边缘为界,立即用除草剂杀死界内病株和
健株,并挖除就地烧毁,界内土壤可撒施大量石灰消毒。

4.实行轮作。

发病率高于10%的蕉园,应轮作水稻或甘蔗两年以上。

轮作对防治病具有良好效果。

香蕉枯萎病

香蕉枯萎病

香蕉枯萎病来源:中国植保咨询网作者:新农村水果网香蕉枯萎病病菌能在土中存活许多年。

带菌的球茎、吸芽、病残组织和病土是主要初侵染源。

病菌随染病种植材料、病土和流水传播。

病菌由根系侵入,在维管束内蔓延,引起系统性纸管束病害。

中文名称:香蕉枯萎病中文别名:香蕉巴拿马病镰刀菌萎蔫病拉丁学名:(Fusarium oxysporum f.cubcnse Snyder et Hensen为害作物:香蕉为害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都能染病,但只在植株将要抽蕾时症状才变得明显。

病株开始是在下层叶片及靠外的叶鞘变黄色,先从叶片基部逐渐向上、或从叶缘向中脉遂渐变黄,以后整张叶片变黄、凋萎、下垂,由黄变褐色干枯。

有些叶片未变黄即下垂、或虽发黄但不下垂,有的病株是心叶坏死,基部的假茎纵裂,整株叶片均凋萎下垂。

切开病株球茎和假茎,里面的维管束呈现红棕色或褐色斑点状或线条状,越近茎基部变色越深,最外层叶鞘的维管束也变褐色。

病株的根系最终变黑死亡。

病原菌形态特征:产生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3~5个分隔,多数3个分隔;小型分生孢子单胞或双胞,卵形或圆形。

菌核暗黑色,直径O.5~1毫米,最大达4毫米。

原膜孢子椭圆形至球形。

此菌有4个生理小种;大密哈 (AAA)对1号小种十分感病,但抗2号小种;勃拉戈(ABB)相对感2号小种;但抗1号小种;3号小种只侵害羯尾蕉;矮把香芽蕉原是抗病品种,但1976年在台湾出现4号小种,造成严重损失。

发病特点:此菌能在土中存活许多年。

带菌的球茎、吸芽、病残组织和病土是主要初侵染源。

病菌随染病种植材料、病土和流水传播。

病菌由根系侵入,在维管束内蔓延,引起系统性纸管束病害。

土壤瘦瘠,沙土或沙壤土,pH6以下,排水不良处易病,土温较高,土壤最大持水量25%时发病最重。

防治方法:(1)新植蕉园严格选用无病种植材料,严禁从病区输入球茎、吸芽作种植材料。

(2)病区改种抗病品种。

(3)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肥料,开沟排水,增强植株抗病力。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
农业, 2021(3):45-50.
龙艳玲, 王俊伟, 赵志平. 香蕉枯萎 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 中国园艺文 摘, 2020, 36(8):23-27.
03
许文宝, 张绍明, 王小洁. 香蕉枯萎 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J]. 中国热带
农业, 2019(5):37-41.
04
THANKS
感谢观看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
目录
• 香蕉枯萎病概述 • 防治方法 • 防治实践 • 防治效果评估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CATALOGUE
香蕉枯萎病概述
症状识别
01
02
03
04
初期症状
植株下部叶片变黄,然后向上 蔓延,严重时整株叶片黄枯。
叶片症状
叶片出现黄色条纹,并逐渐扩 展为条斑,斑纹横向扩展,随
05
CATALOGUE
问题与展望
蕉枯萎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缺乏科学认知,导 致防治效果不佳。
缺乏有效技术
目前缺乏高效、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技术,导致香蕉枯萎病的防 治效果不稳定。
药物使用不当
部分蕉农在使用药物防治时,存在使用剂量过大、使用次数过多 等问题,导致抗药性和药害的出现。
及时修剪枯叶和病叶,清除杂草, 保持植株间通风透气,以减少病害 的滋生和传播。
收割与运
适时收割
在香蕉成熟度适中、天气晴好的时候进行收割,避免因过熟或天气不良导致果 实损伤,从而引发病害。
规范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果实受损和病害传播。同时, 要避免与可能携带病原菌的物品接触,以减少病害的传播风险。
病原菌致病性
病原菌可侵染香蕉根部、 假茎和叶片等部位,引起 植株枯萎。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控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控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控汇报人:日期:目录CATALOGUE•引言•香蕉枯萎病的发生•香蕉枯萎病的防控•香蕉枯萎病的诊断与识别•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01 CATALOGUE引言香蕉枯萎病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对香蕉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病害会导致香蕉植株枯萎死亡,严重影响香蕉产量和品质。

香蕉枯萎病的重要性研究香蕉枯萎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对于保障香蕉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传播途径、发生规律以及防控技术,为生产实践中有效防控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目的和意义02CATALOGUE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土传病害。

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腐皮镰刀菌也是引起香蕉枯萎病的一种病原菌。

病原菌病原菌通过土壤传播,可从感染的根系和土壤中传播到健康的植株。

土壤传播灌溉水传播病株残体传播病原菌可随灌溉水传播,导致病原菌在香蕉田内扩散。

病原菌可在病株残体(如枯叶、残根等)中存活,并通过风雨、灌溉等传播到健康植株。

03传播途径0201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繁殖和传播,因此香蕉枯萎病在雨季或雨后易发病。

高温高湿环境沙质土壤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和侵染,而黏质土壤则不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

土壤质地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植株间的通风透气不良,增加病原菌的传播机会。

种植密度过量施肥或缺乏肥水管理会导致植株长势弱,易受病原菌侵染。

肥水管理发病条件03CATALOGUE香蕉枯萎病的防控农业防控措施实行与非寄主植物轮作的模式,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

轮作选种施肥浇水选择对枯萎病抗性较强的香蕉品种。

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合理浇水,避免过度湿润,减少病菌的繁殖和扩散。

生物防控措施引入拮抗微生物将一些对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引入土壤中,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

香蕉“枯萎病”为什么这么难治?关键是看这几点一、香蕉枯萎病发生历史及现状香蕉枯萎病称香蕉巴拿马病、香蕉镰刀菌枯萎病、黄叶病,是全球香蕉最重要的毁灭性土传病害之一。

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香蕉种植区均有香蕉枯萎病发生。

已经有法国科学家警告,香蕉巴拿马病和香蕉叶斑病有可能使种植香蕉的园地夷为平地。

香蕉枯萎病的世界性分布我国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情况大陆:上世纪50-60年代,广西粉蕉,发现1号小种危害。

台湾:1967,首次发现4号小种危害香蕉品种,引起严重的枯萎病(黄叶病)。

上世纪70年代大流行,香蕉大面积枯死、失收,台湾香蕉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广东:1996年,我省在广州番禺(万顷沙)首次发现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危害香牙蕉(枯萎病)。

由于对此病认识不足,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害通过种苗和流水等传染途径扩散至中山、珠海、东莞、肇庆、信宜、江门、茂名、湛江、汕头、揭阳等地,每年以30—50公里速度传播,使许多蕉园不能种植香蕉,对我国香蕉种植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该病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都有分布,有些地方发生较为严重。

湛江香蕉枯萎发生情况:2005年首次在硇洲岛发现,同期湖光镇也出现,2006年左右传入廉江、徐闻等地,现湛江各香蕉种植区均有发生。

我国香蕉枯萎病分布图二、香蕉枯萎病的症状香蕉枯萎病(黄叶病)为镰刀菌(真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

为害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都能染病,以抽蕾期症状表现明显。

病株开始是在下层叶片及靠外的叶鞘变黄色,先从叶片基部逐渐向上、或从叶缘向中脉逐渐变黄,以后整张叶片变黄、凋萎、下垂,由黄变褐色干枯。

有些叶片未变黄即下垂、或虽发黄但不下垂,有的病株是心叶坏死,基部的假茎纵裂,整株叶片均凋萎下垂。

维管束呈黑褐色。

叶部症状:叶片发黄,叶柄基部折曲、下垂严重发病的田块2、内部症状该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切开病株假茎或球茎,可见维管束变成褐色,越近茎基部颜色越深。

保湿两天可见白色的菌丝体三、病原菌1、病原菌的名称:该病由一种叫做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的真菌所引起。

香蕉巴拿马病的病因和防治

香蕉巴拿马病的病因和防治

香蕉巴拿马病的病因和防治香蕉巴拿马病又称香蕉镰刀菌枯萎病、香蕉黄叶病。

于1874年首先在澳大利亚发现,1890年中美洲发生流行,20世纪50年代期间,该病在中、南美洲的巴拿马、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哥伦比亚等地发生严重,约有4万公顷的大蜜舍品种被该病毁灭。

由于该病在中美洲的巴拿马发生并流行,故称为巴拿马病。

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发生并流行的香蕉巴拿马病是香蕉镰刀菌的一个生理小种,粉蕉、过山香等品种较易感染该病。

近年,该病在珠江三角普遍发生。

根据广州市农科院的统计,广州市8667公顷的香蕉林中,已经有超过3333公顷感染了巴拿马病,占总数的34.5%。

二、香蕉巴拿马病的病征。

巴拿马病属维管束病害。

是一种植物病原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由病菌产生的毒素中毒所致。

发病后期,黄褐色的维管束纤维上下贯穿成长条形,纵切病株的假茎或块茎,可以发现维管束呈褐变的现象。

根部木质导管变为红棕色,一直延伸至球茎内,后变黑褐色而干枯。

这种病原真菌通过感染香蕉根部,扩展到球茎和假茎,并在维管束组织中阻碍香蕉的养分和水分传导,最终导致病变。

外部表现为慢慢黄叶,最后整株枯死。

在龙牙蕉上表现有叶片倒垂型黄化和假茎基部开裂黄化两种。

(1)叶片倒垂型黄化:发病蕉株下部及靠外的叶鞘先出现特异性黄化,多先在叶缘出现,后逐渐扩展到中肋,黄色部分与叶片深色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染病叶片很快倒垂枯萎,由黄变褐而干枯,形成一条枯干倒桂着枯萎的叶片。

(2)假茎基部开裂型黄化:病株先从假茎外围的叶鞘近地面处开裂,渐向内扩展,层层开裂,直至心叶,并向上扩展,裂口褐色干腐,最后叶片变黄,倒垂或不倒垂。

植株枯萎相对较缓慢。

因此,患病的香蕉植株在结果前就已经死亡,即使能结果,其果实也很小,根本不能成为商品果。

三、香蕉巴拿马病的防治巴拿马病的病菌可在土壤中寄生时间长达几年甚至20年,酸性土壤有利于该菌的滋生,但在积水缺氧的情况下,存活期缩短。

排水不良及伤根易促进该病发生。

香蕉枯萎病

香蕉枯萎病

香蕉枯萎病的研究进展###1###*(1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海南三亚572000;*9876@)摘要:香蕉枯萎病是目前国内和世界很多地区香蕉种植区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危害了世界的香蕉生产,从而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通过发病机理等多方面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生物防治、化学防治、遗传改良等防治措施。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发病机理;防治措施Banana Vasicular WiltZHANG Xiaojiao1FENGHuimin*(1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ongZhou University, Sanya Hainan,572000 China; *fhm9876@) Abstract:Banana vasicular wilt is a kind of crushing disease to banana growing region in domestic and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t present,and is badly endangering the production of banana,which arise extensive attentions and researches.Many researchers in domestic and abroad to analyze the etiology and other aspects through the pathogenesis, and put forward the control in term of biotic control, chemic control, genetic improve and so on.Keywords:Banana vasicular wilt;Pathogenesis;Prevention measures.香蕉起源于东南亚,它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栽培果树之一,远在3000~4000多年前就已被发现并记载。

香蕉枯萎病防控措施

香蕉枯萎病防控措施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措施摘要:本文对香蕉枯萎病进行了阐述,并概述了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措施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关键词: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防治措施The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Fusarium wilt of banana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Fusarium Wilt of banana, and outlines of banana wilt diseas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Key words:Fusarium wilt of banana;Fusarium oxysporum;control measures香蕉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主要的食物和经济来源[1]。

香蕉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农业基础经济中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出口商品,也是世界贸易中的第五大重要农产品[2]。

同时,香蕉是我国南方的五大名优果品之一,在国内市场和出口创汇是重要的资源[3]。

在全球香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一种对香蕉具有毁灭性的病害———香蕉枯萎病也正不断地在各香蕉种植区蔓延,有个别香蕉园区无法再种植香蕉,甚至出现丢荒现象,导致了香蕉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使香蕉产业受到严重的打击[4]。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5]。

该病菌蔓延快,很难根治,严重影响了世界各香蕉生产国香蕉产业的发展。

FOC共有4 个生理小种,危害我国植蕉区的主要是1 号生理小种(FOC1)和4号生理小种(FOC4), FOC1 属于世界性分布,主要侵染“大蜜哈”、粉蕉、龙牙蕉等; FOC4 几乎能够侵染所有香蕉品种,如Cavendish、矮香蕉、野蕉、“大蜜哈”和棱指蕉等,它的危害性最大[6]。

香蕉枯萎病

香蕉枯萎病

抗病育种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人们仍未找到对易感品种长期有效的防治措施,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培育抗病品种 才是控制香蕉尖孢镰孢菌枯萎病的根本出路。
芽变选择育种
香蕉长期用吸芽进行无性繁殖,与其他无性繁殖作物一样,也有芽变现象,因此,香蕉的芽变选种,实际上 是株变选种。在病害流行的高峰期,通过大面积的田间调查,就有可能发现抗病突变体。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台 湾香蕉一直遭受到FOC 4号生理小种的严重侵害,自1984年以来,采取农户举报在田间具有一定抗性的株系和组 织培养筛选相结合的方法,从中选育抗性株系,对后代进行筛选,已经获得至少14个有价值的抗性品种。据统计, 现在世界栽培的300多个香蕉品种中,约有一半是芽变产生的。我国短脚香蕉、高把香蕉、油蕉和仙人蕉等优良 品种也是由芽变选种而来的,由此可见,芽变选种在香蕉育种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条可行和有效的育种途径。
香蕉枯萎病
植物病害
目录
01 病菌的侵染过程
03 症状
02
毒素成分及可能的作 用机制
04 病原
目录
05 发病过程和因素
07 防治方法
06 抗病育种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由侵染香蕉植株维管束的真菌引起的土传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国际植物检疫对象, 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侵染引起。在中国南方数省香蕉产区都有发生。主要有布1号和4号小种,1号小种主要 为害粉蕉,4号小种为害粉蕉和香蕉。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达数年之久,一般减产20%以上,严重的田块甚至 绝收。又叫香蕉黄叶病或称巴拿马病(Panama disease),
5.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肥料,开沟排水,增强植株抗病力。平地重病蕉园有条件的可淹水休闲半年或与水稻轮 作。
6.对轻病株使用广谱杀菌剂兑水30斤淋灌根茎部,连灌2—3次,间隔3-5天,促进根系生长,强壮植株,提 供抗病能力。喷洒41%聚砹·嘧霉胺800-1000倍液;喷雾时应尽量把药液喷到基部叶背。发病中后期:喷洒41%聚 砹·嘧霉胺800倍液;3-7天用药1次。或用38%恶霜菌酯600倍药液喷到基部叶背。

我国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我国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我国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王茂明;杨秀娟;陈福如;阮宏椿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 1发生与危害rn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又称黄叶病、香蕉巴拿马病、香蕉枯萎病,是香蕉的一个毁灭性病害,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扩散蔓延则难以控制,该病在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早有发生,1904年该病在美国夏威夷首次发现,1910年巴拿马因该病造成很大损失,1935~1939年南美香蕉枯萎病发生严重,20世纪50年代,该病曾在中、南美洲的巴拿马、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等地严重发生,毁灭了约4万hm2香蕉,现分布遍及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岛国及热带美洲的香蕉产区[1].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王茂明;杨秀娟;陈福如;阮宏椿
【作者单位】福建省植保植检站,350003;福建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J], 李华胜;陈世凯;周荣;温瑞明;邱洪明;胡东
2.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J], 符来荣
3.徐闻县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及其防治对策 [J], 黄保
4.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规律与综防措施 [J], 郭水木;杨志明
5.海南岛香蕉尖孢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J], 周传波;李道民;张世能;庄光辉;史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南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综合防治措施

海南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综合防治措施

海南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综合防治措施摘要香蕉枯萎病在拉丁美洲许多地区早有发生,目前在我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部分地区有发生报道。

此病2001年在海南发现以来,目前已扩散到三亚、乐东、东方、昌江、文昌、澄迈、海口等市、县香蕉种植区,几年来累计发生面积约400hm2,且有迅速扩散蔓延之势,对海南省香蕉产业威胁巨大。

如何有效防治香蕉枯萎病是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发病特点;综合防治措施香蕉镰刀菌枯萎病俗称黄叶病,是一种侵染香蕉维管束的土传病害,本病被列为我国对外、对内的检疫对象。

1 发病症状其主要特征是病株凋萎和维管束变色腐烂。

从苗期到成株期都能染病,但只在植株将要抽蕾时症状才变得明显。

病株开始是在下层叶片及靠外的叶鞘变黄色,先从叶片基部逐渐向上、或从叶缘向中脉遂渐变黄,以后整张叶片变黄、凋萎、下垂,由黄变褐色干枯。

有些叶片未变黄即下垂,或虽发黄但不下垂,有的病株是心叶坏死,基部的假茎纵裂,整株叶片均凋萎下垂。

切开病株球茎和假茎,里面的维管束呈现红棕色或褐色斑点状或线条状,越近茎基部变色越深,最外层叶鞘的维管束也变褐色。

病株的根系最终变黑死亡。

2 发病特点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在我省蕉园多见为害粉蕉、西贡蕉、巴西蕉、8818等品种。

病菌通过幼根及受伤的地下球茎侵入,沿维管束向假茎及叶片蔓延,还可由母株的根茎导管蔓延到吸芽。

病株枯死后,病菌随病残体混入土壤中存活。

此菌为镰刀菌枯萎病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年甚至20年之久。

高温多湿天气有利于病害侵染和扩展。

土壤酸性偏高,结构疏松,下层土渗透性差及香蕉线虫发生较多的田块,以及用带菌的土壤培育试管苗,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3 病原与传播途径病原为镰刀菌属香蕉枯萎病菌。

该菌有4个生理小种,生理小种1号感染大蜜啥品种(AAA)及龙牙蕉类(AAB);生理小种2号感染中美洲的棱指蕉;生理小种3号感染一种野生蕉;生理小种4号感染所有香、大蕉类,包括对其他小种有抗性的香牙蕉。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防治药剂的筛选林兰稳1,奚伟鹏2,黄赛花11: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2:广东省林业学校,广东广州510520摘要:杀菌剂对香蕉尖孢镰刀菌的毒力测定筛选结果表明,绿亨一号+多菌灵、五氯硝基苯+多菌灵、多菌灵+普克、敌克松+普克等混配药剂对香蕉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持效期长,可作为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土壤消毒剂使用。

关键词:尖孢镰刀菌;杀菌剂;毒力作用中图分类号:S4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3)02-0182-02香蕉枯萎病又称黄叶病、巴拿马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E. F. Smith)Snyder et Hansen]引起的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为国际检疫对象,是世界香蕉生产的毁灭性病害。

此病过去多发生于粉蕉和西贡蕉,而香蕉、大蕉等很少发病。

但近几年来,随着香蕉试管苗的普及推广,发现此病开始出现在香蕉上。

广东省于1995年首次发现香蕉镰刀菌枯萎病,后来此病在广东省局部地区发展很快,并有不断扩大蔓延的趋势。

据调查估计,目前此病的发病率轻病区在10%左右,重病区在30%~40%之间,个别蕉区更因此病而出现蕉田丢荒现象。

目前生产上可用于此病防治的药剂不多,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我们在实验室进行杀菌剂对香蕉尖孢镰刀菌的毒力测定筛选试验,以寻找适宜的防治药剂和最佳的防治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绿亨一号:hymexazol,质量分数为95%的恶霉灵精品,延边西爱斯开化学有限公司生产。

质量分数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carbendazin,镇江农药厂生产。

质量分数为70%的普克可湿性粉剂:thiram,济南赛普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质量分数为20%的五氯硝基苯粉剂:quintozene,山西省临汾有机化工厂生产。

质量分数为5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mancozeb,河北省辛集市化工三厂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扩伸至繁殖的吸芽内传播开来。病区 的组培苗假植杯苗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 媒介
香蕉品种普遍为感病品种,农民使用香蕉吸 芽苗的种植习惯有利病菌扩散和传播。
(2)土壤、水流等传播 • 可通过泥土、流水、工具、鞋、蕉桩等
传播,带病菌的泥土、水、病株组织使 病区不断扩大。 • 可从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根部,通过维 管束向茎上发展。
a
b c
d
A
B
C
D
C
KM鉴别培养基检测(福建农林大学)
A.KM鉴别培养基对4号小种的特异性鉴别:a.4号小种, b.1号小种,;c.尖镰孢西瓜专化型,;d.茄病镰
孢; B~D: 几种选择性培养基对土壤中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检测效果:B.KM培养基;C.KOMADA培养
基;D.K2培养基
五、侵染途径 (1)种苗带菌:由病蕉根茎通过吸芽的导
• 3号:感染野生的羯尾蕉属(Heliconia) • 4号:几乎能侵染所有的香蕉品种,为害最
大。严重威胁世界第一大香蕉种植品种 endish的生存
香蕉枯萎病菌侵染机制 • 在寄主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中,病原
物侵入寄主后能产生激素、酶类和毒素等物质, 这些物质都会给植物造成一定的伤害 。 • 王琪纯化和鉴定了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人 工培养所分泌的致病性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C1, 认为该酶是一个重要致病因子。
• 根部木质导管,常产生红棕色病 变,一直延伸至根茎内,后期大部 分根变黑褐色而呈枯干
三、病原菌 (一)病原菌形态特征
• 古巴尖镰孢菌 Fusarium oxysporum f. cubense (E.F.Smith) Snyder et Hasen
• 与Fusarium oxysporum基本种相似,但能致蕉树
• 香蕉组培苗的假植有较大问题,有些假植苗生产单 位设在疫区,为病害传播提供了机会。
• 携带根结线虫病也很普遍。
• 推广种植抗病组培苗,减少吸芽苗的种植。
(3)选用抗病品种
• 为土壤性病害,目前还未有理想的特效药。 • 台湾利用组培苗变异选出耐该病生理小种4号的
台蕉1号及多个耐病优系。Formosana即宝岛蕉品 种于2002年正式推广,成为能替代优质高产但易 感枯萎病的‘北蕉’以及较抗病的‘台蕉1号的品 种。
3、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在麦粒培养基上培养,待 其长满后接种。
• 接种体:香蕉、粉蕉组培表,用灭蛭石盆栽 • 茎基和根部伤口接种 • 症状和组织病理观察 • 病株上重新分离到病原菌
4、分子生物学检测: • 华南农大王振中的研究组,2005年在确定了
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致病的特异酶的基础 上,利用特异DNA序列进行4号小种快速检 测,从病组织上检测4号小种,最快能在6h内 得出结论。
(一)香蕉枯萎病对香蕉产业的威胁
1、香蕉枯萎病发生与分布 粉蕉枯萎病(无法种植) 香蕉枯萎病部分发生 发生严重 零星发生
2、疫情扩散规律
传播:带菌吸芽苗传播 扩散:“面缓点快” 面---漳州市仅少数县的个别村发生 点---疫点扩散快(点上发病3-4年成灾)
香蕉枯萎病对香蕉产业的破坏性:
--------经济重要性与社会重要性 直接 破坏
• 2006 年拍 摄于 长泰
六、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检疫措施 (2)采用无病种苗 • 感病品种栽培上要选用不带病的组培苗,于排水
良好的无病新区小面积种植。 • 多施蔗渣、石灰等改善土壤环境。 • 起畦种植,注意排水,防止烂根。 • 施肥要适当远离蕉头,防止断根伤根,减少病菌
侵染机会。
建设香蕉组培苗标准化生产规程,规范生产健康抗病 的香蕉组培苗。
挂”,假茎“外皮纵裂内部褐变腐烂”。
•“黄”:成株期下部叶片先发生,发病初期 叶片边缘变黄,叶缘黄化后向主脉扩展, 整个叶片黄化
“枯、倒挂”:病叶叶柄在靠近叶鞘处折曲、下 垂,由黄变褐而干枯,倒挂假茎四周。病情发展 速度,叶片迅速萎蔫。
• 假茎“外皮纵裂内部褐变腐烂”。
•属于维管束病害 •横切面,可见中柱髓 部和皮层薄壁组织间, 有黄色或红棕色的斑 点,最终转变成紫色至 黑色。 •纵切面,初发病的组 织有黄红色病变的维管 束,近茎基部颜色很 深,向上渐变淡。
z 2000年后,周鸿飞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 段,筛选出特异性较好的引物 (P5: 5’GTAGTGCGCATAAGCTTGGT3’ P6: 5’CTGCACGTCGAATCTTAACTT3’),该引物可准 确、灵敏、快速检测到除了甜瓜枯萎病菌 以外的尖孢镰刀菌其余专化型菌株。
z 张绍升:利用特异性培养基的检测
当地吸芽苗
(4)隔离病区,毁灭病菌株,病土处理: • 病株铲除前可先用10%草甘膦10毫升加2~3克多
菌灵注射生长点,待病株死后烧灭枯干枯叶,挖 除球茎,植穴(2米范围内)用32.7%威百亩300 倍液10~20千克淋土,穴外用石灰进行土壤消 毒。10~20天后扒开病穴土,撒上石灰晒干后再 补种发病率20%以上的蕉园应改种抗病品种。
• 1967年我国台湾省发生香蕉枯萎病,2O世纪7O 年代后流行,使台湾的香蕉面积从最高峰时期 的5万hm2 降至近年的5000hm2 ,而且其中的 一半仍受害。
• 广东省于2O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于中山市,危害 粉蕉,20多年未见香蕉被害。1996年番禺万发 现巴西蕉枯萎病,后传播,现为害重。
• 我省在闽南一带现已发生严重。
四、病原菌鉴定方法:
1、病害田间诊断技术 (1)开花挂果期显症,病叶“一黄二枯三倒挂”,
假茎“外皮纵裂内部褐变腐烂”。 (2)取小块褐变假茎组织于24-28℃或室温保湿
培养,24小时后出现白色霉层。
2、病原鉴定:组织分离,保湿培养, PSA培养基纯化培养,培养基颜色变 化,孢子形态特征、大小测定
维管束病造成枯萎。 • 会产生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厚垣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型,无色,有3个至多个隔 膜,多为3个。30-43 X 3.5-4.3um
•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在产孢体上呈假头状 着生,单胞或2胞
分生孢子座
我国香蕉广义上分为: • 香牙蕉类型( AAA群)是目前国内大面积栽培品
种。 • 大蕉类型(ABB群) • 粉蕉类型 (ABB群) • 龙牙蕉类型(AAB 群)
(二)病菌的生理小种: • 4个生理小种 • 1号感染香蕉栽培种“大密哈”(Gros
michel(AAA)及龙牙蕉(Musa AAB), 该小种世 界性分布。半个世纪前,导致绝产当时香蕉 第一大品种大蜜哈(Gros Michel)绝产 • 2号:在中美洲,仅感染三倍体杂种棱香蕉 [Bluggoe(AAB)],不侵染大密哈
(五)轮作 • 对病区来说,与水稻轮作是控制病害的最
有效途径,可在1~2年的短期内就能有效 减少枯萎病的发生程度。
(六)药剂防治 • 在2003年国际香蕉枯萎病研讨会上,Nel等
作了关于香蕉枯萎病化学防治的综述,认为除 苯并噻二唑对香蕉枯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外,其它化学药剂几乎无效。
• 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澳大利亚等国 危害也很严重。
• 前国际香大蕉改良网络组织(INIBAP)主席 Emile Frison在(New Scientists)杂志上曾 给全球香蕉业提出警示:“香蕉可能会因为镰 刀菌枯萎病第4生理小种的危害而在我们这个 星球逐渐消亡”
• 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漳洲),海南、云南 和台湾均有分布。
一、香蕉生产现状与前景
云南, 1.9, 8%
福建, 2.62, 10%
海南, 2.41, 10%
25.51
云南, 22.12, 4%
福建, 81.99, 13%
海南, 73.3,
广东, 12.6,
12%
49%
629.32
广东, 320.92, 51%
广西, 5.76, 23%
2004年香蕉收获面积(万公顷)及比率 (农业部南亚办资料)
• 洪都拉斯利用杂交育种育成FHIA一01即金手指香 蕉(AAAB)可抗黄叶病。
• 国内研究动态
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引进抗枯1号 和抗枯5号2个香蕉品种、广粉2号粉蕉品种、海 贡贡蕉品种,这4个抗病品种2006~2008年在漳 浦、长泰重病区进行试种,表现良好的抗病性 状。
当地品种组培苗
90
81.99
80
85.53
85.1
70
60
50
29.434 26.2284
29.7921 27.2937
29.67 27.5473
40
30
20
10
0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种植面积(千公顷) 收获面积(千公顷) 产量(万吨)
• 香蕉枯萎病又称香蕉巴拿马病,黄 叶病, 西贡蕉枯萎病
• 为进境检疫有害生物,也为福建省 补充检疫对象
一、分布: • 该病最早于1874年在澳大利亚被发现,1910年巴
拿马香蕉生产因该病造成极大损失。 • 20世纪50年代期间,该病在中、南美洲的巴拿
马、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哥伦比亚等地发生 严重,约有4万hm2 遭毁灭。
• 几乎所有的香蕉分布地域均报道遭受该病 的危害。在马来西亚该病的危害导致部分 香蕉品种不能大规模商业栽培。
广西, 127.57, 20%
2004年香蕉产量(万吨)及比率 (农业部南亚办资料)
2006年 27.95万公顷;705.3万吨
(FAO)
2010年消费量达 900万吨
农业部南亚办预测
产业空间:194.7万吨;7.72万公顷
出口国
消费与进口大国
空间更大!!
二、福建省香蕉生产现状
(数据来源:福建省农业厅亚植办)
长泰香蕉 枯萎现场
漳浦香蕉 枯萎现场
南靖香蕉 枯萎现场
漳浦县赤湖镇后湖村4000亩2006年改种大葱,当年大葱1 公斤只能卖0.2~0.4元,农民每亩地亏损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