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作业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及答案一、什么是经济区域?从属性上看,一国经济范围内经济区域如何划分?二、经济区域的有哪些主要特点?三、解释区域经济学中的几个名词:区位、区位因子、点、线、面、网络四、阐述恶性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什么是经济辐射?区域经济辐射一般通过哪些途径与方式进行?六、阐述增长极理论、点轴发展理论、网络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七、简述罗斯托与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八、什么是城市,城市有哪些特征?九、什么是城市群?在我国发展城市群有什么重要意义?十、什么是区域经济分工?区域经济分工的客观基础是什么?十一、什么是区域特色经济?区域特色经济体现在哪些方面?十二、简述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历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十三、什么是区域经济规划?区域经济规划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十四、谈谈你对我国区域经济规划遍地开花的认识.十五、请分析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十六、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涵义、目标与手段。

十七、请简要说明几种问题区域的发展对策.一、什么是经济区域?从属性上看,一国经济范围内经济区域如何划分?答:经济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从经济区域的属性看,一国内的经济区域包括:1、经济地带:内部具有同质性的经济区域。

2、大经济区: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核心和边缘共同组成的,内部具有很强聚集性功能的经济区域。

3、功能性经济区:是指在经济地带或大经济区内具有相同职能的经济区域。

4、行政经济区:指经济区与行政区的界限完全一致,兼备行政区与经济区两种职能的的区域。

二、经济区域的有哪些主要特点?答: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三、解释区域经济学中的几个名词:区位、区位因子、点、线、面、网络答:区位: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时,在地理位置上所选择的一个具有特定优势的有限空间范围.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如影响企业区位分布的区位因子,主要包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市场、企业决策者的行为、企业的结构和组织管理方式、社会经济环境、交易成本和规模经济.点、线、面、网络是区域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点-—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作业1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

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

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

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一一、简答题1.简述新区域经济观的主要内容。

2.简述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二者的含义与联系。

3.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

4.简述APEC制度创新的表现内容。

5.简述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二、论述题简述“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并谈谈对重庆直辖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二一、简答题1.简述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

2.科技工业园区的形成特征。

3.简述经济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4.极化效应怎样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5.怎样理解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并分析它的特征。

6.简述二重结构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7.简述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

二、论述题论述科技进步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说明我国以科技为先导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三一、简答题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2.为什么说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的制约性是极其复杂的?3.简述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二、论述题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四一、简答题1.简述先行国与后起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

2.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怎样借鉴国外的开发经验来实施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战略?二、论述题1.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P41-422.论述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3.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电大《区域经济学》作业答案形成性考核册20330

电大《区域经济学》作业答案形成性考核册20330

第一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按国内价格计算的单位产量的增值价值与按国际价值计算的单位产量的单位产量的增值价值的差别,以二者的差值与后者的百分比表示。

2.是外向型企业经营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和预期总成果,它反映了外向型企业一定时期在已确定的经营战略方向下总体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

3.是反映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差别,以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百分比来表示。

4.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内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经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5.代理是指福建省对外贸易中习惯采用的一种贸易方式,它是指代理人按照本人的授权代表本人订立合同或作其他法律行为,而由本人直接负责由此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6.是指其经营范围不限于某个行业的产品,而是尽其所能涵盖各行业产品的外贸公司。

7.又称独家经销,是指进口商(包销商)与国外出口商(供货商)之间达成协议,承担在规定的期限和地域内独家经销指定商品的义务。

8.投资环境就是指影响投资活动整个过程的各个外部境况和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经济状况等客观环境。

9.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制定财政和金融法规以及有关经济政策对外向型企业进行协调和管理。

10.指由专营拍卖业务的拍卖行接受货主的委托,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按照一定的章程和规则,以公开叫价竞购的方法,最后由拍卖人把物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的一种现货交易方式。

11.是指一国派出技术人员、工人或其他人员,前往另一国为需要劳务的业主提供各种不同的技术服务,工程建设服务或其他专业服务,并由此创汇的交易活动。

12.是指世界各国商品交换的领域,也是世界各国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国际间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简答题:1.按文化特征区域可以将福建划分为哪几个区域?答:按习俗、语言等文化特征,将福建分为六个经济区,即:(一)福州经济区;(二)莆田经济区;(三)闽南经济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等市;(四)闽东经济区,专指宁德市;(五)闽北经济区,包括南平市和三明市的建宁县、泰宁县、将乐县、尤溪县;(六)闽西经济区,包括龙岩市和三明市(除尤溪县、将乐县、建宁县、泰宁县)。

《区域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及答案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C )。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B.科林·克拉克C.配第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A )A建筑业 B农业 C采掘业 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 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B C D)。

区域经济学作业

区域经济学作业

区域经济学作业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姓名: 行政管理专业学号:得分: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教师签名:第一至第三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区域开发是人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和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3、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关系和。

4、自然资源的特点有和。

5、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和区位资源。

6、与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也使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来源。

7、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8、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排的和交易成本的。

9、按照经济学新古典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和。

10、区域开发包括、和产业部门间转移三部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区域2、人力资本3、知识经济4、区域经济增长(狭义)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中国区域经济学肩负着的历史使命是什么,2、人力资源的特点有哪些,3、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4、为防止资源性衰竭的过早到来,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1、如何认识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2、如何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姓名: 行政管理专业学号:得分: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2教师签名:第四至第六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产业结构的和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2、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产业主要是以产业为主,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3、8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各地区产业结构普遍出现、,地区优势得不到发挥。

4、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区域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 的选择, 的选择和获取聚集效益的选择。

《区域经济学》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

《区域经济学》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专业:学号:姓名:《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一)(本次作业包括第一章~~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区域开发2、区域经济发展3、区域经济规划4、自然资源5、人力资本6、区域经济增长7、均衡增长理论8、非均衡增长理论9、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10、增长极11、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理论12、区域经济开发部门空间转移规律13、区域空间结构二、简单题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3、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几个部分组成?4、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5、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6、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7、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几方面?8、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有哪些要素组成?9、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0、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11、区域经济增长有哪些模式?12、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13、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三、论述题1、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3、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4、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二)(本部分内容包括第四章~~第七章)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2、区域产业结构3、配第--克拉克定律4、收入弹性5、制造业内部演变的规律6、霍夫曼系数7、地区主导产业8、地区生产专业化9、区位商10、区位因素11、产业布局指向12、新工业区13、区域贸易14、贸易条件15、区域经济合作16、生产合作17、资金合作18、区域冲突二、问题题1、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2、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3、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4、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5、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什么?8、产业布局指向有哪几种类型?9、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特征?10、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易是如何实现的?11、为什么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域贸易利益?1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13、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三、论述题1、21世纪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样变特征是什么?为什么?3、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4、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5、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态区域贸易利益?6、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条件?7、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在中国的运用?8、中国区域贸易格局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9、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三)一、名词解释1、城镇体系2、双中心性城镇体系3、基础设施4、经济区划5、基础产业6、能源生产弹性系数7、电网8、区域空间结构9、核心区10、外围区1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2、区域经济规划二、简答题1、简述城镇体系的特征。

电大2024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一_00028

电大2024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一_00028

2024秋《区域经济学》作业一_0002试卷总分:100 测试总分:80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A. 外在的B. 内在的C. 引进的D. 独创的2. ()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美国B. 英国C. 日本D. 法国3. ()在20世纪60年头提出了“干中学”理论。

A. 阿罗B. 舒尔茨C. 杜能D. 韦伯4.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杜能B. 韦伯C. 胡佛D.克里斯塔勒5. 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

A. 物产B. 物力C. 资源D. 技术6.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A. 独立性B. 学问性C. 综合性D. 应用性7.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A. 好用性B. 学问性C. 应用性D. 综合性8.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A. 条件B. 制度C. 政治D. 经济9.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A. 好用性B. 应用性C. 综合性D. 实践性10. ()是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A. 社会学B. 区域经济学C. 政治学D. 经济学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缘由。

A. 储蓄B. 工资C. 资本积累D. 通货膨胀E.技术2.连锁效应包括:()。

A. 前向关联效应B. 后向关联效应C. 旁侧关联效应D. 中间关联效应E. 后进关联效应3.区域经济发展包括()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A. 经济增长B. 结构升级C. 技术创新D. 社会进步E.人民福利提高4.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

A. 区域发展理论B. 区域关系理论C. 区域空间理论D. 区域政策理论E. 区域贸易理论5.德国学者()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答案汇总)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答案汇总)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一、填空题1、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艾萨德和胡佛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3、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4、自然资源的特点有稀缺性和区域性。

5、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

6、人才与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也使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来源。

7、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8、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9、按照经济学新古典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10、区域开发包括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三部分。

二、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学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经济增长答: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3、区域开发答: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4、区域产业结构答: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简答题1、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包括:1、理论经济学的路径。

2、应用经济学的路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四)区域经济政策(五)区域开发2、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答: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区域经济学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答案

二、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3、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1、布局指向是指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

2、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3、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4、城市化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是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

1、城镇体系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2、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3、核心区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4、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作业一:名词解释、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

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

因此,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年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于年,成立之初是由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答:()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1)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张敦富:(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

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

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1)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2)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3)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1)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答案汇总)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答案汇总)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答案汇总)-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一、填空题1、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艾萨德和胡佛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3、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4、自然资源的特点有稀缺性和区域性。

5、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

6、人才与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也使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来源。

7、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8、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9、按照经济学新古典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10、区域开发包括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三部分。

二、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学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经济增长答: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3、区域开发答: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4、区域产业结构答: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简答题1、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包括:1、理论经济学的路径。

2、应用经济学的路径。

《区域经济学》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

《区域经济学》作业形考网考形成性考核-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
学号:
姓名: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一)
(本次作业包括第一章~~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开发
2、区域经济发展
3、区域经济规划
4、自然资源
5、人力资本
6、区域经济增长
7、均衡增长理论
8、非均衡增长理论
9、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10、增长极
11、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理论
12、区域经济开发部门空间转移规律
13、区域空间结构
二、简单题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3、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几个部分组成?
4、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5、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024春《区域经济学》作业三_00018

2024春《区域经济学》作业三_00018

2024春《区域经济学》作业三_0001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B )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A. 政治B. 经济C. 科学D. 生活满分:3 分2. (D)探讨了在人口分布不匀称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A. 杜能B. 韦伯C. 廖什D. 艾萨德满分:3 分3.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A )比重明显偏高。

A. 固体能源B. 液体能源C. 气体能源D. 电力满分:3 分4.经济区是(C )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

A. 国家B. 企业C. 政府D. 团体满分:3 分5.(D )是发达国家中修建铁路最晚的国家,但却是铁路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国家。

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日本满分:3 分6.于洪俊和宁越敏教授在他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介绍了(A)地理学家贝里提出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A. 美国B. 德国C. 英国D. 法国满分:3 分7.(B)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美国B. 德国C. 英国D. 法国满分:3 分8.(C)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A. 水力B. 石油C. 电力D. 煤炭满分:3 分9.(C )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补充。

A. 杜能B. 韦伯C. 廖什D. 艾萨德满分:3 分10.(A)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络。

A. 电网B. 通信网络C. 水利D. 交通运输满分:3 分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我国(ABC)对地理中心偏离程度很大。

A.人口重心B.经济重心C.工业重心D.农业重心E.文化重心满分:3 分2.基础设施包括(ABCDE )。

A. 交通B. 电力C. 供水D. 通讯E. 运输满分:3 分3. 我们依据人均GDP标准的大小将全国分为(ABC )三类地区。

A. 核心区B. 外围区C. 过渡区D. 经济区E. 贫困区满分:3 分4.邹家华提出的我国七大经济区的区划方案包括(ABCDE )。

《区域经济学》作业

《区域经济学》作业

《区域经济学》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进口替代B.出口替代C.工业赶超D.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2.()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3.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国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被称为()。

A.生产B.消费C.投资D.出口4.()不属于地区形象的特点。

A.相似性B.地域性C.继承性D.动态性5.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中,()阶段是关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A.传统社会B.为起飞创造前提C.起飞阶段D.向成熟推进E.高额群众消费F.追求生活质量6.下列关于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说法,错误的是()A.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的空间投影B.合理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是实现劳动地域分工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基本途径C.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上升的D.韦勃认为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当选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二、不定项选择题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个人D.政府与企业3.日本、瑞士自然资源利用类型是()。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4.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

A.经济地理学B.区位理论C.均衡增长理论D.非均衡增长理论5.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支出在消费品总支出中的比重()。

A.不断上升B.不断下降C.趋于稳定D.不能确定6.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7.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B.环境最优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益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作业200920171004 产业经济郝晓华1.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模式的内在关联性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 1950)提出。

起初它是用来描述关键产业(Key industry)对相关产业的联系效应、乘数效应等经济关联。

布代维尔等将增长极概念赋予空间内涵后,增长极理论逐渐演变为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理论。

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极化过程而不是平衡的,增长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然后沿着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造成影响。

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即增长极通过其吸引和扩散力的作用,不断地增大自身的规律,对所在地区产生支配性影响,从而不仅使所在地区经济获得优先增长,而且带动周围地区的迅速发展。

佩鲁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论述增长极的形成条件。

他认为增长极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存在;二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三是适当的周围环境的配合。

此后,一些学者将增长极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区域范围,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的概念,应用增长极模式进行区域经济开发。

60年代初,L·罗德文(L.Ro,lwin)首次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规划中,并提出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到60年代中期,布尔维尔(J·B·Bouolevile)又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提出并改进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首次基于外部经济和集聚经济分析,系统地从理论上将增长极的经济含义推广到地理含义,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着重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

他说:“一个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增长发展的一系列推进性产业”。

增长极开发布局模式通过集聚、创新和扩散三阶段的发展,集聚功能与规模效应、创新功能与示范效应、辐射功能与扩散效应于一身,忠实地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是一种极具效率的经济布局模式。

增长极理论通常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点轴布局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

增长极理论是点轴系统理论“点”的思想源泉。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

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

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

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

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联结的交通线,这样,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就具有了高于增长极的功能,理论上称为发展轴。

发展轴应当具有增长极的所有特点,而且比增长极的作用范围更大。

点轴开发模式的主要思路是:第一,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选择若干比较优势明显的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第二,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使之成为增长极,并确定其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第三,确定中心城镇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重点开发较高级别的中心城市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最终形成由不同等级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点轴系统,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点轴开发模式往往成为开发程度较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首选的空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理论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空间线性推进方式,它是增长极理论聚点突破与梯度转移理论线性推进的完美结合。

点轴开发模式不仅仅强调对点的开发,同时还注重对轴线的开发,点轴开发理论的实践意义,在于首先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即可能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对整个区域经济发挥牵动作用。

因此,必须确定中心城市的等级体系,确定中心城市和生长轴的发展时序,逐步使开发重点转移扩散。

可以看出,点轴开发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增长极模式。

网络开发布局模式是点轴开发布局模式的高度化。

它是指在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各个经济区域内,对若千或资源与开发条件较好,或产业结构相对高度化,或开发潜力与投资效益较好的优区位先进行开发,经过一定时期后,各发展了的优区位连接成线以至网络,同时向优区间的经济低势区呈网络状发散,从而形成区域发展的错落有序的空间整体网络,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应当指出的是,网络开发布局模式并非分散投资、遍地开花的均衡布局,而是点轴的不断渐进扩散和经纬交织而逐渐在空间上形成一种经济网络状开发体系。

如果说增长极开发与点轴开发是以集中化为其主导特征的话,那么网络开发就可以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而构造较发达区域的空间结构。

为了正确认识网络开发,这里详细介绍一下魏后凯先生的网络开发。

在经济发展已有较好基础或者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地区的经济开发将同时面临着整治(再开发)和开发两大任务.它一方面需要对原有大城市集聚区进行整治,调整产业结构,扩散、转移部分传统产业,重点开发高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又要全面开发新区,以达到经济的空间均衡。

新区的开发,一般也是采取点轴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分散投资、全面铺开。

这种新旧点轴的不断渐进扩散和经纬交织,将逐渐在空间上形成一个经济网络体系。

地区经济开发所以要采取网络开发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整个区域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经济的空间均衡即地区差异的缩小,就成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同时,资金供给对区域经济开发的约束已不像前两个阶段那么明显,区域经济实力己允许或能够全面开发新区,进行大幅度的空间结构调整,以促使区域经济逐步趋向均衡。

第二,集聚规模经济是有其限度的,当经济活动在少数点、地带上过度集聚,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膨胀病”,如运力紧张、原料燃料供应不足、用地用水困难、环境质t下降、公共服务成本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迅速增加等,这又将使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超过集聚带来的利益。

同时,在国外企业为了分摊风险,正在向多产品、多工厂、分散化方向发展。

特别是随着交通通信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借助于Intemet技术,加强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可以认为网络技术和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产业区位模式,促使经济活动分布逐步由集中走向分散,增长极点开发、点轴开发是以集中化为特征的,网络开发则是以适度的分散化(大分散、小集中)为特征。

.在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进一步开发可采用网络开发模式。

网络开发模式论实际上是点轴系统论的进一步发展,是该理论模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

2.产业转移和企业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产业转移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一国或地区为实现自身产业进步,在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等因素发生变化后,将处于创新、成熟或衰退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与行业的产品生产、销售、研究开发甚至企业总部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产业转移客观上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既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造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梯度转移理论认为,产业的空间转移以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工业化水平存在明显梯度为基础,在这些区域之间,产业会像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一样,有序地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高梯度区域转移到低梯度区域,从而使得产业在国际间的转型呈现“雁行形态。

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某一特定地域的特定产业,其发展具有周期性,依次经历出生、发展、成熟与衰退四个阶段,当某一产业进入生命的第四阶段后,产业所能获得的利润将大幅度下降,甚至消失,产业的生存将面临巨大压力,在这时候,产业将不得不进行地域空间上的转移,产业转移的目的是重新实现生命周期的往复。

产业转移对产业转移的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相互的,在市场导向的产业转移的作用下,无论是对于产业移出区域还是产业移入区域而言,都能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优势重构。

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要素注入效应;(二)技术溢出效应;(三)结构优化效应。

(一)要素注入效应根据索洛(Solow)的经济增长理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产出水平低是由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均资本存量较低造成的,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资本存量增加时,经济将会收敛于一条拥有更高人均产出水平的平衡增长路径,而当其技术也获得持续进步时,人均产出也会持续提高,从而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提高。

对于资本稀缺、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地区来说,包括资本、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注入,是产业转移对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二)技术与管理知识的溢出效应产业转移的溢出效应来源于经济学界通常所说的“技术的示范和竞争效应”(M·B10mstroem&A.Kokko)和“人才流动效应”。

“技术的示范和竞争效应”是指当转移企业比原有同行企业具备更先进的技术时,转移的企业成为行业中新技术传播的源头,当地原有企业通过与转移企业的关联活动获得新技术带来的利益,使自身的生产率或者整个企业经营效率提高。

或者是原有企业因为转移企业的进入,面临更激烈的的竞争,原有企业为提高竞争力而模仿转移企业的技术、探索更有效使用技术和其他的生产资源的途径,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当地原有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

“人才流动效应”是指通过人员的流动带来的效应,转移企业培训的当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后来为当地原有企业雇用或者自办企业时可能把由此获得的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扩散出去,从而使得原来企业效益提高。

当然,溢出效应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从外来投资获得的溢出效应也不同。

张倩肖通过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研究得出结论,市场竞争程度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变量,较高的市场竞争程度是保证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企业产生正技术外溢效应的关键。

如果接受投资地区的企业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有更强的模仿能力,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将会更大。

(三)结构优化效应多年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一直是决策部门和经济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转换的快慢关系到区域经济活力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