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d926000740be1e650e9adf.png)
交通运输业人数:交通的流动性最大,受到
灾害的影响也就较为严重。
建筑业从业人员:建筑业很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而且是经常性的,从而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
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综合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也是体现一个地区承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
系统三方面构建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是由一个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的9个指数和39个指标要素构成的框架。该评价体系可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科学依据,也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3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具体选择中要求都以正指标或逆指标组成,避免
[4-5]
,自
不同向指标在同一问题的应用时,因方向的不同而相互抵消,混淆了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即使在实践中出现了正、逆指标同时出现在一个评价
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由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系统三部分组成。
经济发展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也
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强。
是社会防灾、救灾、灾后恢复等灾害应急能力的
3. 2. 3
社会组织指数
一种体现。而且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了解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快的地区对灾害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地区,往往在比较偏远贫困的
社会组织是社会有效管理和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和人们抵御自然灾害依赖的基础。组织健全、结构合理的社会可以确保社会物质流、信息流畅通,可以高效地防治和抵御自然灾害。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83bd2371eb91a37f1115cd0.png)
地震与地震灾害论文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从而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狭义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广义的地震是泛指一切的振动。
地震学是在研究天然地震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是围绕天然地震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地球振动和有关现象的一门学问。
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七个,包括地震的宏观调查,测震学(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地震活动性、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波传播理论、地球内部构造,震源理论(地震成因、震源机制、震源物理),模型地震学和野外试验,地震预测和预报等。
而地震学的主要应用有三个,包括:(1)预报自然灾害:火山喷发(结合其它手段,比较成功);海啸(比较成功);矿坑塌陷(不太成功);天然地震(继续探索中)(2)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地震的观测和分析(地球的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勘探、工程地质勘探(含环境地球物理问题)(3)地面振动的测定:强震的地面效应(结合土力学、工程地质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防震、抗震);场地测振;军事侦察。
地震的主要成因假说有三种,分别是断层成因说、岩浆冲击说、相变成因说。
(1)断层成因说:地下岩石受到长期的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
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是,地下岩层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滑动,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圈板块边缘,主要原因是板块运动。
(2)岩浆冲击说:由于地下岩石导热性不均匀,部分融为岩浆,使体积膨胀,挤压围岩,产生地震。
此假说在火山地区受重视。
(3)当地下的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岩石所含矿物的结晶状态可能发生突然的变化,从而使岩石体积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发生地震。
地震类型按照研究的需要,常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一)按地震成因划分1. 构造地震:由于构造力的作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造成的地震。
占全球天然地震的90,。
2. 火山地震:指伴随火山的喷发而发生的地震,占天然地震的7, , 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南美等地。
福建闽侯自然灾害调查论文
![福建闽侯自然灾害调查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da06d9b14e852458fb5710.png)
福建闽侯自然灾害调查论文
林尧鑫
中国的各大区域都有各种不同的灾害,例如自然灾害或是人文灾害,都会危害我们,是我们的敌人.自然灾害有很多,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很长,人口众多,地形复杂多样是个海岸大国.同时,我国跨经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所以又很多不同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会危害我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影响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我是地道的闽侯人,我生在闽侯,长在闽侯.我们闽侯位于福建省.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带,与台湾隔海相望.福建省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多为丘陵,也有部分如闽江这样的河流.闽侯就位于这样的一个地方,闽侯县靠海较近,每年主要的自然灾害为台风,闽侯位于这样一个沿海地带,每年78月份都有生成与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到我们这里就变成了台灯或者强台风,台风会摧毁树木等.严重时候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时夏天额暴雨灾害会造成洪涝灾害.台风也会引起暴雨与洪涝灾害.就比如2005年的”龙王”台风.中信封里达到十二级以上,就造成了闽侯人民的伤亡与财产损失.闽侯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也会有台湾地震硬气的震感与震幅较小的地震
为了防止这些自然灾害,我们应当在台风等灾害来领时,管好门窗,应避免出门,应当有防范一直,多多做好防灾演练,尽量减少大自然对我们的影响.。
灾害应急管理论文
![灾害应急管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8f0e62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c.png)
完善灾害应急管理系统——撑起人民的保护伞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造成损失大。
因此,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对于我国来说显得尤其迫切。
应急管理,又称公共危机管理,必须由政府来提供。
公共平安危机事件是引发社会灾难和危及公民生命财产平安的重大灾害和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统称。
保护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平安、促进社会经济开展是政府理应提供的公共效劳。
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应急能力是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国家、社会财产在突发灾害中所受损失的重要措施。
政府的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已成为评价政府工作与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加强应急管理,也是人民群众需求提升、对政府全面履行其职能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开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平安〞和“安心〞有了更高的要求。
预防危机、提供公共平安成为社会要求政府提供的必需品。
政府应急管理行政建立是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重大举措。
应急管理是政府的行政职责,并不意味着排斥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参与。
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市民和各种社会组织、工商企业组织,既是应急管理的直承受众,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主体。
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在宣传教育、应急资源储藏、危机发生时开展自救和互救等多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么,当公共危机爆发时,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不同类型的危机应该有不同的应急管理措施,但从总体上来看,危机应急管理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环节。
一、启动应急预案人类战胜危机能力的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类对付危机的技术水准的提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制定应急预案。
所谓公共危机的应急预案,是指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危机事件,在危机发生前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危机应急管理的总体方案。
制定应急预案对于及时、有序处理突发危机事件至关重要。
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的内容一般包括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危机的预防措施实施方案,包括各种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它物资的储藏、危机信息的监测、搜集、报告、分析、确认和通报预警制度和预控制度;危机应急管理的级别、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应急管理的指挥、决策,以及各项应急管理措施的实施;危机后如何恢复秩序、重建家园、进展补偿和救济,以及危机评价等等。
河南抗洪议论文
![河南抗洪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76e881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9.png)
河南抗洪议论文摘要今年夏季,河南遭遇了罕见的强降雨,导致多地发生洪涝灾害。
本文将探讨河南抗洪行动的重要性,分析抗洪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改善河南省的防洪体系和抗洪能力。
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而洪灾作为一种常见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较为迅猛的地区之一,然而,受到地理位置等因素等制约,河南也频繁遭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因此,加强河南省的抗洪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抗洪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河南抗洪行动中,各级政府和抗洪救灾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通过准确的气象预警和调整排水设施,成功降低了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其次,各级救援队伍积极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及时疏散了受灾群众,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
此外,灾后重建工作也得到了高效的推进,受灾地区得到了快速恢复。
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河南省在抗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预警系统仍然不够完善,尤其是针对强降雨天气的预测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其次,排水设施不够完备,部分城市在遭遇强降雨时仍然面临较大的排水困难。
另外,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抗洪意识和应急能力。
改善河南省的防洪体系和抗洪能力的建议为了改善河南省的防洪体系和抗洪能力,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气象预警系统的准确度和覆盖范围,加强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确保民众能够及时了解到洪涝灾害的风险。
2.完善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更多的雨水收集池和排水沟渠,以应对强降雨的挑战。
3.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民的防洪意识和应急能力,组织定期的演练和培训活动。
4.建立完善的抗洪指挥系统,健全灾情报告和协调机制,确保各级救援力量的快速响应和协同作战。
5.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研究和推进防洪工程,形成合力应对洪涝灾害。
结论综上所述,河南省抗洪任务艰巨,但通过加强河南省的防洪体系和抗洪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我们有信心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dfceca44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04.png)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6ee64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0.png)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论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防治措施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滑坡的成因滑坡是地壳运动活跃地区的一种常见地质现象。
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主要成因包括地震、降水、地下水位变化、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等。
1.1 地震地震的发生常常引起地表和地下岩土体的运动,进而导致滑坡现象。
特别是在活动断裂带附近,地震所产生的剪切力能够引发滑坡的发生。
1.2 降水降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长时间大量降水或短时间强降雨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上升,岩土体饱和度增加,使得滑动面的剪切强度降低,从而引发滑坡。
1.3 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滑坡。
例如从湖泊、河流和人工水库中大量取水,将导致孔隙水压降低,岩土体重力释放,进而引发滑坡。
1.4 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
山区的大规模开发、挖掘和砍伐植被,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现象。
二、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滑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减轻其破坏性。
2.1 滑坡监测与预警通过在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利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对滑坡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将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减少损失。
2.2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包括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防治能力。
2.3 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等手段,加强对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发生的可能性。
2.4 建设抗滑坡工程在滑坡易发区,可以采取一系列抗滑坡工程措施,如加固山体、排除地下水、设置防护堤等,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和抵御滑坡的能力。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2)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2)](https://img.taocdn.com/s3/m/99458ec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0.png)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强调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加强预防、提高应对能力,并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板块运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河水泛滥。
洪水能够淹没农田、房屋、工厂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海洋上形成,然后向陆地移动。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能够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干旱干旱是由于长时间的少雨或无雨天气引起的水资源短缺。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人们被掩埋、溺水、受伤等。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进一步加重人员伤亡的程度。
(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房屋、工厂、商店等建筑物,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导致经济活动中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毕业论文地质灾害与预防论文(一)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毕业论文地质灾害与预防论文(一)](https://img.taocdn.com/s3/m/2560283a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ef.png)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毕业论文地质灾害与预
防论文(一)
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地质灾害的预防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安全,而且更关系到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重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众所周知,地质灾害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发生的大规模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了无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保护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破坏环境、破坏资源、加剧环境污染,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还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国家安全素质
地质灾害预防与管理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带来的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将是国家安全素质的重要体现,能够有效提高国家的安全防护能力。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深远。
在当前时期,地质灾害防治正面临着艰巨的任务,需要科学合理地研究、制定准确的防治方案,并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提高防灾减灾的应急和救灾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火灾论文参考文献
![火灾论文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6c06e9c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6.png)
火灾论文参考文献火灾是一种不可预测和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对社会经济稳定性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的发生,学术界和救援机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应对方案和技术手段。
本文将对火灾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其中包括火灾防控现状、火灾发生机理、火灾风险评估、火灾安全设计和火灾应急救援等方面。
一、火灾防控现状火灾防控是指对火灾发生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它包括各种安全标准、建筑设计、消防设施和火灾应急救援等方面。
在当前社会,火灾防控越来越受到关注,不断提高安全标准和监管力度。
例如,建筑物的防火标准从最初的简单规定,逐渐演变成为了精细化的系统,建筑材料、设计和火灾应急预案等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
其中一些规定的制定参考了过去的火灾案例,如“莊敬公寓大火”、“塔台水晶金沙大火”等。
参考文献:[1]曹东、李俊旭.筑建工程中我国火灾安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3, 15(02): 5-10.[2]刘锐、彭青. 火灾分析与应对对策的必要性[J]. 消防科技, 2014, 33(05): 636-638.二、火灾发生机理火灾的发生机理是指了分析研究火灾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火三角”是火灾发生的必要因素,它包括可燃物、氧气和热源。
当这三个因素合适时,火灾就可能发生。
火灾发生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包括人为因素、设备失灵、材料老化等等,而不同的原因容易引发不同类型的火灾。
例如,人为因素往往是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吸烟、用火不当等等,容易引发的火灾类型有森林火灾、居民楼火灾等;建筑设备失灵会造成火灾的传播和扩散,如电器火灾、电缆火灾等;材料的老化、损坏也会造成火灾,如化学品火灾、油罐车火灾等。
因此,对火灾发生机理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遏制火灾的发生。
参考文献:[1]曾铭.火灾发生机理及应急预案的制定[J]. 消防管理研究, 2012, 01(01): 14-18.[2]邱凯、王宇飞、魏华. 火灾事故分布与火源类型研究[J]. 消防科技, 2014, 33(06): 761-764.三、火灾风险评估火灾风险评估是指利用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工具等方法,对火灾发生的概率、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估研究。
自然灾害对供热的影响论文
![自然灾害对供热的影响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0b58f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1.png)
自然灾害对供热的影响论文
自然灾害对供热的影响论文如下:
集中供热系统作为生命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热能。
历次震害表明,生命线系统的许多结构和设施在地震作用下产生了巨大的损伤,比如桥梁、管道等。
地震发生后这些结构及设施的破坏,往往使生命线工程子系统部分或者全部丧失服务功能,这对震后的救灾恢复工作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和严重后果。
然而对作为生命线重要分支的供热系统,目前国内对其进行的地抗震研究十分有限,笔者基于前人相关研究,并结合供热系统与供水、煤气系统的共同特点,借鉴相关成熟的分析方法,对供热管网系统进行了震害分析、破坏等级划分标准研究、地震易损性分析及其地震损失评估技术研究等。
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系统阐述了集中供热系统抗震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
2、根据震害资料,对集中供热系统震害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对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集中供热系统建(构)筑物,特别是供热管道的破坏特征分别进行描述和总结,并对震害原因进行了分析。
3、根据集中供热系统震害特征,并结合现有的生命线工程震害等级划分标准研究了集中供热系统震害等级划分标准。
?
4、借鉴供水和燃气管网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集中供热系统本身的特点,对供热管道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通过算例结合理论公式得到了供热管网震害率的预测值,并与供水管网经验统计结果进行
了比较。
?
5、基于管线震害率模型完善了供热管网地震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调研了供热管网造价与修复维修费用资料,通过算例分析与规范中的管线经济损失评估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并对规范法提出了改进建议,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
关于火灾的议论文800字作文
![关于火灾的议论文800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dcce2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6b.png)
关于火灾的议论文800字作文近年来,火灾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引起了人们对火灾安全的高度关注。
作为高中生,我们不仅应该重视火灾防范工作,还应该积极倡导和传递火灾安全知识。
今天,我想谈谈我的看法——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火灾。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火灾的危害性。
火灾是一种难以控制的灾害,往往会造成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整个社会都会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防范工作。
大多数火灾都是由人为疏忽引起的,因此,我们应该以预防为主,加强火灾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学校、家庭和社区应该制定相应的火灾防范规定和应急预案,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我们要改变消费观念,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
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浮躁,重利轻质,追求眼前的便捷和低价,这也导致了大量劣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在这些劣质产品中,很多都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出现火灾,就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不乱购物,不轻信虚假宣传,自觉抵制劣质产品。
第三,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救援和志愿服务。
在火灾发生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拯救者。
作为公民,我们有义务积极参与社会救援和志愿服务,在灾难中帮助和拯救受灾群众,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我们不仅可以帮助他人,还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我们要用正确的心态面对火灾。
火灾是一种随时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我们无法完全控制它。
但是,如果我们有了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冷静的心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
当火灾发生时,我们应该抱着冷静、果断和勇敢的心态,积极寻找故障并处理,及时报警并处理危险情况,争取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综上所述,有效预防和应对火灾需要大家充分认识和重视,并采取具体措施加以实施。
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消费观念,聚焦产品质量和安全;积极参与社会救援和志愿服务,尽自己的责任义务;正确处理心态,在火灾发生时保持冷静和勇敢面对。
自然灾害论文
![自然灾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4fb7e75ef7ba0d4a733be1.png)
加强科学研究,减少不确定性在全球气候变化上,科学研究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解决问题的关键。它不仅是采取预防和适应措施所必须的,而且也是确定国际环境政策和方针的基础由于受到不同国家利益集团或地缘政治观念的影响,其他国家政府或组织提供的气候变化信息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作为一个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应该进行自己的独立研究,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目前我国有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研究投入距离要求差得还较多,应该进一步增
加资助强度,国家攀登计划已经包括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项目,将来还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7].参考文献[1]倪绍祥。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自然地理学研究[J].地学前缘,2002,9(1):35~40.[2]宋长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理学”十五“优先资助领域框架[J].地理学报,1999,54(6):559~562[3]施雅风.全球变暖影响下中国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J],自然灾害学报,1996,5(2);102~116[4]陈宜瑜,中国全球变化及研究方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5~9[5]吴祥定。我国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见:叶笃正主编,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24~59[6]孙广忠。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见:孙广忠等主编,”中国自然灾害“.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90;1~15[7]李艳伟。自然灾害管理一般理论与方法[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1.
1.气候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中国气候变化趋势在全球因增加而增暖的背景下,我国的气候将随之变化,从变化的区域分布看,中国东北及南方沿海地区有变暖变湿的趋势,而华北,华中,西北大部分地区有可能变干,其中,冬季东北地区变暖最明显,约4~6℃,华南和西南地区增温较小,人约为2~4℃夏季增温最明显的地区是西北,大约为3~5℃,华中,华南,华东和西南增温较小,约1减少中国北部和中部夏季土壤湿度可能降低2.
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论文
![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cda44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7.png)
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论文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
引言。
秦岭地处中国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秦岭地区常常受到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于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
1. 地震。
秦岭地区地处地震带,地震频发。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会给周围地区带来严重的破坏。
秦岭地区的地震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2. 泥石流。
由于秦岭地区多山,降雨量大,山体容易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山体的松散岩土在雨水的冲刷下形成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当地的交通、农田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 山体滑坡。
秦岭地区山体多,地势陡峭,易发生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由于山体的松软岩土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发生滑动,给周围地区的居民和建筑物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秦岭地区自然灾害的影响。
1. 经济影响。
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给当地的农田、交通和建筑物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 生命安全影响。
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三、秦岭地区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1. 地震预防。
加强地震监测,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提高居民的地震防范意识。
2. 泥石流预防。
加强山体的植被恢复,加强泥石流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自救能力。
3. 山体滑坡预防。
加强山体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山体的加固工程,提高当地居民的山体滑坡防范意识。
四、结论。
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于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火灾的论文1500字
![火灾的论文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9765e1d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1.png)
火灾的论文1500字火灾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各种类型的火灾都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例如家庭、办公场所、商店、学校等地点。
火灾的发生通常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例如电器故障、明火、烟雾、化学品和燃气泄漏等。
火灾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命和财产上的威胁,还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污染。
大量的有毒气体和黑烟会被释放出来,对大气、土壤和水资源都会造成污染。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为了防范火灾,我们需要了解火灾的一些基本原理。
首先,火灾的背景是热、氧气和可燃物质三者共同存在。
这三种因素中任何一种因素改变都可能引起火灾。
其次,火灾有几种不同的形态,例如液体火、气体火和固体火。
不同类型的火灾需要不同的灭火方法。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火灾预防和灭火的几种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维护和更新不安全的设备,避免因电器故障引起火灾。
其次,避免在室内使用明火,如烟花和火柴。
使用燃气或化学品时要格外小心,确保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安全。
最后,在食品烹饪过程中特别注意,确保烤箱和灶具的使用安全。
灭火的方法也有很多,包括灭火器、消火栓、抢救器、砂土、水和泡沫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火灾类型和应用场景。
例如,灭火器适用于小型电器设备起火、油烟机位于临时堵塞状态或哪些实在难以获得的地方等情况。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火灾的警告标志及其应对方法。
当火灾发生时,时间非常紧迫,我们必须能够快速而有效地对抗它。
为此,我们要了解火灾的封闭、报警和逃生方法。
当发现火灾时,要快速关闭门窗,避免火势扩散。
然后迅速报警,通知其他人离开现场。
紧接着,按照预定逃生路线迅速撤离现场,避免被困或受伤。
在结束文档之前,我们还需要强调一点:预防火灾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保持警惕,透过宏观视野寻找危险点,采取安全举措以预防火灾的爆发。
我们建议你参加火灾预防和管理培训,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应对火灾的能力。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论文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3d4492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8.png)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论文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及救灾处理情况(一)冰雪灾害的发生原因这次冰雪灾害的覆盖范围包括浙江、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有关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看法,但大体的原因分析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冰雪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冰雪灾害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中国国家气象部门的专家指出,这次大范围的雨雪过程应归因于与拉尼娜现象有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环流自1月起长期经向分布使冷空气活动频繁,同时副热带高压偏强、南支槽活跃,源自南方的暖湿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强烈降水。
大气环流的稳定使雨雪天气持续,最终酿成雪灾。
大气环流的异常运行。
专家指出,处于中高纬度的欧亚地区,高空几个月来形成了一个阻塞高气压,大气环流停留不动,导致北方冷空气连续不断入侵中国。
在冷空气来临的同时,来自南亚、东南亚的暖湿空气又源源不断向华南地区输送,冷暖气流在华南、江南一带交汇,导致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低温雨雪。
(二)雪灾救灾活动反思灾难发生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击冰雪灾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北方每年的冰雪比南方这场灾害要大得多,依然可以安然无恙?美国发生冰雪灾害时,为什么损失很小呢?为什么整个救灾过程不够顺利呢?在救灾过程中,出现安排不当现象。
在雪灾初期,湖南正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议,该省大部分主要地方官员都在长沙参加会议。
两会结束后,进出长沙的交通几乎都被雪灾阻断,导致地方官员无法回到任职地区指挥抗灾。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湖南成为了此次受灾最严重的省份。
同时,这次雪灾亦暴露了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在应付突发事件时未有港澳地区及广东省的经验丰富。
在上海,公安人员由于未能控制心急的乘客而与乘客爆发肢体冲突。
在救灾过程中,也出现政策不当的现象。
国务院曾在上世纪50年代做出规定,南方因为气候比北方温暖,民居内不必安装暖气,但雪灾的受灾地区正是南方地区,导致灾情严重。
青岛自然灾害论文3000字
![青岛自然灾害论文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43e629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1.png)
青岛自然灾害论文3000字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势变化,全球范围内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特别是气象灾害发生得频率和强度都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也越来越大,平均每年约700亿美元,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而我国作为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更是占各种自然灾害的70%以上,现在每年受各种气象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死亡3000多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 ~3%。
因此,全面提升全社会防灾避险能力,最大限度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任务。
如何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分析研究,掌握好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特点及其发生的规律,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更是日益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1灾害性天气种类由于青岛地区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南端和黄海冷高压气团所控制,属北温带太陆性季风气候,却明显的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尤其是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多呈现海洋性气候特点。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及气候特点,导致青岛地区能够享受优越的气候资源,发生极端天气事件的概率较低,但并不等于说经受的气象灾害种类就少。
恰恰相反,除了大风、旱涝、冰雹和雷击等与内陆地区相同气象灾害,还会有台风、海雾、潮灾、海冰等海洋气象灾害。
当然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热带气旋、大风、干旱等为带来损失较大的主要气象灾害。
常见灾害性天气则多为以下几种:1.1 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低纬度海洋上的低压或扰动,包括中心最大平均风力6~7级(22 ~23 nm/h)的热带低气压、最大平均风力8 ~9级(34 ~47nm/h)的热带风暴最大平均风力10~11级(48 ~63 nm/h)的强热带风暴和最大平均风力12级或12级以上(64 nm/h或以上)的台风4个等级,虽然其在向北方较高纬度地区移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是从海上向东北方向移向日本列岛等对青岛影响不大,或能量逐渐耗尽而变成温带气旋或消亡,但平均每年仍有1.3个热带气旋会对青岛地区产生较大影响,且一般多出现在7~8月份,尤以8月份最为集中,这也是夏秋季节对青岛地区影响最大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防控措施论文
![台风防控措施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225b90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9.png)
台风防控措施论文一、引言台风是一种猛烈的自然灾害,经常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破坏。
为了减轻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台风防控措施。
本文将探讨台风防控措施的必要性、现有的台风防控措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台风防控措施的必要性2.1 经济损失台风灾害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巨大。
台风过后,沿海地区常常出现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基础设施破坏等情况,这些都需要巨额的修复费用。
通过采取有效的台风防控措施,可以减少这些损失,保护经济的稳定发展。
2.2 人员伤亡台风灾害常常导致人员伤亡。
强台风过后,可能会造成海啸、洪水等附带的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通过加强台风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人员伤亡的风险,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三、现有的台风防控措施3.1 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台风防控的重要一环。
通过监测和分析台风的路径、强度等信息,可以提前预警,使民众有足够的时间做好防护准备。
现代的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能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2 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防护在台风防控中,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护非常重要。
例如,在建筑物设计中考虑台风的抗风能力,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采取防洪、防涝的措施,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此外,还可以利用防风护林、建立固定抗台风设施等方式来加强防控措施。
3.3 疏散和救援措施疏散和救援措施是台风灾害中的紧急应对措施。
在台风来临前,可以组织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减少人员伤亡的风险。
在台风过后,及时启动救援行动,帮助被困人员,恢复受损设施。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4.1 利用先进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技术开始应用于台风防控中。
例如,无人机可以提供实时的影像信息,辅助监测和预警工作;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大数据,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台风防控的效率和效果。
4.2 加强国际合作台风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各国都面临着相似的台风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我们对社会易损性构成的认识
-----------------------------------------------------Page 2-----------------------------------------------------
2
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的设计
角度看,弱势人群和特殊职业的人群构成是区域灾害易损的主要方面。
灾害易损性系统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有赖于评
3. 1. 1
弱势群体指数
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灾害易损性指标体系评价要注意以下问题。
(1)指标组成的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合理,它直接反映体系对象的系统性。(2)逻辑结构具有最大的兼容性,能适用于各
[6]
可能性越高。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反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越高,在极端条件下,对灾害的抵抗性就会越强。
在岗职工人均收入:反映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越高,在极端条件下,对灾害的抵抗性就会越强。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反映了社会闲置的资本,
3. 2. 1
经济发展指数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越多,表明社会民间资本充足,
系统三方面构建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是由一个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的9个指数和39个指标要素构成的框架。该评价体系可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科学依据,也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地方财政收入:反映区域社会的基本财政情况,如果这一指标越高说明社会资本越丰富,对
3. 2
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
灾害的抵抗能力越强,对灾害的反应速度提高的
社会结构是社会要素的组成和联系方式,是社会机制正常运行的保证,也是社会生活中最复杂的内容,社会结构是否合理对灾害的易损性造成直接影响。不同的社会结构对灾害的应对和采取的措施也是不尽相同的,合理的社会结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而混乱的、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则会放大
经济发展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也
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强。
是社会防灾、救灾、灾后恢复等灾害应急能力的
3. 2. 3
社会组织指数
一种体现。而且人们对灾害的认识和了解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经济基础较好、发展快的地区对灾害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地区,往往在比较偏远贫困的
社会组织是社会有效管理和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和人们抵御自然灾害依赖的基础。组织健全、结构合理的社会可以确保社会物质流、信息流畅通,可以高效地防治和抵御自然灾害。
第25卷第4期
灾
害
学
Vol. 25 No. 4
2010年12月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Dec. 2010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
郭
1
2 2 2
凯
2
(1.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重庆400047;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按照我们对社会易损性构成的认识,从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
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要素层4个等级。目标层:将表达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基本状况和综合特征。系统层:以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概念及其内涵为基础,主要表达影响社会易损性的社会因素内部的逻辑关系。状态层:系统内部能够反映系统行为的关系结构,这里用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指数加以代表。要素层:采用可测
况也是大不相同的
的及时救助,具有积极的意义
灾害的作用,使其后果更加严重
。
-----------------------------------------------------Page 3-----------------------------------------------------
4期
他们可视为灾害的弱势群体。
[7]
。
3. 1. 2
易业是目前我国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因素,在灾害条件下,职业的不同最能体现人们能获取资源的能力。另外,职业的不同造成人们特殊的工作环境和作息时间,这个要素对于人们面临的风险大小有很大差异。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些职业和灾害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野外工作人员、采矿人员、流动人员等在灾害状态下的反应能力较其他人弱,因此也属于易损的人群。
7 0
灾
害
学
25卷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动态性使得他们对灾害的关注缺乏警惕,灾害的发生偶然性较大,所以流动人口遇到的伤害可能性也就较大,而且多数情况下,他们在灾害中缺乏必要的帮助,所以
地区,人们将灾害看成为天灾,非人类所能左右,这样以来就会主观地扩大灾害的损毁结果。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灾害的影响是重要的,同样的灾害状况发生在不同的地区造成的影响和灾后的状
3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具体选择中要求都以正指标或逆指标组成,避免
[4-5]
,自
不同向指标在同一问题的应用时,因方向的不同而相互抵消,混淆了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即使在实践中出现了正、逆指标同时出现在一个评价
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由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系统三部分组成。
指标体系中,我们也采用标准化的方式将其转换
3. 1
区域人口易损系统
为同向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根据这些原则,采用层层分解的方法,将指标逐次细化,经过分析确定出区域社会易损性指标评价体系。
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自然灾害的承灾体。由于人群自身的生理条件和生活生产条件的差异性,面对自然灾害的袭击而做出的反应和对灾害抵抗能力以及灾后的恢复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差别,人口的易损性特征有很大差别。从灾害易损性的
分层性原则:影响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因子众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指标按照不同属性和作用分层,且要层次清晰,能够清楚地反映体系的层次结构。各指标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有联系,层层深入形成一个综合评价系统。
独立性原则: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影响因子之
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所以要减少指标在概念和外延上的重叠、统计上的相关。选择独立性强,
[1-3]
为了客观地认识区域的社会易损性,正确评价区域社会易损性的状态,非常有必要从确定或影响自然灾害的区域社会易损性的要素中,选取一些具有标示性意义的定量化信息作为评价的指标,也只有准确地选择指标才能够真实反映区域社会易损性的本质和特征,因此,评价指标的拟定对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计算,以及科学合理地构建防灾减灾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编号:1000-811X(2010)04-0068-05
产能力、社会结构和秩序、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
0
引言
面的损失,这种损失既是社会个体的损失,也是社会整体的损失。在这一过程中造成社会秩序的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口增长、科技与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很容易把自然灾害看成是单纯的自然事件来研究,而忽视了灾害作用的具体社会背景。大量灾害事实表明,物质实力的增强和科技手段的提高并没有完全解决灾害问题。对于灾害的认识我们有理由把关注
种自然灾害和中国现实社会结构。
(3)表达方式要有利于描述目的实现和体系功
能的发挥。
(4)具有理论依据或统计规律的权重分配、评
分度量和排序规则。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的定量式框架,依据相应指标的表现和位置,既可以分析、比较、判断和评价特定区域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状况,也可以模拟区域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的历史过程。它应当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科学依据,也应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工具。
混乱,社会功能暂时或局部的缺失,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损失。社会易损性的问题涉及到区域人口、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在建立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明确,统计方法要规范,能够度量和反映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状况、基本特征及其区域社会背景。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选取的指标应是共性的指标,既便于横向比较,又便于纵向比较。
作者简介:郭跃(1958-),江苏丰县人,教授,主要从事资源和环境灾害研究. E-maIl:gy@ cqnu. edu. cn
跃,朱
芳,赵卫权,王海军,高
的焦点更多地放在人类社会本身的易损性上
。
-----------------------------------------------------Page 1-----------------------------------------------------
采矿业人数:采矿业是属于高危行业,灾害对其威胁极大,而且一旦遇灾害发生,受到的损毁就是严重的。
交通运输业人数:交通的流动性最大,受到
灾害的影响也就较为严重。
建筑业从业人员:建筑业很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而且是经常性的,从而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
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综合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也是体现一个地区承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
社会易损性就是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对人类
社会造成的损毁程度,它涉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健康状况、生存条件以及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生
代表性和贡献最大的较少评价指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