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工程——自喷井流动过程及能量分析

合集下载

自喷采油法

自喷采油法

12
5.气液混合物在垂管中流动的结构
13
(1)纯液流 条件: p >pb 特点: 气体处于溶解状态,不作功; ρ 较大, 能耗较大。 (2)泡流 条件: p < pb 特点: 油---连续相, 气---非连续相; 气体举油的作用: 摩擦携带, 所以举油效果很小。 能耗: 重力 摩擦 滑脱
滑脱现象----在混合物向上运动的同时,气泡的速度大于液相 的上升速度,气泡从油中超越而过,这种气体超 越液体的现象称为滑脱现象。 滑脱损失----因滑脱现象而产生的附加压力损失

pt d m q CR n
式中
(2-4)

N、m、C ── 常数 式(2-4)称为油嘴产状公式
q ──产油量,t/d; R ── 油气比,m3/t; d ── 油 嘴 直 径 , mm;pt ── 油 压 , MPa;
21
图2-3 嘴流示意图
图2-4 qm与pB /pT的关系曲线
22
式中
pt1、pt2 ── 分别为换油嘴前、后的油压,MPa; d1、d2 ── 换前、换后油嘴的直径,mm。 qo1、qo2 ──分别为换油嘴前、后的产油量,t/d;

例2-4 某井换油嘴前,油嘴直径为6mm,油压为1.96MPa, 求换成直径为7•m的油嘴时,其对应的油压是多少? m 6 lg 7 解:由式(2-8)得 pt2 1.96 =1.8246 MPa 7 lg 6
HL----持液率, 在气液两相流动中,液体所占单位管段容积的份额。
HL
(单位长度内液相容积 p,T )
单位管长容积
AL A
16
(2) 滑脱损失
pr m ns
Gm ns qm

自喷采油法

自喷采油法
13
(1)纯液流
条件: p >pb
特点: 气体处于溶解状态,不作功; ρ较大, 能耗较大。
(2)泡流
条件: p < pb
特点: 油---连续相, 气---非连续相; 气体举油的作用: 摩擦携带, 所以举油效果很小。 能耗: 重力 摩擦 滑脱
滑脱现象----在混合物向上运动的同时,气泡的速度大于液相 的上升速度,气泡从油中超越而过,这种气体超 越液体的现象称为滑脱现象。
流体从地层流到井 底时,井底压力与 流量之间的关系
产能方程
地层渗流渗流力学 5
流入动态曲线 (Inflow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Curve)
————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曲线,简称为IPR曲线。 * IPR曲线的基本形状与油藏的驱动类型有关 * 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力
(5)雾流 气体膨胀,流速加快,油微滴分散在气流中,管壁油膜变薄。
特点:气体----连续相,液体----非连续相
能耗: 摩擦为主, 滑脱损失消失
15
6.混气液流沿垂直管上升中的能量消耗
(1)重力消耗
ph 0.0098 mH
m LHL g 1 HL
ρm、ρL、ρg----分别为混合物、液、气的密度;kg/m3
pfr
10 3
Lv 2 2d
pwf>0.0098Hρ+pfr + pwh (2)当pwf> pb> pwh 或pwf<= pb 时, 油管内为两相流动
能量来源: 井底流动压力pWf (静水压力), 气体膨胀能量
能量消耗: 重力 摩擦 滑脱
* 气体膨胀能能否作功取决于油气在油管中的流动结构。
12
5.气液混合物在垂管中流动的结构

采油工程第二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采油工程第二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绘制曲线B的各参数的变化
2.油管直径的选择
不同油管直径对产量的影响
注:在某种条件下,大直径 油管不一定比小直径油管的产量高
油压较低时(pt1),大 直径油管的产量比小直径 的要高;
油压较高时(pt2),大直 径油管的产量比小直径的 要低。
原因:大直径管中滑脱损 失使总损失增大。
3.预测油藏压力变化对产量的影响
①根据设定的一系列产量Q,分 别从油层和分离器开始计算出 油嘴处的一系列的油压和回压。
②将满足回压低于油压一半(油 嘴临界压力比近似取0.5)的点绘 制成pt-Q的曲线B.
③油嘴直径d一定,绘制临界流 动下油嘴特性曲线G;(油嘴的参 数曲线)
④油管曲线B与油嘴特性曲线G 的交点C即为该油嘴下的产量与 油压。
4d 2 R 0.5
Pt
对于含水井: q
4d 2 R 0.5
Pt 1
f 0.5 w
以上的油嘴流动等式有很强的经验性, 与油田条件有关,因而在实际运用中
应根据油田的具体情况进行校正, 得到适合本地区的计算公式
当油嘴直径与气油比一定时,产量Q和 井口压力pt成线性关系。但只有满足 油嘴的临界流动,整个生产系统才能 稳定生产,即使回压有所变化,油井
而油嘴直径又很小, 因而,混合物流经 油嘴时流速极高, 可能达到临界流动
图2-19 嘴流示意图
临界流动:流体的流 速达到压力波在流体介 质中的传播速度,即声 波速度时的流动状态
质量流量
根据热力学理论,气体
流动的临界压力比为:
喷管后压力
k
Pc 2 k1 P1 k 1
G f (P2 / P1) 关系
采油方法:将流到井底的原油采到地面
所用的工艺方式和方法。方法和方式。

第2章自喷与气举采油——【采油工程】

第2章自喷与气举采油——【采油工程】
穿过井下 节流器的 压力损失
穿过地面 油嘴的压
力损失
回压 地面出油油管线 压
的压力损失 套压 井底流压
油藏压力
穿过井壁 (射孔孔眼、 污染区)的 压力损失
‹# ›
油藏中的压力损失 图2-1 完整的自喷井生产系统的压力损失示意图
二、自喷井节点分析
(Nodal System Analysis) ——简称节点分析
自喷井生产系统组成: 井筒流动子系统
油嘴(节流器)流动子系统 地面管流子系统
节点系统分析实质:协调理论在采油应用方面的发展

质量守恒
调 条
能量(压力)守恒

热量守恒
‹# ›
1. 基本概念 (1) 油气井生产系统(油气井生产模型),是指 一个宏观的研究对象。例如,自喷井生产系统, 抽油机井生产系统
最简单的油气井生产系统应由油气层、井 筒及地面集输管线三部分组成。
绘制流入动态曲线和流出动态曲线。
本节内容结束
流入、流出曲线的交点(称协调工作点) 即是所给条件下系统可提供的产量与解节点 处的压力。
如果流入、流出曲线不相交,则流入、流出 部分无协调点,说明系统不能按给定的条件正常 生产。
求解点:为使问题获得 解决的节点。
求解点的选择:主要取决 于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基本井身结构:套管层次、规格、水
本 井下管柱 节内泥容返高结等 束
自 喷 井
油管及配套的井下工具(节流阀、安 全阀等)
采 油
井口装备:采油树和控制油井合理生产的油嘴等


地面油气分离与计量系统:各种分离器的流量计算
自喷井的井口装置——采油树
清蜡闸门:其上方可
本 连接清蜡方喷管等, 节内容结束

_第二章_自喷与气举采油

_第二章_自喷与气举采油

Pf(test 1)
Pf(test 2) Pf(test 2) qo(test 2) 1 0 .2 0.8 P qo max Pr r
2
② 给定不同流压,计算相应的产量 ③ 根据给定的流压及计算的相应产量绘制IPR曲线
非完善井Vogel方程的修正 油水井的非完善性:
单相液体流入动态-非达西渗流
条件:当油井产量很高时,在井底附近将出现非达 西渗流: 如果在单相流动条件出现非达西渗滤,也可 利用试井所得的产量和压力资料求得C和D值。
Pr Pf Cq Dq
2
Pr Pf q
C Dq
由试井资料绘制的 Pr Pwf / q ~ q 直线的斜率为D, 其截距则为C。
Petrobras提出了计算三相流动IPR曲线的方法。 综合IPR曲线的实质: 按含水率取纯油IPR 曲线和水IPR曲线的加权 平均值。当已知测试点 计算采液指数时,是按 产量加权平均;当预测 产量或流压时是按流压 加权平均。
油气水三相IPR 曲线
三、单相垂直管流
当井口压力大于原油的饱和压力时,井筒内单相原油 。
1、站上计量并供热流程
采油树
热载体控制阀门 供热载体管线
井站 管线
2、站上计量井站联合供热流程
1-总闸门 6-出油管线
2-生产闸门 7-热油管线
3-油嘴及油嘴保温套 4-加热炉 8-套管闸门
5-分气包
9-水套炉供气管线 10-火嘴 14-井口房回水管线
11-热水管线 12-防喷管保温套 13-井口房散热片
我国主要用单管分采,特殊井或层间 干扰严重的井用多管分采。
分层配产管柱
主要是由油管、封隔器、配产器、 丝堵或底部单向阀等串接组成。可进行 分层采油。

第五章自喷与气举采油技术

第五章自喷与气举采油技术

气举井启动时的压缩机压力随时间 的变化曲线
(3)启动压力计算 第一种情况:不考虑液体被挤入地层, 第一种情况:不考虑液体被挤入地层,而且当环空液面 降低到管鞋时,液体并未从井口溢出 未从井口溢出, 降低到管鞋时,液体并未从井口溢出,启动压力与油管 液柱相平衡。 液柱相平衡。即
D2 Pe = h* ρg 2 d
①先绘出满足油嘴临界流动 的Pt~Q油管工作曲线B; 油管工作曲线B ②作出相应的油嘴曲线; 作出相应的油嘴曲线 油嘴曲线; ③根据交点所对应的产 量确定与之对应的( 量确定与之对应的(或较 接近的)油嘴直径。 接近的)油嘴直径。
不同油嘴直径时的产量
2.油管直径的选择 2.油管直径的选择 油压较低时,大直径 油压较低时, 油管的产量比小直径 的要高; 的要高; 油压高时,大直径油 油压高时, 管的产量比小直径的 要低。 要低。 原因:滑脱损失。 原因:滑脱损失。
生产流体通过油嘴(节流器) 嘴流 —生产流体通过油嘴(节流器)的流动
地面管线总压力损失,包括 ∆P5 和 ∆P6 地面管线总压力损失, 穿过井下 安全阀的 压力损失 回 油管总压 力损失, 力损失, 包括 ∆P3 和 ∆P4 穿过井下 节流器的 压力损失 穿过井壁( 穿过井壁( 射孔孔眼 污染区) 、污染区) 的压力损 失 穿过地面 油嘴的压 力损失 压
二、气举启动
(1)启动过程 (1)启动过程
①当油井停产时,井筒中的积液将 当油井停产时, 不断增加, 不断增加,油套管内的液面在同一 位置,当启动压缩机向油套环形空 位置, 间注入高压气体时, 间注入高压气体时,环空液面将被 挤压下降。 挤压下降。
气举井(无凡尔)的启动过程 气举井(无凡尔) a—停产时
气举采油系统示意图
气举分类(按注气方式分) 气举分类(按注气方式分) 将高压气体连续地注入井内, 连续气举 将高压气体连续地注入井内,排出 井筒中液体。适应于供液能力较好 井筒中液体。 气举 、产量较高的油井。 产量较高的油井。

采油工程--第二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采油工程--第二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定向井和水平井等。
一.气举采油原理
原理:依靠从地
面注入井内的高 压气体与油层产
出流体在井筒中
混合,利用气体 的膨胀使井筒中
的混合液密度降
低,将流到井内 的原油举升到地 面。
气举采油系统示意图
气举分类(按注气方式分类)
将高压气体连续地注入井内,排出
连续气举 井筒中液体。适应于供液能力较好、
产量较高的油井。
油层渗流消耗的压力
油管流动消耗的压力
自喷井三个流动过程关系
(四)节点分析在设计及预测中的应用
1.不同油嘴下的产量预测与油嘴选择
①先绘出满足油嘴临界流动
的Pt~Q油管工作曲线B;
②作出相应的油嘴曲线; ③根据交点所对应的产量 确定与之对应的(或较接近
的)油嘴直径。
注:油嘴的更换应不引起 绘制曲线B的各参数的变化
①根据设定的一系列产量Q,分 别从油层和分离器开始计算出 油嘴处的一系列的油压和回压。 ②将满足回压低于油压一半(油 嘴临界压力比近似取0.5)的点绘 制成pt-Q的曲线B. ③油嘴直径d一定,绘制临界流 动下油嘴特性曲线G;(油嘴的参 数曲线) ④油管曲线B与油嘴特性曲线G 的交点C即为该油嘴下的产量与 油压。
质量守恒
协 调 条 件
能量(压力)守恒 热量守恒
求解点:为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
求解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5
¹ ¦ Ñ Á
协调点 节点流出曲线 节点流入曲线
20 15 10 5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ú ¿ ² Á
协调曲线示意图
(一)油藏与油管两个子系统的节点分析
生产压差+井筒损失+油嘴损失+地面管线损失

采油工艺原理(石油化工程专业)

采油工艺原理(石油化工程专业)

一、井身结构
导管 表层套管 技术套管 生产套管
二、钻开油气层
●钻开油气层是完井的首要工序,是钻井工程的关键一步, 直接影响到一口井生产能力,关系到是否能够正确迅速的 取得油层的各项资料。 ●当油层被打开时,若泥浆柱的压力小于油层的压力,且井 口又控制不当时,地层中的油气流就会流入井中,造成井喷 等严重事故;若泥浆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时,则泥浆中的水、 粘土颗粒以及其他有害物质,会侵入油层造成损害,使井筒 附近的渗透率降低影响油井产量有时甚至不出油。
◆后期裸眼完井是不更换钻头,先钻开油层至设计井 深,再将套管下至油层顶部,注水泥固井,固井时,为 防止水泥浆损害套管鞋以下的油层,通常在油层段垫砂 或者替入低失水、高粘度的钻井液,以防止水泥浆下沉。
先期裸眼完井方式
后期裸眼完井方式
复合型完井方式
(二)射孔完井方式
射孔完井是国内外最为广泛和最主要使用的一种完井方 式,包括套管射孔完井和尾管射孔完井。
尾管射孔完井方式
(三) 割缝衬管完井方式
衬管完井方式是钻头钻至油层顶界后,先下套管注 入水泥固井,再从套管中下入直径小一级的钻头钻穿油 层至设计井深。最后在油层部位下入预选割缝的衬管, 依靠衬管顶部的衬管悬挂器(卡瓦封隔器),将衬管挂 在套管上,并密封衬管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使油气 通过衬管的割缝流入井筒 。
一、自喷井的井口装置
1、套管头 连接套管和各种井口装置的部件
2、油管头
位于采油树和套管头之间。
¾ 悬挂井内油管柱;
¾ 密封油管与油层套 管间的环形
空间
¾ 完成注平衡液及洗井等作业。
锥面悬挂单法兰油管头示意图
1-顶丝 2-压帽
3-分流悬挂器
4-大四通 5-O型密封圈 6-紫铜圈

第2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第2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3)层内差异:由于在纵向(内部)上的渗透性不一致, 即渗透率的分布不均匀,注水开发油田时在油层内部吸水 能力水线推进速度油层压力采油速度采出程度水淹程度等 方面也存在差异性,这一差异性就称为层内差异。其开采 特征是会使注入水在油层内部 (纵向)沿阻力小的高渗透带 突进,推进不均匀,水线前沿会沿局部高渗透区突进窜入 油井,形成“指进”现象,导致油井过早含水或水淹。
(2)平面差异:由于在油层平面上的渗透性不一致,
即渗透率的分布不均匀,注水开发油田时在油层平面上吸 水能力水线推进速度油层压力采油速度采出程度水淹程度 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性,这一差异性就称为平面差异。其开
第2章 工程力学基础
注采三大矛盾
采特征是会使注入水在平面上推进不均匀,水线前沿会沿 局部高渗透区突进窜入油井,形成平面“舌进”,导致油井 过早含水或水淹。
第2章 工程力学基础
(2)分层配产(水)管柱 主要是由油管、封隔器、配产(水)
器、丝堵或底部单向阀等串接组成。分 为分层配产管柱和分层配水管柱两种, 前者可进行分层采油,后者可进行分层 注水。如图所示。
封隔器:封隔油套环空,将 油层分成互不干扰的独立系 统。
配产器:内装油嘴,对其油 层控制合适的生产压差,实 现各层段定量产油。
特殊四通
特殊四通
管之间加焊的圆形铁板,它的作用是把内层套管与外层套管相连接,使内层套管的
重量坐于表层套管,把各层套管连成一个整体。套管短节是为了适应井所处位置和
环境(如地势较洼等)而加装的。法兰盘是为加装采油树而设置的。采油(气)树是井 口装置的主体部分。
第2章 工程力学基础
采油树的型号
1.井口装置型号的表示方法 按其工作压力的不同,常用的井口装置可分为250型、

自喷井采油技术

自喷井采油技术
流体流速大于大密度流体流速,引起气体超越液体的现象。
二、多项流在垂直管中的流动规律
2、多相流特点 ②流态类型 段塞流:当混合物继续向上流动,压力逐渐降低, 气体不断膨胀,小气泡将合并成大气泡,直到能 够占据整个油管断面时,井筒内将形成一段液一 段气的结构。
特点:气体呈分散相,液体呈连续相;一段气一段液交 替出现;油气间相对运动比泡流小,滑脱也小;气体膨 胀能得到较好的利用;一般自喷井中,段塞是主要的。
典型的流入动态曲线
IPR曲线的用途:产能分析;确定合理工作制度。
一、油井流入动态
1、单相液体的流入动态
在单相流条件下,油层物性及流
体性质基本不随压力变化。 pwf
油井产量与压力关系:
qoJo(pRpwf)
q0— 产油量, m3/d; Pr—平均地层压力, MPa; Pwf—井底流动压力, MPa; J0—采油指数, m3/(d·MPa)。
qo
目录
一、油井流入动态 二、多项流在垂直管中的流动规律 三、自喷井的协调及系统分析 四、自喷井管理
3、组合型的流入动态 (1)当pwf>pb时,油藏为单项液流,
qoJ0(pRpwf)
采油指数J0可由qotest和pwftest求得:
J0
qotest pR pwftest
(2)当pwf=pb时
流压等于饱和压力时的产量qb为:
qbJ0(pRpb)
组合型流入动态曲线
一、油井流入动态
(3)当pwf<pb时,油藏为气液两项流
11
9
7
5
3
0
q0
10
20
30 48.6 64.5 77.7 88.1 95.8 102.2
目录

采油工程第02章自喷与气举采油.pptx

采油工程第02章自喷与气举采油.pptx
节点划分依据: 不同系统的流动规
律不同
节点( node ):油气井生产过程中的某个位置。
普通节点:两段不同流动过程的衔接点,不产生与流量有 关的压降。
函数节点:节流装置两端压降与流量有关,称为函数节点
解节点(solution node):系统中间的某个节点,将 系统分为流入和流出两部分。
节点系统分析对象:整个油井生产系统
pB- psep 多相管流计算方法
节点系统分析实质:协调理论在采油应用方面的发展
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在某些节点压力确定条件下 油井的产量以及其它节点的压力。
通常节点1分离器压力psep 、节点8油藏平均压力 pr为定 值,不是产量的函数,故任何求解问题必须从节点1或节 点8开始。
求解点:为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 求解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油井连续稳定自喷条件:
四个流动系统相互衔接又相 互协调起来。
协 质量守恒 各子系统质量流量相等


各子系统压力相衔接,前

能量守恒 系统的残余压力可作为后 序系统的动力
二、自喷井节点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进行油井生产系统设计及生产动
态预测,广泛使用了节点系统分析的方法
节点系统分析法:应用系统工程原理,把整个油 井生产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研究各子系统间的 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个系统工作的影响,为系统优 化运行及参数调控提供依据。
人工给井 筒流体增 加能量将 井底原油 举升至地 面的采油 方式。
无杆泵
气举(Gas Lift) 电潜泵(Electrical Submersible Pumping 水力活塞泵(Hydraulic Pumping) 射流泵(Jet Pumping)

自喷井采油技术..

自喷井采油技术..
2、多相流特点
②流态类型
雾流:气体的体积流量增加到足够大时,油管中 内流动的气流芯子将变得很粗,沿管壁流动的油
环变得很薄,绝大部分油以小油滴分散在气流中。
特点:气体是连续相,液体是分散相;气体以很高的速
度携带液滴喷出井口;气、液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很小
;气相是整个流动的控制因素。
二、多项流在垂直管中的流动规律
Pwf
P r1 Pr2
q1 Pwf2
q5 Pwf5
q6 Pwf6
三、自喷井的协调及系统分析
油嘴的作用
调节产量大小。当油嘴直径和气油比 pt 一定时,产量和井口油压成线性关系。 下游压力变化不会引起产量波动。只 有满足油嘴的临界流动,油井生产系统 才能稳定生产,即油井产量不随井口回 压而变化。
d1 d1 < d2 < d3
IPR曲线的绘制(略) 嘴流CPR曲线的绘制
dm q n pt 根据矿场资料统计,嘴流相关式可表示为: cR
根据油井资料分析,常用的嘴流公式为:
对于含水井:
流 量 井底流压
4d 2 0.5 q 0.5 pt 1 f w R
q2 Pwf2 q3 Pwf3 q4 Pwf4
4d 2 q 0.5 pt R
作用:为油藏工程提供检验资料;为采油工程的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检查钻井、完井和各项工艺措施等技术水平的优劣。
一、油井流入动态
IPR曲线的影响因素:
①油藏驱动类型;②完井方式;③油层性
质;④流体性质。 IPR曲线的类型: 直线型:Pwf≥Pb,单相流
直线-曲线型: Pe>Pb>Pwf,单相+两相流


一、油井流入动态 二、多项流在垂直管中的流动规律 三、自喷井的协调及系统分析 四、自喷井管理

采油工程-第二章自喷及气举采油

采油工程-第二章自喷及气举采油

P A2 A1
EC不能与B3相交,表明地层压力 下降到A3前,油井已不能正常
A3
B1 (Pt) B2
E B3
自喷了。应采取相应措
C
施维持生产。
q
七、井筒分析
1. 井筒内的压力关系
Pt
PB
油管系统:
Pc Pt—油压
Pfr—沿油管流动时的摩阻损失 H
mgH—油管中的全部重力损失
套管系统:Pwf=Pc+PG+LLg
力的变化;
5. 间歇气举的工作阀可以防止过高 的注气压力影响下一个注气周期, 控制每次注气量;
6. 改变举升深度,增大油井生产压 差,以清洁油层解除污染;
7. 气举阀中的单流阀可以阻止井液 从油管倒流向油套环空。
五、 气举凡尔的类型
1.按压力控制方式可分为: 节流阀 气压阀或称套压操作阀 液压阀或称油压操作阀 复合控制阀
p
作出井口压力与
Pwfi
产量的关系曲线 IPR
Pti
B
0
qi
q
2.流量与井底压力的关系曲线
流入动态关系描述地层流入井筒的规律, 给出关于地层渗流的井底压力与产量的关系
如果:井口压力Pt一定, 假设油井以不同的产量qi生产, 利用压力梯度计算对应的井底流压Pwfi
作出曲线:
P
IPR
油管工作特性曲线
六、气举凡尔的工作原理
1. 套管压力操作凡尔
充气室
•当凡尔关闭时:
试图打开凡尔的力: Fo=Pc(Ab-Ap)+PtAp
充气室保持凡尔关闭的力: Fc=PdAb
以Pvo表示凡尔将要开启瞬间 凡尔处的套管压力
Pd 封 Ab 包

石油工程概论第九章自喷及气举采油技术

石油工程概论第九章自喷及气举采油技术

(2)气举过程中压缩机压力变化
①压缩机向油套环形空间注入高压气体,随着压缩机压力的不断提 高,环形空间内的液面将最终达到管鞋(注气点)处,此时的井口 注入压力为启动压力。
②当高压气体进入油管后,由 于油管内混合液密度降低,井 底流压将不断降低。
③当井底流压低于油层压力时 ,液流则从油层中流出,这时 混合液密度又有所增加,压缩 机的注入压力也随之增加,经 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气举 工作压力)。

v
dv dZ
dP ( dZ )摩擦

dI

w
dZ

f

d
v2 2
则:

dP dZ

(
dP dZ
) 举高

(
dP dZ
) 摩擦

(
dP dZ
)
加速度
适合于各种管流的通用压力梯度方程:
dP dh

m g sin

mvm
dvm dZ

fm
m
d
vm2 2
第三节 嘴流规律
临界流动:流体的流速达 到压力波在流体介质中的传 播速度时的流动状态。
当油井产量很高时,井底附近将出现非达西渗流:
Pr Pwf Cq Dq2
二、油气两相渗流时的流入动态
(1) Vogel方法:适合于理想完善井的情况
Vogel方程:
qo 1 0.2 Pwf
qo m ax
Pr

0.8
Pwf Pr
2

(2) Standing方法 (FE 0.5 ~ 1.5) (3) Harrison方法 (FE 1 ~ 2.5)
图9-12 气举采油系统示意图

自喷与气举采油-采油工程

自喷与气举采油-采油工程

第三章自喷与气举采油目的要求通过自喷井的井口装置系统介绍,给出了采油树的主要作用。

要求学生掌握自喷井管理系统内容,自喷井分层开采过程,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气举采油过程及其工作原理。

课时:10学时重点授课内容提要采油方法:: 将流到井底的原油采到地面上所采用的方法,其中包括自喷采油法和人工举升两大类。

自喷采油法:利用油层自身的能量使油喷到地面的方法。

人工举升或机械采油法: 当油层能量低不能自喷生产时,则需要利用一定的机械设备给井底的油流补充能量,从而将油采到地面。

一、自喷井生产管理与分层开采(一)自喷井井口装置采油树的主要作用是:悬挂油管承托井内全部油管柱重量;密封油、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控制和调节油井的生产;录取油、套压力资料,测试,清蜡等日常管理;保证各项作业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自喷井管理Array基本内容取全取准资料管好生产压差油井高产稳产正常情况下,生产压差是通过油嘴的大小来控制的,但油井结蜡、设备故障等也有影响。

油井的差合理生产=油井的合理工作制度在目前的油层压力下,油井以多大的流压和产量进行工作。

合理的工作制度;保证较高的采油速度;保证注采平衡;保证注采指数稳定;保证无水采油期长;应能充分利用地层能量,又不破坏地层结构;流饱压差合理(三)自喷井分层开采原因:多油层只用一个油嘴难以控制各小层,难使各小层均合理生产。

分层开采:在多油层条件下,为充分发挥各油层的生产能力,调整层间矛盾,而对各小层分别控制开采。

可分为单管分采与多管分采两种井下管柱结构。

单管分采:在井内只下一套油管柱,用单管多级封隔器将各个油层分隔开,在油管上与各油层对应的部位装一配产器,并在配产器内装一油嘴对各层进行控制采油。

多管分采:在井内下入多套管柱,用封隔器将各个油层分隔开,通过每一套管柱和井口油嘴单独实现一个油层(或层段)的控制采油。

主要用单管分采,特殊井或层间干扰严重的井用多管分采。

第二节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节点系统分析(Nodal Systems Analysis) 简称节点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第二节自喷井流动过程及能量分析
一、自喷井的四种流动过程
三个基本流动过程:
1)从油层到井底的流动—油层中的渗流;
2)从井底到井口的流动—井筒中的流动;
3)从井口到分离器—在地面管线中的水平或倾斜管流。

对于自喷井,原油到井口后,还有通过油嘴的流动—嘴流。

(一)四个流动过程之间的关系
从油层流到井底的剩余压力称为井底压力(或井底流动压力,简称流压)把油气推举到井口后剩余的压力称为井口油管压力(简称油压)。

(二)四种流动过程存在的能量供给与消耗
能量的大小主要表现为压力的高低,能量的消耗主要表现为压力的损失。

1、地层渗流
能量来源于原始地层压力和气体的膨胀,压力损失是由油、气、水三相流体在地层渗流过程中渗流阻力所产生的压力损失。

2、油井垂直管流
压力损失(含重力损失、摩擦损失和气流速度变化引起的动能损失)
3、嘴流
通过油嘴节流后的压力损失
4、出油管线流动
主要是摩擦损失和气流速度变化引起的动能损失
这四个流动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水利学系统。

一般来说,上流程的末端压力,即上流程始端压力的剩余压力,也就是下流程的始端压力。

流体从地层流到地面分离器的总压力损失等于各个流动过程所产生的压力损失之和,即:
∆=p∆地层+ p∆井筒+ p∆油嘴+ p∆地面管线
p
二、油井流入动态
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称为油井流入动态曲线称为流入动态曲线简称为IPR曲线。

由图可以看出,IPR 曲线的基本形状与油藏的驱动类型有关,在同一驱动方式下P f —q 关系的具体数值将取决于油层压力、渗透率及流体物性。

(一)单相流体的流入动态
)()(2w
e o o
f r o o r r In B p p h k q μπ-= 在单相流动条件下,油层物性及流体性质基本不随压力变化。

)(f r o p p J q -=
采油指数:即每增加单位生产压差时油井的产量。

非达西渗流:2
o o f r Dq Cq p p +=-
(一) 油气两相渗流时的流入动态
1、垂直井油气两相渗流时的流入动态
计算时假设:圆形封闭油藏;油井位于中心;油层均质;含水饱和度恒定;忽略重力影响;忽略岩石和水的压缩性;油、气组成及平衡不变;油、气两相的压力相同;拟稳态下流动,在给定某一瞬间,各点的脱气原油流量相同。

该曲线的横坐标为油井产量与最大产能的比值(o q /o q max ),纵坐标为井底压力与目前地层压力的比值
图中曲线可用Vogel 方程表示: 2max )(8.02.01r f r f o o
p p p p q q --=
2、r p >b p >f p 时的流入动态(组合型的IPR 曲线)
在r p >b p >f p 条件下,油井以定产量生产时油藏中低饱和压力区的气体饱和度将迅速恢复到临界饱和度gc s 并保持常数。

井筒附近较大的压降将使气体饱和度有所增加。

f p >b p 时:()b r b p p J q -=
r p <b p 时:⎥⎥⎦⎤⎢⎢⎣⎡⎪⎪⎭⎫ ⎝⎛--+-=28.02.018.1b f b f b b r o
p p p p p p p q J
3、油气水三相流入动态
其实质是按含水率取纯油IPR 曲线和水IPR 曲线的加权平均值。

当已知测试点计算采液指数时,可按产量加权平均;当预测产量或流压时,可按流压加权平均。

三、井筒内气液两相流动
(一)井筒内两相流特征
1、井筒内单相流能量的来源和消耗
由流体力学知,此时油管中的压力平衡关系式为:
t fr H f p p p p ++=
(1)单相垂直管流能量来源为井底流动压力,能量消耗在克服液柱的重力和摩擦阻力两个方面。

(2)当井底有足够高的流压时,单相原油才能喷出井口,因此,油井自喷的充分条件为井底流动压力必须大于井内液柱压力与摩擦阻力之和。

(3)井筒气液两相流动。

气液两相垂直管流的能量来源除压能外,气体膨胀是很重要的方面。

2、气液混合物在垂直管中的流动结构
(1)泡流
特点:油是连续相,气是非连续相;气泡的流速大于油的流速,即存在相对运动,存在滑脱现象;气体举升油的作用表现为气体与油的摩擦携带作用,所以举油效率很小。

(2)段塞流
特点:在井筒内流体成一段油,一段气;气体举油的作用表现为气泡托举着油柱向上运动,气体的膨胀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在气泡推油上升过程中,有部分油沿油管壁上升的速度比气泡慢,因此,段塞流中油仍是连续相,气是非连续相;段塞流与泡流相比,油、气间相对运动小多了,滑脱现象也小的多。

(3)环流
特点:油气两相都是连续的;气体举油的作用主要靠摩擦携带。

(4)雾流
特点:气体是连续相,液体是非连续相,气体以极高的速度携带油滴喷出井口;油、气间几乎没有相对运动
油井中可能出现的流动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纯油流、泡流、段塞流、环流、雾流。

3、滑脱损失
即在气液两相管流中,由于两相间密度差会产生气相超越液相的相对流动现象
(二)两相管流的压力梯度
能量消耗的变化反映在压力梯度的变化上,压力梯度是单位长度上的压力降。

两个过流断面之间的平均压力梯度为: ⎪⎪⎭
⎫ ⎝⎛+=∆∆gD V g G h p t t 212λν 四、嘴流规律
在临界流动条件下,混合物流经油嘴的质量流量与油嘴后、油嘴前的压力比t B P p /的变化关系,
图中m q 是气体或液体的质量流量,t P 与B p 为油嘴前、后的压力,当t P =B p 时(或1/=t B P p ),0=m q 。

曲线ab 段上可看出,当t B P p /逐渐减小时,质量流量m q 逐渐增加,但当增加到最大值时,继续减小压力比t B P p /,流量并不再增加,而是保持最大值不变,
如直线段bc 所示,图中最大流量b 点所对应的压力比t cr p p /,称为临界压力比,其值为:112+⎪⎭⎫ ⎝⎛+=k k t cr k p p
油嘴产状公式:油气混合物在油嘴中的流动近似于单相气体流动,在临界流动条件下,流量的变化不受油嘴后压力B p 的影响。

此时油嘴直径、油压、产量和油气比之间,近似存在以下规律:
n m
t CR
d p q = 通常采用的嘴流公式为:
t p R
d q 5.02
4= 对于含水井:()5.05.0214--=w p f R
d q t 应当指出,油嘴流经验公式有很强的经验性,与油田条件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