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完整解读)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完整解读,以便深入了解该标准的内容和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文件,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

该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和指导:1. 内容要求1.1 文字教学文字教学是语文课程的基础,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识字、认字、写字等活动,掌握常用汉字及其写法、读音和意义。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规范和书写能力。

1.2 口语表达口语表达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演讲、朗读、讨论等活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3 阅读与理解阅读与理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各种文本,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理解文本的主旨、推理和归纳信息,培养自己的阅读惯和阅读思维。

1.4 写作表达写作表达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写作活动,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写不同类型的作文,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终身研究者。

3. 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提供了教学方法的参考,包括问题导引式教学、合作研究、课堂讨论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4. 评价方式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语文研究情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供了相应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口头表达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养。

通过研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注意:本文仅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具体实施时需参考官方文件和相关教学指南。

最新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解读(2024版)

最新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解读(2024版)
(5)教师语文专业素养和教学机智亟待加强
(6)教师的视角没转换(学生视角与教师视角差异形成教 学隔膜,发现学生,就是发现自己)
2024/11/12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理念七个坚持
四个理念: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坚持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融合的课程目标。
高 中 语 文 核 心 素 养 实 施 策 略
2024/11/12
高 中 语 文 核 心 素 养 实 施 策 略
2024/11/12
今秋七年级“部编教材”如何体现课标
关键词一:立德树人 关键词二:语文素养 关键词三:阅读体系 关键词四:写作体系
2024/11/12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
语文学习
1
2
接受学习——自主学习 独立学习——合作学习 表象学习——探究学习
评价方式:分数量化的单一模式——质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元评价
2024/11/12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7.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探索语文课程 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始终适应时代 的变化。
3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2024/11/12
革命传统 教育
传统文化
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
4
国家主权与 海洋意识
阅读体系
• 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课外阅读成为 课程的有效组成部分,沟通课内外阅读,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 阅读的结合。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与课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第一局部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与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根本能力,以与运用现代技术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开展的需要,评价目的与方法等方面进展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历,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立与现代社会开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开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第1 页的根底,也是学生全面开展与终身开展的根底。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根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根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开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与谐开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响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 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 发展。
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 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 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
语文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 础学科,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 具有重要意义。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 神。
04
课程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手段创设 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
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启发思维,鼓励创新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 主动思考,培养创新思维和批 判性思维。
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评价建议
多元评价,注重过程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 过程和全面发展,避免单一的考试评 价。
目标明确,标准具体
制定明确的评价目标,制定具体、可 操作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 和准确性。
及时反馈,指导改进
及时向学生和家长反馈评价结果,指 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如课 程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 力。
教师需要注重自身专业发展与提高,不断 学习和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 和发展趋势。
05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2 3
校内课程资源
利用学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设施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的一次重要修订。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一、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和审美情感。

具体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二、课程内容1. 识字与写字:新课标强调识字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同时注重书写规范和美观。

2. 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包括精读、略读和浏览等不同阅读方式。

3. 写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写作兴趣和习惯。

4. 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包括日常会话、讨论、演讲等。

5. 综合性学习: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更加注重过程性和综合性,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五、课程资源新课标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图书、网络、社会实践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六、课程实施新课标强调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计划。

结尾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和学校应积极响应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语文学习体验。

小学语文新课标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张满小学:刘有年《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1.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2.更新了教学内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四、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第一部分前言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关于目标设计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1.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本质。

(三)总目标的基本任务1.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

2.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详尽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详尽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详尽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引言本文旨在深入解读我国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帮助教师、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与实施该标准,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强调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和思维等方面。

二、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2.1 课程结构调整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更加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表达和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

2.2 教学内容更新新课程标准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入了更多的现代文学、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元素,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3 评价方式改革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化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的评价。

三、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3.1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定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需要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注重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3.4 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

四、结语新课程标准是新时代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对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期待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新课程标准得以全面、准确的实施,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完整版)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完整版)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完整版)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既肯定了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的认识,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新表述。

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强调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研究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研究汉语拼音的过程比较枯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识记,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

当学生遇到难点时,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音节的整体认读。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通过互动讨论小动物的话题,让学生感受到爱与关怀。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研究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养。

我们要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研究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

在这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们戴着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小故事。

他们编出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w、u一开始互相看不起,但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跳舞庆祝……”还有“XXX爱吐口香糖,XXX帮助他讲卫生,XXX不再乱扔口香糖了。

”这些故事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友爱意识。

在指导学生写字的时候,我强调说,写字就像做人一样,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小弟弟小妹妹。

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因为要为别人多想一想。

学生们听了后,都理解了这个道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传统的语文教育只是在课本中研究,而忽略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语文是人生体验的浓缩,学生需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研究语文,才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一、新课标修订原则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人。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

加强综合设置,促进学习环节的衔接,增强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进教育方式改革,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新成就。

202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一)“课程性质”的变化:另:2022版中有关“祖国语言文字”的表述全部改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课程理念”的变化:(三)“课程目标”(单列):(四)“课程内容”(单列):(五)“学业质量”(新增):(六)“课程实施”的变化:(七)“附录”的变化:三、小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主要体现在“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这三个关键概念的首次提出。

2022新版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从而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字词部分更注重学生自主梳理、积累、运用的能力;阅读部分对学生阅读主题与载体、阅读量、阅读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整本书阅读,构建学习任务群;表达部分要求在综合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性观点和见解,重视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

格外应引起注意的是在阅读主题的选择上,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拓展,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并结合阅读、探究等多种形式展开语文学习实践。

1.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表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2.明确语文学习的四个板块。

四个板块分别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探究。

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板块在临摹名家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欣赏书法作品的要求。

(完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版

(完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XX小学XX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新课标的解读:一、五个特点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

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

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研究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

尽可能明确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反对,以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5.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使用中的突出问题。

比如,近年来,识字、写字、汉字教育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错别字严重。

不仅在中小学教育中,在社会上,汉字的使用也存在着严重的错误。

二是写作质量普遍较低。

学生的字不好,很多老师的字也不好。

有的老师只做幻灯片,不敢写字。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一、语文的“缘由”、课标概况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后,办新课堂中唯一保留及教授中国传统的科目即“国文”,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小学“国文”称为“国语”,直到1949年6月叶圣陶建议改“国语”为“语文”;1979年张志公在《说“语文”》一书中正式提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

这就有了一个书面的定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份---前言(性质、地位、设计思路)第二部份---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第三部份---实施建议(教材编写、课程资源、教学及评价)第四部份---附录(优秀诗文、课外阅读、语法修辞)二、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中徘徊。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实践性特点。

“人文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后补充人文性,或者先突出人文性,后加强工具性,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一)、关于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而且意味着它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

①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②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③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④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二)、关于人文性。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指语文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二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对立,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形式---内容;躯壳---灵魂;依托---价值)。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

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

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

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

”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

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

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 j、q、x,摘掉小帽,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

”“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

”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

”同学们使劲点点头。

突破难点时凸现团结精神。

整体认读音节较难理解,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

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就高兴地出门了。

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

”学生齐声答道。

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

瞧,编的小故事多精彩:“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

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 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

” 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

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

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

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

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

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

”我注意到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希望我的这些努力,能在孩子稚嫩的心田撒播友爱、团结的种子。

解读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解读】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平均三课时。

这一课程的设置,是语文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国际性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课既非其他课程的简单综合,也不是语文课的补充,应当把它看作一门独立的课程。

传统的语文教育,始终围绕着课本下力气,始终在课堂的小天地里打转转。

实际上,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是人生体验的浓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

鉴于此,《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并列的一门独立的课程,其内容和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演讲、办刊、主题队会、班会、辩论等。

另一类是学生从生活中所选择的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如当小记者到农村采访农民的阅读状况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的一种综合课程。

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形式上,可分为讨论、演讲、辩论、参观访问、考察、调查;按内容分,有国际理解、环境教育、信息教育等;按活动范围分,有校园活动、家庭活动、社区活动等;按活动成果分类,可分为文字类、口语类、图表类、实物类等。

提倡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实践机会,从而改变过去单纯依赖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弊端,为培养具有开放的视野、全面的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打基础。

解读三: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解说】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

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

师生关系只有民主平等、亲密无间,如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教学对话才能在心灵的层面上真正地进行。

师生对话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既应保持必要的权威,而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搞单向传递的独白式教学,不扼杀儿童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

教师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

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下文案例可窥一斑。

【案例】《蒲公英》对话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1.“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种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读了这一节,我想,蒲公英的种子离开了妈妈,可能枯萎,也可能毁灭,但是它们如果不离开妈妈,就永远没有新的生机。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对我也有所启发。

我认为,动物也一样,如强大的狮子老虎,年幼的时候就要各自独立,再如弱小的鸟雀,也不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离开父母的动物会有两种结局:一是因不能独立而失败,二是因自己的发展而茁壮成长。

倘若他不肯离开父母,就只有前面的一种结局。

生2:在这一方面,有的人还不如蒲公英。

例如,我爸爸要到深圳去工作,爷爷、奶奶都哭着不让离开。

生3:我想,蒲公英既是妈妈的孩子,又不是妈妈的孩子。

说它是妈妈的孩子,因为没有妈妈就没有它;说它不是妈妈的孩子,是因为它一旦离开了妈妈,就是大地的孩子。

师:妙!有哲理!有一位思想家说:“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们是‘生命’的子与女,……你是一具引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远方。

”我想,一个有眼光的父母应该像一杆枪,把孩子装入抢膛,瞄准地球的一个方向,随时扣动扳机,把孩子射出去!(同学们开怀大笑)解读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解读】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

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月;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

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

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

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

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

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案例】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

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

《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1.充分诵读,触发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

《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是将诵读贯穿于课的始终。

初读,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看荷花的。

细读,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我”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

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

回读,让学生背读课文,反复朗读其中的优美语段,达到熟读成诵。

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

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选点诵读、根据自已的领悟诵读等。

2.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

《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一是在精选语感点上下工夫。

如写荷花的“冒”,内涵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觉察,紧扣这个语感点,集中精力、重锤敲打,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是在品读语感点上做文章。

(l)“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探、伸、露、冲)(2)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