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讲义 (12)

合集下载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

1.过程与结果世说新语》《王子遒雪夜访戴》。

故事全文如下:王子遒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士》,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分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纵观全文,可知王戴二人,相隔百里。

王子遒用尽一宿的时间在大雪之夜造访戴安道,天明至其家门而不入。

而造访之原因却也简单,缘起“咏左思《招隐士》”而羡其意境。

而不入家门的缘由更是出人意料:“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是这句:“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它反映了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也折射出一种生活之哲学。

凡事不问结果,但问过程。

既然享受了过程,结果如何,已并不重要了。

人生本是一过程,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更加重要。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广度和深度。

2.如何理解君子不器?此时无声胜有声。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柏拉图的“理念”: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外,有一个绝对的、更为本质、永恒不变的“理念”的世界,我们现实世界只不过是本体的“理念”的现象而已。

基于这样的思维,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因而艺术只是对“理念”的本质世界的模仿的模仿,只是“理念”的影子,这就是著名的“影子说”。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美——“初发芙蓉”与“错彩镂金”重写意轻写实。

4.“儒家是积极入世,道家是消极避世,所有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

——林语堂《中国人》但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儒道互补的关系对中国古典美学有何影响呢?表面上看,儒家和道家是离异而对立的,但实际上他们刚好互相补充而协调。

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在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艺术理念。

——李泽厚《美的历程》5.“花是红的”与“花是美的”判断“红”是花的某种属性与本质,但“美”不是花的属性与固定不变的本质。

美学十五讲--第十二讲-有意味的形式PPT共60页

美学十五讲--第十二讲-有意味的形式PPT共60页
美学十五讲--第十二讲-有意 味的形式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

美学十五讲教学设计 (2)

美学十五讲教学设计 (2)

美学十五讲教学设计介绍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哲学学科,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它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可能是一门难以理解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设计适合学生认识美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美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掌握美学的主要派别和各自代表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贡献;3.能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从美学角度出发进行艺术欣赏;4.发展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创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美学十五讲为主要教材,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美学基本概念:美、艺术、审美、美学等;2.美学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古希腊美学、康德的批判哲学、黑格尔的主观美学等;3.艺术的哲学意义: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功能、艺术与社会等;4.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艺术的形式、风格、主题等;5.美学与人生:美学对个人生活的意义、美学对社会的意义等。

教学方法1. 理论学习通过讲授美学基本理论,让学生了解美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等,从而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派别的观点、引用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美学的相关知识。

2. 艺术欣赏通过观看推荐当代艺术作品、分析历史经典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主题等方面,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来进行艺术欣赏。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美的事物、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阐述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4. 设计美学周刊通过在课堂上设计美学周刊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主动收集美学相关的材料,整合筛选、提炼归纳,并借助多种媒介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经典美学十二讲

经典美学十二讲

经典美学12讲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一)美学思想一直存在♦1.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各种艺术实践交织在一起。

♦2.西方:西方古代文明中造就蕴涵着美学的精神。

♦ “Aesthetic” 于1735年美学之父鲍姆嘉通提出以前,美学思想就一直存在。

♦(二)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之前♦1.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慨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昂一个判断。

♦2.伦理学(ethics)♦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

♦3.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提出♦美学作为独立学科最早由德国古典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提出: Aesthetic 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提出鲍姆嘉通提出“Aesthetic”是为了与“理性知识”相对而言。

♦鲍姆嘉通:美学之父二、美学是什么?♦美学是什么主要从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来鉴定:♦1.鲍姆嘉通:美学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2.黑格尔 “美学是研究美的艺术的哲学。

”♦3.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是生活”♦美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反映♦4.近代美学:审美心理学♦注重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注重研究的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心里活动。

♦例:立普斯:“移情说”♦布洛:“心理距离说”♦ “在审美活动中要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

”(心理距离)♦4.中国:♦注重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美学:研究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德]莱布尼兹♦精神世界知:逻辑学真♦情:?♦意:伦理学善♦鲍姆嘉通情:美学美♦ 1750年,以“埃斯特惕卡”命名《美学》第一卷♦ ——“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

美学原理讲义大全

美学原理讲义大全
乙”) •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
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诗》
• 4、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说 • 李泽厚
• 美是“人旳本质力量旳对象化”,是“自 由旳形式”
第四讲 美旳本质旳初步探索
• 一、美旳本质和人旳本质、生活旳本质旳 关系
• “自由自觉旳活动恰恰就是人旳类旳特 征。”
•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觉得美也。” •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
其用。”
•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
• ④ 方式 • 美旳东西产生快感是必然旳。
• 但凡不凭概念而被以为必然产生快感 旳对象就是美旳。
• 4、黑格尔
• 美旳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内 容旳实在是由理性生发出来旳,是作为理 念旳客观性相。
• 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旳统一,在 这统一中,感性形式隶属于理性内容,是 理性内容旳显现。
• 第四种:美学研究审美心理学。(立普斯、 布洛)
• 我国有关美学旳研究主要涉及下列几种方面 旳内容:
• 第一,美旳问题。
•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 第三,艺术问题。
• 五、美学与其他学科旳关系 • (一) 美学与哲学旳关系 • (二)美学与心理学旳关系 • (三)美学与伦理学旳关系 • (四)美学与文艺学旳关系

读中国美学十五讲

读中国美学十五讲

读《中国美学十五讲》之一“游鱼之乐”(2007-02-11 00:58:52)分类:读书笔记庄子和惠子的濠上之辩,是《庄子》中最发人深省的故事之一。

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

游鱼之乐中,齐同万物,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就是“大”的世界。

庄子哲学的核心就在“大”,一种超越的宇宙人生情怀。

以物为量,就是不以大为大,不以小为小,泰山不独大其大,毫毛不独小其小。

游鱼之乐,反映了道家重视天全之美的思想。

天之美是不可分别,浑然整全的美,是之谓“大全”。

“大制不割”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充满圆融的美。

有为,机心,认知,都是美的破坏者,而浑全,质朴,至淳,无为的境界,才是大全的境界,至美的境界。

庄子的哲学不是“物皆着我之色彩”,而是“物皆无我之色彩”。

庄子不是冷然于扁舟孤海中人,而是在相忘于江湖中独守天真。

庄子认为,自由即生命。

自由是释放人生命的根本途径。

庄子认为,只有当人是自然之时,才是真实的人;只有人是真实的人时候,心灵才能真正地自由;只有在自由的境界中,心灵才能真正地游戏。

总之,庄子的思想是:会通物我,以物为量,大制不割,忘情融物和自由优游。

可以看出,庄惠之别的根本在于,庄子远离知性的道路,开启生命的灵性,返归内在纯粹体验,重视当下鲜活自由。

嘿,庄子不愧是一条游回世界的鱼!读《中国美学十五讲》之二-----不二法门(2007-02-12 15:51:22)分类:读书笔记“真即实,实即真”,这是禅宗关于世界意义的最简洁的表述。

真实世界,是一个实相世界,这个实相世界,乃是“如如”,如世界自身而存在,如其自性而存在,不为他法而存在,一句话,物之存在意义只在其自身。

禅宗说:“何不任由其自在圆成?!”禅宗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一境,最当此理。

禅家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为第一境,以“空山无人,水落花开”为第二境。

在初境中,空山茫茫,落叶飘扬,四处寻觅,天地苍苍,目无所见,意态荒荒。

美学讲义

美学讲义

艺术设计概论与设计美学一、导论(一)艺术设计的概念及意义世界上的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自然生成的,在我们人类社会还没有产生前就已经存在,物种万千,进化,并产生了人类;一类是人类出现后为了自己的生存,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为能使自已处于领先的地位,创造出来的许多物,从石器工具到陶器、房屋等等。

人类在最初阶段去创造的那些物,譬如说石器工具、装饰物、陶器,是在工作条件十分恶劣、缺乏工具和技术的情况下进行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创造动机使他们产生如此强的动力?心理学家们认为在造物的背后,应该毫无疑问地有着更为强大的动力,那就是人类对于自身长远发展的思考。

远古人类一旦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于灵魂就会充满丰富的想象,这些物是一种象征。

如果生前伴随这些装饰物,就可能赋予人具有超常的力量,如果死后随葬,就可以对来生充满希望。

由此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推断,造物的原始动力一方面离不开生活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动力来自于精神需求。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由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某种行为,行为达成目标。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构成一个活动链,呈循环发展态势。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在这个活动链条中,人的需要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们为了生存和更好地生活,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很多物品。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低层次的,又有高层次的。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造性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呈阶梯性、宝塔状分布: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设计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从哲学的角度讲,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类所具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设计”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标志。

设计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人类的理性与智慧、直觉与想象,逻辑思维能力与审美意识水平都在设计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这是一部以历史人文为基础讲述中国美学底蕴的书籍。

十五个章节在尽可能简练的环境下为我们详尽地从道、儒、禅、骚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无言之美)、空间之外(灵的世界)、时间之外(永恒之美)、自身之外(以小见大)、色相世界之外(大巧若拙)追求美,总体形成了对生命超越美学范畴的概论,涉及到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范畴。

书中于讲述之中包含着对美学根源与气质的向往与追求,能让读者很好地了解到中国美学的意义。

而这本书中为我感触最深的两节,乃《气化宇宙——气韵》与《四时之外——刹那永恒》也。

气韵,自然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

书中讲到“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万物有一气派生,一气相联,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气场,万物活于一气之中,中国人视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快之大全体,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荡乎其间生命之间彼慑互荡,由此构成一生机勃郁的空间。

”也正因如此,我国古人才如此注重气韵的存在与变化,无论是一纸行书或是一幅国画,正因有了气韵的存在,才能在观客目中挥洒喷吐出自我的灵魂,彰显出真正的价值。

在中国美学文化中,气韵便是其内涵与象征,气韵能使人感受到一幅作品的气息,它表达的思想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

刹那永恒,从根本上讲两个意义相悖的词。

然而在中国独特的美学观念中,或许正是刹那的一瞬,才成为永恒的记忆。

超越时间的束缚,坐观潮起潮落,笑对云卷云舒,在那一刻,你的心头,可能早已播下了禅产的种子,看淡一切,妙悟参玄。

四季之内,人们难免为白驹过隙所叹息,正如李清照词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能为时间所限制,而中国美学中超越时光的非凡想像,才能将遇到的一刹那定格为永恒的美。

因此在这种境界下,即使樱桃再红,芭蕉再绿,又何以挽住我们的目光,阻挡我们对美好的追求?或许,这就是刹那永恒留下的感悟吧。

中国美学,自然同广袤的华夏版图般博大精深,阅读这本书,一方面是为了对它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更是激励着我们能更好地探索并传承这份文化。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第一讲美从何处寻西方美学观点“美学” 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第一次使用“美学”:希腊词语“埃斯特惕卡” (Asthetica)鲍姆嘉通情:美学美1750年,以“埃斯特惕卡”命名《美学》第一——“美学”这一术美学对象美、美感和艺术“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美‘的问题还在其次。

”——《朱光潜全集》第1卷审美关系:1 客观方面:美2主观方面:美感3主客观的结合(最高形式):艺术审美活动:欣赏美、创造美一、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1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2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3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意义和影响:1 “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真正重大的发现”——[德]海森堡2天文学研究:托勒密——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开普勒——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运动的和谐法则)3数当作世界的本源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造型性或形体性‘中西艺术的区别)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二、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1 事物本身的美和事物对使用者的美2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人本主义的美学观三、柏拉图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大希庇阿斯篇》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

他通过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观点。

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

智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一位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业的哲学家。

智者又被成为诡辩者,诡辩者当然是一个贬义词。

不过,早期智者是备受尊敬的人。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美学讲义

美学讲义

美学讲义引言Ⅰ.简介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专著《美学》(Aesthetica),标志着美学摆脱了哲学附庸的地位,而一跃成为独立的学科。

美,表面看来似乎是对象世界的一种客观属性,但这种属性又只有人才能发现和欣赏,只有对具有美感经验的人才有意义。

因此,美与美感、与人的审美心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人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创造美,这就是艺术活动。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中第一句话就指出: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所以美学这门学科,传统上包括三个分支,即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理论。

西方美学自黑格尔以后,绝大多数美学家对于传统的哲学美学不再感兴趣,而着重于对艺术现象和审美经验进行各种历史的和心理的分析研究。

我们说,对美的本质、审美规律以及对美的各种具体现象的探索与解释,只能从具体的审美活动出发,通过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具体分析来获得答案。

人类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美学研究的对象,在对这些对象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美学学科体系。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把美学称为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学科。

而从美学需要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角度看,又可以把美学称为研究审美现象的学科,或是研究美的学科。

Ⅱ.美学的任务:作为哲学一个分支派生出来的“美学”,它的任务也不是为人提供打开审美和艺术殿堂的万能钥匙,传授具体操作层面的技巧和秘方。

它是对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活动高屋建瓴的理性分析,是对各种审美现象的哲理层面的本质把握。

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美学的任务简单说来就是使人生活得既清醒明白,又情趣盎然;既理智,又美好。

具体说来,美学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美学观,提高分辨美、丑的能力,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2.总结和把握人类古往今来审美实践的历史,特别是艺术实践的客观规律,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和欣赏水平,不断开拓人类审美实践的新领域、新境界。

美学十五讲

美学十五讲

第一讲美从何处寻1、中西方对宇宙美欣赏有什么区别?观宇宙的美中国与西方的不同,根子在于宇宙意识的差异。

毕达哥拉斯学派用书的和谐来解释宇宙的构成和宇宙的美,把数学、音乐和天文学结合起来。

数是宇宙的本源,宇宙内的各个天体处在数的和谐中。

和距离成比率的音调组成和谐的声音,这就是宇宙的谐音。

具体可感的宇宙是做高的美。

毕达哥拉斯以“数”为宇宙原理,觉得宇宙一面是“数”的永久定律,一面即是至美和谐的音乐。

弦上的节奏即是那横贯全部宇宙之和谐的象征!数即是美,数即是宇宙的中心结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宇宙的球体是最美的,它永恒的、匀速的圆周运动也是最美的。

希腊美学家对宇宙的描述是诗意的、审美的。

中国人观宇宙的方法和西方大异其趣,由此形成中西方审美意识的德重要区别。

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观点,西方人向宇宙作无限地追求,而中国人是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

“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限”,而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节奏”。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遥望着一个目标而萦回委曲,绸缪往复。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无限,又于无限中见有限。

他的意趣不是一往无返,而是回旋往返的”。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美是事物本身的美,苏格拉底所说的美是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

前者是自在之美,后者是自为之美。

自为之美中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

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而不符合那一种效用。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的和谐是数得比例造成的,这种和谐就是美。

这就是自在之美。

在他们看来合乎数得比例的是和谐的,就是美的,他们用数得和谐来解释宇宙的构成和宇宙的美,把数学音乐和天文学结合起来。

数是宇宙的本原,宇宙内的各个天体处在数的和谐中。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宇宙看作是合目的性的,然而这种和目的性是不脱离事物自身的,它在宇宙的节奏和对称中表现出来。

《中国美学十五讲》:妙悟玄门

《中国美学十五讲》:妙悟玄门

《中国美学十五讲》:妙悟玄门陈洪绶《斜倚薰笼图》如果将至美的世界比喻为音乐的话,那么这音乐需要特别的耳朵去谛听。

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仅凭外在感官去认识是不行的,只能得其似;用平常的知识去分析也是不行的,那是在割裂这至高的“音乐”,必须以“心”去谛听,由外在感官转而为内心体验。

庄子认为,心也会造成缠绕,意志、情感、欲望等都会破坏心灵的纯粹性,所以他要超越心,而“听之以气”。

气,虚而待物者也,就是“虚”,就是空灵澄澈的生命。

以空灵燈澈的生命去谛听乏至高的音乐,一片气化,自然而然,和合无间。

音为纯一不杂之间,心为精纯不二之心,从而“听”出一片真实生命的境界。

这以气听天的境界,就是妙悟。

妙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作为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也不同于西方哲学和美学中的直觉,是一种渗透了东西哲学智慧的独特认识方式。

石涛强调“此道唯论见地,不论功行”的重要观点,是对妙悟学说的丰富。

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第十三讲中有四段论述:一、妙悟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歌德曾说,艺术家是能感之人。

所谓能感,就是艺术家以自己微妙的心灵去感受外在的世界世界。

晋陆机在《文赋》中就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突发性际遇,他将此命名为“应会”,这一“应会”的世界他无法说清,但却被置于极高的位置。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到了一种“思表纤旨,文外曲致”的特殊体验世界,这一世界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但并非可以通过理智活动去究诘,他作“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来形容。

他说,对于这样微妙的心理体验,艺术家必须“至精以后阐其妙,至变以后极其妙”,它是一种超越于一般理智、感性的思维,是一种不可以语言表诠的思维。

刘勰不但肯定这一思维的存在,同时认为这种思维具有更高、更神妙的层次。

妙悟是一种无目的的参悟,又是在无目的中合于最高的目的;它不追求功利的快感,而是一种以生命愉悦为最高目的的体验过程,是一种无功利的深沉快感。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第一篇: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摘要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

总的来说,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审美直觉是境界的起点,并且贯穿在存在者真理显现过程始终,审美直觉既是创造亦是欣赏。

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有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的,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灵感”,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制。

审美直觉作为创造,在诗的境界中,它是表现与传达意象的统一活动。

关键词:审美、美感、表现意象、创造意象美是真理的显现(《美学十五讲》读后感)很少有学术著作能给人一种馨香典雅的阅读记忆,《美学十五讲》就做到了。

拿到这本湛蓝底色的图书,翻看渗透着美之操练的目录:美从何处寻,人物的品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美乡的醉梦者,《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不觉中陶醉于书中洋溢着的纯净而深刻的美学气息。

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

古希腊不区别创造艺术和手工技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低劣摹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之美只是灵魂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的影子。

在近代,鲍姆嘉通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则认为审美判断是连接纯粹理性判断和实践理性判断的拱顶,于是,美又与真和善三分人类精神世界。

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都应当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和关注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美学十五讲》亦不例外。

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即艺术之美既不是对真的摹仿,也不是与真比肩而立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

存在者“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遮蔽和隐匿的,而在艺术中却被敞亮和开启出来。

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

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

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

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包含另外。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篇一:《美学十五讲》课堂笔记整理八九两章】《画山水序》宗炳,南朝宋画家。

他首先是一位高明的山水画家,然后才是一位山水画理论家,也是我国的神游山水第一人。

1 主张“畅神” 说,强调山水画创作是画家借助自然形象抒写意境的一个过程,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理论,又前进了一步。

力求将“万趣”与神志融合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

2“澄怀”—审美主体,在自然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应该具有澄清、空明的胸怀,无杂念。

同于康德所说的审美不涉利害。

3“味象”—审美客体,指既要欣赏山水的形象,又要体味它们的灵趣。

“澄怀”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做到“味象”,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

地位:标志着山水画已经从对人物画的依附中解脱了出来。

它涉及到了山水画美学的本体、创作、鉴赏、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意义:作为我国绘画理论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为中国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美学特征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然美的欣赏主要是满足两种契合:一、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二、自然现象和人的情调的契合第八讲《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

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一、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来。

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1、崇高的特征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

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

他在《论崇高》中写的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PPT课件

美学十五讲 第十五讲美育PPT课件
第十五讲 伫立在蔡元培的雕塑前
1
一代宗师——蔡元培(1868年—1940年)
蔡元培先生,字鹤卿,号 孑民,浙江绍兴人,是我 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 家、教育家、思想家,为 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 著,影响深远。
北大校园里的蔡元培铜像
2
❖ 北大校园里之所以有一尊蔡元培先生的塑像,当然与他曾经长 期担任北大校长不无关系,但除此之外,人们对蔡先生所怀抱 的深深崇敬之情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第二,发展人的审美创造能力。 这包括发展人的审美知觉和审美 体验的能力,完善人的审美趣味, 培养人在艺术活动和其他活动中 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的这两种功用是相互联系和 相互统一的,不能把其中一种功 用绝对化。
40
美育 德育 智育
蔡元培先生说,踢球必要先研究踢的方法,知道了踢法,才是具备踢球
的知识。可假如你不高兴踢,那就永远也踢不好球,具备再多的踢球知识也没
❖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了“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 行了全面改革,使之气象一新,成为 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 的基地,并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 心。
北京大学
3
❖ 1912年,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 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健全人格 教育,他的名字是和完整教育的理念结合在一起的。同年2月,他 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 的教育方针。
用。美育就好比培养踢球的兴趣。美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人的感情,使其完
美发达,这说明美育有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有专门的研究对象。可另一方面,
美育又像培养踢球的兴趣一样,可以成为促进德育和智育发展的手段,发展美

美学十五讲--第十二讲-有意味的形式共60页文档

美学十五讲--第十二讲-有意味的形式共60页文档
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美学十五讲--第十二讲-有意味的形式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莱夫·贝尔换了一个词是为了加重意义的份量,极端化地强调形式 的审美价值。在早期现代主义阶段,贝尔的“形式”即指以纯构成为 基础的绘画形式,其意义就在于这些形式所具有的唤起审美感情的功 能。
黑格尔: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朱光潜:美学必然主要地成为文艺理论或“艺术哲学”。
“艺术”概念的历史发展 艺术殿堂的建构 艺术发展的不平衡
我希望能画出打动一些人的作品,无论在 人物形象上,还是在风景画中,我都希望 表现真正的哀愁,而非感情上的忧愁……
夜晚比白昼更充满生动丰富的色彩。
凡·高《夜间咖啡屋》 1888 81*65.5cm
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
罗杰·弗莱:形式的意义( a form of meaning)。
克莱夫·贝尔 :这些审美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 a form of significance)。
面,文学比其他艺术有更广泛的可能性。
代表----司汤达
《红与黑》
代表----法国 狄德罗 《私生子》 博马舍 《费加罗的婚姻》
德国 莱辛 《智者纳旦》 席勒 《阴谋与爱情》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诗歌、音乐
浪漫主义运动 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时期的产物。偏重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 感情。强调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
艺术分类原则
符号学原则
本体论原则
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空间时间艺术 再现艺术 文学 绘画、雕塑 戏剧、影视 表现艺术 音乐 建筑、艺术设计 舞蹈
其他艺术分类原则
艺术的用途
欣赏者知觉 艺术的方式
实用艺术:建筑和艺术设计 非实用艺术(纯艺术):绘画等
视觉艺术:绘画、建筑、雕塑等 听觉艺术:音乐等
中国画按题材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弯曲的长线VS破碎的短线,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的&眩目 的,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艳丽的 色彩……这种回旋式的运动圆形,有如远古时代的土器形体或者装饰在土 器表面的螺旋花纹。
19C卓越的绘画艺术大师——凡·高
文森特·凡·高(1853-1890) ,荷兰人, 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木匠因摹仿了自然的本原和生成规 律而高于艺术家。这是一种把客观存 在放在首位的美学和艺术观。
艺术摹仿说VS大师们
德谟克利特: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人类是动物的学 生,我们从蜘蛛学会了纺织和缝纫,从燕子学会了造 房子,从天鹅和夜莺等鸣鸟学会唱歌,都是摹仿它们 的。
苏格拉底:人本主义美学观,他理解的艺术摹仿生活 分为四个层次。首先,艺术摹仿生活应当逼真、惟妙 惟肖。其次,艺术摹仿生活又高于生活。再次,艺术 摹仿现实不仅要做到形似而且要做到神似。最后,艺 术只要成功地摹仿了现实,就都能引起审美享受。
巴黎圣母院
科隆大教堂
文艺复兴----绘画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在艺术中占据了主 导地位。原因:
艺术家渴望认识自然和现实世界,喜欢 把艺术比做反映现实的镜子。绘画(还有雕 塑)能够比其他艺术更忠实、准确地再现现 实。
科学的发展。艺术家们热心研究与造型 艺术有关的解剖学、透视学、配色学等,推 动了绘画的快速发展。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 代表----诗歌:英国的华兹华斯 、拜伦
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普希金 音乐: 德国的贝多芬、波兰的肖邦、
匈牙利的李斯特
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期----文学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使
文学(长篇小说)在各种艺术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在鞭笞社会黑暗、描绘个性和社会环境的联系方
西画按题材分类: 肖像画、静物画、风景画等
小说按容量分类: 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和长篇系列小说等
音乐按品种分类: 声乐、器乐(管乐、弦乐和打击乐)
唐 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右:明 吕纪《梅茶雉雀图》 下一:五代 董源《夏山图》 下二:唐 韩滉《五牛图》 下三: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建筑、艺术设计
实践活动
绘画、雕塑、文学
实践活动
音乐、舞蹈
实践活动
新旧艺术领域的变化
旧艺术领域的消亡和新艺术领域的产 生,也使艺术的疆界发生变化。
罗马时期:修辞学 现代广告 影视艺术 动画艺术
艺术样式发展的不平衡
古希腊----雕塑和戏剧 中世纪----音乐和建筑 文艺复兴----绘画 17~18世纪欧洲----戏剧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诗歌、音乐 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期----文学(长篇小说)
艺术作为摹仿的具体表现
以上三个著名雕塑的造型特征(形 体性)非常明显,对人体塑造达到惟 妙惟肖的惊人水平。因此有人称希腊 艺术是以雕塑为核心的建筑、雕塑、 绘画三位一体。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艺术越逼肖于 自然,就越值得称赞。
宙克西斯画的葡萄引来小鸟啄食。
帕拉修斯画的帷幕诱使人动手去揭。
尼西亚画的马能令真马嘶叫。
凡·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 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马艺术 家当初在表现基督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 何尝试。
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 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 起来,凡·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 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 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 以证明。
2、艺术疆界的变化
艺术的独立 艺术世界与非艺术世界之间的联系 新旧艺术领域的变化对艺术疆界的影响
艺术的独立
时间:17世纪
表现:
艺术研究院的成立
从法律上把纯艺术与手工技艺分离
术语的合理化----art
artist artisan
艺术世界与非艺术世界
艺术的独立并没有使它成为脱离现实世
界的封闭领域。
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善于将对客观现实的摹仿和 主观情感的表现有机地结合
▪ 清代画家郑板桥 ▪ 清代画家八大山人
清代画家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朝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墨竹图 郑板桥
清代画家郑板桥
郑板桥的其他作品
清代画家八大山人
哭 之 笑 之 , 隐 喻 身 世 之 痛 。
清代画家八大山人
——凝固的音乐
罗马万神殿
——宏伟刚劲广袤威严
罗马人所使用的 强硬的、刚性的 拉丁语。
能征善战的罗马 士兵晒得黝黑的 面孔和他们高傲、 威严的姿态。
万神殿的宏伟刚 劲广袤威严。
以上三者对比即 可看出,建筑虽 然不再现生活, 然而它像音乐一 样具有情感表现 力,这种情感性 的根源是对生活 和社会的反映。
科尔律治(1772-1834),英国诗人、 评论家。他的诗作不多,但是却以自然、 逼真的形象和环境的描写表现超自然的、 神圣的、浪漫的内容。他强调诗的形象思 维,即新批评派认为的文学内在因素。
1798年共同出版诗集《抒情歌谣集》
1800年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序
这一诗一序开创了英国文艺的浪漫主义时 代。
最后的晚餐
圣女卡戴莉娜的殉教
17~18世纪欧洲----戏剧
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 特征----为宫廷服务的,以摹仿拉丁古典作品为最高理
想,坚持厚古薄今,继承古典,是法国理性主义哲学的体 现 ,反映了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和妥协:
“因此,要爱理性,让你的一切文章
永远只从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布瓦罗的《论诗艺》。水仙的欢欣却胜水波;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快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 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
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华兹华斯的诗——水仙花
20C美学家克罗齐和科林伍德
▪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美学原理》 ▪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的《艺术原理》
一 “艺术”概念的历史发展
艺术作为摹仿 艺术作为表现 首先来看“艺术”概念在古希腊和我国
古代的内涵
古希腊的“艺术”(technē)有三种涵义:
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在古代的西方大体包含: 木工、外科医生、烹饪术、建筑术等。
科学。算术、几何、医学、动物学、占卜术 等。
现代涵义上的艺术。艺术还没有从人类的其 他活动中分离出来。
“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
代表----高乃依 《熙德》 让·拉辛 《安德洛玛刻》 莫里哀 《伪君子》、《悭吝人》
18世纪启蒙运动 特征----资产阶级从思想战线上向封建统治和教
会势力发起总攻的体现,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 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资产阶级登上了文学舞 台,反映一般市民的现实生活,提倡厚今薄古 。
达·芬奇、狄德罗、别林斯基也都强调艺术摹仿说
“艺术”概念的历史发展 ——艺术作为表现
摹仿说——艺术再现客观世界,表 现说——艺术表现主观世界,18C 之后表现说成为西方的主流艺术观 点。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1953年出版 的名著《镜与灯》中,用镜隐喻摹 仿说,心灵作为接受体,像镜子一 样反映客观世界;用灯隐喻表现说, 心灵作为发光体,像灯一样流溢主 观感情。
代表作----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
西欧----哥特式建筑体系 建筑特征----是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
细长的尖塔、刻有想像的怪物,其局部装饰 均富有强大的表现力 。
结构体系----把罗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 骨架券以及从7世纪阿拉伯人所用的尖顶券 加以发展而来,并成熟地应用了飞扶壁。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法) 科隆大教堂,乌尔姆教堂(德)
欧洲18C后半叶~19C上半叶两大文 艺思潮
浪漫主义——以艺术表现说为基础 现实主义——以艺术摹仿说为基础
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 ——华兹华斯和科尔律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