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2小题,总分48分)1.(1.5分)1.商朝建立后,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西周时,天子控制着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功臣或旧贵族,让其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反映出西周()A.社会形态发生变化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D.........2.(1.5分)2.西周初年,齐国原为商诸侯故地,姜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人民多归齐”;卫康叔治理卫国,实行商朝旧政不变,但以周人制度管理;唐叔封于故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用戎人办法管理。
这些诸侯国采取的措施()A.缓解了周王朝与各部族间的矛盾 B.保留了夏商两朝先代贵族的实力C.承袭了夏商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D.进一步完善了西周初年的分封制3.(1.5分)3.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
这一变化反映了()A.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B.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C.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D.贵族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4.(1.5分)4.汉初政府“无为而治”,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不多加干涉。
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于是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这表明,汉初郡国制()A.有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B.促进了王国的稳定和发展C.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D.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5.(1.5分)5.............................“..”.............. .A...............B..............C...............D..............6.(1.5分)6.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
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德州市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荀子曰:“列星随旋,日月逃熠,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庄子曰:"天与人不相胜"。
二人都强调A.遵循自然界规律B.敬天保民的思想C.发挥个人能动性D.天命的绝对权威2.图1为汉代学校系统示意图。
这反映出汉代学校A.拥有独立教育行政机构B.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C.奠定后世教育制度基础D.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3.图2为学者对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文化结构更新的论述。
该历史时期是A.秦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4.关于山水画的创作,北宋郭熙认为:"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挈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
"由此可见,郭熙认为山水画创作应A.追求画工精细B.描绘自然形态C.展现市井风情D.体现伦理秩序5.明朝后期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取汉姓利,自称“海外鄙儒”,穿儒服并钻研儒家经典,利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
他这样做意在A.丰富殖民扩张手段B.主动融入中国社会C.推动中西文化交流D.促进基督教的传播6.洋务运动期间,郭嵩焘提出西洋富强是由于国家政务"皆以为民治事也,而委曲繁密,所以利国者,即寓于便民之中"。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2022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历史2024.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尚书·周书》主张“厥民刑,用劝。
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
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
开释无辜,亦克用劝”。
这反映出西周()A. 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B. 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C. 以“周礼”规范人们的行为D. 敬天保民的思想主张2. 程颐认为汉魏士风“东汉之末尚节行,尚节行太甚,须有东晋放旷,其势必然”。
其意在说明()A. 士人风气引领汉魏时代潮流B. 魏晋玄学极大突破儒学范畴C. 世风日下导致魏晋道德败坏D. 汉魏士风深受尚节风气影响3. 天坛,原名“天地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以下关于天坛的解读合理的是()A. 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理念B. 蕴含了“人定胜天”的思想C. 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信念D. 折射了“以农为本”的观念4. 北宋欧阳修说:“族有谱牒,则人知所出,知所出,则知尊其祖,知尊其祖,则知爱其身,知爱其身,则慎行修身,自不容以不谨,非徒以昭姓氏、序昭穆、别亲疏同异而已也。
”据此可知,族谱()A. 促进家族繁衍和人口增殖 B. 体现儒家思想观念C. 意在维护别亲疏的宗法制D. 确立四民社会结构5. 茶马古道指唐代以来为顺应当地人民需求,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商品贸易通道。
元朝建立驿站,从而使四川西部与西藏间的茶马古道大大延伸。
兰州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兰州一中2022—2023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历史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道题2分,共50分)1.神人兽面纹往往发现于良渚的玉琮上,作为良渚文化的标志性器物,玉琮又出现在大约千年之后的三星堆遗址中。
不仅如此,玉琮的出土向南到达了广东石峡遗址,并且在陕西石峁遗址和甘肃的齐家文化也有出土。
这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生生不息 B.多元一体 C.源远流长 D.兼收并蓄2.周成王年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叛)周”,于是命令姜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伯九侯,实得征之”。
这可用于说明A.齐国崛起具有偶然性 B.边疆地区的统治失序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分封制维护西周统治3.《商君书·君臣》记载:“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
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
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
”为此,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A.标志着分封制的终结 B.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C.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 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 “为民谋利”。
这些主张都A.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试图以各自主张影响现实政治C.提倡“礼"“法”并用 D.注重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5.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
这两种法律A.都适应统治范围扩大之需 B.都旨在维护地主阶级利益C.都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理 D.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西汉主父偃认为,天下最大的祸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
汉文帝时的“七国之乱”,叛乱诸侯虽“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但是,他们对于朝廷却构不成根本性的威胁,只能算是“瓦解”之势。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60分)1、《礼记》中记载:“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在西周,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
材料说明()A. 周公贤能不及武王B. 武王位于大宗地位C. 武王权力高度集中D. 周公对武王定期朝贡2、《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禅让制3、有学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强化国家意识B. 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C. 不利于维护宗族团结D. 益于树立周王的权威4、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至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 秦汉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C. 商周时期D. 隋唐时期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A. 推行分封制B. 废除行省制C. 废除郡县制D. 建立郡县制6、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A.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7、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免费试卷(贵州省遵义市五校)
选择题西周宗法制下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后世王朝宣扬“君权神授”,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三国演义中强调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
从制度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质都A. 体现了对王位传承的重视B. 为王位继承披上神秘色彩C. 强调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D. 根植于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皇帝自称天子,承天继统”、“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表面上强调宗法传承,实际上强调统治的正统性、合法性,故C项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唯大宗才能传宗继统,宗子与庶子有质的区别”、“刘备是汉宗室之后,蜀汉是正统”不能体现神秘性,故B项错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宗法制形成于商周时期,排除D 选项。
选择题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
”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A. 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B. 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C. 世袭制与察举制共存D. 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周朝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结合,属于“中间路线”选项D正确。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为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或国家结构形式,御史大夫和刺史属于监察体系,三省六部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选项A、B排除;世袭制和察举制与地方制度无关,选项C 排除;选择题社会阶层流动性越强,这个社会就越稳定,反之则越动荡。
下列制度中哪个最容易导致社会阶层流动固化。
A. 秦国军功制B. 汉朝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根据门第选拔官员,易导致社会阶层固化,选项C正确;秦国的军功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汉朝察举制根据德行举荐人才、科举制重视才学,三者都不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选项A、B、D排除。
选择题北宋派文臣以朝臣身份出守州郡,官名为“权知军、州事”。
2022至2023年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完整版(内蒙古北重五中)
选择题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A. 重视法制与规则意识B. 注重个体自主意识与平等权利C.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D. 家族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这解决了贵族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安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D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故AB项排除;宗法制协调的家族内部关系,而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排除C。
选择题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A.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D. 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了文化的统一性,这是分封制促进周辖区内文化融合的结果,C项正确。
材料强调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没有涉及礼乐制度遭到各诸侯国的冲击,排除A。
在西周时期不可能出现“标准化器物生产”,排除B。
材料强调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没有涉及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排除D。
选择题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周代“间色”的紫色成为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A. 礼乐制的崩坏B. 齐国独立于周王室C. 权力高度集中D. 分封制得到有效维护【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说明周的礼乐制度对服饰的色彩有严格的规定,确定了尊卑的定制。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夏商西周时期,“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丛社。
”到东周时期,各国宫城内的祭祀遗迹已很少见,社祀、宗庙等礼制性建筑已被移出宫城。
这一变化表明A.族权与政权趋向于结合B.神权对政治的影响减弱C.贵族分封制度日益瓦解D.城市建筑规模不断扩大2. 在古代雅典,不爱好体育、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战士,是不可想象的。
自由人不仅以武(亦即体育)为本,而且作为统治者的才德和作为被统治者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体育活动中锤炼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体育A.塑造了雅典城邦的共和精神B.弘扬了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C.蕴含着政治背后的阶级斗争D.锻造着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3. 下图所示为1953年12月签发的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某女性选民的选民证。
它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人民参政权利得到彰显B.基层民主政治日益完善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D.女性社会经济地位提高4.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主考官苏易简恪尽职守,为免徇私,主动赴贡院避免与举子见面。
此举正是科举考试中主考官锁宿的由来,真宗时又两次下诏重申,锁院制度遂得以确立。
由此可见,宋代科举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B.逐渐完善了科举流程C.确保了考试公平公正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5. “如果我有权通过位于你土地上的水渠导水,便由此产生下列潜在的权利:我有权修理水渠:为了进行这种修理我和我的工匠们有权按最近路线通行;土地所有人要在水渠两边给我留出一块找能进入水渠的空地,我有权将土、淤泥、石头、石灰和泥沙置于其上。
”该条文表明罗马法A.淡化了对财产所有权的保护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保证了罗马社会秩序的稳定D.暗含了对所有权的适度限制6. "钞关"是明清时期在内河航线上设立专门用来征收船税的机构,其征收的关税成为国库收支的重要来源。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晋南、江汉、海岱、环嵩山地区的兽面或神人面均有阔脸、臣形目和蒜头鼻等主体特征。
这反映了当时(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形成了区域文化认同C.已经出现公共权力D.早期国家进一步发展2.下表为先秦典籍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华传统文化( )C.强调多元互鉴D.蕴含环保思想3.东晋成帝时期,礼拜王导夫妇的君臣“殊礼”成为常制,郊祀礼也发生变化,象征帝后的太微、轩辕与代表宰辅的三台、文昌并立。
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B.士族专权影响政治礼仪C.封建等级秩序受到冲击D.政权分立削弱君主权力4.两税法颁行后,中央收回了藩镇节度使、州刺史等的地方制税权,交回户部统一管理;中央除派专员到各州分配定额税外,还任命了两税使、监察御史对征税行为进行监管。
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A.创新赋税制度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削弱地方财权D.重构财政管理体系5.如表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该学规很快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也是此后历朝书院学规的范本。
这是由于该学规( )C.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D.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6.清朝时期的徽商鲍廷博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其所刊刻的《知不足斋丛书》网罗天下著述,又收编各类遗编,共781卷。
乾隆年间,四库全书馆征集天下遗书,鲍廷博进呈626种,被《四库全书总目》著录250种。
据此可知鲍廷博致力于( )A.学术研究的开展B.古籍的真伪辨别C.商人地位的提升D.文化的保护传承7.送王船是15至17世纪流行于中国闽南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
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的开展,该民俗活动逐步传播到东南亚地区,成为当地华人社群的传统活动。
多年来,当地众多的印度裔和马来原住民也乐于参与其中。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50分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
”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3.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4.在清人赵翼所写的《廿二史札记》中,作者提到“元末殉难者多进士”的现象。
书中描写到: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
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A.少数民族政权灭亡的原因 B.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C.理学对读书人的影响 D.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5.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6.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
其特点不包括图一太庙图二祠堂A.嫡长子继承制 B.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实行方国联盟 B.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C.受宗法血缘影响 D实行分封制.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
”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4、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
(酎:zhòu,酎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
)这则材料说明了A.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B.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汉武帝贪财暴虐5、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
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
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6、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7、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2022至2023年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
选择题《周礼》记载“以脤膰(祭礼用的肉)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下列封国中应以“脤膰之礼”对待的是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答案】B【解析】周武王灭商后封周王室子弟、功臣以及古代圣王后裔,其中主要是周王室的姬姓封国。
①是燕国属于周武王弟姬奭的封国;②是齐国,属于功臣姜尚的封国;③是鲁国,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④是宋国,是商纣王兄长微子启的封国。
综上所述B项组合符合题意,ACD项组合错误。
选择题学者冯天瑜在《“封建论”考论》中指出:“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所以又是对殷商氏族联合国家的一大提升。
”材料旨在说明分封制A. 废除了血缘政治关系B. 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范围C. 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是对殷商氏族联合国家的一大提升”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的对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
分封制是建在血缘政治基础之上的,A选项排除。
扩大西周疆域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秦朝郡县制在全国推广,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C选项排除。
故选:D。
选择题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此举是为了A. 抑制民间商业活动B. 维护中央统治权威C. 垄断雕版印刷技术D. 打击藩镇割据势力【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东川节度使要求皇帝政令禁止地方私自印历,他认为这地方私自印历会会违背传统之道,威胁中央的权威,故B正确;材料与民间的商业行为无关,故A错误;东川节度使的行为是为了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而不是为了垄断雕版印刷技术,故C错误;东川节度使自己统领的就是藩镇,故不可能打击自己的势力,故D错误。
选择题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
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答案写在答题卷上)1、从上层建筑领域给贵族政治以沉重打击的梭伦改革的措施有:①鼓励发展工商业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③设立四百人会议④成立公民陪审法庭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A.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C.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政治权利的要求3、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4、(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6、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7、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
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A.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10、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D.市易法11、“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有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给北宋统治者带来了转机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加尔文的先定论的实质是()A.发展了“因信称义”学说 B.秉承了基督教教义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D.创立新宗教的手段13、“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利都有权来管他……”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强调世俗权力高于教权B.主张国家权利为神所授C.主张政教合一D.教皇权利高于王权14、宗教改革中最能体现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是A.路德教B.加尔文教 C.英国国教 D.法国国教15、阿里政权建立前,埃及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有()A.反对外来侵略 B.反对本国封建统治C.反对资产阶级统治D.反对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16、18世纪末,英法侵略埃及的根本原因是()A.埃及战略地位优越B.埃及国力衰弱C.出于建立殖民地、拓展市场、倾销商品的需要D.拿破仑的个人野心17、穆罕默德·阿里政治改革的措施有①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②设立高级国务会议,领导政府各部工作③简化地方行政区划④清除马木鲁克的势力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18、促使俄国1861年改革发生的导火线是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C、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D、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激化19、俄国1861年“解放法令”规定土地属于A. 国家B. 地主C.农民D. 资产阶级20、下列对德川幕府统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幕府统治机构设置在京都②政治上推行幕藩体制③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④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21、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B、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C、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D、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22、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23、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D.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尊奉祖训24A.英法两国逐渐失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优势B.美德迅速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C.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列强以自身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出发点B.意大利不守信用,背信弃义C.同盟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D.协约国方面具有一定的正义性26、要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直观的方法是阅读历史地图。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下表可知,《诗经》资料出处“文王孙子,本(宗)支(子)百世。
”《诗经·大雅·文王》“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栋梁)。
”《诗经·大雅·板》《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和睦)兄弟,绰绰有裕。
不令兄弟,交相为痛(意为害)。
”A.主张约束民众行为B.深受宗法观念影响C.提倡削弱诸侯权力D.劝导君主以德治国2.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
他们都体现了A.顽固的忠君意识B.昂扬的进取精神C.强烈的功利思想D.浓厚的爱国情怀3.下图是唐初不同时期的地方政区规划。
武德年间,地方行政规划以军事为首要目的,基本以南北向为主,即南北长度大于东西宽度;而贞观年间的地方行政规划,多以东西向为主,强调“关河近便”。
这一调整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B.国家统一进程逐渐完成C.防御外族入侵的需要D.对山川地理形势的重视4.唐代中期以来,针对科举考试中请托风气盛行,朝廷不得不采用“复试”制度。
开元中,曾规定“礼部考试毕,送中书门下详复”。
长庆元年,穆宗下诏:诏中书舍人王起与白居易进行复试,结果“复落者多”。
这A.表明科举制有待完善B.实现了宰相和礼部的相互制衡C.意在加强皇帝的集权D.防止了科举考试中的不正之风5.北宋初年,盐酒等商品都纳入了官方专营。
北宋中期以后,朝廷规定:诸官监酒务、盐务经营不善而亏本者,准人承买,承买者须以一定数额产业作抵当,一般以三年为一界,向官府缴纳课利。
这一调整A.确保了官营手工业的经营利润B.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C.反映北宋取消了盐酒官营政策D.提升了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6.清朝初期,政府曾允许关内人民去东北垦荒。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洛阳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6页,共100分,考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夏王朝建立后,其所属的位于中原一带的众多方邦,均认同夏朝国家和中原文化而通称曰“夏”,又称“华夏”。
这一现象2.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思想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3.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同时他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并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这些思想主张彩4.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抨击封建思想,王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五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这些新思想5.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守,送客不过溪。
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三人大笑而别。
“虎溪三笑”典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C.凝聚性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八代人都会得到解救。
这表明B.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D.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7.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8世纪以后,中国的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洲,促进西方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这些现象表明中华文化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一体化8.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25×2=50)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秦汉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大发展时期,据此回答1-10题。
1、关于甲骨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商朝占卜的记录B、具备“六书”构字规律C、构字规律与今天的汉字基本相同D、是中国最早的文字2、西周青铜器的最大特色是()A、形制雄伟B、工艺精湛C、开始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D、有大量青铜铭文3、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重大成就的是()A、最早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B、杠杆和浮力原理C、“《墨经》光学八条”D、铸铁柔化处理技术4、春秋时的天文学家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下列符合这一历史情况的有()①最早记录我国的日食和月食②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③首次记录哈雷慧星④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
韩非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是①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②出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③新兴地主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④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6、下列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居世界第一的是()①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②太初历③地动仪④麻沸散⑤纸的发明⑥《神农本草经》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7、关于两汉盛行的乐府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①由民歌加工而成②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③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④《两都赋》是乐府名篇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8、下列文物图集中说明了()A、两汉国力强盛B、两汉艺术丰富多彩C、两汉建筑技术先进D、两汉对外交流频繁9、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①独尊儒术②君权神授③天人感应④阴阳五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下列历史事件不可能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是()A、晋楚城濮大战B、秦始皇巡游天下C、汉武帝泰山封禅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时期,但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文化上也取得许多突出成绩。
据此回答11-17题。
11、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12、魏晋南北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包括()①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②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③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④白瓷产生⑤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④⑤13、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造纸中心不包括()A、洛阳B、长安C、建业D、苏州14、魏晋时期,我国纺织业以()A、毛织业为主B、麻织业为主C、丝织业为主D、棉织业为主1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南北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A、环境状况恶化B、环境状况良好C、环境破坏缓解D、环境破坏加剧16、“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无也,……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之而神在?”说这段话的是()A、荀况B、王充C、范缜D、董仲舒1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
其中,我国佛像画的始祖是()A、东汉的蔡邕B、三国的曹不兴C、曹魏的钟繇D、东晋的顾恺之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全面繁荣。
据此回答18-25题。
18、下列关于唐朝市场的表述,准确的是()①政府对城市的市场进行严格管理②“草市迎江货”反映了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③市场金融服务领先于欧洲④繁华的夜市是唐前期中原城市的一大特点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9、下列描述,能够说明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是()A、“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B、“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C、“天下之盛,扬为首”D、“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20、唐政府在云南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是()A、设置行政机构,加强行政管理B、册封当地首领,加强经济交流C、实行移民政策,加强文化交流D、派驻军队,加强军事管理21、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B、表明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22、新罗和日本同唐朝的友好交往中,相同的历史现象有()①都有来唐留学生②都仿效唐朝的制度③都学习儒学④贸易往来频繁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3、以下能说明唐朝时期中非交往的有()①唐朝人杜环撰写的书中记载了非洲的风土民情②在非洲发掘出土了唐三彩③在唐墓出土了非洲黑人陶俑④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4、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是()A、火轮B、火炮C、火箭D、火枪25、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其中最精美的艺术品是()A、碑刻、佛像B、佛像、壁画C、书法、壁画D、佛像、陶俑二、文字题(16′+18′+16′=50′)26、(16′)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楚越之地(即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果聚赢蛤,不待贾(商人)而足,地势饶食。
……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引自《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兵革勿用,民不外劳,役分宽简,氓庶(百姓)繁育。
至余粮栖亩,户不业阖,盖东南之极也。
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年号,376年——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此。
……自此以至于大明(年号,457年——465年)之际,个逾六纪,民户繁有……。
良畴亦数十万顷,亩值一金……。
鱼盐杞梓之利,充轫(运输)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引自《宋书》卷四十四材料三:(大明二年)二月丙子,诏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贫弱困窘,存缺衣裳,没无敛槥(小棺材),朕甚忧之。
”——引自《宋书卷》卷六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从汉代到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状况的变化。
(8分)(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8分)2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唐世科举之柄,颛(同“专”)付之有司,仍不糊名(指考卷不掩盖考生的姓名,阅卷者知道该试卷是哪位考生所写)。
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
亦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
——洪迈《容斋随笔》材料二:唐代法律明文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天下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
”——《旧唐书》卷材料三:年,召入翰林。
——《新唐书》卷202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的科举录取存在哪些不公正的人为因素?导致这些不公正因素的技术原因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唐代对于参加科举的读书人身份有什么限制?实际情况又如何?(4分)(3)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科举制产生所起的进步作用。
(8分)28、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大业)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通典·漕运》材料二:(大业六年)十二月,敕开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百余里。
水面阔十余丈。
又拟通龙舟……欲东游会稽。
——《大业杂记》材料三:(大业三年六月)戊子,车驾顿榆林郡。
(炀)帝欲出塞耀兵,径突厥中,指于涿郡……于是发榆林北境,至其牙帐,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广百步,举国就役,开为御道。
——《资治通鉴》回答:(1)材料一、二所述隋朝建设项目是什么?(2分)(2)材料三中的建设项目是指什么?(2分)(3)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隋炀帝进行这些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什么?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4)这些建设和隋朝灭亡有没有关系?为什么?(6分)宜春中学08下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答题卡一、选择题(25×2=50)二、文字题(16′+18′+16′=50′)26、(1)(8分)(2)(8分)27、(1)(6分)(2)(4分)(3)(8分)28、(1)(2分)(2)(2分)(3)(6分)(4)(6分)宜春中学08下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5×2=50)26、(1)变化: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商业活动很少,贫富分化也不严重。
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人口增加较多,大量土地开垦出来,与其他地区的物质交换也发展起来,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8分)(2)变化原因: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
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宽松。
影响:促使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改变了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加快了我国经济中心南移的步伐。
(8分)27、(1)碍于朋友的情面,碍于权势的压迫,碍于亲戚的关系,碍于自己儿子的因素。
导致这些因素出现的主要技术原因是考试没有实行“糊名”制度(或考卷不掩盖考生的姓名)(6分)(2)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现实中仍有人一边读书,一边做生意,最后为政府所录用。
(4分)(3)科学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的势力;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增强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它有利于封建官吏文化素质的提高,它削弱了门阀土族的等权特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8分)28、(1)开凿大运河(2分)(2)修筑驰道(2分)(3)巡游。
巩固了统一,便利了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6分)(4)有关系。
上述材料内容反映了隋炀帝滥用民力,这是造成隋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