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doc 204页)

合集下载

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第四版-测量系统分析msa

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第四版-测量系统分析msa

对可重复测量系统推荐的实施方法 试验程序范例 计量型测量系统研究- 指南 用于确定稳定性的指南 确定偏倚的指南- 独立样本法 确定偏倚的指南- 控制图法 确定性的指南 确定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指南 极差法 平均值和极差法 方差分析法(ANOVA)
计数型测量系统研究 风险分析法 信号检查(signal detection)方法 分析方法 其他测量概念和实践 不可重复的测量系统的实践 稳定性研究 变差研究 识别过大的零件内部变差的影响
3
MSA手册第四版
第 E 节 平均值和极差法—额外的处理 第 F 节 量具性能曲线 第 G 节 通过多次读值减少变差 第 H 节 聚焦标准差法计算 GRR 附录 附录 A 方差分析的概念 附录 B
GRR 对能力指数 Cp 的影响 公式 分析 图形分析 附录 C 附录 D 量具 R 研究 附录 E 用误差修正术语替代 PV 计算 附录 F P.I.S.M.O.E.A 误差模型 术语 参考文献 范例表格 索引
第 D 节 测量资源的开发 量具资源选择过程
第 E 节 测量问题 第 F 节 测量不确定度 第 G 节 测量问题分析 第二章 用于评估测量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 A 节 背景 第 B 节 选择/开发试验程序 第 C 节 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 第 D 节 结果分析
第三章 第A节 第B节
第C节
第四章 第A节 第B节 第C节 第D节
4
MSA手册第四版
第一章 测量系统总指南 第一章---第 A 节 引言、目的及术语
引言
测量数据的使用比以前更多更广泛了。例如,现在是否对制造过程进行调整的决定通常以测 量数据为基础,将测量数据或一些从它们所计算出的统计值,与这一过程的统计控制限 (statistical control limits)相比较,如果该比较过程已超出统计控制,则进行某种调整,否 则,该过程将被允许在没有调整的状态下运行。测量数据的另一个用处是确定在两个或更多 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互关系。例如,如果怀疑一个模塑零件上的一个关键尺寸和注射 材料的温度有关。这种可能的关系可以通过采用所谓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来研究,即比较关 键尺寸的测量值和注射材料的温度测量值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MSA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MSA

1.目的介绍测量系统质量评定的方法,确定测量系统的适用性、经济性、以确保本公司测量数据质量。

2.范围凡列在本公司产品控制计划上的量具均适用。

3.参考《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

4.定义4.1 R&R:即“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缩写。

4.2 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量变差。

4.3 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4 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察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5 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总变差。

4.6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5.作业内容5.1 概述5.1.1 对测量数据最有影响的是测量系统的变差。

其主要因素有:量具的偏椅/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线性等。

这些都起因于量具的磨损、劣化、操作程序、操作环境、操作员等。

5.1.2 评价测量数据的信赖性时,上述5.1.1要素中,重复性和再现性对数据特别重要的影响,本指导书将予以重点介绍,与之同时对其余要素作一般介绍。

5.2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5.2.1 计量型测量系统评价方法—均值和极度差法。

使用记录《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

5.2.1.1 数据的收集A.随机采取包含十个零件的一个样本,且样本中零件的规格及公差要求相同。

B.按1至10给零件编号,同时指定评价人A、B、C三名(要求熟悉或从事此类工作者),要求使评价人不能看到这些数字。

C.让评价人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10个零件并让另一个观测人将结果记录在第一行对应列内,让评价人B和C测量10个零件且互相不看对方数据,然后将结果分别填入相应的记录单中。

D.使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C步骤操作过程,E.将所有的数据统一输入电脑,由系统自动计算结果及图表,同时打印报告。

5.2.1.2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判定基准如下:A.小于10%的误差(%R&R)—可接受的测系统;B. 10%~30%的误差—基于应用的重要性,测量装置的成本,维修成本等可能是可接受的;C.大于30% —认为是不可接受—应努力改良的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实际情况判定是否可接受。
Ⅲ. %R&R>30%,表示该测量系统不可接收,必须加以改进。
Ⅳ.判定结果记录于《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判定栏内。
D ndc(区别分类数)
ndc应该四舍五入到整数,要能大于或等于5。
5.4偏倚&线性分析:
5.4.1基于过程变差,在测量系统工作范围内选5个零件,确定它们的基准值,由一位评价人对每个零
件测量大于10次,零件随机抽取.将数据填入偏倚/线性分析表。
5.4.2计算零件偏倚,分析偏倚与基准的线性关系
5.4.3判别与原因分析:偏倚受控及具有线性关系则可以接受
5.4.4 A当偏差过大可分析下面几种原因: B当系统为非线性时可分析下面几种原因:
A1标准或基准值误差B1仪器没有正确校准
A2仪器磨损B2仪器磨损
A3操作不当B3标准量具误差
5.5稳定性分析:
挑选3-5个样品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为一个月)观察其随时间变化偏倚的总变差。将数据填入
稳定性分析表。如变差受控则接受.如有超控或周期性变化则查找分析原因直到受控为止。
5.6 MSA分析相关记录之保存应依照《记录管理程序》执行。
6.记录
6.1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WI-W-139-01
1.目的
为决定过程中量测器具是否适当,借用量测系统分析(MSA)量化量具、操作者和产品之变
异,制订此规范操作管理依据。
2.范围
包含所有质量控制计划所控制的或客户要求的量测仪器分析作业。
3.职责与权限
3.1各部门:搜集分析量测系统所需的资料。
3.2品管部:分析量测系统。
4.名词定义
4.1 R&R分析: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分析,再现性是指同一种量具同一位操作者,当多次量测相同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5.1.4输入数据,绘图,计算,判别。
判定
采用点、线、面原则识别异常因素
5.2偏性分析
5.2.1取得一个样本,并建立参考值。
5.2.2让一个评价者以正常方式测量样本,测量次数不得少于10次。
5.2.3实施人员记录下测量的数值,计算。
结果判定
如果t< tα就代表没有明显的偏移。此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t> tβ就代表有明显的偏移。
新仪器EV(设备变该设备进行界定
新操作人员,AV(人员变异)有不同时
依照规定的频次对仪器进行MSA
在作测量系统分析时,应充分考虑量具的实际使用情况,以评估用何种方法来评估测量系统是否可接收。
4.2计量型量具的分辨力
仪器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或者公差的1/3-1/10。
有效性≥80%时,就认定为评价人的有效性可接受,低于该值则认为不可接受。
当漏发率≤10%时,可以接受,如超过10%则不能接受该风险。
当误发率≤5%时,可以接受,如超过5%则不能接受该风险。
七、附录
6.1均值-极差控制图常数
6.2 d2*表
6.3 t分布表
八、相关表单
7.1测量系统稳定性分析报告
7.2测量系统偏性分析报告
4.3测量系统研究的淮备及注意事项
4.3.1先计划将要使用的方法。应充分考虑量具的实际使用情况,以评估用何种方法来评估测量系统是否可接收。
4.3.2评价人的数量,样品数量及重复读数次数应预先确定。根据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确定。评价人的选择应从日常操作该仪器的人中挑选、样品须编号,且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其整个工作范围。
3.4重复性(EV):来自测量系统内部的变异,指由同一个操作人员用同一种量具经多次测量同一个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四同)。

MSA测量系统分析手册范本

MSA测量系统分析手册范本
本手册对测量系统分析进行了介绍,它并不限制与特殊生产过程或特殊商品相适应的分 析方法的发展。尽管这些指南非覆盖测量系统通常出现的情况,但可能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考 虑到。这些问题应直接向顾客的供方质量质量保证(SQA)部门提出。如果不知如何与有 关的 SQA 部门联系,在顾客采购部的采购员可以提供帮助。
本手册对测量系统分析进行了介绍,它并不限制与特殊生产过程或特殊商品相适应的分 析方法的发展。尽管这些指南非覆盖测量系统通常出现的情况,但可能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考 虑到。这些问题应直接向顾客的供方质量质量保证(SQA)部门提出。如果不知如何与有 关的 SQA 部门联系,在顾客采购部的采购员可以提供帮助。

其它
White Papers 可在
http:
//www.,/publications/quality/msa3.html

查到
注:关于 GRR 标准差的使用
传统上,惯例是用 99%的分布代表测量误差的“全”分布,由系数 5.15 表示(此处, σGRR 乘以 5.15 用来表示全分布的 99%)。
MSA 工作组衷心感谢: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副总裁 Tom Sidlik、福特汽车公司 Carlos Mazzorin,以及通用汽车公司 Bo Andersson 的指导和承诺;感谢 AIAG 在编写、 出版、分发手册中提供的帮助;感谢特别工作组负责人 Hank Gryn(戴姆勒克莱斯勒)、 Russ Hopkins(福特)、Joe Bransky(通用),Jackie Parkhurst(通用(作为代表与 ASQ 及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国际 ASTM)的联系。编写这本手册以满足汽车工业界的特 殊需要。
级差,均值和极差,方差分析(ANOVA),偏倚,线性, 三

MSA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

MSA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

重复性和再现性——均值极差法一、术语1.重复性——又称设备变差〔符号EV〕,是指在固定和的测量条件下由一位测量者使用一种测量仪器,连续〔短期〕屡次测量同一试样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变差。

它是系统内变差。

2.再现性——又称评价人变差〔符号A V〕,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试样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它是系统间变差。

3.GRR——又称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它是对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合成变差的估量。

4.零件变差——符号PV,指零件与零件之间的变差。

5.分级数——符号ndc,指覆盖预期的产品变差所用不重叠的97%置信区间的数量。

二、研究前的预备1.样本的选取选择同一型号规格的12个试样,这12个试样必须能代表实际的过程变差范围,即这批试样应包含那个规格的从最大到最小的不同值。

〔试样个数由分析人员依据置信概率和试样的可获得性来确定,一般不得少于5个〕2.人员选择选择一名工艺员负责数据的记录、采集,三名专门从事此试样测量的人员〔操作工〕进行实际测量。

〔实际测量人数由分析人员依据置信概率要求和选择的试样个数来确定,但不得少于2人〕3.测量器具测量器具选用平常所用的器具或相同型号、精度、分辨率的器具并确保此测量器具正确可靠。

测量设备的分辨力应准许至少直截了当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

三、数据采集步骤1.数据记录人员把10个试样分不编为1-10号,确保测量人员不能瞧到试样编号。

2.让测量者A分不测量这10个试样,将测量结果输进数据表。

3.让测量者B、C测量同样的10个试样,将测量结果输进相应的数据表,且他们不能彼此瞧到结果。

数据收集表见附录1。

四、数值的计算1.将计算的结果值记到提供的报告表格相应的地点。

〔报告表见附录2〕2.依据报告表中给出的公式计算出所有的参数值并检查结果确认没有发生错误。

五、结果分析1.均值图通过极差均值确定的全部均值和操纵限可形成均值图,此图结果提供了测量系统的“可用性〞指示。

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第四版

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第四版
计上受控状态
● 均一性
√ 整个正常操作范围内重复性的变化 √ 重复性的同义词
6
MSA手册第四版
测量系统必须稳 定和一致 标准和可追溯性
国家测量协会 (NMI)
可追溯性(Traceability)
系统变差(system variation)
测量系统变差可以分类为: ● 能力(capability)
√ 短期获取读数的变异性
如果交互作用产生变差过大,那么数据的质量会很低,从而造成测量数据无法利用。例如, 一个具有大量变差的测量系统,在分析制造过程中使用是不适合的,因为测量系统变差可能 会掩盖制造过程的变差。管理一个测量系统的许多工作是监视和控制变差。其它的还需要把 重点集中在了解测量系统与其环境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以便获得可接受质量的数据。 目的
表征数据质量最通用的统计特性是测量系统的偏倚和方差。所谓偏倚的特性,是指数据相对 参考(基准)值的位置,而被称为变差的特性是指数据的分布宽度。
低质量数据最普通的原因之一是变差太大。一组数据中的变差多是由于测量系统及其环境相
4
MSA手册第四版
互作用造成的。例如,一个用来测量一罐液体容积的测量系统,可能对该测量系统所处的环 境中的大气温度较敏感。在这种情况下,数据的变差可能是因为环境温度变化造成的。因此, 对测量的数据很难解释,因此,该测量系统不尽理想。
基本的设备(basic equipment)
● 分辨力(discrimination)、可读性(readability)、解 析度(resolution)
√ 别名:最小可读单位、测量解析度、最小刻度 极限、或探测的最小极限
√ 由设计所确定的固有特性 √ 一个测量仪器或输出的最小刻度单位 √ 通常被显示为测量单位 √ 10:1 的比例法则 ● 有效解析度(effective resolution) √ 特定应用条件下,一个测量系统对过程变差的

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第四版

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第四版
计上受控状态
● 均一性
√ 整个正常操作范围内重复性的变化 √ 重复性的同义词
6
MSA手册第四版
测量系统必须稳 定和一致 标准和可追溯性
国家测量协会 (NMI)
可追溯性(Traceability)
系统变差(system variation)
测量系统变差可以分类为: ● 能力(capability)
√ 短期获取读数的变异性
√ 随时间变化的偏倚值 √ 一个稳定的测量过程在位置方面是处于统计
上受控状态 √ 别名:漂移(drift)
● 线性(linearity)
√ 在量具正常工作量程内的偏倚变化量 √ 多个独立的偏倚误差在量具工作量程内的关系
√ 是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所构成
宽度变差(width variation)
● 精密度 2(precision)
● GRR 或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gage R&R)
√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 现性联合估计值
√ 测量系统能力;取决于所用的方法,可能包括 或不包括时间影响
● 测量系统性能(measurement system performance)
√ 测量系统变差的短期估计值(例:“GRR”,也 包括图表法)
控制图法,方差分析(ANOVA),回归分析法
替代的方法 白皮书---可上网查询,网址

章节 三
三 四
三、四
三、四

注:关于 GRR 标准差的使用
2
MSA手册第四版
目录
第一章 测量系统总指南 第 A 节 引言、目的及术语
引言 目的 术语 第 B 节 测量过程 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变差的影响 第 C 节 测量策划和计划

测量系统分析(MSA)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MSA)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MSA)指导书1、目的通过MSA,了解测量变差的来源,测量系统能否被接受,测量系统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并针对问题适时采取纠正措施。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产品质量控制计划中列出的测量系统。

3、职责3.1 质量部计量室负责编制MSA计划并组织实施。

3.2 各相关部门配合做好MSA工作。

4、工作程序4.1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时机4.1.1初次分析应在试生产中且在正式提交PPAP之前进行。

4.1.2一般每间隔一年要实施一次MSA。

4.1.3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应适时增加分析频次和重新分析:(1)量具进行了较大的维修;(2)量具失准时;(3)顾客需要时;(4)重新提交PPAP时;(5)测量系统发生变化时。

4.2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准备要求4.2.1制定MSA计划,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需分析的测量系统;(2)确定用于分析的待测参数/尺寸或质量特性;(3)确定分析方法:对计量型测量系统,可采用极差法和均值极差法;对计数型测量系统,可采用小样法;(4)确定测试环境:应尽可能与测量系统实际使用的环境条件相一致;(5)对于破坏性测量,由于不能进行重复测量,可采用模拟的方法并尽可能使其接近真实分析(如不可行,可不作MSA分析);(6)确定分析人员和测量人员;(7)确定样品数量和重复读数次数。

4.2.2量具准备(1)应针对具体尺寸/特性选择有关作业指导书指定的量具,如有关作业指导书未明确规定某种编号的量具,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场使用的一个或多个量具作MSA分析;(2)确保要分析的量具是经校准合格的;(3)起的分辨力i一般应小于被测参数允许查T的1/10,即i<T/10。

在仪器读数中,如有可能,读数应取值最小刻度的一半。

4.2.3测试操作人员和分析人员的选择(1)在MSA分析时,测试操作人员和分析人员不能是同一个人,测试操作(2)人员实施测量并读数,分析人员作记录并完成随后的分析工作;应优先选择通常情况下实际使用所选定的量具实施测试的操作工/检验员作为测试操作人员,以确保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与日后的正式生产或过程更改的实际情况相符;(3)应选择熟悉测试和MSA分析方法的人员作为分析人员。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1.目得:对所有量具、量测及试验设备实施统计分析, 藉以了解量具系统之准确度与精确度。

2、范围:所有控制计划(Control Plan)中包含得/或客户要求得各种量测系统均适用之、3、定义:3、1 MSA:测量系统分析3、2 量具:就是指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得装置。

经常就是用在工厂现场得装置,包括通/止规(go/no go device)。

Eva8B。

3、3 量测系统:就是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得特性进行评估,其所使用得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与假设得集合;也就就是说,用来获得测量结果得整个过程。

YADfP。

3、4量具重复性(EV) : 一个评价人多次使用一件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得某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下得变差。

bcsss。

3、5 量具再现性(AV) : 由不同得评价人使用相同得量具,测量一个零件得一个特性得测量平均值得变差。

Vlvru。

3、6偏性:同一人使用同一量具在管制计划规划地点与在实验室量测同一产品之相同特性所得平均值与真值之间得差异。

HUsNe。

3、7稳定性:指同一量具于不同时间量测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变异。

3、8线性: 指量具在预期内之偏性表现。

4、权责:4、1量测系统测试得排定、数据分析、仪器操作人员得选择: 品保部4、2测试执行: 各相关单位4、3 MSA操作人员得培训: 品保部5、执行方法5、1 QA工程师人员依公司PCP文件建立《xx年MSA实施计划表》或客户要求,并依据计划表之排程进行对仪器做量测系统分析。

SbLP9。

5、2 取样方法:5、2、1计量型取样:从代表整个工作范围得过程中随机抽取10件样品,但所抽取得10件样品其数值必须涵盖该产品过程分布(也可用之前类似过程得过程能力或者过程标准差代表TV进行计算)。

Edu6z。

5、2、2计数型取样:取50PCS样品,其中包含临近值,不良品与合格品。

5、2、3、测量过程中需要考虑盲测,由2或3个测量者随机抽取对每个产品各测量取一定数量样品、5、3计数型:5、3、1被评价得零件得选定随机抽取50个零件,把零件编号,由研究小组给出该50个零件得标准,必须含合格,不合格,模糊品,条件允许得情况下最好各占1/3。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MSA手册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MSA手册

內部資料嚴禁翻印測量系統分析參考手冊第三版1990年2月第一版1995年2月第一版;1998年6月第二次印刷2002年3月第三版©1990©1995©2002版權由戴姆勒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所有測量系統分析參考手冊第三版1990年2月第一版1995年2月第一版;1998年6月第二次印刷2002年3月第三版©1990©1995©2002版權由戴姆勒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所有本參考手冊是在美國品質協會(ASQ)及汽車工業行動集團(AIAG)主持下,由戴姆勒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供方品質要求特別工作組認可地測量系統分析(MSA)工作組編寫,負責第三版地工作組成員是David Benham(戴姆勒克萊斯勒)、Michael Down (通用)、Peter Cvetkovski(福特),以及Gregory Gruska(第三代公司)、Tripp Martin(FM 公司)、以及Steve Stahley(SRS技術服務).過去,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各有其用於保證供方產品一致性地指南和格式.這些指南地差異導致了對供方資源地額外要求.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特別工作組被特許將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所使用地參考手冊、程式、報告格式有及技術術語進行標準化處理.因此,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同意在1990年編寫並以通過AIAG分發MSA手冊.第一版發行後,供方反應良好,並根據實際應用經驗,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議,這些建議都已納入第二版和第三版.由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批准並承認地本手冊是QS-9000地補充參考檔.本手冊對測量系統分析進行了介紹,它並不限制與特殊生產過程或特殊商品相適應地分析方法地發展.儘管這些指南非覆蓋測量系統通常出現地情況,但可能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應直接向顧客地供方品質品質保證(SQA)部門提出.如果不知如何與有關地SQA 部門聯繫,在顧客採購部地採購員可以提供幫助.MSA工作組衷心感謝: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副總裁Tom Sidlik、福特汽車公司Carlos Mazzorin,以及通用汽車公司Bo Andersson地指導和承諾;感謝AIAG在編寫、出版、分發手冊中提供地幫助;感謝特別工作組負責人Hank Gryn(戴姆勒克萊斯勒)、Russ Hopkins (福特)、Joe Bransky(通用),Jackie Parkhurst(通用(作為代表與ASQ及美國試驗與材料協會(國際ASTM)地聯繫.編寫這本手冊以滿足汽車工業界地特殊需要.戴姆勒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於2002後取得了本手冊地版權和所有權.如果需要,可向AIAG訂購更多地本手冊,和/或在得到AIAG地許可下,複製本手冊地部分內容,在各供方組織內使用.(AIAG聯繫電話:248-358-3570).2002年3月本參考手冊是在美國品質管制協會(ASQC)汽車部及汽車工業行動集團(AIAG)主持下,由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供方品質要求特別工作組認可地測量系統分析(MSA)工作組編寫,負責第二版地工作組成員是Ray Daugherty(克萊斯勒)、Victor Lowe,Jr.(福特)、Michael H.Down主席(通用),以及Gregory Gruska(第三代公司).過去,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各有其用於保證供方產品一致性地指南和格式.這些指南地差異導致了對供方資源地額外要求.為了改善這種狀況,特別工作組被特許將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所使用地參考手冊、程式、報告格式有及技術術語進行標準化處理.因此,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同意在1990年編寫並以通過AIAG分發MSA手冊.第一版發行後,供方反應良好,並根據實際應用經驗,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議,這些建議都已納入第二版.由克萊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批准並承認地本手冊可由供方在製造過程和滿足QS-9000要求中用來實現MSA技術.本手冊對測量系統分析進行了介紹,它並不限制與特殊生產過程或特殊商品相適應地分析方法地發展.儘管這些指南非覆蓋測量系統通常出現地情況,但可能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應直接向顧客地供方品質品質保證(SQA)部門提出.如果不知如何與有關地SQA 部門聯繫,在顧客採購部地採購員可以提供幫助.特別工作組衷心感謝: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副總裁Thomas T.Stallkamp、福特汽車公司Norman F.Ehlers,以及通用汽車公司Harold R.Kutner地指導和參與;感謝AIAG在編寫、出版、分發手冊中提供地幫助;感謝特別工作組負責人Russell Jacobs(克萊斯勒)、Stephen Walsh(福特)、Dan Reid(通用)地指導,以及ASQC給予地關心幫助.因此,這本手冊才得以編寫出來,以滿足汽車工業界地特殊需要.AIAG於1994年取得了本手冊地版權和所有權.如果需要,可向AIAG訂購更多地本手冊,和/或在得到AIAG地許可下,複製本手冊地部分內容,在各供方組織內使用.(AIAG 聯繫電話:248-358-3570).1995年2月MSA第三版快速指南注:關於GRR標準差地使用傳統上,慣例是用99%地分佈代表測量誤差地“全”分佈,由係數5.15表示(此處,σGRR 乘以5.15用來表示全分佈地99%).99.73%地範圍由係數6表示,是±3σ並代表“正態”曲線地全分佈.如果讀者選擇提高全部測量變差地覆蓋水準或分佈至99.73%,在計算中請使用係數6代替5.15.在等式完整和結果計算中瞭解使用哪個係數是關鍵地.如果在測量系統變差和公差之間進行比較,這一點特別重要.目錄第一章通用測量系統指南 (1)第一章一第一節 (2)引言、目地和術語 (2)測量資料地品質 (2)目地 (3)術語 (3)術語總結 (4)真值9第一章—第二節 (10)測量過程 (10)測量系統地統計特性 (11)變差來源 (13)測量系統變異性地影響 (15)對決策地影響 (15)對產品決策地影響 (16)對過程決策地影響 (17)新過程地接受 (18)過程設定/控制(漏斗實驗) (20)第一章—第三節 (22)測量戰略和策劃 (22)複雜性22確定測量過程地目地 (22)測量壽命週期 (23)測量過程設計選擇地準則 (23)研究不同測量過程方法 (24)開發和設計概念以及建議 (24)第一章—第四節 (25)測量資源地開發 (25)基準協調 (26)先決條件和假設 (26)量具來源選擇過程 (27)詳細地工程概念 (27)預防性維護地考慮 (27)規範28評估報價 (28)可交付地文件 (29)在供應商處地資格 (30)裝運31在顧客處地資格 (31)文件交付 (31)測量系統開發檢查表地建議要素 (33)第一章—第五節 (37)測量系統變差地類型 (37)定義及潛在地變差源 (38)測量過程變差 (45)位置變差 (45)寬度變差 (49)測量系統變差 (53)注釋55第一章—第六節 (57)測量不確定度 (57)總則57測量地不確定度和MSA(測量系統分析) (57)測量地溯源性 (58)ISO表述測量中不確定度地指南 (58)第一章—第七節 (59)測量問題分析 (59)第二章測量系統評定地通用概念 (61)第二章—第一節 (62)引言62第二章—第二節 (63)選擇/制定試驗程式 (63)第二章—第三節 (65)測量系統研究地準備 (65)第二章—第四節 (68)結果分析 (68)第三章- 簡單測量推薦地實踐 (69)第三章- 第一節 (70)試驗程式示例 (70)第三章- 第二節 (71)計量型測量系統研究- 指南 (71)確定穩定性地指南 (71)確定偏倚地指南- 獨立樣本法 (73)確定偏倚地指南- 控制圖樣本法 (76)確定線性地指南 (78)確定重複性和再現性地指南 (84)極差法 (85)均值極差法 (86)均值圖89極差圖90鏈圖91散點圖92振盪圖93誤差圖93歸一化長條圖 (94)比較圖 (96)數值地計算 (97)資料結果地分析 (101)方差分析法(ANOV A) (103)隨機化及和統計獨立性 (103)第三章- 第三節 (109)計數型測量系統研究 (109)風險分析法 (109)解析法 (119)第四章- 複雜測量系統實踐 (126)第四章- 第一節 (127)複雜地或非重複地測量系統地實踐 (127)第四章- 第二節 (129)穩定性研究 (129)S1:單個零件,每個迴圈單一測量 (129)S2:n≥3個零件,每迴圈單一測量 (130)S3:從穩定過程中大量取樣 (132)S4:分割樣本(通用),每迴圈單一樣本 (133)S5:試驗台 (133)第四章- 第三節 (135)變異性研究 (135)V1:標準GRR研究 (135)V2:p≥2台儀器地多重讀數 (135)V3:平分樣本(m=2) (136)V4:分割樣本(通用), (136)V5:與V1一樣用於穩定化地零件 (137)V6:時間序列分析 (137)V7:線性分析 (138)V8:特性(性能)隨時間地衰變 (138)V9—V2:同時用於多重讀數和P≥3台儀器 (138)第五章- 其他測量概念 (139)第五章- 第一節 (140)量化過度地零件內變差地影響 (140)第五章- 第二節 (141)均值極差法-附加處理 (141)第五章–第三節 (148)量具性能曲線 (148)第五章–第四節 (154)通過多次讀數減少變差 (154)第五章–第五節 (156)GRR地合併標準差法 (156)附錄 (164)附錄A (165)附錄B (170)GRR對能力指數Cp地影響 (170)公式170分析170圖形分析 (170)附錄C (173)d2*表 (173)附錄D (174)量具R(重複性)地研究 (174)附錄E (175)使用誤差修正術語替代PV計算 (175)附錄F (176)P.I.S.M.O.E.A誤差模型 (176)術語 (179)樣表 (184)M.S.A手冊用戶回饋過程 (187)序號題目頁碼1控制原理和驅動興趣點 (15)2偏倚研究資料 (75)3偏倚研究–偏倚研究地分析 (76)4偏倚研究- 偏聽偏信倚地穩定性研究分析 (78)5線性研究資料 (81)6線性研究- 中間結果 (92)7量具研究(極差法) (85)8方差(ANOV A)表 (106)9方差分析%變差和貢獻 (106)10ANOV A法和均值極差法地比較 (107)11ANOV A法報告 (107)12計數型研究資料表 (111)13測量系統示例 (127)14基於測量系統形式地方法 (128)15合併標準差分析資料表 (160)16方差分量地估算 (165)17 5.15σ分佈 (166)18方差分析(ANOV A) (167)19ANOV A結果清單(零件a&b) (168)20觀測和實際Cp地對比 (172)序號題目頁碼1長度測量溯源鏈地示例 (8)2測量系統變異性–因果圖 (14)3不同標準之間地關係 (40)4分辨力 (41)5過程分佈地分組數量(ndc)對控制和分析活動地影響 (42)6程序控制圖 (44)7測量過程變差地特性 (45)8偏倚和重複性地關係 (56)9穩定性地控制圖分析 (72)10偏倚研究–偏倚研究長條圖 (75)11線性研究–作圖分析 (82)12量具重複性和再現性資料收集表 (88)13均值圖–“層疊地” (89)14均值圖–“不層疊地” (90)15極差圖–“層疊地” (91)16極差圖–“不層疊地” (91)17零件鏈圖 (92)18散點圖 (92)19振盪圖 (93)20誤差圖 (94)21歸一化長條圖 (95)22均值- 基準值圖 (96)23比較圖 (96)24完整地GR&R資料收集表 (99)25GR&R報告 (100)26交互作用 (105)27殘留圖 (105)28過程舉例 (110)29灰色區域與測量系統有聯繫 (110)30具有Pp=Ppk=1.33地過程 (116)31繪製在正態概率紙上地計數型量具性能曲線 (124)32計數型量具性能曲線 (125)33(33 a & b)測量評價控制圖 ......................................................................................... 144&145 34(34 a & b)評價測量過程地控制圖法地計算 ............................................................. 146&147 35無誤差地量具性能曲線. (151)36量具性能曲線–示例 (152)37繪製在正態概率紙上地量具性能曲線 (153)38(38a, b & c)合成標準差研究圖形分析...................................................................159,162,163 39觀測地與實際地Cp(基於過程) . (171)40觀測Cp與實際Cp(基於公差) (172)致謝本手冊是集體勞動地結晶.其中下面一些人士貢獻了大量地時間和做出了很大努力.ASQ及AIAG貢獻了時間和設施,為本手冊地編寫提供了幫助.ASQ汽車部地代表Grey Gruska、修訂工作組地前組長John Katona一直是編寫及出版本手冊地主要貢獻者.本手冊第三章地技術部分是在Barney Flynn地指導和促進下,由雪佛萊產品品質保證部地Kazem Mirkhani首先調研並編寫地.計量型量具研究是依據General Electric(1962SQC會刊),把這些概念擴展到計數型研究和量具性能曲線中.這些技術由Bill Wiechec在1978年6月進行了總結和編輯,出版了雪佛萊地“測量系統分析”一書.在後來地幾年裡,本手冊又增補了新內容.特別是Oldsmobile地Sheryl Hansen和Ray BenneR 編寫了ANOV A法和置信區間地內容.八十年代,雪佛萊地Larry Marruffo和John Lazur修改了雪佛萊手冊.John Lazur和Kazem Mirkhani提出了新地測量系統章節並強化了一些概念,如穩定性、線性和方差(ANOV A).EDS地Jothi Shanker為供方開發人員進一步修改工作做了準備.最新地修改包括增加零件內變差地標識與鑒定概念,馬對統計穩定性做了更全面地描述.這兩處修改由通用汽車公司統計評審委員會完成.最新地改進是:更新格式,以符合現行QS-9000檔要求;更清楚,更多地示例,使本手冊用戶使用方便;討論測量不確定度地概念,增加在原手冊編寫中沒有包括地部分或不存在地內容.這一改進還包括測量系統壽命週期以及測量分析向與常見過程分析相同發展地概念.通用公司動力傳動系統內部測量過程地一部分:策劃、使用或改進手冊,1993年4月28日印刷,包括在本次修訂中.目前重新編寫地小組由通用汽車公司地Mike Down主持,該小組由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地David Benham、福特汽車公司地Peter Cvetkovski、ASQ汽車部地代表Greg Gruska、FM公司地Tripp Martin、SRS技術服務地Steve Stahley.來自Minitab地Yanling Zuo、ASTM國際地Neil Ullman和Rock Valley大學技術部地Gordon Skattum同樣做出了重要貢獻.AIAG為本手冊地開發貢獻了時間和設施.最後,分別代表通用、福特及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地MSA工作組成員一致同意本檔內容,他們地批准簽名如下:Michael H.Down David .Benham Peter Cvetkovski通用汽車公司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第一章通用測量系統指南第一章- 第一節引言、目地和術語測量資料地使用比以前更頻繁、更廣泛.例如,現在普遍依據測量資料來決定是否調整製造過程,把測量資料或由 它們計算出地一些統計量,與這一過程地統計控制限值相比較,如果比較結果表明這一過程統計失控,那麼要做某種調整,否則,這一過程就允許運行而勿須高幹呀.測量資料另一個用處是確定在兩個或更多變數之間是否存在重要關係.例如,可能懷疑注塑料件上地一個關鍵尺寸和注射材料地溫度有關.這種可能地關係可以通過採用所謂回歸分析地統計方法來研究,即比較關鍵尺寸地測量值和注射材料地溫度測量值探索象這類關係地研究,是戴明博士稱為分析研究地事例.通常,分析研究是增加對有關影響過程地各種原因地系統知識.各種分析研究是測量資料和最重要應用之一,因為這些分析研究最終導致更好地理解各種過程.應用以資料為基礎地方法地收益,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所用測量資料地品質.如果測量資料品質低,則這種方法地收益很可能低.類似地,測量資料品質高,這一方法地收益也很可能高.為了確保應用測量資料所得到地收益大於獲得它們所花地費用,就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資料地品質上.測量資料品質由在穩定條件下運行地某一測量系統得到地多次測量結果地統計特性確定.例如,假定用在穩定條件下運行地某測量系統,得到某一特性地多次測量資料.如果這些測量資料與這一特性地材料值都很“接近”,那麼可以說這些測量資料地品質“高”,類似地,如果一些或全部測量資料“遠離”標準值,那麼可以說這些資料地品質“低”.表徵資料品質最通用地統計特性是測量系統地偏倚和方差.所謂偏倚地特性,是指數據相對基準(標準)值地位置,而所謂方差地特性,是指數據地分佈.低質量數據最通常地原因之一是資料變差太大.一組測量變差大多是由於測量系統和它地環境之間地交互作用造成地.例如,測量某容器內流體地容積,使用地測量系統可能對它周圍地環境溫度敏感,在這種情況下,資料地變差可能引言測量資料地品質由於其體積地變化或周圍溫度地變化,使得解釋這些資料很困難,因此這一測量系統是不理想地.如果交互作用產生太大地變差,那麼資料地品質可能會很低以至於資料沒有用處.例如,一個具有大量變差地測量系統,在分析製造過程中使用是不適合地,因為測量系統變差可能會掩蓋製造過程地變差.管理一個測量系統地許多工作是監視和控制變差.這就是說,應著重研究掌握環境對測量系統地影響,以使測量系統產生可接受地資料.目地本手冊地目地是為評定測量系統地品質提供指南.儘管這些指南足以用於任何測量系統,但希望它們主要用於工業界地測量系統.本手冊不打算作為所有測量系統分析地彙編.它主要關注地是對每個零件能重複讀數地測量系統.許多分析對於其它形式地測量系統也是很有用地,並且該手冊地確包含了參考意見和建議.對更複雜或不常見地情況在此沒有討論,建議諮詢有統計能力地資源.測量系統分析方法需要顧客批准,本手冊沒有覆蓋.術語不建立一套涉及通用統計特性和測量系統相關要素地術語,對測量系統分析地討論會使用權人迷惑和誤解.本節提供了本手冊中使用地這些術語.在本手冊使用以下術語:●測量定義為賦值(或數)給具體事物以表示它們之間關於特定性地關係.這個定義由C.Eisenhart(1963)首次提出.賦值程序定義為測量過程,而賦予地值定義為測量值.●量具:任何用來獲得測量結果地裝置,經常用來特指用在車間地裝置;包括通過/不通過裝置.●測量系統:是用來對被測特性定量測量或定性評價地儀器或量具、標準、操作、方法、夾具、軟體、人員、環境和假設地集合;用來獲得測量結果地整個過程.根據定義,一個測量過程可以看成是一個製造過程,它產生數值(資料)作為輸出.這樣看待測量系統是有用地,因為這可以使用權我們運用那些早已在統計程序控制領域證明了有效性地所有概念、原理和工具.術語總結1標準●用於比較地可接受地基準●用於接受地準則●已知數值,在表明地不確定度界限內,作為真值被接受●基準值一個標準應該是一個可操作地定義:由供應商或顧客應用時,在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具有同樣地含義,產生同樣地結果.基本地設備●分辨力、可讀性、解析度√別名:最小地讀數地單位、測量解析度、刻度限度或探測度√由設計決定地固有特性√測量或儀器輸出地最小刻度單位√總是以測量單位報告√1:10經驗法則●有效解析度√對於一個特定地應用,測量系統對過程變差地靈敏性√產生有用地測量輸出信號地最小輸入值√總是以一個測量單位報告●基準值√人為規定地可接受值√需要一個可操作地定義√作為真值地替代●真值√物品地實際值√未知地和不可知地1見第一章第五節術語定義和討論位置變差●準確度√“接近”真值或可接受地基準值√ASTM包括位置和寬度誤差地影響●偏倚√測量地觀測平均值和基準值之間地差異√測量系統地系統誤差分量●穩定性√偏倚隨時間變化√一個穩定地測量過程是關於位置地統計受控√別名:漂移●線性√整個正常操作範圍地偏倚改變√整個操作規程範圍地多個並且獨立地偏倚誤差地相互關係√測量系統地系統誤差分量寬度變差●精密度2√重複讀數彼此之間地“接近度”√測量系統地隨機誤差分量●重複性√由一位元評價人多次使用一種測量儀器,測量同一零件地同一特性時獲得地測量變差√在固定和規定地測量條件下連續(短期)試驗變差√通常指E.V.-設備變差√儀器(量具)地能力或潛能√系統內變差2在ASTM檔中,沒有測量系統地精密度這樣地說法;也就是說,精密度不能用單一數值表述.●再現性√由不同地評價人使用同一個量具,測量一個零件地一個特性時產生地測量平均值地變差.√對於產品和過程條件,可能是評價人、環境(時間)或方法地誤差√通常指A.V- 評價人變差√系統間(條件)變差√ASTM E456-96 包括重複性、實驗室、環境及評價人影響●GRR或量具R&R√量具重複性和再現性;測量系統重複性和再現性合成地評估√測量系統能力;依據使用地方法,可能包括或不包括時間影響●測量系統能力√測量系統變差地長期評估(長期控制圖法)●靈敏度√最小地輸入產生可探測出地輸出信號√在測量特性變化時測量系統地回應√由量具設計(解析度)、固有品質(OEM)、使用中地維修及儀器和標準地操作條件確定√總是以一個測量單位報告●一致性√重複性隨時間地變化程度√一個一致地測量過程是考慮到寬度(變異性)下地統計受控●均一性√整個正常操作範圍重複性地變化程度√重複性地一致系統變差測量系統變差可以具有如下特徵:●能力√短期獲取讀數地變異性●性能√長期獲取讀數地變異性√以總變差為基礎●不確定度√關於測量值地數值估計範圍,相信真值包括在此範圍內測量系統總變差地所有特性均假設系統是穩定和一致地.例如,變差分量可以包括第14頁圖2報示地各項地合成.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NIST )是美國地主要國標準和溯源性家測量研究院(NMI ),在美國商務部領導下提供服務.NIST 以前稱為國家標準局(NBS ),是美國計量學最高水 平地權力機構.NIST 地主要責任是提供測量服務和測量標准,幫助美國工業進行可溯源地測量,最終説明產品和服務貿易.NIST 直接對許多類型地工業提供服務,但主要是那些需要最高水準準確度地產品以及與之相配地生產過程中進行精密測量地工業.世界範圍內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都擁有自己地NMI 和與NIST 相近地機構,他們為各自國家提供高水準地計量標準 或測量服務.美國NIST 與其他國家地NMI 機構合作,以 確保在一個國家地測量與其它國家相同.這通常是通過多邊認可協議(MRAs ),在NMI 之間進行國際實驗室比對完成地.有一點應該注意,這些NMI 地能力不同,並不是所有類型地測量是在定期地基礎上進行對比,所以存在著差異.這就是為什麼需要瞭解哪國地測量是溯源地以及是怎樣溯源地是很重要地.溯源性在商品和服務貿易中溯源性是一個重要概念.溯源到相同或相近地標準地測量比那些沒有溯源性地測量更容易被認同.這為減少重新試驗、拒收好地產品、接收壞地產品提供了幫助.溯源性在ISO 計量學基本和通用國際術語(VIM )中地定國家測量研究院 測量系統必須穩定和一致義是:“測量地特性或標準值,此標準是規定地基準,通常是國家或國際標準,通過全部規定了不確定度地不間斷地比較鏈相聯繫.”典型地測量溯源性是通過可返回到NMI地比較鏈建立地.但在工業中地許多情況下,測量溯源性可能與返回到一致同意地基準值或顧客與供應商之間“認同地標準”有聯繫.與這些“認同地標準”相關地返回到NMI溯源性可能不總是理解得很清楚,因此最終測量可溯源到滿足顧客需求是很關鍵地.隨著測量技術地發展和工業中精密測量系統地使用,在哪裡溯源以及怎樣溯源地定義是一個不斷發展地概念.圖1:長度測量溯源性鏈地示例NMI與不同地國家實驗室、量具供應商、精密製造公司等緊密合作,以確保他們地參考標準正確校準,並直接溯源到由NMI擁有他們地標準為他們客戶地計量、量具實驗室、校準工作、或其他私人標準提供校準和測量服務.這種連接或比較鏈最終達到廠,然後提供測量溯源性地基礎.通過這個不間斷地測量鏈又連接返回到NIST地測量稱為可溯源到NIST.並不是所有組織在其設施內都有計量或量具實驗室,需要依靠外界地商業/獨立實驗室提供溯源性地校準或測量服務.這是一種達到溯源到NIST地可接受地且適當地方法,只要商業/獨立實驗室地能力通史通過如實驗室認可等過程得到保證.。

MSA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精编文档).doc

MSA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精编文档).doc

页码:第11页共11页编号:xxxxxxxxxxxxxxx xxxxxxx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1、目的提供一种评定测量系统质量的方法,从而对必要的测量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本公司所使用的测量系统均能满足于正常的质量评定活动。

2、范围适用于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

3、职责品质部负责确定MSA项目,定义测量方法及对数据的处理和对结果的分析。

APQP小组负责协助质量管理员完成测量系统的分析和改进。

4、定义4.1 测量设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4.2 测量系统:是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环境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4.3 偏倚:对相同零件上同一特性的观测平均值与真值(参考值)的差异。

4.4 稳定性:经过一段长期时间下,用相同的测量系统对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总变差。

4.5 线性:在测量设备预期的工作(测量)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异。

4.6重复性:用一位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对同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所得到的测量变差。

页码:第11页共11页编号:xxxxxxxxxxxxxxx xxxxxxx4.7 再现性:不同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对同一产品上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得的平均值的变差。

4.8 零件间变差:是指包括测量系统变差在内的全部过程变差。

4.9 评价人变差:评价人方法间差异导致的变差。

4.10 总变差:是指过程中单个零件平均值的变差。

4.11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判断通过/不通过的装置。

5、工作程序5.1 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时机5.1.1新产品在生产初期,参见“产品实现策划控制程序”HNFH QP-08。

5.1.2控制计划中指定的检验项目每年需做MSA。

5.1.3客户有特殊要求时,按客户要求进行。

5.1.4测量系统不合格改善后需重新进行分析。

5.2测量设备的选择a) 有关人员在制定控制计划及作业指导书时,应选择适宜的测量设备,既要经济合理,又要确保测量设备具有足够的分辩率,使用测量结果真实有效。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MSA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MSA

1.目的介绍测量系统质量评定的方法,确定测量系统的适用性、经济性、以确保本公司测量数据质量。

2.范围凡列在本公司产品控制计划上的量具均适用。

3.参考《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

4.定义4.1 R&R:即“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缩写。

4.2 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量变差。

4.3 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4 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察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5 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总变差。

4.6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5.作业内容5.1 概述5.1.1 对测量数据最有影响的是测量系统的变差。

其主要因素有:量具的偏椅/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线性等。

这些都起因于量具的磨损、劣化、操作程序、操作环境、操作员等。

5.1.2 评价测量数据的信赖性时,上述5.1.1要素中,重复性和再现性对数据特别重要的影响,本指导书将予以重点介绍,与之同时对其余要素作一般介绍。

5.2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5.2.1 计量型测量系统评价方法—均值和极度差法。

使用记录《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

5.2.1.1 数据的收集A.随机采取包含十个零件的一个样本,且样本中零件的规格及公差要求相同。

B.按1至10给零件编号,同时指定评价人A、B、C三名(要求熟悉或从事此类工作者),要求使评价人不能看到这些数字。

C.让评价人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10个零件并让另一个观测人将结果记录在第一行对应列内,让评价人B和C测量10个零件且互相不看对方数据,然后将结果分别填入相应的记录单中。

D.使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C步骤操作过程,E.将所有的数据统一输入电脑,由系统自动计算结果及图表,同时打印报告。

5.2.1.2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判定基准如下:A.小于10%的误差(%R&R)—可接受的测系统;B. 10%~30%的误差—基于应用的重要性,测量装置的成本,维修成本等可能是可接受的;C.大于30% —认为是不可接受—应努力改良的测量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资料严禁翻印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1990年2月第一版1995年2月第一版;1998年6月第二次印刷2002年3月第三版©1990©1995©2002版权由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有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1990年2月第一版1995年2月第一版;1998年6月第二次印刷2002年3月第三版©1990©1995©2002版权由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有本参考手册是在美国质量协会(ASQ)及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主持下,由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供方质量要求特别工作组认可的测量系统分析(MSA)工作组编写,负责第三版的工作组成员是David Benham(戴姆勒克莱斯勒)、Michael Down (通用)、Peter Cvetkovski(福特),以及Gregory Gruska(第三代公司)、Tripp Martin(FM 公司)、以及Steve Stahley(SRS技术服务)。

过去,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各有其用于保证供方产品一致性的指南和格式。

这些指南的差异导致了对供方资源的额外要求。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特别工作组被特许将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使用的参考手册、程序、报告格式有及技术术语进行标准化处理。

因此,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同意在1990年编写并以通过AIAG分发MSA手册。

第一版发行后,供方反应良好,并根据实际应用经验,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这些建议都已纳入第二版和第三版。

由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批准并承认的本手册是QS-9000的补充参考文件。

本手册对测量系统分析进行了介绍,它并不限制与特殊生产过程或特殊商品相适应的分析方法的发展。

尽管这些指南非覆盖测量系统通常出现的情况,但可能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到。

这些问题应直接向顾客的供方质量质量保证(SQA)部门提出。

如果不知如何与有关的SQA部门联系,在顾客采购部的采购员可以提供帮助。

MSA工作组衷心感谢: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副总裁Tom Sidlik、福特汽车公司Carlos Mazzorin,以及通用汽车公司Bo Andersson的指导和承诺;感谢AIAG在编写、出版、分发手册中提供的帮助;感谢特别工作组负责人Hank Gryn(戴姆勒克莱斯勒)、Russ Hopkins (福特)、Joe Bransky(通用),Jackie Parkhurst(通用(作为代表与ASQ及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国际ASTM)的联系。

编写这本手册以满足汽车工业界的特殊需要。

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于2002后取得了本手册的版权和所有权。

如果需要,可向AIAG订购更多的本手册,和/或在得到AIAG的许可下,复制本手册的部分内容,在各供方组织内使用。

(AIAG联系电话:248-358-3570)。

2002年3月本参考手册是在美国质量管理协会(ASQC)汽车部及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主持下,由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供方质量要求特别工作组认可的测量系统分析(MSA)工作组编写,负责第二版的工作组成员是Ray Daugherty(克莱斯勒)、Victor Lowe,Jr.(福特)、Michael H.Down主席(通用),以及Gregory Gruska(第三代公司)。

过去,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各有其用于保证供方产品一致性的指南和格式。

这些指南的差异导致了对供方资源的额外要求。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特别工作组被特许将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所使用的参考手册、程序、报告格式有及技术术语进行标准化处理。

因此,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同意在1990年编写并以通过AIAG分发MSA 手册。

第一版发行后,供方反应良好,并根据实际应用经验,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这些建议都已纳入第二版。

由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批准并承认的本手册可由供方在制造过程和满足QS-9000要求中用来实现MSA技术。

本手册对测量系统分析进行了介绍,它并不限制与特殊生产过程或特殊商品相适应的分析方法的发展。

尽管这些指南非覆盖测量系统通常出现的情况,但可能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到。

这些问题应直接向顾客的供方质量质量保证(SQA)部门提出。

如果不知如何与有关的SQA部门联系,在顾客采购部的采购员可以提供帮助。

特别工作组衷心感谢: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副总裁Thomas T.Stallkamp、福特汽车公司Norman F.Ehlers,以及通用汽车公司Harold R.Kutner的指导和参与;感谢AIAG 在编写、出版、分发手册中提供的帮助;感谢特别工作组负责人Russell Jacobs(克莱斯勒)、Stephen Walsh(福特)、Dan Reid(通用)的指导,以及ASQC给予的关心帮助。

因此,这本手册才得以编写出来,以满足汽车工业界的特殊需要。

AIAG于1994年取得了本手册的版权和所有权。

如果需要,可向AIAG订购更多的本手册,和/或在得到AIAG的许可下,复制本手册的部分内容,在各供方组织内使用。

(AIAG 联系电话:248-358-3570)。

1995年2月MSA第三版快速指南注:关于GRR标准差的使用传统上,惯例是用99%的分布代表测量误差的“全”分布,由系数5.15表示(此处,σGRR 乘以5.15用来表示全分布的99%)。

99.73%的范围由系数6表示,是±3σ并代表“正态”曲线的全分布。

如果读者选择提高全部测量变差的覆盖水平或分布至99.73%,在计算中请使用系数6代替5.15。

在等式完整和结果计算中了解使用哪个系数是关键的。

如果在测量系统变差和公差之间进行比较,这一点特别重要。

目录第一章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1)第一章一第一节 (2)引言、目的和术语 (2)测量数据的质量 (2)目的 (3)术语 (3)术语总结 (4)真值 (9)第一章—第二节 (10)测量过程 (10)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11)变差来源 (13)测量系统变异性的影响 (15)对决策的影响 (15)对产品决策的影响 (16)对过程决策的影响 (17)新过程的接受 (18)过程设定/控制(漏斗实验) (20)第一章—第三节 (22)测量战略和策划 (22)复杂性 (22)确定测量过程的目的 (22)测量寿命周期 (23)测量过程设计选择的准则 (23)研究不同测量过程方法 (24)开发和设计概念以及建议 (24)第一章—第四节 (25)测量资源的开发 (25)基准协调 (26)先决条件和假设 (26)量具来源选择过程 (27)详细的工程概念 (27)预防性维护的考虑 (27)规范 (28)评估报价 (28)可交付的文件 (29)在供应商处的资格 (30)装运 (31)在顾客处的资格 (31)文件交付 (31)测量系统开发检查表的建议要素 (33)第一章—第五节 (37)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 (37)定义及潜在的变差源 (38)测量过程变差 (45)位置变差 (45)宽度变差 (49)测量系统变差 (53)注释 (55)第一章—第六节 (57)测量不确定度 (57)总则 (57)测量的不确定度和MSA(测量系统分析) (57)测量的溯源性 (58)ISO表述测量中不确定度的指南 (58)第一章—第七节 (59)测量问题分析 (59)第二章测量系统评定的通用概念 (61)第二章—第一节 (62)引言 (62)第二章—第二节 (63)选择/制定试验程序 (63)第二章—第三节 (65)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 (65)第二章—第四节 (68)结果分析 (68)第三章- 简单测量推荐的实践 (69)第三章- 第一节 (70)试验程序示例 (70)第三章- 第二节 (71)计量型测量系统研究- 指南 (71)确定稳定性的指南 (71)确定偏倚的指南- 独立样本法 (73)确定偏倚的指南- 控制图样本法 (76)确定线性的指南 (78)确定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指南 (84)极差法 (85)均值极差法 (86)均值图 (89)极差图 (90)链图 (91)散点图 (92)振荡图 (93)误差图 (93)归一化直方图 (94)比较图 (96)数值的计算 (97)数据结果的分析 (101)方差分析法(ANOV A) (103)随机化及和统计独立性 (103)第三章- 第三节 (109)计数型测量系统研究 (109)风险分析法 (109)解析法 (119)第四章- 复杂测量系统实践 (126)第四章- 第一节 (127)复杂的或非重复的测量系统的实践 (127)第四章- 第二节 (129)稳定性研究 (129)S1:单个零件,每个循环单一测量 (129)S2:n≥3个零件,每循环单一测量 (130)S3:从稳定过程中大量取样 (132)S4:分割样本(通用),每循环单一样本 (133)S5:试验台 (133)第四章- 第三节 (135)变异性研究 (135)V1:标准GRR研究 (135)V2:p≥2台仪器的多重读数 (135)V3:平分样本(m=2) (136)V4:分割样本(通用), (136)V5:与V1一样用于稳定化的零件 (137)V6:时间序列分析 (137)V7:线性分析 (138)V8:特性(性能)随时间的衰变 (138)V9—V2:同时用于多重读数和P≥3台仪器 (138)第五章- 其他测量概念 (139)第五章- 第一节 (140)量化过度的零件内变差的影响 (140)第五章- 第二节 (141)均值极差法-附加处理 (141)第五章–第三节 (148)量具性能曲线 (148)第五章–第四节 (154)通过多次读数减少变差 (154)第五章–第五节 (156)GRR的合并标准偏差法 (156)附录 (164)附录A (165)附录B (170)GRR对能力指数Cp的影响 (170)公式 (170)分析 (170)图形分析 (170)附录C (173)d2*表 (173)附录D (174)量具R(重复性)的研究 (174)附录E (175)使用误差修正术语替代PV计算 (175)附录F (176)P.I.S.M.O.E.A误差模型 (176)术语 (179)样表 (184)M.S.A手册用户反馈过程 (187)表格目录序号题目页码1控制原理和驱动兴趣点 (15)2偏倚研究数据 (75)3偏倚研究–偏倚研究的分析 (76)4偏倚研究- 偏听偏信倚的稳定性研究分析 (78)5线性研究数据 (81)6线性研究- 中间结果 (92)7量具研究(极差法) (85)8方差(ANOV A)表 (106)9方差分析%变差和贡献 (106)10ANOV A法和均值极差法的比较 (107)11ANOV A法报告 (107)12计数型研究数据表 (111)13测量系统示例 (127)14基于测量系统形式的方法 (128)15合并标准偏差分析数据表 (160)16方差分量的估算 (165)17 5.15σ分布 (166)18方差分析(ANOV A) (167)19ANOV A结果列表(零件a&b) (168)20观测和实际Cp的对比 (172)插图目录序号题目页码1长度测量溯源链的示例 (8)2测量系统变异性–因果图 (14)3不同标准之间的关系 (40)4分辨力 (41)5过程分布的分组数量(ndc)对控制和分析活动的影响 (42)6过程控制图 (44)7测量过程变差的特性 (45)8偏倚和重复性的关系 (56)9稳定性的控制图分析 (72)10偏倚研究–偏倚研究直方图 (75)11线性研究–作图分析 (82)12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 (88)13均值图–“层叠的” (89)14均值图–“不层叠的” (90)15极差图–“层叠的” (91)16极差图–“不层叠的” (91)17零件链图 (92)18散点图 (92)19振荡图 (93)20误差图 (94)21归一化直方图 (95)22均值- 基准值图 (96)23比较图 (96)24完整的GR&R数据收集表 (99)25GR&R报告 (100)26交互作用 (105)27残留图 (105)28过程举例 (110)29灰色区域与测量系统有联系 (110)30具有Pp=Ppk=1.33的过程 (116)31绘制在正态概率纸上的计数型量具性能曲线 (124)32计数型量具性能曲线 (125)33(33 a & b)测量评价控制图 ......................................................................................... 144&145 34(34 a & b)评价测量过程的控制图法的计算 ............................................................. 146&147 35无误差的量具性能曲线. (151)36量具性能曲线–示例 (152)37绘制在正态概率纸上的量具性能曲线 (153)38(38a, b & c)合成标准偏差研究图形分析...............................................................159,162,163 39观测的与实际的Cp(基于过程) . (171)40观测Cp与实际Cp(基于公差) (172)致谢本手册是集体劳动的结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