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课教课设计
【教课目的】
1、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究于尽的深邃感
触。

2、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课难点】
领会作者深邃叹息中的踊跃情绪。

【教课过程】
一、导入
二、全班齐读第二段,指出作者的存亡关是什么?
三、详细研习第二段
1、要点字词:
或取诸因趣曾系向
2、特别句式:
悟言一室以内。

当其欣于所遇。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经过串读,理清背诵思路。

作者发出岂不痛哉?的叹息,原由是什么 ?
四、详细研习第三段
1、要点字词:
一齐致文雅
2、特别句式:
不可以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亦将有感于文雅。

3、作者感觉悲的原由是什么?
五、小结
本文的要旨在于探究人生真理,表达对人生忧乐和存亡问题的见解,即所谓畅叙幽情,固然也出现了一些低落的调子,但整体来说作者的思想方式,价值取向是踊跃的,是一种悲观其表,执着其里的款式。

六、作业
【板书设计】
景美
乐人贤
事雅
生命将老喜好将倦痛
存亡随化欢喜有尽一死生虚诞
悲齐彭殇妄作
存亡问题,古今同慨。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才能目的: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的: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的重难点1、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我们如何对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

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

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

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唐太宗没有方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

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1,作者简介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 2篇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 2篇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1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

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

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

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王羲之,东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写的《兰亭集序》(板书课题),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

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

课文注释中有的,这里不再重复,没有而又需要理解的,稍作补充解释并归类如下。

实词:毕、咸:都/信:实在/趣:同“趋”/曾:竟/“所之”的“之”:到,引申为“经历”/嗟悼:感叹忧伤/固:才/致:意趣词类活用:“一觞一咏”的“觞”:喝酒(名动)/极:尽情享受(形动)/“一死生”的“一”:看成一样(意动)/“齐彭殇”的“齐”:看成相等(意动)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后省“之”(省宾语)/或因寄所托:“因”后省“之”(省宾语)/晤言一室之内:“言”后省“于”(省介词)难句:(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它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环曲的渠水。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志。

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痛哉!”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教案1一、朗读教学设计: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

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师:同学们对《兰亭集序》已经作了充分预习,现在,我们进一步朗读学习《兰亭集序》。

首先大家先听我范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断句错误。

(听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听完我的示范朗读,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会稽(huìjī)读成(kuàijī)。

是怎么回事?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我读的是(kuàijī),会稽作地名时读(kuàijī)。

还有疑问吗?请举手?生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中“夫”的读音,我没听清楚,您能告诉我吗?生3: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词,只能念fú。

师:对,很正确,那么这一句该怎么断句呢?生4:应该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对,谁还对本文其它语句断句有疑问的?生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该怎么断句?生6:应这样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教案

【一】【教學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記誦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特點,體會行文之妙。

3.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無常、終歸於盡之慨,感歎中含積極之情。

【教學設想】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須加強誦讀。

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抓住序的特點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要點:介紹有關常識,整體感知文意。

一.導語。

人們早就開始了對生死的思考。

司馬遷: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一代書聖王羲之也為我們獻上了對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紹。

王羲之,書聖,行草《蘭亭集序》譽為行書第一。

其人曾一度為官,積極用世,後辭官歸田,娛情山水,胸懷曠達。

序,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文字。

多介紹成書經過,意旨,作者情況等,亦可評論。

古人宴集,常一同賦詩,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聽錄音。

正音。

guǐ癸xì禊shāng觴chěng騁shāng殤2.初步品味本文駢散的特徵。

3.對照書序,感知內容。

:作詩緣由(修禊事而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情形(一觴一詠)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意義(後之覽者,將有感於斯文)借題發揮(論生死)——這是不同於一般序文之處形成以下情況1。

記盛況2.抒感慨3.交代作序目的四.學生對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決練習。

積累文言知識。

五.作業。

翻譯全文。

【二】內容:分析與誦讀一。

復習。

誦讀。

二.分析。

1.學習第一節。

l如何記敘盛況?時間:永和九年,暮春地點:蘭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賢少長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氣:惠風和暢活動:流觴曲水感受:信可樂也l“信可樂也”到底有幾樂?(良辰1樂;美景2樂;賞心3樂;樂事4樂;人賢5樂)l結合上述內容誦讀。

l鑒賞:體會作者狀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想像這一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遊人如織的快樂之景)l用清新明快的調子朗讀。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案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须加强诵读。

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语。

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

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绍。

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

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

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

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听录音。

正音。

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殇2.初步品味本文骈散的特征。

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情形(一觞一咏)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形成以下情况1。

记盛况2.抒感慨3.交代作序目的四.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决练习。

积累文言知识。

五.作业。

翻译全文。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能借助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并积累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能就本课的文言知识提出质疑,通过质疑解疑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能就本课提出问题并在积极参与讨论中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能体会作者“积极追求,有所作为”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质疑解疑讨论过程。

【教学难点】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教学设想】1、利用南海教育信息网资源加大教学容量一课时完成。

2、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王羲之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

3、本文在字面上虽然难度不很大,但作者借序抒情的行文及抒发的人生感慨较虚,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故课堂上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必要时老师讲解。

4、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工具】电教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与王羲之有关的信息。

)二、朗读1、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读音、节奏、语气。

2、配乐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

3、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三、学生质疑(可能比较“散”)学生质疑。

学生解疑,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老师引导解决。

四、老师质疑(起“聚”的作用)1、全文共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概括)明确:第一段:记叙兰亭盛会。

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点明作序目的。

2、翻译第二段中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呢?3、第三段作者“悲”什么?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痛”欢乐易逝,时光易逝。

“悲”后之视今,犹不能喻之于怀。

五、讨论1、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说说作者行文的巧妙之处。

明确:“修禊事也”“群贤毕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兰亭集序》是作者王羲之借酒助兴,一气呵成的文章。

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篇文章。

篇一: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逸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为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课文内容,掌握有关本文重要的词语和句式的意思,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进而理解有关作者的人生轶事和《兰亭序》在书法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美文的能力,尤其是鉴赏能力,同时打通文学与绘画书法音乐的联系,充分展示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中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那幅书法作品吗?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今天我就带来了此幅作品的摹本。

出示冯承素的摹本。

实际上,《兰亭序》的真本已经由唐太宗带入昭陵,唐太宗在世时,唐代就有过好几种摹本和临本(摹本是完全遵照原作的摹写,而临本实际上已经掺入了书写者的自我风格特征的临写),流传到今天,像初唐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都进行过《兰亭集序》的临写,而专门在皇宫里面做摹本的是冯承素,现在我们通行的就是冯承素的摹本,都一致认为此摹本是非常接近原作的。

那么关于临本后代也有赵孟頫、董其昌等比较著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风清闲,字字珠玑”,被称为历代序跋样板中的妙品;一起走近这幅书法艺术登峰造极,被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对后世在文学上、书法上以及文化上有深远影响的千古杰作。

二、检查预习根据我们对本文的预习,我来考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第8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指导思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案例分析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与合作探究法。

【教材分析】1.本篇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八课,该单元主要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其余篇目还有《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两大游记名篇。

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应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很吃力。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三篇】

《兰亭集序》⼜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忧考⼩编整理了⾼中语⽂兰亭集序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兰亭集序教案⼀ 三维⽬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的特点,体会⽂章精练优美、⾃然清新的语⾔。

过程与⽅法:疏通课⽂,理清思路,归纳、积累⽂⾔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以期吸引学⽣的注意⼒。

东晋公元353年的三⽉初三,⼀群⽂⼈雅客正在在⼭间别苑吟诗作赋。

其中有⼀⼈忽忽悠悠站起⾝⼦,借着⼏分醉意,⾃告奋勇地要求为众⼈的诗集作序。

在众⼈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群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

待到作品出炉,此⼈便把⽑笔⼀撇⼀掷,瘫坐在旁边的⼀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是⼀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没有扎实的⽂学祭奠也是⽆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糊涂写序的⼈,就是王羲之,那卷⽆意之作,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书”的《兰亭集序》。

⼆、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 2、快速浏览全⽂,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本研习 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是有⼀个起伏的变化过程,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师⼼起波澜呢?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读第⼀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清,惠风和畅;(良⾠) 崇⼭峻岭,茂林修⽵,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能否⽤⾃⼰的语⾔描绘⼀下这⾥的景⾊呢? 群贤毕⾄,少长咸集。

课文《兰亭集序》教案范文

课文《兰亭集序》教案范文

【教学目的】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生朗读课文注释①。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多媒体显示:兰亭和兰亭有关的幻灯片〕我们先来看几幅有关图片,然后一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三、朗读品味,分析内容1、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答: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

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略〕再明确层次。

〔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2、个别朗读课文第二段,分析:〔要求用原文中的话答复。

〕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答:死生亦大矣。

3、个别朗读第三段,分析内容:生讨论。

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重难点1.了解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呢,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2.认识作者深沉感慨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作者简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前人对他的评价是:“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范读,注意断句和重点字词的读音。

四、疏通文意,理清文本中的重要的文言现象。

五、朗读课文,体会骈散并行、以散为主、旋律优美的特征。

如首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先整后散,既庄重又自然,加之句式或短或长,整齐而富于变化,韵律和谐,悦耳动听。

六、赏析一二段。

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2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齐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1.辰雅——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景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比较: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美;而本文却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

教学设计2:兰亭集序(第1课时)

教学设计2:兰亭集序(第1课时)

第19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

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

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解题1.走近作者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人。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

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要点】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教学设计】诵读、讲解; 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知识1、王羲之(321 ~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 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

二、诵读训练听范读,朗读。

三、文章讲析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 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所谓“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

这种“天干地支” 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 年是庚辰年;2002 年是辛巳年;⋯⋯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

兰亭集序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作业内容
1.朗诵、背诵该诗;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作业目的
表扬的学生及特点
有典型错误的学生及其问题
巩固作业预设
四、赏析课文
1、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41名士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因什么而乐?
找出文中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
景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
时美: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乐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仰观俯察
情畅:畅叙幽情极视听之娱
如此良辰美景乐事,对于有着高洁脱俗情怀,美好自由心灵的作者来说,真乃人生一大乐事,所以文中说“信可乐也”(实在)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整体感知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找出能概括作者情感的字词。
乐——痛——悲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欣赏《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通篇看来,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导入: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

当问到曾皙时,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的春风沂水大得孔子赞赏。

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春风沂水的三月,在那崇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亲密的朋友携手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那该是何等怎样的乐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的长河,走进那兰亭,一起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过渡句:《兰亭集序》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王羲之其人及其写作背景。


2、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郡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

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

在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兰亭集序》。

(提问:什么是序呢?)
明确:一般放在书或者文集的前面,是说明书籍著述或者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过渡句:《兰亭集序》不仅是一幅书法极品,誉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更是散文中的佳品,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诵读、理解去探究文字的丰富的内涵。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们认真听一下录音。

(要求:注意文章的语气、停顿、字音)
2、学生齐读
(指导学生的朗读)
(过渡句: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文意的理解,首先应该是字词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并尝试翻译,请特别注意老师用不同颜色标注出的字词及划线部分。

)4、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梳理字词
5、品读课文,读出情感
(过渡句:字词的梳理,可以说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打下了一个基础,那么接下来我们请男生读一读第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勾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乐
作者为何而乐呢?
1、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也就是三月。

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翻然悔悟。

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

2、美景:山、水、天气
比较王羲之笔下春景与其他文人笔下的的春景的不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明确:
《忆江南》和《晚春》写的是花红水绿,尽显春色之浓艳;
《兰亭集序》:映入眼帘的只有山、水、竹、天、风而已,可以说,真是洗尽铅华。

写竹,只言其“修”而舍其翠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波,尽显春色之素淡、雅致、清幽,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

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足以让人心境澄明,心旷神怡,物我同化。

3、乐事:修禊事也,流觞曲水之饮
(提问:对于王羲之等人来说可乐的事仅仅在于“修禊事”吗?要求: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我国古代文人有流觞而饮,吟诗作赋之雅俗。

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就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感情的产品。

流觞曲水,贤士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亦足以把内心深处的感情都表达出来。

4、赏心:游目骋怀
提问: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那么,他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提问“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置于: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

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呢?
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明确:游,骋,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我们游目骋怀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

这个时候,已经是见山不只是山,见水不只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

6、美读课文,感悟情怀
在这样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王羲之等人游目骋怀,尽享耳听和眼观的乐趣,最后作者把心情归结为一个“乐”,如果让你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你会怎样来读呢?
明确:舒缓—稍快—舒展曼婉,语调要清新。

学生齐读,并尝试背诵。

7、小结
孔子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净化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尘埃蒙蔽的双眼明亮如初,使原本浮躁不安的心回复平静,使原本堆积的烦恼渐渐融化。

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许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这些留待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8、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三、四段,想一想,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