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4、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三、慎用人群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2、孕妇、婴幼儿;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颜面部;四、操作规范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贴敷部位1)基础穴: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2)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3)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4)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贴敷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1)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主讲人:李少彦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穴位贴敷法夏季三伏天高热,阳气旺盛,依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转归非常有利。

穴位贴敷法1: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

用"冬病夏治消喘膏"。

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

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

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

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

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x5厘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膈俞、脾俞、胃俞穴上。

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

假如局部有烧灼感或痛苦,可以提前揭去。

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

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2:取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

用"天灸膏l方"。

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矶调成软膏。

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x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穴上。

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l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

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

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炮,渐渐干瘪结痂。

水泡不行擦破,若裂开,用甲紫涂擦。

留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健牌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法3:取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程一、三伏贴开展时间及基本作用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贴敷以晴天的9:00—17:00为佳。

作用:一是穴位作用:运用敷贴疗法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可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温和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是药效作用:药物直接敷贴于体表穴位上,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皮下组织,一方面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另一方面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归经"和功能效应,从而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效应。

三是综合作用: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几种治疗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整体作用。

二、贴敷方法1.患者取正坐位暴露贴敷部位先擦去汗液再用75%的酒精消毒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皮肤干燥后将贴敷膏放在选取的腧穴上贴敷,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2.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老人及体质敏感者应酌情缩短时间。

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根据病情每伏贴敷1-3次,连续治疗3年为宜。

三、选取穴位基本原则1.根据疾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如哮喘、久咳、肺痹、肺胀呼吸系统疾病应首选肺俞、心俞、膈俞、膻中其次百劳定喘、脾俞、肾俞、天突.鼻疾、咽炎首选肺俞、膈俞、大椎、天突等;风湿类疾病、肩周炎、颈肩腰腿痛首选腰阳关、膝阳关、足三里、关节局部穴位;痹症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应选取病变部位周围的穴位;2.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穴取之选穴不宜多。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规范
[慎用人群]
禁用与慎用
贴敷方案 成人
贴敷阶段
贴敷时间
贴敷 次数
[头伏]
7月13日 至7月22日
7月13日 7月14日 7月15日
共3次
[中伏]
7月23日 至8月1日
7月23日 7月24日 7月25日
共3次
[闰中伏]
8月2日 至8月11日
8月2日 8月3日 8月4日
共3次
[末伏]
8月12日 至8月21日
主要适用于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在秋、冬季节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呼吸系统)疾病。
适应证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市药监局等主管部门,根据目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科学研究证据, 2015年“冬病夏治社区工作”统一防治病种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重点推荐以下适宜病症。
禁用与慎用
技术规范 2015
2015.7
中医科 陈妍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利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选用具有辛温、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以人体背部的脏腑俞穴为主要穴位进行贴敷,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和外治法相结合的“治未病”的重要手段。
感谢聆听
若局部有破溃或者瘢痕,可以选择其他腧穴。
[随证加减]
[注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椎
肺俞
心俞
肾俞
膻中
定喘
膏肓
脾俞
中府
膈俞
贴敷方案 每伏连贴3天,每次贴敷6至8小时。每伏贴敷的间隔时间为7天。 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每次贴敷2至4小时。 [贴敷时间] [成人] [儿童]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终审版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终审版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终审版一、前言冬病夏治三伏贴是一项中医传统技术,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由于技术操作规范不规范、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应用效果参差不齐、安全性难以保证。

为了推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保障民众的健康,特制定本规范。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从事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的中医师、护士、药师等医疗人员。

三、技术操作规范3.1 贴药前的准备3.1.1 常规检查在贴药前,应仔细问询患者有无过敏史、药物史等,认真查看相关病历和体检报告,以及检查病人的皮肤情况,了解患者自身状况,判断是否适合贴贴敷。

3.1.2 选择药材根据患者的病症及中医四诊,选用适当的贴膏方并提取药材制成膏状,通常采用水蜜丸研磨贴敷法制作贴膏。

药材应选用正规生产的、符合药典规范的材料,同时需要按照处方选用合适的材料,禁止使用禁药、毒药和有毒杂质的药材。

3.1.3 准备用具准备好需要用到的用具,包括手套、医用棉签、棉片、消毒纱布、消毒水等。

同时,还要准备好需要贴的敷料,如透气性好、无菌、柔软的棉质贴敷物等。

3.2 贴药技术要点3.2.1 准备贴敷物在开始贴药前,患者应该先暴露贴敷部位的皮肤,切记要保持皮肤干燥。

此外,应选择透气性、抗菌性好的贴敷物,贴敷部位应光洁平整。

3.2.2 贴敷穴位根据病情及中医四诊,选取合适的穴位贴敷。

穴位应选取具效的经穴、筋穴、肌肉穴、络穴等。

在位置选择和穴位标注上,应遵循中医学相关规范。

3.2.3 涂敷贴膏涂敷贴膏时应戴上手套以确保膏剂不被污染。

在准备好药品后,将适量药膏涂抹在贴敷物上,按照贴敷物尺寸和涂敷量的比例进行涂敷。

3.2.4 粘贴贴敷物将涂有药膏的贴敷物贴于相应穴位上,用手指顺着贴敷物逐渐将其与皮肤贴合。

贴敷物应尽量平整,部位不能有空隙,同时贴得不要太紧或过松,以免影响穴位的正常活动或外伤皮肤。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操作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贴敷特定的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穴位贴敷的操作方法:
1. 清洁穴位:用温水和肥皂清洗贴敷部位,然后用干净毛巾擦干。

2. 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需要贴敷的目的选择适当的穴位。

若不确定可以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

3. 准备贴敷材料:准备好贴敷材料,如膏药、贴敷粉、贴敷布等。

4. 贴敷方法:
(1)膏药贴敷:将膏药剪成适当大小,贴在穴位上,用手指压实。

(2)贴敷粉贴敷:将贴敷粉均匀撒在穴位上,用气垫布或胶布将其覆盖固定。

(3)贴敷布贴敷:将贴敷布剪成适当大小,用凡士林或透明胶布粘贴在穴位上。

5. 固定贴敷:用胶布或绷带将贴敷材料固定在穴位上,确保贴敷材料不会松动。

6. 保持时间:根据需要,贴敷时间可以长短不等,一般可保持数小时至整夜。

7. 贴敷后护理:在取下贴敷材料后,用温水擦拭贴敷部位,保持干燥。

如有不
适或皮肤敏感,应及时停止贴敷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穴位贴敷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以确保正确的穴位选择和操作方法。

此外,穴位贴敷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定的疾病和情况可能需要特殊处理,如妊娠期、孕妇、儿童等,应慎重进行。

“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

“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

6、慢性病患者不可盲目停 药、减药
• 穴位敷贴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不能完全替代 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 减药、停药。若需要减少用药量,需在医师指导下 进行。
7、避风寒,免受凉
8.敷贴时间
每次贴敷时间为0.5~2小时,根据患者适应情况而定, 局部有热痛或灼热感时,即可揭去贴药。
细辛、白芥子等辛散温通、祛风活血,其刺激性较强。
一则药物可经皮肤、血管吸收,通过血液循环发挥药效;
二则通过穴位刺激可调整经络之气,达到气至病所,改善局 部血液循环,加速局部炎症消退;
三者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改善过敏体质及缓解临床过 敏症状之目的。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气候温热,潮湿多雨
贴敷人数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贴敷人数
谢 谢!
贴敷后,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 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涂艾洛松减缓刺激; 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
涂百多邦或红霉素软膏等。 皮肤过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
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处理。 出现上述情况,患者均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 要搓,不要抓,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它 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的进一步刺激。
⑴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 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 耗阴液,应慎用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 新鲜桂圆或荔枝,狗肉羊肉等。
⑵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日炎热,往往易贪凉 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导致中阳受损, 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 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如出现 皮肤破损、感染 等情况,应立即 停止贴敷并就医 。
05
常见问题与处理
贴敷后皮肤反应的处理
轻微反应:贴敷后皮肤出现轻微的红肿、瘙痒等症状,属于正常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可 自行缓解。
严重反应:贴敷后皮肤出现严重的红肿、瘙痒、疼痛等症状,可能是过敏反应或皮肤炎症, 应立即停止贴敷,并及时就医。
局限性总结: - 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限 - 操作 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避免误操作 - 个体差异可能导 致疗效差异 - 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综合治疗 - 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限 - 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避免误操作 - 个体差异可能导致疗效差异 - 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综合治疗
未来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展望
贴敷疗法与其他疗法的配合使用建议
贴敷疗法与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相互配合,以提高疗效 贴敷疗法与西医治疗相互补充,可减轻副作用 贴敷疗法与药物治疗相互配合,可提高药物吸收率 贴敷疗法与物理治疗相互配合,可增强治疗效果
07
总结与展望
穴位贴敷疗法的优势与局限性总结
优势总结: -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 适应症广泛,疗效 显著 - 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 费用相对较低,经济实用 -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 适应症广泛,疗效显著 - 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 费用相对较低,经济实用
穴位的定位与选择
定位方法:根据经穴图谱或相关书籍进行定位 选择原则:根据病情和穴位功效选择合适的穴位 注意事项:避免选择危险或禁用的穴位 特殊情况:对于特殊体质或病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贴敷前的皮肤准备
清洁皮肤:贴敷前需清洁皮肤,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污垢、油脂等 影响贴敷效果。
评估皮肤状况:贴敷前需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如是否有破损、炎 症、过敏等,以避免贴敷对皮肤造成刺激或损伤。

穴位贴敷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

穴位贴敷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

穴位贴敷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一、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确认贴敷穴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诊断结果,确定需要贴敷的穴位。

清洁皮肤: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清洁贴敷区域的皮肤,确保皮肤表面干净。

准备贴敷材料:选择合适的贴敷材料,如医用胶布、穴位贴等。

2.贴敷操作:找准穴位:使用解剖知识和准确的位置描述找到目标穴位。

轻轻按压:用手指轻轻按压穴位,以帮助放松组织和增加敏感度。

进行贴敷:将贴敷材料贴在穴位上,确保贴敷牢固但不过紧。

固定贴敷:使用适当的方法固定贴敷材料,以防止脱落或移动。

检查舒适度:询问患者是否感觉舒适,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贴敷完成:注意观察:在贴敷过程中和之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不适情况。

记录信息:记录贴敷穴位、贴敷材料、贴敷时间等相关信息。

给予指导:向患者说明贴敷之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适反应。

二、评分标准在穴位贴敷操作中,可根据以下评分标准对操作的质量进行评估:1.穴位定位准确性:根据解剖知识和位置描述,准确找到目标穴位。

2.贴敷技巧熟练度:操作过程中的熟练程度和技巧水平。

3.贴敷牢固性:贴敷材料固定程度,确保贴敷牢固但不过紧。

4.卫生操作规范性:操作过程中的卫生规范和清洁程度。

5.患者舒适度:根据患者感觉和反馈,评估贴敷过程是否舒适。

评分标准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五分制或十分制来进行评估,并记录评分结果。

评估结果可以作为贴敷操作的参考,以提高操作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是关于穴位贴敷操作步骤及评分标准的文档内容。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辅助,请随时告知。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08、穴位贴敷治疗的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主要有: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中医知识:冬病夏治三伏灸(含三伏贴)

中医知识:冬病夏治三伏灸(含三伏贴)

中医知识:冬病夏治三伏灸(含三伏贴)何为“冬病”?所谓“冬病”,即在冬季容易发生或者容易加重的、属于虚寒性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包括以下几大类。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肌瘤、囊肿、不孕症等其他: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为何要“夏治”?一般而言,夏季虚寒性疾病的病情较稳定,针对“虚”采用“补”、针对“寒”采用“热”的治疗方法能够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四季的生长化收藏之中,夏季主“长”。

此时阳气偏旺,气候炎热,因此能借“外力”以助人体阳气,祛寒外出。

同时夏季人体阳气外出,腠理开泄,因此体内的寒气易随随汗而出。

另外,夏季“寒邪”相对较弱。

因此夏季正是两阳相合,而寒邪最弱的时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治”的常见方法“夏治”主要的是扶阳,并注意谨防“避暑伤阳”。

常用的扶阳方法有食补、药饵、灸疗、膏贴、药物熏蒸、运动等,其中灸疗和膏贴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伏灸”和“三伏贴”。

三伏灸(贴)的作用①局部的刺激作用。

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②经络的调节作用。

温热性能的药物对局部的刺激,有类似灸法的效应,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

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

③药物本身的作用。

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规定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规定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规定为加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下简称“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规范临床应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疗效,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三伏贴”应用范围“三伏贴”适用于以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它系统疾病。

二、“三伏贴”应用时间“三伏贴”的使用时间应在头、中、末伏的第1天至第3天,贴敷疗程每伏以1-3次为宜。

三、提供“三伏贴”服务机构基本要求具有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

四、“三伏贴”处方基本要求“三伏贴”用药应为医院制剂或协定处方,明确处方用药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协定处方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任中医师组织拟定,并经一定数量病例的预试验证实其安全性。

五、“三伏贴”操作人员基本要求对患者实施“三伏贴”治疗和干预的人员,应由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接受过穴位贴敷疗法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或接受过中医学和穴位贴敷疗法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组成。

医疗机构应对本单位能够从事“三伏贴”操作的人员予以明确并进行培训、考核。

六、“三伏贴”安全管理与疗效评价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三伏贴”的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制定不良反应处理措施,确保其应用安全。

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三伏贴”效果评价工作,收集相关数据,按照科学的评价方法和体系,跟踪评价接受“三伏贴”治疗与干预人员的效果。

七、监督管理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对“三伏贴”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的各项要求和规范,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控制质量,做好本单位“三伏贴”处方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工作。

医院中医科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中医科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中医科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一、适应症外科的相、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二、禁忌症皮肤过敏者三、准备工作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 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四、操作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

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图及评分要求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图及评分要求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图及评分要求
1. 操作流程图
以下是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图:
1. 准备工作:
- 将所需的贴敷材料准备齐全,包括贴敷贴、消毒酒精、剪刀等。

- 保持双手清洁,戴上消毒手套。

- 对贴敷区域进行消毒,用消毒酒精擦拭。

2. 贴敷穴位:
- 根据需要贴敷的穴位确定贴敷位置。

- 将贴敷贴从封口处打开,取出适量贴敷贴。

- 将贴敷贴贴在穴位上,确保贴敷贴与皮肤贴合紧密。

3. 固定贴敷贴:
- 使用透明胶带或绷带将贴敷贴固定在穴位上,避免贴敷贴脱落。

- 调整固定力度,确保固定牢固但不影响穴位的刺激。

4. 完成贴敷:
- 检查贴敷贴是否固定牢固,并且没有皱褶或松动。

- 向患者解释贴敷的注意事项,包括禁止剧烈运动、保持清洁等。

5. 记录贴敷信息:
- 记录贴敷的日期、时间和贴敷的穴位名称。

- 记录患者有关贴敷区域的感受或不适。

6. 贴敷后处理:
- 将使用过的贴敷材料进行妥善处理。

- 清洁贴敷区域,移除残留物,并用消毒酒精擦拭。

2. 评分要求
对于穴位贴敷的评分,以下要素可以作为评价标准:
1. 穴位准确度:贴敷是否准确选择了穴位,位置是否正确。

2. 固定稳定度:贴敷贴是否固定牢固,不易脱落。

3. 刺激力度:贴敷贴与皮肤是否紧密贴合,能否提供适当的刺激。

4. 整体质量:贴敷贴是否整洁、无皱褶或松动。

根据以上评价标准,可以给予相应的评分,从而评估穴位贴敷的操作质量和效果。

以上是关于穴位贴敷操作流程图及评分要求的文档。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联系我们。

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

穴位贴敷疗法的操作

三、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敷胶布粘贴;或先将 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 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 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料薄膜,并以纱 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 敷。 注意: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四、贴敷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 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 刻取下。 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 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 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 性大及发泡之品。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 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穴位贴敷疗法的伍: (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
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如风寒咳嗽选肺俞、 风门等。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 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谢谢!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 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 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如胃脘痛选中脘、胃俞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

一、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4、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三、慎用人群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2、孕妇、婴幼儿;
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颜面部;
四、操作规范
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贴敷部位
1)基础穴: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2)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3)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4)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贴敷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1)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6、施术方法
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

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

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

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7、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同时,我科也开展“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8、贴敷时间
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9、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五、施术后处理
1)换药: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2)水泡处理: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六、注意事项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2)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3)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C,以免烫伤。

4)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5)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6)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7)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

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