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优秀实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大则得城 得到,获得 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得 诚不得已 能够,可以 吾得兄事之 读děi,必须,应当 当与秦相较 互相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表动作只涉及一方,他 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读xiànɡ,宰相 会不相从许 表动作只涉及一方,你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势
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
条理;正确、清晰、整齐、均衡、 对称、美观。
语言: 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
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 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 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 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
•三读课文 强化巩固,加强积累
知识归纳 ——通假字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不能独完 形→动,保全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名→动,作战,打仗 以地事秦 名→动,侍奉 义不赂秦 名→动,坚持正义 始速祸焉 形→动,招致 李牧连却之 使动,使……退却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名→动,坚持到底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动,礼遇,礼待 日削月割 名→状,每日 / 每月
•
二读课文
整体感知,鉴赏结构之美
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 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 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 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 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六 国 形 势 图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1)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 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 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 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 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 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 辛勤为第一。
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1、时代背景 •2、字词疏通 •3、整体感知 •4、巩固训练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 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 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 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 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1)暴霜露,斩荆棘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 露”,意为“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厌”同“餍”。读yàn,满足。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 错误 非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没有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或曰:六国互丧„„ 有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偶或 或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的„„有的„„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或许,也许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 “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 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
秦—强楚—大 齐—富 [合纵]-------------苏秦 [连横]--------------张仪
赂 分 ) 秦
齐亡之事实
不 赂 (总分) 者 燕亡之教训 以 赂 者(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丧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论证结构
赂 (总分) 秦 力 (第二段) 亏
( 第 一 、 二 段 )
数量上
程度上 ( 过 渡 ) ( 分 总 )
道理上
(并 列)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有如此之势 形势 其势弱于秦 势力,力量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形状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姿势,姿态
非兵不利,战不善 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 军事、战争 瑜得精兵五万 士兵
兵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亡 诸侯之所亡„„而亡者 丧失,丢失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 广故数言欲亡 逃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
4.解释下列举句子中括号里的词义: (1).藉之以(蔽)其西: 遮挡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挺身而出 (3).以(阴)助其急: 暗中 (4).(至于)秦人得 伺其隙以取其国: 发展到… ...
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承上启下
赂 (总分) 秦 力 亏 (第二段)
弊
( 在 总 ( 第 一 段 )
数量上
程度上 ( 过 渡 ) ( 分 总 )
道理上
(并 列)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欲 暴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六国破灭 灭亡 灭 薪不尽,火不灭 熄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 向 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以地事秦 事奉,侍奉,动词 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好像,动词 犹 良将犹在 副词,还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 始速祸焉 才,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终于,副词 终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名→动 故曰“弊在赂秦也” 所以,因此,连词 故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形容词 强弱胜负已判矣 胜利,形容词 胜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战胜,形→动
总
分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 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对
大欲
失百倍
大患
数量上
得难
有限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程度上
比
奉繁
不尽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赵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弊
( 在 总
赂 分 ) 秦
齐亡之事实
不 赂 (总分) 燕亡之教训 者 以 赂 (第三段) 赵亡之悲剧 者 丧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论证方法
“古人云:… …”
六国灭亡史实 秦与六国、六 国之间的对比 引证法 例证法 对比法 加强论证说服力 证明观点正确性 证明破灭必然性
因果论证(第一段) 比喻论证(第三段) 假设论证(第四段)
《六国论》高考名句测试 【07上海卷】 暴霜露 , 斩荆棘 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08上海卷】 如弃草芥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苏洵 《六国论》) 【08山东卷】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苏洵《六国论》) 【06浙江卷】(同07浙江卷) 暴霜露 , 斩荆棘 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04北京卷】 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 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
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1)洵文的中 心论点是:
弊在赂秦
辙文的中心论点是:
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洵重:
史实,
辙重:
假设.
3.友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 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 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 法吗?为什么?
(请同学根据历 史、文学知识讲 述)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wenku.baidu.com文章四大家 。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 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 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 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 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 ,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 ,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 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 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三 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 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即 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 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⑴ 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实际上 ⑵ 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⑶ 始速祸焉 招致/指速度快 ⑷ 可谓智力孤危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 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⑹ 至于颠覆 终究,到„结局/表示另提一事 ⑺ 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表示又一次
知识归纳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5)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宾语 (6)赵尝五战于秦 介词结构后置
•四读课文 拓展训练,培养能力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 回答后边的问题:
导入课文
.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 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 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 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 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 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到哪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 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 “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 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 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 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苟gǒu以天下之大
注意断句
•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 “非”否定后两种情况) •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它)/实(实际上)百倍” •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 “而犹有可/以(能够凭借)不赂而胜之 之势”
•一读课文
夯实基础,品味语言之美
学生质疑 集体讨论
听课文朗读
注 意 字 音
赂lù秦 率shuài赂秦耶yã 思厥juã先祖父 无厌 yàn 下咽 yàn 洎jì牧以谗诛 当tǎng与秦相较 悲夫 fú
六国互丧sàng 小则获邑yì 暴pù霜露 草芥jiâ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革灭殆dài尽 或未易量liáng 为wè 秦人积威之所劫 i
日削xuē月割
为
以荆卿为计 作为 邯郸为郡 成为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治理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 对,正确 有穴窈然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但是 暴秦之欲无厌 欲望,名词 则秦之所大欲 想要,追求,动词 暴霜露,斩荆棘 暴露,冒着,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的,形容词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 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 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 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 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 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 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 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 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