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通过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应用,可以监测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情况,评估土壤污染治理效果,为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供支持。
在环境评价和治理中,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土壤的监测,可以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水分状况和土壤质量状况,为科学施肥、灌溉和土壤改良提供依据。
汇报人:韵
韵,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02
03
04
05
土壤监测的目的: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农业生产:了解土壤养分、酸碱度等情况,为合理施肥、改善土壤提供科学依据。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监测土壤质量,确保农产品无污染,保障人民健康,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壤监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监测点位的布设: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污染程度等因素确定监测点位,确保覆盖全面。
监测频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频率,一般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测。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智能化、自动化、高精度化方向发展,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远程监控、实时数据传输和分析。
汇报人:韵
监测时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后应及时分析数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或治理。
监测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未来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4.10.12•【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关于公开征求《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环办标征函〔2024〕31号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范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我部组织编制了《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
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
请于2024年11月12日前将意见建议书面反馈我部,并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电子件同时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联系人:生态环境监测司嵇晓燕、毋振海电话:(010)6564 6246邮箱:*******************.cn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安门大街82号邮编:100006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4年10月12日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农业农村部办公厅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监测站(中心)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第一监测站7.各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生态环境监测站(中心)8.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9.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0.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11.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12.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13.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14.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15.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16.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17.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部内征求法规与标准司、土壤生态环境司意见)。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 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值(附录A);s2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生长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工业、农业和城市化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土壤环境质量受到了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对于及时发现土壤环境质量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指标和方法1.监测指标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要求,监测指标应包括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有机物、氮、磷等关键指标。
同时,也需结合实际情况,添加相应指标进行监测。
2.监测方法(1)重金属元素检测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先进方法进行监测。
(2)有机物检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先进方法进行监测。
(3)氮磷检测方法:采用红外光谱法、光谱分析法等进行监测。
三、监测设备和设施1.监测设备根据监测指标和方法的要求,应配备先进的土壤环境监测设备,包括原子吸收光谱仪、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2.监测设施(1)标准土壤采样器:用于采集土壤样品,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样品处理设施:包括土壤样品的干燥、研磨、过筛等处理设备。
(3)实验室设施:配置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包括电子分析天平、恒温恒湿培养箱、压力釜等。
四、监测方案和流程1.土壤样品采集按照规定的土壤采样点进行采样,采样深度和样品数量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样品处理(1)去除杂质:清洗土壤样品,去除表面的杂质和有机物。
(2)干燥处理:将土壤样品进行干燥,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3)研磨处理:将土壤样品研磨成粉末状,方便后续分析。
3.检测分析根据监测指标使用相应的监测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监测结果。
4.数据处理与评价将分析得到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土壤环境质量。
五、质量控制与管理1.校准和验证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样品标识、标样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对实验室人员的操作进行培训和考核。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1.1.5采样用车辆1.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含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剖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论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械,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别。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拥有好的代表性,一定防止全部主观要素,使构成整体的个体有相同的时机被选入样品,即构成样品的个体应该是随机地取自整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互相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该有相同的个体构成,不然样本大的个体所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构成的样品。
因此“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拥有相同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红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取能够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对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 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整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依据采集的资料,假如监测地区内的土壤有显然的几种种类,则可将区域分红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别较显然。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假如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成效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地区分红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区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类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假如地区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目1)由均方差和绝对误差计算样品数用以下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 N 为样品数;t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必定自由度下的 t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他研究或许从极差R(s2=( R/4)2)预计;D为可接受的绝对误差。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监测目的与意义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监测旨在了解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估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防治、土壤资源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范围与对象1. 监测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农田、林地、草地、城市绿地、工业用地、矿区、污染场地等。
2.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生物指标等。
三、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1. 采样方法(1)点位布设:根据监测目的、土壤类型、污染特征等因素,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2)采样时间:原则上在土壤污染风险较高的季节进行采样。
(3)采样深度: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特性,确定采样深度,一般为020cm、2040cm、4060cm等。
(4)采样量:确保采样量满足分析测试需求,一般为1kg左右。
2. 样品处理与保存(1)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风干、研磨、过筛等处理。
(2)样品保存:将处理后的土壤样品放入清洁、干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3. 分析测试方法(1)重金属: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2)有机污染物:采用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等。
(3)无机污染物:采用离子色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
四、监测结果评价与报告编制1. 评价标准: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18)等国家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表述:监测结果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值、标准限值、超标情况等。
3. 报告编制: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背景、监测方法、监测结果、评价结论等内容,报告要求真实、准确、完整。
五、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1. 人员培训: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 仪器设备:确保监测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定期进行检定、校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是指在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对土壤进行监测和评价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技术规程和方法。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土壤的监测和评价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状况,指导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从而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关于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一些要点:
1.监测目标:土壤监测的目标一般包括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团粒结构、土壤理化性质等,根据具体需求还可以增加其他监测指标。
2.监测样品采集:样品的采集要根据指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通常采用分层采样方法,将不同深度和位置的土壤样品混合成一个复合样品进行分析。
3.样品处理:采集回来的土壤样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除去杂质、空气干燥等,以减小测定误差。
4.监测方法:土壤监测通常包括实验室和现场两种方法。
实验室方法一般用于土壤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指标的测定,现场方法主要用于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的评价。
5.数据分析和评价: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和分析,结合土壤质量评价标准和农业生产需求,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和分级。
6.监测数据的应用:土壤监测数据可以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农田施肥、农药使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监测数据还可以用于土壤污染的评估和治理。
7.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发布:对土壤监测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后,需要编写监测报告,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土壤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规划。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1.1.5采样用车辆1.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3篇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第一篇:土壤监测技术规范概述土壤监测技术是指对土壤质量及其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监测、评价和管理的技术体系。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而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则是指规范化的土壤监测方法和标准。
它能够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有助于实现土壤环境保护的有效管理。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监测对象:确定监测的土壤种类、深度和监测点的设置位置。
2.监测参数: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特性,确定监测指标,如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元素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含量。
3.监测方法:确定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选择、使用和维护管理。
4.监测频次: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特性,确定监测频次和周期,如季节性、年度性或不定期性。
5.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处理监测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提供相关建议。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对于土壤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管理和土壤治理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为了保证土壤质量安全,需要高度重视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完善和改进技术规范,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应用。
第二篇: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监测对象:根据国家和地方标准,确定监测对象,包括土壤种类、深度和监测点的设置位置。
2.确定监测参数:根据监测对象特点和监测目的,确定监测指标和参数,如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元素和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含量,同时还应该明确监测的样品数量、采样时间和采样深度等。
3.确定监测方法:根据监测参数和现有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采样方法、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同时要求设备的选型和使用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4.确定监测频次: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特性,确定监测频次和周期,如季节性、年度性或不定期性。
最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采样用车辆1.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1.1.5采样用车辆1.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原GB 7173—1987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 农田土壤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3.2 区域土壤背景点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壤样点;3,3 农田土壤监测点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壤样点;3.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担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均后的A、B、C层或A、C等层的土壤样品;3.5 农田土壤混合样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20个;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4.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4.1.1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4.1.2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4.1.3 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Eh、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壤肥力等; 4.1.4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4.1.5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4.1.6 土壤环境背景资料: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4.1.7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等;4.2 监测单元的划分农田土壤监测单元按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结合参考土壤举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别、行政区划等要素,由当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缩小; 4.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大气污染沉降物;4.2.2 灌溉水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灌用水;4.2.3 固体废弃堆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集中堆放的固体废弃物;4.2.4 农用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用固体废弃物;4.2.5 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生长素等农用化学物质;4.2.6 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上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途径;4.3 监测点的布设4.3.1 布点数量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应设3个点;土壤污染纠纷的法律仲裁调查的样点数量要大,可采用1~5个样点/hm2;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纲要”规定执行;一般土壤质量调查在保证土壤样品代表性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定; 4.3.2 布点原则与方法4.3.2.1 区域土壤背景点布点原则与方法a区域土壤背景点布点是指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周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土壤样点;b代表性强、分布面积大的几种主要土壤类型分别布设同类土壤的背景点;c采用随机布点法,每种土壤类型不得低于3个背景点;4.3.2.2 农田土壤监测点布点原则与方法农田土壤监测点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土壤样点;布点原则应坚持哪里有污染就在哪里布点,把监测点布设在怀疑或已证实有污染的地方,根据技术力量和财力条件,优先布设在那些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4.3.2.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点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采用放射状布点法;布点密度由中心起由密渐稀,在同一密度圈内均匀布点;此外,在大气污染源主导风下风方向应适当增加监测距离和布点数量;4.3.2.2.2 灌溉水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在纳污灌溉水体两侧,按水流方向采用带状布点法;布点密度自灌溉水体纳污口起由密渐稀,各引灌段相对均匀;4.3.2.2.3 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地表固体废物堆可结合地表径流和当地常年主导风向,采用放射布点法和带状布点法;地下填埋废物堆根据填埋位置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布点法;4.3.2.2.4 农用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在施用种类、施用量、施用时间等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采用均匀布点法;4.3.2.2.5 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型土壤监测点采用均匀布点法;4.3.2.2.6,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点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途径为主,综合采用放射布点法、带状布点法及均匀布点法;4.4 样品采集4.4.1 采样准备4.4.1.1 采样物质准备:包括采样工具、器材、文具及安全防护用品等;a工具类:铁铲、铁镐、土铲、土钻、土刀、木片及竹片等;b器材类:罗盘、高度计、卷尺、标尺、容重圈、铝盒、样品袋、标本盒、照相机、胶卷以及其他特殊仪器和化学试剂;c文具类:样品标签、记录表格、文具夹、铅笔等小型用品;d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雨衣、防滑登山鞋、安全帽、常用药品等;对长距离大规模采样尚需车辆等运输工具;4.4.1.2 组织准备组织具有一定野外调查经验、熟悉土壤采样技术规程、工作负责的专业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业务技术工作方案;4.4.1.3 技术准备a样点位置或工作图图;b样点分布一览表,内容包括编号、位置、土类、母质母岩等;c各种图件:交通图、地质图、土壤图、大比例的地形图标有居民点、村庄等标记;d采样记录表,土壤标签等;4.4.1.4 现场踏勘,野外定点,确定采样地块; ’a样点位置图上确定的样点受现场情况干扰时,要作适当的修正;b采样点应距离铁路或主要公路300m 以上;c不能在住宅、路旁、沟渠、粪堆、废物堆及坟堆附近设采样点;d不能在坡地、洼地等具有从属景观特征地方设采样点;e采样点应设在土壤自然状态良好,地面平坦,各种因素都相对稳定并具有代表性的面积在1—2公顷左右的地块;f采样点一经选定,应作标记,并建立样点档案供长期监控用;4.4.2 采集阶段4.4.2.1 土壤污染监测、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及土壤污染纠纷的法律仲裁的土壤采样一般要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a前期采样:对于潜在污染和存在污染的土壤,可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在正式采样前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扩散方式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并为选择布点方法和确定测试项目等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b正式采样:在正式采样前应首先制定采样计划,采样计划应包括布点方法、样品类型、样点数量、采样工具、质量保证措施、样品保存及测试项目等内容;按照采样计划实施现场采样;c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未满足调查的需要,则要进行补充采样;例如在污染物高浓度区域适当增加点位;4.4.2.2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时间紧急的污染事故调查可采取一次采样方式; 4.4.3 样品采集4.4.3.1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采集a土壤剖面点位不得选在土类和母质交错分布的边缘地带或土壤剖面受破坏地方;b土壤剖面规格为宽1 m,深l~2m,视土壤情况而定,久耕地取样至l m,新垦地取样至2m,果林地取样至~2m;盐碱地地下水位较高,取样至地下水位层;山地土层薄,取样至母岩风化层;c用剖面刀将观察面修整好,自上至下削去5cm厚、10cm宽呈新鲜剖面;准确划分土层,分层按梅花法,自下而上逐层采集中部位置土壤;分层土壤混合均匀各取l kg样,分层装袋记卡;d采样注意事项:挖掘土壤剖面要使观察面向阳,表土与底土分放土坑两侧,取样后按原层回填;4.4.3.2 农田土壤混合样品采集4.4.3.2.1 每个土壤单元至少有3个采样点组成,每个采样点的样品为农田土壤混合样;4.4.3.2.2 混合样采集方法a对角线法:适用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由田块进水口向出水口引一对角线,至少分五等分,以等分点为采样分点;土壤差异性大,可再等分,增加分点数;b梅花点法:适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受污染程度均匀的地块,设分点5个左右;c棋盘式法:适宜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地块,设分点10个左右;但受污泥、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土壤,分点应在20个以上;d蛇形法:适宜面积较大、土壤不够均匀且地势不平坦的地块,设分点15个左右,多用于农业污染型土壤;4.4.4 采样深度及采样量种植一般农作物每个分点处采0~20cm耕作层土壤,种植果林类农作物每个分点处采0~60cm耕作层土壤;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垂直分布时,按土壤发生层次采土壤剖面样;各分点混匀后取I kg,多余部分用四分法弃去;4.4.5 采样时间及频率4.4.5.1 一般土壤样品在农作物收获后与农作物同步采集;必测污染项目一年一次,其他项目3~5年—次;4.4.5.2 污染事故监测时,应在收到事故报告后立即采样;4.4.5.3 科研性监测时,可在不同生育期采样或视研究目的而定;4.4.6 采样现场记录4.4.6.1 采样同时,专人填写土壤标签、采样记录、样品登记表,并汇总存档;土壤标签见图1;土壤样品标签样品标号业务代号样品名称土壤类型监测项目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采样人采样时间图1 土壤样品标签4.4.6.2 填写人员根据明显地物点的距离和方位,将采样点标记在野外实际使用地形图上,并与记录卡和标签的编号统一;4.4.7 采样注意事项4.4.7.1 测定重金属的样品,尽量用竹铲、竹片直接采取样品,或用铁铲、土钻挖掘后,用竹片刮去与金属采样器接触的部分,再用竹片采取样品;4.4.7.2 所采土样装入塑料袋内,外套布袋;填写土壤标签一式2份,l份放人袋内,1份扎在袋口;4.4.7.3 采样结束应在现场逐项逐个检查,如采样记录表、样品登记表、样袋标签、土壤样品、采样点位图标记等有缺项、漏项和错误处,应及时补齐和修正后方可撤离现场;4.5 样品编号4,5.1 农田土壤样品编号是由类别代号、顺序号组成;4.5.1.1 类别代号:用环境要素关键字中文拼音的大写字母表示,即“T”表示土壤;4.5.1.2 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不同地点采集的样品,样品编号从T001号开始,一个顺序号为一个采集点的样品;4.5.2 对照点和背景点样,在编号后加CK”;4.5.3 样品登记的编号、样品运转的编号均与采集样品的编号一致,以防混淆;4.6 样品运输4.6.1 样品装运前必须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分类装箱;4.6.2 样品在运输中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或沾污,并派专人押运,按时送至实验室;接受者与送样者双方在样品登记表上签字,样品记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4.7 样品制备4.7.1 制样工作场地:应设风干室、磨样室;房间向阳严防阳光直射土样,通风、整洁、无扬尘、无易挥发化学物质; 4.7.2 制样工具与容器4.7.2.1 晾干用白色搪瓷盘及木盘;4,7.2.2 磨样用玛瑙研磨机、玛瑙研钵、白色瓷研钵、木滚、木棒、木棰、有机玻璃棒、有机玻璃板、硬质木板、无色聚乙烯薄膜等;4.7.2.3 过筛用尼龙筛,规格为20~100目;4.7.2.4 分装用具塞磨口玻璃瓶、具塞无色聚乙烯塑料瓶,无色聚乙烯塑料袋或特制牛皮纸袋,规格视量而定;4.7.3 制样程序4.7.3.1 土样接交:采样组填写送样单一式三份,交样品管理人员、加工人员各一份,采样组自存一份;三方人员核对无误签字后开始磨样;4.7.3.2 湿样晾干:在晾干室将湿样放置晾样盘,摊成2cm厚的薄层,并间断地压碎、翻拌、拣出碎石、砂砾及植物残体等杂质;4.7.3.3 样品粗磨:在磨样室将风干样倒在有机玻璃板上,用棰、滚、棒再次压碎,拣出杂质并用四分法分取压碎样,全部过20目尼龙筛;过筛后的样品全部置于无色聚乙烯薄膜上,充分混合直至均匀;经粗磨后的样品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交样品库存放,另一份作样品的细磨用;粗磨样可直接用于土壤pH、土壤代换量、土壤速测养分含量、元素有效性含量分析;4.7.3.4 样品细磨:用于细磨的样品用四分法进行第二次缩分成两份,一份留备用,一份研磨至全部过60目或100目尼龙筛,过60目孔径0.25mm土样,用于农药或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量等分析;过100目孔径0.149mm土样,用于土壤元素全量分析;4.7.3.5 样品分装:经研磨混均后的样品,分装于样品袋或样品瓶;填写土壤标签一式两份土壤标签格式见图1,瓶内或袋内放l份,外贴l份;4.7,4 制样注意事项4.7.4.1 制样中,采样时的土壤标签与土壤样始终放在一起,严禁混错;4.7.4.2 每个样品经风干、磨碎、分装后送到实验室的整个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与盛样容器的编码始终一致;4.7.4.3 制样所用工具每处理一份样品后擦洗一次,严防交叉污染;4.7.4.4 分析挥发性、半挥发有机污染物酚、氰等或可萃取有机物无需制样,新鲜样测定;4.8 样品保存4.8.1 风干土样按不同编号、不同粒径分类;存放于样品库,保存半年至1年;或分析任务全部结束,检查无误后,如无需保留可弃去;4.8.2 新鲜土样用于挥发性、半挥发有机污染物酚、氰等或可萃取有机物分析,新鲜土样选用玻璃瓶置于冰箱,小于4℃,保存半个月;4.8.3 土壤样品库经常保持干燥、通风,无阳光直射、无污染;要定期检查样品,防止霉变、鼠害及土壤标签脱落等;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5.1 监测项目确定的原则5.1.1 规定必测项目:GB 15618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5.1.2 选择必测项目:GB 15618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如农区大气、农灌水等,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亦属必测项目;具体项目由各地自己确定;5.1.3 选择项目:由各地自己选择测定;选择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类:a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b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c农业生态环境指标;5.2 分析方法选择的原则5.2.1 第一方法:标准方法即仲裁方法,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选配的分析方法;5.2.2 第二方法:由权威部门规定或推荐的方法;5.2.3 第三方法:根据各站实情,自选等效方法;但应作比对实验,其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不低于相应的通用方法要求水平或待测物准确定量的要求;5.3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农田土壤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见表l、2;表1农田土壤监测项目必测元素及分析方法一览表监测项目监测仪器监测方法方法来源镉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l原子吸收光谱仪 KI-MIBK萃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总汞原子荧光光度计冷原子荧光法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测汞仪冷原子吸收法 GB/T 17136总砷分光光度计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4 分光光度计硼氢化钾硝酸银光度法 GB/T 17135原子荧光光度计氢化物—非色散原子荧光法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铜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铅原子吸收光谱仪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原子吸收光谱仪 KI—MIBK萃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总铬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7分光光度计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锌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镍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六六六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法 GB/T 14550滴滴涕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法 GB/T 14550pH 离子计玻璃电极法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表1农田土壤监测项目选测元素及分析方法一览表监测项目监测仪器监测方法方法来源铁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锰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总钾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有机质微量滴定管重铬酸钾容量滴定 NY/T 85总氮半微量定氮仪半微量法 NY/T 53有效磷分光光度计钼锑抗光度法 NY/T 149总磷分光光度计钼锑抗光度法 NY/T 88水份分析天平重量法 NY/T 52总硒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荧光法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有效硼分光光度计姜黄素光度法 NY/T 148总硼分光光度计亚甲蓝光度法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总钼分光光度计硫氰化钾光度法农业部门选用氟离子计离子选择电离法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氯化物硝酸银滴定法土壤理化分析矿物油油份浓度分析仪 5A分子筛吸附法农业部门选用苯并a芘分光光度计萃取层次法农业部门选用全盐量分析天平重量法土壤理化分析。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概述土壤环境监测是指对土壤环境进行系统观测、测量和分析的过程,旨在了解土壤质量以及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指规范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所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土壤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采样与处理(1)采样方法采样是土壤环境监测的第一步,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采样方法应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进行选择,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划定网格采样、随机采样以及人工设置采样点等。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人为因素对土壤样品的污染。
(2)采样地点采样地点的选择应考虑土壤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潜在影响因素,尽可能涵盖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和土壤利用方式。
(3)采样设备采样设备应符合监测目的和要求,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常用的采样设备有不锈钢土壤钻和土壤取样器等,应保持设备的清洁、无锈蚀和无污染。
(4)采样时间采样时间要选择适当的季节和气象条件,尽可能避免极端天气和短期内的强降雨,以降低资料的误差。
三、样品分析与检测(1)样品保存样品在采样后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如无法及时送检,需将样品密封并储存于低温环境中,以防止样品中微生物、化学物质的变化。
(2)分析方法分析方法应根据监测目标和需求来选择,常用的土壤分析方法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重金属含量分析、有机物含量分析、氮磷钾含量分析等。
(3)仪器设备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四、数据分析与解读(1)质控体系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应包括标准曲线的建立、质控样品的加入、复检和验证等。
(2)数据有效性评估对于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性评估,包括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等方面的评估,同时考虑是否满足监测目的。
(3)数据解读基于有效且可靠的监测数据,结合土壤环境研究和监测目的,进行数据的解读和分析,明确土壤环境质量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 布点方法
1) 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 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 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
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 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
N=t2s2/D2
式中:N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
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
m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 , 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可用10%- 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 可取50%。
3. 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
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
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2.5km、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农田采集混合样的样点数量见“ 6.2.2.2 混合样采集”。
建设项目采样点数量见“ 6.3 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
城市土壤采样点数量见“ 6.4 城市土壤采样”。
土壤污染事故采样点数量见“ 6.5 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
4.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方案
(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与现场调查
同时进行。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
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三、样品制备样品制备对于制备用具以及制备场所均有要求。
制备步骤分为风干、粗磨、细磨、分装等。
四、分析方法分析方法除规定或推荐的标准方法外,还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
分析记录一般要设计成记录本格式,页码、内容齐全,用碳素墨水笔填写详实,字迹要清楚,需要更正时,应在错误数据(文字)上划一横线,在其上方写上正确内容,并在所划横线上加盖修改者名章或者签字以示负责。
分析记录也可以设计成活页,随分析报告流转和保存,便于复核审查。
分析记录也可以是电子版本式的输出物(打印件)或存有其信息的磁盘、光盘等。
记录测量数据,要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及分析仪器的示值确定,不得随意增添或删除。
五、结果表征
平行样的测定结果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测定数据用Dixon法、Grubbs法检验剔除离群值后以平均值报出;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结果以“未检出” 报出,参加统计时按二分之一最低检出限计算。
土壤样品测定一般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含量较低的镉和汞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并注明检出限数值。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数据,一般只取一位有效数字,当测定数据很多时,可取两位有效数字。
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可超过方法检出限的最低位数。
关于监测报告:报告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编号,报告每页和总页数标识,采样地点名称,采样时间、分析时间,检测方法,监测依据,评价标准,监测数据,单项评价,总体结论,监测仪器编号,检出限(未检出时需列出),采样点示意图,采样(委托)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及时间等内容。
六、资料统计与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
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
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
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1. 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
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
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
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
数。
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
度。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
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
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
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
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土壤单项污染指数
=土壤污染物实测值/ 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
污染物背景值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 各项污染指数之
和)
x 100%
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 = (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X 100%
2. 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
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S信度的范围(x± 2s)来评价: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 v 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若土壤
某元素监测值在x ± 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 >x + 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
3. 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
其表达式:
CPI = X ? (1+ RPEE + Y ? DDMB( Z ? DDSB
式中CPI为综合污染指数,X、丫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
主要有下列计算过
程:
(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
式中N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i是测定元素i的浓度,Cis是测定
元素i的土壤标准值,n
为测定元素i的氧化数。
对于变价元素,应考虑价态与毒性的关系,在不同价态共存并同时用于评价时,应在计算中注意高低毒性价态的相互转换,以体现由价态不同所构成的风险差异性。
(2)计算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MB
DDAJB二[工]G/C iB严/N
式中CiB是元素i的背景值,其余符号同上。
(3)计算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
QDSB二[工旅/C舁竹2
式中,Z为用于评价元素的个数,其余符号的意义同上。
(4)综合污染指数计算(CPI)
(5)评价
(6)污染表征
臨…)
式中,X是超过土壤标准的元素数目,a、b、c等是超标污染元素的名称,N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PI为综合污染指数。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