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起源
武术起源以及发展历程
![武术起源以及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1084156ca98271fe910ef996.png)
武术起源以及发展历程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的社会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等击打野兽的方法.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但这些击打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术.从而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发展概况:1.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56年)武舞不分,合二为一,成为"武舞". 它是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照一定程式来演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武术的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 武术体系逐步形成.3.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这一时期有较多的武术著作问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谈到了剑术已有"法"而且各异. 刀已基本取代了剑再军事上的地位,而剑在非军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东穿日本(日狗看好了)4.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武术在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玄学盛行,追求炼丹于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发展.5.隋唐时期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实行武举制,大大推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6.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7.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武术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大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在清代,武术于道教养生,内丹术和引导术进一步结合.逐步发展成为武术内功(不得不承认= =.. 内功确实出现的很晚..当然不是说之前没有内功.只是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系统而已)武术内容和分类:1.按运动形式的分类:功法运动. 以单个武术动作为主题进行联系,以达到强身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囧一下,要严肃.)的运动.如内养功,站桩功,轻功,硬功等.少林寺"七十二艺"就是具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武功的集大成者.套路运动. 按一般形式分为单练,对练,集体表演.搏斗运动. 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则.根据双方的攻防实际情况,运用相应的攻防技法进行的实战练习形式,如散打(是切磋= = 不是争勇斗狠)2.按传统流派分类.以历史上的传承和依托地域山川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少林武当就是依托嵩山和武当的内外两大门派,同时也是中国武术与中国的佛教道教相结合最为完美的武术宗门.峨嵋派,青城派,华山派,崆峒派,天山派也是以此分类.3.以二分法分类.如南拳北腿.长拳短打,内家拳外家拳.4.以拳种命名的流派.如查拳派,洪拳派,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通臂门,六和门,华拳门,螳螂门,鹰爪门,地趟门,劈挂门,梅花门,自然门,八极门等.武术的特点和作用:特点:1.攻防技击性. 武术的本质特点.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3.广泛的适用性.作用:1.强身健体.2.防身技击.3.教育娱乐.4.经济作用(这个无视好了.)武术的四大流派:1.少林派. 中原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这个不敢恭维.武术出现在佛教出现之前= =..佛教大概是公元前6-5世纪创建的,也就是说武术历史比所有宗教都长.)拳种最多的门派,处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少林功夫蕴藏着佛家的慈悲之理.为外家拳法集大成.少林特点:调呼吸,练百骸,进退敏捷,刚柔并济,尤以刚为主,以攻架为主,以长手为主.具体支派我就不说了. 很多2.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传背诵徽帝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法.特点: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冒犯(听起来像太极.但是不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也都出自道家.但有人认为其自称体系.武当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宝剑-武当剑(屠龙刀倚天剑都当浮云好了. 那是小说.)3.峨嵋派. 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交玉女拳法(囧.)后因祖师入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峨眉"和佛教圣地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峨眉于武当少林共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也是一个范围很广的门派.尤其西南一带很有势力. 峨眉功法介于少林武当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4.梁山功夫.(除了山东人,多少人知道?)又名子午功夫.至今已900年. 是山东水泊梁山北,六公山建福寺方丈圆通禅师与松江等梁山英雄所创.融佛,到,儒,兵(兵家不知道的自己百度去, 百度完了面壁一小时)四大家等诸家武功之精华为一体, 因此功夫多练子,午两个时辰而得名.功夫练到一定境界身上就会出现一道暖流和一道冷流.热流被称为"火候",冷流被称为"精华". 梁山与少林,武当,峨眉被誉为中华武术的四大发祥地.。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c51ad0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9.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流派分类、技击特点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1.1 传说中的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传说,黄帝时代就有了武术的雏形,如黄帝内经中的八卦掌等。
1.2 军事需求的催生: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频繁,军事需求成为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各个朝代都有专门的武术训练机构,如唐代的武散、宋代的武班等。
1.3 文化熏陶的影响:中国武术还受到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禅宗等文化的熏陶,形成为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
二、发展历程:2.1 古代武术的发展:古代武术主要以军事训练为主,各个朝代形成为了不同的流派和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2.2 近现代武术的发展:近代以来,武术逐渐从军事训练转向民间传承,武术比赛和表演成为推广武术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科技和体育理论。
2.3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武术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武术联合会的重要成员,世界武术锦标赛等国际赛事的举办也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三、流派分类:3.1 南拳与北拳:中国武术可以分为南拳和北拳两大流派,南拳注重身法灵便、快速攻击,北拳则注重力量和技击的表现。
3.2 内家拳与外家拳:中国武术还可以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流派,内家拳注重内功的修炼和身心的调和,外家拳则注重技击的表现和力量的发挥。
3.3 传统流派与现代派别:中国武术还可以根据其传承方式分为传统流派和现代派别,传统流派注重师徒传承和宗族传承,现代派别则更加注重科学训练和竞技表演。
四、技击特点:4.1 内外结合: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既注重内功的修炼,如呼吸调控、意念运动等,也注重外功的表现,如拳法、腿法等。
4.2 柔中有刚:中国武术强调柔中有刚的原则,通过灵便的身法和技巧,充分发挥力量的效果,同时保持柔韧性和灵便性。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2ddbe7ba8956bec0975e35b.png)
九、中国武术的完善 (近代现代)
历史事件 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
运动会,世界武术锦标赛
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
1915年4月,在天津召 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 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 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 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 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 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 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 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 之”。至此,源远流长的 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 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 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技击精华重点加以概述,对传授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本时期特点: 1、南北交流,促进了武术的相互吸收与补充 2、“武术”一词出现,为武术的概念、总名称的形
成打下了基础。 3、民间武术活动已有口诀要求,已能用较精炼的语
言把技击精华重点加以概述,对传授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4、武术套路形式的初步形成,对后来武术的发展有
的比赛形式出现,武术具有了明显的体育特征。 3、汉代武术已有多种技术风格的雏型。 4、汉代,有关武艺的理论著述大量出现,如《汉书•艺
文志》就收了13家199篇。
六、中国武术的丰富(魏晋、南北朝)
历史事件 “武术”一词出现,竞赛形式诞生,“拳术”, “相扑”发展。 民间武术活动已有口诀要求,已能用较精炼的语言把
三、中国武术的雏形 (夏、商、周)
历史事件: 黄帝习用干戈、夏后练“九伐”、周代射礼、
《诗经》中“无拳无勇,职为阶”,青铜业的出现极 大地促进了兵器的变化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特点:
1、武术与生产劳动逐渐分离,具有相对的独立 性
2、武术与军事相结合,开始从属于军事活动 3、武术形成过程较快,不仅有简单的单个技术, 如劈、扎、 刺 、砍等,而且有一击一刺的对练,甚 至出现了简单的套路和比赛形式。 4、青铜器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武器的变化与 发展。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f2a5820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1.png)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发展非常迅速。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概况(1)武术的起源武术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在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击打野兽的方法。
这些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人们还不能有意识地把搏杀技能作为一种专门练习,但这些击打技能却是武术的源头之一。
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等生产工具有了较大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较广泛地运用弓箭来狩猎了。
由于生产、狩猎工具的不断创新,人们在劈、砍、击、刺等技术上初步积累了经验。
这时,以创造锋利工具的能动性、使用工具方法的主动性、运用格斗技术的自觉性为标志,武术进入了萌芽状态。
但其技能在本质上还是属于生产活动范畴。
到了氏族公社时期,部落战争促进了格斗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人们把在战争中比较成功的搏击方法加以总结,反复模仿、习练,并传授给下一代。
这些技术方法开始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
正是人与人的搏杀格斗才使得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格斗技能也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
(2)历代武术发展概况在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由徒手搏击到持械格斗并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这种发展形式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
如击剑、泰国拳等。
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由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
军事战争是促使武术形式与发展的催化剂。
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
田猎的目的是训练各种武器的使用及与驭马驾车技术,是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
武舞是将用于实战的格杀经验按一定程式来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也是武术套路的雏形。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62d41c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13.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武术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传统流派、现代发展以及国际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1.1 古代战争时期的起源: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时期,是古代军事技能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1.2 军事训练的渊源:中国武术最初是为了战争需要而产生的,是古代军事训练的一部分。
1.3 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融合了道教、儒家、佛教等思想。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2.1 历史演变:中国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2 传承发展:中国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不同朝代的支持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流派。
2.3 文化传承: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三、中国武术的传统流派3.1 南拳北腿:中国武术的传统流派主要包括南拳北腿、太极拳、形意拳等,各具特色。
3.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注重内功修炼和身心调和。
3.3 形意拳:形意拳注重快速攻防和力量的运用,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实战流派。
四、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4.1 国际影响:中国武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4.2 体育化发展: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4.3 理论研究: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不仅注重实战技能的传承,还注重理论研究和科学化训练。
五、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5.1 世界传播: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传播。
5.2 国际比赛:中国武术在国际比赛中表现出色,成为中国体育的一张名片。
5.3 文化交流:中国武术的国际影响不仅体现在体育领域,还体现在文化交流和人文交流方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武术专业知识
![武术专业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1e5cfc3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4.png)
图解基础知识 1.图 开始姿势、结束姿势以及动作过程分解动作姿势 的外形描绘,包括正面图,背、侧面图。 2.线 表明动作 (箭尾)起点、 (箭头)止点及过程。
一般有实线和虚线, 线的画法左虚右实
太极拳的流派:有陈,杨,吴,式,孙式五大流派,鼻祖是:陈王延。
抱拳礼: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掌,寓意崇 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 进:屈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 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2023/6/6
掌 各部位名称:掌心、掌背、 掌指、掌根、掌外沿。 动作说明:四指伸直并拢, 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 要点:掌心开展、竖指。
勾 各部位名称:勾尖、勾顶。 动作说明:五指撮拢成勾, 屈腕。 要点:屈腕
2023/6/6
2023/6/6
2023/6/6
基本步型: 弓步、 马步、 仆步、 虚步、 歇步、 丁步
2023/6/6
弓步:一腿向前方迈出一大步,约为脚长的四至五倍,同时膝关 节弯曲,大腿近于水平,与脚尖垂直;另一腿挺膝伸直。两脚全 脚掌着地,上体正对前方。左腿在前为左弓步,右腿在前为右弓 步
马步桩双脚分开略宽于肩,采半蹲姿态,因姿势有如骑马一般, 而且如桩般稳固,因而得名。马步蹲得好,可壮肾腰,强筋补气, 调节精气神,而且下盘稳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还能 提升身体的反应能力。(约为本人脚长的三倍)
2
武德主要表现在仁、义、礼、信、勇五个方面
2023/6/6
武术的概念
武术是以功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 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格斗为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国传统 体育项目
4
武术的内容及分类
按其运动形式分为:功法 套路运动 格斗(搏斗) 运动
中国武术史
![中国武术史](https://img.taocdn.com/s3/m/65ff330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2b.png)
中国武术史部分先秦时期武术一、武术起源:1生存竞争中技击的萌芽。
“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在人与兽斗的过程中,武术技击开始了萌芽。
既有徒手的拳打脚踢、奔跑、跳跃、闪躲等又有木棍木矛的器械适用,长期的生存竞争,必然有搏斗经验的积累。
伴随着对动作的掌握,技击技巧与武术意识萌生了。
2原始战争促进武术萌生。
人与兽斗是武术萌生的因素之一,而人与人斗则与武术萌生有更为直接的联系。
武术开始萌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们的战斗意识、竞争意识的出现。
《晏子春秋》:“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
”《淮南子•道应》“争者,人之所本也。
”认为具有竞争意识是血气男儿的本性。
原始的战争强化了人们的战斗竞争观念。
为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斗的演戏操练,形成了与原始武术一体的原始武舞。
3原始宗教、教育、娱乐与武术的发端。
武舞。
4原始武器的创造。
石矛、木矛、石刀、石斧(大的称钺,小的叫斧)。
弓箭的发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恩格斯认为“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二、商周时期武术:1铜兵的使用与演进。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加上战争的频繁,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巨大发展,突出表现是青铜武器的广泛使用与进步。
使用最多的铜兵是戈和矛。
商代,人们结合矛和戈还创造了戟。
在中国武术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剑,起源于商代。
殷周战车装备的武器分三类:弓箭为远射兵器,矛、戈为格斗兵器,剑为卫体武器。
商周是华夏文明的第一页,青铜文化的灿烂时代,也是中国武术进入武术文化开端的时代。
2拳搏与角力。
商周时代,是具有一定技巧的拳击搏斗之术形成的开端。
习练搏斗、角力是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
最早的“拳”,见于《诗经•巧言》“无拳无勇”,勇指勇气,拳指力量。
周代以拳勇代表武艺、勇力,尽管还没有“拳法”之类的词,但拳勇包含了徒手搏击的武艺。
3射术的发展与射礼。
青铜的广泛使用,为制造箭簇提供了优越条件,促进了剑术的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6c23b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1.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综合了武技、哲学、医学和文化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自卫和保护家园,开始研究并创造了各种武术技巧。
最早的武术形式主要以实用性为主,注重生存和战斗技能的训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演变成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并融入了哲学、文化和艺术等元素。
二、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1. 古代武术的发展:古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技巧来进行战斗。
第二阶段是奴隶社会时期,武术开始有了系统的训练方法和技巧,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第三阶段是封建社会时期,武术逐渐成为贵族和士人的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并且开始流传于民间。
2. 武术的整合与发展:在宋朝时期,武术开始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形成了“文武合一”的理念。
明清时期,武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流派和拳法,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同时,武术开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训练方法,成为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
3. 武术的现代发展:20世纪初,中国武术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中国武术选手参加了各种国际武术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同时,武术也逐渐成为一种受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健身俱乐部和体育教育中。
三、中国武术的影响与意义1. 保护传统文化: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练习武术,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2. 培养品质和修身养性:中国武术注重修身养性的培养,通过训练可以培养人的毅力、耐力和自律性,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
3. 促进身心健康:武术作为一种身心结合的运动方式,可以有效地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韧带,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同时也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中国武术文化研学报告
![中国武术文化研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f834e4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2.png)
中国武术文化研学报告中国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武术文化,本次研学报告将从武术的历史渊源、主要流派、文化内涵、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历史渊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距今约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
武术最初是先民们为了生存、自卫和狩猎而创造的搏击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逐渐演变成一种兼具健身、防身、竞技、表演等多种功能的文化现象。
二、主要流派1.少林武术:起源于河南省嵩山少林寺,以刚猛、勇猛著称,具有丰富的套路和精湛的技艺。
2.武当武术:起源于湖北省武当山,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为特点,强调内外兼修。
3.峨眉武术:起源于四川省峨眉山,以女子武术为主,兼具刚柔之美。
4.咏春拳:起源于广东省,以短打、中线理论为核心,讲究实用性和快速反击。
5.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以缓慢、柔和、养生为特点,被誉为“中国武术的瑰宝”。
三、文化内涵1.哲学思想:中国武术融合了道、儒、佛等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内外兼修。
2.道德观念:武术强调武德,提倡尊师重道、忠诚守信、勇敢正义等品质。
3.审美价值:武术动作优美、节奏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4.民族精神: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智慧、坚韧的精神品质。
四、现实意义1.弘扬传统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和弘扬武术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健身养生:武术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3.防身自卫:武术技能可以用于防身自卫,提高个人安全意识。
4.竞技交流:武术比赛和表演为国内外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5.影视产业:武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学报告旨在深入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cc5594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8.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战争和武术技艺,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了独特的武术体系。
本文将从中国武术的起源、发展历程、流派分类、传承与发展、国际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起源1.1 早期战争技艺: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战争时期,当时人们为了自卫和战斗而创造了各种武术技艺。
1.2 军事训练: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军队开始重视武术技艺的训练,逐渐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武术体系。
1.3 宗教修炼:古代的道家、儒家和佛家等宗教传统也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将武术技艺与修炼相结合。
二、发展历程2.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武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为了不同的流派和门派。
2.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武术技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传承,形成为了许多经典的武术招式和套路。
2.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武术逐渐走向民间,成为广泛传播的体育活动,同时也开始传入东南亚和日本等国家。
三、流派分类3.1 南拳北腿:中国武术的流派繁多,其中以南拳北腿最为著名,南拳注重柔和灵便,北腿则以力量和爆发力见长。
3.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内家拳法,以缓慢、柔和、圆滑的动作和呼吸方法见长,被誉为“内功拳法”的代表。
3.3 五形拳:五形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外家拳法,包括鹰爪拳、虎爪拳、猴拳、蛇拳和鹤拳等,注重快速、猛烈的攻击。
四、传承与发展4.1 师徒传承:中国武术向来以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师父传授技艺给弟子,弟子再传承给后人,形成为了丰富的武术传统。
4.2 现代化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武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现代元素,拓展了武术的传播渠道。
4.3 国际交流: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爱慕,通过国际交流,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46c1b7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7.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是中国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一、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
在古代,战争是常态,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和家园,开始探索各种战斗技巧和方法。
这些技巧和方法逐渐演变为武术的雏形。
古代的武术主要包括拳法、剑术、刀术、枪术等,这些技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
二、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武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各国开始建立自己的武术学派,并形成为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其中,著名的有齐国的齐武、楚国的楚武、韩国的韩武等。
2.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统一战国的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武术训练方法和规范,使武术逐渐成为一门完整的体系。
同时,秦朝还推行刀兵统一制度,统一了武器的规格和使用方式。
3.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武术学派日益繁荣,各地涌现出了一批武术大师。
同时,武术开始与佛教、道教相结合,形成为了以内家拳为代表的内家武术和以外家拳为代表的外家武术。
4.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时期,武术开始融入了一些外来的元素,如西洋剑法、火器等。
清朝时期,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同时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清朝皇室设立了武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材。
5. 现代时期近代以来,中国武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武术也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在20世纪初,武术开始与体育运动相结合,成为一项重要的全民健身项目。
同时,武术也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特点与影响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注重内功的修炼和外功的实战能力。
其次,中国武术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注重技巧和策略的运用。
中国武术简介
![中国武术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812e325dd36a32d737581b4.png)
太极拳刚柔相济, 行云流水,在练 习中使疾病消失, 使身体健康。
咏春拳
咏春拳立足于实 战,招式多变, 善发寸劲,是一 种近身格斗术。
田猎
田猎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生产活动,是 猎杀野兽供给宗庙祭祀。也是为了驱驰车 马,进行军事训练。
角力
角力是人们用自身 的力量而不借用任 何工具去征服自然 界的一项活动 。
霍元甲简介
霍元甲,清末著名 爱国武术家,先后 在天津和上海威震 西洋大力士,是一 位家喻户晓的民族 英雄,他的一生虽 然短暂,但却充满 传奇色彩。
现代
日常功用
观赏表演 擂台竞技
三.武术常识——抱拳礼
抱拳礼:此礼法 是由中国传统 “作揖”和少 林拳的抱拳礼, 加以提炼、规范, 并赋予了新的涵 义。
常识——马步
马步:马步是练 习武术最基本的 桩步,是众多武 术的入门必学。
四.比较有代表性的拳术
1.太极拳
2.咏春拳
太极拳
中 国 武 术 简 介
一· 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源 于我国先民的生产劳动,在与自然抗争的 过程中逐渐形成武术的雏形。
二.发展阶段
古代
现代
古代
商周出现了田猎 ,秦汉盛行角力。 唐朝 时期开始实行武举制。宋元出现了“英略 社”和“弓箭社”。明清是武术大发展时 期,各种武术基本成熟,这个时期出现了 一位著名爱国武术家——霍元甲
中国武术起源及门派
![中国武术起源及门派](https://img.taocdn.com/s3/m/a9953a56336c1eb91a375dfe.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真实情况:先秦,剑术的发展;汉朝,搏击的发展;三国,剑术和搏击的发展;晋代,口诀的发展;唐朝,武术的兴盛;宋朝,武术的繁荣,产生了以传授武艺为目的组织门派。
战国中期齐国,道教始祖轩辕黄帝,道教教祖老庄,形成了黄老道教;方术及巫觋的实践、邹衍阴阳五行的理论,形成了方仙道。
汉朝,黄老道教和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
西汉景帝,公元前145,陕西咸阳道士茅盈、茅固及茅衷,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
东汉末年,琅琊于吉的太平道和巴郡张道陵的正一道。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层民间符水道教。
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上层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
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至此上下阶层划分,中国武术流派正式开始新的篇章。
例如:全真派,道教某分支,少阳派前身。
全真道南五祖:紫阳真人张伯端、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
全真道北五祖: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
中华峨眉派,战国末期,天下武术出峨眉;发祥于四川峨眉山,成型于南宋建炎年间,鼎盛于明清时期,创始人司徒玄空。
西岳华山派,秦末汉初,道教渊源,陕西渭南。
昆仑派,晋朝时期,西域昆仑山,西藏青海,道教渊源,茅山道士。
南岳衡山派,五代十国,道教渊源,湖南衡阳。
逍遥派,五代末年,道教渊源。
少林寺,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期间,创始人达摩大师,从梁国至中岳嵩山面壁,遂传《易筋》《洗髓》二经,创立少林武术。
崆峒派,唐朝时期,道佛渊源,甘肃平凉,创始人飞虹子。
中岳嵩山派,隋唐时期,佛教渊源,河南登封。
北岳恒山派,唐朝时期,佛道渊源,山西大同。
东岳泰山派,唐末时期,道教渊源,山东泰安。
武当派,宋末明初,道佛渊源,湖北均县,创始人张三丰。
隋唐,药王孙思邈(百药门);唐朝,湘西苗疆养蛊(五毒教)。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684205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17.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身体锻炼方式,更是一门综合性的技击艺术。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正文内容:1. 武术的起源1.1 史前时期的武术史前时期的武术是人类为了生存和自卫而形成的基本技能。
石器时代的人们通过狩猎和战斗锻炼了身体的力量和灵便性,逐渐形成为了最早的武术技巧。
1.2 中国古代的武术中国古代的武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的夏朝时期。
古代的武术主要包括刀兵技击、拳法和武艺等,它们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 武术与哲学的结合中国武术与哲学密不可分,特别是与道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相结合。
武术强调的是内外兼修,注重身心的和谐统一,追求内在的力量和平衡。
2. 武术的发展历程2.1 春秋战国时期的武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武术流派相继形成。
其中,战国时期的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唐宋时期的武术唐宋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武术在宫廷和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武术家们不仅注重实战技巧的研究,还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功的培养。
2.3 清朝时期的武术清朝时期,武术逐渐融入了官方的体制,成为了一种正式的训练项目。
同时,武术也逐渐向民间传播,形成为了多个流派和门派。
3. 武术的影响与传承3.1 武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锻炼方式和技击动作,对身体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
它可以提高人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爆发力,增强身体的抗击打能力。
3.2 武术对精神修养的影响武术不仅注重身体的锻炼,更注重精神的修养。
通过学习武术,人们可以培养顽强不拔的意志力、自律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3.3 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当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推动武术走向世界。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f80fa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72.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武术之一。
本文将从起源、发展、特点、流派和国际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武术的历史与现状。
一、起源:1.1 传说中的起源: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的战争需要,据传说,黄帝时期已有武术的雏形。
1.2 历史文献记载:《周礼》、《孙子兵法》等古籍中都有对武术的记载,说明其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1.3 形成与发展:武术在不同朝代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唐朝和明清时期,武术达到了巅峰。
二、发展:2.1 朝代的影响: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唐朝的繁荣和明清时期的武术改革。
2.2 传承与创新:武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吸收了其他武术流派的优点,并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流派。
2.3 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武术逐渐从军事技能演变为体育项目,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和发展。
三、特点:3.1 内外兼修: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既强调身体素质的锻炼,又注重内功的修炼,如气功和太极拳。
3.2 健身养生:武术强调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耐力,对健康有益,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一种健身养生方式。
3.3 技击和艺术的结合:中国武术注重技击的实用性,同时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四、流派:4.1 南拳北腿:南拳注重速度和灵活性,北腿则注重力量和稳定性,两者在技法和风格上有明显差异。
4.2 太极拳:太极拳以柔化刚、以柔克刚为特点,强调内功修炼和身心合一。
4.3 五禽戏: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和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既是一种健身锻炼,又有养生作用。
五、国际影响:5.1 世界范围传播:中国武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热爱和追捧。
5.2 武术比赛与交流:国际武术比赛和交流活动的举办,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武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a80d7c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c.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包括其起源背景、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源背景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
在古代,战争是常态,人们为了自卫和保护家园,开始研究各种格斗技巧和战斗技术。
这些技巧和技术逐渐形成为了中国武术的雏形。
二、发展历程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古代,武术主要是军事技能的一部份,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育项目和艺术形式。
在不同的朝代,武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推广。
1. 古代武术古代武术主要以军事需求为导向,包括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等。
这些技术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逐渐形成为了各种流派和门派。
2. 宫廷武术宫廷武术是指在古代王朝的宫廷中培养和传承的武术形式。
宫廷武术注重姿式优美、动作流畅,更注重武术的艺术性和表演性。
3. 民间武术民间武术是指在百姓中广泛传承和发展的武术形式,它更注重实用性和实战性。
民间武术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这些流派强调内功修炼和身心和谐。
三、主要流派中国武术有众多的流派和门派,每一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以下是中国武术的几个主要流派:1.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最为著名的流派之一,以其缓慢、柔和的动作和内功修炼而闻名。
太极拳注重身体的调和和内外的协调,被誉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 形意拳形意拳是一种以意为主,形为辅的武术形式。
它注重意念的集中和力量的发挥,通过意念的调动来控制身体的动作。
形意拳的动作简洁、刚猛有力,被称为“拳中之王”。
3. 八卦掌八卦掌是一种以八卦图为基础的武术形式,强调身体的旋转和转移。
八卦掌的动作灵便多变,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被称为“变化无穷”。
四、特点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以下是中国武术的几个主要特点:1. 内外兼修中国武术注重内功修炼和外功技术的结合。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f2c3f2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1a.png)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中国武术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体育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起源、发展、传承、流派和国际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武术的演变过程和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地位。
一、起源1.1 传说与历史记载:中国武术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战争和狩猎活动。
根据传说,黄帝时期已有武术的雏形。
历史记载中,战国时期的兵法和秦汉时期的武术技艺对武术起源有着重要影响。
1.2 内外家之争:中国武术的起源也涉及内家和外家之争。
内家强调以内力为基础,如太极拳;而外家注重外形和力量,如少林拳。
这两种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武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1.3 武术与文化融合:中国武术起源于战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体系,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身体艺术形式,强调身心合一和修身养性的理念。
二、发展2.1 朝代的影响:中国武术的发展与朝代的更迭密切相关。
唐朝时期,武术经历了繁荣和发展的黄金时代。
明清时期,武术逐渐与宫廷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宫廷武术。
2.2 流派的兴起: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如少林、太极、八卦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技法和理念,丰富了中国武术的内涵。
2.3 武术与体育结合:近代以来,中国武术逐渐与体育相结合,形成了现代武术。
现代武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和竞技性的发展,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体育项目。
三、传承3.1 家族传承:中国武术的传承主要通过家族的方式进行。
武术家族将技艺代代相传,保持了武术的纯正性和传统性。
3.2 武术学院的建立: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武术,许多武术学院和培训机构被建立起来。
这些机构为学习者提供了系统的武术培训和专业知识的传授。
3.3 国际交流与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武术逐渐走向世界。
武术大师的国际交流和海外武术比赛的举办,使中国武术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四、流派4.1 少林武术:少林寺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少林武术以其独特的技法和精神内涵而闻名。
中国传统武术的起源与流派
![中国传统武术的起源与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1dfc6d6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4.png)
中国传统武术的起源与流派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民智慧与勇气的结晶。
本文将从武术的起源和流派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究中国传统武术的深厚底蕴。
一、武术的起源中国传统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
在古代社会的迷茫、危险和生存压力下,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自卫和对抗敌人的方式。
于是,通过观察大自然和研究动物的生存技能,人们逐渐积累了自己的战斗经验,形成武术的雏形。
据史书记载,早在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时期,就有关于武术的描述。
当时,武术主要为官方军队和贵族阶层所掌握,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统治的重要手段。
而与此同时,在民间,百姓们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武术传统,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其传承至今。
二、武术的流派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武术逐渐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代表着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的独特符号。
1. 太极拳: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由张三丰传人创立。
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提高身体灵活性和内外协调性。
2. 武当剑:武当剑是中国武术中重要的剑术流派之一,源于武当山道教。
它强调剑法灵活、变化万端,并借鉴自然界的象征,将剑术与哲学思想相结合。
3. 少林拳:少林拳作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功夫流派之一,起源于中国河南省的少林寺。
它注重通过独特的招数、动作和呼吸法训练身体的力量、速度、敏捷性和耐力。
4. 形意拳: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
它注重通过呼吸、意念和身体协调来提高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能。
形意拳的动作大气磅礴、力量充沛,寓意也多指向心意的运用。
5. 南拳北腿:南拳北腿是南方和北方传统武术的代表,它们分别发源于广东地区和河北地区。
南拳注重腰力与固定步法,强调灵活和快速的技巧;北腿则以直线性、爆发力强为特点,注重腿法的力度和准确性。
武术的起源
![武术的起源](https://img.taocdn.com/s3/m/a1bf35fadd3383c4ba4cd237.png)
武术的起源
武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社会要紧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击打野兽的方法。
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人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把搏杀技能作为一种专门练习,但这些击打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预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
在原始人类的生存竞争中,为争夺食物、领地、或为争夺首领的地位,以及男女之间的性选择中经常发生人与人争斗的现象,这些人与人的争斗,有力地促进了原始武术的形成。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之间有组织的战斗,更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
人与人的战斗,使得大量生产工具逐渐演变为互相残杀的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格斗技术也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并沿着自身的规律向武术方向进展。
原始武术的发端,与原始宗教、教育、娱乐等活动也密不可分。
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态中,这些活动常常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社会多位一体的文化。
在这些文化活动中,生产经验、战斗技术的传授与练习是最重要的内容。
其中的战斗技术,常常以原始武舞的方式来表达,它融知识、技能、身体训练和适应的培养等为一体。
原始武术在原始社会多位一体文化的混沌母体中萌发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的起源
武术其实并非中国独有,西方也有徒手技击(如拳击),但传统武术只属于中国,故被称为“中国功夫”。
何谓中国传统武术?实乃中国民间技击艺术,即所谓“武艺”。
广义武艺含徒手技击和执械技击两部分;狭义武艺仅指徒手技击,以“拳术”为基础和基本特征…… “手搏”:先秦时期兴起的徒手技击
作为国术之武艺起源于何时?《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这里的“禽”即擒,原始武术动作可能模仿于禽兽,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即属仿生,有学者因此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在黄帝时代便已出现。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武”字的字形由“止”和“戈”组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称“止戈为武”
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这个“武”字与武术之“武”毫无关系,是一种军事行为。
另一个可以代表武艺的“拳”字,在甲骨文中则未发现,可见武艺与拳术在甲骨文时代并没有形成概念。
但这并不能断定当时不存在武术行为,含有武术动作的“?Y(斗)”字在甲骨文已发现,从字形看明显是两个人徒手相搏!
拳术在先秦时表现为“手搏”,手搏即徒手技击,包括现代格斗的成分。
不用器械而徒手搏斗角力,这便是武术的本质。
夏朝的末代王桀和商朝的末代王纣都曾是手搏高人,《史记?律书》记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
”随后的周朝,与猛兽手搏更成为一种武士风尚,被列为例行田猎中的保留项目,《诗经?小雅》里的《车攻》一诗中便称:“建?砩桁福?搏兽于敖。
”
赤手空拳与猛兽相搏,没有高强的武艺,谁敢拿
生命开玩笑啊!有个叫冯妇的人便这么勇敢。
据《孟子?尽心》记载:“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
”与兽相搏习武之风,到辽金时期仍很流行。
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一次围猎中遭遇猛虎,随行主事官员陈昭衮眼疾手快,跃跨虎背,把老虎打死。
这类搏虎高手中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就是《水浒传》中的武松,他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
“兵技巧”:汉朝人热衷的练武之道
可以说,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形态的形成时期,后世频繁的“比武”现象当时已出现。
《春秋?Y 梁传?僖公元年》记载,鲁桓公的小儿子友便曾向莒国领军人物“约架”,要徒手“屏左右而相搏”。
结果友不敌,失信使诈,用宝刀暗杀了,从武德上讲,友赢得一点也不光彩。
先秦在中国武术史上的贡献之一,是“拳勇”概念
的提出。
《诗经?小雅》中的《巧言》一诗称:“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大概意思是,既没有武力,又无勇气,只能制造祸乱。
春秋战国时,今山东境内的齐国最重拳勇。
齐桓公出于强国的需要,曾要求地方大力举荐身手好的人。
到了汉朝,中国传统武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汉朝为对付北方匈奴人,大力提倡民间习武,晁错便建议:“居则习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
”民间尚武之风顿起,武术理论也随之发展。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
”其中被视为迄今所见最早的武术著作《兵技巧》曾提出:“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兵技巧》中有《手博》六篇,推测是当时的拳法专著,可惜具体内容已佚失。
汉朝人称手搏为卞(?\),习武时很注重力量锻炼,
当时民间流行的方法有“翘关”“扛鼎”,与刘邦争夺天下失败自刎的西楚霸王项羽便“力能扛鼎”,至今其老家宿迁民间仍流行扛鼎活动。
在东汉末期乱世中,身手不凡之人都成了“英雄”,在三国迷眼中有“第一猛将”之称的吕布便擅长手搏,拳法出众。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董卓)拔手戟掷(吕)布,布拳捷避之。
” “拍张”:魏晋南北朝开始流行武术表演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习武似乎更为勤奋,如今武林中人崇尚的“闻鸡起舞”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武术高手。
据《魏书?高祖纪下》记载,孝文帝拓跋宏“少而善射,有膂力。
年十余岁,能以指弹碎羊膊骨”。
南朝梁武帝时名将羊侃同样武功盖世,指掌功夫了得,有一次他抓住殿前柱子,手指竟然陷进了柱子里,可见功夫之深。
后赵皇帝石勒则是拳术过人。
据《晋书?石勒载记》,在未当皇帝前,石勒常挥拳与邻居李阳斗殴,但“不打不相识”,石勒当了皇帝后马上让李阳当上了参军都尉,他还特地举起李阳的手臂笑着说:“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
徒手单人表演性武术“拍张”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据《齐书?王敬则传》记载,南朝人王敬则擅长武术表演:“年二十余,善拍张,补刀戟左右。
”这种强调表
演功能的武术更多地被称为“武艺”,武林诟病的“花拳绣腿”与其难脱干系。
今天的少林拳可追溯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专门为来华的印度高僧佛陀禅师在今河南嵩山建了少林寺。
据唐人张?|《朝野佥载》所记,佛陀弟子、禅
师稠“拳捷骁武”,还有轻功,能“横塌壁行”,就是后来所说的奇功“飞檐走壁术”。
隋末时,少林寺僧助当时
为唐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击败了对手王世充,更使少林武术火遍天下。
到了唐武则天时,“武举制度”确立,鼓励“教人习武艺”,少林武术在唐朝拥有了崇高地位。
明代,少林武术已天下无敌。
明谢肇?J《五杂俎?人部一》记载:“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
”需要说明的是,明朝少林武术最出名的是棍术而非拳术,明朝后期少林武僧才“多攻拳而不攻棍”。
“白打”:武艺中第十八艺
武术开始获得最广泛的群体基础是在宋朝,武林中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概念就是这时出现的。
宋朝人崇尚拳术,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独创“赵家拳”。
宋代流行的角抵表演中,拳术表演部分是少不了的。
元明时期徒手拳击之术被称为“白打”,民间俗称“打拳”,属于“十八般武艺”之一。
据明谢肇?J《五杂俎?人部一》(卷五)所记:“武艺十八般,而白打居一焉。
”
白打在十八般武艺中位列第十八:“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Γ涣?,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
中国传统武术门派到明朝时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套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曾亲编《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详述实战功能的拳术套路:“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
传统武术流派纷呈,仅拳法便有十一家:赵家拳、南拳、北拳、西家拳、温家钩挂拳、孙家披挂拳、张飞神拳、霸王拳、猴拳、童子拜观音神拳、九滚十八跌打挝拳。
明代郑若曾于《江南经略》中称:“中国武艺不可胜纪,古始以来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妙际”。
这些拳法,到明末时总体分为“内
拳”和“外拳”两大类。
外拳以少林拳为代表,为攻击型武术;内拳以武当拳为典型,讲究“以柔克刚”,强调“以静制动”,清代形成的流派“太极拳”便属于内拳。
内拳虽然不提倡主动出击,但并不示弱。
被奉为正宗的张松溪内家拳威力便很大,擅于“点穴”。
《宁波府志?张松溪传》称:“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