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哪四个过程
小学生如何进行科学实验
小学生如何进行科学实验引言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实验,小学生能够锻炼观察、实验设计、推理和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加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进行有趣的科学实验。
步骤第一步:选择实验题目和目标小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首先需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题目。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如“为什么植物需要光照?”、“哪种材料最适合制作纸飞机?”等等。
确定了实验题目后,明确实验的目标和预期结果。
第二步:背景研究在进行实验之前,小学生需要对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研究。
可以通过阅读科普书籍、观看科学实验视频、咨询老师等方式获取必要的科学知识。
背景研究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可能的结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三步:制定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的目标,小学生需要制定适合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的材料和工具清单、操作步骤、实验变量和控制变量等内容。
在制定实验方案时,小学生应尽量简单明了,避免过于复杂的操作和设备。
第四步: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根据实验方案,小学生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可以从家中或学校实验室中找到一些常见的实验器材,如容器、量杯、温度计等。
对于一些特殊的材料和工具,可以向家长或老师寻求帮助。
在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时,小学生应保持清洁和整齐,并遵守安全操作规范。
第五步: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之前,小学生应先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例如,根据实验方案,将材料和工具摆放整齐,准备好清洁的实验器皿等。
然后按照实验方案一步一步进行实验,注意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小学生应保持耐心和细心,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如佩戴实验服、戴上护目镜等。
第六步:数据分析和总结完成实验后,小学生需要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文字描述等方式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展示。
在数据分析和总结中,小学生可以回答实验所得结论和与实验目标的符合程度。
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性的、理性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或推翻这些假设,从而增进我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理解。
它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
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通常涉及未知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规律或因果关系等。
建立假设:在提出问题后,科学家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假设。
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它指导着后续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设计实验:根据假设,科学家会设计一系列实验来验证或推翻假设。
实验设计需要确保能够控制和操纵关键变量,以便观察它们对结果的影响。
收集和分析数据: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会收集大量数据。
这些数据需要经过统计分析,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得出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科学家会得出结论。
这些结论可能是验证或推翻假设,也可能是发现新的现象或规律。
交流和验证:科学家会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与其他科学家分享和交流。
其他科学家会重复实验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除了以上六个基本步骤外,科学探究还需要科学家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团队协作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也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
小学生科学实验探索指南
小学生科学实验探索指南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验探索,小学生可以亲身参与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本文将为小学生提供一份科学实验探索指南,帮助他们正确进行科学实验。
一、实验准备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小学生应该认真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首先,要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阅读实验指导书或向老师请教,确保对实验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其次,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械。
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的要求,将所需的物品准备齐全,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最后,要做好实验环境的整理和清洁工作。
清除杂物,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二、实验操作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小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首先,要认真阅读实验步骤,确保理解每一步的操作内容。
然后,按照实验步骤的要求,逐步进行实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小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保持实验操作区域的安全干净。
避免实验材料和器械的交叉污染或损坏。
第二,要保持操作手法的规范和准确。
注意使用实验器材和仪器时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要注意实验的时间和顺序。
在实验中,有些步骤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待,或者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操作。
小学生要有耐心和细心,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三、实验观察科学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现象、推断规律、发现问题。
因此,小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特别注重实验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在实验观察中,小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坚持观察原则。
即观察时要专注、准确、及时地记录实验现象。
第二,要注意观察的尺度和方法。
有些实验现象需要用肉眼观察,有些则需要借助显微镜或放大镜。
小学生要掌握不同观察尺度和方法的应用。
第三,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
在观察过程中,要将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记录下来,并整理成表格、图表或文字描述,以便后续的分析和总结。
四、实验思考科学实验的意义在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在实验完成后,小学生要进行实验思考和分析。
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哪四个过程
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哪四个过程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的四个过程:科学是一门关于探索自然世界的学科,而这种探索往往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也会通过一定的步骤逐渐实现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下面将介绍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的四个过程。
1. 观察和发现科学的探索始于观察。
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时,学会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来发现问题。
例如,当他们看到植物在阳光下生长得更好,就会产生关于光照对植物生长的问题。
通过观察和发现,小学生能够建立起对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2. 提出问题和假设在观察和发现之后,小学生需要提出问题并做出初步的假设。
通过提问,他们能够将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并尝试给出解释。
以前面的例子为例,小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在阳光下生长得更好?”然后他们可以给出自己的假设:“也许是因为阳光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能量。
”这个阶段是孩子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重要阶段。
3. 实验和观察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小学生需要进行实验和观察。
他们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以收集数据和观察现象。
继续以前面的例子为例,他们可以在小花盆中种植两个相同的植物,一个放在阳光下,一个放在阴暗的地方。
通过观察和比较两个植物的生长情况,他们可以判断出阳光是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总结和归纳经过实验和观察后,小学生需要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他们可以把实验数据用表格或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在前面的例子中,他们可以得出结论:“阳光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因为在阳光下生长的植物比阴暗环境下的植物更茂盛。
”在总结和归纳的过程中,小学生能够对前面的观察、问题和实验结果进行整合,并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以上就是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的四个过程:观察和发现、提出问题和假设、实验和观察以及总结和归纳。
这些过程帮助小学生培养科学探索的能力,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深入理解科学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通过系统、严谨的研究过程来获取新的知识。
一般来说,科学探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问题提出、背景知识调研、假设设立、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结论总结和沟通交流。
首先,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问题提出。
在这一步,科学家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观察到的现象或已知的问题,提出一个科学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能够被具体化和量化,从而使得后续的研究能够有明确的方向。
接下来,科学探究的第二步是背景知识调研。
在这一步,科学家们会对已有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调研,寻找与他们提出的问题相关的知识。
他们会查阅相关的文献、论文和实验结果,了解已有的认识和研究进展,并从中获取有关自己问题的相关信息。
第三步是假设设立。
在这一步,科学家们会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自己的观察,提出一种假设来解释或预测实验结果。
这个假设应该能够被明确地验证或推翻,并且应该与已有的理论和研究保持一致。
第四步是实验设计。
在这一步,科学家们会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或推翻这个假设。
他们会确定实验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设备,并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
在实验设计中,科学家们需要考虑控制变量、随机抽样和实验重复等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五步是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这一步,科学家们会依据实验设计,进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
他们会使用各种仪器和测量方法,将实验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这些数据有时需要进行图表化展示,以便于对比和解释。
第六步是结论总结。
在这一步,科学家们会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实验的假设进行验证或推翻。
他们会总结实验的结果,并解释实验数据与已有的理论和研究的关系。
如果实验结果能够支持假设,那么科学家们会对假设进行修正或创新,并提出新的问题。
如果实验结果无法支持假设,那么科学家们会对假设进行重新考虑,并提出新的解释。
最后一步是沟通交流。
在这一步,科学家们会将他们的研究结果以论文、报告、演讲等形式进行沟通和交流。
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方法是指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步骤。
它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家获取知识、验证理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科学探究方法的正确运用对于科学研究的成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步骤和具体内容。
首先,科学探究方法的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获取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特征。
观察的结果将为科学研究提供基本的数据和素材。
其次,科学探究方法的第二步是提出假设。
在观察的基础上,科学家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个假设,即对现象的一种解释或猜测。
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接着,科学探究方法的第三步是实验。
实验是验证假设的重要手段,通过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科学家可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
实验结果将为科学研究提供客观的数据和证据。
然后,科学探究方法的第四步是分析数据。
在实验得到数据之后,科学家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和比较等方法,找出数据之间的规律和关系,从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最后,科学探究方法的最后一步是得出结论。
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科学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对假设的验证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结论是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它可以为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科学探究方法是一种系统的、有序的科学研究方法,它包括观察、提出假设、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几个基本步骤。
科学探究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帮助科学家获取客观的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理论,解决科学问题。
因此,科学探究方法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需要严格遵循科学探究方法的步骤和要求,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同时,科学探究方法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能对科学探究方法有一个更加清晰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方法。
小学科学实验探索
小学科学实验探索科学实验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小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探索科学的奥秘。
本文将从实验设计和实施、实验结果观察和总结等方面,探讨小学科学实验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实验设计和实施小学科学实验的设计需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实验主题,如植物生长、水的循环等。
其次,我们应该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图片,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引导他们正确操作实验器材,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二、实验结果观察与记录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可以借助实验记录表格,记录实验前后的情况,比较实验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例如,在观察植物生长实验中,学生可以记录每天浇水的次数、植物生长的高度,从而了解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实验结果分析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环节之一。
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能够理解科学原理,培养观察力和判断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享实验的结果,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启发。
小学科学实验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展示或报告的方式进行呈现。
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海报、PPT等形式,向同学和家长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观察、推理和实验设计等能力。
学校和家长应共同重视科学实验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全面的科学教育。
只有通过实践,孩子才能真正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建议[修改版]
第一篇: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建议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小学科学学科高效课堂建设实施建议为深入贯彻县局提出的“四抓四求”的工作思路,以“123381”工程为工作方向,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为指针,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小学科学课程和小学生特点,总结概括出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特点:情境入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理论依据:1、儿童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好问、好学、喜欢实践是他们天生的心理品质,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敏感性和认识上的积极性,而这正是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
引导他们亲自进行探疑.使他们各种感官都活动起来,通过感知来获取知识,这样使儿童产生浓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2、学生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
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正好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联系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
所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
3、新课程标准强调从问题入手,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首先应由学生发现提出。
“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为目的,以“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发现法”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它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强调学习动机。
“自主探究四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这段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和用心感悟探疑过程和方法,获得相关知识,使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增强。
教学结构程序:激趣质疑——自行探疑——用知解疑——课后掘疑模式特点:情境入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学结构流程:一、激趣质疑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小学科学实验与制作
⑦、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的目的: 定型试验是用来判断研究对象具有那些性质, 某种因素是否存在是否起作用等等;定量实验是指 为了深入了解物质和自然现象的量的特征,揭示各 个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确定某些因素的数值而进 行的实验。 定性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儿童逐步学会通过控 制量变的有无来解决“有没有”、“是不是”、 “起不起作用”等问题,它往往作为学生科学探究 过程中的前奏,作为系列探究实验的预实验。 定量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儿童逐步学会通过对 有关变量的量的控制来观察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让学生逐步了解如何探究量变之间的函数关系,并 初步学会表达这种关系。
二、小学科学实验室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是实验 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要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 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因此,每个学校 必须建立科学专用教室,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 备··· ···”标准中的科学专用教室我们可以理解为 符合新课标要求的科学实验教室。
小学科学实验室的作用如下: 1、它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 2、它是儿童学习科学知识重要场所; 3、它是对儿童进行科学世界观培养的 重要场所; 4、它是儿童形成科学实验技能的主要 场所; 5、它是儿童进行科学交流的重要场所; 6、它是教师实施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
2、科学实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1)、实验能实现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认识目的 。 (2)、实验能从多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①、确定实验问题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②、实验设计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③、实验操作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④、实验观察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⑤、处理实验结果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如果盖玻片下面有气泡,就用铅笔的橡皮头 轻轻敲击盖玻片,把气泡赶走。
用吸水纸把溢出盖玻片上 的多余水分吸掉(如图)
小学生如何正确进行科学实践
小学生如何正确进行科学实践引言科学实践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科学实践,小学生可以探索和体验自然现象,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而,正确进行科学实践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和方法。
本文将从准备工作、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分析等方面,介绍小学生如何正确进行科学实践。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科学实践之前,小学生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主题选择: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科学课题,并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选择一个适合小学生进行的实践项目,能够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材料准备:根据实验的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器材。
确保所有的材料都是安全的、易于操作的,并且能够满足实验的要求。
3.实验环境:在进行实验之前,要选择一个安全、整洁的实验环境。
例如,在室内实验的时候,要确保通风良好,并保持桌面整洁。
二、实验设计科学实践的关键是良好的实验设计。
下面是一些小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应该考虑的因素:1.明确的问题:在进行实验之前,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想知道植物对不同的光照条件有何影响,可以设计实验来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控制变量: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实验中只改变一个变量,其他变量要保持不变。
例如,在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验中,除了光照条件外,其他条件如土壤、水分等都要保持不变。
3.实验组和对照组:为了比较实验结果,可以设置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
实验组是指接受特定处理的样本组,对照组是指没有接受处理的样本组。
例如,在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验中,可以将一组植物放在强光下,作为实验组,将另一组植物放在弱光下,作为对照组。
三、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具体操作过程,需要小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整理材料和器材:将实验所需的材料、器材整理好,摆放在容易取用的位置。
2.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设计,逐步进行实验。
注意控制变量、记录观察结果,并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例如,在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验中,根据实验设计将不同光照条件的植物放置在相应的位置。
小学生科学知识探索
小学生科学知识探索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生的科学知识探索中,通过探索和实践,他们可以培养出探索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从观察力训练、实验探索和科学思维培养三个方面,介绍小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
一、观察力训练观察是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索的基础。
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
例如,他们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植物的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的情况,并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发现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在观察过程中,小学生需要注意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培养出科学认知和思考的能力。
二、实验探索实验是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探索的重要方式。
通过实验,他们可以对科学现象进行主动探究,并验证自己的观点。
例如,小学生可以开展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在什么条件下开始沸腾,以及沸腾的过程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小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步骤、控制实验条件,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测结果,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和推理。
通过实验探索,小学生可以培养出科学实验的能力和方法论,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科学知识和经验。
三、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思维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思考的能力。
小学生在科学知识探索中,需要培养出科学思维的习惯。
例如,当小学生面临科学问题时,他们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构建假设、开展实验和观察,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和总结。
在科学思维培养中,教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通过观察力训练、实验探索和科学思维培养,小学生可以积极探索科学知识,培养出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这种探索不仅有助于他们建立对科学的兴趣和信心,还有助于他们培养出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因此,在小学阶段,科学知识的探索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的描述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的描述引言本文将描述小学科学教学的一般过程。
科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设计一个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教学策略对于小学科学教育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 教师通过提问、展示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让学生知道他们将什么。
2. 知识讲解阶段:- 教师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科学知识,例如物质的性质、生物的特征等。
- 教师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新的知识点。
3. 实验探究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科学的乐趣。
-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4. 总结归纳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之前的知识进行联系。
-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归纳出科学原理和规律,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5. 拓展应用阶段:- 教师提供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问题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结束阶段:-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课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
- 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进行反馈,教师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结论以上所述为小学科学教学过程的一般描述。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实验探究,并通过总结和拓展应用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通过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方式,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哪四个过程
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哪四个过程?了解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对指导当今的科学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经百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在简述四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时,并对《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新《科学》教材的一些特色作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发展过程;特点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史上,其名称经历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科学的变化。
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第一个时期(1903~1948)这一时期,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先学日本,后学英美(主要是美国)。
尽管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很发达,但在1903年前没有单独开设科学课程。
在1903年前,我国科学教育的途径有二:一是“学校”形态的科学教育,主要为统治阶级的孩子所享受,其特点是以识字、读书、背书为主,多是语文、自然、社会综合性的教材。
如先秦的有《诗经》、《尔雅》,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
汉代以来的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班固的《太甲篇》,蔡邕的《劝学》、《女史幼学》,陆机的《吴章》。
再有李瀚(唐代)的《蒙求》,周兴嗣(六朝)的《千字文》,王应麟(宋代)的《三字经》、《小学绀珠》,方逢辰(宋代)的《名物蒙求》……以及近代的《家塾蒙求》、《幼学琼林》等等,自然知识主要靠教师讲解,即使课文是联系实际的,而教学却往往只是讲讲听听,脱离实际。
此种教风,代代相传至今,很难根除。
二是如远古时代那样在“大自然”的“课堂”里以“大自然”本身为“教材”,通过跟随大人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来学习的路线。
这条路线存在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
正如管子说的“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工农之子成天跟着大人“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我国古代的许多精湛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家传师承地传下来而发展的。
历代的出土文物,我国远古的蚕桑、打井、彩陶、冶炼、建筑……等发明及后世的四大发明等足可为证。
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探索
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效果评价以及改进与展望等方面。
研究发现,科学单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目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教学资源不足等。
未来发展应该在完善教师培训、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努力,以进一步推动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关键词】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探索、理论基础、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效果评价、改进与展望、启示、局限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探索】小学科学单元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将相关知识和技能以科学为载体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单元,通过有机整合,构建有层次结构的科学概念网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探索旨在通过对小学科学单元教学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探索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科学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科学教学不断深化的今天,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拓展小学科学教学的发展思路,促进科学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1.2 研究意义【小学科学单元教学的探索】小学科学单元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它以学科内容为核心,围绕一定的主题或问题展开教学,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小学科学单元教学能够促进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是按照知识点进行零散传授,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整合起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而通过科学单元教学,可以将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小学科学单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小学生自然科学实验方法
小学生自然科学实验方法自然科学实验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学习自然科学实验方法时,小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步骤。
一、确定实验目的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小学生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目的能够帮助他们明确实验的重点和预测实验结果。
例如,如果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植物的生长条件,那么他们需要确定他们要观察的是什么。
二、制定实验假设在确定实验目的之后,小学生需要提出实验假设。
实验假设是对实验结果的推测,能够帮助他们设计合适的实验步骤和收集相关数据。
例如,如果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植物生长的最佳温度,他们可以假设植物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得更好。
三、设计实验步骤小学生需要设计合适的实验步骤,以验证他们的假设。
实验步骤应该具体明确,包括所需材料和实验操作。
例如,如果他们要探究植物生长的最佳温度,他们可以准备不同温度的环境、相同种类的植物苗和相同的水和养分供应。
四、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小学生需要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
他们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或图片等方式记录实验数据。
例如,他们可以记录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和高度。
五、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小学生需要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以验证他们的实验假设是否正确。
他们可以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差异,并进行合理的解释。
例如,如果他们发现植物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更好,他们可以解释说温度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
六、得出结论小学生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结论应该与实验目的和实验假设相一致,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例如,他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适宜的温度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以上是小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实验方法时应该掌握的基本步骤。
当然,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因不同的科学实验而不同。
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实验方法,小学生可以逐渐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助到小学生在自然科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生自然科学探索活动
小学生自然科学探索活动自然科学是小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参与探索活动,小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科学的兴趣,还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自然科学探索活动。
实验探索活动实验探索是小学生自然科学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之一。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以“水的溶解性”为例,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小学生观察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首先,准备几个小瓶子,分别装入盐、糖、沙子等物质,加入相同量的水,让小学生观察并记录下每种物质的溶解情况和速度。
通过这个实验,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并对物质的分子结构有更好的理解。
考察观察能力除了实验探索,观察自然现象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例如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植物和天气等。
以“观察昆虫”为例,可以带领小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花园或者公园,让他们仔细观察昆虫的外形、行为和生活习性。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小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为什么昆虫会有不同的形状?”或者“昆虫是如何适应环境的?”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力。
设计科学展览科学展览是一个集中展示小学生探索成果的好机会。
通过设计展板、模型、海报等形式,小学生可以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展示他们的科学探索成果,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以“生态环境保护”的展览为例,小学生可以设计展板,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列举一些常见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一些简单的解决方法。
在展览中,可以设置一些互动环节,例如让观众参与垃圾分类游戏或者进行环保小调查等,让小学生的科学探索成果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肯定。
总结通过实验探索、观察能力和科学展览等活动,小学生可以在自然科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学校和家长应当积极支持这些活动,为小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现、探索和创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进行一场有趣的小学科学实验,我们将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
植物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给我们带来氧气和食物,也让我们的周围更加美丽和绿色。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了解植物的不同部分、生长的需求以及它们的生命周期。
实验目标本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的不同部分和生长需求,并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实验材料•花盆或花园土壤•种子(如花草种子)•水壶/喷雾器•太阳光或灯光•透明塑料袋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土壤和种子1.将适量的花盆或花园土壤放入小花盆中。
土壤应该富含养分,有利于种子的生长。
2.选择适合的种子,可以选择花草种子或其他植物的种子。
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
步骤二:给种子提供适宜的条件1.将小花盆放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或者在室内放置在光线充足的窗口旁边。
2.给种子充足的水。
你可以使用水壶或喷雾器,稍微喷洒一些水在种子上。
确保土壤保持湿润,但不要太湿。
步骤三:创造一个温室环境1.将透明塑料袋覆盖在小花盆上,创造一个温室环境。
这样可以保持种子的温暖和湿度,有助于它们的发芽。
步骤四:观察和记录1.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定期观察你的种子并记录它们的变化。
你可以观察到种子发芽、根部生长、茎的形成以及叶子的出现。
2.记录你的观察结果,包括种子的发芽时间、茎的高度、叶子的数量等等。
步骤五:给植物提供合适的照顾1.继续为你的植物提供阳光、水分和养分。
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于湿润,避免过度浇水。
2.如果你的植物成长得很高,你可以使用支撑物来支撑植物的茎,防止它们倒伏。
步骤六:观察植物的生命周期1.继续观察你的植物,并记录不同阶段的变化。
你可以观察到花蕾的形成、花朵的绽放以及果实的成熟。
2.了解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并与你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这个实验,你应该可以观察到植物从种子开始,经历发芽、根部生长、茎的形成、叶子的出现,最终到达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小学科学探索课程标准2024
小学科学探索课程标准2024前言科学探索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标准旨在为小学科学探索课程提供指导和参考,确保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自然界的常见现象和规律。
2. 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操作技能。
3. 学会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
4.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内容一年级1. 自然现象- 天气和季节- 水和土壤- 植物的生长2. 简单机械- 杠杆- 轮和轴- 滑轮二年级1. 生物世界- 动物和植物- 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物的多样性2. 声音和光线-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光的反射和折射- 色彩的形成三年级1. 地球和宇宙-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运动- 宇宙的组成2. 力和运动- 力的作用- 运动和静止- 摩擦力四年级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2. 人体和健康- 人体结构- 人体健康- 食物的营养价值五年级1. 能源和环保- 能源的种类和利用- 能源的节约- 环境保护2. 技术与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科技- 计算机和互联网- 科技创新六年级1. 物理现象- 力、热、光、电、声-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2. 生物科学-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动物的生活方式- 人体健康和疾病实施建议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和实践机会。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观察和探索简单的科学现象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观察和探索简单的科学现象观察和探索简单的科学现象一、引言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观察和探索科学现象,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提供一个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旨在帮助孩子们观察和探索简单的科学现象。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帮助学生观察和探索简单的科学现象,并培养他们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
三、材料准备1. 水果:苹果、橘子、香蕉2. 刀具:切水果用刀(请老师进行操作)3. 盆子或容器:承装水果汁液所用四、实验步骤1. 选择一种水果,比如苹果,描述它的外观特征(颜色、形状等)。
2. 使用刀具(请老师进行操作),将苹果切割成小块并放入盆子或容器中。
3. 观察切割后苹果与未切割前苹果之间有何不同。
4. 重复步骤1-3,使用其他水果(橘子、香蕉)进行观察和比较。
五、实验结果1. 观察到的现象:a. 切割后水果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b. 切割后水果的形状是否改变?c. 切割后水果表面出现了哪些液体?六、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分析:a. 切割后水果的颜色可能因氧化而发生变化。
b. 切割后水果的形状会由于刀具对其施加力量而改变。
c. 水果在切割时会释放出汁液。
2. 科学原理解释:a. 氧化是指物质与氧气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或改变原有性质的过程,致使切割后的苹果发生颜色变化。
b.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导致其形状发生改变。
刀具对苹果施加压力,使其形状改变。
c. 水分是构成许多水果组织的重要成分之一,在切割时容易被释放出来。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帮助学生观察和探索了简单的科学现象。
他们通过切割水果,观察到了水果颜色变化、形状改变以及汁液释放等现象,并了解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这次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还增加了他们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
八、拓展思考1. 除了苹果、橘子和香蕉,你还可以选择其他水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2. 你能否找到其他导致水果发生颜色变化、形状改变或汁液释放的方法?3.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切割水果时会闻到特殊的气味?通过本次小学科学实验教案,帮助学生观察和探索简单的科学现象,引发他们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案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
小学科学教案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作为生命的一种形式,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还能够增强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本文将探索小学科学教案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孩子们植物的生长过程。
一、引言植物的生长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序的、不断发展的变化组成的。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对于孩子们了解自然规律、培养观察力和实验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活动,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二、观察种子的发芽1. 种子观察实验在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亲自参与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
首先,教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不同类型的种子,并清晰地表明它们包含植物生长的初期。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包括发芽时间、芽茎的形态等。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能够亲眼见证植物从种子到幼苗的生长过程。
2. 种子发芽观察日记鼓励学生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种子发芽的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观察和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
学生可以记录每天自己观察到的发芽情况,描述芽茎的增长、叶片的展开等变化。
通过这种记录,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同时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三、观察植物的根系1. 寻找自然中的植物根系带领学生们到校园或自然环境中,寻找并观察植物的根系。
教师可以在场地上挖出一个小坑,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根系,了解根系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保护植物,避免伤害。
2. 根系观察实验设置根系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根系的生长情况。
可以设置不同水份、阳光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实验组。
学生可以观察并比较不同条件下根系的生长情况,更深入地了解根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植物的茎与叶1. 观察植物茎和叶的不同形态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植物茎和叶的形态特征,让他们认识到不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长方式的差异。
通过观察,学生能够理解茎和叶对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探索一般要经历哪四个过程?了解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对指导当今的科学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历经百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在简述四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及特点时,并对《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新《科学》教材的一些特色作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发展过程;特点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史上,其名称经历了格致→博物→理科→自然→常识→自然常识→自然→科学的变化。
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第一个时期(1903~1948)这一时期,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先学日本,后学英美(主要是美国)。
尽管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很发达,但在1903年前没有单独开设科学课程。
在1903年前,我国科学教育的途径有二:一是“学校”形态的科学教育,主要为统治阶级的孩子所享受,其特点是以识字、读书、背书为主,多是语文、自然、社会综合性的教材。
如先秦的有《诗经》、《尔雅》,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
汉代以来的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班固的《太甲篇》,蔡邕的《劝学》、《女史幼学》,陆机的《吴章》。
再有李瀚(唐代)的《蒙求》,周兴嗣(六朝)的《千字文》,王应麟(宋代)的《三字经》、《小学绀珠》,方逢辰(宋代)的《名物蒙求》……以及近代的《家塾蒙求》、《幼学琼林》等等,自然知识主要靠教师讲解,即使课文是联系实际的,而教学却往往只是讲讲听听,脱离实际。
此种教风,代代相传至今,很难根除。
二是如远古时代那样在“大自然”的“课堂”里以“大自然”本身为“教材”,通过跟随大人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来学习的路线。
这条路线存在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
正如管子说的“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工农之子成天跟着大人“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我国古代的许多精湛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家传师承地传下来而发展的。
历代的出土文物,我国远古的蚕桑、打井、彩陶、冶炼、建筑……等发明及后世的四大发明等足可为证。
可惜劳动人民被排除在学校之外,一般不识字,他们的创造发明很少有文献保存下来,也因此有不少技艺失传了。
在小学正式开设科学课程是1903年,当时称为格致课。
1898年7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奏《请开学校折》,建议仿德、日学制,通令全国各省、府、县、乡开办学校。
1903年全国各官立小学堂,规定开设格致课,这便是我国最早的科学课。
课本叫《格致》,用四言韵语写出,为教10岁内外童子之用。
内容译自日本,主要有:乡土之动物、植物、矿物;寻常物理、化学现象;生理卫生等。
当时高小开设8科,格致课排于第7位。
民国以后,课程名称先改为博物(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政府颁布《普通教育管行课程标准》中规定:高等小学开设12科,将格致改为博物,位居第6,初小不设此科,后改为理科(1912年9月中华民国07 收稿日期:2003 04 16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研究》政府颁布的《小学校令》又规定:高等小学砍掉博物、理化,改设理科),再改为自然、常识。
1922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两科。
“自然”之名自此始。
高小设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五科。
规定“乡村学校无力单独设科的,可将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
“常识”之名自此始,它是“社会”和“自然”的合称。
教材仍是译自日本,而日本又是从英美引进的。
1929年(民国18年)颁布第一个课程标准,把高小的历史、地理和一部分卫生合并为《社会》科,个人卫生部分并入《自然》科,初小则把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
后经四次修订,一直用到解放前夕。
后几次的修订基本上只是改变从日本引进现成内容,而根据英美教育学说自编教材。
解放前各解放区先后也有自编自然教材,基本上是参照国民党区的教材,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加以改造,结合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战争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多,反映城市的少。
但在教学上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论的认识路线和为革命、政治服务。
二、第二个时期(1949~1979) 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在小学中高年级一直开设自然常识课,后又改为自然课。
这一时期仍没有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20世纪50年代学前苏联,60、70年代基本上是“停课闹革命”。
在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三个教学大纲。
1956年颁布学习前苏联的第一个自然教学大纲,规定初小阶段的自然课在语文课中进行教学,高小每周两课时自然课,初小学“生物界自然”,高小学“无生物界自然”。
大纲规定的自然教学的目的任务是:“教给儿童一些初步的自然科学知识,促进儿童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等全面发展。
”具体提出了六大任务,中心任务是“使儿童对周围自然界最普通的物体和现象获得必要的、初步的具体知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使儿童逐渐认识一些他们所能理解的自然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了解人能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1963年颁布第二个自然教学大纲,砍掉了历来初小都有的自然或常识课,目的任务与1956年的大纲基本相同,但更多地强调“扩大儿童的知识领域,培养儿童爱科学的品德,为儿童进一步学习和将来参加劳动准备必需的基础”。
全国统一使用人教社出版的《高级小学课本自然》1~4册和“教学指导书”,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夕。
1966~1977年,各地自编《科学常识》,全国无统一的学制、教学计划和教材,实际上是“停课闹革命”。
1977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自然常识”之名自此始),目的任务也与1963年大纲基本相同,在更多地强调“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的同时,强调“通过自然常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将来参加三大革命运动打下初步的基础”。
但仍只在小学最后两年设《自然常识》课,每周两课时,但学制已改为五年制,所以学习的年级从原来的五、六年级调到四、五年级。
内容基本上保持了第二个大纲的内容(第二个大纲把原在初小四年内的生物界自然和生理卫生全部包到了五、六年级,而课时不仅未增加,反而比解放初减了一课时),再增加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呈现出“深、难、重”的弊端。
1978年秋起全国统一使用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自然常识》1~4册及相应教参。
由上可知,在1980年以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还未成气候,教材教法体系尚未成形。
三、第三个时期(1980~2000) 这一时期开始初步形成我国自己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
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明确指出“根据四化需要,必须加强小学自然科学常识教育,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并将课程名称恢复为“自然”,取消了画蛇添足的“常识”两个字,并从三年级起开设。
1982年秋,在科学启蒙教育大师刘默耕的领衔下,具有崭新的教育理念(“自然课就是教孩子们…搞科学‟”)的《自然》及指导《自然》课教学的《教师用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2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自然课。
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是以教科书为基础的系列教材,品种除教科书以外,同时供应教师教学用书,以后又陆续供应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
它有“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两套,分别供两种学制的学校使用。
这套小学自然教科书是在总结建国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七套自然教材和研究国外的小学科学(或理科)教材,以及调查研究小学实际的基础上编写的。
教科书基本体现了如下特点:一是注重科学学科的特点,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为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
二是遵循儿童身心特点,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
选择的大多是常见的、儿童感兴趣的,且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教学内容,体现了趣味性和实践性。
三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
在儿童接受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新教科书在阐明自然规律和概念时,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
四是注重儿童智能发展。
新教科书进一步明确了本学科中各项能力培养的要求、方法和途径,确定了能力的结构体系。
五是既注意了本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了与小学其他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与此同时,遵照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教材建设“在国家统一要求下实现教材多样化”的精神,从1993年开始,上海、广东、江苏等各地教材建设风起云涌。
其中,以苏科版小学自然教材最具影响。
该教材的主要特色如下:第一,教材指导思想较先进。
教材增加了表现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性课题,强调自然教学要让小学生经历科学研究过程,“真枪实弹”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体现了科学教育的新思想。
第二,教材内容选择较合适。
教学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动机,一改以往单纯用知识点作标题的做法,代之以一些生活化、儿童化、口语化的标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增加了许多开放性的内容,促进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并将自然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展到社会和家庭,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奠定了基础。
第三,教材内容编排较合理。
教材突出了单元结构,将一学期的学习分解成若干个阶段。
在一个单元中,学生对相关问题可进行比较集中的研究,易于保持浓厚的兴趣,认识可以不断深化,且有助于系列化地训练相关能力。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中的能力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
第四,教材呈现方式较活泼。
教材图文并茂,低年级课文更是以图为主,而且是以照片为主。
图多,照片多,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自然和客观实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缩小了学生与被认识对象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亲近自然,珍爱自然的情感。
在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自身教学风格的自然教学名家,除了已故的科学教育大师级人物刘默耕先生、现在小学科学教育界知名人物路培琦和章鼎儿,还有如运用“假说演绎法”的北京特级教师应飞、运用“自然法”的北京特级教师郑乃强、运用“学玩融合法”的湖南特级教师任晓晖、运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的江苏教师蔡正秋、运用“五步式自然实验教学法”的湖南教师龙正启、运用“导探教学法”的上海教师沈人骅等等。
由上可见,至此,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已成气候,教材教法体系初步形成。
四、第四个时期(2001~至今) 这一时期,较完善的科学教材教法体系开始形成,新的科学教材处于实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