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

合集下载

种养循环_智能智慧_打造绿色创新的高标准农田——内乡县创建数字化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的探索与思考

种养循环_智能智慧_打造绿色创新的高标准农田——内乡县创建数字化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的探索与思考

河南农业2024年第1期NONGYE ZONGHENG农业纵横方案,优化政府资金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分配,充分引导社会资金的有效投入,使智慧新农驿的服务形式多样化、优质化,使智慧新农驿在乡村振兴中能发挥其作用,并产生预期效益,最终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不断优化与转变。

五、结语本文分析了当前乡村振兴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智慧新农驿的概念、特点、重要性,并从智慧新农驿服务体系的建立、乡村劳动力、乡村物流模式、乡村文旅、乡村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建立智慧新农驿的若干措施,对解决乡村百姓就业创业、乡村农副产品流通、乡村文旅开发、乡村品牌的运营推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对于加快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农村信息现代化和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寇杨冰(2002—),女,陕西渭南人,大学本科在读,主要从事机器人工程研究。

基金项目:太原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智慧新农驿——助力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项目编号为XJ2022191。

(责任编辑 张梦纳)示范区严格按照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部、农业农村部、hm 2,可争取享受国家三是打包资金。

河南农业2024年第1期(二)土地托管融合一是农民通过土地入股、流转、托管运营等方式,形成平台、企业、农民高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

通过村土地合作社、镇土地合作联合社,统一托管给河南省牧防治、合理灌溉等,实现农田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

(五)长效化综合管护示范区建设有数字指挥中心,可做到“绿色农田一张图”;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围绕产业共建、农民共富、一二三产业融合等重点领域,汇聚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产业宏观指标及绿色农田完成指标,结合多维度数据分析,为农田生产管理及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大大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开展智慧生产,让农事作业可管控。

基于“十二化”的智慧农田管理系统,汇集区域内种养信息、种植批次、投入品信息、生产经营情况、销售流通等生产关键指标数据,实现农田灌排水、农机耕种收、无人机飞防等田间智能作业,为农田提供种植规划、减肥减药、优化种制定工作机制,确保长效运营。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专业推荐5篇)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专业推荐5篇)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专业推荐5篇)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专业推荐5篇)本文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推荐,论文,专业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专业推荐5篇)本文简介: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一:题目:基于Web平台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摘要:实验室的使用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效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随之改变。

文章根据学校现有情况,融合现有系统的相关管理数据,结合当前Web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设计一个符合高职院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专业推荐5篇)本文内容: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范文一:题目:基于Web平台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摘要:实验室的使用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部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高效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随之改变。

文章根据学校现有情况, 融合现有系统的相关管理数据, 结合当前Web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设计一个符合高职院校使用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同时设计配套的手机端软件。

设计实现实验室基本信息管理、资产及耗材的管理、各类基本信息的查询统计、实验室安全管理等功能。

关键词:Web技术,实验室管理,安全管理Research and design of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Web platformAbstract:The use of laboratorie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eaching activ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management of efficient laboratories has also 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the paper integrates the relevant management data of the existing system, combines the current Web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etc. to design a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us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design supporting mobile phone software. The function of basic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assets and consumables, query and statistics of various basic information, and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are designed and realized.Keyword:Web technology,laboratory management,safety management随着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越来越密切, 高校各类管理工作也需要随之改变。

基于ArcGIS Engine的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以上海市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为例

基于ArcGIS Engine的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以上海市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为例
( 商丘师 范学 院, 河南 商丘 4 6 0 ) 70 0
【 摘 要 】 数字农业是在“ 数字地球” 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的, 2 世纪新型的农业模式, s 是 1 以3 技术应用为核心的
数字农 业空间信 息管理平 台开发研 究是数 字农 业研 究的重要方向之 一。文章着重分析 了数 字农 业空间信 息管理平 台开发 中所涉及 到的关键技术 ; 研究空 间信息管理平 台桌面部分 的开发背景 、 在 需求分析 的基础上, 对平 台进行 了总体设计 、 数据 库设计 、 系统功能设计 、 面设计 ; 系统各个 功能模块 进行 了开发实现。 界 对
【 键 词 】 数字农业 ; 关 空间信息管理平 台;r G SE g e A c I n 1 n 【 中图分类号】 301 【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4 26 (07 1-0 10 10—7 820 )102— 2
随着科学 技术 的迅速发 展 , 2 纪末 , 到 0世 世界上兴起 了 以 信息 技术 和生物技 术为 主导 的新的农 业科 技革命 的浪 潮—— 数字农业 。 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 产力重要要素 , 工 其 将 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 计的思想引入农业 , 过计算机 、 通 地 学空间 、 网络通讯 、 电子工程技 术与农业 的融合 , 数字水平 上 在 对农业生产 、 管理 、 营 、 经 流通 、 服务 以及农 业资 源环境 等领 域 进行 数字化设计 、可视化表达 和智能化控制 , 农业按照人 类 使 的需求 目标发展 。【 l j WT 加入 O之后 , 国农业生产 面临更为 激 我 烈 的 国际竞 争 , 实现农 业产业 化 已经迫在 眉睫 , 数字农 业无 疑 是提 高我 国农 业生产 国际竞争力 的关键 。2 “ 【 数字农业空 间信 】 而 息管理平 台开发” 就是 数字农业建设的主要 内容 之一 。 数 字农业 空间信 息管 理平 台是基 于信息 和知识 支持 的现 代农 业管理 的集成技术 , 将地 理信息 系统 、 球定位 系统 和遥 全 感 (s技术 )计算 机技术 、 3 、 自动 化技 术 、 通讯 和网络技术结合农 学、 地学 、 生态 学 、 经济学 、 筹学规律 和数学模 型 , 农 田信息 运 对 进行动 态采集 、 分析 、 理和输 出, 而根据农 田区域差 异 、 处 从 农 结合 的综合 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系统 。 ( ) 二 组件 ( mp n n ) 术 Co o e t技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1兴凯湖农场近几年的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离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为确保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垦区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发展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部署要求,兴凯湖农场将以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为突破,全面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现就结合农场实际研讨如下: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面向整体全面陕速、跨越式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农业、农机、水利、种子、林业、科技、畜牧等行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场农业耕作栽培、土肥、植保、气象、科技服务推广信息网络化系统;加快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增强各类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指导、服务、推广体系的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措施。

通过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达到夯实农业基础,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以产业调整为重点,以科技支撑为扭带,实现措施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全程化和农业稳产、高产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措施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建立以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推进小组,进一步统一对建立现代化大农业认识,提高加快建设现代大农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紧迫感,建立健全责任分工机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有效推进重点工作落实。

完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目标考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

2、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农业稳产、高产、标准化落实的重要保障,是农业承包户增收的前提,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保证。

农场今后将继续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水田条田化改造、水稻集中育秧大棚、现代农机装备、粮食晒场和仓储等标准化建设,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实现企业增效、农户的目的。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概述开发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提出建设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有些市、县开始研究建设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有些公司开发地籍和估价等信息系统软件;1994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组织新技术示范基地专家组,以促进土地管理信息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提出建设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系统运行环境包括操作系统、硬件、地理信息系统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 95/98;Windows NT,Unix,如Solaris等;硬件:PC机、工作站、服务器,如PCServer,SunServer和大型机等;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MaPInfo,MGE,SICAD等;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te,Informix,SQL Server,Access等;土地管理的目标目标分析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面对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土地管理的目标可以理解为:·一级目标:切实保护耕地,实现中国土地养活中国人;·二级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维持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三级目标:土地作为重要资产,可保值增值;盘活土地资产,协助企业经营;以土引资,以地生财,促进经济发展;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土地管理服务的;它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开发土地信息资源,支持土地管理的业务运行、专题管理和战略决策;支持土地科技、土地工程和地产市场的各项活动;支持国民经济调控和国家管理的有关决策;具体为:·科学存储土地信息,适时更新图件数据和文档;·查询检索,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状况;·数据处理,支持土地管理的操作运行;·信息支持,开展专题管理活动;·分析研究,提供土地、管理、生态和经济的辅助决策;·土地工程指标、方案拟订和工程设计,支持土地开发和土地保护的论证和监测;·数据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土地管理目标在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和县市各级也有差异;土地管理的层次目标如图所示,土地管理及其信息系统都有三个层次的工作:操作运行、专题管理和战略决策,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各层次的目标和功能有较大差异;即越往基层操作运行的比例越大,越往高层决策和控制的职能越强;图国家土地管理的层次土地管理的操作运行指土地管理的具体实施;它依据统一制定的规范,主要在市、县、乡、镇进行;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监测、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与开发复垦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征地、土地评估、土地市场管理、土地监察等;其数据流以当地的横向流动为主;即用当地的图件,数据和档案文件,完成当地的土地管理任务;专题管理是国家、省、市和地级土地管理局的主要职责;实际上每项土地管理的业务运行都有专题管理;它的通常流程是:提出任务、论证立项、选点试验、总结经验、确定标准、制定规范、培训人员、推广展开、健全制度和验收汇总等;专题管理的数据流以纵向为主,有上有下;战略决策是土地管理的高级活动,数据流纵横交错;1.国家级土地管理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务院士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规定土地分类标准,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在全国实施;负责办理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的登记发证;编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规定年度和区域的限制指标;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规定年度和区域的控制指标,对耕地实施特殊保护;组织耕地的易地开垦,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据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征用下列土地:·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2.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土地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本辖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属于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权限内的,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本辖区的乡镇企业用地标准、耕地以外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审批建设用地,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制定开垦耕地计划,监督占用耕地的单位按照计划开垦耕地或者按照计划组织开垦耕地,并进行验收;3.地市级土地管理审查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再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4.县市级土地管理实施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负责编制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用途;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国家征用的土地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办理征地补偿登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以—亡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并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临时使用土地补偿费;审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设用地和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法加办审批手续,依法收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些用地、越权批准的用地、侵占和挪用的被征用土地及处理非法占用土地等;综上所述,国家级负责全国土地管理的战略决策、制定全国土地管理的技术规范、数据标准及行业规划、编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批准占用基本农田和大片土地的重要项目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据法规和国家规定对辖区内的土地实施行业管理、编制本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市及县规划、规定征地补偿标准、批准占用耕地项目;地市审查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再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负责审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的市直接对全市土地实施管理,尤其是市区土地的产权、产籍、规划、征地和审批等;县是全面实施土地管理的基础层次,大量的操作运行级的土地管理工作主要是在县级进行的,如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评价、土地整理、土地征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保护等;土地管理业务分析我国的土地管理模式是政府依法管理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开源节流,保护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一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土地统计制度、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重建、扩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土地管理业务分析将土地管理的职能范围分解为业务活动过程和业务活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等;调查用图的比例尺为:农区-1:l万,重点林区-1:万,一般林区-1:5万,牧区-l:5万或1:10万;工作中还需要相应比例尺的航摄像片或影像平面图;工作步骤如图所示;地籍调查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勘丈,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地籍调查分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调查的单元是宗地,它是被权属界址线封闭的地块;一个地块内由几个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也称为一宗地;权属调查完成后,必须对调查成果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核和分类处理;质量审核又包括自检和审核;质量审核将为地籍测量和今后的地籍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准备-外业调绘-内业转绘-土地面积量算-土地利用现状图编绘修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编写-检查验收和成果归档-结束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流程图准备-权属调查-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勘丈-分类统计-成果归档-建立数据库-结束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如图所示;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包括坐标系选择、首级平面控制网布设、加密控制网布设和地籍图根控制网布设;地籍勘丈即地籍碎部测量,主要是测定界址点位置,之后再制作地籍图、求算宗地面积、制作宗地图;地籍测量的方法有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图解勘丈法;界址点测量有解析法测定界址点的位置和勘丈法确定界址点的位置等;地籍图的内容包括地籍要素、数学要素和地物要素等;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的登记;土地他项权利指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所有权以外的土地权利,包括抵押权、承租权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土地权利;土地登记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变更土地登记;根据土地使用权、所有权性质,向国有土地使用者、集体土地所有者、土地他项权利拥有者、集体土地使用者分别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集体土地所有证、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和集体土地使用证;国家设土地归户卡和土地登记卡,存在土地管理局;土地登记发证的工作分为几个阶段和若干步骤:登记申报、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颁发或者更新土地证书;土地分等定级和估价土地分等定级的目的是根据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个方面的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评定土地质量、划分土地等级,为全面地、科学地管理土地,合理地利用土地,为有关部门制定规划、计划和有偿使用土地提供依据;土地等反映全国土地的地域差异,其顺序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排列;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利用效益的差异,其顺序在各城镇内部统一排列;城镇土地定级的原则有综合分析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地域分异原则、级差收益原则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等;土地估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屑性和收益状况,对土地使用权在某一期日的价格进行综合评定;土地估价的目的是为保证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以及利用经济手段强化土地资产管理,促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有偿出让或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加强国家对土地市场的管理,促进正常交易,为全面、科学、合理地使用城镇土地提供依据;土地估价主要是基准地价评估和宗地地价评估;基准地价评估是按城镇土地级别或均质地域分别评估出级别的或均质地域的商业、工业和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使用权在某一期日的单位面积平均价格;它以城镇为整体进行;基准地价评估有两条途径,一条以土地定级为基础,土地收益为依据,市场交易资料为参考;另一条则用土地条件来划分均质地域,用市场交易价格等进行评估;宗地地价评估的是城镇内某一宗地的土地使用权价格,按评估目的可以分为宗地标定价评估、出让底价评估和宗地交易价评估等;它们的评估有两条途径,一条利用基准地价评估结果,采用系数修正法进行评估;另一条则利用调查的有关资料,采用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或成本逼近法等进行评估;其中宗地估价工作流程如图所示;准备-接受估价委托-拟订估价计划-确定估价对象-收集及分析资料-选择估价方法-确定估价额-编写地产估价报告书-结束图宗地估价流程图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利用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是进行土地利用管理及其他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又以总体规划为依据,服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一般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总体规划编制修订管理、审批公布管理和实施管理三个方面;编制修订管理是前提,审批公布管理是手段,实施管理是目的,后者也是日常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归于土地利用管理及其他工作之中,如农田保护规划归于农田保护管理,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规划归于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管理;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广义上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范畴,规划指标分解至中期和年度用地指标即土地利用计划;现阶段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己从规划管理中相对独立出来,包括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两大部分;制定计划一般又分为计划编制、计划分解下达、计划协调修订等内容;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所作的总体的战略性的安排,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般采用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层层反馈的规划体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特点,其工作程序可以分为4个阶段和若干步骤;1准备阶段1工作计划制定,包括规划任务确定,规划时间安排,规划经费、人员安排等;2工作方案拟定,包括规划目的的明确,规划内容的明确,规划方法的明确,规划技术路线的明确,规划工作步骤的明确等;3经费落实;4队伍组成,包括领导小组、工作班子、联络员等;2调查研究分析阶段1调查收集各种资料·土地利用资料,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各类用地的土地利用率资料产率资料、历年土地利用调整和布局资料等;·测绘资料;·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料;·部门发展规划及用地计划资料;2土地利用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率分析、土地生产状况分析、土地生产率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布局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等;·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研究,包括土地条件分析、气候条件分析、水资源条件分析、经济条件分析、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后备资源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潜力计算分析等;·土地需求分析,包括人口现状和预测、劳动力现状和预测、基本食物生产现状和预测、农产品工业现状和预测、农产工业原料及用地现状和预测、各部门经济发展和占地规模预测、各种建设用地现状和预测、各种园地现状和预测以及各种土地需要量的预测等;3确立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3编制规划方案阶段1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土地开发、复垦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土地利用结构平衡表;·确定用地规划指标:常规方法——部门协商法,土地评价——规划的数学模型;·各类用地优先顺序;·土地利用的限制条件;·制约因素;2土地利用调整指标依据拟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原则的拟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方法拟定;·用地指标平衡表编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概略计划编制;·土地利用调整指标供选方案提出;3用地分区研究·用地分区依据和原则;·用地分区结构和类型;·用地分区程序和方法;·用地分区与拟定用地指标初步结果相互对照与修正;·各用地区土地利用原则的拟定;·用地区的核实;4实施规划措施研究5规划的综合、协调、论证研究·规划的综合;·规划的协调——包括部门协调,地区协调层间协调等;·规划的论证;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表编制;·编写总体规划报告;4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上报审批;·公布;·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提出;·土地利用分析;·各种方案比较和确认;·编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告;·上报审批和公布;2.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中期计划5年和年度计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化,也是总体规划的实施计划;按照土地利用计划编制和管理的一般特点,该项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土地利用计划编制阶段:编制计划采用上下结合,多次反馈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准备工作、申报用地计划、编制计划草案、汇总、综合平衡等;第二阶段:计划分解下达阶段;3.基本农田保护结合实际情况,确立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划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实行目标管理,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保证地域内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过程如下:1应保护的基本农田面积计算·应保护的粮田面积计算;·应保护的棉麻田面积计算;·应保护的蔬菜基地面积计算;·应保护的其他农田面积计算;2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划定·保护片和地块确定;·土地所有使用单位意见征求;·现场界线划定,界标树立;3基本农田保护区成果整理·村级保护片、块登记表建立;·村级保护片、块分布示意图绘制、编号·承包户保护承约签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表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规定制定;4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禁止占用;·禁止挖土、取沙、堆放、建坟、污染;·禁止改变用地类型或荒芜闲置;·鼓励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政府层层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5监督处罚·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制定处罚办法;4.土地整理与开发复垦管理1土地整理管理土地整理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它是国家干预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般分农村土地整理和城市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又分解为:土地整理规划和计划;土地整理公告——修订;土地整理准备——停止新建、增建、采土石,拆除土地改造物或坟墓;土地分配与异议处理——包括登记公告、分配公告、权属纠纷处理;土地整理实施;违法行为处罚;2土地开发管理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包括对荒山、荒滩、荒水和荒地,采取工程或其他措施,使其变为可利用的农用土地并加以利用;其业务流程为:申请开发、签订合同、发许可证、完成验收、登记发证;3土地复垦管理土地复垦管理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掘、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它包括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复垦计划、复垦项目管理、复垦土地产权管理、土地复垦的监督检查和土地破坏的防止和控制等;建设用地管理建设用地管理是对所管辖行政区域范围内城乡建设用地的征用、划拨和出让,实施统一管理,承办由同级政府审批的建设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指导、监督、协调各部门的建设用地,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建设用地管理的行政法规、技术政策和经济管理办法,负责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监督;建设用地按其利用方式的不同,分为农业建设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按照土地权属性质,投入资金来源和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非农业建设用地又可分为国家建设用地、乡镇村建设用地和外商投资企业用地;1.建设用地审批建设用地审批的大体流程如下:1用地单位申请用地:用地单位应持县以上有关部门及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向当地人民政府土地部门提出用地申请;2选址定点:土地管理部门,依据上级下达的年度用地占用指标及批准给用地单位的用地计划,依据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建设项目的合理地点;3批准用地:建设选址定点后,进行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总平面图布置;用地单位持上级有关部门初步设计批文和工厂企业设计图件等材料,向土地管理部门正式申报用地,并按审批权限逐级报批;4落实各项补偿、安置方案,签订用地协议;其标准参照国家建设用地费用补偿的有关条款,并承担农业用地的农业税;5取得用地:项目用地批准后,政府发给建设单位建设用地批准证书,在有关单位的参与配合下,土地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文件,到现场划拨土地,打桩,放线;2.国家建设征用划拨土地国家建设用地是指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国防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所需要的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建设用地、工矿区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用地和特殊用地等;根据新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建设用地占用农地审批流程如图所示;土地市场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抵押等;1.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1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流程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流程为报批审核、具有审批权限的人民政府批准、签定出让合同、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登记发证等;2协议出让土地使用权3招标出让土地使用权招标出让土地使用权是在指定期限内,由符合指定条件的单位或个人,以书面投标的。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能农业系统设计与开发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能农业系统设计与开发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能农业系统设计与开发智能农业系统设计与开发: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农业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化的发展,农业领域也开始逐渐引入先进的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在这个背景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能农业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智能农业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重点介绍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一、智能农业系统的设计与发展概述智能农业系统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将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系统。

其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与开发智能农业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通过传感器获取土壤、气象、水质等环境信息,实现对农田的实时监测;2. 数据采集与处理:将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和处理,生成农业生产过程相关的信息;3. 决策支持系统:根据采集的数据和历史信息,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通过控制系统和机械装置,实现农田的自动化种植、施肥、浇水等作业;5.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农业生产的虚拟环境,实现农民的远程操作和培训。

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能农业系统开发1. 虚拟农田的建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立一个真实感的虚拟农田。

农民可以通过穿戴式设备进入这个农田,在虚拟环境中观察作物生长、天气变化等情况。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在没有实际作物的园区中进行实验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经验。

2. 虚拟农业生产过程模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将环境参数输入到虚拟模拟系统中,可以得到关于作物生长、施肥、浇水等农业活动的结果。

农民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测试不同的农业策略,选择最优的方案。

3. 远程农田监控与作业在智能农业系统中,通过传感器和相机等设备,可以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传输到虚拟环境中。

智能农业种植管理系统研发

智能农业种植管理系统研发

智能农业种植管理系统研发第一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内容 (3)第二章:智能农业种植管理技术概述 (4)2.1 智能农业种植管理技术发展历程 (4)2.2 智能农业种植管理技术现状 (4)2.3 智能农业种植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4)第三章:系统需求分析 (5)3.1 功能需求 (5)3.1.1 系统概述 (5)3.1.2 环境监测 (5)3.1.3 智能控制 (5)3.1.4 数据分析 (5)3.1.5 决策支持 (5)3.1.6 远程管理 (5)3.2 功能需求 (6)3.2.1 响应时间 (6)3.2.2 数据处理能力 (6)3.2.3 系统稳定性 (6)3.2.4 系统兼容性 (6)3.3 可靠性需求 (6)3.3.1 数据安全 (6)3.3.2 系统抗干扰能力 (6)3.3.3 系统自恢复能力 (6)3.3.4 设备兼容性 (6)3.3.5 系统升级与维护 (6)第四章:系统设计 (6)4.1 系统架构设计 (6)4.2 系统模块设计 (7)4.3 系统流程设计 (7)第五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7)5.1 数据采集技术 (7)5.1.1 传感器技术 (7)5.1.2 图像采集技术 (7)5.1.3 无线通信技术 (8)5.2 数据处理方法 (8)5.2.1 数据预处理 (8)5.2.2 数据挖掘与分析 (8)5.2.3 模型构建与应用 (8)5.3 数据存储与传输 (8)5.3.1 数据存储 (8)5.3.2 数据传输 (8)5.3.3 数据备份与恢复 (9)第六章:智能决策与分析 (9)6.1 决策模型构建 (9)6.2 决策算法研究 (9)6.3 决策结果分析 (10)第七章:系统开发与实现 (10)7.1 系统开发环境 (10)7.1.1 硬件环境 (10)7.1.2 软件环境 (10)7.2 系统开发工具 (11)7.2.1 集成开发环境(IDE) (11)7.2.2 版本控制工具 (11)7.2.3 项目管理工具 (11)7.3 系统实现 (11)7.3.1 系统架构设计 (11)7.3.2 功能模块实现 (11)7.3.3 系统功能优化 (12)7.3.4 系统安全与稳定性 (12)第八章系统测试与优化 (12)8.1 系统测试方法 (12)8.2 系统功能测试 (13)8.3 系统优化策略 (13)第九章:案例分析与应用 (13)9.1 案例分析 (13)9.1.1 项目背景 (13)9.1.2 系统架构 (13)9.1.3 案例实施 (14)9.1.4 案例成果 (14)9.2 应用前景 (14)9.2.1 产业发展趋势 (14)9.2.2 技术发展趋势 (14)9.3 推广建议 (14)9.3.1 政策支持 (14)9.3.2 技术培训与普及 (15)9.3.3 资金投入 (15)9.3.4 建立健全市场机制 (15)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5)10.1 研究总结 (15)10.2 研究局限 (15)10.3 研究展望 (15)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智能农业种植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开发

智能农业种植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开发

智能农业种植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开发第一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 (5)2.1 功能需求 (5)2.1.1 数据采集功能 (5)2.1.2 数据存储与管理 (5)2.1.3 数据分析功能 (5)2.1.4 决策支持功能 (5)2.2 功能需求 (6)2.2.1 响应速度 (6)2.2.2 可扩展性 (6)2.2.3 可靠性 (6)2.3 可行性分析 (6)2.3.1 技术可行性 (6)2.3.2 经济可行性 (6)2.3.3 社会可行性 (7)第三章系统设计 (7)3.1 系统架构设计 (7)3.1.1 硬件层 (7)3.1.2 数据传输层 (7)3.1.3 服务器层 (7)3.1.4 客户端层 (7)3.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8)3.2.1 传感器配置 (8)3.2.2 数据采集 (8)3.2.3 数据预处理 (8)3.3 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8)3.3.1 数据存储 (8)3.3.2 数据处理 (8)3.3.3 数据分析 (8)3.3.4 模型建立 (8)3.4 系统界面设计 (8)3.4.1 用户注册与登录 (8)3.4.2 数据展示 (8)3.4.3 数据分析结果展示 (9)3.4.4 决策支持 (9)3.4.5 系统管理 (9)第四章数据采集技术 (9)4.1 传感器技术 (9)4.1.1 传感器概述 (9)4.1.2 传感器选型及布局 (9)4.1.3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 (9)4.2 数据传输技术 (10)4.2.1 数据传输概述 (10)4.2.2 有线传输技术 (10)4.2.3 无线传输技术 (10)4.3 数据存储技术 (10)4.3.1 数据存储概述 (10)4.3.2 本地存储技术 (10)4.3.3 云存储技术 (10)第五章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11)5.1 数据预处理 (11)5.1.1 数据清洗 (11)5.1.2 数据整合 (11)5.1.3 数据规范化 (11)5.2 数据分析方法 (11)5.2.1 描述性分析 (11)5.2.2 相关性分析 (11)5.2.3 聚类分析 (11)5.2.4 时间序列分析 (11)5.3 模型建立与优化 (12)5.3.1 模型选择 (12)5.3.2 模型训练与评估 (12)5.3.3 模型优化 (12)第六章系统实现与测试 (12)6.1 系统开发环境 (12)6.1.1 硬件环境 (12)6.1.2 软件环境 (12)6.1.3 开发工具 (13)6.2 系统功能实现 (13)6.2.1 数据采集模块 (13)6.2.2 数据存储模块 (13)6.2.3 数据分析模块 (13)6.2.4 用户管理模块 (13)6.3 系统测试与优化 (13)6.3.1 功能测试 (13)6.3.2 功能测试 (14)6.3.3 优化与改进 (14)第七章系统应用案例 (14)7.1 案例一:粮食作物种植数据采集与分析 (14)7.1.1 项目背景 (14)7.1.2 数据采集 (14)7.1.3 数据分析 (14)7.2 案例二:经济作物种植数据采集与分析 (15)7.2.1 项目背景 (15)7.2.2 数据采集 (15)7.2.3 数据分析 (15)7.3 案例三:设施农业种植数据采集与分析 (15)7.3.1 项目背景 (15)7.3.2 数据采集 (15)7.3.3 数据分析 (16)第八章系统安全性分析 (16)8.1 数据安全 (16)8.1.1 数据加密 (16)8.1.2 数据备份 (16)8.1.3 数据访问控制 (16)8.2 系统安全 (16)8.2.1 系统安全防护 (16)8.2.2 安全漏洞修复 (17)8.2.3 系统更新与维护 (17)8.3 用户隐私保护 (17)8.3.1 用户信息加密存储 (17)8.3.2 用户信息访问控制 (17)8.3.3 用户信息匿名化处理 (17)8.3.4 用户隐私政策 (17)第九章系统运行与维护 (17)9.1 系统运行管理 (17)9.2 系统维护策略 (18)9.3 系统升级与扩展 (18)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8)10.1 研究成果总结 (18)10.2 系统不足与改进方向 (19)10.3 未来研究展望 (19)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

农业信息采集与处理—农田生物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农业信息采集与处理—农田生物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农田生物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目录
01 02 03 04 05
农田生物系统的 信息
农田生物信息 采集与处理
系统
农田生物弱信 息的增强技术
农田生物多元 信息的提取技

农田生物宏观 形态结构信息
的提取
01
农田生物系统的 信息
农田生物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一、农田生物系统的类型
农作物生理功能信息 农作物结构信息 农作物病虫草害信息
采用弱信息提取与恢 复技术,使弱信息变

注重实时性和空间分 布差异
02
农田生物信息采集与 处理系统
农田生物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一、系统组成 农田生物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一)硬件部分
农田生物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1.信息检测系统
• 图像传感器 • 光谱传感器 • 生理信息传感器 • 实验室分析仪器
农田测系统检测后,其信息负载到具有某种能量(如光、电、热、声、磁等)的模 拟量上即为模拟信号。
• 模拟信号被计算机采集以前需要进行调理,提高信噪比。 • 信号调理系统包括: 滤波器、积分器、调制解调器、锁相放大器和厢车式积分器等。
农田生物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3.计算机硬件系统
• 接口电路 • 计算机 • 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
农田生物信息的采集与处理 二、软件部分
1.信息预处理软件
• 方法: 数据平滑法、图谱叠加平均法、厢车式平均法、傅里叶变换滤波 法、小波变换等。
2.信息提取软件
3.信息综合处理、模拟和优化软件
弱信息----计算机差谱技术、计算机导数技术; 多元信息----应用化学计量学多组分分析方法所编制的软件有: 逐步回
1.系统背景的消除与降低 差谱技术 导数光谱技术

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的研究

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的研究

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的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广泛推广,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越来越受到农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结合农业生产管理的需求,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的系统。

这种系统能够全面、准确、实时地监测、分析和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土壤质量、水肥利用、病虫害防治等关键要素,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农业的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一、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1.环境监测与控制:通过网络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时收集和分析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各项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精确掌握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变化,并及时进行调控,保证农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

2.水肥管理:通过定量、定时地测量和分析土壤水分、养分含量等指标,科学合理地控制灌溉和施肥的量和时机,实现精准供水和精准施肥,避免水肥浪费和过度施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病虫害监测与防治:通过传感器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和识别农作物的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防治,避免病虫害的大面积爆发,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4.农用设备远程控制: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对农用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可以随时随地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控制操作,提高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和效率。

5.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通过对农业生产中各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提供农业生产的数据指标、模型和预测分析结果,为农业经营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其制定农业生产的方案和策略,提高农业生产的决策精度和决策效果。

二、智能化农业管理系统的研究重点:1.传感器技术的研发:研究和开发适用于农业环境监测和控制的传感器技术,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CO2传感器等,提高传感器的精确度和稳定性,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

2.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的研究:研究和开发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实现大规模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提高农业生产监测和控制数据的精确性和实时性。

精准农业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研究与开发

精准农业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研究与开发
精准农业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 研究与开发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农田信息采集系 统的重要性
03 三、农田信息采集系 统的研究与开发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精准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农田信息 采集系统作为精准农业的基础,其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探讨精 准农业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以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内容二
基于GPS的农田多源信息采集系 统研究与开发
பைடு நூலகம்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定位系统(GPS)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农 业领域,基于GPS的农田多源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 演示将介绍一种利用GPS技术获取农田多源信息的系统,并探讨其研究与开发。
一、系统框架
基于GPS的农田多源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由信息采集终端、数据传输网络和信 息处理平台三部分构成。信息采集终端负责获取农田的多种信息,包括土壤湿度、 温度、pH值、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以及作物的生长情况等。数据传输网络则将采 集的数据实时传输到信息处理平台。信息处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农 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基于GPS的农田多源信息采集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高精度定位:利用GPS技术,系统可以精确获取农田的位置信息,为数据 分析提供可靠的地理信息基础。
2、多源信息采集:系统可以集成多种传感器,实时获取土壤、作物生长等 多方面的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3、智能化决策: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系统能够智能预测作物 生长状况、推荐施肥方案等,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农业生产计划。
二、农田信息采集系统的重要性

新时代智慧农业智能化种植模式开发方案

新时代智慧农业智能化种植模式开发方案

新时代智慧农业智能化种植模式开发方案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4)第2章智慧农业概述 (4)2.1 智慧农业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4)2.1.1 定义 (4)2.1.2 发展历程 (4)2.2 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 (5)2.2.1 物联网技术 (5)2.2.2 大数据技术 (5)2.2.3 云计算技术 (5)2.2.4 人工智能技术 (5)2.3 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 (5)2.3.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5)2.3.2 技术不断创新 (5)2.3.3 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6)2.3.4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6)2.3.5 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6)第3章智能化种植模式需求分析 (6)3.1 种植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6)3.1.1 种植业发展现状 (6)3.1.2 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6)3.2 智能化种植模式需求调研 (6)3.2.1 调研方法 (6)3.2.2 调研内容 (6)3.2.3 调研结果 (7)3.3 智能化种植模式需求总结 (7)第4章智能化种植模式设计原则与方法 (7)4.1 设计原则 (7)4.2 设计方法 (7)4.3 模式架构设计 (8)第5章智能化种植关键技术 (8)5.1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8)5.1.1 数据采集技术 (9)5.1.2 数据传输技术 (9)5.1.3 数据存储与预处理技术 (9)5.2 智能决策支持技术 (9)5.2.1 农业知识图谱构建技术 (9)5.2.2 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 (9)5.2.3 智能推荐技术 (9)5.3.1 无人驾驶技术 (10)5.3.2 自动化控制技术 (10)5.3.3 智能化监测技术 (10)5.4 网络通信技术 (10)5.4.1 农业物联网技术 (10)5.4.2 云计算技术 (10)5.4.3 5G通信技术 (10)第6章智能化种植模式实施方案 (10)6.1 系统集成与模块设计 (10)6.1.1 系统架构设计 (10)6.1.2 模块设计 (10)6.2 系统部署与实施 (11)6.2.1 设备部署 (11)6.2.2 软件开发与部署 (11)6.2.3 网络部署 (11)6.3 试点示范与应用推广 (11)6.3.1 试点示范 (11)6.3.2 应用推广 (11)第7章智能化种植模式效益分析 (11)7.1 经济效益分析 (12)7.1.1 成本节约 (12)7.1.2 产量提高 (12)7.1.3 品质优化 (12)7.2 生态效益分析 (12)7.2.1 资源节约 (12)7.2.2 环境保护 (12)7.2.3 生态平衡 (12)7.3 社会效益分析 (12)7.3.1 农业现代化推动 (12)7.3.2 农民素质提升 (12)7.3.3 农村经济发展 (13)7.3.4 食品安全保障 (13)第8章智能化种植模式应用案例 (13)8.1 案例一:粮食作物智能化种植 (13)8.1.1 案例背景 (13)8.1.2 智能化种植技术应用 (13)8.1.3 应用效果 (13)8.2 案例二:经济作物智能化种植 (13)8.2.1 案例背景 (14)8.2.2 智能化种植技术应用 (14)8.2.3 应用效果 (14)8.3 案例三:设施农业智能化种植 (14)8.3.1 案例背景 (14)8.3.3 应用效果 (14)第9章智能化种植模式政策与产业环境分析 (15)9.1 政策环境分析 (15)9.1.1 国家政策 (15)9.1.2 地方政策 (15)9.1.3 行业政策 (15)9.2 产业环境分析 (15)9.2.1 市场需求 (15)9.2.2 产业规模 (15)9.2.3 产业链结构 (15)9.2.4 竞争格局 (16)9.3 发展建议与政策建议 (16)9.3.1 发展建议 (16)9.3.2 政策建议 (16)第10章总结与展望 (16)10.1 研究成果总结 (16)10.2 存在问题与挑战 (17)10.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7)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全球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剧,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监测管理系统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监测管理系统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监测管理系统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5)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相关理论基础 (7)2.1 物联网技术概述 (9)2.2 智慧农业理论基础 (9)2.3 农业监测管理技术 (11)2.4 本章小结 (12)三、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监测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13)3.1 系统总体架构 (15)3.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16)3.4 本章小结 (19)四、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监测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20)4.1 传感器网络设计与部署 (21)4.2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22)4.3 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 (24)4.4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技术 (25)4.5 本章小结 (26)五、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监测管理应用模式研究 (27)5.1 农业生产环境监测与管理 (29)5.2 农业生产过程监控与管理 (30)5.3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管理 (31)5.4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 (32)5.5 本章小结 (33)六、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监测管理系统实现与优化 (34)6.2 系统测试与验证 (36)6.3 系统优化与升级策略 (38)6.4 本章小结 (39)七、结论与展望 (40)7.1 研究成果总结 (41)7.2 研究不足与局限性分析 (42)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4)一、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研究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监测管理系统,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智慧农业监测管理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状况、土壤数据等关键信息的实时监控与智能分析,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环境风险。

本文将首先介绍智慧农业监测管理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以及决策支持等。

农业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研发实践

农业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研发实践

农业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研发实践第一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第二章:农业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相关技术概述 (3)2.1 物联网技术 (4)2.2 数据挖掘与分析 (4)2.3 人工智能算法 (4)第三章:系统需求分析 (5)3.1 功能需求 (5)3.1.1 系统概述 (5)3.1.2 功能模块划分 (5)3.2 非功能需求 (5)3.2.1 可靠性 (5)3.2.2 可扩展性 (6)3.2.3 安全性 (6)3.2.4 易用性 (6)3.3 用户画像 (6)3.3.1 用户类型 (6)3.3.2 用户需求 (6)第四章:系统设计 (6)4.1 系统架构设计 (6)4.2 模块划分 (7)4.3 数据库设计 (7)第五章: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8)5.1 物联网设备接入与数据采集 (8)5.1.1 设备接入技术 (8)5.1.2 数据采集 (8)5.2 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8)5.2.1 数据预处理 (8)5.2.2 数据存储 (8)5.3 智能决策算法 (8)5.3.1 算法框架 (8)5.3.2 数据挖掘 (9)5.3.3 模型训练 (9)5.3.4 模型评估 (9)5.3.5 决策输出 (9)第六章:系统开发与实现 (9)6.1 系统开发环境 (9)6.1.1 硬件环境 (9)6.1.2 软件环境 (9)6.2 系统模块实现 (9)6.2.1 数据采集模块 (9)6.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10)6.2.3 决策支持模块 (10)6.2.4 用户管理模块 (10)6.2.5 系统监控与维护模块 (10)6.3 系统测试与优化 (10)6.3.1 功能测试 (10)6.3.2 功能测试 (10)6.3.3 安全测试 (10)6.3.4 优化与改进 (10)第七章:系统应用案例 (11)7.1 案例一:大棚作物种植管理 (11)7.1.1 项目背景 (11)7.1.2 系统应用 (11)7.1.3 应用效果 (11)7.2 案例二:农田作物种植管理 (11)7.2.1 项目背景 (11)7.2.2 系统应用 (12)7.2.3 应用效果 (12)第八章系统功能评估 (12)8.1 评估指标体系 (12)8.2 评估方法 (13)8.3 评估结果分析 (13)第九章:农业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的推广与应用 (13)9.1 推广策略 (13)9.1.1 政策引导与扶持 (13)9.1.2 市场推广 (14)9.1.3 示范推广 (14)9.2 应用前景 (14)9.2.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4)9.2.2 促进农业现代化 (14)9.2.3 增加农民收入 (14)9.2.4 保护生态环境 (14)9.3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4)9.3.1 技术成熟度 (14)9.3.2 成本问题 (15)9.3.3 人才短缺 (15)9.3.4 政策支持 (15)第十章结论与展望 (15)10.1 研究结论 (15)10.2 研究展望 (15)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步由传统的人工种植向智能化种植管理转型。

农业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研发项目

农业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研发项目

农业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研发项目第一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2.1 研究目的 (3)1.2.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4)1.3.1 研究方法 (4)1.3.2 研究内容 (4)第二章农业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概述 (4)2.1 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的定义 (5)2.2 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的组成 (5)2.2.1 信息采集系统 (5)2.2.2 传输系统 (5)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5)2.2.4 控制系统 (5)2.2.5 决策支持系统 (5)2.3 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5)3.1 技术研发取得突破 (5)3.2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6)3.3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6)3.4 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6)3.5 产业链逐步完善 (6)第三章系统需求分析 (6)3.1 功能需求 (6)3.1.1 系统概述 (6)3.1.2 数据采集与传输 (6)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1.4 决策支持与优化 (7)3.1.5 用户交互与展示 (7)3.2 功能需求 (7)3.2.1 数据采集与传输 (7)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2.3 决策支持与优化 (7)3.2.4 用户交互与展示 (7)3.3 可行性分析 (7)3.3.1 技术可行性 (8)3.3.2 经济可行性 (8)3.3.3 社会可行性 (8)第四章系统设计 (8)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8)4.2 硬件设计 (8)第五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9)5.1 数据采集方法 (9)5.1.1 传感器采集 (9)5.1.2 视觉采集 (10)5.1.3 手动采集 (10)5.2 数据预处理 (10)5.2.1 数据清洗 (10)5.2.2 数据整合 (10)5.2.3 数据规范化 (10)5.3 数据存储与管理 (10)5.3.1 数据存储 (10)5.3.2 数据管理 (10)5.3.3 数据共享与交换 (10)第六章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1)6.1 模型构建 (11)6.1.1 系统架构设计 (11)6.1.2 模型构建方法 (11)6.2 模型训练与优化 (11)6.2.1 模型训练 (11)6.2.2 模型优化 (11)6.3 模型应用与评估 (12)6.3.1 模型应用 (12)6.3.2 模型评估 (12)第七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2)7.1 系统集成 (12)7.1.1 集成概述 (12)7.1.2 硬件集成 (13)7.1.3 软件集成 (13)7.1.4 数据集成 (13)7.2 功能测试 (13)7.2.1 测试目的 (13)7.2.2 测试内容 (13)7.2.3 测试方法 (14)7.3 功能测试 (14)7.3.1 测试目的 (14)7.3.2 测试内容 (14)7.3.3 测试方法 (14)第八章系统运行与维护 (14)8.1 系统运行监控 (14)8.1.1 监控对象 (14)8.1.2 监控内容 (15)8.1.3 监控手段 (15)8.2 故障处理 (15)8.2.2 故障处理流程 (15)8.3 系统升级与优化 (16)8.3.1 系统升级 (16)8.3.2 系统优化 (16)第九章经济效益分析 (16)9.1 投资分析 (16)9.1.1 投资总额 (16)9.1.2 投资收益分析 (17)9.2 成本分析 (17)9.2.1 成本构成 (17)9.2.2 成本控制策略 (17)9.3 收益分析 (17)9.3.1 销售收入预测 (17)9.3.2 利润分析 (17)9.3.3 盈利能力分析 (18)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8)10.1 研究成果总结 (18)10.2 存在问题与不足 (18)10.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8)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的研发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农业现代化智能种植与养殖管理系统开发方案

农业现代化智能种植与养殖管理系统开发方案

农业现代化智能种植与养殖管理系统开发方案第一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 (4)2.1 功能需求 (4)2.1.1 智能种植管理系统 (4)2.1.2 智能养殖管理系统 (5)2.2 功能需求 (5)2.2.1 系统稳定性 (5)2.2.2 数据实时性 (5)2.2.3 系统兼容性 (5)2.2.4 系统可扩展性 (6)2.3 可行性分析 (6)2.3.1 技术可行性 (6)2.3.2 经济可行性 (6)2.3.3 社会可行性 (6)2.3.4 环境可行性 (6)第三章系统设计 (6)3.1 系统架构设计 (6)3.1.1 系统架构概述 (6)3.1.2 数据采集层 (6)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 (6)3.1.4 业务应用层 (7)3.1.5 用户界面层 (7)3.2 模块划分 (7)3.2.1 数据采集模块 (7)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7)3.2.3 环境监控模块 (7)3.2.4 智能决策模块 (7)3.2.5 预警预测模块 (7)3.2.6 用户管理模块 (7)3.2.7 系统管理模块 (7)3.3 数据库设计 (8)3.3.1 数据表结构 (8)3.3.2 字段定义 (8)3.3.3 关系映射 (8)第四章智能种植管理系统开发 (8)4.1 种植环境监测 (8)4.3 病虫害智能识别与防治 (9)第五章智能养殖管理系统开发 (10)5.1 养殖环境监测 (10)5.2 智能饲养与管理 (10)5.3 疾病预防与诊断 (10)第六章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11)6.1 传感器技术 (11)6.1.1 环境传感器 (11)6.1.2 生物传感器 (11)6.1.3 多参数传感器 (11)6.2 数据传输技术 (11)6.2.1 无线传输技术 (11)6.2.2 有线传输技术 (12)6.2.3 混合传输技术 (12)6.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2)6.3.1 数据预处理 (12)6.3.2 数据挖掘与分析 (12)6.3.3 模型建立与应用 (12)第七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2)7.1 系统集成 (12)7.1.1 集成目标 (12)7.1.2 集成方法 (13)7.1.3 集成步骤 (13)7.2 功能测试 (13)7.2.1 测试目标 (13)7.2.2 测试方法 (13)7.2.3 测试步骤 (13)7.3 功能测试 (14)7.3.1 测试目标 (14)7.3.2 测试方法 (14)7.3.3 测试步骤 (14)第八章系统部署与运维 (14)8.1 系统部署 (14)8.1.1 部署环境准备 (14)8.1.2 部署流程 (15)8.2 运维管理 (15)8.2.1 运维团队建设 (15)8.2.2 运维流程 (15)8.2.3 运维工具与平台 (15)8.3 系统升级与优化 (15)8.3.1 系统升级 (16)8.3.2 系统优化 (16)第九章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 (16)9.1.1 成本分析 (16)9.1.2 收益分析 (16)9.1.3 投资回报期 (16)9.2 环境保护效果 (17)9.2.1 节能减排 (17)9.2.2 保护水资源 (17)9.2.3 改善生态环境 (17)9.3 社会效益评估 (17)9.3.1 提高农民素质 (17)9.3.2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7)9.3.3 增加就业机会 (17)9.3.4 提升农业品牌形象 (17)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7)10.1 工作总结 (17)10.2 存在问题与不足 (18)10.3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18)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农场规划与实施方案探讨

智慧农场规划与实施方案探讨

智慧农场规划与实施方案探讨第一章:引言 (2)1.1 智慧农场发展背景 (2)1.2 智慧农场规划目的与意义 (3)第二章:智慧农场现状分析 (3)2.1 国内外智慧农场发展概况 (3)2.2 我国智慧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4)第三章:智慧农场规划原则与目标 (4)3.1 规划原则 (4)3.1.1 科学发展原则 (4)3.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5)3.1.3 因地制宜原则 (5)3.1.4 综合协调原则 (5)3.1.5 创新引领原则 (5)3.2 规划目标 (5)3.2.1 产业升级目标 (5)3.2.2 技术创新目标 (5)3.2.3 生态环境目标 (5)3.2.4 农民增收目标 (5)3.2.5 城乡一体化目标 (5)3.2.6 社会效益目标 (6)第四章:智慧农场基础设施规划 (6)4.1 农业物联网建设 (6)4.2 农业大数据平台搭建 (6)4.3 农业信息化设施布局 (6)第五章:智慧农场关键技术应用 (6)5.1 人工智能技术 (6)5.2 物联网技术 (7)5.3 云计算技术 (7)第六章:智慧农场产业链整合 (7)6.1 农业生产环节整合 (7)6.2 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环节整合 (8)6.3 农业服务环节整合 (8)第七章:智慧农场政策与制度保障 (8)7.1 政策支持体系 (9)7.1.1 政策背景与目标 (9)7.1.2 政策支持内容 (9)7.2 制度创新与完善 (9)7.2.1 创新农业管理制度 (9)7.2.2 完善农业产权制度 (9)7.2.3 优化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10)第八章:智慧农场实施方案设计 (10)8.1 实施阶段划分 (10)8.1.1 准备阶段 (10)8.1.2 设计阶段 (10)8.1.3 实施阶段 (10)8.1.4 调试与优化阶段 (10)8.1.5 运营管理阶段 (10)8.2 实施步骤与方法 (11)8.2.1 准备阶段 (11)8.2.2 设计阶段 (11)8.2.3 实施阶段 (11)8.2.4 调试与优化阶段 (11)8.2.5 运营管理阶段 (12)第九章:智慧农场经济效益分析 (12)9.1 投资与成本分析 (12)9.1.1 投资估算 (12)9.1.2 成本分析 (12)9.2 效益评估与预测 (12)9.2.1 效益评估 (12)9.2.2 效益预测 (13)第十章:结论与展望 (13)10.1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3)10.2 智慧农场未来发展展望 (14)第一章:引言1.1 智慧农场发展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人们对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面向智慧农业的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研究与开发

面向智慧农业的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研究与开发

面向智慧农业的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研究与开发智慧农业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在智慧农业中,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对面向智慧农业的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

一、智慧农业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满足生产效率、质量管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而智慧农业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农田、农作物、畜禽以及气象等众多农业要素的数据,从而优化农业生产活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1. 农田监测与土壤分析:通过使用无人机、卫星图像等收集农田的高清图像,结合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的植被状况、土壤湿度和养分含量等信息,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从而优化施肥和灌溉策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2. 病虫害识别与防控:通过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可以准确识别农作物的病虫害,提前预警,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通过记录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和病虫害的发展情况,建立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为病虫害的监控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果蔬品质分析与质量检测:利用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对果蔬外观、形状、颜色、病斑等进行分析和检测,实现对果蔬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同时,还可以实现对果蔬成熟度、糖度和口感等重要指标的预测和评估。

4. 畜禽行为识别与养殖管理:通过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可以准确识别畜禽的行为,如进食、饮水、休息等,进而进行养殖管理。

通过监测畜禽的行为变化,可以精确掌握其生产状态和健康状况,提高畜禽养殖效益,减少疾病发生。

5. 智能农机与无人农场:利用图像识别与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农机的自主导航和作业路径规划,提高农机作业的精准性和效率。

同时,在无人农场中,通过监控和识别农田、农作物和畜禽等信息,自动化系统可以对农田和农作物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摘要】将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精细化农业生产概念的提出与落实条件下,农田空间环境与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已成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研究的主要工作重点。

本文就农作物生长状况等进行深入的总结和阐述,并对其在生长和实验中涉及到的各环节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0.前言
在精确化农业生产研究与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农田环境与农作物生长条件信息管理支持。

农田信息系统在目前的工作应用中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多样化的工作产量和作物生长优势,同时其土壤环境等数据形式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动,以及这些数据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的空间分布信息资源等。

在当前建立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并使其能够发挥应有的优势,进而为农业工作人员提供管理依据。

1.农田空间管理系统概述
为了提高农田信息采集和存储的自动化,从而满足实时准确获取农田环境信息的需要。

在目前的信息管理系统中,是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路硬件、软件等其他设备组成一个综合性系统模式,进而通过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和更新维护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农田管理空间管理信息系统中,最
为常见的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等。

本文主要就这两种信息系统模式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

2.精细农业技术思想
二十世纪后半叶,全世界农业发展呈现出高速发展趋势,除了在工作中依靠生物遗传育种技术改进之外,耕地面积与灌溉面积也快速扩大。

在这种农业生产趋势下,基本上所有的农业生产都是以化肥、农药等产品为基础,再配合以机械动力与矿物质能源进行分析与总结获得的,这种高能耗的农业生产与管理引起了众多的农业生产的不利现象,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板结和酸碱性失衡,也导致了化肥与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集结,严重的影响了土壤的成分,甚至是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

基于这种情况,新世纪以来,农业工作人员不断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使得这些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进与优化。

3.地理信息系统
统计为了获得土壤与作物信息而进行的田间数据采集,在个别试验中结果呈现不确定性,但是在大量试验中其结果又有统计规律性,所以可以将田间数据采集看作是随机现象,同时可以将土壤养分、苗情艮势与作物产量等参数看作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的统计特性可以用分布函数完整的描述,但是在某些情况中很难得到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并且在一些实际问题中也不需要去全面考察随机变量的变化情况,而只需要知道随机变量的某些特征。

二十世纪后半叶世界农业的高速发展,除了依靠生物遗传育种
技术的进步,耕地和灌溉面积的扩大以外,基本上是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投入的大量增加和机械动力与矿物能源的大量投入
所获得的这种高能耗和化学物质过量投入的农业管理,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板结和酸碱性失衡,导致化肥与除草剂在土壤和地下水以及农产品中富集,使环境受到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并带来全球性环境恶化、资源日益短缺与生物多样性损失等诸多问题。

所有这些情况表明要想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对传统农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进行调整与改进。

人们在探索21世纪农业科技革命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4.农田电子测绘技术
4.1电子地图主要测绘方法
精细农业需要利用定位农作技术手段,通过对农业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的定位管理,来提高农资利用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或增加利润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保护环境的目的。

在精细农业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大量关于农田环境与作物生长情况的空间分布数
据和相应的属性数据。

而在使用时,所有这些数据都必须以一个基本图层作为参照。

在理想的情况下,参考图层应该为大比例尺、高精度的电子地图。

4.2 3s系统技术
3s目po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rs(遥感)
的简称。

它们都是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同时也是精细农业的主要支持技术。

目前利用3s技术获取农田基本地图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与传统的测绘方法相比,利用3s技术获取农田基本地图的方法具有成图周期短、更新速度快、测量精度高等优点。

在3s技术中gis作为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管理系统,具有数据的输入、修改、编辑、分析、图形显示与输出等功能,而gps可以作为为gis的空间数据库提供快速获取数据和更新数据的手段。

4.3基于遥感图像的地图更新
农田的边界或土地利用状况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荒地的开垦、灌溉与排水系统的建设、地块的合并等,所以农田的电子地图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更新。

为了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保证地图的更新速度。

gis中提供了应用遥感图像作为参考底图进行地图更新的方法。

用户可以首先根据遥感图像判断农田边界等地物是否发生了变化,对于变化的部分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进行gps测绘将地图更新。

或者用户也可以依据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直接对电子地图直接进行修改编辑。

4.4开发研究
测试与应用的结果表明上述各种数据分析与信息管理功能,其正确性与有效性都具有一定保障,可以作为分析田间数据与管理农田信息的工具。

其中:
(1)统计分析功能中包括最大值、最小值、中值、总和、平均
值、总体方差、均方差、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等常用统计参数的计算方法,是分析田间数据规律的一个重要功能。

与excel软件进行的对比测试表明系统中这一功能运算可靠,作为数据分析的一个工具,其结果能够正确反映田间数据的统计特征。

(2)利用相关分析功能,可以分析土壤的各种理化特性或其它环境参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便加以改善。

为检验系统中相关系数计算的正确性,将gis系统与excel软件和spss软件分别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结果完全一致。

这一功能主要适用于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需要分析某一变量与多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时,建议将这一方法与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或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使用,以便取得更加可靠的分析结果。

(3)利用系统中的缓冲区分析,可以根据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和扩散程度,来建立适当大小的防治区域进行处理,来达到既不过量使用农药,又能够有效防治病害的目的。

而叠加分析功能主要用来为农田参数的空间模式识别提供多个图层中的属性数据。

5.结束语
目前,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球定位系统(gps)三者结合已成为目前农业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研究的主要核心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农田资源监测,能够即时展示农田资源的现状及其历史变化,还能模拟资源环境的进一步发展过程。

[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