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_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的第一座自然保护地、世界自然遗产。
长白山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5%,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白山地区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降雨量、气温等指标均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长白山地区的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长白山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其植被资源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可能导致植被分布的变化、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等问题。
开展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对于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生态系统的响应规律,保护和利用长白山植被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背景介绍完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响应情况,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脆弱性。
具体包括:通过对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特点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依据;探讨气候变化对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的影响形式和程度,分析气候要素变化对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然后,研究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从适应性和演变性角度进行分析,探讨森林植被资源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策略和反应方式;探讨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气候变化下的适应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支持。
通过该研究,有望为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挑战提供借鉴和参考。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综合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长白山地区的气候数据、植被资源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性地研究。
具体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收集:我们搜集了长白山地区近几十年的气候数据,包括温度、降水量等指标,以及植被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数据。
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及化学能研究
维普资讯
第 1期
秦 丽杰 等 :长 白山 北坡 森林 生 态 系统 的 生精 生产 量 厦化 学能研 究
叶 松 林 .测 定 的 内容 包 括 胸 径 、高 度 及年 龄 、标 准 地 设 在 汪 清 县 和 珲 春 县 境 内 ,面 积 为 1o0
m X 50 m 或 50 m X 50 m.
1.3 树 本 生 物 生 产 量 的 测定
树 木 生 物 量 、生 产 量 的测 定 及 计 算 方 法 见 文 献 [2].
{
辞 亡H
霎 1一
囤 1 长 白山北 坡 森 林生 态 系统 生物 ■
图 2 长 白 山北坡 森 林 生态 系统 生 产 ■
将 这 次 测 定 的 六种 植 被 类 型 的 生物 量 与 该 区域 原 始 植 被 的 生 物 量 进 行 比较 ,二 者 相
差 很 大 .说 明 现 阶 段 森 林 生 产 力 不 高 ,同 时 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出 目前 森 林 的经 营 水 平 .
长 白 山 北 坡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的
生 物 生 产 量 及 化 学 能 研 究
秦 丽杰 ,张 郁 ,曹艳 秋 ,周 密
(1.东北师 范犬学城 市与环境 科 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2.松 辽 水 利 委 员会 ,吉 林 长春 130021)
[摘 要 】 通 过 对 长 白 山北 坡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的 生 物 生 产 量 及 化 学 能 的 测 定 ,揭
长白山高山苔原季节性雪斑土壤呼吸对温度响应 的模拟研究
LIU Qi-Jing1*, ZHANG Guo-Chun1, XU Qian-Qian1, WANG Yi-Dong2, and WANG Hui-Min2
刘琪璟1* 张国春1 徐倩倩1 王义东2 王辉民2
1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北京 100083;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千烟洲生态站, 北京 100101
摘 要 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定系统, 在室内控制温度条件下测定了长白山高山苔原季节性雪斑大白花地榆(Sanguisorba sitchensis (=S. stipulata))群落土壤呼吸对温度的响应过程, 并根据野外连续测定的全年温度, 估算了雪斑群落土壤呼吸的季 节变化, 同时模拟气温升高对土壤呼吸的影响。雪斑土壤温度全年大部分时间维持在0 ℃以上, 极端温度变动幅度不超过20 ℃。模拟计算了10 cm深土壤的呼吸强度, 海拔2 036 m处为307.1 g C·m–2·a–1, 海拔2 260 m处的呼吸量为270.9 g C·m–2·a–1。由 于积雪时间长, 冬季呼吸占很大比例, 而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比例加大。从海拔2 036 m到2 260 m, 积雪期土壤呼吸分别占全年 的42.5% (125.4 g C·m–2·a–1)和49.7% (128.7 g C·m–2·a–1)。模拟气温升高1 ℃并假设积雪时间减少20天, 冬天的呼吸量减少8%左 右, 但全年总呼吸量增加8%左右。升温后, 平均增加的呼吸量为0.25 g C·kg–1·a–1 (或22.65 g C·m–2·a–1), 冬季呼吸量减少0.118 g C·kg–1·season–1 (或10.81 g C·m–2·season–1)。 关键词 高山苔原, 大白花地榆, 雪斑, 土壤温度, 土壤呼吸
非生长季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CO2通量特征
摘 要 : 采 用 开路 式 涡 度 相 关 系 统对 长 白山 红 松 针 阔 叶 混 交 林 非 生 长 季 的 C ,通 量 特 征 进 行 连 续 监 测 。结 果 显 O
示: 非生长季 c ’ o 通量 变动范围为 一03一O5m ・ 2 ~; 末 与初春均 为显著 的释放 过程 , . . g珊IS 秋 虽然 气 温 低于生 物学
维普资讯
第4 2卷 第 9 期 2 6年 9月 0 0
林
业
科
学
Vo . 2.No. 14 9
S p. e ,20 06
S ENTI CI A
SLVAE I
S NI I CAE
非 生 长 季 长 白 山红松 针 阔 叶混 交林 C 2 量 特 征 * O通
化 。观 测 期 间 (9 ) 长 白 山 红 松 针 阔 叶 混 交 林 净 碳 交 换 量 为 17gC m~ , 10d , 2 ・ 整体 表 现 为 一 定 强 度 的 碳 释 放 。 关 键 词 : 阔 叶 红 松林 ;C 量 ; 度 相 关 法 ;碳 收 支 O通 涡
a tmna d tee d p n uu n h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 r g.T o g h i tmp rt r slwe h n5 ℃ ,tesu id frs si h we la vd n eo i h u htear e eau ewa o rta h td e o et tls o d a ce re ie c f l
c r o s i lt n fr s v r lh u s a o n o a e a t mn.W h - o e d b n w,t e e f x o 2 fo f r s w s lw n a b n a smi i o e e a o r tn o fl t u u ao e c v r y so n e h f u fCO r m o e t a o a d l i h a c n tn a e w t o sa t r t , wh r a h r a e k o 2 e f x d rn n w— l p r d. T e n t e o y t m a b n e c a g e e s t e e w s a p a f CO f u u g s o met e o l i i h e c s se c r o x h n e
长白山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
长白山典型阔叶红松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王琛瑞; 吴劼; 梁战备; 黄国宏【期刊名称】《《林业研究(英文版)》》【年(卷),期】2004(015)004【摘要】随着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主要由其引起的温室效应与对生物新陈代谢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显著。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评估和理解森林土壤CO2通量及其随空气和土壤温度的季节和昼夜变化规律,我们在长白山北坡典型阔叶红松林内利用静态箱技术进行了原位观测。
实验在整个生长季(6月初至9月末)昼夜进行,利用气相色谱进行气体分析。
结果表明: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是大气二氧化碳源,其CO2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昼夜变化规律。
通量的变化范围是(0.30-2.42)μmol穖-2穝-1,平均值为0.98μmol穖-2穝-1。
土壤CO2排放的季节规律表明,土壤CO2通量的变化与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变化有关。
CO2平均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1.27±23%)μmol穖-2穝-1),最小值出现在9月((0.5±28%)μmol穖-2穝-1)。
土壤CO2的昼夜波动与土壤温度变化有关,而在时间上滞后于温度的变化。
森林下垫面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与6cm 深度土层温度相关系数最大。
基于气温和土壤温度计算的Q10值范围为2.09-3.40。
图2表3参37。
【总页数】5页(P268-272)【作者】王琛瑞; 吴劼; 梁战备; 黄国宏【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16 中国; 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林肯 NE 68583-0915 美国【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2.5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温度的关系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温度的关系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是中国东北特有的森林类型,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该生态系统产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温度。
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温度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物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温度的升高,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和生长速度也随之增加,因此部分植物的生产力可能会增加。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其光合作用速率、光呼吸速率和水分等各个方面来实现的。
在高温环境中,植物可能会经历光抑制,植物叶片内部的调节机制也可能因此受到挑战。
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中,林下草本植物和地被植物受到林冠盖度和水分等因素的限制,其生产力和生物量可能会受到更多的温度影响。
相比之下,阔叶树和红松等大型树种对温度的响应可能会更缓慢一些,因为它们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而且通常已经达到了极限生长状态。
然而,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这些大型树种也可能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为它们的生长可能会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总体而言,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温度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植物物种、土壤品质和水分等各个因素的影响。
在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该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异特征及其控制机制的开题报告
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异特征及其控制机制的开题报告摘要:
中亚热带作为我国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人工林生态系统在其
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针对中亚热带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
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及其控制机制展开研究,以期达到优化森林生
态系统的目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地理背景、气候特点及
生态环境的现状。
然后针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阐述了其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包括光照、温度、土壤水分以及人为因
素等。
接着着重探究中亚热带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
效率的控制机制,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土壤呼吸作用
等关键生理、生态过程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机制。
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观测、样品分析
以及模型模拟等多种手段,对中亚热带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
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异特征及其控制机制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分析,
并探讨了如何优化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管理模式,以保障生态系
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亚热带,人工林,碳水通量,水分利用效率,控制机制,优化管理。
含水饱和度对盖层CO_(2)突破压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含水饱和度对盖层CO_(2)突破压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李博睿;贾善坡;刘旭东;张星;温曹轩;张品金;李健
【期刊名称】《当代化工》
【年(卷),期】2024(53)4
【摘要】CO_(2)地质注入与封存是减少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评估盖层完整性,必须确定不同条件下CO_(2)突破盖层的压力。
基于气水两相渗流理论,建立岩心尺度模型,研究不同含水饱和度对CO_(2)突破盖层压力的影响。
方法上,采用有限元软件,通过设置插值函数,模拟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岩心中CO_(2)驱替水的过程。
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CO_(2)突破压力不断增长,两者之间建立了拟合指数方程。
同时,岩心内部毛细压力随着CO_(2)注入过程而逐渐降低。
研究认为含水饱和度是影响CO_(2)突破压力的关键因素,并对毛细压力的变化进行了微观机理分析,对实际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总页数】10页(P783-792)
【作者】李博睿;贾善坡;刘旭东;张星;温曹轩;张品金;李健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东北石油大学环渤海能源研究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822
【相关文献】
1.CO_(2)气爆致裂半径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2.障碍物管道中H_(2)/CO_(2)/空气爆炸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3.CO_(2)作为含水层压缩气体储能系统工作流体的数值模拟研究
4.不耦合系数对CO_(2)相变致裂影响数值模拟及研究
5.考虑压力和含水率影响的小麦粮堆导热特性数值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研究与模拟
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研究与模拟森林是地球上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很强的水热循环能力,对维持全球气候平衡和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研究和模拟对于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预测未来的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热通量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表现水热通量指的是水和热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输过程。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水热通量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蒸散作用、蒸腾作用、降雨和蓄水、地下水流、热传导和辐射等。
其中,蒸散作用、蒸腾作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水热通量表现形式之一。
二、森林生态系统蒸散作用与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蒸散作用是指地表水和植物水分的逐渐蒸发,而蒸腾作用则是指植物水分从植物蒸腾时形成的气态水分。
森林生态系统中蒸散作用与蒸腾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植被类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其中,气候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最为重要的因素。
三、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模拟的方法与技术为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水热通量进行准确的模拟,需要运用适当的模型和技术。
模型的选择和技术的应用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来确定。
目前,常用的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模型包括Priestley-Taylor模型、Penman-Monteith模型、植被覆盖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植被净初级生产力(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等。
同时,遥感技术、地面观测技术等也广泛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观测和分析。
四、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研究的意义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重要性以及预测各种环境变化都至关重要。
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研究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研究方向和应用价值,如森林疾病、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等领域的研究。
总体而言,森林生态系统的水热通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研究需要全面综合各个因素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参数优化1)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参数优化1)陈晨;沃文伟;范文义【摘要】With CO2 flux observation data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 and sensible heat flux (LE)) from Maoershan Eco-system Station flux tower in 2011, we used sequential data assimilation and ensemble Kalman filter technique to optimize some of the key parameters of the 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 (BEPS) model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rrors in inputs, parameters, and observations .We optimized the parameters by data assimilation including maximum photosyn-thetic carboxylation rate (Vcmax), and the slope of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M).Parameters were optimized in daily steps .The parameters varied significantly at seasonal scales , was with usually rapid increase in leaf ex-pansion period , and in summer would reach a steady and decline in senescence of leaves .According to optimized parame-ters, model simulated value of GPP and RE flux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GPP and RE simulated accuracy reached 91%and 96%, and the precision values of the simulated values before optimization were increased by 8%and 11%,re-spectively .Ensemble Kalman filter parameter optimiz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model capacity in simulating the car -bon and water fluxes .%以2011年帽儿山生态站通量塔观测的二氧化碳通量(总初级生产力和显热通量)数据为基础,使用集合卡尔曼滤波的顺序同化技术,对北方生态系统生产力(BEPS)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长白山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植被资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变化监测站点。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化的植被类型使其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性和响应能力。
本文将对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的生长和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
在气温升高的情况下,长白山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向高海拔地区迁移,而落叶阔叶林的分布范围则向北方扩展。
由于降水模式的改变,长白山地区的湿地和溪流生态系统也发生了变化,湿地面积减少,溪流流量减少。
这些变化对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的分布和生态功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弹性。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生境适宜度的变化,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中的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适应性强的物种逐渐替代了原有的物种。
一些抗旱性和耐寒性较强的物种在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的情况下逐渐扩展其分布范围。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响应也具有一定的弹性。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的生理过程和生物学机制逐渐适应了这些变化,提高了其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过程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人类活动对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的破坏和干扰导致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变得复杂多样。
如过度伐木、乱砍滥伐等活动导致了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的减少和退化,进而影响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能力。
人类活动还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如大规模的采矿和工业污染导致了空气和水质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的破坏和退化。
长白山森林植被资源对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响应能力。
它们对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表现出适应性和弹性,并通过调整物种组成和生物学机制来保持生态功能。
陆地生态系统CO_2与水热通量的研究进展
中 图 分 类 号 : 7 . XI 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3 1 2 1 )2— 0 1 8 1o 2 0 (0 2 0 0 0 —0
Th s a c o r s n CO2 e Re e r h Pr g e so ,W a e n a u e ft e Te r sr a o y t m . t r a d He tFl x so r e ti l h Ec s se MA Ho g ,CHE a— n。 N Y
( ) 0 ~ 0 2 : 1 8
Ab t a t: e p o lm fCO2,wa e n e tfu e n tre tile o y t m s a k y a d d f c l r s a c on n s r c Th r b e o tr a d h a x s i e r sra c s se i e n i u t e e r h p iti l i f
nn L i o g ( . o eeo rs n ut n n i n e t c n e ,X ni gA r u ua U i r t, ig , I We —h n 。 1 C l g fG asId s ya d E vr m na S i cs i a gi l rl nv sy l r o l e jn ct ei U u q 3 0 2; . ij n eerhIs t eo clg n ega h/ tt K yL b rt f eet n ai rm i 0 5 2 Xni gR sac ntu f o ya dG orp y Sae e a oa r o sr a dO s 8 a it E o o y D s E oo ,C ieeA a e y o c ne ,U u q 3 0 , hn ) E vrn e t rt t n o i a g2 1 , 4 cl y g hn s cd m fSi cs rm i8 0 1 C ia . n i m na Poe i fX ̄i 0 2 3 e 1 o l co n
吉林油田模拟CO_2驱采出水性质研究
溶液 中离子 含量 的反 应 。由于钙 、镁 、铁 等 离子 的
减 少及 HC : O ̄ 的增 加 ,使 得 采 出水 的 电导率 发 生 相
应 的变化 。
( )C 水 作 用 。将 一 定 量 的油 田采 污水 2 2 沉 淀 固体颗 粒粒 径 1 O与 . 置 于 P T分 析 仪 高 压 釜 中 ,在 2 C 度 下 ,用 高 V 0。 温 从 不 同压 力下 沉 淀 同体颗 粒粒 径 的大 小分 布 可
一
6 一
油气 田地面 工程 ( tp/ ww y t mg . r) h t :/ w.q d cc n o
第 (巷第 9 ) 期 (0 1 9 试验 研 究 2 1 . )( 0
1 室 内实验
11 材料 .
量 增加 ,H O, C: 水解 显 碱性 ,使 得 pt 略有增 大 。 i值
左 右 为 C C伸缩 振 动 峰 ;7 2c 。 右 为 C H面外 构 与设 计 的 目标 产物结 构 相符 , 目前 尚未见 到该种 — 2 m。 左 — 弯 曲振 动 ( ( H ) - ≥ ) 0 ~33 0c 一 C 。 _订 4 ;35 0 0 m 1 " 左 结 构 表面活性 剂 中 间体 的研 究报 道 。
出现 两极 分 化 ,后 均 匀化 ; 分 散 度 先 减 小 后 增 大 。 固体 颗 粒 的 含 量 及 大 小 直 接 影 稳 定性 。
关键 词 :C ;采 出水 ;离子分 析 ;固体颗 粒 ;结 垢 ;污水 处理 O驱
d i 0 3 6 /. s . 0 6 6 9 .0 .. 0 o : . 9 9 i s n 1 0 - 8 62 1 9 0 3 1 i 1
湿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水汽通量及二者关系浅析
关键词 :湿地牛态系统 ;C 2 交换 ;水汽通量 ; : A 文章编 号:63— 8 1 2 0 )2一 0 5 0 1 7 4 3 (0 6 0 O 7 — 5
ig fcoso e O2ec a g n trv p rf xi el d eoy tm , lt n hpb t e h woi n lzd Ma mso ial h n n atr fn tC x h n ea dwae a o u nw t l n a c sse r ai s i ewe ntet a ay e . c cpc y,tei— e o s l
c a g . ae a o u so eo h s mp ra ta d temotfn a na c lgc la tr f cigc ro c cigi ta de o h n e W trv p rf x i n ftemoti o n n h s u d me tle oo ia cosa e t ab nr y l nweln C — l t f n e n sse a di h rfr lsl ltdt e x h n ei t de oytm.B sdo ummaiaino h ai a n i e t y tm n steeo co eyr ae on t e e CO2ec a g nwel c sse n a ae ns rzt f eb sclwsa dmana c— o t f
摘要 :湿地牛态 系统碳循环是陆地碳循环研究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于全球 变化具有重要 意义。水汽通量足影响湿地生 态系统 对 碳循环最重要 、 最基本的生态因子之一 , 与湿地生态系统 c 2 0 净交换密切相关 。本文在 总结湿地生态系统 c 2 0 净交换 与水汽通
涡动相关法;co_2;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辐射
涡动相关法在大气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观测和研究大气中热量和动量传输的方法,通过测量和分析气体或液体中的涡动来揭示大气运动规律和能量转换过程。
涡动相关法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方法,涉及流体动力学、热传导、辐射传输等多个物理学原理。
在大气科学领域,涡动相关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为我们深入了解大气环境提供了重要手段。
1. CO2的影响二氧化碳(CO2)是大气中的重要温室气体,其浓度对大气的热平衡和能量传输有着重要的影响。
涡动相关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研究CO2在大气中的运动和传输规律,揭示CO2的地面通量、上升运动和垂直分布特征,为我们了解CO2的地面来源和大气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 感热通量的测量感热通量是指大气中的热量传输量,是描述大气温度和湿度变化的重要参数。
通过涡动相关法,科学家们可以准确地测量和分析大气中的感热通量,揭示大气中热量的来源与去向,为我们理解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数据依据。
3. 潜热通量的研究潜热通量是指大气中水汽相变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是描述大气中水汽运动和能量转换的重要参数。
涡动相关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测量和研究大气中的潜热通量,揭示水汽相变过程对大气能量平衡的影响,为我们深入理解大气水循环和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4. 辐射的传输与影响辐射是大气中能量传输的重要方式,其分布和变化对大气温度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涡动相关法,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大气中的辐射传输规律,揭示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对大气能量平衡的影响,为我们理解大气辐射平衡和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手段。
5. 应用前景和挑战涡动相关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大气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科学挑战。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涡动相关法的研究和发展,结合流体动力学、热传导和辐射传输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6. 结语涡动相关法在大气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测量和分析大气中的涡动,可以揭示大气运动和能量转换的规律,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大气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数据支持。
长白山火山区温泉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
长白山火山岩浆柱岩浆上升作用过程魏海泉中国地震局 地质研究所 , 北京 100029Wei Haiqua nI ns t i t ut e o f Geol o g y , Chi n a Ea r t h qua ke A d m i ni st r at i o n , B ei j i n g 100029 , Chi naWei H a i quan. M agma up 2moving process w ithin the magma prism b enea th the Changba i shan volcanoes. Ea r t h Scie n ce F r o n 2 t i e r s , 2010 , 17( 1) :0112023Abstract : The magma p r i s m beneat h t h e Cha n gbai sha n vo lca n o e s i s a layered magma 2rich collectio n , whichdip s to t h e S E a n d st r et ches deep into h undreds of kilo m et er s , wit h t h e widt h va r y ing f ro m 30250 k m to 3002500 m. The accumulat io n of t h er m al a n d volatile mat erial wit h in t h e p r i s m bro u ght a b o u t t h e p a r tial meltingw h ich ca u sed t h e p r o d uctio n of magma s wit h diff e rent co m po s itio n a n d den sit y . A s t h e magma ro s e up to acert a in dep t h , t h e stagnatio n of magma made it ho r izo n t ally di s p e r s ed and fo r m ed chamber s . The less den semagma ev o lved i n t h e chamber reached t h e surf a ce a n d made er u p t io n s a s t h e cha m ber p r essure increa s ed. Tra 2chyba s alt s , t h e p r imitive magma of t h e Tia n chi lava shield , were derived f ro m t h e ma n t le re s er voir a n d t h e t r a 2chyt e s and co m endit e s of al k alic serie s ev o lved f ro m t r achyba s alt s were derived f r o m t h e cr u st al cha m ber .There exi s t ed a diff e rence bet w een t h e dep t h of t h e cr u st al cha m ber t h at evolved t h o leiit e serie s of acidic ro ck sa n d t h e dep t h of t h e cr u st al chamber t h at evolved co m endit e s of al k alic serie s . The negative relatio n ship be 2t w een TiO 2 a n d S iO 2 co n t ent s of t h e shield 2fo r m ing ba s alt s of t h e Tia n chi v o lcano co u ld no t be exp lained so lelyby magma chamber p r oce s se s , such a s f ractio n al cr y st allizatio n . The higher TiO 2 co n tent sa m p le s might rep r e 2sent t h e melt wit h lo w er degree of melti n g f ro m t h e so u rce ma n t le a n d t h e magma wit h lo w er degree of meltingwa s p r o d uced f ro m a deep e r dep t h . The dep t h of end of melt ing of ba s altic magma will increa s e wit h time , andt h e mecha n i s m of w h ich al s o co n t r o lled t h e p h eno m ena t h at t h e magma generating dep t h i n crea s e s wit h timea n d t h e magma generating rat e decrea s es wit h time . Befo r e t h e Millennium Er u p t io n , a maximum o v er 2p r e s 2sure in t h e co m endit e chamber reached to Δp ma x = 61 25 M P a . Fro m t h e layered chamber wit h radium of 31 5k m , t h e magma er u p t ed a n d t h e er u p t ed magma o ccupied a sp a ce of 30 k m 3 wit h t h e t h ickne s s of 700 m. Thet r ach yt e cha m ber o n ce g o t a n o v er 2p r essure a s high a s Δp ma x = 15 M P a . The vi s co s it y of critical er u p t ing meltbefo r e t h e Millen nium Er u p t io n wa s o v er 21 7 ×1010 Pa ·s - 1 . The vi s co s it y of critical melt befo r e t h e Qixia n g 2zha n p a ra sitic er up tio n wa s a b o ut 11 2 ×1011 Pa ·s - 1 , w hich i s co n si st ent wit h high co ntent s of cr y stal s andbu bble s in t he magma . A n average interval bet ween t he giant er up t io n s such a s t he Millennium Er up t io n w a sa b o ut t h o u sa n ds of yea r s , w h ich wa s much lo n ger t h an t h e int er val s of le s s exp lo s ive p a r a s itic er u p t io n s ofh undreds of year s. The heating of deep cr ust wa s ineff icient in earl y ti me because much of t he ba salt s er u p t edo ut direct ly and much of t he heat f ro m magma wa s no t used to heat t he wall ro ck s. O nce a zo ne of re sidu al pa r 2tial melt develop ed in t he deep cr ust a nd st a rted to p revent t he ba salt f ro m er up tio n , t he system b eca m e mu chmo r e heat ing eff iciently a n d t h e p r o d uctio n of residual melt wa s accelerat ed. L a r g e amo u nt s of evolved residualco m endit ic melt co u ld be p r o d uced in t h e Ho lo cene , a n d t h en beca m e un st a b le and int r u ded i n to t h e u p p e r cr u st 收稿日期 :2009206220 ;修回日期 : 2009209201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科研专项 ( 200728227201) ;科学技术部科技攻关项目“火山预警项目”( 2002D IA2009220) 作者简介 :魏海泉 ( 1958 —) ,男 ,硕士 ,研究员 ,岩石学专业 ,主要从事火山学研究 。
长白山天然林内CO_2环境初探
长白山天然林内CO_2环境初探
杨思河;林继惠;文诗韵;尹忠馥
【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1992(11)5
【摘要】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存在着强烈的CO_2交换过程,植被层对CO_2的吸收与释放是引起大气中CO_2浓度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同时,大气CO_2浓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又是影响绿色植物光合生产力的一个因素。
【总页数】3页(P56-58)
【关键词】天然林;二氧化碳环境;长白山
【作者】杨思河;林继惠;文诗韵;尹忠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51.1
【相关文献】
1.改善和恢复长白山区生态环境的对策初探 [J], 赵广兰
2.X70管线钢在含CO_2湿天然气环境下腐蚀行为 [J], 许立宁;覃慧敏;常炜;张雷;路民旭;李少飞
3.长白山保护开发区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初探 [J], 杨柯明;陶勇;李红艳;张立晶
4.环境因子对长白山区天然核桃楸林生长的影响 [J], 张丽鹏;杨雨春;赵珊珊;张忠辉;张立民;林士杰;周春艳;沈广平;田义新;王兆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O2通量与温度的关系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O2通量与温度的关系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O2通量与温度的关系应用涡度相关法观测的通量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分析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长季温度与CO2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相同的光合有效辐射水平下,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随温度Ta的变化趋势为,在Ta《20℃范围内,NEE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Ta=20℃附近有极大值,随温度的继续增加NEE呈下降的趋势,同时NEE 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7月》6月》8月》9月》5月》4月》10月.(2)应用Michaelis-Menten方程计算得出最大光合速率Pmax和生态系统呼吸Re,分析其与温度的关系发现,Pmax随温度的变化呈S型曲线,Re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指数上升的趋势,曲线为:Re=0.0607 exp(0.0666Ta),R2=0.96.夜间生态系统呼吸的Q10为3.15.(3)通过对NEE与环境因子的偏相关分析表明,温度对NEE的偏相关系数在生长季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说明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升高温度比生长季中期对NEE的影响要大.作者:赵晓松关德新吴家兵张弥金昌杰韩士杰 ZHAO Xiao-Song GUAN De-Xin WU Jia-Bing ZHANG Mi JIN Chang-Jie HAN Shi-Jie 作者单位:赵晓松,张弥,ZHAO Xiao-Song,ZHANG Mi(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93)关德新,吴家兵,金昌杰,韩士杰,GUAN De-Xin,WU Jia-Bing,JIN Chang-Jie,HAN Shi-Jie(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刊名:生态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26(4) 分类号:Q948 关键词:涡度相关法 CO2通量温度偏相关分析生态系统水平。
高分辨率-co2浓度和通量反演技术报告
高分辨率 co2浓度和通量反演技术报告本技术报告旨在介绍高分辨率二氧化碳(CO2)浓度和通量反演的方法和技术。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背景和目标,然后详细描述使用的数据和算法。
接下来,我们将展示反演的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最后,我们将总结主要结论,并提出建议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背景和目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大气二氧化碳(CO2)的浓度不断增加。
因此,准确、高分辨率地反演全球CO2浓度和通量对于气候变化研究、碳交易和政策制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据和算法我们使用了多个卫星和地面观测站的数据,包括CO2浓度、气象数据等。
我们采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利用这些数据来反演全球的高分辨率CO2浓度和通量。
具体算法如下:基于卫星观测的CO2浓度反演我们使用了一种基于卫星观测的反演算法,通过分析卫星遥感的大气透过率和地面观测的CO2浓度,反演出全球的CO2浓度分布。
基于地面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气溶胶是影响卫星观测CO2浓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们使用了一种基于地面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算法,通过分析地面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气象数据,反演出全球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
基于机器学习的CO2通量反演我们使用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通过分析地面观测的CO2浓度、气象数据和卫星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出全球的高分辨率CO2通量分布。
结果和分析我们成功地反演了全球的高分辨率CO2浓度和通量分布。
结果显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CO2浓度和通量较高;而在自然生态区和农业区,CO2浓度和通量较低。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人类活动对CO2浓度和通量的影响。
结论和建议本技术报告成功地展示了高分辨率CO2浓度和通量反演的方法和技术。
我们的结果显示,卫星和地面观测的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演全球的高分辨率CO2浓度和通量分布。
建议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算法,提高反演的精度和分辨率,为气候变化研究、碳交易和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数据。
长白山天池周围地热活动中CO_2的来源探讨
长白山天池周围地热活动中CO_2的来源探讨
张加桂;胡海涛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1999(0)S1
【摘要】碳循环是目前国内外环境地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在长白山地区,以天池为中心,存在着强烈的地热活动,受断裂控制的温泉为地热活动的主要形式。
温泉具有深循环特征,温泉气体和泉水中碳质含量高,碳质主要来自上地幔,并与上地幔的挤压流动有关。
【总页数】5页(P231-235)
【关键词】CO<sub>2</sub>;地热活动;δ<sup>13</sup>C;地幔;长白山
【作者】张加桂;胡海涛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环境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4;P593
【相关文献】
1.长白山天池火山造锥阶段玄武质火山活动期次划分及成因探讨 [J], 钱程;崔天日;唐振;江斌;张超;秦涛;陆露;陈会军;吴桐
2.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性 [J], 季灵运
3.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活动特征 [J], 谭雨文;刘轶男;马铭志;李雪梅;张昕
4.长白山天池火山地貌实践活动研究 [J], 郑明玉; 董玉芝
5.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前世今生——近代火山活动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二) [J], 刘若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4, 34 (增刊Ⅱ): 131~140 131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 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王秋凤①④牛 栋②于贵瑞①** 任传友①④温学发①④Chen Jingming ③ Ju Weimin ③(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②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技术局生态处, 北京 100864; ③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M5S 3G3, Canada; 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摘要 以基于过程的BEPS 模型为基础, 根据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机制, 建立了能够描述半小时尺度生态系统通量日变化的模拟模型BEPS. 应用该模型对2003年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长季内的CO 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结果表明: 模型模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NEP ), 潜热通量(LE ), 显热通量(H s )与涡度相关系统的实测数据相关性较好, R 2值分别达到0.68, 0.75, 0.71. 模拟的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年累积NEP 为300.5 gC ·m −2, 与实测值也非常接近, 说明应用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CO 2, 水和热量交换过程. 根据模型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NEP 和蒸散(ET )的分析得出: 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NEP 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 在气候变暖条件下该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可能会减弱. 此外, 作为基于过程的模型, BEPS 对最大羧化速率(V cmax )和最大气孔导度(g max )等植物生理生态特征参数的变化反应也比较敏感.关键词 碳循环 水循环 BEPS 模型 涡度相关技术 ChinaFLUX2004-07-14收稿, 2004-11-02收修改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30225012)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 2002CB412501)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编号: KZCX1-SW-01-01A)共同资助 ** E-mail: yugr@CO 2等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变暖, 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已经向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公众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从而使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科学(global change science)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 为了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全球变化趋势, 寻求地球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调控管理的有效途径, 必须要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的各种过程与反馈机制. 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水和碳)通量动力学模型是分析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过程机制和预测循环通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许多科学家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建立了一系列碳水耦合循环模型. 这些模型大致可以分为生物地理模型、生物物理模132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4卷型、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遥感模型几种类型, 代表性的模型有BIOME-BGC[1], BATS[2], FOREST-BGC[3], AVIM [4], SiB2[5], TEM[6,7], IBIS[8], BEPS[9,10]等. 其中, BEPS模型以其所需参数较少, 实用性强的特点, 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区域和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研究之中[10~14].上述各模型虽然可以用于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的模拟, 但由于数据的限制, 模型的验证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涡度相关技术以其可以实时长期地观测生态系统碳水和能量通量的特点, 不仅为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同时也为碳水循环模型的参数确定和模拟结果检验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 近年来, 涡度相关技术已成为多个生物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国际计划的主要技术手段, 已经建立了可以覆盖不同地区的多个通量观测网络, ChinaFLUX也于2002年正式建成[15,16].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中温带湿润气候区最重要的森林植被类型, 为全球变化中国东北样带东部最典型的生态系统[17], 也是ChinaFLUX的观测站点之一. 对该生态系统进行水碳通量模拟研究, 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通量过程模拟模型, 不仅可以为ChinaFLUX其他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水循环模拟提供借鉴, 更重要的是, 可以为站点观测的通量数据向更大尺度的外推提供模型化方法的基础. 本文的目的在于, 利用长白山的通量观测数据, 探讨BEPS 模型应用和改进的技术途径, 以及模型的参数化方法, 并利用模型模拟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CO2和水热通量变化过程特征, 分析气候变化和植被的生理生态参数变化对生态系统通量的影响, 以期为区域或全球尺度的碳循环和水循环及其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提供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域概述本研究所选区域为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一号标准地, 位于吉林省东南部. 该区地势平坦. 属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3.6℃, 平均年降水713 mm (1982~2000年的多年平均值), 盛行东南风. 植被类型为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 林型为成熟原始林, 主要优势种有红松(Pinus koraiensis), 紫椴(Tilia amurensis),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和色木槭(Acer mono). 红松的平均冠层高度为26 m, 平均胸径为32~46 cm, 森林密度约为560 株/ha (>8 cm). 生长旺季整个冠层的最大LAI约为6 m2·m−2. 该区的土壤为火山灰母质上发育成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 表层有机质层较厚.1.2 实验设计与数据获取长白山通量观测塔位于42°24′09″N, 128°05′45″E, 海拔738 m. 塔高62 m, 塔上设置了开路涡度相关测量系统和7层常规气象观测系统, 同步观测林地冠层的CO2、水热通量和气象条件. 其中开路涡度相关系统是由一个三维超声风速仪 (CSAT3, CAMPBELL, USA)和一个快速响应的红外气体分析仪 (LI-7500, LI-COR Inc., USA) 构成, 安装高度为40 m, 传感器朝向盛行风方向. 在通量测定的同时, 对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进行实时观测, 其中土壤水分采用TDR (CS616-L, Compbell, USA)测定, 设置了三个不同深度(5, 20, 50 cm), 土壤温度采用105T(Campbell, USA)测定, 测定的深度分别为1, 5, 20, 50和100 cm.通量原始数据采样频率为10 H Z, 气象数据的采样频率为0.5 H Z. 本研究中采用各变量的30 min平均值, 数据的计算由LoggerNet (Compbell Science Ins.) 软件自动完成. 观测从2002年8月24日开始, 本文取200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通量数据在使用前经过了一系列的订正和数据筛选工作: 对30 min的通量数据进行坐标轴倾斜校正, 并用Webb[18]提出的方法对水热传输引起的密度效应进行校正. 以夜间摩擦风速u* >0.2 m·s-1为标准对数据进行了筛选(临界u*的确定参见文献[19, 20]). 计算净生态系统交换(NEE)时还要考虑储存项的影响, 本研究中储存项使用Li-7500测定的CO2浓度进行估算(计算方法参见文献[21]).2 模型描述2.1 BEPS模型概述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是Liu等[9]以FOREST-BGC为基础建立的一个增刊Ⅱ王秋凤等: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 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133基于过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 可以用于模拟生态系统的碳、水和能量平衡. 模型中涉及了生态系统的生化、生理和物理等多个过程, 综合了生态学、生物物理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和水文学的方法, 该模型最初用于模拟加拿大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之后被Bunkei [14], 刘明亮1)等人分别用于东亚地区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模拟. Liu 等[9~11]和Chen 等[13]对BEPS 模型也进行了多次改进, 形成了适合于不同研究目的、以日为最小时间分辨率的多个版 本[10~13].2.2 模型中的主要控制方程2.2.1 模型中碳循环过程的主要控制方程(1) 光合作用. 模型中光合作用模拟的基础是Farquhar 的叶片尺度瞬时光合模型, Chen 等[13]对其进行了空间尺度扩展, 得到的模型如下:21/21(()[(()2)4(()(),c a md a m d m a a d A C K g V R C K g V R V C C K R g Γ=++−−++−−−−+)] (1)21(( 2.3)0.2[(( 2.3)20.2)4(0.2() ( 2.3)]),j a d a d a a d A C g J R C g J R J C C R g ΓΓΓΓ=++−−++−−−−+) (2) 式(1)和(2)中A c 和 A j 分别为Rubisco 限制和光限制的净光合速率, C a 为大气中的CO 2浓度, V m 为最大羧化速率, R d 为白天叶片的暗呼吸, K 为酶动力学函数, Γ为没有暗呼吸时的CO 2补偿点, J 为电子传递速率, g 为气孔导度. 光合速率取A c 和 A j 中的较小值.利用方程(1)和(2)分别计算阳生叶和阴生叶的光合作用后, 冠层总光合由方程(3)求得:canopy sun sun shade shade A A LAI A LAI =+, (3)其中A canopy 为冠层总光合, A sun 为阳生叶的光合, A shade 为阴生叶的光合, LAI sun 和LAI shade 分别为阳生叶和阴生叶的叶面积指数.(2) 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呼吸分为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两部分. 其中自养呼吸又包括维持呼吸(R m )和生长呼吸(R g ), 维持呼吸可由下式计算:2531025101T i m i i R M Q α−==∑, (4)式(4)中i = 1, 2, 3分别代表叶、树干和根, M i 为各器官的生物量, 25iα为各器官的呼吸系数, Q 10为呼吸作用的温度敏感系数, T 为空气温度.根据Bonan 的研究, 生长呼吸占总第一性生产力(GPP )的25%, 因此有[22]:0.25,g R GPP = (5)模型中的土壤呼吸主要考虑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影响.,10s ()()h h R R f f T θ=, (6)其中, R h ,10为土壤温度为10℃时的土壤呼吸速率.2.2.2 模型中水循环过程的主要控制方程模型中的水循环过程考虑了大气降水、冠层截留、穿透降水、融雪、雪的升华、冠层蒸腾、冠层和土壤蒸发、地表径流及土壤水分变化等多个过程. 其中地上部分的蒸散用下式计算:plant plant soil ground plant ET T E E S S =++++, (7)其中ET 为蒸散量, T Plant 为植被的蒸腾量, E plant 和E soil 分别为植被和土壤的蒸发量, S plant 和S ground 分别为植物表面雪的升华和地面雪的升华量, 式中各项均采用修正后的Penman-Monteith 方程计算.2.3 BEPS 模型的建立和参数化方法BEPS 模型最小的时间分辨率为日, 不能描述以小时为尺度的生态系统通量的日动态变化. 本文根据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和水热通量的部分测定资料, 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重新界定了模型中的一些植被和土壤参数, 形成了具有半小时分辨率的BEPS 模型(图1).2.3.1 模型的建立由于时间尺度不同, 考虑的过程也必然不同. 研究中以BEPS 模型的框架为基础, 植被光合、蒸腾等主要过程的模拟仍采用原思路, 但由于BEPS 模型中对地下过程的考虑较粗, 根据生态系统过程机制,1) 刘明亮.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和生产力研究.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博士学位论文, 2001134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第34卷图1 BEPS 模型主要过程示意图BEPS 模型细化了对土壤过程的模拟.首先, 充分考虑了土壤内部的热量和水分传输过程, 借鉴Sellers 的方法[5], 对土壤进行了分层处理. 各层次土壤水分的模拟采用方程(8):1,1,2,3,4,soil i i i i i i I E Q T i d Q Q T i N dt θ−−−−=⎧=⎨−−=⎩L (8)式中i 表示土壤的不同层次, θi 为土壤不同层次的含水量, I 为降落到土壤表面的降水, Q i 为土层间水分的传输, T i 为不同土层中的植被蒸腾损失水分.有研究表明, 土壤与大气的碳交换大约占陆地表层生态系统碳总量的2/3[23]. 因此对土壤呼吸估算的精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碳交换量的评价. 可是在BEPS 模型中, 只考虑了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而实际上土壤呼吸还受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土壤质地等因子的影响. 因此, 根据CENTURY 模型[24]中的相关模块, 把土壤分为9个碳库, 如茎叶凋落物、根系凋落物、土壤微生物、快和慢分解土壤腐殖质等. 每个碳库有各自的分解和转化参数, 并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质地和凋落物性质(木质素与氮的比值)有关, 土壤呼吸速率可以用下式描述:9max s 1()()()()ih i i R C K f T f f li f te θ==∑, (9)式(9)中的i = 1, 2,…9分别代表土壤中不同的碳库, C i为土壤中各碳库的含碳量, max iK 为各碳库的最大分解速率, f (T s )为土壤温度对土壤分解速率的影响因子,f (θ)为土壤水分对土壤分解速率的影响因子, f (li )为纤维素影响因子, f (te )为土壤质地影响因子.2.3.2 模型参数化BEPS 模型对土壤过程考虑较细, 所需的土壤参数较多, 主要的土壤参数包括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导热率等. 上述各参数均可以通过土壤质地资料进行估算. 利用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实测的土壤质地数据, 根据Saxton 等[25]提出的经验方程, 对模型所需的各土壤参数进行了估算. 为了使模型能够模拟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通量特征, BEPS 模型对相应的与植被有关的参数也做了调整. 所采用的主要植被参数、取值及来源列于表1.表1 模型中的主要植被参数参数取值 来源 最大气孔导度/mm ·s 8 文献[26] 叶片集聚指数0.6 文献[9] 最大羧化速率/μmol ·m −2·s −150 文献[10] 上层最大叶面积指数/m 2·m −2 4.5 CERN 数据 下层最大叶面积指数/m 2·m −22.5 CERN 数据 上层最小叶面积指数/m 2·m −2 1.5 CERN 数据 下层最小叶面积指数/m 2·m −2 0 CERN 数据 上层冠层高度/m 26 实测值 下层冠层高度/m8实测值3 结果分析3.1 气象变量的变化特征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水等气象变量是BEPS 模型的主要驱动变量, 其变化直接影响 模型的输出结果. 图2给出了2003年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水的年变化. 由图2可知, 太阳辐射作为影响大气温度的主要因素, 其变化与大气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图2(a), (b)); 2003年观测期间太阳辐射日总量的最大值为1.68×104 W ·m −2, 平均值为7.39×增刊Ⅱ王秋凤等: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 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135图2 2003年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气象条件(a) 太阳辐射; (b) 大气温度; (c) 相对湿度; (d)降水. 其中太阳辐射和降水为日总量, 相对湿度和大气温度为日平均值103 W ·m −2; 年平均气温为4.8℃, 高于多年平均值的3.6℃, 最高气温为24.0 ℃, 最低气温为−24.9℃; 年降水量约为537 mm, 低于多年平均值, 6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生长季的6~8月期间. 与历史平均值比 较,2003年长白山的气候特征为偏暖偏干年份.3.2 模拟结果3.2.1 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的模拟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重要因子, 对土壤呼吸估计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2003年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长季期间, 50 cm 的土壤含水量均大于田间持水量 (26.9%), 5 cm 和20cm 的土壤含水量均大于凋萎系数(12%), 说明该地区水分充足, 几乎不存在水分限制. 对该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模拟结果表明, 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表 2 给出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回归统计特征. BEPS 模型对土壤温度的模拟效果好于土壤水分, 二者的R 2值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表2 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回归分析结果深度/cm直线回归斜率R 2n1 1.0036 0.94077680 5 1.0133 0.91647680 土壤温度20 0.9965 0.922 7680 5 1.1066 0.73987680 20 0.9036 0.60057680 土壤水分50 0.8445 0.508976803.2.2 CO 2通量的模拟在研究植被与大气之间的CO 2交换时, 通常以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 )来表示生态系统的CO 2通量, 而在碳循环研究中, 更为普遍关注的是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 以便能更清晰地判断一个生态系统是碳源还是碳汇. 因此, 本文采用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来表示CO 2通量. 在数值上, NEP = −NEE .BEPS 模型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 可以计算输出每 30 min 的NEP , 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NEP 对一天内天气条件变化的响应. 模型模拟的NEP 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模型可以解释2003年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长季期间NEP 变化的68%. 图3比较了生长季内不同时期(前期, 中期和后136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第34卷图3 2003年生长季内不同时期CO 2通量的日变化(a) 前期(日序125~131); (b) 中期(日序195~201); (c) 后期(日序240~246), 点为实测值, 线为模拟值期)模拟与实测的CO 2通量的日变化. 为检验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模型模拟NEP 日变化的能力, 分别在各个时期选择了几个具有不同天气条件的连续观测日(用一年中的日序表示). 图3中第126, 128, 130, 131, 195, 241~246 d 为晴天, 第125, 127, 196~201, 240 d 为多云或阴雨天. 由图3可知, 模型模拟的NEP 与实测值的日变化非常相似. 在太阳辐射较强的天气条件下光合作用也比较强, 因此晴天日间的NEP 较多云或阴雨天时要高, 由于受降水的影响, 生长季中期后六天日间NEP 值均较小, 可用的通量数据也较少, 但是模型仍较真实地描述了NEP 的日变化过程(图3(b)). 在生长季的不同时期, 模拟的正午NEP 基本上都低于实测值, 这可能与模型中的植被参数V cmax 的参数化方法有关. 此外, 不同时期生态系统碳吸收的能力不同, 在生长季中期, 树木处于旺盛生长期, 此时的光合作用较强, NEP 在正午时刻可以达到0.6gC ·m −2, 高于生长季前期(0.24 gC ·m −2)和后期(0.53 gC ·m −2).3.2.3 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的模拟2003年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长季内不同时期(前期, 中期, 后期)模拟和实测的潜热通量(LE )具有相似的日变化特征(图4). 在夜间LE 接近于0, 由清晨开始, 随着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增强, LE 不断上升, 中午达到最大, 之后由于温度逐渐下降, LE 又随之下降. 生长季中期晴天正午的LE 大于400W ·m −2, 高于生长季前期的230 W ·m −2和后期的390 W ·m −2, 说明在生长盛期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均较强. 在各时期中, 晴天的LE 均明显高于阴天和雨天. 生长季内三个不同时期LE 的模拟值与实测值都吻合得较好, 模拟与实测的LE 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 2 =增刊Ⅱ王秋凤等: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 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137图4 2003年生长季内不同时期潜热通量的日变化(a) 前期(日序125~131); (b) 中期(日序195~201); (c) 后期(日序240~246), 点为实测值, 线为模拟值0.86). 生长季前期和中期模型模拟值偏高, 而生长季后期模拟值略低(图4). 这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模拟存在偏差有关.森林蒸散是由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两个组分构成的. 贺庆棠[27]指出, 森林蒸散量中60%以上热量消耗在森林植物的蒸腾上. 通过实验来测定蒸散中不同组分所占的比例比较困难, 而利用模型却很容易实现. 研究结果显示: 该生态系统2003年年蒸散量为297 mm, 其中植物蒸腾量189 mm, 占年总蒸散量的63.6%, 这与上述的森林蒸腾量占蒸散量的比例基本一致.通过模型模拟与实测的显热通量的比较, 表明模型可以解释2003年生长季期间71%的H s 日变化. 但是从总体上看, 模型模拟的显热通量偏低(图5).3.3 模型的敏感性分析3.3.1 气候变化对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CO 2和水汽通量的影响利用涡度相关系统的实地测量数据, 可对当前气候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的CO 2和水热传输状况进行研究. 但是仅凭实测资料很难预测它们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变化情况, 而模型却为此类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应用BEPS 模型, 以当前的气候条件138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第34卷图5 2003年生长季内显热通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作对照, 采用人为控制气象条件的方法设置了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太阳辐射、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的增减幅度分别设为±20%, 大气温度的变幅设为±2℃), 我们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CO 2和水汽通量的影响.图6给出了当前气候条件和变化气候条件下模型模拟的累积NEP 和ET 的季节变化. 除太阳辐射外,NEP 对其他气象变量的变化反应都比较敏感. 温度对NEP 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生长季的长短来体现. 当温度升高时, 生长季开始时间提前而结束的时间延迟, 使生长季延长; 而温度降低, 生长季缩短. 另外, 在温度升高情景下, 年累积的NEP 呈降低的趋势, 这是由温度增加导致了呼吸作用增强所致. 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气孔导度, 从而影响NEP . 当相对湿度增加时, 大气与植物细胞间的水气压差减小, 气孔开放程度增加, 光合同化作用增强, NEP 增加. 降水对NEP 的影响与温度的影响相反. ET 对降水的变化最为敏感, 降水变化±20%会使ET 变化+14%到−16%, 而ET 对相对湿度变化的响应为, 无论相对湿度增加还是减小, 模拟的ET 都不同程度地降低. 实际上, 各气象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它们对生态系统CO 2和水热通量的影响常常交织在一起, 所以仅仅独立地考察单个因子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够的, 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加强对气候变量综合影响的分析.由图6还可以看出, 当生长季开始后(即积雪融化叶片展开后), 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的碳吸收和图6 模拟的2003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蒸散的累积值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粗线表示当前气候条件下的结果, 细灰线表示气象条件值增加, 细黑线表示气象条件值减少; (a)和(e)表示辐射的影响(变化±20%); (b)和(f)表示空气温度的影响(±2℃); (c)和(g)表示相对湿度的影响(变化±20%); (d)和(h)表示降水的影响(变化±20%)增刊Ⅱ王秋凤等: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CO2和水热通量的模拟研究139蒸散均迅速增加, 生长季之前的NEP和ET对一年中的其他时段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说明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的年NEP和ET累积的关键是在生长季. 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 2003年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年NEP累积值为300.5 gC·m−2, 在实测值222±92 gC·m−2范围之内1). 进一步说明模型对碳通量模拟具有较高的精度. 同时也说明尽管该林地为成熟林, 但仍然具有碳汇的功能, 这与张娜等[28]对该生态系统的研究结果相符.3.3.2模型对植物生理参数的响应BEPS模型是基于过程的模型, 与植被有关的参数值的确定对模拟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就模型对植物生理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所选的参数为最大羧化速率(V cmax)和最大气孔导度(g max). 分析结果表明: V cmax对NEP的影响较大, V cmax增加20%会使NEP增加5.7%, V cmax降低20%可导致NEP减少8.2%; 无论g max增加还是减小NEP均表现为减小;g max对ET的影响显著, 当g max增加20%时, ET增加1.9%, g max减小20%时, ET减小2.2%. 因此, 在应用BEPS模型模拟碳和水通量时, 应慎重确定植物生理参数V cmax和g max, 以便获得理想的模拟结果.4 结论本文在BEPS模型的基础上, 根据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机制, 建立了能够描述半小时尺度生态系统通量日变化动态的模拟模型BEPSh. 应用该模型对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CO2和水热通量进行了模拟. 模拟结果显示: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均达到极显著相关, R2分别为0.68, 0.75和0.71. 模拟的NEP, LE和H s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也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 但是模型在模拟中午时段的变化特征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模型模拟的2003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为300.5 gC·m−2, 说明尽管该林地为成熟林, 但仍然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 模型模拟的2003年的年总蒸散量为297 mm, 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 对生态系统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分离评价结果表明, 该生态系统的植物蒸腾量为189 mm, 占年总蒸散量的63.6%.应用BEPS模型分析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CO2和水汽通量的响应. 结果表明: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 温度升高时, 累积的NEP呈降低的趋势, 表明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 该生态系统的碳源功能可能会减弱.参考文献1 Running S W, Hunt E R Jr. Generalization of a forest ecosystemprocess model for other biomes, BIOME-BGC, and an application for global-scale models. In: Ehleringer J R, Field C, eds. Scaling processes between leaf and landscape levels. Prlando: Academic press, 1993. 141~1582 Dickinson R E, Henderson-Sellers A, Kennedy P J, et al. Bio-sphere-Atmosphere Transfer Scheme (BATS) for the NCAR CCM, NCAR/TN-275-STR,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olorado, 19863 Running S W, Coughlan J C. A general model of forest ecosystemprocesses or regional applications I. Hydrological balance, canopy gas exchange and primary production processes. Ecological mod-eling, 1988, 42: 125~1544 Ji J J. A climat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 simulating physical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at the surface.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1995, 22: 445~4515 Sellers P J, Randall D A, Collatz G J, et al. A revised land surfaceparameterization (SiB2) for atmospheric GCMs. Part I: Model formulation. Journal of Climate, 1996, 9(4): 676~7056 McGuire A D, Melillo J M, Kicklighter D W, et al. Equilibriumresponses of glob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carbon storage to double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Sensitivity to changes in vegetatio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997, 11: 173~1897 McGuire A D, Melillo J M, Randerson J T, et al. Modeling the ef-fects of snowpack on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across northern temperate and high latitude regions: Comparison with measure-ments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in high latitudes. Biogeo-chemistry, 2000, 48: 91~1148 Foley J A, Prentice I C, Ramankutty N, et al. An integrated bio-sphere model of land surface processes, terrestrial carbon balance, and vegetation dynamics.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996, 10(4): 603~6281) Zhang J H, Han S J, Yu G R. Seasonal variation in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over a 200-year-old Chinese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mixed 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