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知识点1:力和运动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知识点1:力和运动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力和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力和运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紧密且复杂。

从宏观世界的天体运动到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力和运动无处不在。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自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推动科技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力的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3. 力的分类(1)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 G = mg。

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常见的弹力有支持力、压力、拉力等。

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2)按效果分:动力、阻力、向心力等。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参考系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的作为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当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4. 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 速度和速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速率是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6. 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三、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它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其中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理解力的概念,了解不同力的性质和作用,掌握运动的基本规律。

接下来,我将为你总结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知识点。

一、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方向的原因。

以下是力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性质:1.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方向: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所指方向即为力的方向。

3.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这些力可按要求进行合成,得到合力,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可通过向量图解法求得。

4.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沿不同方向分解为几个力,分解后的力互相垂直,且合力等于分解后各力的矢量和。

5. 力的平衡:当物体上的所有力合成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二、力的作用和效果力对物体的作用有以下几种效果:1. 给物体以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有合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将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是合外力,m是物体质量,a是物体加速度。

2. 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拉伸力可使弹簧伸长。

3. 改变物体的速度: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影响,使物体改变速度或方向,如摩擦力可使物体的速度减小。

4. 作用于物体上的压力:力可通过物体表面进行压力传递,产生压力效果。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和质点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或合外力为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即F=ma。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不同物体间产生的两个力相互作用。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一、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力的合成1.合力、分力用一个力F来等效代替几个力时,被代替的几个力叫F的分力,用来代替的F叫这几个分力的合力。

2.共点力共点力: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分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与不平衡力、牛顿三定律、摩擦力、弹力等内容。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状态改变或产生运动的物理量,它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等于1kg·m/s²。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有三种:使物体产生运动、使物体停止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速率。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的合力。

合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来求解。

力的分解是指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

常用的方法有力的正交分解和力的正交分量法。

四、平衡与不平衡力当物体所受的多个力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平衡。

如果物体所受的力合力不为零,物体将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此时称为不平衡。

五、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力的作用都必然同时伴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力的作用,且力的作用对象不同。

六、摩擦力摩擦力是由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大小与施加于物体上的力的大小相等,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相对运动时所受的力的大小相等。

七、弹力弹力是指弹性物体受到压缩或拉伸后恢复原状时所产生的力。

弹簧的弹力与其伸长量成正比,符合胡克定律。

八、其他知识点1.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压力:是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的大小。

3.功:是力沿着运动方向所做的力的大小与移动距离的乘积。

4.功率:是功对时间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5.能量:是物体由于位置、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时具有的做功能力。

初中物理力学《运动和力》复习指导

初中物理力学《运动和力》复习指导

初中物理力学《运动和力》复习指导(一)复习要点1.机械行为、参照物、行为和静止的相对性2.速度的界说,公式v=s/t,速度的单元及换算1m/s=3.6km/h变速行为的平均速度,会测量行为物体的平均速度v=s/t。

3.惯性、惯性定律(1)惯性:一切物体都有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形下都具有惯性。

(2)惯性定律(即牛顿第必然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浸染的时辰,总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这叫做惯性定律。

4.二力的平衡(1)二力(或几个力)的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几个力)浸染时,如不美观连结静止状况或匀速直线行为状况,这两个力(或几个力)彼此平衡.(2)二力平衡的前提①前提:,巨细相等,标的目的相反,统一物体,统一向线。

②应用:物体受平衡力,必然处于平衡状况,按照一个已知力,求另一个力。

5、行为和力物体行为状况的改变:物体速度巨细和行为标的目的的改变,都叫做物体行为状况的改变.(二)复习指导1.有关速度、旅程、时刻的计较2.惯性和惯性现象例1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浸染时,总连结匀速直线行为状况或静止状况的性质,叫做惯性b.射出的枪弹分开枪口后,仍然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枪弹受到惯性的浸染c.汽车封锁策念头后仍能继续前进是因为汽车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形下都具有惯性3.关于平衡力、彼此浸染力的问题例2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的墨水瓶,受到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a)a.墨水瓶受到的重力和桌面临墨水瓶的撑持力b.墨水瓶受到的重力与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c.桌面临墨水瓶的撑持力和墨水瓶对桌面的压力d.桌子只受到的重力和地面临桌子的撑持力。

八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一、力和运动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单位是牛顿(N)。

2.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力的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变化、使物体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或方向。

4.重力: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所有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力。

5.力的合成:平行力合成、垂直力合成和斜向力合成。

二、机械能与机械运动1.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等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关系而具有的能量。

3.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理想情况下,物体在机械能守恒过程中,机械能总量不变。

4.动力学定律:质量与加速度、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5.杠杆原理:要使杠杆平衡,需满足力矩相等条件。

三、导热与热能1.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物体之间热能传递的方式。

2.热传导: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振动和电子运动来传递。

3.热传导的速度:与物质的导热率和物体的温差有关。

4.热膨胀与热收缩: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被冷却后体积收缩。

5.物态变化与物质内能: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潜热。

四、光的传播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光与物体表面相交,在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满足反射定律。

3.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的偏折现象。

4.光的颜色与频率:不同频率的光波对应不同的颜色。

5.光的透射:光从一种介质穿过另一种介质。

五、声与声音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空气产生压缩和稀薄的交替运动,从而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物质的振动传递的,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3.声音的特点:音调、响度和音色。

4.声音的反射和回声:声音在遇到物体时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5.声音的吸收和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物体吸收,也会发生衍射现象。

六、电与磁1.电流与电压: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压是电流的驱动力。

2.串联与并联:电路中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原理。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1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运动状态分为静止和运动,运动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另一物体位置的变化。

参照物:①研究物体运动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如,研究汽车运动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即认为地面不动。

②选择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不同,如:两列火车并排同向匀速前行,若以对方车为参照物,车是静止的;若以地为参照物,车是运动的。

可见,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描述: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计算——v=s/t单位——1m/s = 3.6 km/h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此法即相同时间比路程;比较快慢另法:相同路程比时间)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力为平衡力速度大小不变沿直线运动。

v=s/t对于匀速运动而言可以认为是平均速度也可以认为是任意时刻、时间的速度变速运动:速度大小变化或不沿直线运动。

可以用v=s/t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总时间包括停留时间)例小明上学从家出发到学校共400m,共花3min20s,其中因为红灯路中停了20s,则他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m/s)例一小轿车在路上匀速行驶,前两秒走了15m,则前3s走了几米?第五秒的平均速度多大?(22.5m 7.5m/s)2力力的定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两者同时改变)力的单位:牛(顿), N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效果)力的示意图:是一条带箭头的直线。

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表示作用点(也可是终点)注意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2.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①弹性:象直尺、弹簧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②塑性:象橡皮泥、面团,形变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塑性。

③弹性限度:有弹性的物体,若受力过大不能完全复原,我们就说超过了弹性限度④产生弹力的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详解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详解总结

第八章《运动和力》是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的重要章节,主要涉及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

以下是该章节的知识点详解总结。

一、运动的概念1.运动的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考系的位置发生改变,称为运动。

2.物体的运动状态:位置、速度、加速度。

3.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位置、位移和路径1.位置:物体所处的空间点的位置。

2.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末位置的变化量。

3.路径:物体运动时所经过的轨迹。

4.平移和旋转:物体的位移可以是平移或旋转。

三、速度与速度的计算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2.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3.瞬时速度:物体在其中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4.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四、速度和位移的关系1.位移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当速度方向变化时,位移方向也随之变化。

2.速度与位移的正负关系:速度与位移方向相同时,速度与位移为正值;速度与位移方向相反时,速度与位移为负值。

五、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不变。

2.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在时-位置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匀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六、加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1.加速度:速度变化率的大小和方向。

2.平均加速度: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3.瞬时加速度:在其中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

4.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七、变速直线运动1.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不变,速度方向改变。

2.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在时-速度图像中,曲线的切线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通过速度-时间图像中的面积可以计算位移。

八、力的概念1.力的定义:使物体发生形状、位置或速度改变的作用,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力的单位:牛顿(N)。

3.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或天平。

九、力的效果1.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位置或速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运动和力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运动和力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运动和力知识点一、运动和力的根本概念1. 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运动。

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力:力是物体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是引起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形状改变的原因。

二、平抛运动1. 平抛运动:物体在程度方向上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的作用,自由落体运动。

2. 平抛运动的方程:程度方向上的位移 x = v × t,竖直方向上的位移 y = v0 × t - (1/2) × g × t2,其中 v0 为初速度,g 为重力加速度。

3. 平抛运动的特点:程度方向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竖直方向上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三、力的三要素:作用力、力的作用点和受力物体。

1. 作用力:引起物体运动或形状改变的力。

2. 力的作用点:作用力作用的物体上的一点。

3. 受力物体:承受力的物体。

四、力的效果1. 力的合成: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多个力合成后,相当于一个合力作用在物体上。

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合力的效果。

五、力的计算1. 力的计算方法: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力的计算公式为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 = m × a。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使用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六、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准备运动时,由于接触面之间的不规那么性而产生的阻碍力。

2. 摩擦力的类型: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物体间的接触性质和受力物体的质量。

七、弹性力1. 弹性力的概念:物体受到变形作用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称为弹性力。

2. 弹性力的类型:弹簧力、胡克定律力等。

3. 弹性力的特点:与物体变形量成正比,方向与变形形成的力相反。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下册关于运动和力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力与运动的知识点非常重要。

下面是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概念1.力的定义: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一种常用工具。

4.力的性质: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性质。

二、力的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形状改变,如拉、推、挤、压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方向和停止。

三、力的作用条件1.直接作用: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作用。

2.间接作用: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空间而产生的作用,如重力、弹力等。

四、力的平衡与合力1.力的平衡:物体上所有力的合力为零,则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力的合力:物体上所有力的矢量和即为力的合力。

五、摩擦力1.摩擦力的产生:物体表面间相互接触,并且有相对运动或者有趋向运动的趋势时,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公式: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有关,可以利用公式计算。

3.摩擦力的种类:主要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六、力和加速度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2.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ma,其中F是力的大小,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受到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七、万有引力1.万有引力的概念: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八、简单机械1.杠杆:杠杆是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可以用来转移力的大小和方向。

2.轮轴组:轮轴是由一个轮子和一个轴组成,可以用来转移力的方向。

3.滑轮:滑轮是由一个固定的轮子和一个承受力的绳组成,可以用来改变力的方向。

以上是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学性质有很大帮助,也为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力和运动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复习内容分析(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由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推理得出的2、惯性在生活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大小的因素。

4、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中招考试涉及到本章的题型及应对:摩擦力作为本章的重点考点主要考察倾向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用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摩擦力的的大小,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2.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不理解,做题似是而非依靠生活中错误的经验认识想当然的做题。

因此在复习中要紧抓概念教学,围绕概念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复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放到课前自己进行复习)2、通过典型例题复习各个知识点,易错点。

3、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检测考试的热点、易错点、难点。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灭火原理很少反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这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效果分析综述:本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还算比较满意吧。

学校新建成了录播室,学生们首次进入录播室,兴致很高,兴趣颇浓,所以精神状态不错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观看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积极性高涨,而且讨论时比较投入,能各抒己见,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也抢着回答问题也。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

运动与力
一、力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性质:相互作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定同时存在)
2、力产生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3、力作用的方式:接触或不接触。

(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力的感性认识: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1牛。

(三)、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四)、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
1、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表示方法:带箭头的有向线段(矢量)
(五)、三种力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重力:万有引力(由于地球吸引使物体受力);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重力作用点使重心(物体几何中心)
3、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二、运动和力
(一)、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涉及的公式:v=s/t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运动的原因。

(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能量守恒,前后联系)惯性大小只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性质,永远存在。

(四)、二力平衡
等大、反向、共线
注意: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的区别(五)、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某个力的作用效果=另外两个力的作用效果这个力叫做另外两个力的合力
求合力的过程叫做二力合成
(五)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力及其作用效果一、力1.力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施加这种作用的物体,称之为施力物体。

受到这种作用的物体称之为受力物体。

(2)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至少有两个物体)。

(3)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

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小铁钉)。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了力大约是1N。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个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

一只手去拍击另一只手,两只手都会疼痛;用手压弹簧时,有弹簧推手的感觉。

我们可以称之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所以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直线性)、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性)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2.力可以改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我们就说其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可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能改变它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共同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

其中一个要素改变时,力的作用效果也随之改变。

例如,以不同大小的力拉拉力器,方向、作用点相同,用的力越大,被拉的越长(控制变量法)。

所以要研究一个力的的作用效果,就必须明确这个力的三要素。

力的示意图 1、用一根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2、力的示意图是一种表示力的方法: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③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④在同一个力的示意图中,力越大,线段一般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这样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了。

所以,它对于分析一个力来说,既形象又直观。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运动和力有什么关系?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运动和力的学问点归纳,盼望能帮到你。

运动和力学问点一:运动的描述1、定义:为讨论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讨论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状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看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讨论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讨论对象总是静止的。

运动和力学问点二:运动的快慢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接受: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接受: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接受: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接受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依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Ⅱ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需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v2vv1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Ⅲ试验中数据的记录: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范本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二物理《运动和力》单元知识点梳理

初二物理《运动和力》单元知识点梳理

初二物理《运动和力》单元知识点梳理
初二物理《运动和力》单元知识点梳理
2008-01-11 16:34:19
[来源]:转载 [作者]:佚名
大中小
【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
该部分知识应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用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某些具体步骤,尤其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在进行时间与长度的测量时,应注意到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进行认真的测量,得到精确的数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科学推理的方法。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实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物理这门课的信心。

初中物理 力与运动 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 力与运动 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整理1、力的定义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说明: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力的概念的理解(1)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力的物质性)(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力的相互性)(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3、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1)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注: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或运动的方向改变。

(2)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

(形变)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

1N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5、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6、弹簧秤的正确使用观察弹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读数时,视线、指针和刻度线应在同一水平面被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伸长的方向一致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8、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9、力的图示的作图方法(1)画出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圆圈表示。

(2)确定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接触面的中点,如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不接触或同一物体上受二个以上的力,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

(3)确定标度:如用1厘米线段长代表多少牛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力与运动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

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
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力的合成
1.合力、分力
用一个力F来等效代替几个力时,被代替的几个力叫F的分力,用来代替的F叫这几个分力的合力。

2.共点力
共点力: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
求几个已知分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4.二力合成:
(1)共线二力合成
A、方向相同的二力合成:F= F1 + F2 方向与二力的方向一致。

B、方向相反的二力合成:F=︱F1 - F2︱方向与二力中较大的力方向一致。

(2)不共线的二力合成
物理学家们经过大量准确的实验证明: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F2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

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过程:用事先粘贴在黑板上的橡皮筋做力的合成实验。

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①橡皮筋的自然伸长时的“O”点要记下。

②用两把弹簧秤拉伸时要保证细绳与弹簧秤的拉勾要在一条线上。

(斜拉时发出的吱吱声表明有摩擦力)
③拉力大小不要超过弹簧秤量程,弹簧秤要与黑版面平行。

④记录时要记下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⑤画平行四边形时,不是真实存在力的线段用虚线表示。

实验顺序:
①用两把弹簧秤把橡皮筋从“O”点拉长到“O’”点,按紧弹簧秤;记录下,细线的方向和两个分力的大小。

②撤去其中一把弹簧秤,用一把弹簧秤把橡皮筋同样从“O”点拉长到“O,”,记下此时细线的方向和力的大小。

③用直尺画出一个共用标度。

④用力的图示法作出F1 ,F2 及F
⑤连接两个分力与合力的箭头顶点。

⑥总结得出结论:由分力为邻边画出的平行四边形,分力夹角上的对角线可以表示两分力的合力。

5.不共线二力合成的方法
A 作图法
B 几何知识法
C 多个分力求合力(两两合成)
6.互成角度的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取值范围)
三、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3.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
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运动的关系
(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改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