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第四节 新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介词“于”构成的被动 句
介词“于”构成的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及物动词后 用介词“于”引进动作的施事。 句子结构是:主语+ 谓语动词+ 介词“于”+施 事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
(三)“见”字构成的被动 句
1、动词前用“见”来表示被动。 句子结构:主语+见+谓语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 人者必见恶也。 盆成括见杀。 2、动词前用“见”表示被动,动词后用“于”引进动 词的施事。 句子结构:主语+见+谓语+于+名词 乐毅伸功于燕昭,而见疑于惠王。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 第一,介词“于”本身并不表示被动,它的作用 只是引进动作的施事。 第二,古汉语中有些“于”字句可以省略“于”。 纵有姊姁,以医幸王太后。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第三,介词“乎 ”与“于”的用法相当,也可 用于被动句。 (宋)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第四、介词“于”除引进动作的施事外,还可以 引进动作的对象、处所、时间等,要注意区分。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一、意念被动句
鲁酒薄而邯郸围。(庄子· 胠箧)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十三年,晋侯弑。(国语· 周语)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庄 子· 胠箧) 孙膑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 围者柑马而秣之。(公羊传· 宣公十五年) 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公羊传· 庄公二十八 年)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13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 正因为于字被动句可能与处所句混淆,它的 表被动的意味就不如被字句明确,因而就被 被字句取代了。 • 2.为字表示的被动句 • 道术将为天下裂。 意思是道术将被天下人割裂。 而身为宋国笑。 止,将为三军获。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 为字句有时也会产生误会;
• 嬴问如姬父为人所杀。 • 魏太子为江充所败。 • 但先秦时为 所式是少的,汉代以后才大量 应用,后来逐渐与被字句一起取代了为字句 等其它的被动句式。唐代以后为 所式是口 语中逐渐衰亡下去,但书面语中一直沿用到 今 • 为 所者,正如为字句,有时行为主动者可 以不出现。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
• 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 见字被动句同为字句,于字句都不同,它始 终只能作为助动词帮助表示被动,不能直接 由见引进行为主动者,这就是它被别的形式 被动句代替的原因。 • 见在动词前一般表示被动,但汉以后也有不 表示被动的,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 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这一 句是吕布刺杀董卓不成功,去见王允,自己 陈述董卓几乎杀了他的情况。
• 被动句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 被动者的句子。它同主动句有形式上的分别, 现代汉语典型的被动句是被字句。敌人被我 们消灭了,就是典型的被动句。 • 西周金文就有被动句:侯乍册麦易金于辟侯。 • 侯指君侯,乍册是官名,麦是人名,易与赐 相通,是赏赐的意思,金指铜。全句大意是: 君侯的使官麦被君侯赏赐了铜。这句子麦是 主语、赐是动词,金是直接宾语,于辟侯是 介宾结构作补语。主语麦是被赏的对象,因 此是一个被动句。
•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 •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 于字句用于字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同现代汉语 用被字引见动作主动者,作用是一样的,但 词序上有别的,古汉语用于构成一个介宾结 构,置于动词后面作补语,而现代汉语用被 构成介宾结构,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常识4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动词” 这种格式中的“ ③ “为+所+动词”式。这种格式中的“为”后面 为 省略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 省略了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介词“为”的宾语), 的宾语), “所”是加强被动意味的助词,“所”修饰动词。例 是加强被动意味的助词, 修饰动词。 如: 项羽本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岱不从,遂与战, 《史记·项羽本纪》:“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 史记 项羽本纪 杀。” 李将军列传》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 《史记·李将军列传》:“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 史记 李将军列传 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 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 为所伤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于)嵩将诣州讼理,为 嵩将诣州讼理,
11
王力:这似乎是被动式,其实不是。 王力:这似乎是被动式,其实不是。这只是借 用处所状语来引进施事者。从结构形式上看。 用处所状语来引进施事者。从结构形式上看。 它和出所状语“ 字结构毫无二致。例如: 它和出所状语“於”字结构毫无二致。例如: 小雅·鹤鸣 鹤鸣於九天, 《诗经·小雅 鹤鸣》:“鹤鸣於九天,声闻 诗经 小雅 鹤鸣》 於野。 於野。” 梁惠王上》 东败於齐, 《孟子·梁惠王上》:“东败於齐,长子死 孟子 梁惠王上 焉。” 由此看来,“屡憎於人”、“郤克伤於 由此看来, 屡憎於人” 一类的句子不能算是被动句式 不能算是被动句式。 矢。”一类的句子不能算是被动句式。
被动句
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 “为”后紧接动词。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为”后面省略 “成安君”。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后面省略 “秦”。
“为……所……”句 为 所 句 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在动词前加表 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构成“为+名词+所”+ 及物动词的句式。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为……所……”句也可以省略施事成分。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见”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不同于 “于”和“为”,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施事 者时,“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构 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的句式。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 (《史记·楚世家》)
构 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 的作用:“见”是副词,本身表达 “见”的作用 “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动。 特 点: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见”不能引入主动者。 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 “见……于”式,引入主动者。
1、“于”字句 “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以引出动作 行为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于+名词”的 被动句式。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关键特征】关键在于看介词“于”引进的 宾语是否是动作的主动者,如果是主动者便 可将句子定为被动句,反之则不是被动句。
【辨析】“为”字表被动与否,其鉴别方法也看“为” 字引进的宾语是否是动作的主动者。同时,介词 “为”表被动时读阳平(wéi),译作“被”;表示 对象、目的等时读去声(wèi),译作“替”、 “对”、“为了”之类。如: (1)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 矣。(《韩非子·五蠹》) [译文:若有人在夏代构木为巢、钻燧取火,一定 被鲧、禹耻笑。] ] (2)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 业。(《赤壁之战》) [译文:现在替您打算,不如派遣亲信的人同东吴结 盟,以共同协助完成大事业。] (3)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 传》) [译文:魏其为了救灌夫挺身而出。]
古代汉语语法 (二)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主谓倒装
(一)感叹句中的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 大哉,尧之为君也!
(二)疑问句中的主谓倒装:
何哉,尔所谓达者? 谁与,哭者? 子邪,言伐莒者 ?
练习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 见留十二年。 3.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 也。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古代汉语语法 第二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意念上的被动句
这种句式又叫做语义上的被动句。在谓语 前后没有什么标志,被动关系只在主语表 示的事物和谓语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客观关 系上表示出来,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 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 词的受事者。 屈原放逐。
二、被动句式(一) ------“于”字式
及物动词+于(乎)+名词(施事者): 郗克伤于矢。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驱于声词,眩乎辩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 人,治人者食于人。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二、被动句式(二) ------“见”字式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名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及物动词”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 兵之来。”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三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概念
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是在谓语动词 的后面,“主语+谓语+宾语”是先秦汉语 的基本语序。但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 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 种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4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3、“见”字句
特点:
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见”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 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
“见……于”式,引入主动者。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 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 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 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 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4、“被”字句
“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 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①“被”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能引入主动者。(逐渐发展的用法)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 齐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 记· 屈原贾生列传》
特点:
4、“被”字句
“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 含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 源头是动词“被”,是“蒙受”、“遭受” 的意思。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 · 货殖列传》)
②不能没有施事者。
1、“于”字句
古人在做正反两方面情况对比时,常常一句 用主动,一句用被动,表示被动的那一分句 就用“于”引出主动者。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 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项羽传》
运用这种句式,主语不一定要出现
2、“为”字句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 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 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4)燕小弱,數困於兵。 (《戰國策·燕策》) (5)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 (《管子·白心》) (6)閔王毀於五國,桓公劫於魯莊。 (《荀子·王制》) (7)然而兵破於陳涉,地奪於劉氏者,何也? (《漢書·
賈山列傳》)
(8)妻與子皆養於我者也。 (韓愈《圬者王承福傳》)
例(1)“於”字後面的“夏氏”是“殺”的主動者即施事 者,“陳侯”是被“殺”的,句子的意思是說夏氏殺了陳侯; 如果沒有“於”字,誰殺誰的意思就完全相反了。例(2)“郤 克”是被“矢”“傷”的,換言之,是“矢傷郤克”。例 (3)“無慮而易敵者”即“無謀慮而輕敵者”是一定被 “人”“擒”的。例(4)“困於兵”意爲“被戰爭困擾”。例 (5)“蔽於天”意爲“被天蒙蔽”。例(6)換一種說法就是“五 國毀閔王,魯莊劫桓公”(後一小句實際是指莊公之臣曹沫劫 桓公)。例(7)是說(秦)“軍隊被陳涉攻破,土地被劉氏奪 取”。例(8)“養”意爲“養育”,用了“於”字,表明主語 “妻與子”是“養”的被動者即受事者,而“我”是“養”的 主動者即施事者。
例(1)“見伐”就是“被伐”。例(2)“見事”就是“被事
奉”。例(3)“見放”就是“被放逐”。例(4)“見汙”、“見 信”、“見用”就是 “被污辱”、“被信任”、“被任用”。 例(5)“見疑”就是“被懷疑”。例(6)“見禽”就是“被擒 捉”。例(7)“見留”就是“被扣留”。例(8)“見屈”就是
“被委屈”。特別是例(5),“見疑”與“爲戮”對舉,而
所表示的行爲的被動者,在句子中也並沒有加上任何專門表示
被動的詞語,我們理解起來並沒有感到絲毫困難,在這一點上
古今是完全一致的。
漢語常用的另一種被動表示法是用被動句式來表示主語
的被動性質。所謂被動句式,是指從句子結構本身就能看出主
第三章 被动表示法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一)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人们又称之为意念被动句。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
(二) 被动句式 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 的句子,同主动句有形式上的区别标志。
1、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远古时期的汉语里,在句子的结构形式上没有 被动和主动的区别,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没 有发现被动句。 在西周金文中已经产生了被动句。 ①矦乍册麥易金于辟矦。《麦尊》 (矦易麥金。 《麦盉》)
• ①郤克伤於矢。 《左传· 成3》
• ②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 《史记· 屈贾列传》
• ③闵王毁於五国,桓公劫於鲁庄。 《荀子· 王制》 • ④然而兵破於陈涉,地夺于刘氏者, 何也? 《汉书》
• 因为这种“於”字可去掉变成主动,古人常用 这种方式造主动和被动对比的句子。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孟子· 滕文公上》 ⑥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 《汉书· 项羽传》
•
《韓非子· 外儲說右下》
八、其他 近代汉语中被动句除了“被”字式以外,还 有其他一些表示被动的介词,如“吃(乞)、 着(做)、把(拨)、教(叫)、得”等。 各举一列: (1)周氏不敢言语,吃高氏骂了三四日。 (《警世通言》) (2)恰吊在面糊盆内一般,乞那厮局欺了。 (《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
(3)一度着蛇咬,怕见断井索。(《五灯 会元》卷二十,龙翔士珪禅师) (4)我怎肯做诸烈士每相讥讽?(《元曲选 外编· 豫让吞炭》) (5)这明明是天赐我两个横财,不取了他 的,倒把别人取了去。(《元曲选· 杀狗劝 夫》) (6)倪格车子刚刚过泥城桥,拨一匹断命 溜缰马直撞撞过来,倪格车子几乎撞翻。 (《负曝闲谈》卷十九)
第十一讲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是叙述句的一种类型。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 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大类:
1、 主动句:
“季氏将伐颛臾”
2、 被动句:
“郤克伤于矢”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被动句根据有无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分成两大类:无形 式标志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被动句。
(一)无形式标志被动句: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例如:
古人在做正反两方面情况的对比时,就常用这 种方法。例如:
①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②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
木》) ③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运用这种句式,主语并不一定要出现,如上举第
二例:物物而不物于物。
在用“于”的被动句式中,并不是介词“于”本
介词“为(Wéi)”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为”在 句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像现代汉语里的“被”。例如:
①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②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③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⑤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为”后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也可以不出现,“为” 和“所”连在了一起。例如: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③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4、“见”字被动句: “见+及物动词” 除“为”字外,古代汉语还常用“见”(表被动助动词)
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例如:
确定主语是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这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被动句一、意义上表被动的句子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叙述句的主语和谓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施事者,另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
例如: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荀子·修身》前一句主语“君子”是动词“役”的施事,这个句子是主动句;后一句主语“小人”是动词“役”的受事,这个句子是被动句。
表示被动的句子有的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有的有区别。
形式上没有区别的就是概念上表不被动的句子,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宠之君弟乎?《左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墨子·兼爱》这三个例句,都是带能愿动词“可”作状语的叙述句,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但是,从意义上看,前两个例子是表示被动的句子,第三个例子是表示主动的句子。
不过,带能愿动词“可”的叙述句往往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有的名词主语直接加在动词谓语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庄子》“兵挫地削”是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削减,“龙逢斩”是龙逢被夏桀斩,比干被纣王剖胸挖心。
主语都是动作的受事,而不是施事。
由于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和主动句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此用一个作为动作受事的名词在前后句中可以作宾语,又可以作主语,例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五蠹》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兔”和“人”在句中既作宾语,又作受事主语。
总之,这种表示被动的方式,在形式上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这种被动的表示方式一直到现代汉语中还使用,例如,“酒喝了”不过古代汉语中这种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式更多一些。
二、古汉语有形成标志的被动句另外一种被动句,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的句子,借助一定的虚词或格式表示被动,这是大家公认的被动句,也是人们研究被动句的主要对象。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这种句子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帮 助表示被动。被动的意味比单用“为”字表现得更加明 显。在先秦古籍中已有少数此例。
⑷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⑴敝邑为大国所患。《吕氏春秋·审应览》 注意:“为……所”式,正如“为”字句,有时动作行
⑹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邪?《庄子·山木》 ——把外物当作 物来支配,而不被外物当作 物来支配,
那么,怎么会受拖累呢?
古代汉语被动句
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⑻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古汉语的“于”字句式:受事主语+谓语动词+于+行为主
动者 现代汉语“被”字句式:受事主语+被+行为主动者+谓语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总之,“被”字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它是一个助动词。“被”字的 作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 如“被侵”——遭受侵犯;“被辱”——遭受污辱;“被攻”—— 遭受攻击。这里的动词性都还很强,还可以把它分析成谓语动词, 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⑶“被谤”由于与“见疑”对举,“被”字 的被动意义就明显一些。例⑷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 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 句)
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又叫意念被动 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意念被动句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的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 子。
⑷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去箧》 用主动的形式表示了被动的内容。“兵挫地削”同主动句在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几种方法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几种方法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被”字、“为”字、“受”字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着各自的用法。
1. “被”字
“被”字是表示被动的最常用的方法。
它的用法一般是在动词前面加上“被”,表示主语受到了动作的影响。
例如:他被雨淋湿了。
这句话中,“被”字表示主语“他”是受
动作“淋雨”所影响的。
2. “为”字
“为”字也可以表示被动,一般是在动词前面加上“为”,表示
主语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承受了某种动作。
例如:他为了国家而献身。
这句话中,“为”字表示主语“他”
是为了“国家”这个目的而承受了“献身”的动作。
3. “受”字
“受”字也可以表示被动,一般是在动词前面加上“受”,表示
主语承受了某种动作的影响。
例如:他受到了老板的批评。
这句话中,“受”字表示主语“他”承受了老板的“批评”的影响。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示被动的方法,如“遭”、“遇”、“遇上”、“中”等。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着各自的用法。
- 1 -。
古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1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2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 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 ,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 皆为戮没。
(3 )“见”字句。
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 ,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 “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 ,如“慈父见背” (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 ) “为.... 所... ”句。
a “为+施事+所+及物动词”。
女口: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 , 如: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 “为 ... 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 , 如:先即制人, 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 ,如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 “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 唐后消亡。
(5 )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 意为“复盖、遭受、蒙受” , 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 “被+ 及物动词”。
如:杯子被打破了。
二、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韩史非 记子·项·说羽③难本纪》多》 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③《多史多 记益·刺善客,介列何传为词》为我“禽?为《”史记引·淮阴进侯列的传》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为”
《孟子·滕文字公上在》 ,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论衡·感虚篇》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设。 《战国策·策燕三》 ⑤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质的句式叫“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 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如: 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郤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
4、“……见(动词)……”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词“见”表示被动。“见”本 身不是介词,因为它不能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 成介词结构。例如:
①盆成括见杀。 《孟子·尽心下》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④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荀子·正论》 ⑤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1、“……(动词)于……” 2、“……为(名词、动词)……” 3、“为(名词)所……” 4、“……见(动词)……” 5、“见……于……” 6、“……被(名词、动词)……”源自1、“……(动词)于……”
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作 的施事者。介词“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 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 ② 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 ③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 ④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⑤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⑥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汉书·贾山传》 ⑦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学案博苑
2011-12-14 0601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主动句与被动句
1、被动句与主动句的区别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实施者。
《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出奔共。
” 《鞍之战》:“马逸不能止。
”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承受者、接收者。
《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
” 《鞍之战》:“郤克伤于矢。
”
2、古今被动表示法的比较
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即不用任何特殊词语的被动句,如:《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韩非子五蠹》:“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 鸡杀了。
大楼建好了。
现代汉语一般用“被”构成被动句式,古汉语中除用“被”字外,还可以用“于”、“为”、“见”等构成被动句式。
如:敌人被我们打得抱头鼠窜。
《鞍之战》:“郤克伤于矢。
”
二、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式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被动性质的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在动词后加“于”,“于”后是主动者。
“于”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作句子的补语,且主动者必须出现。
即:主语+谓语+于+主动者兵破。
(《汉书贾山列传》)
“于”的词性和作用
介词,本身不表被动,其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军篇》)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王制》)
古文中常用“于”字句构成主动与被动比较的语句,进行正反含义的对比。
如: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项羽传》)
“于”字被动句式先秦常见,消失的原因是介词“于”的用法较多,是否引入主动者有时不好辨认,可做两种解释。
如:孙嘉聘于齐。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孙嘉在齐国接受齐王的聘问、孙嘉被齐国聘问)屈原放逐于楚国。
(《盐铁论相刺》)(屈原在出国放逐、屈原被楚国放逐)
2、“为(wéi)”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在动词前加“为”,“为”后可以出现主动者,主动者的后还可以加上“所”字,此时“为”和主动者构成的介词词组作句子的状语,但主动者可以不出现,“所”字也可以不出现。
即:主语+为+(或)主动者+(或)所+谓语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
“为”的词性和作用
主动者不出现时,“为”是助动词,表示被动含义,作状语。
主动者出现时,“为”是介词,其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所”的词性和作用助词,表被动语态,帮助构成被动句。
止,将为三军获。
(《左传襄公十八年》)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三》)
战国末“为”字被动句式中出现了“所”字。
如: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为……所”结构的被动句一直保留在现代汉语里。
如: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
(鲁迅《儒术》)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字句消失的原因,也是“为”的用法较多,引入的是主动者还是对象,有时不好辨识。
如: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
3、“见”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
在动词前加“见”,“见”后不能出现主动者。
主动者如需出现,必须在动词后加“于”再加主动者。
即:主语+见+谓语+(或)“于”和主动者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弥子瑕见爱。
(《韩非子说难》)
“见”的词性和作用
助动词,表被动含义,作状语。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汉书燕剌王旦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南北朝以后,“见”字被动句发展出一种新的用法。
这种句子的受事一般是“我”,但并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而是让主动者作主语,句子的含义是“对我怎么样”。
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李密《陈情表》)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见”字被动句消失的原因,是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
现代汉语中仅残留“见笑”、“见怪”、“见教”、“见谅”等词语。
4、“被”字被动句式
构成方式在动词前加“被”,“被”后可以不出现主动者,也可以出现主动者。
即:主语+被+(或)主动者+谓语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
“被”的词性和作用
主动者不出现时,“被”是助动词,表示被动含义,作状语。
主动者出现时,“被”是介词,其作用是引入主动者。
“被” 是由动词虚化构成被动句式的,原是“蒙受”、“遭受”的意思。
如: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
(《史记货殖列传》)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
(《商君书慎法》)
先虚化为助动词,表示被动,但不能引入主动者。
如: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
(《韩非子五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如需主动者出现,要靠“于”字帮助。
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战国策齐策》)
“被”进一步虚化为介词,可以引入主动者。
如: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亮子被苏峻害。
(《世说新语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