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百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主发展史。
陈独秀曾指出:“民主主义是人类发生政治组织以致于政治消灭之间,各时代多数阶级的人民,反抗少数特权之旗帜。
”事实求是地研究中国近代史就必须承认,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变的历史。
实现国家民主化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在百年民主政治的实践中,中国人付出了巨大艰辛,留下了鲜明足迹。
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变的历史。
实现国家民主化是近代中国的主题之一。
一.关于民主问题在思想认识上的变化。
1.19世纪40到60年代,鸦片战争后,国门渐开,中国人对民主政治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
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英国的议会。
书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衙门公议乃行。
”魏源是中国称赞民主制度的第一人。
他指出,美国“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
2.19世纪70——80年代,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有识之士对民主的认识越发深入。
第一,明确民主是立国的根本。
郭嵩焘最先认识到这个问题,他在1875年清廷关于海防的讨论中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他在出使英国后进一步认识到民主的决定性,他在1877年12月22日写道:“计英国之强……在巴力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此其立国之本也……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
”第二,倡导“君民共主”。
用君主立宪制取代中国专制制度,是19世纪70-80年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主流。
郑观应在成书于1875年的《易言》中介绍了泰西列国的两院制,建议朝廷“仿泰西之良法”,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主张“开设议院”。
1883年,翰林院编修崔国因在《奏为国体不定后患方深请鉴前车速筹布置恭折》中,向清廷强调“设议院者,所以因势利导,而为自强之关键”。
他主张由王公大臣组成上议院,由“各省民间公举之人士”组成下议院。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书目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书目基本文献典籍:
十通之《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会典:《大清会典》《大清会典则例》
清国史馆编纂:各朝《起居注》《实录》
当时私人性编年体当代史:《东华录》《续东华录》
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清档案:《上谕档》《朱批奏折》
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
中国社科院、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学术著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制度史》商务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科文献出版社
薛毅:《国民在政府资源委员会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
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
钱实甫:《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
制度文献常识:
庙号谥号尊号(徽号)陵号
注
1.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实际执政者。
慈禧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
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
2.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或末代皇帝。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1 、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其性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在晚清的外交事务以及推动现代化事务上发挥了作用,是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
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1901年据《辛丑条约》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2 、清末官制改革的内容与影响1901 年春,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推行“新政”的机构。
7月,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1903年设练兵处,主持编练新军事宜。
至1905年,先后设立了财政处、商部、巡警部、学部,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东河总督与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当年改革中央官制,次年改革地方官制。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期限为9年。
次年10月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10月中央成立资政院,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颁布宪法《十九信条》令袁世凯重组内阁。
3 .《钦定宪法大纲》与宪法《十九信条》的颁布及其意义《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在革命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于1908年制定和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
23条中,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就有14条,其余9条规定广大人民有当兵、纳税、服从清政府统治等义务,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
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的封建性。
《大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君上大权,意味皇权由法定,再把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为附则,表现了清朝统治者重军权、轻民权的一贯性,但它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这对于开启民智,培养近化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宣统三年九月八日(1911.10.29),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等联名“兵谏”,提出政纲12条,要求立即改革政体。
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由南京总统府历史变迁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究的时期,一个天朝大国,一个世界强国,最终却成为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先进攻的“香馍馍”。
这是一个屈辱的、动荡的、顽强的、拼搏的、探索的时期,是一个不断的失败走向成功的时期。
深究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了解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
而南京的那座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见证着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见证着中国清末农民起义的政治,见证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下的兴与衰,它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史。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总统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1368年,明太祖推翻元朝以后,在南京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政权。
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政权,在此建造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汉王府,用来安置汉王陈友谅之子陈理。
明朝迁都北京后,成祖朱棣封其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在此设汉王府。
(一)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于宰相胡惟庸谋反,于是为防止宰相权利过大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了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馀年的丞相制度,由吏、户、礼、工、刑、兵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达到相权与皇权的融合,使皇帝独揽大权,皇权得到强化和加强。
在强调集权的同时,为防止属下权利过大,也注重分权和监察,国家的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分属不同的部门,相互牵制制衡。
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于皇帝本身,这也是导致繁杂的国事集于皇帝一人的原因。
(二)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成祖朱棣夺权之后,将都城迁往北京,使行政中心北移。
朱棣为加强自身统治,对于建文时期的的忠臣进行残酷的诛连和屠杀,之后选取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行政机构的空缺。
同时,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
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二、清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盛世时期的清朝政治制度明朝被清朝所灭之后,清王朝把汉王府改建成两江总督衙署,管理江南军政事务。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学习目标
2.概括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表现。
中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现场及会址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 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 召开。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 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大会 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
措施:《论人民民主专政》
意义: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
1.结合教材,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 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12)——政党政治
概 念解析
北洋政府: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 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3-1916.6)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袁世凯为清 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 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 军阀政府,实际上是指北京政权在不同时期由北洋军阀中的不同派系的实力 较强的军阀所控制,北京政府对各地的军阀势力的实际控制比较薄弱,形成 了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 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浅析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和历史作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按《辛丑条约》之规定,总理衙门改组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前后凡40年。
它的设立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既反映了晚清政府适应对外开放和图谋改革的需要,又标志着晚清洋务运动的开始。
本文试就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和历史作用进行论述。
一、设立总理衙门的原因设立总理衙门的建议是由奕 ,桂良、文祥等人提出的。
1861年1月13日,奕 ,桂良、文祥等上奏《统筹洋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请求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有效地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
1861年1月20日清廷正式批准成立,并派“恭亲王奕 ,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管理”该衙门。
究其设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它是中西矛盾长期冲突的结果。
从清朝入关伊始,就有一批又一批的西方国家使臣到中国来,希望促进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但往往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当时清政府施行闭关锁国政策,一方面是对西方深深的疑忌,另一方面真正的原因则是本国的清高自大,看不起除其以外的蛮夷之国,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故只由理藩院和礼部来负责接待办理,中外地位上就处于不平等。
而这一传统体制在鸦片战争后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难以为继。
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中外地位发生了逆转,外国列强为控制清政府,不再愿意也不屑以“蛮夷”身份同带有封建社会衙门习气的“理藩院”打交道,并认为地方总督无权处理涉外事务,因而多次要求建立专门、对等的机构来处理中外事务。
其次,随着中国大门被打开,对外事务复杂繁多,客观上必须设立一专门机构来管理外事,而军机处、理藩院和礼部都无法充当此任。
于是,中外交往的机构不得不因此而变,总理衙门则应运而生,主管对外交涉和通商、关税等事务。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课件)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 中国政治制度史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政治
制度、政治文化、有关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 的活动。其中,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 式、国家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 究的主要对象。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 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 程,以及因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政治制度
第十五讲:民国时期的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治与基层社会控制
第四部分
人民民主政权时期的政治 制度
第十六讲: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
第十七讲:抗战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 第十八讲: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
绪论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五、参考书目
2、理藩院
3、翰林院 4、詹事府 *都察院
*大理寺
第四节、晚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动
1、总理衙门 2、总税务司署 3、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4、督办政务处 5
、邮传部
6、学部 7、法部 8、农工商部 9、巡警部 10、责任内阁 11、资政院
第三讲: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李进修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 林代昭等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 史远芹等著《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 王永祥著《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钱实甫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 钱端升著《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 陈瑞云著《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袁继成等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台湾正中书局1983年。 朱建华主编《中国近代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
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外国侵略者接踵而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以攫取越来越多的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从西方列强侵略欺辱的对象到如今东方腾飞的巨龙,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探究。
探究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政治制度是不得不谈的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1840年以前,中国是清朝统治下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还闭关锁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仍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虚幻中无法自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屈辱的条约并不能让统治者完全清醒,随后太平天国的建立几乎让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重用汉臣并在洋人的帮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经制之师”的八旗和绿营的腐败从侧面反应出整个清王朝的腐朽。
清王朝作为我们封建史上最后的王朝,虽然吸取历代专制统治的教训,丰富了专制统治的经验,但是在经历过康雍乾盛世之后不断地衰败,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已成为强弩之末,封建统治摇摇欲坠。
统治集团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在西方列强以华治华的政策下,统治集团逐渐买办化,成为殖民统治的工具。
此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人民处于封建统治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之下,过着饥寒交迫且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1-22版:第3课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创新设计)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1.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初建共和、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党政治和国民党的《训政纲领》,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中国近代的尝试2.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抗战时期“三三制”政权和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共和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时间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旗采用五色旗为国旗 纪年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①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
②概况: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制定。
③内容⎩⎨⎧a.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b.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限制总统的权力(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军阀时期(1)政党政治的尝试①背景⎩⎨⎧a.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存在三种相互抗衡的势力,即旧官僚、立宪派和革命派势力b.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
②表现⎩⎨⎧a.概况: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b.结果: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2)袁世凯复辟帝制①镇压二次革命后,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就任正式大总统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③1915年,接受“劝进”,当上皇帝。
最终被迫取消帝制。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共36张ppt)
大家思考一下,上述两大文件反映了近代到现代我 国的什么历程?它们对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又有何重 大影响,这些就是本节课要探讨的主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解读
1.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 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2.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政权 建设实践的重要历史意义。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首先,在被革命军解放的地区,应有三年的军政时期。在此期间,军政府将 在县级政权中控制军政与民政。同时,它将与地方人民合作,以清除诸如缠足、 吸食鸦片以及官僚腐败等一些政治与社会恶瘤。
第二期为训政期,时间至多六年,在此期间将成立地方自治政府,由民众 选举地方议会与官员。但是军政府仍将保持对中央政府的控制。这个时期,一部 暂时性的宪法将会明确军政府的权利与义务。
图解历史
非党进步人士
中间人士
共产党员
“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 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 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 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 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和其他 分子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实 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 抗战。
1、试行政党政治: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后解 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袁世凯独裁及复辟帝制(1915年): 失败后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明概念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 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 导地位的中央政府。代表大买办和大地 主阶级的利益,对内独裁对外卖国。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
1.戊戌变法――中国民主化的首次尝试戊戌变法是洋务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甲午战败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人士:强国的根本在先进的制度。
要救国必须抛弃片面的经济改革模式,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
有鉴于此,甲午战败之后,中国先进人士掀起了一场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的领袖是光绪皇帝。
重要推动力量是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知识分子维新派。
他们接受了民主的观念和价值,严厉批判专制制度,以激昂的姿态力倡走明治维新之路,实现中国的“全变”、“速变”。
维新派从“中国风气未开”的国情出发,创办报刊,建立学会,传播民主自由思想,团结民主力量,为戊戌变法扩大了社会基础。
他们的言行,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达成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各党派平等合法等共识。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向全国宣告变法。
戊戌变法的最终目标是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它是秦汉以来中国两千年专制史上第一次自上而下的体制创新活动,可谓“系中国数千年政治之变”。
戊戌变法是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推动中国进入世界现代化行列的首次实践。
2.中华民国――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建立辛亥革命高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旗帜,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是中国民主社会的开端,其民主程度虽比不上今天的台湾,但却是20世纪中国最民主的时期。
北京政府时期,公民所享有了较为充分的结社自由。
至1913年底仅政治类的党团就达312个。
言论自由得到一定保障。
公民可以自由发表政见,报纸可以刊登抨击政府的文章。
北洋军阀混战”是事实,应予否定,但其次数和规模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可比性。
事实上,倒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民主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全面发展。
在经济方面,几乎所有近代史著都承认,北京政府时期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封建君主专制(袁世凯独揽大权,恢复帝制)——责任内阁制——封建军阀制度4.联省自治运动――中国联邦主义的实践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志士仁人依据大国实行民主的普世性原则在中国进行的联邦主义实践。
中国政治制度史_绪论
(2)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恢复期
• 研究内容:突破官制典章史的范围,涉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官制度、权力制 衡、终身制、世袭制、封建特权等课题。 • 研究方法:仍多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较少 运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研究视野:多角度、分散的阐述,多于全 面而系统的研究。
• • • • • • • • • • • •
• 1、古代的研究及其特点 • 著述最多:正史、政书、会要、会典、专 门著作、类书。 • 历代著录政治制度的文献偏重于官制 • 历代关于政治制度的考索侧重于对官制作 某些静态的考证
2、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 总体特点 • 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理 论方法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 • (1)起步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一二十年 代 •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体进化史论》 •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 考》、《殷周制度论》 ;郭沫若、王亚南。
中央集权型 单一制国家 地方分权(自 治)型 专制制(官僚制) 中央集权
联邦制 复合制国家 邦联制
几个术语的概念
• 单一制国家——由分层级的行政区域组成的具有 统一主权的国家。有统一的宪法、统一的立法机 关、统一的中央政府;国家内部分层级划分行政 区域,设置行政机构。中央政府行使国家权力, 地方政府行使中央政府所赋予的地区管理权。
参考书:近现代各阶段重要著作举例
• 梁启超:《中国专制政体进化史论》 •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续考》、《殷周制度论》等 •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 • • • • • •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陶希圣:《中国政治制度史》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1987) 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1988) 韦庆远等:《中国政治制度史》(1989)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1992) 白钢主编:十卷本《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996)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书报告(一)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书报告(一)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书报告一、书籍简介《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一本深入探讨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涵盖了中国政治变革的各个阶段,从清朝末期的兴起到20世纪末期的发展,详尽地梳理了各个时期的政治事件、社会背景和领导人物。
二、内容评价1. 史实梳理本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对历史事件进行详尽的梳理,逐个呈现出各个时期的政治背景和事件发展过程。
作者不仅介绍了每个事件的基本情况,还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各个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2. 分析深入作者的分析深入、独到,不局限于表面现象。
通过深入剖析历史背景、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演变过程。
不仅如此,作者还结合细节和事件,引发出对于历史问题的深度思考。
3. 观点中肯书中对当时的历史和政治人物进行了本色描绘,用较为平衡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不带有过多的主观色彩。
在阐述具体事件的过程中,作者始终保持中肯的态度,不对个人、派别进行过分赞扬或者批判。
三、结语综上所述,本书展现了中国近百年政治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变化规律,不仅丰富了读者对于近现代中国的认知,同时凸显了政治史的研究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政治史专业书籍,非专业读者也能够有所收获。
因此,值得推荐给对于中国近代史和政治有兴趣的读者深入阅读。
四、行文风格本书的行文风格以平实、严谨为主,注重史实和思考,符合学术著作的要求。
同时,作者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简洁的语言,使得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并且,本书对于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让读者对于中国历史的认知更加全面丰富。
五、不足之处本书虽然语言平实,但故事性稍弱,对于有些读者而言可能会感到略显枯燥。
在分析事件时,作者对于一些细节和背景没有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描写,给部分读者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六、总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一本深入阐述中国现代历史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潮的重要著作,能够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和政治思考。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论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伟太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创建民国、实行议会政治失败后,提出了国民应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否决四权的直接民权的具体方案,以实现主权在民的伟太目标一直接民权是对间接民权的必要补充.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具有更加完备的民主性,这在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直接民权”的提出19世纪未20世纪初,孙中山是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最伟大的入物之一,他怀着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热情地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国情,强调要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落后面貌,必须效法美国,推翻满清政府,废止封建专制,创立共和制度。
他指出,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人民遭难,都是由清王朝的腐败政治造成的。
君主专制是造成罪恶的本原和产生灾难的根本原因。
因为在君主专制之下,一般的人民群众则无权参与国家政怡,更谈不上监普政府的措施,他们是被排斥于国家政治之外的被统治者,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哪还谈得上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富强.他因而得出有民权而兴、无民权而亡.。
20世纪之中国以“争民权”为之枢纽的结论一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孙中山确定以美国的政治模式为榜样,以“创立合众政府”为兴中会的奋斗目标。
同盟会成立后,这种思想更加明确;他指出.由平民革命建立的国民政府,“凡为国民者皆平等的有参与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实际上就是欧美资本义各国所实行的代议政治。
孙中山把这称之为“间接民权”。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实践孙中山“间接民权”的理沦,但由于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文化积淀的深厚以及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等各方面的原因,孙中山的实践失败了。
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继续搞封建专制统治。
冷酷的现实使孙中山从实业兴国、’的美梦中迅速醒悟过来。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如下: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再到民族民主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反抗和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完善。
3.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政治的发展。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系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清朝政治制度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封建专制为特征。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政治权力由皇帝亲自掌握,辅助的官僚机构如内阁、六部等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
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旨在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采取了少数民主的政治制度。
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实行总统制,设立了国会和立宪政府,试图实现民主政治。
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
中国成为执政党,实行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
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政治文件和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并扩大了工人、农民和青年等社会群体的参与。
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采用了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主席、政府总理等职位在政治层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政府倡导法治建设,努力加强法治体系建设和法律保障。
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和落后状态,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试图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迈进。
的领导带来了巨变,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面貌。
当前的政治制度为国家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基础,但也面临着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转型和演变,每个时期的制度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政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现象。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制度篇一: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外国侵略者接踵而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以攫取越来越多的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从西方列强侵略欺辱的对象到如今东方腾飞的巨龙,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探究。
探究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政治制度是不得不谈的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1840年以前,中国是清朝统治下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还闭关锁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仍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虚幻中无法自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屈辱的条约并不能让统治者完全清醒,随后太平天国的建立几乎让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重用汉臣并在洋人的帮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经制之师”的八旗和绿营的腐败从侧面反应出整个清王朝的腐朽。
清王朝作为我们封建史上最后的王朝,虽然吸取历代专制统治的教训,丰富了专制统治的经验,但是在经历过康雍乾盛世之后不断地衰败,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已成为强弩之末,封建统治摇摇欲坠。
统治集团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在西方列强以华治华的政策下,统治集团逐渐买办化,成为殖民统治的工具。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课程编号:0223327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后续课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总学分:2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政权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质、相会关系和区别。
这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导言(2学时)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同性问题三、参考论文和书目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一章晚清政治制度(6学时)第一节近代以前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与中国其它封建朝代一样,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所有的行政、立法、司法的最高权力都在皇帝本人,皇帝实行世袭制。
(一)清朝的主要中央国家机构内三院、内阁、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南书房行走、军机处、宗人府和内务府。
(二)清朝的地方政权机关省——巡抚——从二品道——道台——正四品府——知府——从四品县——知县——七品第二节1840年后清朝国家机关的变化五口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署、同文馆。
第三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末新政时设立的机构:外务部、商部、巡警部、学部、财政处。
预备立宪时《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中央资政院和各地咨议局的设立,皇族内阁的成立和破产。
本章重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难点:六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议局、资政院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二章太平天国政治制度(2学时)第一节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的建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南京,天京事变,政权覆灭。
第二节太平天国中央和地方职官制度和乡官制度天王是太平天国元首和最高领导,下设王、侯爵位,设军师、丞相、检点、指挥等职官。
从中国古代帝制到现代共和制的政治转型
从中国古代帝制到现代共和制的政治转型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一直是帝制为主的。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以皇帝的身份统治全国,通过严格的官僚制度来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
然而,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转型,从封建帝制到共和制,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充满了变革、斗争和矛盾。
本文探讨了从中国古代帝制到现代共和制的政治转型历程。
一、清朝衰落和传统帝制危机从清朝入关到19世纪末,中国的封建王朝经历了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
以光绪帝为代表的清朝皇族,在近代化进程中滞后于西方国家,导致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落后。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逐渐陷入瘫痪状态,清朝帝制也因为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而面临着崩溃的风险。
在这一历史时期,传统的帝制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官僚制度的不断扩张和腐败,导致政治体制的僵化和社会动荡的加剧。
而传统帝制本身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它过于强调个人权力和专制主义,忽视了公众利益和人民参与,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二、近代化运动和政治革命的起始在这种背景下,一系列的近代化运动和政治革命开始在中国兴起。
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意识到了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苦难。
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开始呼吁政治改革和拥有民主权利。
这些思想和行动,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和政治革命的起始。
下面我们来说说这些运动具体的内容。
1. 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的爆发打破了中国几百年的封建专制,试图通过推行科学、民主、法制等思想来改革中国政治体制,建立一个现代国家。
这次变法意味着一种新的思想和政治力量,尽管最终并没有成功,但仍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了。
这次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之所以如此被重视,是因为它推翻了帝制,开启了共和时代。
革命领袖孙中山发表了《三民主义》的思想和理论,主张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课程编号:0223327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后续课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总学分:2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明确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不同政权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质、相会关系和区别。
这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导言(2学时)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同性问题三、参考论文和书目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一章晚清政治制度(6学时)第一节近代以前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与中国其它封建朝代一样,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所有的行政、立法、司法的最高权力都在皇帝本人,皇帝实行世袭制。
(一)清朝的主要中央国家机构内三院、内阁、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南书房行走、军机处、宗人府和内务府。
(二)清朝的地方政权机关省——巡抚——从二品道——道台——正四品府——知府——从四品县——知县——七品第二节1840年后清朝国家机关的变化五口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税务司署、同文馆。
第三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末新政时设立的机构:外务部、商部、巡警部、学部、财政处。
预备立宪时《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中央资政院和各地咨议局的设立,皇族内阁的成立和破产。
本章重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难点:六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咨议局、资政院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二章太平天国政治制度(2学时)第一节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和政治制度的建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南京,天京事变,政权覆灭。
第二节太平天国中央和地方职官制度和乡官制度天王是太平天国元首和最高领导,下设王、侯爵位,设军师、丞相、检点、指挥等职官。
天京事变前中央机关主要有天王府、东王府、北王府、翼王府等。
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天国滥封王侯,设置六爵,职官、机关都有很大的变化。
天平天国采取省、郡、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制度。
太平天国按军制建立“乡官制”基层政权和“寓兵于农”的乡兵制度。
第三节太平天国其他制度太平天国土地制度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圣库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礼俗制度。
本章重点:太平天国中央和地方职官制度和乡官制度难点:太平天国中央职官制度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2学时)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开创和确立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组成。
湖北军政府的组织制度。
“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的召开和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和构成。
南京临时政府的主要活动。
《临时约法》的性质和内容。
南京临时政府的地方制度。
本章重点: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和构成,《临时约法》的性质和内容。
难点: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制度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第四章北洋政府政治制度(6学时)第一节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变迁北洋政府的成立。
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的行动。
洪宪帝制。
袁世凯之后军阀混战,南北分立。
第二节北洋政府的中央政治制度一、袁世凯统治时的中央政治制度袁世凯统治时的中央政治制度先期是内阁制,后期是总统制,最后是帝制。
内阁制政府的组织形式。
责任内阁制的破坏。
《临时约法》的废除,总统独裁制的建立和主要机构。
帝制政府的成立和破产。
二、袁世凯死后军阀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袁世凯死后军阀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1916-1924主要沿袭内阁制,1924-1926段祺瑞组织“临时执政政府”,1926-1928张作霖成立“军政府”。
国会的性质、权力和变化。
历任大总统的职权变化。
不同时期内阁的变化和职权。
司法机关的设置。
第三节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政权北洋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制度。
当时设有22个省,未设省的有京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5个特别行政区。
北洋军阀政府还建立了省军政制度、地区性军政制度、临时性军政制度。
本章重点:北洋政府的中央政权机构难点:历任大总统的职权变化。
不同时期内阁的变化和职权。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第五章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8学时)第一节广州革命政权的建立和政治体制南方政权的变迁。
广东政府的组织原则和政治体制,广东政府官吏惩治和法官考试制度。
武汉国民政府国家制度第二节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变化南京政府建立的理论根据孙中山的建国理论五权三序说。
南京政府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建立过程。
第三节训政时期的南京政府一、训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政治制度南京政府南京政府中央权力机关中央政治委员会(中政会)的演变和职权。
训政时期的中央国家机关的构成。
国民政府主席人选、职权、地位的变动。
国民政府五院制组成与职权。
军事委员会的由来及职权。
国民政府国防最高机关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
民意机构-国民参政会的设立和职权。
国民党政府监察制度,审计制度,考铨制度,立法制度。
二、训政时期南京政府的地方政权省县两级制。
省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省临时参议会,地方选举制度。
保甲制。
新县制。
第四节宪政时期南京政府政治制度宪政的准备及开始前的斗争。
宪政的开始与实施。
宪政时的国家机构,总统、总统府和五院。
宪政的剖析。
第五节特务政治特务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特务政治在国民党统治中的作用。
国民党特务组织的特点。
本章重点:训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政治制度难点:五院制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第六章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政治制度(6学时)第一节中华苏维埃时期政治制度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过程。
中央苏维埃政权的体制由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中央人民委员会、最高法院、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构成。
苏维埃选举制度、检察制度、司法制度。
第二节抗日民主政治制度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过程。
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制度是各级代表会议制即“三三制”,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抗日民主政权议会制度由各级参议会、代表会、村民大会组成。
抗日民主政权地方行政制度各地不同,主要是三级制和四级制。
抗日民主政权司法制度。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过程。
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政治制度由军事管制制度、大行政区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等构成。
人民民主政权司法制度。
本章重点:抗日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政权的政治制度难点:“三三制”,军事管制制度、大行政区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教材:李进修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
主要参考书目:1.吕振羽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三联书店、1955年。
2.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3.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
4.林代昭等著《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
5.史远芹等著《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
6.谢俊美著《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7.王永祥著《戊戌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8.钱实甫著《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
9.钱端升著《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
10.陈瑞云著《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11.袁继成等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张富康著《中国地方政府》、汉口新昌印书馆、1947年。
13.程幸超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中华书局、1948年。
14.严耕望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台北正中书局。
15.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16.闻钧天著《中国保甲制度》、汉口直学轩、1936年。
17.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台湾正中书局、1983年。
18.李达嘉著《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台湾弘文馆、1986年。
19.李华民著《中国人事制度》、台湾文海出版社。
20.张金鉴著《中国文官制度史》、台湾华岗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21.高一涵著《中国内阁制度的沿革》、商务印书馆、1933年。
22.朱建华主编《中国近代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
23.朱国汉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24.杨幼炯著《中国政党史》、商务印书馆、1969年。
25.谢彬著《民国政党史》、上海学术研究会、1948年。
执笔:钱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