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社会工作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民族社会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中国民族社会社会工作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847651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d.png)
中国民族社会社会⼯作研究综述2019-09-01[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作的发展到了政府的⼤⼒⽀持,民族社会⼯作的研究也逐渐呈现出⼀股上升的趋势。
本⽂通过国内相关⽂献的梳理,阐述国内民族社会⼯作的涵义、价值理念等,探讨民族社会⼯作开展实务时的发展路径。
这些理论成果对未来我国民族社会⼯作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民族社会⼯作;本⼟化;多元⽂化【中图分类号】 C91【⽂献标识码】 A【⽂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60-22011年6⽉25⽇中国社会⼯作协会在北京举办了“民族地区社会⼯作与社会建设论坛”,成为民族社会⼯作发展中的⼀个标志性事件。
虽然民族社会⼯作“⾄今还没有成为⼀个严整的学科,但是民族社会⼯作的实践却早已开展,并且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据研究,民族社会⼯作实践(仅限于实践活动并⾮是专业性的活动)在民国时期就始出现,当时边疆社会⼯作的议题得到⼀定的关注和讨论,最突出的代表是李安宅先⽣所著的《边疆社会⼯作》⼀书。
著名的藏学家、社会学家李安宅先⽣是提倡并⾝体⼒⾏的重要学者。
他参与了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的顾问指导⼯作,他的《边疆社会⼯作》⼀书论述的边疆服务的思想既是其参与边疆服务的经验提炼,尤其是对历代治便的不当举措尤其是“⽬的不纯,⼿段错误”进⾏了批判,这也是今⽇我们观察边疆服务的重要视⾓。
⼀、民族社会⼯作的涵义,价值理念的相关研究最早以民族社会⼯作为主题的论⽂是张丽剑、王艳萍发表于《中南民族⼤学学报》2005年第6期的《从民族⾓度审视社会⼯作》⼀⽂。
⽂中指出民族社会⼯作是“以案主为中⼼,以民族为主线,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针对少数民族的助⼈⼯作。
”其中包含两个层⾯:⼀是将有关民族的学术研究与社会⼯作结合起来。
⼆是将民族⼯作与社会⼯作实务结合起来,⼆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者的有机结合就是从民族的⾓度审视社会⼯作,即民族社会⼯作。
民族社会⼯作既包括与民族有关的社会⼯作,也包括民族地区的社会⼯作。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的综述研究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的综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a826cd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7.png)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的综述研究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是指社会工作从社区、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方面出发,借助社工的专业技能和异质资源,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
这一理论对于社会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对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的综述研究。
一、理论发展历程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社会学家Meadows和Murrell在1995年的文章《优势视角和社区精神》。
后来,社会工作领域的学者们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制定了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由哈佛大学社会工作教授Rapp和Goscha在2006年提出的“优势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框架”。
二、理论内涵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发掘和利用客户自身的优势资源,同时借助社会工作者的技能和社会资源,协同解决客户面临的问题。
这一理论认为,客户在面对困境时有着自身的资源和优势,而社工的角色就是发现和利用这些优势,实现可持续和长期的改善。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的核心在于:1. 强调客户资源。
优势视角强调客户的独特资源和潜力,并将他们视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来源。
2. 建立助力关系。
这一理论认为,社工与客户之间应建立平等、合作和信任的关系。
这样,社工才能真正发掘和利用客户的优势,促进问题的解决。
3. 多种方法。
优势视角采用多种方法,如具体行动、家庭会议、社区会议等,以帮助解决问题。
使用多种方法有利于发掘客户资源,并且协助客户解决问题。
三、应用示例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1. 青少年家庭暴力案件调解:社工帮助受害者发掘自身的优势资源,如亲友的支持、法律保护等。
同时,协助加害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家庭造成的危害,并寻求支持帮助。
2. 社区发展项目计划:社工通过调查研究,发掘并利用社区内存在的资源,如青年组织、商业团体和志愿组织,共同推动社区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问题。
近十年国内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5551d6b48d7c1c708a1453b.png)
界提 升对 其关 注 度可 谓应 时顺 势 。 “ 民族 社会 工 作 ” 作 为学 术 名词 和 研 究 主题 最 早 出现 在 张丽 剑 、 王艳 萍 2 0 0 5年 合 发 的 《 从 民族 的 角度 审 视 社 会 工 作 》 一文 , 之 后 相 继 出现 了从 不 同
角 度探 索 “ 民族 社 会 工 作 ” 的 理 论 文 章 以及 散 见 于 “ 民族 社 会 学 ” 等 相 关 学 科 著 作 中 的篇 章 讨 论 。 目
下, 对在 物 质 和精 神等 方 面 面临 困境 的少 数 民族个 人 和群 体所 实施 的 一系列 救助 服务 活动 ” ⑦ 。这两个 有 关 民族 社 会工 作 定 义 的研究 是 国内最 早 的 。 同 时 也是 2 0 0 5年 前后 最 具代 表 性 的定 义研 究 ,二 者都
承认 在 尊 重 原 有 的 民族 工 作 ( 民族 政 策 ) 的前 提 下 对 少 数 民族 的 救 助 服务 。不 同在 于前 者 侧 重 把 社
引述 或 在 此 基 础 上 稍作 改进 。例 如 :李 林 凤 提 出
【 作者 简介】 高亮 ( 1 9 8 4 一 ) , 男, 河北邯郸人 , 中共石家庄 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讲师 , 主要从事民族宗教、 社会工作研究 。 ① 张丽剑 , 王艳萍 : 《 从 民族的角度审视社 会工作》 , 《 中南 民族大学学报》 2 0 o 5 年第 6 期。 ②郑杭 生 : 《 民族社会学概论》 ,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 第2 8 2 页。
2 0 1 3年 1 1月
中 共 石 家 庄 市 委 党 校 学 报
ZHoNGGoNG S HI T I A ZHUANG S HI W EI DANG Xl A D XUE BAO
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研究综述
![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cc6975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c.png)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О二一年第二十卷第二期(总第一百一十二期)Journal of Wuhan Polytechnic56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研究综述王炎丽1,李 燕2(1.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现代城市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2370;2.河南农业大学 社会学系,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现状,关系到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长远发展。
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行梳理,重点考察职业素养、职业认同、职业困境、职业发展等内容,并进行述评。
结果显示,对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研究的广度、深度不足。
重点在三个方面扩展:第一,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诸如机构角度、关注不同对象领域、其他职业横向比较等;第二,跨学科研究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方面;第三,吸收、借鉴港台、国外地区的先进职业化经验。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职业状况;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1X(2021)02-0056-05DOI:10.19899/ki.42-1669/Z.2021.02.010收稿日期:2020-08-10作者简介:王炎丽(1988-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城市职业学院现代城市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职业教育;李燕(1988- ),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一、研究背景我国的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个新兴职业,已获得长足的发展。
就专业发展来说,1987年北京大学首先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开启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序幕。
[1]到如今国内43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的努力,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近4万名。
[2]就职业发展来说,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里程碑。
研究评述范文
![研究评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67cd7f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5.png)
研究评述范文篇一:研究综述范例1研究综述案例社会工作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建设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农民支出居高不下,乡村集体经济薄弱,普遍负债;村民自治和民主建设与制度设计尚有距离,甚至出现恶化和瘫痪现象;尤为突出的是,干群冲突和各种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张厚安等,2000;于建嵘,2001;应星,2001;曹锦清,2001;肖唐镖,2003;贺雪峰,2005)。
乡村治理陷入困境或危机,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到中国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改革或创新乡村社会的治理机制,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的乡村社会,迫在眉睫。
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可以有多种路径。
目前学界对此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个是基层组织的角度,一个是农民的角度。
对于前者,总体上看,由于基层组织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乡镇公共管理体制也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赵树凯,2003;党国英,2007),因而“基层组织的改造已经是化解乡村冲突、改善乡村治理的核心环节”。
对于后者,学界提出了使农民组织合法化、构建和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增加农民收入等建议(于建嵘,2001;程同顺,2003;张鸣,2005等)。
创新乡村社会的治理机制,社会工作是上述两种思路之外的又一条可行路径。
一般认为,社会工作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并顾及到所有成员的需求,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协助个人、家庭、团体或社会发挥潜能、调整群体间关系,解决或预防各种社会问题而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与帮助。
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就方法而言,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实务有社区工作、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三大支柱,并且可以针对个体、家庭、团体、组织和社区等不同的对象同时实施(苏景辉,1996;殷妙仲,高鉴国主编,2006)。
其中,“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目标是藉由社区人民参与来改造社区,使社区变得更好”。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53851f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0.png)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文章首先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概述,接着分析当前社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服务供需不平衡、专业人才短缺、政策法规不完善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关注,共同推动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为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社会工作在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从事社会工作,为社会工作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
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目前,社会工作已经深入到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等多个领域,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同时,社会工作还积极参与到灾害救援、社区矫正等社会公益事业中,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再次,社会工作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政府通过立法、政策制定等方式,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
这些制度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为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尽管我国社会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覆盖范围仍有待拓展;社会工作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社会工作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最新社会热点问题论文范文10篇
![最新社会热点问题论文范文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cde341d1f34693dbef3e0b.png)
最新社会热点问题论文范文10篇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具有时代性、挑战性、普遍性、敏感性、流变性的特征。
热点问题要冷静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以下社会热点问题论文对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帮助。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一:题目:浅谈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对于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确保安全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应在施工中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影响施工安全管理的因素很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人员等等,都会影响到施工安全管理,对施工造成不利影响。
当前,在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有效的对策,对于我国水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而安全管理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工作。
安全管理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必然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总体建设。
因此,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加强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
当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因受到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人员的影响和制约,存在很多不足。
为了充分发挥施工安全管理的作用,改变当前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并应用到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从而不断提升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
1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1.1思想上不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很多施工单位追逐的目标,并成为工作的重心。
对于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也就较为忽视。
对于安全管理人员,在人员经验、人员配备上明显不足,导致安全管理工作常常被忽视。
水利工程施工效益因此受到影响,施工质量也难以保证。
1.2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目前,在很多水利工程施工单位中,具备专业技能,懂得专业知识的人才并不多,并且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十分缺乏,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社会工作者的伦理难题及答案
![社会工作者的伦理难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6b3df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4c.png)
社会工作者的伦理难题及答案社会工作者的伦理难题及答案在现实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往往会陷入价值观选择上的伦理困境,重大的专业上的决定总是会涉及价值观的选择,或者是涉及工作者的价值观、涉及案主及社会的价值观。
本文以罗温伯格书中的经典案例为基础来浅析这一问题,突出反映社会工作者在价值观选择上的现实性,在充分尊重案主意愿的前提下,选择最佳做法,使得案主利益最大化。
一、研究综述社会工作是一种价值介入的的专业助人活动,价值的介入是必然的。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提出“价值中立”的原则来规范和引导社会工作者的工作。
价值中立在韦伯和迪尔凯姆的观点中是有着不同的含义的。
韦伯认为研究者只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观察研究分析对象,而在选择研究对象以及获得研究结果后开始的工作,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进行选择。
韦伯的价值中立是一种分时间段进行的。
迪尔凯姆强调在研究的任何阶段,研究者均要排除自己的情感、道德判断、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
因此,迪尔凯姆的价值中立是贯穿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
价值中立在社会工作的实务当中,体现在社会工作者为了全面了解案主的优缺点,协助案主改变行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以客观、中立的态度看待案主及其行为,帮助案主解决其困难。
在探讨价值中立是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是否可能的问题时,乔世东从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乔世东(2022)认为,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实践,是用价值中立的客观态度去理解外在世界的活动,而应用到社会工作当中,一个理想的社会工作模式是社会工作者要尽量用价值中立的客观态度去了解案主的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干预模式来解决其问题。
他(2022)认为,前者是理论层次上的事务,而后者是属于实践的层次。
他(2022)还提到,社会工作里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非是一个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者在实务社会工作里的实践,其实是一种道德上的实践。
所以,社会工作实践中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工作人员强烈的价值介入。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和对策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6c64621cc22bcd126ff0cdf.png)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和对策院系:文法学院班级:社会工作:正学号:9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和对策容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的加深,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多,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治理,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就变得很有必要。
我国社会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城市,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社会工作的不足之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务活动的开展,社会工作的政策不完善、立法不足,民间的参与度不足,地区差别化、农村的社会工作滞后,缺少对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社会工作机构和人员存在的问题等诸方面的困境。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完善社会工作的政策、加强立法,提高民间的参与度,做好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增强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职业信任和大众认同,健全社会工作机构,提高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热情等方面的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社会工作发展的各种问题,实现新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必要性困境和挑战对策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在我国还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当前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即有三种社会工作: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
结合国外经验,有关部门指出,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社会工作是伴随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它经历了从志愿性工作到行业性工作再到如今的一个助人自助的专业性工作。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的《济贫法》标志着社会工作的产生。
正如所说的,社会工作是伴随工业化引发的问题而产生的。
如今中国在加大步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前进,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贫富差距是最主要,也是最显著的问题。
我国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f0a9243b0717fd5370cdcd2.png)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4), 1036-1041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21.104139我国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研究综述王悦,崔娟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柳州收稿日期:2021年3月29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8日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起源于西方,使很多受边缘化群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为解决我国弱势群体的困境,我国也逐渐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
随着社会工作不断发展进步,在专业工作应用中使用较为广泛的赋权理论也更加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
赋权理论强调对个体或群体赋权可以使得服务对象获取生活必需的资源,提高控制生活的能力,消除无权感。
我国赋权理论的研究大多是以赋权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介入群体研究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赋权理论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赋权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系统地介绍我国学者对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的研究现状,为促进社会工作赋权理论在我国的良性发展提供思路,促进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赋权,本土化,社会工作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EmpowermentTheory of Social Work in ChinaYue Wang, Juan CuiSchool of Art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Received: Mar. 29th, 2021; accepted: Apr. 21st, 2021; published: Apr. 28th, 2021AbstractAs a professional helping activity, social work originated in the West and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many marginalized group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light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China,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has been gradually carried out to help the clients get rid of the王悦,崔娟pligh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al work, the more widely used em-powerment theories in professional work applications have also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from experts and scholars. Empowerment theory emphasizes that empowering individuals or groups can enable service targets to obtain resources necessary for life,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life, and eliminate the sense of powerlessness.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theory, intervention group research and other as-pec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mpowerment theory. Through combing the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i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Chinese scholars’ social work.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mpowerment theory provides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mpowerment theor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n China.KeywordsEmpowerment, Localization, Social Work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赋权理论也译作增能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工作发展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工作发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57fbbf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3.png)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工作发展综述自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社会工作从此成为了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走向了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
下面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综述。
一、政策导向自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颁布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已经被纳入了国家立法规划和政府工作的范畴之内,成为了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
政府、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舞台。
二、专业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在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工作标准等方面,均得到了持续稳步提升与完善。
多家高校陆续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原有的相关课程也得到完善,使得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得以提高。
同时,我国对于社工人员从业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也有了更为清晰严格的要求。
三、创新实践社会工作在实践中的灵活转化和不断拓展,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在五年来的实践中,社工人员在推广公益慈善和扶贫济困、服务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支持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开展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实践成果。
四、市场化运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工作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转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机构、服务项目和市场竞争。
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引入,使得社会工作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产力。
然而,市场化的引进也存在一系列风险和问题,例如社会工作服务市场的监管不足、社会工作服务价格不易掌握等。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果,但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短缺、政策法规不健全、机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未来,中国社会工作事业需要在政策引导、标准规范、实践创新、市场化运作等方面持续推进,不断提升其质量和水平,为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c996dc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3.png)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社会工作是一门关注个人和社会福祉的专业领域,其目标是通过促进社会公正和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来实现社会变革。
文献综述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了解当前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现有知识。
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工作领域的文献综述,提供对社会工作研究的全面了解。
二、社会工作定义与特征社会工作是一项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职业,其定义广泛,具有不同的专业领域和理论基础。
根据国际社会工作联合会(IFSW)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领域,旨在增强个人和社会的福祉,通过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来应对社会问题和需求。
三、社会工作实践领域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健康和精神健康、儿童和家庭服务、老年人护理、残疾人服务、社区发展等。
这些领域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通过与个体和社群的互动,提供支持、咨询和资源,以提高个人和社群的福祉。
四、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社会工作的实践基础建立在一系列理论框架之上,在不同的实践领域使用不同的理论。
常见的社会工作理论包括系统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五、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主要类型。
定性研究通常通过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个体经验和社会互动。
定量研究则通过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等方法,量化和分析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
六、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领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其中一些趋势包括:国际化的合作与交流、社会创新的兴起、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等。
七、文献综述结论社会工作领域的文献综述表明,社会工作是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对社会福祉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社会工作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社会公正和社会变革。
结语本文通过对社会工作领域的文献综述,对社会工作的定义、特征、实践领域、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785dfa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6.png)
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主要领域
社区发展
弱势群体权益保护
主要关注社区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问 题,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为社区提供解决方 案。
针对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如贫困、失业、 疾病等,社会工作行动研究提供社会支持、 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等服务。
社会组织发展
社会服务改进
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社会组织得以发展壮 大,提高组织效能和影响力。
VS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探讨行动研究 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以及其促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 结合的作用和路径。
02
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发展历程
初步探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社会工作行动研究开始在中国出现,主要借鉴了西方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理论 和实践经验。
发展壮大阶段
21世纪初至今,社会工作行动研究在中国得到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研究目的与问题
本文旨在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 相关文献,以期深入理解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研究问题包括:行动研究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有哪些优势 和不足?行动研究如何促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行动研究在实践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研究方法与路径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搜集和阅读 近年来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 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梳理和总结 。
05
研究的限制与未来方向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及改进方向
定量研究不足
当前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可能影响研究 的客观性和深入性。
方法单一
多数研究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缺乏 对新兴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应用,如大数据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 。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问题解析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问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38ff7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f.png)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问题解析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关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的专业领域,起到推动社会发展与改善社会问题的作用。
民政部作为中国社会事务管理的主管部门,其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然而,民政部工作人员在开展社会工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问题进行解析,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政策执行不到位在民政部工作人员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政策执行不到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一方面,民政部下发的一些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贯彻,导致社会工作的实际效果与政策初衷相距甚远。
另一方面,一些工作人员在执行政策时存在不稳定和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工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民政部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学习和理解,确保政策的正确执行。
同时,建立健全的政策宣传和培训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意识和执行能力,以确保社会工作的顺利发展和实施。
二、工作量过大、压力较高作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从业者,民政部工作人员面临着工作量过大和压力较高的困境。
社会问题多样化和复杂化导致了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增加,而工作人员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这使得工作人员经常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工作任务,压力倍增。
为解决这一问题,民政部可以通过增加专业人员、改善工作流程以及提供必要的培训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同时,建立合理的工作评估和奖励机制,激励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工作,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承受工作压力的能力。
三、沟通与协调不畅在社会工作中,民政部工作人员需要与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的沟通与协调,以推动社会事务的发展。
然而,由于信息传递不畅、沟通渠道不畅通等原因,使得工作人员与各方面的交流存在困难,影响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各项任务的完成。
针对这一问题,民政部可以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建立起多元化的沟通渠道,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同时,定期组织相关会议和座谈会,促进各方对社会工作的交流和分享经验,提高合作与协调能力。
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综述
![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索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4ee657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1.png)
文献综述
1、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概念、特点及优劣的利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指导和协调,促进社区居民的自立和自我发展。这种模 式具有参与性、自立性、民主性和公益性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社 区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受限于传统文化等。
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 索——国内外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的
综述
01 摘要
03 文献综述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探索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 献进行综述。通过对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定义、特点、优劣分 析,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争议焦点、未来发展趋势的总结,提出针对未来发 展的建议。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纳方法,总结前人 研究成果和不足,旨在为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参考。
2、国内外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立项情况、研究方法、研究成 果及不足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和实践。 例如,国外某研究团队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某个农村社区的社会工作实 践进行深入调查,探讨了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可行性和效果。 国内某学者则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村社会工作中社区参与的作用和影 响,提出了针对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建议。
然而,这些政策实践的效果评估尚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运用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实施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地区进行大规 模调查和数据分析,深入探讨其实际效果及影响因素。
4、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可能的改进方向
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将面临新 的挑战和机遇。未来发展趋势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地社会工作发展道路研究综述
![内地社会工作发展道路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24e1b6ff5335a8102d2206f.png)
所 做 的 选 择 , 者各 有 特 点 , 有 优 劣 。 对 而 言 , 两 各 相 内生 模 式 的 步 伐更 谨 慎 一 些 , 点 成本 也 较 低 , 嵌 入模 式 的 成本 较 大 ” f 试 而 。I 1 社会 工 作 发 展 道 路 的理 论 研 究 基 本 上 是 以嵌 入 理论 为 支 撑 , 原 来 实 务 领 域 的探 索 到 形 成 较 为 完 整 的 理论 模 式 , 为 从 成 现 阶 段 社 会 管 理 体 制 纳 入 社 会 工 作 最 有 效 的方 式 。城 市 社 区 管 理 模 式 、 工 师 资 格 认 证 、 务 员 招 考 社 工 、 收 M W 专 社 公 招 S 业 硕 士 等 例 子 就 是 很 好 的证 明 。 是 我 们 也 不 能 盲 目乐 观 . 但 要 看 到 其 所 带 来 的弊 端 ,在 强 调 嵌 入 的 同 时也 要 解 决 如 何 保 持
Vo . . 1 No7 9
第 9卷 第 7 期
内地社会工作发展道路研究综述
李树 文
( 北大学 , 西 陕西 西 安 7 0 2 ) 1 1 7
摘 要 : 目前 , 内 学者 对 社 会 工 作 发 展 道 路 的 有 关 研 究还 处 于 探 索期 , 学 者 专 家从 不 同视 角 出发进 行 了有 国 各
关键 词 : 会 工 作 ; 的社 会 工 作 展 过程 中 。 内地 社 会 工 作 从 原 来 单
纯 学 习欧 美 和 港 台理 论 和 模 式 到 现 在 走 有 中 国特 色 专 业 社 会
工 作 道 路 , 以说 取 得 了相 当显 著 的进 步 。 是 关 于 社 会 工 作 可 可 发展 道 路 的研 究 还 是 较 少 涉 及 .这 篇 文 章 的写 作 起 因是 受 到 甘炳 光 老 师 的一 篇 关 于 重 拾 社 会 工 作 中社 会 工 作 本 质 文 章 的
关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现状的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现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20eb8601eb91a37f1115c5d.png)
关于民间社工服务机构的文献综述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这其中,我们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发展我国的民生事业和社会工作事业,我们就必须发展我们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它。
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我们首先要了解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相关定义,王思斌教授指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常是指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由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作为职业的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组成,为特定的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人群服务组织(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
其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预防或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及促进他们幸福和快乐。
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一系列社会弱势群体和因各种原因而生活陷入困境的人群。
①杨团指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指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机构②。
这一定义主要是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组织者和服务对象去进行定义的。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探讨。
1.我们应该对我国的民间社会服务机构进行一个全新的定位,了解其内涵。
在我国全面发展的21世纪里,它到底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对此,很多大家学者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陆士桢教授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他指出“第一,厘清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相关概念,在这之中首先要明确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属于社会组织的概念,其次要明确了解民办社工服务机构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中非常重要的分类。
”他从这两方面将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二,要认识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特征。
民办社工服务机构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一种,既具有社会组织的一般性特征,同时,也具有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独有特征。
除了必须具备合法登记注册等一般社会机构的属性之外,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还具有六个基本特征。
高校社会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高校社会工作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fd60a3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7.png)
高校社会工作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关于高校社会工作的研究(一)国外及香港高校社会工作的研究学校社会工作在西方已经发展了近百年,因此有非常充足的研究理论。
美国社会工作学者安德逊(Anderson)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迁模式、社区学校模式、社会互动模式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其中,传统临床模式主要依据心理学中心理分析、自我心理学等理论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进行有效的情绪调整;学校变更模式依据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帮助改变学校不适当的规范;社区学校模式基于学校和社区,促使学校与社区共同、和谐发展;社会互动模式基于系统理论,关注学校和学生的互动,以直接的服务方式,用个案、团体和社区工作技巧达成工作目标。
[1]此四种模式社会工作在美国的高校社会工作工作中较成熟。
除了研究理论,西方研究主要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家庭—学校—社区”联系者方面;二是服务内容方面;三是工作技巧方面。
这些方法和研究内容都给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综合的方式来支持学校、学生以及家庭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业。
除了西方的研究理论外,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也是一种十分典型的模式。
它采用的是社会福利署、教育署与社会服务机构合作,由社会服务机构派出社会工作者入驻学校的模式。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具体服务范围包括个人方面、家庭朋友方面、学校生活适应方面以及环境方面所有与学生相关的问题。
它有个案辅导、小组及群体活动团体辅导、咨询服务以及协调组织校外社区资源四大主要形式。
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理念,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
它的目标主要是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协助学生获得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二是协助学校、家庭和社区改善关系,增进各自和三者综合的教育功能;三是协助社会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社会公正等社会目标。
[2](二)国内高校社会工作的研究中国大陆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联系在一起的。
科研课题论文: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科研课题论文: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d3944334afe04a1b171de50.png)
104076 社会其它论文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文献综述在我国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层次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更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社会工作在政府日渐重视的环境以及相关社会政策的“保驾护航”下发展迅速,在应对和解决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社会工作红红火火发展的外表下,也隐含着危机和挑战。
例如,专业性体现不明显、服务成效不够凸显、本土化研究没有太多成果等问题,让“现实的残酷”成为社会工作在奔往“美好的愿景”路途中的“后腿”。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的专业,讲求在“行动”中发展,尽管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相关文章层出不穷,我们仍然不得不去思考经验和理论的关系,以及社会工作者是否在行动中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专业的研究是否又反过来促进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因此,在社会工作实践领域的探索中,行动研究的方法论也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那么,什么是行动研究?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情况?在社会工作中推展行动研究有何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关于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的相关文献找出答案。
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行动研究(一)行动研究的定义行动研究提出以来,许多学者尝试为“行动研究”定义。
郑金洲(1997)针对行动研究的不同定义,将行动研究的定义大致归纳为三种:1、行动研究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
这种定义强调行动研究的“科学性”。
2、行动研究即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这种定义更关注行动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改进”功能。
3、行动研究即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的批判”、“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行动。
这种定义突出了行动研究的“批判性”。
总体而言,在行动研究的定义中,行动者和研究者等共同参与研究实践活动,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实践工作更好地开展、强调在自然的实务情境下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结果难以普遍应用等相关核心要素是众学者所认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社会工作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段坎坷的经历。
虽然我国建国以前就有了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 但建国后由于多种原因曾中断了 30 多年, 自 1980 年代后期才开始恢复发展, 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之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势头迅猛。
在专业教育方面,至2009年,220多所高校已经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科研究方面,一批由高等学历组成的专业的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在政策导向上,广泛推广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措施,正推动着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个在专业价值观指导下,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相关技巧去帮助案主的过程。
它针对的是目前社会中的某些群体,以及一些特殊的问题。
因此关于老年人、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及其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成为了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除此之外,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相关的内容也是我国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重点。
一.老年社会工作
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
李春立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老龄化速度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老龄化现象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特点。
孙依凡、李林认为做好老年社会工作,不仅是老年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人生的长久大计。
在此背景下,老年社会工作急需要从战略上进行设计,提出开展工作的系统思路和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关注重点主要是养老问题,而关于养老的热点研究主要围绕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问题展开。
(一)老年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运用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以及在目前年轻一代难以随身照顾老人的一个社会中,采用大型院舍模式所进行的家庭以外住宿照顾的养老机构服务正在各地出现。
而在推广这一服务的过程中,老年社会工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为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提供个案辅导、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层面的工作,此外,还可以介入机构的行政管理、服务的制定和评估等工作。
(二)老年社会工作在居家养老中的运用
在我国的传统的“土”文化下,老人特别是农村老人多有着对家的思念,许晓晖在对吉林省不同地区20个农村的调查中显示农村老人喜欢住在自己家里养老,包括传统家庭养老(这里指仅依靠子女提供帮助的养老方式)和居家养老。
因此更多的学者将重点放到探讨如何将老年社会工作融入居家养老之中。
沈黎.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困境与伦理抉择——基于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的质性研究.社会工作学者论坛.2012.
何厉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工作伦理之建构[J].浙江学刊,2012(4):1-3.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张景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的困境与选择[J].才智,2011(1):45-46.
凌小萍.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困境与选择[J].理论界,2008(7):210-211.
王放.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社会服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4(3):139-143.
孙伊凡,李林.老年社会工作多元化投入问题思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 包福存,邱云慧.老年社会工作研究综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李春立.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09.
林典.老年社会工作在养老机构中的应用探讨.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
许晓晖,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居家养老中应用的现状,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
刘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文献综述,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12.
张文霞,朱冬亮,邓鑫.外业打工青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深圳市宝安区外来打工青年为例 ,中国青年研究.2004.9
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8-33.
史柏年.新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对的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31-36.
文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社会科学,2009(7):68-72.
颜翠芳.从专业到职业: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
论),2008(7):21-24.
李迎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J].社会科学,2011(5):84-92.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
黄胜伟.职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载于《社会工作文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 王婴.浅论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载于《社会工作文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
王思斌.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22(1):5-9.
刘鹏程.社工培训好风凭借力风正好帆悬[j].社会福利,2007[1]:39-42.
刘振国.民间组织:社工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中国社会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