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黄洁扬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年轻时虽有积极

从政的愿望,却终始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

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

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

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

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

孔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德

育思想的内容作一粗浅分析。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繁杂,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部

分的内容。

1、重德

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德治论”是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治论”在政治上注重以道德教育为主,把德育与政治相提并论,强调德育必须为政治服务。孔

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还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在他看来,刑政不如德治好,刑罚只能使民众畏惧而不敢为非,还

不能使他们耻于为非,而实行“德治”后,就不但能使民众知耻,还能从内心改正其非,收到化民的效果。而“德治”的关键,在于君主、臣民、父子等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相

应的道德品质,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这就有赖于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行,形成整个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为政治

上实行“德治”创造条件。一旦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形成,势必风吹草偃,产生巨大的

安定社会的力量。

2、为仁

“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他的德育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仁”,那么,孔子心中的“仁”指的又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孔子“仁”的思

想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克己复礼”、“孝悌”。

第一是“爱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问仁,子曰:“爱人”。一般说来,儒家是

主张“亲亲而民”的。这就是从亲子之爱出发,推己及人,从爱有等差扩展到广泛的爱。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孔子所说的“爱人”仅仅理解为奴隶主和贵族之间的阶级爱,

因为,它还包括着对广大庶民、奴隶的“仁爱”。

第二是“克己复礼”。孔子讲的礼,是以仁德的内容来充实礼的内容,把礼作为修

身治国、整齐上下的经纬。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非分的私欲,

让君主具备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时刻以伦理道德的原则约束自己,使他们守其道,实

行轻剥削、轻压迫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风气,使国家出现

一个天下大治的局面。

第三是“孝悌”。孝悌是孔子直接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子曰:“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尘。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父子之间的爱,悌是弟兄之间的爱,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

所以很重视孝悌的教育,这说明孔子强调德育注重内心情感这一特色。在道德观念上,

孔子进而把孝加于发展,延伸并与忠联系起来,以事父母之心事君。从骨肉亲情引向社

会政治统治,这就是孔子从齐家到治国的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道德教育特征。

3、克己守道

孔子主张在与人交往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

规范,所谓“克己复礼”。在与人相处时,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我们

常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克服个人非分的欲望,不为损人利己的事,从而达到仁德的要求。

二德育原则观

孔子德育原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道与德的兼顾

孔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既注重道德规范的教养,又注意道德意识、道德情操的教育。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有表面的规范言行,而内心却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只

是一个伪君子。

(二)提倡道德修养应该从自身做起

自我修养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他的道德格言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他所提倡的推己及人的思想也是“推

爱及人”,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人伦关系的和睦。推己及人之道还体现了孔子关于个

人、家庭、国家层层相连的社会观,即由个人的修身而及于治家,再及于治国。

(三)智、仁、勇并举

孔子认为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成人”,必须兼有三德。“智”是深通君子之道的精

神境界,它可以使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从而趋利避害。“勇”包含了见义勇为的思想,

勉励行道的精神,刚强而坚毅的意志力,不同流合污的气节,承担重任的气概以及为道

义而献身的精神。三者中“仁”的地位最高,对“智”和“勇”起统帅作用。但是,如

果一个人只有“仁”,道德修养仍不全面。仁而无智,仁而无勇,既不能和理解仁德,

更不能实施、捍卫仁德,所以,“智”、“勇”要受“仁”的制约。

三德育评价观

(一)重道义

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义和利的问题。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并不反对利,只是他认为当义和利发生冲突时,利应服从义。孔子告戒人们,修德

之人要“见德思义”、“见利思义”,不要“见利忘义”。

(二)重大节

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应重大节而不要拘泥于小节,并以管仲为例。管仲因国亡,而

被敌国齐俘获,并辅助齐国君称霸春秋。虽然管仲在辅助过程中采取了一些不得民心的做法,但最终取得了成功。孔子评价管仲时认为其是“小节无损”

(三)不以成败论英雄

道德评价重在评价一个人的品德,而不在其人的成败。因此,人时应“以立德为上,立功次之,立言为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