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 感知器的分类能力
多层感知器算法原理
多层感知器算法原理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是一种前馈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一组输入向量进行非线性映射,从而实现分类或回归等任务。
MLP由多个节点层组成,每一层都与上一层和下一层相连,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带有非线性激活函数的神经元。
MLP 的学习过程主要依赖于反向传播算法,即通过计算输出误差对网络权重进行反向调整,从而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网络结构MLP的网络结构一般包括三层或以上,分别是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收外部输入的数据,输出层产生网络的预测结果,隐藏层位于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可以有多个,用于提取输入数据的特征。
每一层中的节点都与相邻层中的所有节点相连,每条连接都有一个权重,表示该连接的强度。
每个节点除了接收来自上一层的加权输入外,还有一个偏置项,表示该节点的阈值。
每个节点的输出由其输入和激活函数共同决定,激活函数的作用是引入非线性,增强网络的表达能力。
常用的激活函数有Sigmoid函数、双曲正切函数、ReLU函数等。
学习过程MLP的学习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
前向传播是指从输入层到输出层逐层计算节点的输出,反向传播是指从输出层到输入层逐层计算节点的误差,并根据误差对权重进行更新。
具体步骤如下:前向传播从输入层开始,将输入数据乘以相应的权重,加上偏置项,得到每个节点的输入。
对每个节点的输入应用激活函数,得到每个节点的输出。
将每个节点的输出作为下一层的输入,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达到输出层。
在输出层,根据预测结果和真实标签,计算损失函数,评估网络的性能。
反向传播从输出层开始,根据损失函数对每个节点的输出求导,得到每个节点的误差。
对每个节点的误差乘以激活函数的导数,得到每个节点的梯度。
将每个节点的梯度作为上一层的误差,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达到输入层。
在每一层,根据节点的梯度和输入,计算权重的梯度,并根据学习率对权重进行更新。
MLP的学习过程可以采用批量梯度下降、随机梯度下降或小批量梯度下降等优化方法,也可以使用动量、自适应学习率或正则化等技术来提高收敛速度和泛化能力。
第3章 神经元、感知器和BP网络(1)
课程名:智能控制技术 2. 生物神经元工作状态
具有两种常规工作状态:兴奋与抑制。 当传入的神经冲动使细胞膜电位升高超过阈值时,细胞进入兴奋状态, 产生神经冲动并由轴突输出; 当传入的神经冲动使膜电位下降低于阈值时,细胞进入抑制状态,没 有神经冲动输出。
4
课程名:智能控制技术
二. 人工神经元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是利用物理器件来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
课程名:智能控制技术
第三章 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是在生物功能启示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数据处 理技术。它是由大量简单神经元互连而构成的一种计算结构, 在某种程度上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从而具备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点:
(1)非线性映射逼近能力。任意的连续非线性函数映射关系
可由多层神经网络以任意精度加以逼近。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网络结构: 1、 前向网络(前馈网络) 2、反馈网络
10
3.相互结合型网络
即网状结构,在这种神经 网络结构中,任何两个神经 元之间都可能双向联接。
课程名:智能控制技术
4.混合型网络
在前向网络基础上,在同层、 部分神经元之间也可双向联接。
11
课程名:智能控制技术
§3-2 监督学习及前馈神经网络
sgn(w1x1 w2 x2 T ) sgn(3x1 2x2 T )
根据题意:
x1 时: 3 5 T 0 得 T 2 x2 时: 12 12 T 0 得 T 0
x3 时: 38 T 0 得 T 5 为将样本按要求分两类, 5 T 2 ,根据题意选 T 3
8
课程名:智能控制技术
§3-1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3.1.1 神经元模型
一. 生物神经元模型 1、组成
感知层的原理
感知层的原理感知层是神经网络中的一层,它负责接收输入信息并进行初步处理,以便后续的神经网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信息。
在深度学习领域,感知层常常被用作构建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简称MLP)的基本组件。
感知层的原理主要基于感知器模型,它又被称为线性二元分类器。
感知器基于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将输入信号通过加权求和和非线性激活函数的组合,输出一个二进制的结果,判断输入数据属于哪一类。
感知器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y = f(wx + b)其中,y是感知器的输出,w和b是模型参数(即权重和偏置),x是输入数据,f是非线性激活函数。
感知层由多个感知器组成,通常使用多层感知机模型。
在多层感知机中,输入层负责接收原始输入数据,并将其传递给隐藏层。
隐藏层由多个感知器组成,它们接收来自输入层的信号,并进行初步处理。
最后,输出层接收隐藏层的信号,并产生最终的输出结果。
在感知层中,每个感知器都有一组权重和一个偏置项。
这些权重和偏置项决定了每个感知器对输入信号的敏感程度,从而影响了感知器的输出结果。
权重和偏置项是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来确定的,通常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优化。
训练的目标是使得感知层能够正确地分类输入数据,即使得感知器的输出结果与真实标签尽可能地一致。
感知层中的非线性激活函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激活函数可以引入非线性转换,使得神经网络能够学习更加复杂的模式和关系。
常见的激活函数包括Sigmoid 函数、ReLU函数和Tanh函数等。
这些函数具有不同的数学性质和特点,可以根据具体任务和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激活函数。
总结一下,感知层是神经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件,其原理基于感知器模型。
感知层通过加权求和和非线性激活函数的组合,对输入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并将结果传递给后续的神经网络层。
感知层的训练通过调整权重和偏置项来实现,激活函数引入了非线性转换,增强了神经网络的表达能力。
感知层的设计和优化对于神经网络的性能和学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机器学习技术中的多层感知器与自编码器的比较
机器学习技术中的多层感知器与自编码器的比较机器学习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和自编码器(Autoencoder)是两种常见的神经网络模型。
本文将对这两种技术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和优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多层感知器和自编码器的基本原理。
多层感知器是一种前向神经网络,由输入层、若干个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
每个神经元与下一层神经元之间有权重连接,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实现模型的参数优化。
自编码器也是一种神经网络模型,其中包含一个编码器和一个解码器。
编码器将输入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解码器将低维空间的表示映射回原始空间。
多层感知器和自编码器在应用中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它们都可以用于分类和降维任务。
然而,它们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在特征学习方面,自编码器在无监督学习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它通过学习数据的压缩表示,可以有效地提取输入数据中的有用特征。
自编码器的目标是最小化输入和重构之间的差异,这使得它在无标签数据上的特征学习具有很好的性能。
相比之下,多层感知器通常需要大量有标签数据进行训练,因为它是一个有监督学习模型。
它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更新权重,对于分类等任务非常有效。
其次,在泛化能力方面,多层感知器往往表现更好。
多层感知器拥有较强的非线性建模能力,可以处理复杂的输入输出关系。
而自编码器在重构数据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处理非线性数据分布时可能表现不佳。
这是因为自编码器的目标是最小化重构误差,而不是优化分类准确性。
另外,在可解释性和可视化方面,自编码器有一定的优势。
它可以学习数据的低维表示,这些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数据的结构信息。
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可视化学习到的低维表示来理解模型对数据的理解。
而多层感知器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往往难以解释和可视化。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两种模型的应用领域。
感知器——精选推荐
感知器1.具体应⽤背景的介绍感知器是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罗森布拉特(F.Roseblatt)于1957年提出的。
感知器可谓是最早的⼈⼯神经⽹络。
单层感知器是⼀个具有⼀层神经元、采⽤阈值激活函数的前向⽹络。
通过对⽹络权值的训练,可以使感知器对⼀组输⼈⽮量的响应达到元素为0或1的⽬标输出,从⽽实现对输⼈⽮量分类的⽬的。
2.分类器设计⽅法概述及选择依据分析分类器设计⽅法概述感知器是由具有可调节的键结值以及阈值的单⼀个类神经元所组成,它是各种类神经⽹络中,最简单且最早发展出来的类神经⽹络模型,通常被⽤来作为分类器使⽤。
感知器的基本组成元件为⼀个具有线性组合功能的累加器,后接⼀个硬限制器⽽成,如下图所⽰:单层感知器是⼀个具有⼀层神经元、采⽤阈值激活函数的前向⽹络。
通过对⽹络权值的训练,可以使感知器对⼀组输⼊⽮量的响应达到元素为0或1的⽬标输出,从⽽达到对输⼊⽮量分类的⽬的。
分类的判断规则是:若感知器的输出为1,则将其归类于C1类;若感知器的输出为0,则将其归类于C2类。
判断规则所划分的只有两个判断区域,我们将作为分类依据的超平⾯定义如下:感知器分类是通过训练模式的迭代和学习算法,产⽣线性或⾮线性可分的模式判别函数。
它不需要对各类训练模式样本的统计性质作任何假设,所以是⼀种确定性的⽅法。
⽐如固定增量逐次调整算法、最⼩平⽅误差算法。
要使前向神经⽹络模型实现某种功能,必须对它进⾏训练,让他学会要做的事情,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记忆在⽹络的权值中。
⼈⼯神经⽹络的权值的确定不是通过计算,⽽是通过⽹络⾃⾝的训练来完成的。
感知器的训练过程如下:在输⼊⽮量X的作⽤下,计算⽹络的实际输出A 与相应的⽬标⽮量T进⾏⽐较,检查A是否等于T,然后⽐较误差T-A,根据学习规则进⾏权值和偏差的调整;重新计算⽹络在新权值作⽤下的输⼊,重复权值调整过程,知道⽹络的输出A等于⽬标⽮量T或训练次数达到事先设置的最⼤值时结束训练。
感知器设计训练的步骤如下:(1)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输⼊⽮量X,⽬标⽮量T,并由此确定各⽮量的维数以及确定⽹络结构⼤⼩的参数:r(表⽰输⼊⽮量维数,神经元的权值向量维数),s(表⽰⼀个输⼊⽮量所对应的输出⽮量的维数,或者表⽰神经元个数),p(表⽰输⼊⽮量组数,)。
DNN(深度神经网络)简析
DNN(深度神经网络)简析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是一种近年来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
它通过多层神经元节点组成的网络模型来模拟人脑的决策过程,具备学习、识别、分类和预测等能力。
本文将对DNN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进行简析。
一、DNN简介DNN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机器学习算法。
它通过多层次的神经元堆叠,实现了对输入数据的高度抽象和复杂模式的自动学习。
DNN可以通过大量标注数据的训练,不断优化模型参数,从而实现对未标注数据的准确预测。
二、DNN的发展历程DNN的发展源于神经网络的研究,深度学习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1. 第一阶段:单层感知器20世纪50年代,感知器被提出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神经网络模型。
它由输入层、输出层和一个线性激活函数组成,能够实现线性分类。
然而,由于限制在浅层结构中,感知器无法解决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2. 第二阶段:多层前馈神经网络(MLP)20世纪80年代,多层前馈神经网络(Multilayer Perceptron,MLP)被提出。
MLP引入了隐藏层,并使用非线性激活函数(如sigmoid、ReLU)来实现对非线性问题的建模。
然而,MLP的训练方法受到了梯度消失和过拟合等问题的限制。
3. 第三阶段:深度神经网络(DNN)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及近年来,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大数据的发展,深度神经网络(DNN)得到了快速发展。
DNN通过引入更多层次的隐藏层和合适的激活函数,解决了梯度消失和过拟合等问题。
同时,利用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训练等方法,大幅提升了训练和推断的效率。
三、DNN的应用领域DNN在多个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应用潜力,下面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1. 计算机视觉DNN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通过学习图像的特征和空间关系,实现了图像识别、物体检测和图像分割等任务。
简述单层感知器与多层感知器的具体内容
单层感知器与多层感知器是人工智能领域中常用的两种神经网络模型。
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应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分别对单层感知器和多层感知器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述。
一、单层感知器的具体内容1. 结构单层感知器是由输入层和输出层构成的,输入层接收外部输入信号,并将信号通过神经元进行加权求和处理,然后传递给输出层。
输出层对输入信号进行阈值判定,输出0或1的二元信号。
2. 功能单层感知器主要用于解决线性可分问题,即可以通过在二维平面上找到一条直线将两类样本完全分开的问题。
由于单层感知器只具有简单的线性分类功能,因此在处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时表现较差。
3. 应用单层感知器常被用于简单的逻辑运算、线性分类等问题。
使用单层感知器可以实现与门、或门、非门等基本逻辑运算,也可以用于简单的模式识别和分类任务。
二、多层感知器的具体内容1. 结构多层感知器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构成。
隐藏层可以包含多个神经元,并且隐藏层与输出层之间存在多个连接。
隐藏层可以对输入信号进行非线性变换,从而使多层感知器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建模能力。
2. 功能多层感知器通过对输入信号的多次非线性变换和权值调整,可以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函数。
这使得多层感知器在处理复杂的模式识别、分类和回归等问题时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和建模能力。
3. 应用多层感知器在人工智能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游戏智能等方面。
深度学习模型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就是基于多层感知器设计和构建的。
总结:单层感知器和多层感知器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应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单层感知器主要用于解决线性可分问题,而多层感知器则适用于解决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发展,多层感知器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强大的建模能力和应用价值。
多层感知器(MLP)的结构之所以能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主要得益于其隐藏层的非线性变换和权值调整能力。
应用感知器进行模式分类
C mp t K o l g n e h oo y电脑 知 识与技术 o u r n we ea dT c n l e d g
Vo . , .2 1 No2 ,Au us 2 0 P 63 0 3 1 6 g t 01 , P. 0 —6 0
应用感知器进行模式分类
邵慧 熊 娟 。煜
Th p i a o s o e c p r n t te n Cl s i i g e Ap l t n fP r e t o o Pa t r a sf n ci y
S AO H ij a XI H u -u n, ONG Y 。 u
(.i i lc oi Ifr t nVoao a T cn lg o ee Taj 0 12 Ch a 2 c nc pr n fCNOOC Ld, 1 a J Eet nc nomao ct nl eh o y C Ug , i i 3 0 3 , i ; . h i lDea meto T n n r i i o nn n Te a t t. Taj 0 4 2 C n) i i305, h a nn i
.
=
, ( 一 ∑’
i1 _
() 1
式 ( ) f 激 活 函 数 , 为 阶 跃 函数 : 1中 为 取 r , Nhomakorabea =
∑ 一 0
( 2)
0
{ 主 x/- 【 } _ 0 w ̄
iI _
图 1 简单 感 知 器神 经 元模 型
其 中输 入 变量 X∈{,} ; 01。
( . 津 电子 信 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1天 天津 30 3 ;. 海 石 油有 限公 司 天 津 分 公 司 , 津 3 0 5 ) 0 1 2 2中 天 0 4 2
感知器
1.具体应用背景的介绍感知器是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罗森布拉特(F.Roseblatt)于1957年提出的。
感知器可谓是最早的人工神经网络。
单层感知器是一个具有一层神经元、采用阈值激活函数的前向网络。
通过对网络权值的训练,可以使感知器对一组输人矢量的响应达到元素为0或1的目标输出,从而实现对输人矢量分类的目的。
2.分类器设计方法概述及选择依据分析分类器设计方法概述感知器是由具有可调节的键结值以及阈值的单一个类神经元所组成,它是各种类神经网络中,最简单且最早发展出来的类神经网络模型,通常被用来作为分类器使用。
感知器的基本组成元件为一个具有线性组合功能的累加器,后接一个硬限制器而成,如下图所示:单层感知器是一个具有一层神经元、采用阈值激活函数的前向网络。
通过对网络权值的训练,可以使感知器对一组输入矢量的响应达到元素为0或1的目标输出,从而达到对输入矢量分类的目的。
分类的判断规则是:若感知器的输出为1,则将其归类于C1类;若感知器的输出为0,则将其归类于C2类。
判断规则所划分的只有两个判断区域,我们将作为分类依据的超平面定义如下:感知器分类是通过训练模式的迭代和学习算法,产生线性或非线性可分的模式判别函数。
它不需要对各类训练模式样本的统计性质作任何假设,所以是一种确定性的方法。
比如固定增量逐次调整算法、最小平方误差算法。
要使前向神经网络模型实现某种功能,必须对它进行训练,让他学会要做的事情,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记忆在网络的权值中。
人工神经网络的权值的确定不是通过计算,而是通过网络自身的训练来完成的。
感知器的训练过程如下:在输入矢量X的作用下,计算网络的实际输出A 与相应的目标矢量T进行比较,检查A是否等于T,然后比较误差T-A,根据学习规则进行权值和偏差的调整;重新计算网络在新权值作用下的输入,重复权值调整过程,知道网络的输出A等于目标矢量T或训练次数达到事先设置的最大值时结束训练。
感知器设计训练的步骤如下:(1)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输入矢量X,目标矢量T,并由此确定各矢量的维数以及确定网络结构大小的参数:r(表示输入矢量维数,神经元的权值向量维数),s(表示一个输入矢量所对应的输出矢量的维数,或者表示神经元个数),p(表示输入矢量组数,)。
神经网络-感知器PPT
前 馈 神 经 网 络 单 层 感 知 器
净输入: net
j
i1
w ij x i
(3.1)
对神经元 j的n个输入量进行加权求和
--
n 输出: sgn ( net T ) sgn ( w x ) sgn ( W T X ) o j j j ij i j i 0 注: T j w 0 j x 0 , 且令 w 0 T j , x 0 1, T j 为阈值(只有净 输入超过阈值时,神经 冲,否则不产生输出) 元才被激活而发出脉
9
2、多层感知器
例四 用两计算层感知器解决“异或”问题。
前 馈 神 经 网 络 多 层 感 知 器
双层感知器
o
“异或”问题分 类
x1 S1
“异或”的真值表
○
T3 -1
x1 x2 y1 y2 o 0 0 1 1 1 0 0 1 0 1 1 0 1 1 0
x2
y1
y2
○
w11 T1 T2 w 12
○
w21 w22
人工神经网络— 感知器
钱晨
36
1
感知器
1单层感知器 2多层感知器
2
1、单层感知器的模型
o1
W1
„
Wj
oj
„
om
W m○
○
○
前 馈 神 经 网 络 单 层 感 知 器
○
x1
○
x2
○
单层感知器
„
xi
○
„
xn
单层感知器是只有一层处理单元 的感知器。输入层为感知层,这 n个节点只负责引入外部信息。 输出层为处理层,有m个神经元 节点,这些节点均具有处理能力, m个节点向外部输出处理信息, 构成输出列向量。两层之间用权 值向量连接,其正负反映了神经 元的兴奋(可激发脉冲)和抑制。
神经网络感知器
--
神 经 网 络
输出:o j
1 1
w1 j x1 w2 j x2 Tj 0 w1 j x1 w2 j x2 Tj 0
单
层 感 知
则由方程
w1jx1+w2jx2-Tj=0
(3.3)
器 确定了二维平面上的一条分界线。
4
(1)输入是二维
w1j x1+w2j x2 – Tj = 0
w1j x1 = Tj - w2j x2 x1 = (Tj -w2j x2) / w1j
>>z = 10*sin(pi/3)* ... >>sin(pi/3);
46
2 MATLAB基本运算
MATLAB的查询命令 ➢键入help inv即可得知有关inv命令的用法
向量与矩阵的表示及运算 ➢向量的表示方法与运算 >>x = [1 3 5 2]; %表示一个行向量 >>y = 2*x+1 y= 3 7 11 5
30
3.1.4感知器的学习算法
解:第一步 输入X1,得
WT(0)X1=(0.5,1,-1,0)(-1,1,-2,0)T=2.5
前
馈 神
o1(0)=sgn(2.5)=1
经
网
--
络 单
W(1)= W(0)+η[d1- o1(0)] X1
层 感
=(0.5,1,-1,0)T+0.1(-1-1)(-1,1,-2,0)T
馈 神 经 网 络
隐
无隐层
层
数
的
感
—
多
知
单隐层
层
器
感
的
知
分
器
类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01 历史回顾
03 应用领域 05 总结
目录
02 技术特点 04 未来展望 06 参考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作为的重要组 成部分,人工神经网络也受到了广泛的。本次演示将简要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 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展望,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应用场景
人工神经网络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工业、医学等。在商业方 面,人工神经网络可用于客户关系管理、市场预测等;在工业方面,人工神经 网络可用于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测等;在医学方面,人工神经网络可用于疾 病诊断、医学图像处理等。然而,尽管人工神经网络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 成果,但也有一些问题的解决尚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
2、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前馈神经网络是一种 多层感知器,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它通过在隐藏层和输出层之间 添加多个非线性函数,增强了模型的表示能力,可以解决更复杂的分类和回归 问题。
3、反馈神经网络(Feedback Neural Network):反馈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 环状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其中的隐藏层节点可以接受来自外部环境的反 馈信息。它具有记忆能力,可以用于时间序列预测、优化等问题。
本次演示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 全面综述。文章首先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并简要阐 述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随后,详细叙述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理论到 实践的发展历程,
包括感知器、前馈神经网络、反馈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不同类型的人工 神经网络模型。接着,文章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 处理、医疗诊断、金融预测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并分析了这些领域的研究 现状、发展趋势和不足之处。最后,总结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发展历程、应 用领域和未来发展趋势,指出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 题,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ann2 神经网络 第二章 感知器
自适应线性元件
• 神经元i的输入信号向量: T X i [ x0i , x1i , xmi ] , X i 常取 1
T W [ w , w , w ] • 突触权值向量: i 0i 1i mi
• w0i常接有单位输入,用以控制阈值电平。 • 模拟输出: y i X iT W W T X • 二值输出:
2014/4/13
史忠植
神经网路
8
单层感知器的学习算法
• 第二步:初始化,赋给 Wj(0) 各一个较小的随机非零 值, n = 0; • 第三步:对于一组输入样本X(n)= [1, x1(n), x2(n), …, xm(n)],指定它的期望输出(亦称之为导师信号)。 if X l1,d 1 if X l 2,d 1 • 第四步:计算实际输出:
2014/4/13
史忠植
神经网路
10
对于线性可分的两类模式,单层感知器的学习算 法是收敛的。
判决边界
类 l1 类 l1
类l2
类l2
2014/4/13
史忠植
神经网路
11
x1
0 0 1 1
x2
0 1 0 1
“与”
x1 x2 Y=w1· x1+w2· x2- b=0
0 0 0 1 Y=w1· 0+w2· 0-b<0 Y=w1· 0+w2· 1-b<0 Y=w1· 1+w2· 0-b<0 Y=w1· 1+w2· 1 - b ≥0
E (W ) e(n) e( n ) W W
31
E (W ) X ( n ) e( n ) W
为使误差尽快减小,令权值沿着误差函数负梯度方向 改变,即: E (W )
Rosenblatt感知器
们可以说n不能大于某个值nmax,值nmax使得式(1.12)和式(1.16)的等号都成立。这里,nmax
是下面方程的解:
给定解向量w0,解出nmax,
* (1.16)
(1.18)
(1.12)
这里将式(1.16)与式(1.12)结合起来,得到
当n足够大时,
就会大于nβ 使得结果矛盾。
这样我们证明了对所有n,学习率参数等于1,w(0)=0,如果解向量w0存在, 那么感知器权值的适应过程最多在nmax次迭代后终止。从式(1.9)、 (1.17)和(1.18)注意到w0或nmax的解并不唯一。
w(1)=w(0)+x(0)=0; n=1 w(2)=w(1)+x(1)=0+x(1)=x(1); n=2 w(3)=w(2)+x(2)=x(1)+x(2); …… n=n w(n+1)=w(n)+x(n)=x(1)+x(2)+……+x(n)
当n有足够大的值时,式(1.16)的第二个结果显然与式(1.12)的结果相矛盾*。实际上,我
【表1.1感知器收敛算法概述】
总结发现感知器收敛算法的式(1.19)至式(1.22)是与式(1.5)和式(1.6)一致的。 (1.19) (1.20)
(1.21)
(1.22)
(1.5)
(1.6)
1> 如果wT(n)x(n)>0,则依据式(1.19)(1.20)得y(n)=+1,如果同时x(n)属于类L1,则依据式 (1.21) d(n)=+1; 在这些条件下,误差信号为:e(n)=d(n)-y(n)=0; 从式(1.22)得:w(n+1)=w(n)+η [d(n)-y(n)]x(n)=w(n); 则该式等同于式(1.5)的第一行。 2> 如果wT(n)x(n)<0,则y(n)=-1,如果同时x(n)属于类L2,则d(n)=-1; 在这些条件下,误差信号为:e(n)=d(n)-y(n)=0; 从式(1.22)得:w(n+1)=w(n)+η [d(n)-y(n)]x(n)=w(n); 则该式等同于式(1.5)的第二行。 3> 如果wT(n)x(n)>0,且x(n)属于L2,则y(n)=+1,d(n)=-1; 则误差信号为e(n)=d(n)-y(n)=-1-1=-2; 从式(1.22)得:w(n+1)=w(n)+η [d(n)-y(n)]x(n)=w(n)-2η x(n); 则该式等同于式(1.6)的第一行。 4> 如果wT(n)x(n)<0,且x(n)属于L1,则依据式(1.19)(1.20)(1.21)得y(n)=-1,d(n)=1; 则误差信号e(n)=d(n)-y(n)=2; 从式(1.22)得:w(n+1)=w(n)+η [d(n)-y(n)]x(n)=w(n)+2η x(n); 则该式等同于式(1.6)的第二行。
第三章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1)
络来实现“异或”运算。
10
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
神经网络的发展历性的热潮,
分别是1943年的神经网络的诞生、1983年的神经网络的复兴及2006年的深度学习
的崛起。
➢ 神经网络的诞生(1943—1969年)
➢ 在1943年,心理学家Warren McCulloch和数学家Walter Pitts和最早
➢ 我们主要关注采用误差反向传播进行学习的神经网络,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就是 需要学习的参数,可以在机器学习的框架下通过梯度下降法来进行学习。作为对人 工神经网络的初步认识,本章主要介绍感知器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网络。
2
第一节
感知器及其发展过程
3.1
感知器及其发展过程
感知器及其发展过程
➢ 1943年,McCulloch和Pitts发表了他们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第一个系统研究。 ➢ 1947年,他们又开发出了一个用于模式识别的网络模型——感知器,通常就叫作
➢ Rosenblatt [1958]最早提出可以模拟人类感知能力的神经网络模型,
并称之为感知器(Perceptron),并提出了一种接近于人类学习过程
(迭代、试错)的学习算法。
11
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
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二)
神经网络之后经历了长达10年的冷落期,主要由于当时基本感知机无法处理异或 回路,并且计算机处理能力还非常有限。1974年,哈佛大学的Paul Webos发明反向 传播算法,但当时没有收到重视。随后几年,反向传播算法引起了新的复兴。
描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工神经网络,并构建了一种基于简单逻辑运算的
计算机制。他们提出的神经网络模型称为MP模型。
➢ 阿兰·图灵在1948年的论文中描述了一种“B型图灵机”。(赫布型学习)
深度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深度神经网络及其应用深度神经网络是一种机器学习技术,在过去几年中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它模拟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结构,具有高度复杂的功能性和智能性。
本文将探讨深度神经网络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
概念深度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感知器,由输入层、多个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
该网络的输入层接收原始数据,如文本、图像和音频等,随后通过多个隐含层的非线性变换和特征提取,最终输出目标结果。
深度神经网络的核心概念是神经元。
每个神经元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并根据特定的权重和偏差计算输出。
这些神经元可以被组织成不同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有一个不同的功能。
特点深度神经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非线性映射:深度神经网络中的每个神经元都采用非线性变换来计算输出,这种变换能够捕捉到数据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帮助模型更好地拟合数据,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
2. 分层抽象:深度神经网络中的多个隐含层对原始数据进行逐层抽象和特征提取,并学习最终的分类器或回归模型。
这种分层抽象使得深度神经网络能够处理高维、复杂的数据,例如图像和自然语言等。
3. 端到端训练:深度神经网络能够根据输入数据直接学习最终输出结果的映射关系,无需手工设计特征或规则。
这种所谓的“端到端”训练方法使得模型的训练过程更加自动化和高效。
应用深度神经网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推荐系统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1. 图像分类:深度神经网络可以根据图像像素值学习对不同类别的图像进行分类,例如通过对猫和狗图像进行分类,实现自动化图片的分类处理。
2. 语音识别:深度神经网络可以学习从语音信号中抽取有用的特征,并实现对语音的识别,例如智能语音助手的识别系统。
3. 自然语言处理:深度神经网络能够处理自然语言的复杂结构和语义关系,例如实现机器翻译和情感分析等。
4. 推荐系统:深度神经网络可以根据用户历史行为和偏好,学习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并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例如电商平台的推荐系统。
BP 神经网络
二、BP神经网络的结构
BP神经网络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进 行学习。在BP网络中,数据从输入 层经隐含层逐层向后传播,训练网络 权值时,则沿着减少误差的方向,从 输出层经过中间各层逐层向前修正网 络的连接权值。
达数万次迭代。根据网络的大小,训练过程可能需要主机时间几个到几十个小
时。 (2)需大量训练数据:人工神经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时关于问题的输
入-输出数据,若只有少量输入-输出数据,一般不考虑使用人工神经网络。
(3)不能保证最佳结果:反向传播是调整网络的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方法,但它 并不能保证网络能恰当地工作。训练可能导致网络发生偏离,使之在一些操作 区域内结果准确,而在其他区域则不准确。此外,在训练过程中,有可能偶尔 陷入“局部最小”。
够在训练过程中自动调节步长。
当误差以减小的方式趋于目标时,说明正方向是正确的,可以增加学习率; 当误差增加超过一定范围时,说明前一步修正进行的不正确,应减小步长,并 撤销前一步修正过程。
六、BP神经网络的优化
3.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BP神经网络在训练前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隐含层的数量通常不宜过多, 虽然将数据映射到更小的数据区间,有效提高学习速度。
2 1 m (3)网络关于第p个样本的误差: Ep d pj Ypj 2 j 1
(4) 网络关于整个样本集的误差:
E Ep
p
三、BP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2.误差传播分析:
Ⅰ 输出层权的调整 ANp wpq ∆wpq 第L-1层 wpq= wpq+∆wpq 反向传播时,把误差信号按照原来正向传播的通路反向传回,并对每个神 经元的权数进行修改,以望误差信号趋向最小。 权值调整量=学习率*局部梯度*上一层信号输出 第L层 ANq
感知器神经网络
感知器神经网络感知器是一种前馈人工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中的一种典型结构。
感知器具有分层结构,信息从输入层进入网络,逐层向前传递至输出层。
根据感知器神经元变换函数、隐层数以及权值调整规则的不同,可以形成具有各种功能特点的人工神经网络。
本节将介绍单层感知器和多层感知器的工作原理。
5.3.1单层感知器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Frank Rosenblatt 提出一种具有单层计算单元的神经网络,称为Perceptron ,即感知器。
感知器是模拟人的视觉接受环境信息,并由神经冲动进行信息传递的层次型神经网络。
感知器研究中首次提出了自组织、自学习的思想,而且对所能解决的问题存在着收敛算法,并能从数学上严格证明,因而对神经网络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单层感知器的结构与功能都非常简单,以至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很少采用,但由于它在神经网络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其它网络的基础,而且较易学习和理解,适合于作为学习神经网络的起点。
1.感知器模型单层感知器是指只有一层处理单元的感知器,如果包括输入层在内,应为两层,如图5-14所示。
图中输入层也称为感知层,有n 个神经元节点,这些节点只负责引入外部信息,自身无信息处理能力,每个节点接收一个输入信号,n 个输入信号构成输入列向量X 。
输出层也称为处理层,有m 个神经元节点,每个节点均具有信息处理能力,m 个节点向外部输出处理信息,构成输出列向量O 。
两层之间的连接权值用权值列向量Wj 表示,m 个权向量构成单层感知器的权值矩阵W 。
3个列向量分别表示为:()()()121212,,,,,,,,,,,,,,,,1,2,,T i n Ti n Tj j j ij nj X x x x x O o o o o W w w w w j m====图5-14单层感知器对于处理层中任一节点,由第二节介绍的神经元数学模型知,其净输入j net '为来自输入层各节点的输入加权和∑==ni i ij j x w net 1'(5-26)输出o j 为节点净输入与阈值之差的函数,离散型单计算层感知器的转移函数一般采用符号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一:感知器的分类能力
一、作业要求
已知矩阵P=[0.1 0.7 0.8 0.8 1.0 0.3 0.0 -0.3 -0.5 -1.5;
1.2 1.8 1.6 0.6 0.8 0.5 0.2 0.8 -1.5 -1.3];
T=[1 1 1 0 0 1 1 1 0 0 ;
0 0 0 0 0 1 1 1 1 1]
对以上输入、输出样本进行分类。
要求画出最后的线形图。
二、分析题目要求
首先画出题目给定的点。
要求设计一个二输入感知神经网络,将十个输入向为四类。
图1 给定的点
三、构建初始网络
应用newp()构造一个神经元感知器神经网络,其输入向量在[-2 2]之间。
由于为2输入,故神经元数量为2。
四、训练网络
net=train(net,P,T); 设置最大训练次数为10。
五、 实验结果
5.1 本次运行的最优分类情况:
图2 分类线
5.2 误差曲线
当学习函数为感知器学习函数learnp 时,其误差曲线为图3;当学习函数为标准感知器学习函数learnp n 时,其误差曲线为图4。
图3 学习函数learnp 的误差曲线 图4 学习函数learnpn 的误差曲线
六、网络仿真
应用sim 函数来进行网络仿真,实现对任何其他输入向量的模式划分。
选取 Q=[-0.4;0.9],可知其非常靠近原样本的一组数据即[-0.3 0.8],其目标输出应为为
[1 1]。
现在观察网络仿真结果,发现其被划分到相应的分类中。
七、结论与心得
该感知器网络完成了一个简单的四类模式划分问题。
通过此次实验,可得感知器具有根据已有数据自主学习规则的能力,这对于我们研究无固定函数表达式的输入输出有重要意义。
此外,通过比较两个学习函数后,发现learnp的误差曲线更符合要求,所以选择学习函数选择learnp。
做本题前一直在思考,10组数据如何分配,哪些做学习样本,哪些做测试样本。
最后决定取原样本中相近的数据来检测网络的识别能力。
八、附录: Matlab程序代码
P=[0.1 0.7 0.8 0.8 1.0 0.3 0.0 -0.3 -0.5 -1.5;
1.2 1.8 1.6 0.6 0.8 0.5 0.2 0.8 -1.5 -1.3];
T=[1 1 1 0 0 1 1 1 0 0 ;
0 0 0 0 0 1 1 1 1 1]
net=newp([-2 2;-2 2],2,'hardlim','learnp');
net.trainParam.epochs=10;
net=train(net,P,T);
Q=[-0.4;0.9];
Y=sim(net,Q);
plotpv(P,T);
plotpc(net.iw{1},net.b{1});%画分类线
hold on;
plotpv(Q,Y);
xlim([-2,2]),ylim([-2,2]); %限定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