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
一、经济发展阶段定位: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推进
400多年前,法国人蒙田说过这样一句话:风不会对漫无目的者有所青睐。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假如你有坚定的方向和目标,整个大自然都会帮助你。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何等重要。对自身的发展阶段进行科学的定位正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学术界认为,我国整个开放型经济已经经历和即将经历的阶段主要有三个,即规模扩张阶段、产业升级阶段和要素优化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正处于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同时,部分地区和产业正在积极发展创新产品和创新产业,提前向要素优化阶段迈进。
由河南省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从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状况看,现阶段的规模扩张特征十分明显;依据产业、产品结构状况分析,现阶段的劳动、资源密集特征比较突出;依据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分析,现阶段以学习、吸收、模仿为主的特征十分突出)判断,目前河南省经济整体上还处于规模扩张阶段。从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发展需要以及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看,我们不能继续停留在规模扩张阶段,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尽快把整个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推进。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当前迫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防止在“保增长”名义下对落后生产力的保护,发挥市场的作用淘汰落后产能
根据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可知,目前我国不少领域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很突出。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同时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十分突出。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又有所抬头。河南省的一些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这个问题再度凸显,与“保增长”面临的压力是有关系的。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的严峻局势,是捡起落后的产能,还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动产业升级,已经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议适当弱化对短期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防止在“保增长”名义下对“两高一资”类落后生产企业和项目的保护,注重用市场的力量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成为“保增长”的重要前提。
(二)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的压力和推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关键是政府部门要下定决心,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
首先,在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方面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形成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压力”。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要看GDP、销售收入、出口规模、利用外资规模等数量指标,更要注重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产业竞争力、环境保护、社会福利水平等指标的考核和评价。广东省在实行“双转移”经济新政过程中,规定了明确的衡量产业优化升级的量化考核指标,要求产业转出地(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增长率要高于GDP总量增长率两个百分点,以促使转出地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做法值得河南借鉴。
其次,从舆论引导、工作部署、财政支持等各方面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足够的“推动力”。广东省为了实行“双转移”经济新政,省财政5年内要拿出500亿元作为“双转移”的补贴,每个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园都可以获得5亿元的扶持资金;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实行GDP分成,转出地主动给转出的企业赠送“陪嫁”等[1]。河南省也应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要突破口,研究制定推进全省产业升级的政策和措施。
(三)把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和承接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积极承接经济发达国家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河南省推动产业升级的正确选择,但是,对承接产业转移不能寄予过高的期望。从国际上看,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但完全依靠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带动经济起飞则是比较困难的。在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这也正是中央一再强调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国内看,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沿
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是有可能的,但是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自然和顺畅,而且,即便承接产业转移,也要求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加快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河南省推进产业升级的最根本的措施。
进一步优化机电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避免产业发展趋同化倾向。一方面,要避免出现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与国内多数省份趋同的倾向。要立足于新一轮国际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尽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实施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项目,着力发展一批具有河南省特色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另一方面,要避免省内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低级化趋同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省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受产业存量和发展思路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低级化趋同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各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各自为战,缺乏协调,区域之间在资源、资本、市场等方面形成内生性恶性竞争趋势;在项目布局方面层次性差,核心层、紧密层、外围层分工不够明确;先进区域对落后区域的带动辐射能力不足。这些现象的存在对增强河南省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是十分有害的,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引以为戒。要尽快完善省内各市、县区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分工协作体系,推动中心城市与周边市、县区之间的业分工和协作,将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成研发中心和发展机电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将一般的资源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市、县区转移,促进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链接,促进企业跨区域的深度分工和协作,形成以技术、资本、品牌和市场网络等为纽带的分工协作体系。
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支撑体系。长期以来,河南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育,目前整体上还停留在以引进、学习、吸收、模仿为主的阶段,从而多数企业都陷入了“引进―――再引进”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不完善,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重视不够,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06年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0.62%,全国平均水平为0.76%。同年,河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24.24%,全国平均水平为39%。2007年,河南省科研费用占GDP的比例为0.69%,远远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2000~2008年,河南省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32.59%,全国平均水平为41.89%。河南省有一大批高层次的科研院所,但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这些院所对河南省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今后一个阶段,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的投入,将科技投入的增长纳入政府规划,以法律形式保证科技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并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二是要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激励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三是要强化产学研联合攻关,尝试重大项目公开招标,面向国内外寻求合作对象,共同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四是要建立多层次的网络信息交流机制,形成适应自身技术创新需求的市场化模式。另外,要鼓励和引导省内企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尽快形成技术开发能力、产业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2]。
(四)将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对产业集聚区的设立要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论证。首先,要从推进产业升级的需要出发确定产业集聚区的数量,以能够做大、做好、做强为目标,而不要贪多,不要凑数。其次,产业集聚区以市(县、区)为单位搞平均分配的做法是否科学也值得研究。各个市(县、区)申报设立产业集聚区的积极性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评审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考察其产业基础和设立的可行性,充分考虑优惠政策、财政支持等因素形成的驱动力,将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和帮助基础好、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集聚区。着力推进产业层次的提高。在规划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项目布局时,要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特别是要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在推进存量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将新增项目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主攻力量。
打破区域界线,推动跨区域的特色组合和层次链接,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带,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综合竞争优势。一方面,省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发挥项目评审、指导和监管职能,甚至在必要时可以成立跨区域的经济协调办公机构,建立跨区域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市场信息与政策信息的融会,以是否具有市场潜力和区域特色为标准,将近似产业进行跨区域的特色组合和层次链接,形成特色产业带;另一方面,区域内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