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解名词解释
系解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滤过屏障:位于肾小体内,是血液从血管球的毛细血管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所通过的结构;包括有孔上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功能是阻止大分子物质及血细胞通过。
2、基膜:基膜是位于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均质状半透·膜。
电镜下,可分为基板、网板两层。
基膜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还作为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
3、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连接处特有的结构。
在HE染色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橫形或阶梯形粗线,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是相邻心肌的连接面,在橫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气着牢固的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心肌纤维间交换化学信息和传递电冲动,保证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4、小肠绒毛:小肠粘膜层的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伸出的指状突起。
绒毛中轴是固有结缔组织,含中央乳糜管和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其表面覆以单层柱状上皮。
绒毛使小肠的表面吸收面积大大扩大,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5、黄体:卵泡排卵后,在LH作用下,卵泡壁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体积增大形成一个体积大、富含毛细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活体成黄色,称黄体。
黄体有大量粒黄体细胞和少量膜黄体细胞构成,主要分泌大量孕激素和少量雌激素。
6、胰岛:胰岛是胰的分泌部,呈岛状分布与胰外分泌部之间,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组成,内分泌细胞多排成团、索状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胰岛产生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制素和胰多肽,调节糖代谢。
7、肌节:两条相邻Z先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基本机构单位。
8、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 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气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9、尼氏体:尼氏体是神经元胞质和树突内嗜碱性小块或颗粒。
在HE染色切片中呈紫色斑块或颗粒;电镜下。
有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结构蛋白、结构间递质及所需酶的场所。
系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椎孔(vertebral foramen):由椎体和椎弓构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保护脊髓。
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的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构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sternal angel):由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呈“H”形的区域,称翼点。
肝门(porta hepatis):为左右纵沟中间横行的沟,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
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肝蒂。
肺门(hilum of lung):为肺内侧面中部的椭圆形凹陷,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的门户。
肺根(root of lung):为出入肺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裹起来。
肾门(renal hilum):为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是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的门户。
肾蒂(renal pedicle):为入肾门的所有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称为肾蒂,左侧稍长。
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深入到肾实质内的空腔,肾窦内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等结构。
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又称动脉导管索,位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之间的结缔组织索,为胚胎时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淋巴(lymph):由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胸腺,扁桃体),淋巴组织(分散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内称上皮下淋巴组织),功能为辅助经脉回流,过滤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参与免疫防御。
乳糜池(cisterna chyli):由左、右腰干和肠干在L1前方会合而形成的囊装膨大是胸导管的起始部。
系解名词解释
系解名词解释系统解剖常用名词1.骺线epiphyseal line:分隔骨干和骺的骺软骨在成年后骨化,使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的痕迹。
2.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为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互相移行的内、外两部分构成。
外部为纤维软骨环,坚韧而富有弹性;内部为髓核,为白色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并允许脊柱作各个方向的运动。
3.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为相邻椎骨的上、下椎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胸骨角sternal angle:为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向前微凸骨性结构。
第2肋软骨连于胸骨角的两侧,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5.骨盆界线linea terminalis pelvis:骨盆的界线由骶岬、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共同围成,将骨盆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咽峡isthmus of fauces:由腭垂、腭帆后缘、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由口腔通向咽部的狭窄通道,称咽峡。
7.咽淋巴环tonsillar ring:位于咽上部,即咽的入口处。
由咽后壁上部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组成,几乎围成一环,是消化道及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有重要的防御和保护作用。
外来异物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首先刺激这些淋巴器官,引起免疫反应。
8.麦氏点(McBurney point):为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9.肝胰壶腹ampulla hepatopancreatica:胆总管与胰管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中汇合、略膨大所形成结构称肝胰壶腹。
为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通道,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0.回盲瓣ileocolic valve:为回盲口肠壁内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粘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
系解名词解释
1.sternal angle:即胸骨角。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为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此外,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15页)2.pterion:即翼点。
在额骨,顶骨,颞骨,蝶骨会合处比较薄弱,此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侧常有血管沟,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此处骨板薄弱,骨折时易损伤该动脉。
(23页)3.articular cavity:即关节腔。
是关节软骨与滑膜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腔内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稳固有一定作用(37页)4.intervertebral disc:即椎间盘。
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成人共有23个椎间盘。
由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组成,可缓解外力对脊柱的震动,也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
(40页)5.isthmus of fauces:即咽峡。
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
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100页)6.McBurney point:即麦氏点。
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患阑尾炎时,按压此处有压疼,反跳疼。
(117页)7.Porta hepatis:即肝门。
肝脏面中央的横沟中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出入之处。
(120页)8.Triangle of calot:即胆囊三角。
是胆囊管,肝总管,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内有胆囊动脉通过,胆囊三角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25页)9.root of lung:即肺根。
肺门是支气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门户,它们被结缔组织包裹,成为肺根。
(140页)10.trigone of bladder:即膀胱三角。
膀胱底内面,在两个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有一成三角形区域,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黏膜下层,无论膀胱扩张、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为膀胱三角。
是肿瘤,结核,炎症的好发部位。
系解名词解释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翼点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形成“H”型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椎间盘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有周围部分的纤维环和中央部分的髓核构成,椎间盘具有缓冲作用,并使脊柱有可能做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部。
肝门肝脏面的横沟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称为肝门。
肝蒂出入肝门的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肝蒂。
肺门肺的纵膈面中部有一长圆形的凹陷叫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肺根出入肺门的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被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肺根。
膀胱三角为膀胱底面内面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输尿口与尿道之间。
由于该部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
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所以无论在膀胱膨胀或收缩时,都保持平滑状态。
膀胱三角区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是膀胱镜检的重点区域,有重要临床意义。
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点,位于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环形。
胸膜腔积液时在此存积。
肾门位于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淋巴管等出入门户肾蒂为连于肾门的一个结构,肾门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淋巴管等出入,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总称为肾蒂。
右侧肾蒂较左侧者短。
肾蒂内主要结构排列规律是:自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
子宫峡子宫颈阴道上部与子宫体相接处的狭窄部分,称子宫峡。
妊娠时子宫峡逐渐伸展变长,妊娠末,产科常于此进行刨宫手术。
三尖瓣复合体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连接,常将四者合称三尖瓣复合体,是血液定向流动的装置。
系解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1.胸骨角sternalangle: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就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骨髓bonemarrow:为骨的构造之一,存在于骨髓腔与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与黄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存在于松质与幼儿的骨髓腔内;5岁以后长骨骨髓腔的红骨髓被脂肪组织所代替,称黄骨髓,无造血功能。
3.板障diploe:颅骨的内外板之间的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4.肋弓costal arch:第(7)8-10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
肋弓就是触摸肝、脾的重要标志。
5.椎间盘intervertebraldisc:就是连结相邻两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其构造可分为中央的髓核与周围的纤维环。
具有弹性垫样缓冲震荡的作用。
6.颅囟(xin)cranialfontanelles: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与骨之间的间隙由结缔组织膜封闭,在多骨相交部位结缔组织膜较大称颅囟。
7.腱膜aponeurosis:阔肌的腱性部分呈薄片状,称腱膜。
8.Pterion(翼点)pterion: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该处骨板较薄),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骨折时柯道子颅内出血。
9.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就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10.咽峡isthmusoffauces:由腭垂、腭帆游离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就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
11.肝门porta hepatis:在肝的脏面中部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就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与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12.肝蒂hepatic pedicle:出入肝门的结构,即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与淋巴管等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肝蒂。
系统解剖名词解释
1.翼点: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四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骨缝,称~,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2.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3.巩膜静脉窦: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靠近角膜缘的巩膜实质内,有环形的管道,是房水流出的通道,称~。
4.肋膈隐窝:是肋胸膜与膈胸膜的反折处,为胸膜腔的最低位置,胸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5.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分别接受薄束、楔束的纤维,而由此两核发出的纤维于中央管的腹侧交叉,称~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反折向上行,于左、右下橄榄核间形成内侧丘系,向上经过脑桥、中脑止于背侧丘脑。
内侧丘系是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纤维,传导的是对侧半躯干和上下肢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
6.关节腔:由关节软骨和关节囊滑膜层共同构成的密闭的腔。
在正常转台下,腔内有少量滑液,关节腔内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性有一定作用。
7.冠状窦:是指位于冠状沟后部的静脉窦,它接收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的静脉血,通过冠状窦口注入右心房。
8.小网膜:是连于肝门和胃小弯及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分为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两部分。
9.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干分为左右肺动脉的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结缔组织条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称~,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若出生后6个月此导管未关闭,则为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心病之一。
10.白交通支:由脊髓侧角发出的具有髓鞘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连于脊神经和交感干之间,因髓鞘发亮,故称~。
11.二尖瓣复合体:二尖瓣环、瓣叶、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和结构上是一个整体,称~,它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
12.骶副交感核:在第二骶髓至第四骶髓节段前角的基部相当于侧角位置有一神经核团,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称~。
13.板障:颅骨盖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称~,其中含有板障静脉。
14.会阴:分广义和狭义,狭义的会阴即产科会阴,指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狭小的区域的软组织,广义的会阴指封闭小骨盆出口的所有软组织。
系解每章名解
骨学1.名词解释:①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和椎下切迹围成。
内有脊N和血管通过。
②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位于骶骨下端骶角之间的裂孔,是骶管麻醉的进针部位。
③肋弓Costal arch:由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相连接而成。
④胸骨角Sternal angle:位于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体表可触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⑤钩椎关节Luschka joint:由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两侧唇缘相接而成。
如过度增生肥大,可压迫脊神经导致颈椎病。
⑥翼点Pterion:位于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汇合处,此处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分支通过,易损伤。
⑦颅囟Cranial fontanelles:新生儿颅顶骨因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骨缝间膜较大称颅囟。
如前囟、后囟等。
⑧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含气空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⑨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位于上颌骨、蝶骨和腭骨之间,有神经和血管在此通过。
⑩颧弓Zygomatic arch: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构成。
为体表标志。
⑪桡神经沟Sulcus for radial nerve:位于肱骨体后面中部,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内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肱骨中部骨折易伤及桡神经。
⑫髋臼Acetabulum: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的体合成。
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节学1.名词解释:①关节腔Articular cavity:由关节囊和关节面围成的密闭腔隙。
腔内呈负压,有少量滑液。
②关节盘Articular disc:位于关节腔内的纤维软骨,可调整关节面,分隔、增大关节腔。
③关节囊Articular capsule:为纤维结缔组织囊。
系解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2.Pterion(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
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7.足弓: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
8.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
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12. 肝门: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系解名词解释及部分问答
一、名词解释1.胸骨角(sternal angle):由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2.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内侧壁,由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呈“H”形的区域,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骨质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造成硬膜外血肿,危及生命。
3.骨盆界线(terminal line of pelvis):由骶骨岬、骶骨翼及两侧的弓状线、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联合上缘相连而成的环行线,是大、小盆骨的分界线。
4.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是十二指肠降部左后壁、十二指肠纵壁下端的乳头突起,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约75cm。
5.胆囊三角(又称Calot 三角):肝的下方,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常有胆囊动脉在此经过,是临床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6.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在膀胱底内面,左、右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处粘膜与肌层连接紧密,无论膀胱空虚或充盈,粘膜平滑无皱襞,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7.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伸入到肾实质内的空腔,肾窦内都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脂肪等结构。
8.肾柱(renal columns):浅层的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属肾皮质。
9.阴道穹(Fornix vagina):阴道的上端包绕子宫颈阴道部的周围所形成的环形间隙,可分为前部、后部和左右2个侧部。
阴道穹后部较深,与直肠子宫陷凹仅隔以阴道壁和腹膜。
临床上可经阴道穹后部腹膜腔穿刺、引流以诊治疾病。
10.房室交点(crux):冠状沟、后室间沟和房间沟的交界处,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
11.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又称动脉导管索,位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之间的结缔组织索,为胚胎时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系解名词解释
系解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标准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poition):人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手掌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2.胸骨角(ternal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部分成为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胸骨角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3.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的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形成H形的缝,成为翼点,其内面有血管沟,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骨折时易伤及此动脉,是是临床上某线检查的部位。
4.椎间盘(intervertebraldic):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
5.喙肩韧带:为三角形的扁韧带,连于肩胛骨的喙突与肩峰之间,它与喙突、肩峰共同构成喙肩弓,防止肩关节向上脱位。
6.斜角肌间隙(calenefiure):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7.咽峡(ithmuoffauce):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8.肝门(portahepati):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9.Calot三角(或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成为胆囊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因此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0.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
其余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形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
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与声带突之间,称声韧带,较前庭韧带厚而短。
声韧带连同声带肌及覆盖于其表面的喉粘膜一起,成为声带。
弹性圆锥中部弹性纤维增厚称环甲正中韧带(急性喉阻塞时,为抢救病人生命可在环甲正中韧带处进行穿刺,以建立暂时性通气道。
临床-系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运动系1.翼点:位于颞窝前下部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成最为薄弱的H形缝的地方,称翼点。
2.颅囟:颅顶各骨发育还未完全时,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汇合处,间隙的膜较大处,称颅囟。
3.椎间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的孔称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胸骨角:位于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的突起,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5.肋弓:第8~10肋借肋软骨与上位肋骨连接形成肋弓。
6.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柱的纤维软骨盘。
它由两部分构成,中央为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质组织;周围部是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而成,非常坚韧,牢固地连接椎体的上下面,保护髓核,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
椎间盘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具有弹力垫的作用,可缓冲外力对脊柱的震动,也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
7.坐骨大孔:坐骨大切迹与骶棘韧带围成的孔,有血管、神经、肌肉从此处由盆腔到达会阴和臀部。
8.坐骨小孔:坐骨小切迹与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围成的孔,有血管、神经、肌肉从此处由盆腔到达会阴臀部。
9.腱鞘:是套在长肌腱外面的鞘管。
分为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
纤维层为深筋膜增厚形成的骨性纤维管道,起滑车和限制肌腱的作用。
滑膜层是双层圆筒形的鞘,内外层相互移行,形成腔隙,内含少量滑液,能使肌腱在鞘内自由滑动。
10.斜角肌间隙: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第一肋围成的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11.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肌腱的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
二、内脏学1.上、下消化道:临床上把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这段消化道称为上消化道;把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这段消化道称为下消化道。
2.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舌根及两侧的腭舌弓共同围成咽峡。
咽峡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两者的分界线。
3.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侧与幽门相连接的一处肠管,长约2.5cm,肠壁薄,口径大,黏膜面光滑平坦,无环状皱襞,是十二指肠溃疡和穿孔的好发部位。
系解-名词解释
1、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
2、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
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4、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
5、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半环形间隙,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间,是直立位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腔积液首积聚于此。
5、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粘膜面,由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区无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充盈与否,均保持平滑状态,不形成皱襞,是膀胱肿瘤Tumour 和结核的好发部位,也是膀胱镜检的重要部位。
6、肝门:肝脏Liver 面的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神经、淋巴管出入。
7、齿状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它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其上、下的组织来源、血供、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管理均不同,其上的静脉曲张称内痔,其下的静脉曲张称外痔。
8、Calot三角:是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胆囊动脉经过,是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9、腹膜:是贴附于腹、盆壁内面、膈下面和腹盆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为脏、壁两层,具有分泌、吸收、防御、修复、保护和支持作用。
10、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左侧连于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内有胃左、右血管、胃左、右淋巴结、神经和淋巴管等,右侧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走行。
系解名词解释整理
(一)运动系统1.骨膜(periosteum):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覆盖除关节面的骨表面,含有神经、血管,对骨的再生、感觉、营养有重要作用。
2.板障(diplo):颅骨内板、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内有板障静脉通过。
3.椎管(vertebral canal):各椎孔相通形成,容纳脊髓。
4.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5.横突孔(transverse foramen):位于颈椎横突,有椎动脉、椎静脉通过。
6.隆椎(prominent vertebrate):即第7颈椎,棘突特长,活体易触及,可作为计数椎骨的标志。
7.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凸向前,可在体表扪及,平对第2肋,可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8.筛板:位于筛骨,有嗅神经通过。
9.圆孔(foramen rotundum):位于蝶骨大翼,有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通过。
10.卵圆孔(foramen ovale):位于蝶骨大翼,有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通过。
11.棘孔(foramen spinosum):位于蝶骨大翼,有脑膜中动脉通过。
12.视神经管(optic canal):位于蝶骨小翼和体的交界处,有视神经、眼动脉通过。
13.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 fissure):蝶骨小翼和大翼之间的裂隙,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展神经通过。
14.内耳门(internal acoustic pore):位于颞骨岩部,有前庭蜗神经、面神经通过。
15.茎乳孔(stylomastoid foramen):位于颞骨岩部,茎突根部后方,有面神经穿过。
16.破裂孔(foramen lacerum):位于颅中窝,有颈内动脉通过。
17.颈静脉孔(jugular foramen):位于颅后窝,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通过。
18.舌下神经管:位于颅后窝,枕骨大孔两侧,有舌下神经通过。
系统解剖名词解析
系解名词解释总结1.板障:颅盖骨内外面的骨密质分别称为内板和外板,内外板间的骨松质即为板障,内有板障静脉通过。
2.钩椎关节:由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前后唇缘相接而形成的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
此关节增生肥大会压迫脊神经而引起颈椎病。
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相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软骨,是重要计数标志。
4.骶角: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可在体表扪及,骶管麻醉时常以此作为确定骶管裂孔的标志。
5.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6.界线: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7.骨连结: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相连,形成骨连结。
按骨连结的不同方式分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大类。
8.椎间盘:牢固连结于相邻两个锥体间的纤维软骨盘(第一二颈椎间除外),椎间盘由中央部的髓核和外周部的纤维环构成。
9.喙肩弓:由喙突、肩峰与喙肩韧带(连于喙突与肩峰之间的三角形韧带)构成,可以从上方保护肩关节。
10.腱鞘:骨骼肌的辅助结构,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称腱纤维鞘;内层为滑膜层,称腱滑膜鞘11.斜角肌间隙:在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之间形成的三角形裂隙即为斜角肌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临床可通过此间隙进行臂丛神经麻醉)。
12.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
13.腹股沟镰:腹内斜肌腱膜下部与腹横肌腱膜下部结合而成的联合腱。
(经精索后方弯向下,止于耻骨疏)14.腹直肌鞘:包绕腹直肌,分前后两层。
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构成。
在脐下4-5cm以下,由于腹直肌鞘后层全部转到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
系解名词解释
系解名词解释解剖学姿势 anatomical position身体直立,面向前方,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1.椎间孔 intervertebral foramina组成: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内容: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2.骶管裂孔 sacral hiatus位置:骶管上通连椎管,下端的裂孔;意义: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作为标志。
3.胸骨角 sternal angle位置: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临床意义:可在体表扪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4.翼点 pterion位置: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临床意义:最为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通过,易损伤致硬膜外血肿。
5.颅囟 cranial fontanelles形成: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前囟最大,呈菱形,为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
6.鼻旁窦 paranasal sinuses位置:上颌骨、额骨、蝶骨、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内容:含气空腔。
7.桡神经沟 sulcus for radial nerve位置:肱骨体后面中部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内容: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通过。
8.关节腔 articular cavity组成: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容:含少量滑液,内呈负压;意义: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有一定作用。
9.关节盘 articular disc位置:两骨的关节面之间(关节腔内的纤维软骨);功能:减少外力对关节的冲击和震荡,调整关节面,分隔、增大关节腔,增加关节运动的形式和范围。
10.椎间盘 intervertebral disc位置:相邻椎体间;组成:中央为髓环,周围为纤维环同心圆排列;临床意义:可缓冲外力对脊柱的震动,增加脊柱运动幅度,纤维环破裂可引发椎间盘突出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标准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人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手掌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2.胸骨角(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部分成为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胸骨角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3.翼点(pterion):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的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形成H形的缝,成为翼点,其内面有血管沟,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通过,骨折时易伤及此动脉,是是临床上X线检查的部位。
4.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
5.喙肩韧带:为三角形的扁韧带,连于肩胛骨的喙突与肩峰之间,它与喙突、肩峰共同构成喙肩弓,防止肩关节向上脱位。
6.斜角肌间隙(scalene fissure):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
7.咽峡(isthmus of fauces):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8.肝门(porta hepatis):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出入肝门的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9.Calot三角(或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成为胆囊三角,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因此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0.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
其余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形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
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与声带突之间,称声韧带,较前庭韧带厚而短。
声韧带连同声带肌及覆盖于其表面的喉粘膜一起,成为声带。
弹性圆锥中部弹性纤维增厚称环甲正中韧带(急性喉阻塞时,为抢救病人生命可在环甲正中韧带处进行穿刺,以建立暂时性通气道。
当紧急切开动脉圆锥进行抢救时,注意切勿损伤环甲动脉吻合弓)。
11.声带(vocal cord):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喉粘膜构成。
声门裂是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比前庭裂长而窄,是喉腔最狭窄之处。
声带和声门裂合称为声门(glottis)。
12.气管隆嵴:在气管杈的内面,有一矢状位向上的半月状嵴称气管隆嵴,略偏向左侧,是支气管镜检查时判断气管分叉的重要标志。
(异物坠落偏向左侧)13.肺门(hilum 0f lung):纵膈面即内侧面,与纵膈相邻,其中央为椭圆形凹陷,称肺门,肺门为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的门户,他们被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肺根(root of lung)。
两肺根内的结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
两肺根的结构自上向下排列不同,左肺根的结构自上向下为:肺动脉、左主支气管、下肺静脉,右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膈面即肺底,与膈相毗邻。
14.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
15.胸膜:是衬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纵膈两侧面和肺表面等部位的一层浆膜。
16.纵膈(mediastinum):是两侧纵膈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膈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
17.肾门(renal hilum):内侧缘中部呈四边形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的门户。
出入肾门诸结构为结缔组织所包裹称肾蒂。
(肾门约在第1腰椎椎体平面,相当于第9肋软骨前端高度,在正中线外侧约5cm)。
18.肾窦(renal sinus):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为肾窦,为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等所占据。
19.肾区(renal region):肾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腰背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称肾区。
肾病患者触压或叩击该处可引起疼痛。
20.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在膀胱底内面,有一个呈三角形区域,位于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此处膀胱黏膜与肌层紧密连接,缺少黏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扩张或收缩,始终保持平滑,称膀胱三角。
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是临床上膀胱镜检查的重要标志,因此膀胱镜检查时应特别注意。
两个输尿管口之间的皱襞称输尿管间襞,膀胱镜下所见为一苍白带,是临床上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21.输精管(deferent duct):是附睾管的直接延续,依行程分为四部:①睾丸部②精索部,为输精管结扎的理想部位;③腹股沟管部④盆部,为输精管最长的一段,两侧输精管在此逐渐接近,并膨大成输精管壶腹。
22.卵巢门(hilum of ovary):卵巢中部有血管、神经等出入,成为卵巢门。
23.输卵管(uterine tube):是输送卵子的肌性管道,由内侧向外侧分为四部:①输卵管子宫部,以输卵管子宫口通子宫腔、②输卵管峡,输卵管结扎处多在此进行。
③输卵管壶腹,血供丰富,约占输卵管全长的2/3,卵子多在此受精,宫外孕多发生于此处。
④输卵管漏斗,漏斗周围中央有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腔。
24.子宫峡(isthmus of uterus):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较狭细的部分称为子宫峡,长约1cm。
在妊娠期间,子宫峡逐渐伸展边长,想成子宫下段,妊娠末期,此部可延长至7~11cm,峡壁逐渐变薄,表面没有腹膜覆盖,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宫术,可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
25.阴道穹(fornix of vagina):阴道的上端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环形凹陷,称为阴道穹,分为前部、后部及两个侧部。
阴道穹以后部最深,与后上方的直肠子宫陷凹仅隔以阴道壁和一层腹膜,二者紧密相邻。
临床上可经后穹引流凹陷内的积液进行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穿刺阴道后穹)26.乳腺后间隙(retromammary space):胸大肌前面的深筋膜与乳腺体后面的包膜之间的为乳腺后间隙,内有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但无血管,有利于隆乳术时将假体植入。
27.输乳管窦:输乳管在近乳头处膨大为输乳管窦,其末端变细,开口于乳头28.乳房悬韧带:胸壁浅筋膜不仅形成乳腺的包囊,而且发出许多小的纤维束,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在浅面连于皮肤,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为乳房悬韧带。
当乳腺癌侵入使其缩短时,牵引皮肤凹陷,致使皮肤表面出现许多小凹,临床上称橘皮样变。
29.腹膜(peritoneum):是覆盖于腹、盆腔壁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宝儿光滑,半透明,覆盖于腹、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较薄,称为脏腹膜;衬于腹、盆腔壁的腹膜较厚,称为壁腹膜。
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延续、移形,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腹膜腔。
30.阑尾系膜:是阑尾与肠系膜下端之间的三角形双层腹膜结构。
阑尾动、静脉行于系膜游离缘内,阑尾切除时,应从系膜游离缘进行血管结扎。
31.腹膜隐窝:在腹膜襞之间或腹膜襞与腹、盆壁之间形成的凹陷称为腹膜隐窝,较大的隐窝称为凹陷。
32.腹膜陷凹男性有直肠膀胱陷凹,位于直肠与膀胱之间,凹底距肛门约7~8cm;女性有膀胱子宫陷凹,位于膀胱与子宫之间,凹底约在子宫峡水平,女性在子宫与直肠之间形成较深的直肠子宫陷凹又称Douglas腔,与阴道后穹之间仅隔以阴道后壁和腹壁。
立位和坐位时,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是腹膜腔最低的部位,腹腔内的积液易聚于此。
临床上可于直肠前壁或阴道后穹穿刺引流,对疾病进行诊治。
33.卵圆窝: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名卵圆窝,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也是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导管穿刺的理想部位。
34.Koch三角:右心房的冠状窦口前内缘、三尖瓣隔侧尖附着缘和Todaro腱之间的三角区,称Koch三角。
Todaro腱(todaro’s tendon)为下腔静脉口前方心内膜下可触摸到的一个腱性结构。
35.三尖瓣复合体(tricuspid valve complex):三尖瓣环、瓣尖、腱索和乳头肌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称三尖瓣复合体,他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防止血液在心室收缩时逆流回心房。
36.肺动脉窦:肺动脉瓣与肺动脉壁之间的袋状间隙名肺动脉窦。
当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窦被倒流的血液充盈,使三个瓣膜相互靠拢,肺动脉口关闭,阻止血液反流入右心室。
37.二尖瓣复合体(mitral complex):包括二尖瓣环、瓣叶、腱索和乳头肌,防止心室收缩时血液逆流回心房。
38.新纤维性支架:左(二尖瓣环、三尖瓣环和主动脉瓣环之间)、右纤维三角(主动脉左瓣环与二尖瓣环之间)、四个瓣纤维环(肺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圆锥韧带、室间隔膜部和瓣膜间隔。
39.心传导系: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束支和Purkinje纤维网。
40.动脉韧带(arterial ligament):为连于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至主动脉弓下缘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的遗迹。
动脉导管若在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锁,则称为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41.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部称为静脉角,是淋巴导管的注入部位,是淋巴导管的回流部位。
42.局部淋巴结: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称为局部淋巴结,临床上通常称哨位淋巴结。
43.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咽鼓管可分为前内侧份的软骨部和后外侧份的骨部。
小儿咽鼓管短而宽,接近水平位,故咽鼓管感染易经咽鼓管侵入鼓室。
咽鼓管闭塞会影响中耳的正常功能。
44.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分为脑(brain)和脊髓(spinal cord)(C.N.S.)45.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分为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P.N.S.)46.灰质(gray matter):在中部,神经元细胞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
47.皮质(cortex):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分布,称为皮质. 48.神经核(nucleus):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部深部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49.白质(white matter):神经纤维在中枢部聚集的部位称为白质。
50.髓质(medulla):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髓质。
51.纤维束(fesciculus):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纤维束。
52.神经节(ganglion):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成神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