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常识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

政治常识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
政治常识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

理论一般

我国具体

国家、民主、政府、政党

民族、宗教、国际社会

主要内容

主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核心:我国国家制度

我国的政治制度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原则)

国家各项重大政策

1

2

国家(国家性质)

内容

作用(国家职能)

机构(国家机关)

组成

民族

宗教

决定(经济基础)

外部条件(国际环境)领导

政党

政党制度形式

结构形式

单一制

一国两制

国体(国家性质)

(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外交政策

3

议会君主制

议会共和制

总统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基本类型)

资本主义国家性质

政体

政体的相对独立性

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国家性质)

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统治阶级阶级性质

国家的含义、性质

主权性阶级性社会性

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与专政---国家制度

国家职能

对内职能

对外职能

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

复合之(联邦制)

我国的单一制及“一国两制”

国家类型

剥削阶级国家

新型国家

4

我国的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对人民负责

依法治国

全国人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家主席

地方各级人大

常委会及其

国务院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中央军委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

地方各级检察院

地方各级法院

国家机构

国家性质国家职能

我国公民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义务

处理原则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

5 我

产生条件:经济、政治、思想条件

特征

阶级性—本质属性

与政权紧密相连—根本标志

组织性与纪律性

当代政党领导国家政权是普遍现象

国家性质与政党性质通常相一致

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原因

(必要性)

(可能性)

性质

地位

领导方式

党的建设

指导思想

“两个先锋队”

“三个代表”

领导核心

革命

建设

(原因)

根本原因

具体来讲--(作用)

政治领导

思想领导

组织领导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个代表”思想)

含义

分类

资本主义

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

政党制度

具体

类型

作用

两党制

多党制

基本内容

组织形式

优越性

政党关系

政治基础

基本方针

活动准则

人民政协—性质

职能

6 我

民族的基本特征

共同地域、共同语言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区别民族最显著的特点

我国是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

我国处理民族

关系的基本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基本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

)含义

自治机关

优越性宗教的

本质唯心主义世界观

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社会作用(一分为二,分清主流)

我国的

宗教概况

宗教政策

存在多种宗教

宗教状况的根本变化

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

7

国际社会(静态)

(动态)

构成

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

相互关系

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构成要素

基本权利

类型

作用

联合国

创立与发展宗旨与原则主要机构与我国关系

调整国际法

含义作用

当今世界的

主题

和平问题

发展问题

解决途径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格局:世界多极化------国际竞争的实质

主要障碍客观依据

我国的外交政策

决定因素之一

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立足点基本国策

政治常识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

第一、二课:国家、国体、政体、民主与专政、国家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与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设置及职权、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

第三课:政党与国家权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改善挡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政党制度的类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人民政协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不能实行西方式的多党制

第四课: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关系与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

第五课: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国际法、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和平与发展、国际竞争8

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基本点9

100个情绪概念0701资料

好内容要保存,多学习 100个情绪概念解析(父母/教师珍藏版)----孙瑞雪教育机构 高兴:愉快而兴奋。 好受:感到心身愉快,舒服。 开心:心情快乐,舒畅。 快活:快乐。 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 庆幸:为事情意外地得到好的结局而感到高兴。 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 舒服、舒坦: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爽快:舒适痛快。 甜美:愉快、舒服。 甜蜜:形容感到幸福、愉快、舒适。 甜丝丝:形容感到幸福、愉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畅快:舒畅、快乐。 喜悦:愉快、高兴。 喜滋滋:形容内心很欢喜。 心花怒放:形容高兴极了。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幸灾乐祸: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愉快:快意、舒畅。 愤慨:气愤不平。 愤怒:生气(滚动到极点) 恼火:生气。 气愤:生气、愤恨。 悲哀:伤心。 悲伤:伤心难过。 沉痛:深深的悲痛。 伤感:因感触而悲伤。 伤心:由于遭受到不幸或不如意的事而心里痛苦。 痛苦: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 痛心:极端伤心。 心酸:心里悲痛。 胆怯:胆小,畏缩。 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 发憷:胆怯、畏缩。 害怕:遇到困难,危险等而心中不安或发慌。 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 恐惧:惧怕。 受惊:受到突然的刺激或威胁而害怕。 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是感到害怕。 入迷、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入神: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心醉:因极喜爱而陶醉。 仇恨:因利益矛盾产生的强烈憎恨。 敌视:当作敌人看待,仇视。 敌意:仇视的心理。 妒忌、嫉妒:对才能、地位、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反感:反对或不满的情绪。 可恨:令人厌恶恼恨。 厌恶:对人或事物产生很大的反感。 憎恨:厌恶痛恨。 别扭:不顺心。 不快:心情不愉快。 不爽:心情不畅快。 烦闷:心情不痛快。 窝火:有委屈或烦恼而不能发泄。 窝囊:因受委屈而烦闷。 心烦:心理烦躁或烦闷。 厌烦:嫌麻烦而讨厌。 担心:放心不下。 担忧:发愁、忧虑。 发愁:因为没有主意或办法而感到愁闷。 犯愁:发愁。 忧虑:忧愁担心。 忧郁:愁闷。 压抑:对情感、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郁闷:烦闷、不舒畅。 无能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不能干什么。 得意:称心如意,多指骄傲自满。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 狂妄:极度的自高自大。 体面:光荣、兴彩。 优越感:自以为比别人优越的意识。 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自负:自心为了不起。 自豪:因为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抱屈:因受到委屈心中不舒畅。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_张华

2016年第4期(总第345期 )GLOBAL EDUCATION Vol.45No4, 2016!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2012年度重点课题 “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批准号:AHA120004)成果。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 * 张华摘要“核心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实现、工作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新挑战而诞生 的概念。“核心素养观”是我国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指向于构建 我国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和美国 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当前,世 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即 “4C ’s ”。核心素养是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需要恰当处理素养与知识、素养与情境、素养与表现、核心素养与基本技能之关系。 关键词 核心素养;信息时代;人性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协作;交往;情 境学习 作者简介张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杭州311121)自2015年1月起,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开始系统修订。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为充分体现信息时代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需求,教育部一方面立足 我国“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确立“核心素养”这一观念,将之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亦可称为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又是一种新的课程观。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构建我国信息时代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一、核心素养概念诞生的时代背景 要准确理解“素养”或“核心素养”的内涵,必须把握此概念诞生的时代背

1情绪概述

太原工业学院教案

第一章情绪 第一节情绪概述 一、情绪的概念界定(举例,启发)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一)情绪的组成部分(提问,讨论,讲解) 1、主观体验 指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不同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这就构成了情绪的心理内容。情绪体验具有以下两种基本性质: (1)体验与表情的先天一致性:正是体验与表情的一致性保证了表情正确地反映情绪体验的性质,并传递其适应意义;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了体验与表情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具有后天习得的性质,是感情和认知相互作用的结果;(2)情绪体验的不变性 2、外部表现 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情绪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三种形式。 3、生理唤醒 情绪和情感也会引起生理反应,涉及广泛神经系统。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提问、举例)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1、区别 情绪代表的是感情的反应过程;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情景性的、暂时的,变化的;情感则是稳定的、深刻的、持久的。 2、联系 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情感通过情绪得以表达。 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涵着情感。 二、情绪的功能(提问,讨论,讲解) (一)适应功能: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页1第 )情绪能够使个体针对不同的刺激事件产生灵活自如的适应性反应,并1(调节或保持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情绪之所以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是因为情绪的机能不仅可以来源于个2(体全部的先天机能,而且还来源于学习及认知活动。)许多种情绪都具有调控群体间的互动功能。(3(二)信号功能:情绪是人际通讯交流的重要手段,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情绪和语言一样,具有服务于人际通讯的功能。(1)情绪通过独特的无词通讯手段,即由面部肌肉运动模式、声调和身体2(人际间互相了解。姿态变化所构成的表情来实现信息传递

什么是核心素养(特选材料)

什么是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6年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核心素养三人谈]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作者|褚宏启|余文森|崔允漷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热词,谈论教育问题时如果不涉及核心素养,似乎有落后之嫌。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滥用、泛用该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性很强,乱象迭出。对此概念进行梳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很有必要。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经合组织1997 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 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为推进核心素养走进教育实践,2005年经合组织又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以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 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受到经合组织研究项目的影响。欧盟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002年3月发布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了“KeyCompetencies”这一概念,并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2006 年12 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标志着8项核心素养最终版本的正式发布。欧盟理事会与欧盟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0年的报告《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Key

信号与系统基础知识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引言 系统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指由多个元件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学习过“电路分析原理”的课程,电路是典型的系统,由电阻、电容、电感和电源等元件组成。我们还熟悉汽车在路面运动的过程,汽车、路面、空气组成一个力学系统。更为复杂一些的系统如电力系统,它包括若干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网和电力用户等,大的电网可以跨越数千公里。 我们在观察、分析和描述一个系统时,总要借助于对系统中一些元件状态的观测和分析。例如,在分析一个电路时,会计算或测量电路中一些位置的电压和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在分析一个汽车的运动时,会计算或观测驱动力、阻力、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状态变量随时间的变化。系统状态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称为信号,包含了系统变化的信息。 很多实际系统的状态变量是非电的,我们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把非电的状态变量转换为电的变量,得到便于测量的电信号。 隐去不同信号所代表的具体物理意义,信号就可以抽象为函数,即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信号用函数表示,可以是数学表达式,或是波形,或是数据列表。在本课程中,信号和函数的表述经常不加区分。 信号和系统分析的最基本的任务是获得信号的特点和系统的特性。系统的分析和描述借助于建立系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关系,因此信号分析和系统分析是密切相关的。 系统的特性千变万化,其中最重要的区别是线性和非线性、时不变和时变。这些区别导致分析方法的重要差别。本课程的内容限于线性时不变系统。 我们最熟悉的信号和系统分析方法是时域分析,即分析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波形。例如,对于一个电压测量系统,要判断测量的准确度,可以直接分析比较被测的电压波形)(in t v (测量系统输入信号)和测量得到的波形)(out t v (测量系统输出信号),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为了充分地和规范地描述测量系统的特性,经常给系统输入一个阶跃电压信号,得到系统的阶跃响应,图1-1是典型的波形,通过阶跃响应的电压上升时间(电压从10%上升至90%的时间)和过冲(百分比)等特征量,表述测量系统的特性,上升时间和过冲越小,系统特性越好。其中电压上升时间反映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小的上升时间对应快的响应速度。如果被测电压快速变化,而测量系统的响应特性相对较慢,则必然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 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另一种方法是频域分析。信号频域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把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三角信号的叠加,观察信号所包含的各频率分量的幅值和相位,得到信号的频谱特性。图1-2是从时域和频域观察一个周期矩形波信号的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到信号频域和时域的关系。系统的频域分析是观察系统对不同频率激励信号的响应,得到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频域分析的重要优点包括:(1)对信号变化的快慢和系统的响应速度给出定量的描述。例如,当我们要用一个示波器观察一个信号时,需要了解信号的频谱特性和示波器的模拟带宽,当示波器的模拟带宽能够覆盖被测信号的频率范围时,可以保证测量的准确。(2)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考点剖析: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 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 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说明:本部分内容在各省市中考题中都有,常常作为中考试题的开篇题,考核率为100%,命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复习技巧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中考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必考知识点,对于这样的精品知识,复习时要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情绪》读后感_0

《情绪》读后感 《情绪》读后感 想到情绪,随着带娃的不断深入,自认为自己对情绪了解比较透彻了,无非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上火频次,多用理性去思考问题,不要大吼大叫,尝试温柔和善地语气去说话,同时也能有效关注他人的情绪。 如果再往深入地想,就是尽量让自己做一个情绪积极的人,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能正面思考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而不是一遇到事情总是指责别人,将问题放大,却忽视核心焦点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带着好奇和疑问看完《情绪》后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这本书帮助我理清了情绪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及可以从哪些地方有效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最难能可贵的是从育儿角度分析了一些情绪提升方法。 很早就给贝尔进行情绪概念的输入,遇到哭泣时告诉是伤心、难过了,遇到开心时喜悦、开心、兴奋了,遇到害怕时是恐惧等等。第一次说,是在构建情绪体验,引导他体验每个感官细节。 现在不需要沟通交流,贝尔一看到其他小朋友什么动

作或表情,就知道小朋友的情绪如何,从而为自己接下来的行为做准备。情绪概念的输入为贝尔对情绪预测打下基础,贝尔会根据自己已知的经验和感受从而赋予行为之意义。 比如,现在贝尔有一个固定的玩伴弟弟,第一次和弟弟玩时,贝尔不知道弟弟抢滑板车时是直接搂着肩膀倒地,所以第一次委屈的大哭,当时贝尔体验了这种情绪后,他自己所做的反应是记忆。第二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时,贝尔的反应居然是立刻起身,让给弟弟,因为相比保护自己的玩具,自己的安全更重要。第三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时,贝尔的身体记忆和情绪反馈是直接用手和弟弟保持一手臂距离,并用语言告诉弟弟:这是我的,不要抢,不可以,会打你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不仅是地域饮食和风俗的不同,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比如借钱,我们一般都是觉得不错的朋友或亲戚借钱,就直接借就可以了。但是有些区域是必须要打借条,并按照银行利息给予结算。也许在我们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可能因此结下矛盾的种子,但是对他们来说却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双方都认可借钱需打借条并按照银行利息计息的方式,所以文化的认可让彼此都能平和接受这种处理方式。 我的表妹比我小四岁,从小感情格外好。从她选择信仰基督教并从事教会工作后,一回家总会被各种反对声包

小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六大核心素养 下文是关于小学阶段应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小学阶段应该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什么(一)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文昌小学方海平数学素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生疏,其实它时时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场打折信息、家庭投资理财问题等。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五种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数学交流、解决问题四种数学能力以及数学价值观的发展。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肤浅认识: 一、用数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数学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意识呢举一个例子,假如学生会计算48÷4,说明学生具有除法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解有48个苹果,平均每人分4个苹果,可以分给多少人,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都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在体育课上,48位学生在跳长绳,教师共准备了4根长绳,由此学生能想到48÷4这个算式,这就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了。 (一) 理解数的意义与数的联系,培养数感。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低学段教学的重点。其实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知道了不少数,但那只是他们凭生活经验认识的数,对数他们只是有一种非常肤浅的表层认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成人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数,在孩子的脑子中逐渐丰富起来,富有数的内涵。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和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理解同一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一上课我通过猜数游戏引出11这个数,然后要求学生把11根小棒摆在桌面上,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当学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后,接着让他们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告诉大家,和同学们一样,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并出示数位筒,认识个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个一应放在个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个十应放在十位筒里。 另外,学生通过1个十和10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体会数位计数单位概念的实际意义,建立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同时,数位筒的教学又在不知不觉中对后面份的概念的教学起到了非常微妙的作用,从份的概念来分析,把这10根小棒捆成1捆,就是把10根小棒看成1份。学完后我问学生当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穿20号的鞋子。20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我有20支新铅笔。 20比11大多了。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说的自由,大概就没机会知道孩子心中的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了。 (二)经历符号化过程,培养符号意识。 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很多像停车标志、奥运五环标志等用符号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20200906203427)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 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 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 素养二(知识+能力)态度 2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 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

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1) 打好身体基础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 (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 (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 素养 =(知识+能力)态度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1) 打好身体基础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 (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 (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蒸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利用各组分挥发度不同将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而使混合物得到分离的单元操作称为蒸馏。这种分离操作是通过液相和气相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来实现的。 对于均相物系,必须造成一个两相物系才能将均相混合物分离。蒸馏操作采用改变状态参数的办法(如加热和冷却)使混合物系内部产生出第二个物相(气相);吸收操作中则采用从外界引入另一相物质(吸收剂)的办法形成两相系统。 一、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 1.拉乌尔定律 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遵循拉乌尔定律: p A=p A0x A p B=p B0x B=p B0(1—x A)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p A=Py A而P=p A+p B 则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x A=(P—p B0)/(p A0—p B0)———泡点方程 y A=p A0x A/P———露点方程 对于任一理想溶液,利用一定温度下纯组分饱和蒸汽压数据可求得平衡的气液相组成; 反之,已知一相组成,可求得与之平衡的另一相组成和温度(试差法)。 2.用相对挥发度表示气液平衡关系 溶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v可用它在蒸汽中的分压和与之平衡的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来表示,即v A=p A/x A v B=p B/x B 溶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对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为相对挥发度。其表达式有:α=v A/v B=(p A/x A)/(p B/x B)=y A x B/y B x A 对于理想溶液:α=p A0/p B0 气液平衡方程:y=αx/[1+(α—1)x] Α值的大小可用来判断蒸馏分离的难易程度。α愈大,挥发度差异愈大,分离愈易;α=1时不能用普通精馏方法分离。 3.气液平衡相图 (1)温度—组成(t-x-y)图 该图由饱和蒸汽线(露点线)、饱和液体线(泡点线)组成,饱和液体线以下区域为液相区,饱和蒸汽线上方区域为过热蒸汽区,两曲线之间区域为气液共存区。 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气液两相温度相同,但气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若气液两相组成相同,则气相露点温度大于液相泡点温度。 (2)x-y图 x-y图表示液相组成x与之平衡的气相组成y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平衡线位于对角线的上方。平衡线偏离对角线愈远,表示该溶液愈易分离。总压对平衡曲线影响不大。 二、精馏原理 精馏过程是利用多次部分汽化和多次部分冷凝的原理进行的,精馏操作的依据是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实现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包括塔顶液相回流和塔底产生上升蒸汽。精馏塔中各级易挥发组分浓度由上至下逐级降低;精馏塔的塔顶温度总是低于塔底温度,原因之一是:塔顶易挥发组分浓度高于塔底,相应沸点较低;原因之二是:存在压降使塔底压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作者|褚宏启|余文森|崔允漷 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 褚宏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热词,谈论教育问题时如果不涉及核心素养,似乎有落后之嫌。但是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看法并不相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滥用、泛用该词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性很强,乱象迭出。对此概念进行梳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很有必要。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经合组织1997 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DeSeCo)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 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为推进核心素养走进教育实践,2005年经合组织又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The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以增强核心素养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 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受到经合组织研究项目的影响。欧盟的一个研究小组在2002年3月发布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首次使用了“KeyCompetencies”这一概念,并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2006 年12 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以核心素养促进终生学习》(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标志着8项核心素养最终版本的正式发布。欧盟理事会与欧盟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0年的报告《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 for a Changing World),“Key Competences”一词竟然出现了381 次,真真成为了“关键词”。 在国际上,与“Key Competences”同样火爆的一个词是“21st century skills”,有人将之译为“21世纪技能”或者“21世纪能力”,从该词所包含的内容看,译为“21世纪素养”比较合适。实际上,英文中的Competences和skills,在描述人的发展的维度时,在词义上没有本质区别,没有必要为此大费口舌而耽误时间。而且在“具体”内容上,核心素养与21世纪素养也是大同小异。 21世纪素养的研究始于美国。2002年美国在联邦教育部的领导下,成立了“21世纪素养合作组织”,该组织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该组织发布了《框架》的更新版本。新加坡和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新加坡教育部2010年3月颁布了“21世纪素养”,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于2013年3月发布了题为《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与能力的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报告,提出了日本的“21世纪能力”。

情绪定义30种

Box 12.1 Panel of Definition of Emotion (Classified by Kleinginna and Kleinginna) Categories(类型) Affective definitions 1, William McDougall (1921 ): ‘The emotional excitation of specific quality that is the affective aspect of the operation of any of the principal instincts may be called a primary emotion’ 2, Donald Hebb (1966): 'Special state of arousal accompanied by mediating processes which tend to excite behaviour maintaining or modifying the present state of affairs.' 3, Ross Buck (1976): 'Emotion is generally defined in terms of states of feeling. It is impossible to separate the activation and direction of behaviour,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cognition' External stimuli definitions 4, Robert Plutchik (1980):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 may be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way: 1. Emotions are generally aroused by external stimuli. 2.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typically directed toward the particular stimulus in the environment by which it has been aroused. 3. Emotions may be, but are not necessarily or usually actvated by a physiological state. 4. There are no 'natural' objects in the environment (like food or water) toward which emotional expression is directed. 5. An emotional state is induced after an object is seen or evaluated, and not before' Physiological definition 5, John Watson (1924): 'An emotion is an hereditary

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教育永恒的经典课题。我们都在使用着“课程”这一概念,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处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课程作进一步的剖析和认识,形成基本的共识,规范和提升我们的课程实践和课程行为。一、课程涵义的理解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亦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1859年斯宾塞发表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文中提出了“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舯系统纽织”。西方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e”。“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一名词,意指“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西方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实际上,课程理论和流派很多,即使同一理论渊源和思潮的学者,对课程定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有一个课程专家就有一种课程定义。综观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课程作为学科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某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这样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这种课程定义片面强调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局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二)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看做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效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利沃(P.Oliva)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约翰逊(M.Johnson)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我国学校教育中,长期流行、影响最大的课程术语就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两者几乎涉及学校教育制度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管理等进行规定,提出了要求。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与课程过程、手段截然分开,并且强调了前者,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发展、创造空间的营建,忽视了学习者活生生的现实经验。 (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另一课程论专家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最近的课程理论还非常强调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的重要性。这种课程定义重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消解了目标与手段、内容与过程的二元对立。但有些持这种定义的学者有些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赋予课程以灵魂和核心,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课程领域和范围,因此我们应积极重建我们的课程概念,这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我们的课程概念应是一种以培养目标为灵魂和核心的课程概念。——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的大课程概念。——我们需要一种一元与多元、同一与多样、集中与分享相结合的课程认识。——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的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的活生生、动态变化的课程概念。总之,我们应建立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一种权利分享的课程概念,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概念。只有在这样的课程概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全面深

思修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要点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基本原理要点 1.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p9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2.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p10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3.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p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糸,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糸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13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糸的基本内容. 5.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内容p14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基本概念 1.理想p21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P22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3.共同理想p29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什么是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