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

[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

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

1.外部因素

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

(1)政治因素

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尽快革除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造成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新社会风气,将改良风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革命党人亦视移风易俗为一项政治事务。民国时期,蒋介石就曾发起过“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

(2)经济因素

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渴望按照自己的阶级意识改造中国,要以资产阶级精神改造人们的生活,建立起新的社会生活秩序。

(3)文化因素

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维新派就提出“戒缠足,兴女学”的进步口号,并成立“无足会”、“戒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改良风俗的团体。以及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等新思潮都为民国风俗的变迁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革的成果

1.服饰的变化

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民国时期服饰变革主要指清末的宫廷服饰制度被淘汰,出现了民国新的服饰文化的变化过程。这一时期服饰大变革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不同,是在封建帝制被推翻、“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进行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殊现象。

(1)女子服装出现了日益华丽和普及旗袍的趋向

1840年,鸦片战争后,社会风气日渐开化,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和发展,人民的穿衣观念开始变化,越来越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上海开通商埠最早,得风气之先。北京和南京等地“妇女衣服,好时髦者,每追踪与上海式样。”【1】(P2)随着清朝末年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并且主张予以改革。民国

初期的女子着装,一般是上衣下裙。同时,由于大批留日学生返国,东洋女装备受青睐,青年妇女

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裙上不施绣纹,衣衫也比较朴素,簪钗、手镯、耳环、

戒指等饰物很少用。这种装束,时人送它一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女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

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民国建立,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景象……时装上也显示出空前的天真、轻松、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上层阶级的妇女出门系裙,在家只穿一条齐膝的短裤,丝袜也只到膝为止,裤与袜的交界处偶然也大胆地暴露了膝盖,存

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下垂下挑拨性的长而宽的淡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穗。”【2】(P45)衣下裙的“文明装束”在新式学堂中开始流行。到了“五四”时期,白衣黑裙已成为女学生的典型装束。旗袍是

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上海等城市流行,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

盖脚。但是不久,旗袍的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30年代旗袍盛行全国,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这一时期的旗袍出现各种流行样式。先是流行高领,后又流行低领,当低到无法再低时,干脆就穿起来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和旗袍的长度也变化不定,有时长,有时短。民间妇女、女工、女学生都穿它,达官显贵的小姐、太太们在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时穿的也是它。宋氏三姐妹一生钟

爱于旗袍。宋庆龄尤为喜爱墨色丝绒旗袍,直至晚年仍时常穿它。

(2)男子服饰出现从长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渐过渡的变化趋势

1)长马褂

虽然经过了以西装为代表的新式服装的冲击, 传统的长袍马褂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褂是清代

特有的一种礼服, 穿时加罩于袍服之外。马褂之制于康熙末年在全国普及, 成为一种常服。长衫的

形式在民国初年定型后就再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作大襟右衽式, 长及脚踝上2 寸, 袖长与马褂并齐, 在左右两侧下摆处, 开有1 尺左右长衩。民国仍然将长袍马褂作为国家礼服的一种, 但是在穿着上

抛弃了等级差别。故而革命者取其义, 守旧者取其名, 使长袍马褂在近代中国服饰舞台上仍扮演了

一个重要的角色。长袍马褂的忠实拥护者为以及守旧人士们, 依然试图引导下一辈维护传统, 最起

码己身严守陈规穿着长袍马褂, 却不知近代的服饰改革早就在青年和中老年之间划出了一条代沟。

众多的青年, 由于文化和知识水准的不断提高, 眼界的不断开阔, 纷纷跨过老一辈设下的界限, 置

传统与忠告于不顾, 普遍追求新式服装, 男穿西服女着裙装已是常见之事。

2)学生装

学生装是清末民初大批留学生带回国的。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操练新军,于是一种洋化的新

式学生装出现了。学生装实际上也是一种西服,只是形制比较简便。一般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

穿时用纽扣挂紧。衣服的正面下方,左右各缀一只暗袋,左侧胸前还缀有一只明袋。20世纪80年代,随着《霍元甲》和《陈真》的走红,学生装也因为主人公的穿着而深受人们喜爱。

3)西装

这种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装则有并驾齐驱,甚至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初期,在传统观念和

思想侵染之下,当时能够接受西服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不少人还是很看不惯的。1936年,林语堂在《宇宙风》杂志上发表了《论西装》一文。其中说:“满口洋文,中文说不通的人必着西装,或是外国骗的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两三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盯女人者,亦必着西装”,“洋行职员,青年会服务员两崽为一类,……再一类便是月薪百元的书记,未得差事的留学生,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