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a.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定义;b.理解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掌握如何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加速度。
2.技能目标:a.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b.能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理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b.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超重和失重的定义、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2.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讲解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包括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变化。
3.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授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加速度,并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应用练习。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并验证理论。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物理教材,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支持。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超重和失重现象。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如弹簧秤、滑轮组等,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学习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来改变飞行性能。
3.学习如何调整机翼的形状以及调整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二、教学内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超重是指飞机的实际重量超过其设计重量的情况,失重是指飞机的实际重量低于其设计重量的情况。
2.改变体重来改变飞行性能:超重会导致飞机减速,失重会导致飞机加速。
所以要想改变飞行性能,可以通过改变飞机的体重来实现。
3.调整机翼的形状来改变飞行性能:机翼的形状影响飞机的升力、阻力和抗风能力。
所以可以通过改变机翼的形状来改变飞行性能。
4.调整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机尾的位置影响飞机的平衡性、操纵性和抗风能力。
所以可以通过改变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由老师通过教学设计结合图片、文字等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
2.实践法:在教室里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动手实践,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四、教学评价:1.考试:通过考试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2.练习:通过练习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3.观察: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够熟练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五、总结:《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体重、机翼的形状和机尾的位置来改变飞行性能。
通过讲解法、实践法和考试、练习、观察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如何改变飞行性能。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内容:本课将主要围绕“超重”与“失重”这两个概念展开,介绍它们的定义、原理、相关实验和应用等内容。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状态变化,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超重与失重的定义与原理,理解物体在不同重力场中的状态变化。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超重与失重的实验现象,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介绍超重与失重的概念与原理,展示相关实验现象。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他们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超重”与“失重”的定义与原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框架。
3.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展示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讨论分析: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超重与失重的原因,并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超重与失重的应用领域,让他们举例说明,并解释相关问题。
6.总结反思: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对超重与失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评估1.学生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质量和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2.学生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实验报告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反馈机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教学依据和知识点。
2.实验器材:准备超重与失重相关实验所需的器材。
3.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与展示。
4.班级环境:确保课堂环境整洁、安全。
六、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超重失重教案1
3.6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并理解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②能够应用牛顿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③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正确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超重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应用生活中的现象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引导同学们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并较好掌握了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这为超重和失重学习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重难点】1.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2.了解完全失重现象;3.运用超重与失重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学生称体重,下蹲,体重计示数变化提问(1)学生在下蹲过程中,前阶段体重变重,后阶段体重变轻?(2)体重计测得是什么?这样的现象就是超重、失重1.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Ps:发生超重、失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G=mg )不变,只是视重变了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寻找哪些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再来探讨为什么3、超重失重现象发生的条件学生活动(1)手拿弹簧测力计挂钩码,并保持静止,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手从静止开始突然向上运动,体会手上感觉,观察示数的变化?(3) 再从静止开始突然向下运动,体会手上感觉,观察示数的变化?1.实验思考:哪种运动过程对应超重现象?哪种运动过程对应失重现象?实验提示:(1)尽量先简化过程,只观察上升过程或只观察下降过程;(2)上升过程可以分解成哪些运动阶段?下降过程可以分解成哪些运动阶段?(3)注意:力的变化规律一定要和运动过程一一对应。
学生观察并记录:2.原理分析课堂思考:为什么上面4种情况对应不同的超重和失重情况?与速度有关系吗?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知道联系力与运动的是物体的加速度,请大家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来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理。
第6节 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
第6节超重和失重[学习目标]1.知道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会根据条件判断超重、失重现象.(重点)2.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知识点1重力的测量1.一种方法是,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mg.2.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力的平衡条件对重力进行测量.知识点2超重和失重1.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3.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2)产生条件:a=g,方向竖直向下.[判一判](1)物体向上运动时一定处于超重状态.()(2)物体减速向下运动时处于失重状态.()(3)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重力减小了.()(4)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就不受重力了.()(5)不论物体超重、失重,还是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都是不变的.()(6)超重和失重可根据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判定.()提示:(1)×(2)×(3)×(4)×(5)√(6)√[想一想](1)物体向上运动就超重,物体向下运动就失重,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完成下蹲动作.观察计算机采集的图线.图甲呈现的是某人下蹲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很明显,图线直观地描绘了人在下蹲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最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的全过程.如图乙,图线显示的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先“下蹲”后“站起”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请你分析力传感器上的人“站起”过程中超重和失重的情况.提示:(1)这种说法不对.①物体的超重、失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取决于加速度方向.②加速度向上超重,如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加速度向下失重,如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2)①人在下蹲过程中,力传感器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的过程,是因为人下蹲先加速向下,失重,再减速向下,超重,当静止时,F=mg;②人在站起过程中,必然经历先加速向上,再减速向上,最后静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先超重,再失重,最后受力平衡,故人对传感器的压力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保持不变;③说明:人对支持面压力的变化,不是取决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1.(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超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大于零B.失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小于零C.完全失重时物体的加速度等于零D.无论超重还是失重,物体的加速度肯定不为零解析:选D.根据超重和失重的运动特征,以及加速度方向(正、负)的物理意义知A、B、C错误,D正确.2.(超重与失重状态的判断)一运动员跳高时的精彩瞬间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等于他所受的重力B.运动员起跳以后在上升过程中处于失重状态C.运动员在最高点处于平衡状态D.运动员在下降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解析:选 B.运动员起跳时加速上升,则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所受的重力,A错误;运动员起跳以后在上升过程中加速度向下,处于失重状态,B正确;运动员在最高点受重力作用,不是处于平衡状态,C错误;运动员在下降过程中加速度向下,处于完全失重状态,D错误.3.(超重与失重状态的判断)(多选)在一电梯的地板上有一压力传感器,其上放一物块,如图甲所示,当电梯运行时,传感器示数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根据图像分析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A.从时刻t1到t2,物块处于失重状态B.从时刻t3到t4,物块处于失重状态C.电梯可能开始停在低楼层,先加速向上,接着匀速向上,再减速向上,最后停在高楼层D.电梯可能开始停在高楼层,先加速向下,接着匀速向下,再减速向下,最后停在低楼层解析:选BC.从F-t图像可以看出,0~t1,F=mg,电梯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t1~t2,F>mg,电梯具有向上的加速度,物块处于超重状态,电梯可能加速向上运动或减速向下运动;t2~t3,F=mg,电梯可能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t3~t4,F<mg,电梯具有向下的加速度,物块处于失重状态,电梯可能加速向下或减速向上运动.综上分析可知,B、C正确.4.(超重与失重的综合分析)(多选)质量为50 kg的某同学站在升降机中的磅秤上,某时刻该同学发现,磅秤的示数为40 kg,则在该时刻升降机可能是下列哪种方式运动()A.加速下降B.加速上升C.减速上升D.减速下降解析:选AC.质量为50 kg,这是人的真实质量,发现磅秤的示数是40 kg,说明人是处于失重状态,所以应该有向下的加速度,那么此时的运动可能是向下加速运动,也可能是向上减速运动,所以A、C正确,B、D错误.探究一对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情景导入】人站在体重计上静止时,体重计的示数就显示了人的体重.人从站立状态到完全蹲下,体重计的示数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提示:体重计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到重力G.因为人在下蹲的过程中,重心下移,即向下做先加速后减速的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先向下后向上,所以人先处于失重状态再处于超重状态,最后处于平衡状态,故体重计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到重力G .1.视重当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所受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的压力.2.超重、失重的分析加速度视重(F)与重力的关系运动情况受力图平衡a=0F=mg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超重向上F=m(g+a)>mg向上加速或向下减速失重向下F=m(g-a)<mg向下加速或向上减速完全失重向下a=g F=0抛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卫星的运动等[特别提醒] 在完全失重状态下,由重力引起的现象将消失.例如:液体的压强、浮力将为零;水银压强计、天平将无法使用;摆钟停摆;弹簧测力计不能测重力等.【例1】(多选)游乐园中,游客乘坐能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升降机,可以体会超重与失重的感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游客处于失重状态B.当升降机减速下降时,游客处于超重状态C.当升降机减速上升时,游客处于失重状态D.当升降机加速下降时,游客处于超重状态[解析]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加速度方向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N-mg=ma,N=mg+ma>mg,乘客处于超重状态,A错误,B正确;当升降机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加速度方向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N=ma,N=mg-ma<mg,乘客处于失重状态,C正确,D错误.[答案]BC[针对训练1]在身体素质测试“原地纵跳摸高”科目中,某同学按科目要求所做的四个动作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处于超重状态的过程是()解析:选C.静止站立处于平衡状态,A错误;加速下蹲,加速度向下,支持力小于重力,处于失重状态,B错误;加速上升,加速度向上,支持力大于重力,处于超重状态,C正确;离地上升处于完全失重状态,D错误.探究二超重、失重的综合分析与计算解决超重、失重现象中计算问题的基本方法(1)明确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2)判断加速度的方向,并建立合理的坐标轴.(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4)代入数据求解,需讨论的进行讨论.【例2】质量是60 kg的人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当升降机做下列各种运动时,体重计的读数是多少?(g取10 m/s2)(1)升降机匀速上升;(2)升降机以4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3)升降机以3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上升或匀加速下降.[解析]以人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1)匀速上升时a=0,所以N-mg=0N=mg=600 N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体重计的读数等于人受到的支持力的大小,即N′=N=600 N.(2)匀加速上升,a方向向上,取向上为正方向则N-mg=maN=m(g+a)=60×(10+4) N=840 N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体重计的读数等于人受到的支持力的大小,即N′=N=840 N.(3)匀减速上升和匀加速下降,a的方向都是向下的,取向下为正方向,则mg-N=maN=m(g-a)=60×(10-3) N=420 N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体重计的读数等于人受到的支持力的大小,即N′=N=420 N.[答案](1)600 N(2)840 N(3)420 N[针对训练2]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重4 N的物块被平行于斜面的细线拴在斜面上端的小柱上,整个装置被固定在台秤上并保持静止,斜面的倾角为30°.如果物块与斜面间无摩擦,装置稳定以后,当细线被烧断而物块正下滑时,与稳定时比较,台秤的读数()A.增大4 N B.增大3 NC.减小1 N D.不变解析:选C.物块下滑的加速度a=g sin 30°=12g,方向沿斜面向下.此加速度的竖直分量a1=a sin 30°=14g,方向向下,所以物块失重,其视重为F视=G-ma1=34mg=3 N,故台秤的读数减小1 N,C正确.[A级——合格考达标练]1.下列有关超重和失重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所受重力增大;处于失重状态时,所受重力为零B.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C.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一定处于上升过程D.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升降机一定处于下降过程解析:选B.当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撑面的压力大于它本身的重力时,是超重现象;当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撑面的压力小于它本身的重力时,是失重现象.超重和失重时,本身的重力没变,故A错误;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为g,方向竖直向下,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B正确;在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升降机中出现失重现象时,加速度方向向下,运动方向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故C、D错误.2.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一定为零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解析:选A.由于空气阻力不计,两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对B的压力在上升和下降阶段都为零,故A正确.3.(多选)为了让乘客乘车更为舒适,某探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乘客的座椅能随着坡度的变化而自动调整,使座椅始终保持水平,如图所示.当此车减速上坡时(此时乘客没有靠在靠背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乘客受重力、支持力两个力的作用B.乘客受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C.乘客处于超重状态D.乘客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解析:选BD.减速上坡时,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分解加速度,可知乘客受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B、D正确.4.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中,电梯减速下降,加速度大小为13g(g为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为()A.13mg B.2mgC.mg D.43mg解析:选D.对人受力分析,人受电梯底部的支持力F和重力mg,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g=ma,a=13g,得:F=mg+ma=mg+13mg=43mg;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大小为:F′=F=43mg,故D正确.[B级——等级考增分练]5.如图所示,电梯的顶部挂一个弹簧测力计,其下端挂了一个质量为5 kg的重物,电梯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0 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40N,关于电梯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g取10 N/kg)()A.物体的重力变小了,物体处于失重状态B.电梯一定向下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C.电梯可能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D.此时电梯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一定向上解析:选C.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40 N,是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减小了,物体的重力没有发生变化,故A错误;电梯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0 N,则物体的重力为50 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40 N,对重物有mg-F=ma,解得a=2 m/s2,方向竖直向下.则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方向竖直向下,电梯可能向下做匀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故B、D错误,C正确.6.如图甲所示,在一升降机内,一物块放在一台秤上,当升降机静止时,台秤的示数为F2,从启动升降机时开始计时,台秤的示数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如图乙所示,若取向上为正方向,则升降机运动的v-t图像可能是()解析:选B.在0~t1时间内,台秤的示数小于重力,故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向下,因从启动升降机时开始计时,则升降机可能向下加速,故A、D错误;在t1~t2时间内,台秤的示数等于重力,则升降机向下匀速运动;在t2~t4时间内台秤的示数大于重力,则升降机减速下降,根据图像可知,B正确,C错误.。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肖德军(河北省永清县职教中心 065600)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掌握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本质并能熟练的判断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因;3.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是对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理解及其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判断方法。
难点是熟练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
三、教具体重计、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矿泉水瓶、有关神州七号宇宙飞船的录像资料、投影仪。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神州七号宇宙飞船发射和在轨运行的录像片段并加以解说,大家看一看飞船发射时宇航员采用的是什么姿势?(横卧)宇航员为什么要采取横卧的姿势?原因是飞船发射时宇航员要承受相当与自身体重5-8倍的巨大压力。
再看一下飞船入轨后飞船里的情况,物体和宇航员都漂在空中,怎么解释以上两种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超重和失重。
-(二)教学过程设计板书:十、超重和失重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超重现象。
板书:1.超重现象实验:介绍装置,架子上有两个滑轮,两边挂有重物。
我们让右侧物体质量大于左侧物体质量,开始用手拖住右侧物体让系统静止观察弹簧秤示数,放手后左侧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我们再观察弹簧秤示数。
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弹簧秤的示数增大,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增大。
分析原因:取左侧物体为研究对象,T-mg=ma,弹簧秤的拉力为T=mg+ma=m(g+a)>mg可见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物体对悬挂物(弹簧秤)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
(因为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而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实验:取一体重计,让一人站在上面不动读出此时体重计的示数,然后让他由下蹲状态突然站起,让学生观察人加速上升阶段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物理教案高中超重失重
物理教案高中超重失重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的概念及其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3.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及影响;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重力的作用和影响;2. 超重和失重的区别;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区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能够深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吊钩、各种不同质量的物体;2. 准备实验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太空中宇航员为什么会出现失重现象。
二、概念认知(10分钟)1. 讲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2. 定义超重和失重的概念;3. 讨论超重和失重的区别。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质量物体在地面上的重力;2. 将物体悬挂在空中,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从中找到超重和失重的规律;2. 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知识拓展(10分钟)1. 讨论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会出现失重现象;2. 探讨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对物体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留下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
教学方式:1. 教师主导教学、学生参与讨论;2. 实验探究结合理论分析。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因及影响;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 6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观点,了解其产生原理。
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方法,能够正确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 理解并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方法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对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动态理解,包括其产生条件、加速度方向及影响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实物展示台、弹簧秤等,用于展示实验和实物观察。
2. 准备相关视频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3. 准备练习题,用于教室练习和课后作业,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4. 安排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实验教学,以便更好地展示超重和失重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实验引入:让一个学生站在磅秤上,然后向上抬手,观察磅秤的示数变化。
2.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重力表现出的效果会发生变化?3. 引出超重和失重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1. 超重观点: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1)观察分析:起重机起吊重物时,随着重物上升,磅秤的读数变化情况。
(2)阅读理解:课本中关于超重的描述,并思考:在超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有何关系?(3)教师总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 失重观点: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1)观察分析:在电梯下落过程中,磅秤的读数变化情况。
(2)阅读理解:课本中关于失重的描述,并思考:在失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有何关系?(3)教师总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3.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举例结合学生平时生活体验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并阅读课本中的例子。
(三)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的原理及应用特点,并将讨论结果由各小组代表回答。
6超重和失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6 超重和失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原理•了解重力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重力势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计算方法2. 技能目标•能够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能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二、教学内容和设备1. 教学内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原理•重力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重力势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计算方法2. 教学设备•实验平台、真空泵、压力传感器、水银柱、电子计时器等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回忆并讨论在平时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观察实验现象•把试管放入真空平台中并将平台抽空,观察试管中的水面变化,引出失重和超重的现象。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理,并了解重力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4. 计算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练习,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并掌握重力势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计算方法。
5. 拓展应用•让学生进行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扩展应用,如太空中的超重和失重,引导学生拓宽视野。
6. 课堂小结•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知识评价•采用课堂问答、计算练习等方式进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技能评价•通过实验探究和拓展应用等方式,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参与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实验环节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现阶段实验设备和条件的限制让实验的展示不够直观和清晰,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
在后续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其在场景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和表达思维。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3.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阐述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上升、下降、乘坐过山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超重和失重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安全等。
2. 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利用失重环境进行实验。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
2. 搜集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实例,进行分析。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
2.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案例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a.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b.掌握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用。
2.技能目标:a.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b.能够进行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计算;c.能够设计实验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b.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c.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受力分析及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章节:第三章《超重和失重》2.教学内容:a.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区别;b.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用;d.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受力分析;2.讨论法: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解决问题;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运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物理》(三年级上册);2.参考书:《物理学词典》、《物理教学论》;3.多媒体资料:超重和失重的演示视频、实验动画;4.实验设备:弹簧秤、滑轮组、小车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超重和失重章节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包含超重和失重的相关题目,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超重和失重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练法教学用具: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超重和失重:(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点击下载word版教案:3.7超重和失重,超重和失重超重和失重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3、借助实验和课件建立感性认识,辅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别.示例:(一)什么是超重和失重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变化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出(分析时要建立如课本所示的模型):实重:即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视重: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完全失重:视重等于零的现象.(二)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分析典型例题1,总结出物体超重还是失重仅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有关,而与其运动方向无关.超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上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失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当时,=0,出现完全失重现象.当物体运动加速度=0时,视重等于实重,即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或悬绳对物体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为了加强感性认识,提供课件:完全失重现象.(也可作该实验)探究活动题目:做一个关于失重或超重的实验装置(或设计一个小实验)(提示:用火柴盒和发光二极管演示完全失重现象)组织:自愿结组.方式:展示、比赛,评出优胜奖.评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超重和失重教案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与评析:高一物理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重(失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呈现学习目标:(1)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2)什么样运动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二)新课教学1、分组实验——感受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1)介绍仪器如图,将超重失重演示器,加装定向片与记忆指针,自行改装成的“记忆型”。
重物对平台的压力大小可以通过指针的偏转来显示,通过定向旋钮,记忆指针分别可以“定格”压力在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和最小值。
(2)分组实验,发现问题 教师将学生分组。
学生分组实验,组内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说说,小组成员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以及想知道的疑问。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式和交流问题,做出适当的反馈与评价。
(引导学生关注观察压力大小变化,将其原因暂时搁置)(3)提出概念学生的实验方法可能各种各样,为了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明确概念。
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读数的变化,并归纳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让学生以“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为话题进行评价性小结。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个角度来小结。
最后以一首自编打油诗结束:
超重失重随处见,
其实并非重力变;
压力拉力增与减,
牛顿定律来实现。
(三)作业:完成学案未完成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及教学流程图
,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采取“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趣味实验的激发中,问题的引领下,“我要学、我想学”的情绪洋溢在整个课堂。通过自主体验、小组互动、组间互评、自我评价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演示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中喷出,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
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也可以师生共同做抛接水瓶游戏)
(将孔开在底部和做竖直抛起,增强思维冲突。这一问,还真不敢轻易下结论!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这节课我们来揭示此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更好地完成引导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感受——感知——感悟”的过程。
八、参考文献
陈峰:《走进课堂——高中物理(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张主方:《现代课堂教学启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吴惟粤:《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2)分组实验,发现问题
教师将学生分组。学生分组实验,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说说,小组成员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以及想知道的疑问。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式和交流问题,做出适当的反馈与评价。
(引导学生关注观察压力大小变化,将其原因暂时搁置)
(3)提出概念
学生的实验方法可能各种各样,为了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明确概念。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读数的变化,并归纳总结。
过渡语:我们从生活现象出发,学习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及本质,回归生活实践,还可以解释那些现象呢?
4、丰富现象 回归实践
教师准备三个事例素材,让学生讨论并解释:(据教学时间与条件进行取舍)
实例1:一个同学站在健康秤完成一个下蹲和起立的过程,另外一个同学观察健康秤示数的变化情况。
实例2:谈谈我们平时乘电梯时有何感受,并试着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指导的学生把探究结果写在学案上。投影学生的探究结果,请小组代表上台讲解,针对学生的讲解,规范学生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假定运动(向上或向下、加速或减速)→选取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F=ma列出方程得出支持力的表达式→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对压力的变化判断。
过渡语:爱因斯坦说:“全部的科学,不外是日常想法的提炼”。我们认真观察到现象,还要对观察到的现象深入思考,然后提炼出自己的看法!
2、实验验证——感知什么样运动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师:现在我们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了,(针对某小组提出的问题)那么,你们在什么样运动情况下观察到超重与失重现象?
(1)回味现象,进行猜想
完成学案中思考题。
思考题:
1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是取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平方向存在加速或减速运动会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吗?如何验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实验情况,得到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这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此环节,用自行改装的仪器突破“瞬间即失”的实验难点,用记忆指针将其“定格”。教学的焦点是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学生对实验中的体验,可能会提出关于下一环节的一些问题,教师也要做出适当评价,并为下面作铺垫。)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四、课前准备
媒体的设计与准备
分组实验:改进后的教具“记忆型”超重失重演示器(四人一组)
演示实验:多媒体设备一套,可乐瓶、水,纸带、钩码,神州5号发射和运行及回收过程剪辑录象,电梯内的超重失重录像片,人在体重计上下蹲与站立视频。
(3)前后呼应
小组讨论并发言,解释引入课题中的演示1和演示2(学生可能将实验方法做拓展,教师要给以适切的评价)。
(理论探究也是探究学习重要的方式之一。此环节通过学生自主理论探究,既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有亲身的感悟,也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从现象到本质成功体验,也突破了难点。小组讨论解释引入的实验现象,既前后呼应,也体验到学习成功感。)
②一个人想一次携带三个相同质量的铁球过独木桥,可是独木桥的最大承受力,只有人和一个铁球的重力之和。他灵机一动,用如图的方法过桥,使任意时刻手上只有一个铁球,你认为可以吗?
(3)做一做
①用冰淇淋纸杯做失重实验
如图所示,把两个金属螺母(直径10-12毫米)拴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再把橡皮筋的中点用一短绳固定在冰淇淋纸盒(或铁罐)底部正中,让螺母挂在空盒的口边上。实验时让空盒从约2米的高处自由下落,你会发现螺母被橡皮筋拉回盒中,并发生“咔哒”的撞击声。请你试一试,并思考:为什么下落时,螺母会被拉入到盒内?
5、反馈应用 巩固知识
(1)练一练
例题:一个质量为70Kg的人乘电梯下楼。电梯开
始以3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向下运动时,求这时他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快到此人要去的楼层时,电梯以3m/s2的加速度向下匀减速下降,求这时他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少?(解答过程略)
(2)想一想
①在完全失重情况下,弹簧称还能称出物体的重力吗?天平还能称出物体的质量吗?浸在水中的物体还受到浮力吗?水银气压计还能测出气压吗?
(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和探究主题: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引起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呈现学习目标:
(1)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2)什么样运动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现象?
(二)新课教学
1、分组实验——感受什么是超重(失重)现象?
(1)介绍仪器
如图,将超重失重演示器,加装定向片与记忆指针,自行改装成的“记忆型”。重物对平台的压力大小可以通过指针的偏转来显示,通过定向旋钮,记忆指针分别可以“定格”压力在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和最小值。
(3)组间交流评价
请小组代表(甲)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请另一组代表(乙)对代表(甲)的提出问题,做出评价或提出自己的认识。
教师据教学现场,多请几组做相互交流与评价。
(4)教师引导整合
教师在众多的交流问题中,抓住主要问题,在什么样运动情况下出现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引导。
师:据学生交流评价和达成的共识,依次完成板书如下(副板书1):
教师在小组代表讲解基础上,补充上环节的副板书。
探究结果: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原有变化。
(2)结果外推
讨论:物体在失重的情况下,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引出概念:如果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称为完全失重现象。
②用手电筒做超重、失重实验
将手电筒竖直向上放置,打开开关,旋松后盖使小电珠恰能点亮。实验时手持电筒,保持它在竖直方向,突然向上运动,你会看到小电珠熄灭。如果使上述电筒的后盖稍许再旋松一点,直至小电珠刚刚熄灭,然后手持手电筒突然向下运动,小电珠就会点亮。
(通过“练一练”、“做一做”“想一想”进一步巩固了结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人真正感受到超重和失重就在我们身边,体验物理知识的生活化。 据教学时间情况,不一定在课堂内完成,尤其“做一做”让学生在课外动手体验。)
步骤①:超重失重演示器静止时,观察示数,该示数为重物对平台的压力,等于重物的重力。
步骤②:超重失重演示器向上加速并停止过程。演示器向上启动过程,观察到示数大于重物的重力;演示器停止的过程中,观察到示数小于重物的重力。
师:如果是用弹簧称挂一个重物,一起向上启动过程,观察到示数大于重物的重力,在停止的过程中,观察到示数小于重物的重力。(说明:只是变化太快我们不容易观察到而已!)
过渡语:我们从运动学的角度分析了,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物体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现象是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了变化呢?(停留片刻)下面我们能否根据掌握的运动规律来探究出现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本质呢?
3、理论探究——感悟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1)组织探究
针对分组实验,组织小组继续自主探究“物体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本质”。并完成学案。
2.趣味实验虽简单,但对其的热情高涨出乎教学前的预料;自行改装的“记忆型超重失重演示器”效果非常好。
3.在自主学习超重与失重时物体运动方向、加速度方向关系难点,采用“图式配文字”的形式。实践表明,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避免给定“表格”而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带来的繁琐感。
4.学生自主探究时,有的学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要求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应该提示学生自主探究的三个环节,分别从“观察压力大小变化——分析运动情况——分析受力情况”去探究。如果疏于引导,将会拖延时间,导致教学被动。
实例3:观看录像“神州5号的发射、运行、回收过程剪辑录象和电梯内的超重失重录像片”
(教师以此为素材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利与弊,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科学的联系,感受科技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环节,学生可能会举出,过山车下滑、跳楼机或蹦极运动的惊险与刺激,身体的轻飘的感觉,被甩的感觉等等,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并正确引导,指出问题的实质。讨论交流三个事例,使问题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