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散文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c9a7e4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4.png)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高考语文中,阅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项考试内容,特别是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考试主要针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察考生对散文文本的理解、解读和分析能力。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如何提高散文阅读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以此提高高考语文的得分能力。
一、散文阅读知识点1、了解文体特点散文是指代表散而不成章、具有韵律美、富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表达自由、话题广泛、辞藻丰富、思想性强、语言简洁且具有美感等等。
2、阅读注重重点部分散文文本中,有些部分比较重要,读者应该发现并注重阅读。
比如主题,结论,连接词,段首、段尾、首尾段、段落层次等等。
3、语言表达技巧散文文本中还有很多语言表达技巧,比如借照,对比,借助修辞手法等等,这些对于了解文本意义和阅读理解非常重要。
二、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了解考察类型散文阅读考察主要是理解能力,比如文段的主旨、意图、结构、细节信息、段落层次、语言表达等等方面。
考生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方面,以便更好的理解文本。
2、分析文本结构散文阅读需要掌握分析文本结构的技巧,比如通过段落层次的分析,找出文章的主题和结论,抓住高潮部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推动阅读理解的关键所在。
3、运用事实证据散文阅读考察的内容就是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事实证据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钥匙,往往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文章中的相关事实证据,以此作为自己的阅读理解材料。
4、加速阅读速度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时间通常比较紧张,考试时间内要阅读大量文本,要在时限内完成题目要求。
因此,考生无论是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还是在考试当中,都需掌握提高阅读速度的技巧。
总结散文阅读是一项需要注重细节和答题技巧的考试科目,高考语文考试中的分值也比较高。
理解文本和答题技巧对于提高高考语文的得分能力至关重要。
考生可以根据上述知识点和答题技巧进行系统性学习,在备考中走得更为稳健,有了充分的准备,面对高考散文阅读考试也将更有信心。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bb10a44ff00bed5b9f31dcd.png)
中考知识点总结之——阅读文章与掌握审题答题技巧阅读题得解题步骤与诀窍:一就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整体感知:标题,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理清思路:线索,结构(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揣摩字句:写法探究.二就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特别就是要明确题目所问得范围、角度、要求。
三就是要整合要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组织语言明了表达。
答题时心中牢记三种意识1、文本意识——以文解文,问题答案文本中找;2、语境意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理解;3、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简洁回答。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纲要求:能理清文章得思路,概括文章得内容要点,把握文章得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得含义,理解文章得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得特点等。
文体知识1、记叙文得含义记叙文就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得一种文体。
(注:河南中考考查得记叙文含散文与小说.)2.记叙文得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得)起因、经过与结果。
3、记叙文得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得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得“我”可以就是作者本人,可以就是作品中得虚构人物(可以就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与作品中其她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与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得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得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得感受与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得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您(们)/您”,实际上仍就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得角度写得。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得距离;便于直接对话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她/她”叙述文章中得人物、事物、场景等。
散文的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散文的知识点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3dfd0ec55270722182ef7d3.png)
散文的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定义: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二、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1)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同一篇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神:主要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三、分类:1、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有具体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等因素.例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背影》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通篇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抒情方式:直抒胸臆、触景生情例文:朱自清《春》茅盾《白杨礼赞》3、写景(状物)散文:自然山水、展示风采.托物寓意。
4、哲理散文:从散文的形式讲哲理、论道理,启迪人生。
例文:《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匆匆》四、写景散文:1、抓住景物特征2、按照空间变换的顺序3、移步换景的方法4、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五、考点及应试分析(一)、把握文章内容,概况文章主题1、具体方法: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况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况,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二)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写作顺序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1)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记叙文知识点及答题方法
![记叙文知识点及答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71a455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8.png)
记叙文知识点及答题方法摘要:一、记叙文概念及特点二、记叙文分类及写作技巧三、记叙文答题方法与策略四、实例分析与应用正文:一、记叙文概念及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通过对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的描述,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记叙文的特点包括:1.真实性和客观性:记叙文要求真实反映生活,客观描述事物,遵循事实真相。
2.时间顺序:记叙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
3.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的具体性:记叙文要求对人物形象、事件经过、地点环境、时间背景进行具体描绘,使之具有生动性和可读性。
二、记叙文分类及写作技巧1.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展示事物发展过程。
写作技巧包括抓住事件要点,合理安排情节,注意过渡和呼应。
2.写人记叙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表现人物性格、品质、情感。
写作技巧包括细致描绘人物形象,注重人物心理活动,善用个性化语言。
3.写景记叙文:以描绘自然风光、地域特色为主,表现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写作技巧包括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空间布局,融入情感表达。
三、记叙文答题方法与策略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文章主题和写作方向。
2.构思:梳理事件脉络,确定人物、地点、时间等要素,构建故事框架。
3.写作:遵循时间顺序,详细描绘人物形象、事件经过、环境特点,运用合理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生动有趣。
4.修改:检查文章结构、语言、逻辑等方面,确保文章完整、严密。
四、实例分析与应用以一篇写人记叙文为例,题目为《我的老师》。
1.审题:确定文章主题为赞美尊敬的老师,写作方向为描述老师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事迹。
2.构思:选取老师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如备课、上课、辅导学生等,展现老师的精神风貌。
3.写作:按照时间顺序,描绘老师辛勤工作的场景,突出老师的关爱和敬业精神。
4.修改:检查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人物形象等方面,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记叙文的特点、分类和写作技巧,以及如何应对记叙文答题。
记叙文考点和答题技巧整理
![记叙文考点和答题技巧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850a532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9.png)
记叙文考点和答题技巧整理高中生在语文考试的时候适当运用一些做题技巧,可以达到超长发挥的效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考点和答题技巧,仅供参考,喜爱可以(保藏)共享一下哟!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一、要把握记叙的要素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大事、人物和大事发生、进展的缘由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记叙文,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假如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
也就是说: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文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大事的来龙去脉搞清晰了,才能由材料动身精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二、要辨析记叙线索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需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楚的线索。
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进展为记叙线索,或以详细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
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晰的熟悉。
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精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大事的来龙去脉。
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
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实际上,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
因此,线索也就是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
阅读记叙文,必需揣测的思路,精确地把握文章的线索。
三、要理清记叙挨次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定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支配。
记叙人的活动和大事的过程,可以根据时间先后或大事进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原来的进展挨次,把最终结局或进展过程中某一突出大事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根据大事发生进展的挨次叙述;也可是在叙述过程中,临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连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5239768360cba1aa911da15.png)
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一、散文知识储备1.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理解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3.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和说明。
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a.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是记叙文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
开头倒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
通常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
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插叙的内容,或是对叙述事件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的介绍,或是对事件的发生做某些解释说明,以深化形象。
散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散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1ddee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6.png)
散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一、知识点梳理
1. 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凝练的语言,通过精心安排的艺术构思,直接或间接地抒发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感受的一种文学体裁。
2. 散文的特点
(1) 形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2) 题材广泛多样,内容丰富多采。
(3) 语言优美凝练,表达生动有力。
(4) 意境深邃高远,情感真挚动人。
3. 散文的类型
(1) 记叙性散文: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手法。
(2) 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要目的,常常借助景物描写来抒情。
(3) 议论性散文:以发表作者见解为主要内容,常常以叙事、抒情为铺垫。
4. 散文的结构
(1) 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
(2) 中间:叙事、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根据主题需要选择恰当的表
达方式。
(3)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二、答题技巧
1. 理解文章主旨
(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2) 分析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3) 通过文章中的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2. 分析文章结构
(1) 理解文章各段落的内在联系,把握作者思路。
(2) 分析文章层次结构,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记叙性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
![记叙性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f8b04d2e14791711cc7917de.png)
记叙性散文阅读指导及答题技巧一、文体知识积累(一)基本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的一种文体。
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
散文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
所谓记叙性散文,就是通过记人、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受、感悟的散文。
1)写人的散文: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有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与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有的从横向角度,剪辑若干的精彩片段,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和气质,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有的注重对人物生活片段的记叙,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着重突出人物群像的描绘,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2)叙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文中之“事”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化的生活片段,如朱自清的《背影》……2、描写性的散文——写景状物类,即抒情性散文。
1)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借景抒情):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2)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以物喻人):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记叙文、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7a81f12f7ec4afe04a1dfce.png)
记叙文(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考点一: 叙事线索的考查考点二:记叙顺序的考查考点三:表达方式的考查考点四:表现手法的考查考点五:文章结构的考查考点六:赏析语言的考查考点七:结合实际的考查考点八:作文片段的考查考点一: 叙事线索的考查考查类型: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时间线索: 按时间顺序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一件珍贵的衬衫》特征线索:某一事物的特征《背影》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紫藤萝瀑布》答题格式: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④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⑤表现文章主旨;⑥照应文章题目;⑦用于抒发感情;考点二:记叙顺序的考查考查类型:文章顺序的作用是什么?答题格式:顺叙的作用:线索清楚,层次明晰。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突出情节结局或情节中最精彩部分;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的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或主题。
考点三:表达方式的考查考查类型: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1、表达方式五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一般来讲,记叙文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
最常考到的是描写方法的作用。
2、描写的几种形式:①从不同角度(方面)来描写,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局部到整体等②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来描写③正面与侧面来描写(直接与间接)④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3、描写方法:外貌描写:指出人物xx地位、处境、经历。
交代了人物的xx身份。
动作描写:表现动作过程;展现情节;显示人物xx内心世界;刻画人物xx性格;心理描写:揭示人物xx内心世界或刻画人物xx思想品质。
神情描写:表现人物xx内心世界;刻画人物xx性格,反映人物xx品质。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渲染xx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xx心情;预示人物的xx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xx时代背景;渲染xx环境气氛;衬托人物xx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考点四:表现手法考查类型:直接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中考语文记叙文文体知识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文体知识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a50fe5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2.png)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答题技巧一、文体知识(一)概念与分类1、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小说、散文、传记、童话等)2、记叙文分类(1)狭义:记叙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和真实发生的事。
(2)广义:语言和表达以记叙和描写为主的一切文章(小说、散文、神话、童话、寓言等)(3)根据写作内容不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二)记叙类文体阅读的基本要求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3、线索:贯穿全文,将材料贯穿起来的一条主线——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思想情感(一条为单线,两条为双线,通常分为明线和暗线,多条为复线)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5、详略安排:①详写,又称详笔,最能突出中心,笔墨篇幅较多②略写,又称略笔,少量字数笔墨,与中心关联不大。
6、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引用、反语、反复7、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侧面(间接)描写、伏笔和铺垫、照应、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悬念、渲染、讽刺夸张、托物言志二、技法解读A标题与线索(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①表层含义(字面意思、文章内容)②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①概况文章主要内容②线索③确定写作对象,奠定感情基调④语带双关⑤揭示文章主旨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和想象⑦富有哲理,发人深省⑧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背景。
(二)拟写和替换标题1、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①文中的主要人物或事物②能概况文章主题的词语或短语③反复出现的某一句关键的话④反复出现的某物2、文章标题换成A好不好?为什么?(1)如果是作者改的,①好②因为这个标题+标题作用(2)如果是命题人改的,①不好②因为原标题+标题作用,而改后的标题未能体现3、比较文章标题与A哪个好?为什么?①文章标题好②因为原标题+标题作用③而A标题未能体现(三)线索的查找与作用1、线索分类:人物、事情、物品、地点、时间、感情、作者行踪2、如何找线索:标题、从头至尾反复出现的人和物3、线索作用:(1)叙事散文:①它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生活事件、以及环境、场面、细节等贯穿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②把各类情节贯穿成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2)抒情散文:线索是抒情寄意的凭借、联想的纽带,使作品中心突出、结构紧凑,形散而神不散答题技巧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明线(人物、事情、物品、地点、时间、作者的行踪),暗线(情感)2、线索A的作用是什么?文章了以A为线索,中间串写了哪些事,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题鲜明。
记叙文散文答题模式
![记叙文散文答题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0929f2fb4693daef5ef73d8e.png)
记叙文文体基本知识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二、记叙文的分类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
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四、记叙的顺序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着叙述,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五、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六、记叙的人称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
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中考复习】记叙文的文体知识及答题技巧
![【中考复习】记叙文的文体知识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22076e589eb172ded63b728.png)
记叙文的有关知识(一)记叙文的特点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分类: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的在后面(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
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记叙的人称: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
“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
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
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文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或称谓,没有“我”这个代词。
其好处在于人物事件的展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文中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描写。
(三)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指记叙文材料安排方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记叙的材料按时间推移、地点转移和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方法。
用顺叙写的文章、层次、段落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可从时间推移、程序推进、空间转换等标志着手,理清思路。
记叙性文体阅读知识及解题技法
![记叙性文体阅读知识及解题技法](https://img.taocdn.com/s3/m/1c5c40c749649b6648d747f4.png)
记叙性文体阅读知识及解题技法记叙性文体包括一般的记叙文、散文、小说、新闻、通讯、报告文学。
一、记叙文知识及解题技法(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二)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描写角度: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四)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段):肖像(外貌)描写、动作(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心理活动)描写(五)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六)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七)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八)记叙文的记叙线索:以时间为线索(注意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以空间为线索(注意表示空间转移的词语),以感情变化为线索(注意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以物为线索(该物串起全文内容),以人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
(九)记叙文中的人称:记叙文常用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1)采用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答:便于直抒胸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2)文章运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答: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
(十)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一)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小说知识及解题技法特点: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一)小说的按篇幅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1分钟小说)(二)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三)小说情节四部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五)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三、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段)首——篇章结构上的作用:开篇点题设置悬念(记叙文、小说)为下文作辅垫(记叙文、小说)总领下文(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埋伏笔(记叙文、小说)推动情节发展(记叙文、小说)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2.文(段)中——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照应上文为下文作辅垫(记叙文、小说)3.文(段)末——篇章结构上的作用:照应开头[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总结全文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点明中心或揭示主旨(记叙文、小说)深化中心或突出主题(记叙文、小说)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烘托人物形象(记叙文、小说)烘托人物情感(记叙文、小说)。
初中语文记叙文文体知识简明梳理及考点解题方法指导
![初中语文记叙文文体知识简明梳理及考点解题方法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822b865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74.png)
记叙文文体知识简明梳理及考点解题方法指导第一部分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要素【例:莫怀戚《散步》】2.记叙文线索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
孔乙己唯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
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由此可见一斑。
2.(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探究”)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参考答案】示例:他很严厉,但严中有爱,对学生包容;他有学问,但往往却表现出迂腐。
总体上仍不失为一位可敬的老先生。
【方法指导】第一步,审清题干。
如果题干要求分析人物形象,需从“概括人物形象”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如果题干只要求概括人物形象,则答案不需呈现具体的分析,只需体现出人物特点即可。
第二步,梳理与人物相关的情节。
①抓住主要事件。
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②分析描写方法。
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总结人物形象。
③关注侧面烘托。
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的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对主要人物的定位起重要作用。
④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
如孩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农民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第三步,具体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并结合全文进行相应分析。
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
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词句。
若没有,需概括,一般用二字或四字。
切记分析概括时要多方面进行,不可笼统含糊,要保证人物的每一个特征都有理有据。
第四步,标清序号,使答案条理化。
要注意分点概括和分析,有条理性。
答题基本模式:分析人物形象:文中的XXX做了……(或表现……)+表现了他……的特点,说明他是一个……的人。
考点2词语的理解及表达效果题型1 词语的含义【教材例题回放】1.(统编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思考探究”)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解题思路】品析词语(表层意思+深层含义),“双层的悲哀”本义即双倍的悲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考点及应试分析: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
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
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
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
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
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
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②咏物类——托物言志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1)仿写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①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记叙文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作者: 加入日期:10-09-15一、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探究“如何整体感知?”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
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
如《最后一课》、《芦花荡》(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如《社戏》(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
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
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
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
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
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
例如《社戏》一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
”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
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
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审清题意。
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
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
回扣原文。
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
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
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
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上下联系。
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
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
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分析综合。
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
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
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表达。
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
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
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