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https://img.taocdn.com/s3/m/4624be2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8.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最新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从学法引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说过怎样才能算学好一首古诗吗?生(1):会读通古诗。
生(2):会理解意思。
生(3):能理解诗的意境。
生(4):能背诵默写古诗。
生(5):能仿写诗歌。
(师相机板书)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又来学一首诗,请听:春晨,朝雨初停,天气清朗,柳翠欲滴,驿道洁净。
渭城旅馆,饯行酒宴,即将结束。
情浓酒香,别话依依。
西出阳关。
大漠漭漭,关山漫漫,孤身跋涉,寂寞艰辛,唯愿贤弟前路珍重,珍重!听到这,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生:离别诗。
1、解诗题。
[点评:教师从学法入手,让学生在学习古诗前首先理清学习思路,明确学习方法,为学好古诗做好准备。
接着教师清新、晰丽的语言创设情景,把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调动起来,将学生带入遥远的初春客栈,构建出一幅丰富的三维画面,极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也为本诗作了定位——离别诗。
]师:说得对。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题,有问题请举手。
生(1):我想知道谁送谁?生(2):是王维送元二。
生(3):我想知道王维是什么样的诗人。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54206b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1.png)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其对经济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2.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歌背景及其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王维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追求。
3.学会鉴赏古诗文的方法,掌握节奏、韵律感和意境,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授课内容如下:•《送元二使安西》的历史背景及文本鉴赏•讲解王维的艺术风格和写作特点•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2.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 & 文本讲解: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意义和深层次内容以及艺术特点,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学意义。
•音乐课堂 & 群体表演:为学生播放古琴和筝曲,以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与艺术之美,并在诗歌学习中增加美感成分。
•小组合作 & 个人写作: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下个人感悟。
三、教学流程1. 热身阶段•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进入诗歌世界氛围中。
•带领学生提前理解诗歌背景,探讨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对唐代的影响。
2. 主体阶段1. 学习诗歌•教师讲解《送元二使安西》的文本鉴赏,让学生有从原文理解诗歌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后给出问题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 理解王维的艺术风格•对王维的艺术风格进行讲解与了解,并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了解,找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王维的艺术追求。
3. 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完成对《送元二使安西》的阅读和分析,了解景寂感怀的内涵。
•学生个人写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送元二使安西》的理解,然后撰写自己的文学鉴赏。
3. 总结阶段•教师和学生分享本课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作为课后作文的题目,鼓励学生在家持续思考和加深对于诗歌写作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最大的收获在于,在我对竞赛篇目的熟练把握性方面的提升。
备课时仔细审视了历年的赛题,反复推敲了相应的考点,制定了详细的教案和应对策略,学生上课情况反映良好,诗歌学习也更加容易深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878b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3.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五、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
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dac5f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7.png)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学生通过阅读各类文本,了解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扩大视野,提高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下面给大家分享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欢迎阅读!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1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
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
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
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
(解诗题,知作者。
)(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作者。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11e09f1a37f111f1855ba1.png)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篇一:20.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育英二小张慧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读通并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拓展送别诗。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写的一首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能来给大家背一背?(指名2-3人背诵,正音)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用朗读将自己再次带到那江边依依惜别的场景中去!(生配乐齐读)2.师:这首送别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带着这份感动,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第二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一)解诗题1.师:同学们伸出小手指,跟我一起写诗题(停顿板书),我先写一个字“送”,大家猜猜接下来我会写几个字?为什么?(指名2-3人回答,从中理解“使”、“元二”、“安西”)元二:诗人的朋友,元常,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做元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唐朝设置在西北的最高军事机构,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再说一说诗题的含义?(指名1-2人回答,王维送元二出使到安西去任职。
)齐读诗题。
(二)知诗人1.师:作者是谁?(王维)你对他有什么了解?(指名2—3人回答,师讲述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故事:王维和元二都在朝中做官,元二被派往安西,王维赶来送别并写下了这首诗)2.【王维:是唐朝的大诗人和绘画大师,人称“诗佛”。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板(精选8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板(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8cb20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8.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板(精选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主题班会、教案大全、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工作计划、文案策划、文秘资料、活动方案、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heme class meetings, lesson plan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work plans, copywriting planning, secretarial material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板(精选8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模板(精选8篇)由好文档网本店铺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9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04264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5.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体现了什么?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53160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63.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通用10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
”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
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
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
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
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
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
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692b5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3.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4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螯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由歌引入1、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送别》,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古诗。
2、学生交流。
3、师: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吗?其实,友情是每个人心中永久的歌。
在古人眼里,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那么,在诗人王维眼里,友情是什么呢?4、课件出示古诗。
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
从这个题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自主读诗,读准读通读懂。
1、自读: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念通顺,注意节奏。
2、交流:⑴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
⑴注意诗的节奏。
3、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1、研读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
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读出诗中的诗情和画意。
2、师范读诗的前两句,学生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
5、从这幅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滋味吗?你是如何体会的?6、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251f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f6.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解释,结合课外资料,理解古诗的也许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试着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生问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
同学们,好!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交有不少朋友吧。
能谈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吗?(劝慰与关心,信念与力气,共享你的成功和喜悦,并且帮你度过最困难的岁月。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情。
假设,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缘由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答复。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在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利,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所以为了表达深情厚谊,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经常写诗送给马上远行的人。
一、提醒课题,感悟节奏3、师: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
那儿,唐朝诗人王维(板书:王维)正在依依送别他的好友呢!看教师写课题:《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诗题:“送”和“使”用黄色,区分)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课题中你知道王维送别谁吗?不急,诗的下面有解释,看解释①,学会看解释,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①使:出访。
可见送别的是谁?——元二(元二是王维的老朋友。
姓元,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这也是好朋友之间的一种称呼。
)使——看解释①使:出访。
能不能用“去”代替?使是奉命而去。
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
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荣耀使命,奉命出访安西的,他是去保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
不能不去,不去就是抗旨……你还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王维送元二出访安西带着我们的理解,能来读读课题吗?留意读出它的节奏,争取读得有板有眼。
节奏听出来了吗?听出他哪里停顿了吗?——划出停顿符号,这就叫有板有眼。
2024《送元二使安西》新教案范文3篇
![2024《送元二使安西》新教案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17ac2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4.png)
2024《送元二使安西》新教案范文3篇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新教案一、活动内容本次课程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主题,通过诗歌朗诵、背景解析、意境描绘和创意写作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全文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背景解析:介绍王维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其历史意义。
3. 意境描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渭城”、“朝雨”等,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诵《送元二使安西》,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背景解析和意境描绘,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意象,如“朝雨”、“轻尘”等。
2. 诗歌情感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
五、教学方法1. 诗歌朗诵: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背景解析:教师讲解,学生提问,共同探讨诗歌的创作背景。
3. 意境描绘: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4. 创意写作: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王维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歌朗诵: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背景解析:教师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提问,共同探讨。
4. 意境描绘: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教师点评。
5.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教师个别指导。
七、课后作业1. 诗歌朗诵:《送元二使安西》熟练朗诵。
2. 创意写作: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
本次课程通过诗歌朗诵、背景解析、意境描绘和创意写作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学生能够熟练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提升。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464af9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f.png)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一、引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1、师范读: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交流质疑: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随机体会诗情: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渭城的柳色──渭城的空气──渭城的客舍──渭城的朋友──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
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
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da8e421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d.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粗心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畅地朗诵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领会诗人感情。
5.会用联合说明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课要点:理解诗词粗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课难点:领会诗人感情。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摆尾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日,我们也将一同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理解“使”(浸透借助说明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读“安西”: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此刻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增补“出使”的平常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当官)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增补: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期间的有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代大诗人苏轼怎么评论王维的吗?课件出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同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此中能否也包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诵古诗,起码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第二遍,高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第三遍,还能够合着节奏摇头摆尾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
假如老师没有喊停,你还能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持续读下去。
报告读,教师在评论中教课多音字。
(播放课件)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的特别正确,大家一同来读一读。
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组词)这两个多音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达成课作。
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切记在内心了。
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报告两名后齐读。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精选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5db2e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1.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体现了什么?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9fdc03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5.png)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味美和意境美,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段话语,体味一份感情。
(板书:图语情)齐读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师简介诗人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
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
王维是一位特别重感情的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元二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
现在,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2.我们对诗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了题目的意思,这就完成了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3.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4.学习“渭、浥、君、舍、朝”五个生字,板书多音字“舍”。
5.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6.指名读,更正读音。
7.采用多种方式熟读古诗。
三、抓字眼,明诗意大家把诗读的字正腔圆,但更要读出感情,这就需要我们理解诗意。
同学们怎样做才能理解诗意呢?(参考课下注释)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二步骤:抓字眼,明诗意。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64175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c.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设计意图】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
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91829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5.png)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话题导入中国古代的诗人几乎都爱饮酒。
在酒中,诗人们注入了他们的喜乐哀愁。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一位诗人,在酒中寄托了离愁谪绪。
他是?(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1.认识诗人谁了解王维?一句话跟大家分享你所知道的王维。
哦,王维送别的这个人姓?叫做?姓元,名二,也就意味着在元二上面还有一个——元二去干什么呢?2.朗读课题谁来读读课题?全班一起来。
“安西”在哪儿?哪个省份?元二要离开,王维一起走吗?(出示地图)瞧,两人告别后的距离变成了这么远,还能轻易见到面吗?所以,王维在送别元二时,应该用这样的语气读——(送/元二/使/安西)我听出了点不舍的味道。
全班一起来。
3.自由读诗会读这首诗吗?请同学们看黑板,自由读一读。
请注意这个字的偏旁,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
谁来告诉我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湿润)现在诗已经补充完整,能读了吗?自由地读一读吧。
如果你对哪个字或词语特别有感觉,可以圈点标注。
三、品读感悟1.同学们,接下来,就让咱们一起回到王维送别元二的地方,感受他们的深情厚谊。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带。
(播放录音)当你们静静地闭着眼睛聆听朗读时,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哪些画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读出渭城的美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谁能再陶醉些读一读?哦,你把速度放慢了。
读诗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缓缓地读,读出感情。
想一起读了是吗?来,预备,读。
多美啊,(渭城图片),瞧,渭城这里的柳色——(很青)渭城这里的空气——(清鲜/新鲜/自在)渭城这里的旅舍——(干净/舒服/清静)渭城这里的朋友——(知己)2.然而,这样心意相通的朋友,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分别了。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3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ca182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d.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10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2、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具准备:制作幻灯片、录制《阳关三叠》曲。
教学过程:一、引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忧伤、凄凉。
)2、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可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朋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楚了没有?再来读读题目。
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7、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二、读1、过渡: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位一番。
2、自由练习朗读,熟悉古诗,要多读几遍才行。
3、谁愿意展示一下朗读的风采。
(师正音:舍sh,解释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湿润。
)4、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字正腔圆,但缺少了点什么?(韵味)对,少了古诗的韵味。
想不想听王老师读?5、师范读。
6、我给大家一些时间,再练练。
7、在读之前,提醒一下:读慢些,注意诗的节奏、韵味。
谁来试试?三、悟1、诗写得多好呀!诗中有画。
同学们读得也挺美。
2、课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当读到这一句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4、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渭城追问:渭城这里的柳色——(青或者绿)渭城这里的空气——(清新)渭城这里的旅舍——(环境美)渭城这里的朋友——(多或亲)5、过渡: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西行出阳关,赴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美丽?6、出示课件:古安西图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优秀8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a1f7a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3.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优秀8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2.知诗人。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
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
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
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1.交流。
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能运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理解诗句大意并想象画面。
4.初步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理解诗句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诗歌背景资料,了解折柳送别的典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播放课件)读题,你从古诗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1)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2)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补充背景资料:唐王朝出现了动乱,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
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
)
(3)理解“元二”的称呼。
(师补充: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叫“元二”)
二、读诗文,识平仄
1.初读: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个人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朝”和“舍”(播放课件)。
3.正音后齐读。
4.师范读。
(读出平长仄短之感)
问: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5.结合学生说出的特点,指导何为平仄,如何判断平仄。
(板书:平长仄短)
6.师结合诗句,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诗。
7.请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出后两句的平仄。
(提示最后一行的“出”字在古代读仄声,所以要读短。
)
8.请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
9.请学生个别读,然后齐读。
三、解诗意,悟诗情
(一)解读前两句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
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渭城的美景,说说你在图里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景物。
2.交流汇报。
3.师结合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柳、尘两种意象的特殊。
(1)柳,在古代柳象征离别。
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柳”和“留”谐音,折柳就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
师引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渭城在黄土高原上,风大,沙尘多。
远行的人往往还没出城,就已满身尘埃。
所以很多送别的诗里往往会提到路上的尘土,比如杜甫“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
不见咸阳桥”。
4.师小结:所以,这诗里头两句,一句藏着别尘,一句藏着折柳。
所渲染的,就是离别的氛围。
5.指名读,师指导朗读。
(二)解读后两句
1.师引导:渭城很美,可是元二就要离开了(出示课件)踏上阳关古道,元二走啊,走啊。
一路上走过云山浩渺,大漠茫茫,走过荒芜的群山,苍凉的戈壁,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问:谁能说说,你从这几句诗中看出阳关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2.结合生的回答,强调阳关古道之难行。
师小结:而正是这条崎岖的、布满沙石的、难走的路,元二从渭城到安西整整要走上一百八十多天啊!苦不苦?苦啊!那旅途的终点,安西环境也同样恶劣。
(出示渭城、安西对比课件,师生共读)
3.问:元二即将远行,如果你是王维,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4.追问:从这一杯杯酒里,我们品味出了王维和元二之间的感情。
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请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一遍。
(板书:依依不舍)
5.师小结:是啊,这杯酒中,有着祝福,有着不舍,有着伤心,有着担忧,而这些祝福、不舍、伤心、担忧又最终都化作了这一句话——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6.师小结:同学们,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去世了,这次告别竟真的成了永别。
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阳关三叠》
音乐起,生诵。
)
四、总结学法,学以致用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
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出示:(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2.请学生运用以上学习方法,通过诵读,自学古诗《山中送别》。
3.读诗文,学生自由读。
4.解诗意,生看注释,理解诗意。
5.悟诗情,再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情。
6.师结合《送元二使安西》讲解“借景抒情”(板书:景、情)
7.师结合平仄,指导朗读。
8.总结:很好,看来呀,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如果把中国文学比作皇冠,那古典诗歌就是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多阅读、多积累古诗,领略古典诗歌的美妙。
板书设计
20送元二使安西
平—长依
景依情
仄 | 短不
舍。